科学课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课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本质、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

第一篇:科学课论文范文

如何上好自然科学课

自然科学知识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自然课,已成为自然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于是我也投身于农村自然教学研究,初步摸索出了适应山区农村自然教学的方法。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学

我校位于大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自然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自然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我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拨水”游戏,在愉快的玩耍中,使学生意外地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再如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自然教学大纲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二、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自然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自然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自然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自然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

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再如在《凸透镜》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出了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自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多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能够强化感知、促进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成了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实现了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了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四、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自然课教学质量的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地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自然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想尽千方百计,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出率。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例如:我根据各册自然教材实验,把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制作出一个组合教具——多用自然教学实验箱。此箱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能缩大自然于箱内,形象直观地展示自然现象,效果明显等特点,成为自然教学用途最广的教具,也可当做学具使用。它可以解决炉灶模拟实验、空气流动实验、风的形成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透镜聚光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眼球成像实验、近视眼形成实验、近视眼的矫正实验、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雷电成因等十几个实验。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作者:刘玲

第二篇:上真实的科学课

【摘 要】 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本质、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这些不真实的现象,都明显可以看出“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的痕迹,如果我们能以“以学定教”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这些问题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了,我们的科学课也就会更加趋于真实。真实的科学课所具有的特点:以学定教、学路优先、关注思维发展、关注能力发展、强化学法指导。

【关 键 词】 科学课;真实;以学定教

【作者简介】 刘绍江,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在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中的操作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不同教学环节中呈现出的不同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本质、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无论正确或错误、深或浅、全面或片面,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是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必然导致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来看,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思想,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和以学定教。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的,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 以教定教: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准备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科学课中出现的不真实的现象,都明显可以看出“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的痕迹,如果我们能以“以学定教”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这些问题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了,我们的科学课也就会更加趋于真实。那么,真实的科学课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一、真实的科学课是以学定教的课

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与学的目标必须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定的、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以学定教,就是要求科学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当依据学情而定。

我们知道,学情具有复杂性,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质量等方面的自我差异性,他们所具备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具有差异性。儿童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的发展,必然受到来自自身素质发展的自主性和来自社会性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多重作用力,改变着他们素质发展的理想态势。科学教师必须主动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基本学情,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就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就很难引导儿童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就有可能出现“想当然”的“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这样的话,科学课上出现不真实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真实的科学课是学路优先的课

在任何一节科学课中,都存在着“三路”:科学概念发展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教路、学习活动的学路。 学路是学生认识问题的途径,要想上真实的科学课,就必须以学定教,具体到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路优先。

在备课时体现学路优先。设计教路是许多科学教师习惯的备课模式,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参考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的所知,充分钻研教材,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材的知识要求达到一致,这样的备课模式必然是教路优先、以教定学,久而久之,就会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神坛”。实际上,在备任何一节科学课时,我们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学路,精心设计学生高效率的学路。

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学路优先就不难。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备课模式的改变,实质上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学路优先,意味着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学而不在于教书,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在上课时体现学路优先。把一堂科学课变成授课,就难以保障学路优先。即便是讲授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是从老师那里传到学生这里来,从老师那里倒出来,灌到学生这里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导学作用,先有学路,然后才能加以引导,加以拓宽。为了在科学课堂上体现学路优先,我们要允许学生走几条不同的探究之路,并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拓展和优化学路。

处理好思路与学路的关系,是上真实的科学课的关键。被动的科学课教学往往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在研究一节科学课时,许多科学教师很容易被教材的思路同化,不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处理,导致教路与思路保持一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也就排挤了学生的学路。比如,许多科学知识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和明确的科学发展路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沉迷于教材思路,被相应的思路取代自己的教路,教学变成了教材知识的演示和演绎。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就有可能更加忽视学生认识问题的途径,也就是忽视学路问题。没有开通和疏通学路,科学课教学往往就会呈现出机械化、模式化、套路化的“演戏”态势,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生气和灵气,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思路,站在儿童的角度,把客观的思路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学路,用思路作为智能材料去铺设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的学路。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上儿童的科学课,上真实的科学课。

三、真实的科学课是关注思维发展的课

科学课教学大多是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展开的,真实的科学课不应当是活动的堆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有一条主线,师生才能沿着这条线路去开展相应的教与学的活动。以思维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定教、上真实的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思维主线就是要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富于个性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成果和优化的思维品质为主要框架,构建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扎实的能力基础。引导儿童开展探究式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把思维结果加在学生身上,使科学探究过程变成结果性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科学前概念开始,启动思维的马达,沿着正确的路子循序渐进,在获得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真实的科学课的关键性标志,是科学教师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思维的学科特点、思维的阶段性和各个阶段的衔接沟通,要注意思维发展的规律性,特别要注意在知识难度相对降低的同时加大思维发展力度,用内涵丰富的知识结构来铺设思维阶梯。教师要导在“思”上,启迪思维,引导思维。

四、真实的科学课是关注能力发展的课

关注能力发展,并不是反对知识教学,而是反对死记硬背的知识传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当强调科学知识的动态结构和科学知识的价值功能,强调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把握科学知识和初步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处理知识和能力关系的问题上,并不是有了知识就必然形成能力,或者注意能力发展就必然忽视知识基础,而是要把两者放在相辅相成的立体框架中,以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材料,让学生发展和完善知能有机统一的能力。

真实的科学课应当让学者自学、学者自立、学者自能,即“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离开了老师,他的学路就自然终止,那么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没有达到。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学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行获得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不断完善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真实的科学课是强化学法指导的课

在小学科学研究中存在这一个普遍现象:理论上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比较多地从教师方面考虑,为学生学习着想的较少。为了上真实的科学课,就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和教研局面,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智力。如果学生没有在科学概念形成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就不会成为发展性的智力活动。学习方法是凭借某些具体的认识过程和问题解决活动来发展的科学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世的世界观和方法基础。科学课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含量,并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

科学知识是人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思维的历史结晶。科学知识传递的必要性就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功能,即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学生学到某种科学知识,对他们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劳动有多少帮助作用。而这些科学知识价值或功能,就是科学知识本身蕴涵的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了学法因素,就会使科学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而活的科学知识才是智力的有用材料。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每个学生在学习科学时都会有他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通过持续的、有效的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科学课上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应该说,探究式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应当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在科学课教学的学法指导中,流行的一种做法是与知识点或技能训练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是把学习方法肢解得很细、很小、很碎,没有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方法体系。比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记录方法、讨论方法等等,每一种方法又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甚至不断地重复训练,学生学到的是一些连不起来的学习技巧,是一些具有很强特殊性的学习方法,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没有什么长期效能的学习方法。要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学法,就必须构建适合小学生各年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目标,在这一学法目标结构中构架一整套使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而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十分薄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索。

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们应当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让科学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的华丽,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科学课学习中展现他们的潜力!

作者:刘绍江

第三篇: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科学课程教学现状为依据,从基于实际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培养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科学课程为一门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思想对科学课堂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现阶段,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科学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基于此,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以下为笔者对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基于实际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科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和观察,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促进学生对科学领域深入学习与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探索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调查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加强自身对科学的认识,进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对事物有新认知与新思想[1]。第二,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全面展开想象,不能片面思考某一问题,使学生从任意元素、任意角度与任意特点等方面综合思考事物,使学生具有对事物辨别与选择能力。第三,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观察活动的积极性,体现科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浙教版科学《常见的植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喜爱的植物,并研究植物生活的条件与植物生长特点,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分享自己喜爱的植物。这样,学生便会有针对性的观察植物的生存特点,将植物的基本特征加以记录,不但激发调动学生观察植物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加强学生对常见植物的了解与认知,创新学生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引发学生喜爱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实践活动为学生掌握并应用科学知识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引发自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形成科学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素养。第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学习水平,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科学技能水平。第二,结合教学知识,切合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创建实验模型,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作出新颖的科学作品。第三,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带着憧憬探索科学神秘的世界,让学生自由选择实践活动,自由设计科学主题,满足学生自身需求,使学生创设出属于自己的科学艺术[2]。例如,在教授浙教版科学《太阳系》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过太阳系相关知识点之后,利用实物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加强学生对太阳系的认知,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太阳系的理解设置出一个太阳系模型,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如果学生不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需要给予支持与鼓励,树立学生“我能行”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出完美的科学模型;如果学生勇于发言,大胆畅想,教师需要给予肯定与认可,最大程度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快速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3.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将其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学生观看图片,能够形成一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便于学习课堂的创建,教师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听觉造成一定冲击,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赋予教学环节趣味化,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物种的多样性》时,科学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所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3]。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各位科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科学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及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12):64-65.

[2]田蓓莉.逻辑式猜想: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5):48.

[3]马立.浅谈科学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01-102.

作者:章崇宇

上一篇:陶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