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2024-04-14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精选9篇)

篇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关于征集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学院各系、各部门: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开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西社科规划办面向全区征集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工作已经开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力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促进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二、选题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选题。

(二)突出广西特色,围绕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侧重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所需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选题。

(三)围绕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影响的重要问题,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学术理论问题的研究选题。

(四)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的复杂性、综合性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选题,具有学科跨度大、协同创新程度高的选题。

(五)全区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三、征集的办法和时间

应征人员按照要求填好选题推荐表(电子版)后,2012年12月6日前发至邮箱:my.lww@163.com。

未尽事宜,请联系刘微微,联系电话:***,0771-3292051。

附件: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推荐表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代码表

科研与设备实验管理部

2012年11月27日

篇2: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研究课题优秀成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使“十一五”期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优秀成果应用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智库作用,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办将组织编撰《动态专报》和《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汇编》,现向各单位征集“十一五”期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优秀成果,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集对象

“十一五”期间立项并已结项,且结项获得优秀、良好等级、各级评奖获奖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优秀成果。

二、报送材料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研究成果填报表》A4纸打印一式2份,电子版请发至keyanke@gxtc.edu.cn信箱。

三、报送时间

2011年4月8日前必须将材料报送我处科研科。

附:

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研究成果填报表

2.关于推荐“十一五”期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优秀

成果的通知(自治区社科规划办)

科研管理处

篇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一、2010年上半年选题计划

1.2010年第3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1月25日前)

选题: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依据) 与方法是什么?

2.2010年第4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2月25日前)

选题:何为教学重点?何为教学难点?两者有何异同?

3.2010年第5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3月25日前)

选题:何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分类?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及编制课堂教学计划 (编写教案) 是什么关系?

4.2010年第6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4月25日前)

选题:什么叫做“有效教学”?如何确定“有效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

二、选题稿件构成

针对每期选题, 栏目组将从不同层面上的关注焦点进行讨论, 即专家和学者 (杂志社约稿) 、教研员 (约稿或自然来稿) 、一线教师 (自然来稿) 三个层面。该栏目最终体现在专家理论的引领并支撑教师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问题, 同时教研员、一线教师也可通过自己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的总结去充实专家的理论。

三、投稿要求

1. 稿件投至杂志社采编平台 (htt p://zgxt.cb.cnki.net/) , 请作者在稿件题目的后面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同样在上传稿件word文档的内文右上角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以便栏目编辑及时分稿、审稿, 加快审稿流程。投稿时间范围宜选择在每一期最佳投稿时间的前20天内。

2. 有关栏目征稿的不明事宜及栏目建议, 请来电咨询 (010-66093855) 或发电子邮件 (读者服务邮箱zg x xty_lb@vip.163.com) , 栏目组会及时做出解答。

篇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一、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1年至2015年)

——数量目标。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总量增加到28000人左右,实现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少于0.5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8000人左右。

——结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域、区域、层次、专业、功能结构逐步优化。其中,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人才比例基本达到1 ∶ 3 ∶ 6,基本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素质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增强,职业的社会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水准得到各界认可。

——环境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多渠道、开放式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集聚能力明显,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完善。

——投入目标。财政投入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人才投入结构逐步改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二)长期目标(2016年至2020年)

社会工作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和高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和服务的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85000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超过1.7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25000人左右,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真正成为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专业实务推进等分类需求,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善于把握行业规律、管理创新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人才;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懂经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主要措施:依托区内外高等院校、知名公益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社会工作各类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纳入党政领导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开发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畅通社会工作人才向党政机关选择晋升的渠道。遵循社会工作行业管理规律,创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流动机制。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理事会管理体制,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制度。

(二)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以培养开发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重点对各领域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支撑体系,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培训基地,一批服务基础较好、覆盖各领域的实训基地,一支敬业爱岗、技术高超、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一套适应广西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就业和服务基层。

(三)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批秉承教书育人、助人自助理念,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及时关注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研究前沿成果,能够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和政策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纳入自治区特聘专家、人才小高地建设、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支持范围,拓展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到我区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政策研究人才。支持区内有关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nlc202309031525

三、政策机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入研究我区社会工作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明确发展规模和结构要求。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发挥我区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入职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培训体系。发挥区内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工作实务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社会工作者督导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主体班次中开设社会工作课程;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及国外专家引进工作。

(二)创新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

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和考试实施办法,完善我区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人事部门颁发职业水平证书,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自愿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登记为社会工作者。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原则上应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机构和纪律措施。社会工作者应遵守社工守则并接受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管理,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由登记机关取消登记,并由发证机关收回职业水平证书。

(三)创新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以需求定数量、以对象设岗位,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综合考虑不同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岗位等级和数量,以及与相应人才配置比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根据这个配备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原则,重点在相关领域相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将这些单位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并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70%左右;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领域,社会工作岗位要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的3%左右。积极引导企业、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大量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形成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局面。

(四)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以体现社会工作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薪酬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获得相应职级公务员的薪酬;社会工作者受聘到事业单位,执行所聘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考虑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因素,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原则,保证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创造合理的晋职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完善相关公共人事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采取现代化手段,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聘(雇)任(用)组织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纳入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类型人才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根据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和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认真做好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分层次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前培训,平均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万人次以上,让他们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获得专业知识更新的机会,顺利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按要求进行登记,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积极鼓励和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过培训和参加考试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进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必须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立起我区包括继续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在内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招生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力争到2020年,全区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或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达到25000名、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达到150名、专业督导人才达到300名。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原则,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到2020年,重点扶持建成3家自治区级、14家市级、75家县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基础培训、短期进修、实习实践、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对每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nlc202309031525

着眼于引进和培养较高层次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在全区建立10家左右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自治区特聘专家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平台载体,引进若干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带动培育一批优秀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团队。到2020年,建立5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区内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鼓励优秀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人才参加社会工作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养各类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50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50名。

(四)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程

结合开展对口扶贫开发工程、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财政购买等形式,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服务队,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培育本地社会工作服务力量。到2020年,在全区30%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各建立1家县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派出服务指导站社会工作人才150名左右,带动培养1500名左右当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解决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欠佳、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社会问题,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

(五)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孵化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原则,着眼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模式,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大力培育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区逐步建立10家左右自治区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低保对象、受灾群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危重病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到2020年,力争培育和发展50家左右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六)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全区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70%以上的城乡社区各建成1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我区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3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示范设区市、5个示范县(市、区)、20个示范事业单位、20个示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5个示范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这些示范机构的引导,带动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加速发展。

(七)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适应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信息库,开发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平台,实现社会工作者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信息库,开发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课程,扩大远程教育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库,推动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信息库,强化服务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篇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浙社科规[2012]1 号

编辑:admin 时间:2012-1-13 15:25:00

各有关单位:

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各类规划课题申报工作即日起开始。今年的申报工作有较大调整,务请各科研管理部门予以重视,认真组织申报者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贴近实际,围绕大局,深入研究浙江“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同时注重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立足学术前沿,打造 “当代浙学” 品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服务。

二、项目类别及要求

此次申报的2012年规划课题分为三大类别,即应用对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后期资助课题,统一申报,分类评审。专项研究课题申报通知另行发布,不在此次申报之列。

(一)应用对策研究。按照“应用对策类研究选题指南”所列的问题指向,申报人可自行设计课题进行研究,课题评审时以问题分类评审。申报此类课题的研究者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决策咨询意识,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科学扎实的调查和实证分析,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未列入《课题指南》的课题可作自选课题申报。

(二)基础理论研究。不设选题指南,申报人可根据自己的学术积累,按“十二五”规划所设的16个学科组,分学科自主选题,自由申报。课题立项向学术前沿问题研究倾斜,重点扶持对学科发展以及对弘扬浙江精神、传承浙江文化有重要作用的研究项目。

(三)后期资助课题。旨在鼓励和扶持在基础研究领域潜心治学、锐意创新的社科工作者,资助已完成而尚未出版的优秀学术专著中文初稿,要求达到本学科领域先进水平,无知识产权纠纷。学术译著、工具书、论文(论文集)、教材、软件等暂不列入资助范围。

三、关于“学科共建”课题

2011年,我办根据设置“学科共建”课题以来的实际情况,对学科共建课题申报及管理将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2012年将继续设立“学科共建”课题,具体要求如下:

1、“学科共建”参与单位为未设有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一般高等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市委党校、宁波市委党校,已经设有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他市委党校等不参加“学科共建课题”的申报。

2、要求参加“学科共建”课题申报的单位必须重新提交学科共建申请及“十二五”时期(2011-2015)本单位着力建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详细规划(含学科带头人、团队情况、现有成果、建设目标等),该二级学科可以是已有的优势学科、也可以是成长中的新兴学科、也可以是具有潜在优势的学科,或者是我省急需发展的薄弱学科。2011年已提交过申请的单位,除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之外,不再提交新的申请。未参加学科共建的单位必须在2月15日前提交参加申请及相关材料,经规划办组织专家论证报领导审批后方能进行学科共建课题的组织申报。

3、参加学科共建课题的单位对立项的学科共建课题研究经费实行1:1配套。

4、学科共建课题实行单独申报,立项指标单列。申报学科共建课题的不能同时申报其他类型的课题。

五、关于自筹经费课题和欠发达地区扶持课题

1、自筹经费课题的申报单位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各市委党校、各地市电大。其他单位原则上不再设立自筹经费课题。自筹经费课题只在应用对策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设立。申报自筹经费课题者必须落实经费来源,由科研管理部门在申报表相应栏目中盖章证明。

2、欠发达地区课题仅面向丽水、衢州、舟山三市申报者,研究内容应是为本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应用对策类研究和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六、入选“之江青年学者行动计划”的青年学者如往年课题已经结题,无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课题,可参加今年的课题申报,此类课题单独评审,指标单列。

七、评审规则

实行分类梯度评审。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按选题分类,基础理论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按学科分类。按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一般课题、自筹经费课题的顺序依次评审,未获得前一类课题的项目,根据本人意愿及单位意见按顺序自动转入下一类型课题的评审。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由专家根据申报课题质量确定,申报者不必注明是否申报重点或一般课题。

七、其他有关事项

1、本课题申报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注意控制申报数量,提高申报质量。在省社科规划各类课题中,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规划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本课题。申请人必须在本单位指定期限内向科研管理部门报送全部申报材料。申请人所在单位要认真审核申报表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并签署明确意见,于截止日期前将申报材料报省社科规划办。

2、本立项的应用对策性研究的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一年,其他类别的课题为一至三年(专项课题另有要求的除外),课题研究阶段从2012年7月1日起至完整的最终研究成果上报省社科规划办时止(有特别规定研究时限的除外)。应用对策类研究不接受延期申请,到期未完成者,一律撤题。

3、课题最终成果可以同时为多种形式,但应用对策类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之一必须是研究报告,基础研究类课题成果形式之一必须为专著(工具书)或论文。为使应用对策研究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用研究课题成果去向必须注明相关实际工作部门的具体名称。课题结题要求:成果形式为专著和论文的,必须公开出版和发表;研究报告必须有相关部门的采纳证明或省级主要领导的批示。

4、重点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每项课题3万元,一般课题资助标准为每项课题1.5万元左右。研究经费分期拨付,首期经费拨付总经费的60%。

5、“后期资助课题”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课题成果的出版,每项课题资助经费为4万元(出版经费)。“后期资助课题”申报者不得以同题申报其他类型的省社科规划课题,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课题的也不得再以完成的成果重复申报“后期资助课题”。后期资助课题成果实行统一标识、统一出版。

八、申报材料及受理日期

1、个人申报材料包括:《课题申报表》(一式1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10份),申报“后期资助课题”还需递交成果打印稿3份(A4纸双面打印,胶装,封面及内容不得出现个人及单位信息);

2、本单位的《2012年课题申报单位汇总表》一份(附电子文档);

3、新参加学科共建的单位提交《浙江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参加单位申请书》(一式2份,2月15日前提交);

4、申报表和活页一律使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课题管理办法、课题指南、申报通知、申报表、活页、汇总表等)请直接上网查询并下载(网址:http:// 联系电话:0571-87053195、87050492、87053203、87053190(传真)EMS快递寄发至:杭州省府路省府大院2号楼省社科联规划办(邮编310025)其它快递发至办公地址:杭州环城西路33号省计算机研究所大楼A701室(邮编310006)

附件: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2012年1月13日

2012年省社科规划应用对策研究课题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在浙江的实践 2.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 4.“我们的价值观”理论与实践

二、浙江经济发展研究

1.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下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

2.浙江今后十年城市化战略重点及政策体系研究 3.现代化国家的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及我省生态环境建设 4.浙江与苏、粤两省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5.浙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6.浙江“两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7.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瓶颈与对策 8.浙西南欠发达山区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研究 9.后危机时代浙江外贸面临的形势和战略调整研究

10.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和对策研究 11.浙江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可能性及路径研究 12.农村基础设施长效投入和经营机制研究 13.浙江发展总部经济的成效和对策研究

14.浙江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成效、问题和对策研究 15.浙江高耗能产业现状及调整对策

16.浙江加快民航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17.浙江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模式研究与路径选择 18.浙江省民间融资管理制度构建研究

19.浙江省内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省投资的现状、趋势 20.浙江加快地方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三、浙江推进“三大国家战略”研究

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难点与创新路径

2.统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3.浙江海洋开发平台研究 4.浙西南欠发达山区接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路径研究

四、社会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

1.当前浙江省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社会调查 2.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市县镇关系研究 3.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研究 4.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和民主参与研究 5.深化政府层级职能分工,优化省管县体制研究 6.我省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成功案例分析 7.浙江与苏、粤两省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 8.加强社会管理的地方法制建设

9.加强司法监督的对策研究 10.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11.近年浙江文化消费的变动轨迹与政策建议 12.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 13.浙江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规模、结构与对策 14.促进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问题研究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表 文件下载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设计论证(活页)文件下载

学科共建统计表(2011

年)文件下载

浙江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参加单位申请书 文件下载

篇6: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各系(部)、处(室)、肇庆校区: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项目申报工作现已启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正确学术导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我省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要紧密结合我国、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等几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的主题和主线,以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重点,加强对广东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排头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三、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鼓励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重点加强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创新研究等等。基础理论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体现理论创新。

四、重视广东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的发展。加强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广东地方历史文化和岭南民俗文化的研究,加强广东思想史和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的专题研究。研究要体现广东特色,着力推出代表我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五、2011省社科规划项目不设“课题指南”,申报者结合自身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自由申报。本次接受申报的2011省社科规划项目类别有: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学科共建项目另行组织申报。

一般项目、青年项目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不具备副高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项目申请者,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青年项目的申请者及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能超过39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后期资助项目由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申报,主要资助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项目申请者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过相关论文。申报的成果必须是完成80%以上并且尚未出版的中文书稿(学术专著或译著),或完成50%以上并且尚未出版的学术资料汇编和工具书,内容应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并达到本学科领域的先进水平。非学术研究的通俗读物、应用性研究成果、论文集、教材、研究报告、软件及译著等均不在申报之列。博士论文通过后未满三年且未作重大修改,或者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也不能申报。申报的后期资助项目须由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的系[院]学术委员会,其它高校的校[院]学术委员会;中国社科院和中央部委直属研究所[中心]学术委员会,省级社科院[所]学术委员会、省级党校学术委员会等)推荐;也可以由三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后期资助项目的申请者在收到立项通知之前不得提前出版申报成果,否则取消申报和立项资格。省社科规划项目所设二十个学科全面接受申报。

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由地级市社科联组织申报。选题必须是独具地方特色并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方面的课题,或是地方党委政府密切关注、对所在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课题。每个市社科联申报项目不能超过两个。

六、2011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数及资助额度:一般项目约150项,青年项目约80项,资助额度分为3、4、5万元三类;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立项数根据申报情况确定,每项资助4万元。

七、2011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鼓励以系列论文(论文集)或研究报告作为最终成果进行申报,原则上要求2年内完成。以专著形式申报的一般要求3年内完成。

八、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国家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的负责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央各部委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及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负责人(包括子课题负责人),省社科规划项目(包括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的负责人,不能申报2011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可作为成员参与。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参与申报两个项目。

九、2011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省社科规划办网址:http://)。项目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前请先仔细阅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与评审系统使用说明”。后期资助项目、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不需网上申报。

十、项目申请者需提交书面材料(A4纸打印,左侧装订):

申报一般项目、青年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申请书》一式六份(用申报系统直接打印);申报后期资助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申请书》原件(从省社科规划办网站下载专区下载)、相关材料、申报成果各二份以及成果简介六份,成果和成果简介须隐去申请者单位、姓名等相关信息;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需提交《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申请书》五份(从省社科规划办网站下载专区下载)。

十一、项目申请者须按规定交纳项目评审费,每个项目200元,与书面材料时一并送交科研处。

十二、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则一律按撤项处理。

十三、申报20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过通讯初评但未获准立项的项目,如本人同意转报,可直接参加2011省社科规划项目的会议复评,项目申请者同样需要登陆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填写申请书,并提交申请书一式六份,不用交纳评审费。

十四、申报时间:网上申报时间为2011年8月1日— 9月1日,格式审查时间9月1日——3日,反馈意见请在申报系统上查询,书面材料、评审费送交时间时间为2011年9月5日— 9月6日。

联系人及电话:孟召将 87053966 ***

科研处 2011年7月5日

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系统使用说明

1、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系统在2011年8月1日正式使用,请申报者在8月1日——9月1日登陆广东社科规划网填写申请书。

2、申报者必须注册帐号以后才能填写申请表。注册时请用实名,一旦注册不能修改。帐号和密码要妥善保存,今后每年的省社科规划项目申报、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以及省社科专家数据库、省社科成果数据库的录入,均使用该帐号。往年已经申请项目、或者已注册进入专家库填写资料的申报者,请用已有账号登陆。

3、注册以后,再用帐号重新登陆,就可以按照提示填写申请表。每填写一页,必须按页面下方的“保存并进入下一步”,才能保存本页内容。如一次填写不完,可先保存本页,然后按右上方的“确认提交”,把已填写的内容提交,下次再用该帐号登陆系统,修改完善。

4、申请者所在工作单位的“单位代码”必须填写准确。若单位代码填写不准确,科研管理部门将不能对项目进行审核。单位代码表可到省社科规划网站下载专区下载。如果单位代码表内没有本单位的代码,请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我办联系。

5、“课题设计论证”录入时,请不要直接从word文档直接复制粘贴,请先把word文档内容复制到记事本转化为“.txt”格式,再粘贴到申报系统。若有流程图的,必须先转换为jpg格式然后上传,若在word文档直接复制粘贴,则不能在申请表中显示。数据表格可以直接从word文档复制粘贴。

6、申报者在网上提交项目以后,在规定的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以前,均可以登陆申报系统修改申请表内容。在每一个页面修改完成以后,必须点击页面下方的“保存并进入下一步”才能保存本页修改,最后再点击右上方的“确认提交”完成项目申报,不能在修改完本页后就直接点击“确认提交”。

7、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对申报项目进行网上审核,并反馈审核意见。申报者须按照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时间要求,及时上网查看审核意见。

8、还没有设置账号或者忘记密码的管理单位,请尽快和我办联系。若要增加管理员,请与我办联系。

9、关于申请书电子版下载与打印,申报者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员点击项目列表中的“打印机”,即可把申请书下载到本端。

篇7: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各区县社科联、党委宣传部,市级社会科学类学会,各大专院校、党校、社科院科研处及有关单位: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展开。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始受理我市各单位和个人的课题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围绕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发展提出的定位和目标,结合市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市政府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要求,深入实际,探索规律,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要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市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纲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进一步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二、选题要求:

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以推动我市“加快”“率先”发展的要求为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为契机,以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为背景,围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历史任务,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精心确立选题。要从重庆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深入探索规律,高起点新角度地开展对策性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选题。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可参照全国社科规划办发布的选题指南的要求,鼓励创新研究,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都要力求原创性或开拓性,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研究要有特色,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本应用性课题选题方向附后,申报者根据要求自主确立申报课题。

三、申报途径:市社科联所属学会会员,向相关学会申报;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市委党校、社科院等社科研究机构,有关高校和军事院校申请人通过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申报;各区县申请人,通过所在地区社科联或党委宣传部统一申报;其他人员经单位审核同意后可直接向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

四、申报程序:

1.资料下载及填写:项目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登记表》等)请从重庆市社会科学网站(http:///)下载。申报材料原则上要求一律用计算机填写,《申请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等材料填写时不要改动材料内容和格式,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

2.单位审核:各申报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遵照重庆社科规划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申请书“注意事项和填表说明”及本通知要求严格把关,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申请书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对以往承担项目情况、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选题和论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成员参与分工情况和必备的条件,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确保申报工作的质量。3.上报材料:

(1)申报按学科分类排序。每项课题的申报材料包括5份申请书,5份活页,采用“1夹9”方式叠放,即将5份活页和4 份申请书叠放在一起,然后夹在一份申请书内。

(2)项目申报登记表一式2份和申报登记表的电子文档。由单位、地区或系统统一申报的,请将项目汇总后填写登记表。

材料不符合要求申报者,一律不予受理或作无效处理。

五、申报时间:2008年5月4日至6月30日,逾期不再受理;项目评审补偿费为重点项目120元/项,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80元/项。

六、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详细要求,请参照《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在研国家、市级社科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的相关规定。前述两项文件可在重庆社会科学网上查阅。

若有不明之处,请与重庆市社科规划办联系。联 系 人:陈开慧、蔡诗群 联系电话:67731862 联系地址:重庆市江北观音桥建新东路3号百业兴大厦28楼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E-mail:cqpopss@126.com 邮 编:400020 附件:

1.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课题选题方向;

2.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

3.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4.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登记表。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篇8: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一.2010年下半年选题计划

教学研究栏目将针对2010年第6期的“有效教学”话题继续深入讨论, 从有效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去讨论, 要求来稿紧扣话题——“有效教学”。来稿应为教学实践的共性理论总结, 对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2010年第7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6月1 日前)

选题:教学目标设置 (含目标的有机整合) 的有效性

2.2010年第8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6月28日前)

选题:运用组织教法 (含教学手段) 的有效性

3.2010年第9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7月25日前)

选题: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

4.2010年第10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8月25日前)

选题:运用讲解、示范的有效性

5.2010年第12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9月25日前)

选题:布置与利用场地、器材的有效性 (含经济性)

6.2010年第12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10月25日前)

选题:技能教学的有效性

注:教学研究栏目在上述话题征稿的同时仍然接收其他类的自然来稿。

二.投稿要求

1. 稿件投至杂志社采编平台 (ht t p://zg xt.cb.cnk i.net/) , 请作者在稿件题目的后面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同样在上传稿件word文档的内文右上角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以便流程编辑及时分稿、审稿, 加快审稿流程。投稿时间范围宜选择在每一期最佳投稿时间的前20天内。

2. 有关栏目征稿的不明事宜及栏目建议, 请来电咨询 (010-66093855) 或发电子邮件 (读者服务邮箱zg xxty_lb@vip.163com) , 栏目组会及时做出解答。

篇9: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研究课题选题通知

一、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始终是伴随着哲学研究展开的,哲学课堂既是传播哲学思想的场所,也是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开展哲学讨论的场所。哲学教学工作基本上反映了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哲学教师既是授业解惑的学生导师,更是不断探索的哲学研究者。这样,我国的哲学教学就充分体现了哲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工作内容的鲜明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注重哲学史的系统学习,提供完整的学科史背景。

重视对哲学史的学习,是哲学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正如恩格斯所说,哲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我国哲学教学历来重视哲学史的讲授。目前,几乎所有的哲学系或哲学本科专业教学都把哲学史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思想史、宗教发展史、中外逻辑学史、中西美学史、科学哲学史等。每个学校根据各自的情况,分别制定了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和具体要求。

第二,注重原著选读课程,开设经典专题研讨。

学习哲学史必须从阅读哲学原著入手,这基本上是国内哲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通常做法。为了强化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家们的思想,每所高校的哲学系都开设了原著选读课程,包括哲学的各个二级学科都有原著课程。有些高校还围绕一本原著开设了多门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围绕原著学习,有些高校还开设了专题研讨,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原著。

第三,强化导论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哲学导论性课程基本上是各高校哲学系必开的基础类课程,也是哲学专业教学的第一课内容。各高校哲学院系在该课程上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开设了各自不同的导论类课程。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设“哲学素质培养”和“哲学入门”,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开设了“哲学导论”和“批判性思维”,北京大学开设了各类导论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导论”“伦理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科学哲学导论”等内容。

第四,课程设置多元化,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79所拥有哲学本科专业的高校都能够完整地或比较完整地开设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某些历史悠久、基础扎实、队伍强大的高校哲学院系还为学生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丰富了哲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特别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具有学术前沿研究成果的学术研讨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术要求,提供了为他们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奠定基础的很好平台和方法论指导。有些学校还专门在小学期中开设了国际前沿课程,邀请国外著名哲学家前来讲学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我国高校哲学教学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第五,注重对学生的层次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强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哲学教育在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哲学院系都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哲学入门”等通识类课程。有些条件好的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固定的专题讲座,普及逻辑思维训练,传播哲学基本理念。同时,哲学专业教学则开始走向层次培养的道路,不少高校开始施行本硕博连读的模式,或者在本科生中直接挑选优秀人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实行的本科新生导师制,就是为了能够在本科新生中尽早发现专业人才,重点培育,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特征反映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哲学教学中的主要成绩,集中代表了国内哲学教学的普遍水平。应当说,我国的哲学教育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哲学专业属于国家控制专业,因而其数量发展在客观上就受到了一定限制。目前,全国拥有哲学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只有79所,其中,具有宗教学专业的高校仅有8所,具有逻辑学专业的高校仅有3所,具有伦理学专业的高校仅有1所。这个数量与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完全不符,与哲学学科在国务院学科分类中的地位也无法符合。

第二,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即高度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导致哲学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各个环节都无法得到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使得哲学专业的培养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更是危害了哲学专业在社会上的正面形象。

第三,由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专业的某些课程存在高度重合的现象,这导致了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的总学分基本上超过了150分,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时间读书和思考。而某些重复性课程,也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产生了一些疲惫甚至厌烦的情绪,这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

当然,这里提出的三条一定是挂一漏万,以往提出的许多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仍待解决。我们希望在充分尊重哲学专业特殊性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保证哲学专业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充分体现哲学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2013年我国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是各大学哲学院系在哲学的教学理念上得到了提升,在哲学的通识性和专业性、基础性和高层次等关系上达成了一些共识,在哲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推进。综合对各高校哲学教学改革的具体调查了解,我们可以把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分析如下。

第一,哲学通识教育地位的提升和存在的困难。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哲学通识课程,对于提升哲学教育的地位和人文素质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围绕通识课程的讨论引起了哲学教师们的关注。这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哲学导论课程是否可以在高校设立为公共必修课,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些高校认为,目前学校已经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必要增加开设哲学导论课。这种看法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对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没有清楚的定位,此外在教师配备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也有些高校非常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哲学导论课程,并已经实行了多年,如中国人民大学等。还有的高校开设了“西方文明通论”“中华文明通论”等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其中也包括了部分哲学内容。

另一方面,如何对待批判性思维课程也成为不少高校讨论的热点之一。2013年6月,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行了“批判性思维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建设这门课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之所以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因为它能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中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容取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性质,应当以问题为先导,通过灵活的教学程序,将各种辩证式、教练式、研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围绕问题配套运用。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也要培养教师的新型形象,即苏格拉底式的、教练式的认知活动主持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努力扩大和提高,一是需要扩大开展这门课程教学的高校数量,二是要提升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增加那些对学生理性培养和多样文化发展必要的素质内容,同时要使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法来教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改革是必需的,又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为了真正改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走向自立和复兴,首先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在人才培育体制中加入对学生分析、综合、写作的能力要求,以及培养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上。

也有学者不认同将批判性思维这一概念过于泛化,而是强调要将其与创造性思维、辩证思维加以区分,要对批判性思维加以限定,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应更窄些,它主要关注的是日常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逻辑训练的过程。不同专业的逻辑思考能力具有一般的可比性,GRE测试的就是这样有一般可比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学逻辑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目标应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素养,作为通识课必须有专业知识含量,包括必要性覆盖逻辑知识和选择性覆盖逻辑知识。

还有学者指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属于不同层次。批判性思维不是一门专门学科,而是一种方法。此外,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该理解成是一种“哲学教育”。“哲学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哲学和逻辑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哲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哲学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就业始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长期以来,各高校哲学院系都在为哲学专业毕业生努力寻找就业出路。近年来,由于哲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比例增加,研究生读博或出国留学的比例也逐年增长,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似乎有所减缓,但其严峻形势依然存在。如何走出就业困境,成为哲学教育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大家提出的有效途径大致有这样几种:

首先,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一些与哲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文史类和政治社会类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得到较好的工作。在技能训练上,主要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尤其在政治和社会热点分析方面和论辩技巧方面加以特别训练。

其次,加强哲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或者与社会用工单位联合开展学生实习,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展现个人能力,争取就业机会。比如在逻辑学领域,除了现在已经具有一定发展的逻辑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之外,通过领域逻辑教育,使逻辑学能进一步与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结合,在更多层面上体现领域逻辑的价值,从而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空间。在这方面,中山大学走在了前面。

第三,哲学教育的层次性要求势在必行。

随着通识教育的普遍开展,哲学教育进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定局。但如何处理哲学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哲学通识教育的度,却仍然是哲学教育中争论的热点问题。

按照传统的哲学教育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哲学导论中的基本内容。许多高校的哲学导论课程,就是由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承担的。然而,近年来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新的教案和课程内容纷纷涌现。特别是诸如“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内容的哲学通识课程。有学者认为,在当今的中国哲学教育中,我们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通识课程的主导内容,以保证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有的学者则认为,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学科的要求调整哲学通识课程内容。比如,“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以逻辑学教学为核心内容,“道德推理”则主要以伦理学教学为主体,而“美学美育”则主要由美学专业教师完成,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哲学通识课程的特点。

有学者提出,美学教学必须分成三个最基本的层级,即哲学、文学艺术和一般美育。美学教师则相应具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特长,即哲学美学、艺术美学和大学美育教学。在当代中国大学美学师资力量普遍匮乏的状况下,如何兼顾这三个层面,是美学课程建设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四,哲学教育如何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不仅来自于时代,同样需要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当今中国的哲学教育离不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这是哲学界的共识。然而,如何使哲学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其作用的形式和影响的方式是什么,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哲学对社会的作用总是间接的,甚至是批判性的,因此,哲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批判的思想武器。有的学者则认为,哲学不能躲在象牙塔中作自我沉思,应当走入社会,与社会和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哲学教育中涉及的某些学科甚至可以直接与社会行业结合,一方面为行业发展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某些领域的发展定向培养后备人才。比如,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在科技政策领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同样,美学专业也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为国家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支持。

三、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热点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热点问题同样是教学改革的难点问题,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综合对各高校情况的调查了解,我们对2013年哲学教学改革难点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第一,“马工程”教材的使用问题。

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下同)在教材编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已经出版了哲学类教材多部,在国内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工作都是由各高校的哲学教师完成的,但我们却发现,完全采用这些教材作为课程指定教材的学校很少。经过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虽然目前有各类教材可供选用,但哲学教师较少使用教材授课,通常的教学大纲主要依据以往已经形成的传统内容,也不愿意对这些内容做出修订和补充。其二,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通常根据哲学家的经典原著授课,这是引导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主要方式,而教材体例的结论性陈述多于思想的论证,简单的判断代替了对问题的思考,导致学生也不愿意使用教材。其三,目前国内哲学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外籍教师加入哲学教学队伍,也导致了国内编写的教材(不仅仅是“马工程”教材)无法在课堂上被采用。

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求高校必须落实“马工程”教材的普及和使用。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好中央精神,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自然辩证法课程与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哲学本科专业中,以“科学技术哲学”课程代替了过去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在研究生课程中,仍然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但学时数由38学时调整为16学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内容上都减少了一半,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教育部组织了多次专门培训,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使该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哲学课程,更是一门跨专业的交叉课程,等等。这是大多数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三,文本阅读与通俗讲授的关系问题。

目前,各高校哲学院系在本科哲学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指导学生经典阅读,这是哲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同时,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生理解程度的差异,课堂上的通俗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授课环节。

虽然有不少教师可以很好地解决文本阅读和通俗教授的关系,但许多教师仍然无法摆脱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知道无法用文本阅读完全取代课堂讲授,而这样的讲授往往又弱化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的哲学院系鼓励学生自主形成文本阅读的读书会或读书班组,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必要指导,往往又使得这样的读书会流于形式。

第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关系问题。

哲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启发性讨论,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但这样的教学在目前的大班教学中很难实行。因此,我们呼吁增加更多的小班教学。

由于师资分配和工作量安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高校哲学院系要真正实行小班教学和研讨非常困难。首先,小班教学需要配备更多的哲学教师,但由于哲学专业在高校中往往属于弱小学科,学校很难支持更多教学岗位。其次,小班教学需要增加更多的工作量,但目前哲学教师的工作量都能够保证,他们对增加工作量没有更大的动力。第三,小班研讨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情况看,许多教师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当然,目前我国哲学教学存在的难点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双语教学问题、课程内容选择问题等。但以上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值得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领导的关注,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努力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本课题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实施,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具体承担,参加人有:江怡(主要执笔人)、朱红文、王成兵、刘孝廷、刘成纪、郭佳宏、王楷、罗松涛。感谢哲学教指委全体委员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所有代表对本报告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本报告撰写还参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等哲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上一篇:峰迭新区小学运动会简报下一篇:最佳收房与装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