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24-04-27

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精选7篇)

篇1: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8课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社科联有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立项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18课题开始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于杭州城市文化创新传播实践,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更好地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发展创新服务。

二、课题性质

立项的基地课题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三、立项计划

2018年拟立项课题5-6项。其中重点课题2-3项,成果形式原则上为著作;一般课题2-3项,成果形式可以是著作、研究报告或论文。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研究时间均不超过一年,著作时间为1-2年。

四、相关要求

(一)课题方向

为提升研究质量、进一步推进研究创新,本基地2018的课题申报,要立足“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的研究主题,突出城市及城镇化发展的区域性特色,将传播与文化品牌与文化价值共享相结合,注重网络新媒体背景下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从而引导城市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围绕基地两个基本研究方向:“城市品牌创新传播研究”与“公共文化与新媒体研究”,选题方向参考如下:

1.城市或城镇文化品牌传播研究 2.网络新媒体与社区文化共享研究 3.会展产业与城市国际传播研究 4.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体系研究 5.城市文化空间与可视化传播研究 6.数字新闻与传播应用研究

7.产教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8.文化品牌与文化价值共享研究

申请人可根据个人研究特点和研究积累,结合参考选题设计具有创新个性的研究课题。选题要注重学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优先考虑已有前期研究成果的申请项目,同时接受成果后期资助立项。对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申请,一般不予受理。

(二)申请者条件

本次课题申报面向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组织和个人。每位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目的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和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未完成者不得申报基地课

题。

(三)经费资助额度

重点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2-3万元,一般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0.8-1万元。

(四)申报程序

请项目申请者严格按照基地选题要求,提交《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项目申请书》一式3份、《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基地项目设计论证(活页)》一式7份(A4纸正反双面打印),并提交电子版一式1份发送至邮箱。申报项目经本中心学术委员会讨论、评审、表决,按照公平、择优的原则,最终确定。

五、受理时间

截止时间为2018年5月22日,申报表和活页可从杭州社科门户网站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科研部网站下载。

六、联系方式

课题申报受理联系人:莫伟维;电话:0571-88018754; 电子邮箱:moweiwei@zucc.edu.cn。

材料寄送地址:杭州市湖州街51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科二号楼306室,邮编:310015。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

2018年4月30日

篇2: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各单位:

200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理论与技术创新,突出5·12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援助和灾后心理重建这一研究主题,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存环境质量服务,努力促进我省应用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发展与繁荣,努力促进我省地震灾区重建。现将2009组织申报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9课题申报指南

(一)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援助 1、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在应用心理学历史上的实践贡献和理论提炼研究

2、灾后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研究

3、如何克服灾后心理自闭、自责、自弃研究

4、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灾后心理辅导研究

5、救助者灾后心理援助研究

6、关于社会心理援助资源的整合研究

7、关于心理援助的社会应急机制(包括政府应建立什么机构、出台什么规则等等)研究 8、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心理重建的途径

9、对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干部的阳光心理教育与辅导研究

10、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二)自然突发事件心理应对及企事业员工心理辅助策略研究

1、震后事业单位心理辅助策略(1)领导干部心理辅助策略(2)中层干部心理辅助策略(3)一般员工心理辅助策略

2、震后企业员工心理辅助策略(1)高层管理人员心理辅助策略(2)中层管理人员心理辅助策略(3)一般员工心理辅助策略

(三)神经心理科学与地震应对策略

1、PTSD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2、PTSD的神经心理康复

3、PTSD与大脑的可塑性

4、脑损伤后的认知可塑性研究

(四)社区心理学

1、灾后心理重建的社区心理学模式研究

2、灾后重建中的社区意识重塑的研究

3、社区归属感与心理复原力研究

4、灾后心理重建的积极心理学取向

5、灾后心理重建中的家庭治疗模式研究

6、临终人员的心理关怀研究

7、殡葬过程亲属心理援助研究

8、违法犯罪的社区心理矫治研究

(五)艺术心理学与艺术治疗

1、表达性音乐活动的精神病学研究

2、音乐治疗的互动模式研究

3、音乐与脑功能研究

4、戏剧治疗与心理剧研究

5、绘画与心理治疗

6、照片与家庭故事治疗

(六)学生心理健康

1、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2、脑科学与学生潜能开发的机理研究与实验

3、不同类型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研究

4、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与自我控制研究

5、网络环境下教学心理研究

6、大学校园暴力的心理研究

7、大、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8、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模式研究

9、大学生求职心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0、关于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1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研究

12、大学生恋爱婚姻观念的心理分析研究

13、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研究

(七)本土心理学研究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土心理学思想研究

2、“儒法墨道”四大家代表人物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3、“四大名著”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4、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八)工程心理研究

(九)教师心理研究

二、项目申报程序及注意事项 1.应用心理学研究项目作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由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负责受理并组织初审或评审,具体规定见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申报者可根据本课题指南方向,自行设计具体申报项目。

2.申报本项目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课题尚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不得担任本申报项目负责人。项目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在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将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并取消获准立项项目。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的项目优先考虑立项。

批准立项项目需与中心签订项目合同书。

3.本立项研究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两类。重点项目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由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初审,报省社科规划办审核、评审和批准立项;面上项目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由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组织评审,报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4.按照四川省社科规划办及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处有关规定,凡申报本中心课题,不占该校指标。各高校及相关机构对项目申报单位及个人要加强项目申报的指导与审核,确保申报质量。批准立项的研究项目,一般应在1到2年内完成,其中,面上项目1年完成。批准立项的项目,必须与中心签订项目责任书。

5.为保证项目评审的公正,要严格评审纪律,任何单位或个人在评审前不得以任何形式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申报资格。

6.项目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管理办法、公告、项目申报书等)可在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网站浏览下载(网址:http://aprc.cmc.edu.cn/)。

7.本项目申报起始时间为2009年5月18日,截止日期为2009年9月30日(以邮寄申请邮戳为准)。申报单位应于截止日期前把审查合格的申报书一式5份(其中1份原件)及电子文档报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

三、项目材料报送地址与联系方式

中心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蓉都大道601号成都医学院图书馆五楼 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蓉都大道601号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

编:610083 办公室电话:028-68289216 传

真:028-68289216 电子邮箱:scaprc@126.com 电子网页:http://aprc.cmc.edu.cn/ 联 系 人:胡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成都医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

篇3: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关键词:省、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意见》

自从2004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以来, 各地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纷纷开展工作, 浙江、湖南、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在这几年建立了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拿浙江省来说, 于2006年4月建立了11个首批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并出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各省、市建立重点研究基地的目的在于加强自身优势学科的建设, 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 从而推动全国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主义事业, 实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如何建设好重点研究基地, 发挥它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导作用是目前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整合学科资源, 形成研究特色

《意见》中指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有的省在申报条件中规定“基地不得采用二级学科以上的学科名称”, “跨学科、跨单位组织持续、系统研究的开放式研究机构”。这就表明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结构并不是单一的、分散的, 而是需要有多个具有一定关联的学科整合而成, 可下设若干个研究方向。

不过, 整合学科后形成的重点研究基地, 它的研究任务并不是每个学科都需面面俱到, 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整个基地没有研究重点, 紊乱庞杂, 而是需要形成若干个研究重点, 研究的切口要小, 围绕某个学术前沿问题、现实问题、重大理论为中心开展, 力求研究深度, 经过若干年, 形成基地标志性的研究特色。例如,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根据设立的三个研究方向“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学术与文献”和“江南城市与社会”, 目前的基地有四个重大攻关项目:“江南文化世家系列研究”、“浙东学术系列研究”、“两浙人文传统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江南城镇通史系列研究”, 力求在五年内完成这些项目, 成为基地的研究特色。

二、加强学术互动, 交流管理经验

学术交流是基地与学术界交流的主要渠道。研究不能孤立, 不能关在屋子里自己做学问, 必须打开大门把别人请进来, 让自己走出去。学术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 可以是论坛形式, 请国内外知名的领域内的专家讲学;可以是小型会议式的, 在一定范围内就某一话题开展学术交流;可以是国际学术会议式的, 尤其可以借鉴国外领域内研究专家的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可以是选派基地人员做访学;等等。

现重点研究基地大部分实行基地负责人负责制, 每个研究方向有首席专家, 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因基地机构性质不同于其他常设行政机构、学院, 因此在管理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开放性的机构下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并使得基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各基地之间可进行经验交流, 可与省内兄弟基地, 也可与省外基地, 还可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借鉴好的管理模式, 提高自身建设。政府领导部门可定时召开重点基地建设会议, 总结基地建设情况, 交流基地建设经验。

三、树立大资料室观念, 实现网络化管理

重点研究基地需要建成该领域全省乃至全国的“信息资料库”。但是, 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基地, 需要达到这一标准并不可能。单独重新建立资料库一是没有充足的条件, 缺乏资金, 二是没有必要, 一般挂靠单位在这一领域图书资料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无需“另起炉灶”。因此, 我们可以树立大资料室的观念。“所谓大资料室观念, 就是要求基地依托学校统筹规划基地图书资料建设, 对校内各单位所有的基地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重组和合理配置。”基地可以先查清所在学校甚至是学院该领域图书资料情况, 每年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更有针对性、更深入的图书, 放于学校图书馆或者学院资料室, 做到校内资源共享。这样, 就可以不断完善基地的图书资料, 不仅有广度, 而且还有深度。

信息资料的网络化管理也是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任务。基地应建立专业网站, 不仅包括基地的最新动态, 还需要建立一个电子文献库。该文献库不是把已有的文献“炒冷饭”, 而是需要建立具有新意的、能凸现基地研究特色的文献资料。另外, 通过网络, 可以与外界互动, 使网站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四、树立创新意识, 立足当代研究

创新, 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关键词, 也是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灵魂。基地要完成它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任务就需要始终贯彻这个精神。基地在研究内容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或挖掘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潜力, 或站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不再一味使用陈旧的手段, 需要拓宽研究思路, 寻找新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基地应是领域内前沿学术的高地。

研究成果需为社会服务, 这就需要研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当代。重点研究基地研究的着眼点也就在当代上。有的基地重于应用实践研究, 那么就需要紧紧联系社会实际, 真正能解决该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为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献计献策。有的基地重于基础理论研究, 也需要结合当代, 弘扬传统历史文化, 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条件。例如, 把浙江大学“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纳入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就是为了使浙江地方历史文化在新时代里能发扬光大。

五、优化科研队伍, 改善管理模式

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队伍主要来源于校内的相关研究人员和校外领域内具有研究特长的专家。它是一支相对比较开放的研究队伍, 吸纳与基地研究方向一致并有一定学术建树的研究人员。对于校外研究人员, 可以是全开放式的, 若有基地在研科研项目, 列为基地专职研究人员, 若项目完成, 则可解除关系。灵活的管理体制可以更多的吸纳优秀的科研成果, 但是也会带来科研队伍不稳定的弊端。因此可通过招聘科研编制的研究人员, 把校内研究人员中具有基地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与基地研究方向吻合的列为固定专职研究人员等途径来稳定科研队伍。

如何在相对开放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又相对比较稳定、质量又高的科研队伍?这就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体制。优胜劣汰, 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健康向上的激励机制、切实可行的惩罚机制。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 需要更多的领导、专家出谋划策, 给予指导, 才能更快地完成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2005, 10.

[2]宿玲.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料建设的思考.

篇4: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顺虎宣读《关于成立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决定》文件。随后,钟顺虎副部长和付建成书记为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及其下设媒体引领评价中心、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所揭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付建成表示:“作为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我们将大力加强研究基地建设,严格履行研究基地各项管理职责,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创建陕西一流,破解陕西难题,彰显陕西价值,努力将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研究基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院长、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教授致辞并表态发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萬生更表态发言。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建设一批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三个陕西”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梁桂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的今天,出路就在创新创造上。首批省级重点社科基地要做创新的开路先锋,提升研究能力,探索出一条新路,从而打造出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全国知名学术交流样板品牌。

梁桂要求,新成立的各个基地要强化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以服务“三个陕西”建设为中心,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陕西的发展做贡献。

梁桂希望首批重点社科基地能够立德树人,树陕西形象,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开门建基地,造就一批创新能力与带动能力强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要端正文风学风作风,以良好的学术风气,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带动陕西整体形象的提升。

篇5: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各院、系(部):

2014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现已开始,有关事宜请各位老师参阅教育厅的相关网页:

http://。

请申报的老师于4月7日前将申报材料(《江苏省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一式三份、《江苏省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报情况一览表》和电子数据各一份)报送

高教所,联系人:王金凤,联系电话:86336069,电子信箱:。

篇6: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来源: 政法司发布时间:2010-09-01

字体:【大】 【中】 【小】

体政字[201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局,总政宣传部文

化体育局,总局各厅、司、局,各直属单位,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各

有关科教单位:

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下简称局管项目)

申报工作将从2010年9月10日开始,10月8日(以当地邮戳为准)截止,逾

期不予受理。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1局管项目设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申请重点项

目和一般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申

报青年项目的须为已获硕士以上学位、无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39周岁(以

申报截止日期为准)以下的青年学者。申请编译项目者须自行解决著作权问题。

二、每位项目负责人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项

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两个以上项目的申报。

三、重点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1-2年,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研究时间一般为

1年。

四、局管项目不接受个人申报,申报人要如实填写申报材料,由所在单位科

研管理部门进行认真审核后统一报送。凡在申请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

后,取消申请者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和申报者所在单位两年申报资格。申报项目为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单位,需同时提交本单位申报项目目录,加盖科研管理部门公

章,电子版发送邮件到总局政法司理论处。

五、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每个单位最多可申报

10个项目,其他单位最多可申报3项。请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按照相关要求认

真做好申报项目的初审工作,提交高水平的申报项目。

六、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不结项、不

立项”原则,2009年及之前局管项目有未结项的单位不能申报;在研局管项目

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

七、承担总局2009年项目的负责人,须按要求于2010年9月30日前将结

项材料报送理论处,否则负责人所属单位不能申报2011年项目。

八、申报项目首先经过初审,然后通过双向匿名评审和专家论证会评审相结

合的方式确定立项名单。

九、项目申报不收评审费。

十、项目申报需提交《申请书》1份原件,《活页》(与《申请书》中的“项目设计论证”栏目内容一致)一式5份,单独填写,夹在《申请书》封底前。《申请书》与《活页》要求一律用计算机填写,A4纸双面印制。以上各种材料(《课题指南》、《申请书》及《活页》)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下载(网址:http://)。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理论处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体育馆路2号

邮政编码:100763

联系人:卢伟芃 陈华栋

电话/传真:(010)87182431、87182204

电子信箱:lilunchu@sport.gov.cn

附件: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办公厅

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附件:

201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北京奥运会以后,全国体育界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各项体育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两年多来,体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围绕建设体育强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制定和颁布实施等主题,围绕体育工作中的其他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切实起到了为体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的作用。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和重要时期,面临着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新的形势对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体育理论工作者需要更加深入体育实践,围绕体育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造出水平更高、指导性更强的研究成果,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2011年体育总局将继续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开展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和多种

形式的成果交流活动,促进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做好这项重要工作,体育总局研究制定了2011课题指南,希望大家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指南所列只是对重点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提示,申报的选题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深化、细化,尽量不要使用指南中提示的研究方向作为标题,以避免申报题目的集中与重复;申报选题在论证中要注意基础理论研究、对宏观问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区别和特色,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避免一般化和同化研究;鼓励针对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敏感问题的研究;鼓励围绕相关问题的中外比较研究;鼓励在内容和角度上有所创新、填补空白的研究。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和方向:

1.体育在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研究;

2.体育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

3.中国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体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互动关系研究;

5.体育对外交往研究;

6.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

7.新时期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定位、方向与实施路径研究;

8.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研究;

9.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研究;

10.城乡之间、区域间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11.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12.《体育法》修改相关问题研究;

13.体育理论建设与创新的研究;

14.民间体育组织与俱乐部研究;

15.建设体育强国中的群众体育指标研究;

16.《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制度研究;

17.国家和地方编制《全民健身计划》的配套研究;

18.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19.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及其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20.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管理系统的研究;

22.运动项目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在全民健身推广和普及中的职能和作用研究;

23.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4.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规划与政策措施研究;

25.全国体育大会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6.民族传统体育国际推广与普及研究;

27.我国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研究;

28.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9.我国竞技体育社会价值与评价体系研究;

30.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竞技水平提高的对策研究;

31.我国集体球类项目竞技水平提高的对策研究;

32.以全运会为龙头的体育竞赛体系改革与完善研究;

33.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研究;

34.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35.竞技体育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综合治理研究;

36.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37.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38.运动员权利保护研究;

39.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40.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研究;

41.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

42.城乡居民体育消费研究;

43.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研究;

44.体育场地、设施、用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

45.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问题研究;

46.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47.体育彩票理论与实践研究;

48.世界体育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指标研究;

49.世界各国体育发展动态的研究。

50.国外体育体制、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研究;

51.中外体育史研究;

52.具有原创性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专著;

篇7:关于申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各有关单位:

201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称“重点项目”)申报工作拟于近日启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1.项目重点支持40岁以下年轻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围绕高校科研工作布局的探索性自主选题研究,并适当向省部共建科研基地倾斜。

2.实行限额申报(分配名额见附件1)。申报名额的分配依据所在地区本科高校规模和历年承担项目执行情况确定,对项目执行较好的地方(部门)适当增加申报名额。

3.申报条件严格按照《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修订)》(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重点项目申请书为2008最新格式。《管理办法》和《申请书格式》分别通过教育部科技司主页的“政策法规”栏目和“下载中心”(http://)中查阅或下载。

4.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申报高校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认真进行项目的遴选和申报组织工

作,保证项目质量。

二、申报方式与时间

项目通过“教育部科技管理平http://stmp.moe.edu.cn”实行网上申报。申报流程和有关注意事项请查看“教育部科技管理平台”“通知公告”栏中“项目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由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项目网上申报时间为:2011年11月20日至2011年

12月10日。

各项目申请人先将项目申请书一式6份于12月5日上午9:00前报送至科研部,待科研部递交至教育厅评审通过后再进行网上提交。

三、注意事项

1.凡申报项目出现研究内容涉密、已获支持且研究内容雷同、项目申请人尚有在研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及培育资金项目等情况,科技司将不予受理。

2.项目申请书中所填项目研究目标、预期成果应以项目预算与项目研究内容为依据,实事求是,并具可考核性。避免项目申报高起点,立项后自行降低要求的不良倾向。

3.重点项目由教育部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共同支持,教育部对项目的资助为引导资金,每个项目资助5万元,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按不低于1:1的比例支持,地方高校支持政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行制定。

4.“科技管理平台”网上项目申报系统将按规定时间开放,项目申报在系统限定的开放时间内进行。请各申报单位妥善安排项目申报时间,尽早上传申报材料。

5.各项目申报组织单位应切实负起组织申报的责任,认真进行形式审查,严格按照申报流程操作,凡未能通过管理平台成功提交申请书的单位视为弃权。科技司司将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相关信息在我司网站予以公告。

1.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报名额分配表

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报清单汇总表

海南医学院科研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内分泌疾病研究资金”2011年申报通知各有关单位: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内分泌疾病研究资金”是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设立、致力于国内内分泌代谢病临床研究的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内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蓬勃发展,青年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各地的内分泌科也相继引进优秀的人才开展一系列国内先进的临床研究,国内已完成的联合合作临床研究项目在Lancet、New England等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扩大了国内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了进一步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开展临床科研工作,2011年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内分泌疾病研究资金继续设立青年专项资金,申报说明如下:

1、立项范围: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诊断和人群综合干预技术,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的综合干预,以期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2、本拟资助12项青年课题,每项5万元人民币。课题研究周期2年。

3、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相应水平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申请人必须与至少一位本学会委员合作申请,每位学会委员只能参加1项课题的研究工作。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内分泌疾病研究资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不得再次申报。

4、申请人填写并提交《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专项资金申请书》,于2011年12月25日前,一式三份快递至联系人,同时递交电子版。

5、获资助者需向学会提交总结报告,研究期结束时需提交结题报告并在学会的年会上进行报告。课题的研究成果由研究者所在单位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共享,发表论文时须标注“受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专项资金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Chinesse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

6、联系人:徐焰,(200025)上海市瑞金二路197号瑞金医院33舍210室,xuyanrr@yahoo.com.cn(邮箱)

附件:《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专项资金申请书》.doc

上一篇:毕业聚会方案(2011年)下一篇:乡下人家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