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24-04-21

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通用8篇)

篇1: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11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申报说明

一、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团结引导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回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首都科学发展发挥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作用,推动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

二、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应用对策研究要围绕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突出党和政府急需的、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确立研究选题;基础理论研究要关注重大的、填补空白的、代表学科前沿的、反映北京特色的选题,鼓励原创性和开拓性,倡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着力推出高水平的社科研究成果。

三、市社科规划项目设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课题申请人须符合以下条件:重点项目申请人原则上须具有正高级(或相当于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承担过市社科规划项

目或其他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研究;一般项目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青年项目申请人(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1972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申请人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课题参加者或推荐人须征得本人同意。

四、课题申请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为课题组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科研信誉保证。《通知》中所说的“二级管理单位”特指由我办统一予以授牌的科研管理单位或部门;“研究基地”特指由我办与市教委共同授牌或我办单独授牌确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在京单位(高校除外)申报市社科规划项目须是研究北京问题的研究选题,其他选题原则上不予受理。

五、课题申报均须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填写。跨学科课题要以“尽量靠近”原则选择为主的学科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条目一般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自行设计具体题目。只要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各学科均可申报自选课题。申报自选课题

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

六、市社科规划项目的完成时限,基础理论研究一般为2至3年,也可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延长;应用对策研究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时效性确定,一般为1至2年,鼓励以论文或调研报告形式结项。

七、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规划项目。在研的市社科规划各类项目(以结项证书标注日期为准)负责人不能申报新的项目,申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把关。

八、申报课题须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要求如实填写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根据需要提出适当的资助经费,并按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编制合理的经费预算。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三年申报资格;如获立项即予撤项并通报批评。

九、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

十、课题申报时间为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在送报申报材料前请将汇总的申请书电子版发至我办邮箱(E-mail:xsb@bjpopss.gov.cn),并确保电子版和申请书纸质版一致;务必于6月30日16:00时前将申请书材料报送至我办,逾期不予受理。

篇2: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2012年1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费(以下简称“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市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通知》、《北京市社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并在总结《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用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下简称“市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与管理。市社科规划项目分为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重大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特别委托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重点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8万元,一般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青年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

第三条 项目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项目经费应主要用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以及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避免分散使用。

(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项目预算,杜绝随意性。应当加强相关科研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有效整合,避免重复浪费。

(三)权责明确,规范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各方权责要明确,各负其责,协力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管理。

(四)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追踪问效机制。

(五)一次核定,分期拨付。项目经费资助额度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核定,分期拨付。

第二章 项目经费开支范围

第四条 项目经费主要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交通与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管理费等。

(一)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资料收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以及必要的图书和专用软件购置费等。

(二)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跟踪采集、案例分析等费用。

(三)交通与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调研活动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及其他费用。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市财政局有关规定执行。

(四)会议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召开小型会议的费用。会议费的开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调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其他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并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因项目研究确需开支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由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执行。支出总额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30%。

(六)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购置或租赁使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项目经费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费支出。因项目研究确需购置或租赁的,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并经市社科规划办批准后方可购置,并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

(七)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咨询费不得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咨询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八)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的在校研究生和其他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劳务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5%,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得超过项目资助总额的10%。

(九)印刷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项目研究成果的打印费、印刷费和誊写费等。

(十)管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为组织和支持项目研究而支出的费用。管理费的支出总额,重大项目不超过5000元,特别委托项目和重点项目不超过3000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不超过2000元。严禁超额提取和重复提取。

(十一)其他支出: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五条 成果鉴定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另行支付。重大项目、特别委托项目、重点项目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直接拨付;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最终成果鉴定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规划项目信誉保证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鉴定专家的劳务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委托该管理部门拨付。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根据最终成果字数一般掌握在500~1000元。因成果质量问题需组织第二次鉴定

发生的费用,由课题组支付或从尚未拨付的项目经费中扣除。

第六条 凡鉴定为“优秀” 等级、值得出版、学术性强且出版经费有一定困难的专著类最终成果,经验收合格后,项目经费有结余的,结余部分可用于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没有结余的,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定数额的出版资助,经费由市社科规划办在预算中单独列支,直接拨付给课题组或出版单位。

第七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有经费结余的,净结余资金原渠道全额收回,并按照财政局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

第八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确立的所有市社科规划项目资助金额行使最终审批权,并将全部立项项目纳入市级预算项目库备案。市社科规划办可根据当年预算经费支配额度,确定各立项项目当年拨付的首期资助额度并予以拨付。

第九条 所有立项项目负责人在接到市社科规划办发出的立项通知书后,填写《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回执》,按批准的资助金额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在通知要求的时间内由各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送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填报项目立项回执者,视为自动放弃资助,不予办理后续立项手续。

第十条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要求:

(一)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应根据项目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并对主要用途和理由进行详细说明。

(三)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应接受本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审核。

第十一条 市社科规划办对所有立项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批准后将项目经费拨付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统一管理,一般不能转拨其他单位。如确需转拨给协作单位,应书面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协作单位不能在转拨经费中重复提取管理费,转拨经费应全部用于该项目研究支出。

第十二条 项目经费分期拨付。项目申请结项前拨付的资助经费最高不超过总额的80%,剩余20%在项目研究完成,提交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申请鉴定后予以拨付,未通过验收结项的不予拨付剩余经费。

第十三条 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批准后的项目预算,一般不能调整。确因项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项目预算总额调整,应当按照程序报市社科规划办批准。

(二)项目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调整金额超过项目预算总额10%的,应报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批准并报财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项目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六条 项目研究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会同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清理该项目收支账目,编制市社科规划项目结项审批书中的项目决算表,并附上由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打印并盖章的项目经费收支明细账。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填写项目决算表。

第十七条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名称、成果形式改变;项目研究内容重大调整;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管理单位变更;未能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要求延期一年以上(含一年)和其他

重要事项变更的,须由项目负责人或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经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明确意见,报市社科规划办审批。经市社科规划办检查发现有重大事项变更未予报告者,暂停拨款,待报告并经审批后,再恢复拨款。

第四章 项目经费管理与监督

第十八条 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中止。对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者,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对因故中止研究者(指项目负责人因出国、生病、死亡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市社科规划办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对因严重违反财务制度或其他原因而被撤销项目的,追回已拨经费。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必须协助追回相关经费,并退还市社科规划办。如无正当理由,接到通知后超过三个月仍未追回,市社科规划办将视情况依法对该单位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十九条 市社科规划办每年将有重点地检查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各研究项目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受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对管理范围内的项目经费行使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实施具体管理,按财务制度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预决算的审核,对预算的执行和各项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如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的,应及时予以纠正。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应妥善保存项目经费账目和单据。

第二十条 市社科规划办加强对项目实施及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每年年终向市财政局报送当年经费决算和使用情况说明。

第二十一条 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虚报冒领、挪用、截留项目经费的行为,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篇3: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 现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其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及其对象而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因此,如何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及项目管理,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科研需要,是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投入的增加以及项目申请数量的激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分强调垂直管理模式。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来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机构存在行政化、职能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2)重形式轻质量。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成果评价时,往往根据成果的形式、字数、发表或出版单位的行政级别等外在的特征进行评价,而忽视了成果本身的质量;

(3)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对国内外学术动态的研究缺乏全面透彻地了解、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等现状;

(4)缺乏知识共享。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没能充分得到共享,使得重复立项、多头研发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源浪费。

我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因为缺乏一套完整系统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机制,因此使得管理中的各项政策无法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为此,本文运用知识木桶理论,为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

2 “知识木桶”理论及启示

2.1 “木桶理论”与“知识木桶”理论

2.1.1 “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1]]。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和系统,都是由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而如果组成该组织或系统的各个部分优劣不齐,那么整个组织或系统的水平将取决于其劣势部分。

根据“木桶理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推论:其一,要想让木桶盛满需要用的水,必须让桶壁上的所有木板达到足够的高度;其二,只要桶壁上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就不能是满的。

2.1.2 “知识木桶”理论。

夏敬华[2]在此基础之上,把这个理论引入到知识管理理论体系中来,得到了“知识木桶”理论,就是要想在一个组织中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建造一个密封完整的知识木桶,保证知识不致流失,并且使组成该木桶的各块木板都具有不断发展完善的成长特性,使木桶能够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扩容,保障其因知识共享和创新而产生更多的知识。要想建造出一个密封完整的知识木桶,往往需要四种类型的木板,即战略型木板、业务型木板、管理型木板和系统型木板。

“知识木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思维方式,即要想成功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将其作为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为其运行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让组成该系统的各块“木板”平衡和谐地发展。

2.2 “知识木桶”理论的启示

借鉴“知识木桶”理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它由战略规划模块、日常工作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及知识管理系统模块等组成。其中,组成该系统的各个模块也存在优劣不齐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的作用,使其取得最大的成果和效率,我们必须对该系统工程中不足的模块加以改进,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组织机构模块

组织,既是一个协作系统,又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哈罗德·孔茨将组织定义为“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3]。组织机构可以将分散的个体汇集成集体,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协作,实现单独个体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不同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目标,必定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形式。因此,为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出优秀成果、优秀人才,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要设立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组织机构的管理效率,加强组织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2)管理制度模块

任何一个组织,只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创造有利于变革和创新的组织氛围,才有可能通过科学的决策,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能力,不断拓展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目前,人们对管理职能的认识已经基本统一,认为管理由若干个职能构成,即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协调和控制等[4]。

但是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管理在内涵上有别于上述的管理概念,因为它是一种以特定的研究项目及其研究过程为对象的管理活动,更为强调项目承担主体与管理主体之间的协调及沟通,从而实现项目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特点来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完善管理机制。

(3)人员管理模块

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涉及到大量科技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与,所以人员管理就成为了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员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人才引进及培养机制,并充分利用各种激励及控制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带动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力求建设一支好的管理队伍,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性人才。

(4)知识管理系统模块

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国家重要的知识资源,如果不能对这种宝贵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知识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而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人和信息为基础,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提高组织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5]。只有营造和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知识资源的整体利用效果和使用效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3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流程化管理的组织机构

迈克尔·哈默把流程定义为:一组相互联系、共同工作来把一种或多种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产出的活动[6],罗伯特也曾说过“流程是连接组织的所有子系统为一个整体的胶水”[7],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调整的流程管理过程。因此,在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时必须展开流程化管理,强化各部门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提高流程效率,使组织管理体系化、规范化。

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为例,为了做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管理工作,北京市于1983年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其主要机构设置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是一个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又称“U型”结构,该结构将导致各职能部门长期只从事某项专门业务,缺乏总体观念,且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8]。因此,为了使该组织机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使各部门成员更好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一个流程化管理的组织机构,如图2所示:

图2在原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以完成某一流程为任务的横向项目系统,该系统由具有不同专长,选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这就使得该种组织机构更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配合,从而能更快更好地完成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每一个流程。

3.2 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管理制度

3.2.1 实施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的管理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9]。因此在进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的立项评审、日常管理与中期检查、结项鉴定、优秀成果评选等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同时,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系统必须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回路,在进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时,应该先由管理部门编制未来一段时间的计划,并根据计划严格考察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如图3所示。

3.2.2 建立科学的同行评议制度。

同行评议是科学基金评审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国际上普遍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方面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和评估方法[10]。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存在立项和研究低水平重复的问题,重申报、轻管理,重立项、轻研究,重成果、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建立一个科学的同行评议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为了确保同行评议制度的公正性,在建立科学的同行评议制度时,还应建立回避制度、匿名制度、危机处理制度、申诉制度、社会监督和自身监督制度以及资助项目和结项成果公开制度在内的配套保障制度,以使得同行评议的结果尽可能的公正、合理。

3.2.3 完善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

任何一个组织都少不了人的作用,而要充分发掘出人力资源的无穷力量,就离不开必要的激励制度,这在进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时也不例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对诸如酬金的获得、工资、福利待遇、保险和职业稳定等方面的需要已经基本满足了,所以,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并不迫切,在社交方面的需要也不是特别强烈,因此,他们更突出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高层需要。这种需要主要表现为社会地位的认可、同行学术地位的认可及发展空间的预留等。

3.3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管理队伍建设

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科研管理人员既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因此他们不能仅仅单纯地进行项目的形式管理,还必须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及最新进展,同时做好项目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正因为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素质及能力,所以必须采取下列的措施来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首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学习和集体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还应该学习科研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其次还应组织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经验交流,使成功的管理经验可以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增强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凝聚力。最后还应该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探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使科研管理人员能更准确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掌舵”。

3.4 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管理系统

一般而言,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三个独立但密切配合的模块。对这三个模块,需要进行有效的系统总体规划和软件开发[11],如图4所示:

(1)知识库。

构建知识库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而统一地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和存储,防止知识资源流失,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创造知识创新的氛围。知识库应该是以数据库软件为基础的知识资源宝库,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各种知识文档、知识渠道和科研机构信息管理库。其中知识文档用于查询及管理各类文档型的知识资源,包含各种文件模板、文件档案、法律政策、参考案例等;知识渠道应用于查询及管理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机构、专家及科研人员的个人联系资料、专家渠道及知识渠道等;科研机构信息管理库则应该实现六大管理功能,它们分别为科研项目管理功能、外事项目管理功能、学科管理功能、人事管理功能、经费管理功能及日常办公功能。

(2)知识交流平台。

知识的创新离不开知识交流,只有在知识交流的基础上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知识交流平台是知识管理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搭建一个知识交流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门户网站、邮件管理系统、短信收发系统、文件传递系统,同时应实现专家咨询交流及项目团队交流两大功能。其中专家咨询交流功能是指通过该平台来查询和管理专家资源,管理咨询交流记录,通过对交流内容及过程的记录,使隐性知识资源得到沉淀,最终归入知识库。而项目团队交流功能是指为申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学习小组建立虚拟的知识共享平台,以查询、发布、共享、交流及管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创造积极的学习交流和共享的氛围。

(3)个性化管理工具。

个性化管理工具主要指通过工作快捷辅助和个人知识资源和账户管理功能来实现用户对知识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个性化交流及应用。其中工作快捷辅助主要实现与用户自身工作相关的内部交流及信息收藏,用户可在该模块中查看机构通告,个人留言,并对个人科研工作范围内需要的知识资源进行快捷链接管理,并可检索和收藏自身所需的资料文件。而个人知识资源和账户管理功能主要用于对个人信息、个人记事、个人知识收藏夹及个人参与的知识交流活动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林育新.“木桶理论”的含义[J].四川统一战线,2009(07):13

[2]夏敬华.知识文化塑造之道:木桶理论的启示[EB/OL].ht-tp://www.gci-corp.com/Article/qyyy/200701/122890.htm

[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乔忠.管理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李思经,周国民.科研机构知识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HAMMER M.The Agenda[M].New York:Crown Business,2001

[7]加德纳.流程组织通向成功的转换策略[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8]赵丽芬.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杨云香,王峰.改革和完善社会科学基金制度的若干思考[J].经济师,2000(8):142-143

篇4:从规划图读懂北京首个街区制项目

目前,郭公庄公租房北部区域的12栋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正在进行装修样板和外墙样板的施工。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施工,随后分批配租。

那么,郭公庄公租房的“街区制”是如何规划的?与普通公租房相比有何区别?日前,记者来到郭公庄公租房现场进行探访,并采访项目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居住建筑事业部(现改名为:中国院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

“开放式街区更适合高密度公租房”

记者探访时发现,郭公庄公租房项目四周均为城市道路,东侧是樊羊路,南邻六圈南路,北侧是规划的郭公庄一号路,西侧紧邻规划的小学、幼儿园和公共绿地用地。作为少数距城市中心较近的公租房项目,该地段交通便捷,除地铁外,还有多条公交线路接驳。

中国院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赵钿表示,传统小区之所以封闭,主要考虑安全以及管理上的方便,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大社区采用封闭式模式,导致出行较为不便,小区若只有两三个出口,有时需绕道很远,社区里的活力也大为减弱。而一些高档社区虽有很好的景观,但公共空间不能为城市所用,导致一个城市的街道都被围挡所隔。

“采用开放式街区,并非减少安全性,只是将管理边径从原来的大‘小区缩减成组团、院落。从组团、院落上设置管理界限,并将原来小区的公共空间由封闭改为与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使社区环境更有活力。”赵钿认为,高密度社区户型小、人口密度大,封闭后管理不方便,因此,开放式街区更适合郭公庄公租房这类高密度社区。此外,记者了解到,郭公庄公租房还是北京在建规模最大的住宅产业化公租房项目,即所有住宅均按产业化要求建造。

S形绿化生活轴连接南北

记者了解到,郭公庄公租房在规划上把21栋住宅楼分成6个独立组团。南北出入口之间规划出一条S形的绿化生活轴,连接南北两个入口广场和中心活动场地。并在项目南侧,沿东西向规划了一条商业步行街,连接项目西南侧的公共绿地和东侧的沿街绿地。这样就形成了“十”字形的公共空间结构。以此为骨架,将社区分成9个直接与城市相连的开放小型街区。而街区之间的道路、公共绿地、步行商业街形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向社区的延伸。

赵钿表示,郭公庄公租房项目的设计得到了中国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的指导。这一做法借鉴了国外的相关案例,其中的设计创意可归纳为三方面:开放街区、围合组团、混合功能。通过这一模式,可破除大规模、高密度社区的封闭感,增强公租房人群与城市公共生活的联系。其中的一个创新点在于,郭公庄公租房特别为租户设计了百平方米左右的大堂。这一做法借鉴了酒店的前台方式,在适中位置设计综合服务台,布置会客、休息、自动售卖机、快递收寄箱、寄存处、儿童活动区、洗衣房等设施。这不仅可为居民提供方便,也可弥补公租房套内面积小的“短板”。

此外,社区里还规划了15%的商业、办公、社区服务设施,这些设施沿着南北向的十字形绿化活动轴和东西向的商业轴两侧布置,与每一个街区均有紧密联系。

人车分流,生活轴设步道

今年年初,“开放式街区”话题引发关注的一个原因是不少人担心人车混行,对老人小孩存安全隐患。但同时,很多专家指出,较普通小区,开放式街区对交通的正向影响较大,可提高城市通勤效率。

“城市的主要道路相当于动脉、静脉,社区里的小路道路虽不宽,但路网密集,相当于毛细血管,有了毛细血管会通畅很多。”赵钿说。

据介绍,郭公庄公租房内的机动车出入口共4个,其中两个靠近北侧郭公庄一号路,另外两个设在南区商业的后面。机动车从汽车坡道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步行人流在地面,自然形成立体人车分流。除北区西侧道路外,其他的道路除临时机动车通行外,平常只允许步行通行,这样就在地面形成了安全宜人的步行环境。

赵钿表示,设计时考虑到大部分承租人会使用公交和地铁,因此,步行回家的路线就设在南北向的S形景观生活轴上。每个组团的步行出入口,均与景观生活轴直接相连。而地下车库两层,形成环线,与每一栋住宅都直接相连,使每栋楼的居民回家都很方便。

除此之外,出于步行安全的考虑,郭公庄公租房内的每个街区,都用两到三栋住宅与配套公建围合成院落,院落内是安全步行空间,而机动车行驶在街区外的公共道路上,这样就实现了人车分流。

各单元均设门禁

采取开放式街区设计后,小区的安全性会不会下降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未来,在郭公庄公租房项目,虽然非小区居民也可进入小区和各楼栋的一楼大堂,但每栋楼均在单元入口设有门禁。安全性仍然是有保障的。

在清华规划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看来,街区制不等于街道化,不是一下楼就是街道。街区制有利于生活回归街区,让街区回归生活的主场。

“通过街区化,邻里增加互动,一定意义上增加有效的安全照料与关照体系。”彭剑波表示,管理是系统、综合性工程,街区制只是物业管理的尺度减小,城市管理的尺度也更为精细。“只要物业管理的品质不降低,城市管理跟到位,安全就不是问题。”

不过,有关人士担心,小区内是否会存在乱停车、黑车增多、治安不好的情况。

篇5: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省、市两会精神,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

二、重点研究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总书记关于河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研究 3.推动保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4.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研究 5.保定市推进“双创双服”工作对策研究 6.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对策研究 8.保定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对策研究 9.保定市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护城河战略研究 10.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财富管理研究 11.保定市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研究

12.“京津疏解、保定承接;雄安引领、保定支撑;深圳北上、保定落地”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13.推动“深圳北上、保定落地”对策研究

14.在服务雄安新区中加快实现保定跨越、崛起和复兴的对策研究 15.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统筹发展研究 16.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协同*发展研究 17.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错位发展研究 18.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融合发展研究 19.推动保定与雄安新区一体化发展研究 20.推动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21.推动雄安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 22.推动雄安新区项目建设研究 23.推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24.推动雄安新区交通发展研究 25.雄安新区三农问题研究

26.保定市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策研究 27.保定市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开放新格局的对策研究 28.保定市加快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研究 29.保定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30.保定市推进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对策研究 31.保定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32.保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研究 33.保定市农村厕所革命对策研究 34.保定市加快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研究 35.保定市精准扶贫经验与特色研究 36.保定市农民思想教育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37.保定农民信教情况调查、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8.保定市深度优化服务环境、全面优化社会环境研究 39.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保定市改善民生措施研究 40.保定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研究

41.大力弘扬新时代保定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 42.保定市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研究 43.保定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44.保定市综合实力跨越式增长研究 45.保定市创新经济跨越式崛起研究 46.保定市城乡面貌跨越式改善研究 47.保定市环境质量跨越式提升研究 48.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49.保定市加快推进环境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50.保定市宣讲工作问题和对策研究 三、一般课题选题

51.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研究 52.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研究

53.保定市争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排头兵的对策研究 54.雄安新区乡村城镇化平衡发展研究

55.雄安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变迁调查与研究 56.雄安新区乡村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与态度研究 57.雄安新区周边区域环境与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研究 58.保定市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研究

59.雄安新区原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企业经营者保护与安置研究 60.保定市推动交通领域率先突破的对策研究 61.保定市积极培育创新主体的对策研究 62.保定市做大做实创新平台的对策研究 63.保定市全面打造创新生态的对策研究 64.保定市加强与中关村合作的对策建议 65.推动中关村创新政策向保定延伸的对策建议 66.保定市在破解发展瓶颈中释放发展活力的对策研究 67.保定高端制造宏观布局与规划研究

68.发展保定设计产业、提升保定设计水平的策略研究 69.保定对高端资源的集聚、配置、共享能力的对策研究 70.保定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71.保定市加强社会治理,实施“净源行动”的对策研究 72.保定市化解矛盾隐患,实施“清淤行动”的对策研究 73.保定市建设平安保定,实施“筑坝行动”的对策研究 74.保定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 75.保定市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对策研究 76.保定市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工作模式研究 77.保定市乡村农民家庭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78.保定物联网应用推广对策研究 79.保定市政府集中采购利弊研究 80.保定市着力提升城市带动力的对策研究 81.保定市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 82.保定市着力培育新动能的对策研究 83.保定市着力推动统筹发展的对策研究 84.保定市着力推动文化强市的对策研究 85.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保定市城市文化定位研究 86.保定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研究

87.保定市构筑市民文化素养、文明素养长效机制研究 88.保定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89.保定市提升对外文化宣传对策研究 90.保定市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研究 91.保定市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研究 92.保定市红色文化发展研究

93.保定市创新旅游文化、推进文化惠民的政策与建议 94.“科技+文化”背景下数字文化保定建设研究 95.保定非遗音乐特色小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研究

96.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旅游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7.“互联网+”时代保定传统农业现代化研究 98.保定市农村土地集约化流转策略研究 99.保定市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体育供需结构研究 100.依托雄安新区的保定市新时代农民培育研究 101.保定市农村党员群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102.新时代加强和完善保定市基层党建研究 103.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保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104.保定市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策研究

105.保定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反腐败问题研究 10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途径、对策研究 107.提高干部自身修养与领导力研究 108.保定市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研究 109.保定市加快完善决策咨询机制研究 110.推进我市哲学社科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11.保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12.保定市教育均衡化发展对策研究

113.保定高职高校院校科学化管理提升工程研究 114.保定市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115.保定市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完善对策研究 116.创建绿色驻保高校,助力我市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对策研究 117.保定市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18.“以人民为中心”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119.保定市“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疏导对策研究 120.保定市医患关系与医生职业幸福感关系研究 1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译研究

四、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研究

篇6: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说明:本《课题指南》所列条目只规定研究范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申请人可结合自身研究优势,自行拟定题目。

“两项建设”专题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3.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研究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研究 6.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7.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 8.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研究 9.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研究 10.富强河南研究 11.文明河南研究 12.平安河南研究 13.美丽河南研究

14.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研究 15.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4.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可分专题分领域确定具体研究题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研究

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和路径研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8.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研究

9.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研究 10.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研究 11.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研究 12.各种社会思潮跟踪分析和有效引导对策研究 13.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与新方法、新载体和新途径研究 15.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16.新媒体下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17.大宣传工作理念和格局研究 18.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研究

19.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问题研究 20.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二、党史·党建

1.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研究 3.百年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 4.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与基本规律研究 5.深化改革与推进治党理政现代化研究 6.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发展创新研究 7.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研究

8.加强党的领导干部政治忠诚和政治纪律研究 9.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研究 10.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11.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研究 12.近年来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13.创新党内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 14.党的政治纪律的内涵及维护路径研究 15.特权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16.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研究

17.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18.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研究 19.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研究 20.改进优秀青年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研究

三、哲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哲学基础研究 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趋势研究 3.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4.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问题研究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明河南建设研究 9.公民道德建设和道德实践养成问题研究 10.当前河南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11.全面提升河南形象,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研究 12.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研究 13.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14.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15.非制度化生存问题研究

16.社会变迁中的制度创新问题研究 17.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转型问题研究 18.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19.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关系问题的研究 20.杜甫文化研究 21.中原哲学研究 22.中原宗教研究

四、经济学

1.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3.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4.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研究 5.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6.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研究 7.构建创新驱动型经济研究

8.以创新驱动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研究 9.开放型经济与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10.生态系统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关系研究

11.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促进中原城市群发展问题研究

12.河南探索建立集约、绿色、环保、循环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13.激发改革发展活力,加速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研究

14.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问题研究

15.创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通关机制研究 16.河南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17.河南探索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研究 18.利用“三大国家战略”深化先行先试研究 19.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研究

20.河南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 21.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22.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23.产业集聚区的内涵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致性研究 24.加快河南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5.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6.加快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研究 27.提升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规模研究

28.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研究

29.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研究

30.增强市场主体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能力和水平研究 31.河南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研究 32.河南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研究

33.河南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研究 34.深化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研究 35.完善小微企业专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36.民营企业与城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途径研究 37.河南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研究 38.健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

39.加快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研究 40.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41.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42.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研究 43.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44.河南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研究 45.河南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研究 46.城镇建设用地效率问题研究

47.河南不同区域发展定位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48.推动省直管县加快建设成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研究

49.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50.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研究 51.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研究

52.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 53.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4.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研究 55.河南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56.河南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57.提升农业公共服务水平研究 58.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研究 59.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研究

60.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研究 61.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 62.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63.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研究 64.河南生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研究 6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66.河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67.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68.加快河南现代流通业发展研究 69.推动服务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研究

70.全面提升河南旅游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研究 71.河南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研究

72.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研究 73.深化河南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74.河南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75.河南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76.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 77.建立国有资本运营基金研究 78.规范民间融资制度研究

79.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研究 80.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研究 81.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机制研究 82.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

83.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保障研究 84.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研究 85.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8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 87.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研究 88.加快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研究 89.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研究 90.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研究

91.创新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和管理方式研究 92.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93.河南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机制研究 94.河南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研究 95.河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研究

96.“三山一滩”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

97.健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研究 98.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五、政治学

1.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研究

3.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5.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6.强化基层协商民主和治理的制度建设研究 7.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研究 8.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研究 9.公职人员财产公开制度与监督机制建设研究

10.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研究 11.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12.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

13.效能政府建设与深化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14.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研究 15.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研究

16.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舆论斗争形势,抢占舆论制高点研究 17.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 18.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研究 19.构建网络舆论工作新格局研究

20.建立完善互联网舆论监控体系研究

六、法学

1.建设法治中国研究

2.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研究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 4.建设法治政府研究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研究

6.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研究 7.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研究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制度创新研究 9.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10.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研究 11.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研究 12.司法人权保障问题研究

13.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研究 14.网络安全与网上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研究 15.文化产业政策激励机制与法制保障研究 16.建立保障与改善民生问题法律制度研究

17.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研究 18.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研究 19.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研究 20.美丽河南建设的法律保障研究 21.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完善研究

2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23.河南食品药品安全法律对策研究 24.河南环境资源法治保障研究 25.包公司法文化研究

七、社会学

1.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研究 2.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问题研究 3.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4.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 5.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6.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7.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 8.转移进城人员农村权益退出和补偿机制研究 9.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研究

10.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 11.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研究 12.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13.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研究 14.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15.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业研究

16.提升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话语权和收益权研究 17.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18.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研究 19.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研究

20.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21.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22.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研究

2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和政策调整研究 24.建立农产品、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研究 25.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研究 27.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研究

28.河南地方政府融资、债务风险与防控机制研究 29.健全保障房建设管理运营机制研究 30.促进社会办医政策研究

31.教育服务需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研究 32.健全城市交通管理有效机制研究 33.加快河南城乡医疗信息化体系研究 34.河南民间组织发展研究 35.河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研究

36.河南城乡基层社会组织维稳经验研究 37.河南人口增长与调控机制研究

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体育学、艺术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篇7: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各二级学院及有关单位:

接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甬社规办〔2012〕1号文件《关于做好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现就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立足宁波,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和推进“六个加快”战略,深入研究宁波“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题类别

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分为:指南课题、自选课题、共建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等四类。申请人须在申请表中的课题类别选项中做出明确选择。

1.指南课题是根据本年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研究选题。申报者须依据“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提供的选题,进行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申报。

2.自选课题是在“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以外的领域,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长期的学术积累自由选择申报的课题。自选课题可以与共建课题、自筹经费课题兼报。

3.申请共建课题的,所在单位必须做出同意并按时支付课题经费的承诺,并在表格相应部分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共建课题立项后,所在单位须在课题立项通知发布后30天内,将经费划拨至发布单位指定账户。

4.申请自筹经费课题项目的,可在申请表中填写资金来源,并由提供资金方做出承诺。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立项向有前期研究基础的项目倾斜。课题组成员构成倡导跨学科组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联合。鼓励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2.不同类型课题需有相应的成果形式。指南课题的成果形式必须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其他类型课题的成果形式申报者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论文或是著作,也可以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

3.不同成果形式的结题方式和经费资助具有差异性。成果形式为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的,决策建议稿一般控制在5000-6000字。经《宁波社科内参》录用即可结题,并增拨2000元研究经费,如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再增拨3000元经费;需经其他专家修改整理后为《宁波社科内参》刊发,或宁波市相关部门采纳签署意见的也可结题,但不再另拨经费。

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即可结题;论文发表时的第一作者必须为课题组长,论文内容须与课题设计相一致。

著作类的成果必须出版后方可结题。

4.“选题指南”中标明完成期限的课题按规定期限执行,其他课题完成期限由发布方视情况与申请人在研究协议书中确定,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结题。

5.《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必须严格按照申请表中的提示填写,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得出现申请人的姓名和所在单位等背景材料,填写的内容和字数不超出表中提示范围。

6.申请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相同内容已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相关研究课题的、承担本市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未按期完成者,原则上不得申报本年度课题。

四、申报方式

(1)申请人须在学校科研管理系统中申请,申请表和活页须作为附件上传,且必须与提交的纸质材料相一致。

(2)《课题申请表》原件一式三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十一份,一律使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单位汇总表》电子文档。

(3)申报截止时间:3月23日止,逾期不予办理。

联系电话:87616063,87616061,联系人:陈燕平,任丽娟。

附件: 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科技处

二0一二年三月九日

附件:

2012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1.宁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研究

2.宁波国内投资情况调查

3.宁波低坡山地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4.推进宁波创业投资研究

5.宁波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加快发展宁波现代传媒产业研究

7.公共服务项目的长效运营机制研究

8.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超前储备问题研究

9.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10.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11.宁波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合推进研究

12.促进宁波企业跨国经营的境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13.宁波国际化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14.宁波企业职工文化需求及建设研究

15.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16.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宁波道德建设研究

篇8:2024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互联网+”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概念主要是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技术、产品、平台的引入, 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并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现在我们大的目标比较宽泛, 电视台的技术体系、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有台内业务的一些需求, 都需要进行适配。除了这些以外, 其实技术发展也有自身的规律。对电视台来说, 尤其是关键业务和制播相关的业务, 也会在发展过程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自身的一些重点也不能忽略。需要紧跟行业的趋势和业务需求, 一并考虑。

2. 国内电视台技术体系现状

北京电视台的情况, 在全国的省级电视台里还是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从2009年新台址启用时, 电视制作就从以标清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高清为主, 随后着眼于全媒体业务支持的局面。在技术的布局上, 节目生产、办公管理和新媒体应用三个主体功能域独立运行、区域互联、业务交织的态势初步形成。总体而言, 北京电视台处于大规模改造之后的逐步稳定期, 尤其是大规模的IT系统投入运行之后的一两年内, 都处于灭火期, 直到三四年或者六七年之后才是成熟稳定的。这个时候, 主要表现为, 运维本身的压力在下降, 各方面的投入在增加, 但是不再像刚开始一样, 运维会给业务运转和技术体系造成很大的困惑, 同时新的升级和改造发展需求也在形成。

国内电视台技术体系里面包含了制播网、办公网和新媒体网 (图1) , 新媒体外部有运营商, 办公网通过互联网DMZ区, 接入互联网, 三个区域之间有互相连通的通道。新媒体技术系统以统一内容整合和管理为基础, 支持IPTV集成播控平台、视音频网站、APP应用、微矩阵等多种媒体传播渠道和应用形态, 实现跨终端业务联动和服务融合, 既是近年来全台技术体系中发展最快的组成部分, 也将成为媒体智慧化的主攻方向。

图2是北京电视台的新媒体应用体系的一个基本技术架构和业务支撑, 其实从业务架构来看, 和全台网的架构非常相似。

3.智慧媒体解读

(1) 何谓智慧媒体

从智慧媒体的角度, 业务上看主要是将服务对象的环境、行为、联网、偏好等信息融入客户需求并参与内容生产过程, 最终把适合的内容、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客户, 从而形成服务加工、提供、反馈的闭环, 提升媒体的业务运行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从信息来看, 技术化的观点是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呈现完成对系统运行、应用承载和业务运转状态的感知、分析和判断, 从而为业务、维护、管理、运营提供参考依据, 并最终支持和指导响应过程, 提升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2) 构建基础

要想从技术角度构建一个智慧化比较高的体系, 有这样几个基础。第一, 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方式的收集、挖掘、分析和应用服务, 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大数据技术为智慧媒体提供能力平台, 大数据应用则将能力转化为结果;第二, 云计算:通过资源池化和服务封装, 推动技术体系的全局性整合、管理、调度和优化, 为业务运行、发展提供动态资源配给和敏捷开放研发的能力;第三, 移动化:在应用层面提供多渠道、多终端支持;第四, 全媒体:可以拓展广阔的用户空间、形成多种业务形态之间的互动支持并由此带来全面完整的应用数据。

(3) 发展进程

媒体的智慧化建设可以被视为广电行业“互联网+”趋势的重要践行途径。对电视台来说, 以云计算架构和大数据能力转型现有技术平台, 以移动化、全媒体和数据服务方式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改进现有应用体系, 能够有力推动“互联网+电视”发展进程。

4. 北京台智慧媒体项目概况

在现有技术体系基础上, 以云计算架构、大数据技术为依托, 以新媒体业务发展需求为主导、兼顾承载传统电视业务的全台网系统转型需要, 聚焦智慧, 为媒体融合发展构建信息化支撑。

北京电视台智慧媒体的定位是比较高的, 项目比较大, 有很多项目群然后移植分包, 包括传统节目生产, 有专门的大数据项目群。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 完成总体规划、项目招标。2015年5月至2016年中期, 完成深化设计、部署实施。

二思考和选择

1. 关于云架构

(1) 架构转型

关于架构转型, 云的平台应用, 北京台现有制播网以SOA为基础架构、采用ESB+EMB总线模型, 通过将生产制作型和共享服务型两类应用系统挂接在主干交换平台之上实现数据交换和业务互通。

该架构下, 各应用系统独立运行, 从提供后台服务的数据库、中间件到应对前端操作的功能站点, 都包含在系统范围内。这种竖井式架构具备明确的运行边界, 对安全防护、故障判断非常有利, 但在资源共享、统一调配方面受到极大制约, 系统维护和管理的压力巨大。

私有云架构主要还是三层, 底层资源, 中层的平台, 上层的应用几个方面。底层资源, 能够做设备横向整合和资源池化, 通过全局配置和调用可以大幅提升资源使用率;中层平台, 对符合标准、规范条件, 具备复用、智能需求的应用功能进行抽象、剥离、聚合, 支持资源根据业务负载变化随需动态调配;资源层可以比较完整地遵循IT化的模式, 平台层主要是在数据库中间通用组建之外, 还应该考虑业务支撑等媒体专用的组建, 比如原来用于制作功能的素材管理, 可以建立融合资源库, 把原来打包进入业务逻辑的流程剥离出来。后台的服务功能, 媒体处理管理等功能也可以移植出来。到底能够剥离出来多少东西, 能实现到什么程度, 决定了私有云在电视台的应用效果。上层应用在平台层之上, 可以通过资源层、平台层的支撑和关联, 应用层得到简化, 个性化和灵活选择成为可能。

(2) 实现路径

提一个简单的参考思路, 比较适用于像北京台这种大规模的影响运用场景, 第一步:从一两个应用系统开始做内部私有云改造, 即分层横向整合资源、层间采用标准接口, 外部则维持原有系统间交互模式;第二个根据首期个别系统改造经验, 在应用系统范围内逐步扩大改造面, 当改造范围超过规模临界点时, 云化改造的重心由应用系统内部转向全局架构。

这是北京电视台提出来的在项目采用的路径, 为什么先从应用路径开始, 这与当时建全台网的时候, 先从骨干开始建, 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对比, 因为现在互联网讲究用户体验, 而且从应用系统本身改造升级的需求也比较强烈, 贴近客户, 我觉得能够比较好的体现出改造的优势。技术资源整合是后台的运作, 能否让我们电视台内部的用户分享到改革的红利, 这是一个做技术体系改造必须考虑的问题。

举个例子, 图5的上面和右边是原来传统的全台网的架构, 我们选了两个后期制作, 然后分别来做A项目和B项目, 来分别做优化改造, 而且特意在优化改造里面选择了不同的产品厂商, 包括云管理软件的厂商, 包括集成商, 有点像双黄蛋, 有选择的余地, 另外分包上也不一样了, 这个模式也是按照云架构的分层来招的, 实际上困难还是很多。刚才说了定位, 真的要去用的时候, 尤其是当你涉及到一些改变了原来集成模式, 触动了原来一些商务模型的时候, 困难还很多, 当你要用到一些通用的管理软件时, 会遇到很多困难, 在一个项目内部, 最终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分步来打造这个项目。

(3) 发展前瞻

随着改造深入, 理论上应用系统的概念应该彻底消失, 只要底层有统一管理调配的横向整合资源池, 中层有经过抽象剥离、提供共享服务的内容中心、流程引擎和服务模块, 上层有广泛涵盖业务功能需求的应用工具集, 内容就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在整个系统范围内实现流转, 从而支持不同业务形态。

内容遵从业务规则在汇聚、生产、发布区域内部和相互之间灵活流动, 原先体现各系统集成厂商特征的复杂、固化的业务逻辑层将消失, 形成全局业务规则和策略统一制定、管理的大生产格局, 这是云架构转型的目标。

技术体系的云转型, 符合业务融合需要, 还将在客观上推动全台技术架构的一体化进程, 对于实现全局性的资源整合、动态调配以及数据治理、管理支撑意义重大。

2. 关于大数据

(1) 需求定位

关于大数据, 大数据相对云架构更加新一些, 原来我们虽然是这样的架构, 但实际上也分层, 云的改造说起来很虚幻飘渺, 实际上还是有一定经验的, 但在大数据方面, 经验不多, 虽然有一些所谓的数据统一分析功能, 但都是零散分布在各个应用系统内部, 而且数据的获取受到很大的限制, 更不要提处理手法。另外要做好大数据, 还要定义这个数据采集的范围和接口, 要有应约来支撑, 不然达不到效果。从规模的角度看, 电视中心领域, 还谈不到大数据, 数据虽然多, 但还不大, 但是首先要用大数据的一些理念和手段, 然后来解决我们原来的短板, 我们不用关心是不是真正处理数据的规模达到大数据的层次, 而是辩证地运用大数据的思维理念。

(2) 数据类别

第一类, 自营新媒体业务相关数据, 如IPTV、视音频网站、移动APP等, 拥有完全掌控权, 可以自由选择埋码等方式收集;第二类, 存在于互联网公共应用平台如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网络上, 与本台媒体传播相关的信息数据, 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或服务购买等方式取得;第三类, 传统媒体业务相关数据, 如电视收视率数据等, 一般是向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购买样本分析结果, 也可以尝试从有线网络运营商处获取全样本作为辅助;第四类, 是关于新媒体, 关于传统媒体, 电视台技术体系自身的管理、运行和运营数据, 可以通过监控、运维和管理系统获取, 这一个也是我们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内容。但是想改变这个事儿比较难一些, 相对来说新媒体的技术体系要容易一些, 因为他本身互联网程度就很高。

(3) 应用类别

应用类别大致分为, 第一, 自营新媒体业务中的广告和内容推荐, 用于直接支持业务运行;第二, 传统媒体业务中的综合传播效果分析, 如新闻舆情分析和全媒体指数, 用于提供业务辅助支撑;第三, 系统/业务运行状态和趋势呈现, 用于服务管理决策, 大致为这三类。在项目中设计的大数据这么一个平台, 看着挺复杂, 其实就是三层, 总体来说还是能力, 平台加运用的模型。

大数据应用与智慧媒体项目中的其他系统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关系, 不仅是数据来源问题, 而且涉及结果反馈。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服务过程, 从感知、分析到响应缺一不可, 只有形成数据传递闭环才能够真正体现应用效果。

3. 关于业务应用

(1) 痛点梳理及其应对

业务应用可能是比较广义的, 不单指业务, 也指所有承载在技术体系之上的应用, 有哪些痛点呢?梳理了四类:第一, 对于业务运转及其技术支撑的资源约束苛刻。对此, 通过云架构资源层横向打通和池化, 以及平台层动态调度功能, 加上IP存储取代FC成为主流, 预期能够有效解决。第二, 对于管理和维护需求来说, 缺乏专业化平台, 且应用系统支持力度弱, 重视功能实现、轻管理支持的现象比较严重。对此, 有必要在应用系统规划过程中突出全局设计需求, 将监控、运维、管理系统定位和目标统筹在先。第三, 应用层定位臃肿、实现固化, 对运行稳定性和业务灵活性构成威胁。对此, 通过应用功能向工具转变, 即轻量化和紧耦合, 以及流程引擎的平台化, 即流程与应用剥离, 有望得到一定改善。第四, 流程运行效率低, 尤其是与系统外部进行应用和数据级交互过程繁复。对此,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少在云存储范围内能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否以后EMB会逐渐消亡, 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单独的和ESB同等队列的发展, 这个还要看未来发展。

(2) 全媒体发展

全媒体的发展, 就需要将原来单一支持频道播出方式的节目制播系统转变为内容多来源汇聚、多流程生产、多渠道发布的技术平台。一是选择新闻业务系统作为全媒体转型的着手点, 二是以直播演播室为主要应用场景、基于台网协同构建全媒体制播平台。新的业务相对比较突出, 而且符合媒体融合的特征, 全媒体转型比较合适, 但受到的限制又比较多, 直播演播室主要是体育、综艺等直播节目, 依据它来进行全媒体改造是一条很好的路。

4.关于支撑环境

(1) 视音频IP化

就大数据和云来说, 原来我们一直在乎一个问题, 电视台的技术体系IT化, 其实技术体系内部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视音频技术系统, 一个是信息技术系统, 虽然多年来存在信息技术系统向视、音频技术系统蚕食的现象, 但是现在视音频技术系统还是存在, 所以这两个系统之分是不可忽略的,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如果可以促进这一部分的架构, 也是比较大的事情。在区域覆盖层面是前者逐步蚕食后者。

IBC展会上也提出这个理念, 各家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 这两个领域, 在切换和管理配置的领域方面, 互联互通也是一个现实, 解决方案近乎POC性质, 演示内容以传统视音频系统基础架构对比为主, 可行性验证的味道浓厚, 并未特别针对电视台的某一具象化应用场景, 因而实际可操作性和运行稳定性尚待观察。

研判和选择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驱动力, 来自电视台技术架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维护运营升级等层面统筹考量和全局发展的要求;第二个是来自电视台图像质量革命所带来的新型应用场景的事情, 标准的统一和通用性, IP网络架构自身的特性。IP协议是基于冲突抢占的, 用这种架构去处理, 协议方面的改造会非常多, 另外IT的东西死机的概率比传统的高得多, 一旦发生死机, 对视音频来说是灾难性的。首先应该来自于电视台技术体系架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维护、运营、升级等层面统筹考量和全局发展的要求, 其次来自于电视台图像质量革命所带来新型应用场景的诉求, 即利用IP网络解决大规模、集中式、高带宽信号传输和处理问题。总体而言, IP化转型是具有一定必然性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趋势, 剩下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发展状态并选择自身应用策略。应用场景基本上也是这样, 都是实验性质的。问题首先是标准的统一和通用性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用户选择和应用的积极性;其次是IP网络架构自身的特性, 在承载视音频信号传输和处理时会否带来新问题, 缺乏实践检验;再次是考量IP化转型的原始驱动力, 目前主要还是基于视音频角度, 即使视音频系统完成了IP化转型, 也难以与信息技术系统真正在基础架构方面实现融合。

(2) 信息安全

关于信息安全, 关键是主动协同动态整合技术管理和服务, 现在更多的在用数据分析开始感知和运行, 不像以前信息安全主要强调系统配置, 现在可能要调整安全策略, 更多从可能性和完整性考虑信息安全的事儿。一是在云环境下, 基于边界控制、以堵为主的安全策略需要调整, 以适应虚拟化和物理边界模糊的场景;二是以往通过牺牲业务效率实施的严格管理措施, 应该更多地让位于自动高效的技术手段;三是重点研制信息安全态势的即时监测和可视化评估手段, 以态势感知技术推动安全标准的落地、提升安全功能的实用性;四是尝试采用更加主动的信息防护策略, 特别是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安全基线, 通过数据洞悉安全;五是在全局信息安全整合的基础上, 尝试服务化转型、强调服务质量管控。总之, 技术架构和业务形态演进对系统互通、业务交互的依赖性提高, 导致全局一体化倾向显著, 信息安全需要同步适配。

(3) 系统运维

信息运维的专业化、服务化、体系化要求很高, 尤其专业化。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工具、流程才能更好地实现IT化。另外, 服务是有规则、流程和标准的, 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就能做成的。体系化, IT的运维是有研究的, 对于IT运维的工作层面, 要考虑能力, 运维绝不仅仅是系统配置这么简单, 人为因素更重要, 运维是要贯彻服务管理理念的, 需要综合权衡质量、成本、效能、风险因素。最后, 项目考虑整个全局的运维, 强调监控系统的实用性。服务是要有服务质量管控的, 它是通过服务目录等一系列的输入输出来管控这个质量, 这是关于系统运维的体系架构。

(4) 机房规划

支撑环境的机房问题:视音频机房和传统IT设备机房要向数据中心转型, 这和大数据一样, 一定要用数据中心的历年数据来做机房, 在本项目实践基础上, 伴随着系统改造进程, 将谋求机房环境的彻底改善, 将机房位置和设备布局、建筑结构和环境要求、空气调节和供配电等因素统筹考虑, 为系统运维减轻压力。

三分析与结论

1. 电视台技术体系演进态势

从技术层面出发, 以资源整合、数据支撑为目标的云计算架构转型、大数据技术应用;从业务角度看待, 以灵活适配、协同运营为方向的全媒体生产、多渠道发布, 将成为现阶段电视台技术体系演进的基本态势。

2. 智慧媒体项目建设方向

上一篇:咏物古诗荟萃下一篇: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