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2024-04-24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共10篇)

篇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教育是其他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的角度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当代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

作 者:张绪刚 Zhang Xugang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北京,102206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分类号:C0 G640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理工院校 人才培养

篇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全面推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二是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搞好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研究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

四是做好城乡救助工作。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底前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

五是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健全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二)加强收入分配调节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一是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扩大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优化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环境,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进农民种粮收入和务工收入增长。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继续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行为。

篇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 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高校历来都是科技文化知识产生、发展的重要集散地,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 也是高校的基本功能。

“据统计, 目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在校学生所占的比例接近学生总数的50%,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3以上在高校, 每年约80%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自高校。”应该说, 这支队伍和所取得的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 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可以说,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 在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居于重要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将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 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 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过程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文化要素在综合国力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目前, 世界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同时相互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西方某些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文化优势, 推行“文化霸权”, 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严峻挑战。“文化的背后是思想、观念、价值, 其核心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文化凝聚力、影响力的提升, 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创新的视野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以及宽松的学术创新环境, 是既具有纲领性质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必将推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迈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迎来一个更加繁荣发展的局面。

四个“不到位”阻碍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迫切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繁荣文化、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 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时代责任还不相适应, 与党和人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学术风气浮躁、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理论脱离实践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应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亟待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 原因很多, 但归纳起来, 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第一,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党委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解决制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深层次问题的前提条件。然而, 一段时期以来, 在高校学科建设和经费投入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工轻文史、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倾向, 对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落实措施乏力, 没有真正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纳入发展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人才队伍不整, 物质条件缺乏, 经费投入不足, 项目资助力度不大, 很多高校还不能自觉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宽松环境, 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上述问题的产生应该说与一些高校领导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第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不到位, 功能发挥不够。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还与哲学社会科学未能很好地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 没能主动为党委、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有关。一是服务渠道不畅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封闭运行, 与社会和政府决策部门相互隔离现象比较严重。高校科研部门和研究者研究题材缺乏从实践中提炼, 与决策者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渠道, 缺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智力供给的制度保障。二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思想观念上, 一些科研人员服务意识不够, 创新意识不强, 思想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旧观念, 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敏感, 知识结构单一或老化, 科研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后, 习惯于关起门来搞科研的传统治学模式, 研究成果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 难以直接为现实服务。

第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创新机制不到位, 成为制约其繁荣发展的障碍。目前, 制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就管理体制而言, 主要存在四个“瓶颈”: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二是学术评价机制严重扭曲, 三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不完善, 四是缺乏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有效对接的交换机制。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没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也难以制定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条件支持、课题研究等事关全局的科学决策。这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 学科方向相对分散, 学科竞争力不足, 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 学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跨学科研究往往流于形式。就运行机制而言,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一直是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作, 缺乏深入调研, 研究课题无法回应社会重大现实问题, 不能直接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等。

第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投入政策和人才政策不到位, 影响其繁荣发展。当前, 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优惠政策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投入政策和人才政策不到位。由于政策缺失, 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与自然科学相比经费不足问题突出。科研经费不足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如一些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无法开展, 科研人员无法参加必要的学术交流, 图书资料购置受限, 在职科研人员的培训提高及科研成果的转化缺少经费的有力支持等。由于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不完善, 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中高水平人才缺乏, 造成学术梯队结构不合理, 很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 单打独斗的“个体户”现象非常普遍, 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偏弱, 不利于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卓著的成果、造就优秀的人才。再加上哲学社会科学专职研究人员收入较低, 导致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使有些学科本已存在的人才结构断层现象更加严重, 严重制约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哲学社会科学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当下,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应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采取得力的措施, 加快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第一, 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和政府的重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一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宏观指导, 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二要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党委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合实际, 制定好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 完善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 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引导和管理, 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三要关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调动他们投身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 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好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 目标是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现代科研机制。一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改革, 按照“指导监督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组织运行高效”的原则, 建立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有效互动的科研合作和组织新模式。二要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 以服务国家需要、弘扬先进文化、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标准, 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 真正建立起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多元评价体系。三要完善科研经费投入和使用机制, 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财力支持和物质保证。四要创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管理制度、职称评聘制度、成果评价体系和考核奖励机制, 从而更好地吸引、使用和培养人才, 更好地整合科研力量、合理配置资源, 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第三, 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探求真理的过程, 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从事实本身的内在联系去把握规律。在经济社会转型期,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不断增多, 社会心理较为浮躁, 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努力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 汲取思想养分, 提出真知灼见, 创造学术精品。

篇4: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学生信息员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为建构立体、多维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都实施了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制度,由学校聘任学生参与实际教学管理,他们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教学调研和采集教学信息活动。

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核心主体之一,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校级督导等主体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实行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学生信息员实质上是信息采集的重要渠道,对教育教学计划的全面落实,掌握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效果的真实反映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十分了解,对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有着直接、敏锐的感受。学生信息员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同时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带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思路。其次,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有助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综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同行教师的评价控制、管理者的组织管理控制、教学督导的督查控制、学生信息员的反馈信息控制等构成。实施学生信息员制度可以拓宽信息获取的渠道,增加质量监控的时间,增大获取信息的真实程度,使管理者能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教学运行的本来状况,科学客观评价教学质量,从而为进行重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再次,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是管理透明化、决策人性化的重要方面,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充分尊重。21世纪的高职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才能制订更为科学、人性化的政策方针。无疑,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为广泛征询学生意见,为教学与管理决策更人性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学生信息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较高的业务素质,这是保证这一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作为学生信息员,首先,思想政治立场要坚定,遵守校纪校规,无违纪现象;其次,学习成绩要优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再次,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最后,还要有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信息调研活动,同时能保持独立公正的态度,不受一些人情和情绪的干扰。

以上是对学生信息员的基本要求,但高职学生起点低、文化基础薄弱、人际交往能力较低,这些基本要求常常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在现实和愿望之间需要质量监控体系中的其他人员,如负责组建和管理学生信息员队伍的质量监控部门,对学生信息员加强管理与培训,从而建立起一支真正能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学生信息员队伍。

一、畅通渠道。建立高效、快捷的教学信息反馈通道

建立快捷、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畅通教学信息采集和反馈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完善学生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常规机制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而建立层级反映机制则可以使教学信息得以快速、高效反馈,我院的做法是:建立院系二级质量监控体系。在院级质量监控部门的直接管理下,建立系部由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秘书、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二级质量监控队伍。一般问题由各班学生信息员对教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报送至本系教学负责人处,然后由系教学负责人进行沟通协调处理;对于个别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质量监控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并将处理结果反馈至各系及相关人员;有关重大、紧急的教学信息则可以直接报送学院主管教学领导。此外,除了利用这些采集方式,还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信息渠道,如教学信息箱、质量监控简报、网络论坛、电子信箱等,便于广大学生随时反映、反馈教学信息。

二、严格甄别。妥善处理,全面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信息员所采集的教学信息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与主观性。因此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采集的信息完全忠实于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质量监控人员应该对学生信息员反映的教学信息与教学活动的偏差有充分清醒的认识。为了有效地克服教学信息的失真性与主观性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后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教学信息进行妥善处理,特别是对学生反映的重大教学问题、教学事故,学校主管部门在作出处理意见之前,首先要与系教学负责人进行沟通,组织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与相关系教学负责人一起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中间开展调研、核实与确认,努力查明事实真相,重视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当事人的思想认识,尽可能使处理结果既保护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又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维护教学监控的严肃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三、加强管理。重视培训。着力提高学生教学质量信息员的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教学质量信息员一方面必须通晓本校的教学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做到依章监控,有理有据;另一方面必须了解高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要求,做到专业监控,依章行事。因此,加强学生信息员对相关教学管理政策和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为此,质量监控部门应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信息员学习教学管理文件,认真部署各阶段教学监控的要点,指导学生信息员完成工作。同时,还应该借助一些管理理论对学生信息员加强管理和指导。

首先,为切实提高教学监控效果,学校应对每位学生信息员定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范围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根据考评结果进行评优评先以及决定其是否有资格继续担任该工作,通过考核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员的自律性与自觉性。 其次,管理学生信息员的部门不妨借助一些成熟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学生信息员的管理。例如,借用管理学中的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对处于不同工作阶段的学生信息员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信息员的管理。

刚入校的学生信息员,对执行质量监控任务缺乏足够的能力,同时因对工作意义不了解而不情愿工作。对质量监控管理者来说,这些学生信息员既不胜任工作又不能被信任。这时候应当选择命令型领导方式,对工作过程进行分工并具体而明确的指导他们应当干什么、如何干、何时干。

到第二学期,学生信息员已经对工作有所了解,也看到了一些成效,且愿意执行必要的工作任务。这时的他们有积极性,但尚缺乏足够的技能。此时。管理部门应选择说服型领导方式,既给学生信息员以一定的指导,弥补学生信息员能力的欠缺;又注意保护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尝试使学生信息员在心理上“领会”领导者的意图。

担任学生信息员一年以后,学生信息员的工作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此时他们往往希望工作能有一定创新和灵活性。这时候,管理部门应选择参与型领导方式,与学生信息员共同参与决策,着重给他们以支持并进行内部的协调沟通,激励这些学生信息员发挥更多创造力,适时提供合理必要的支持。

学生信息员工作的最理想状态是他们既有能力又愿意干布置他们做的工作,这时候,管理者无需做太多的事,只要对他们予以授权即可,由学生信息员独立开展工作,完成任务。

篇5: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本研究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导向性六项基本原则,采用头脑风暴法理论遴选了48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和隶属度分析方法对理论评价指标进行了实证筛选,建立了包括评价目标(目标层)、3个评价维度(维度层)、10个评价领域(领域层)和40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层)的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数学软件Mathematica6.O为工具,采用AHP法研究确定了3个评价维度、10个评价领域和40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建立了我国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价模型.

作 者:袁安府 陈大柔 范柏乃 YUAN An-fu CHEN Da-rou FAN Bai-nai 作者单位:袁安府,YUAN An-fu(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35)

陈大柔,范柏乃,CHEN Da-rou,FAN Bai-nai(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

篇6: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3、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推进立法精细化。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人大代表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作用。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等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4、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依法推进基层民主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完善选举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7: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

(劳社部发〔200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促进就业,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应扩大就业的需要,全面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适应扩大就业的需要,将劳动力市场建设作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统筹规划,并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十五”期间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水平,务求在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快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域分割,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奠定基础。

(三)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经验,推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分期分批达到劳动力市场“三化”的基本要求。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进一步开展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争取通过2-3年的努力,在建立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就业服务功能、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构筑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四)切实保证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各地要协调有关部门,按要求将劳动力市场建设费列入各级财政支出预算,保证就业服务工作和信息网络运行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并依法加强资金的管理。

二、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五)“十五”期间,要形成以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其他部门和社会办就业服务组织共同发展,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创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就业服务技术支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六)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每年应根据政府促进就业、控制失业率的目标以及本地就业困难群体的状况,确定公共就业服务的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争取政府安排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设立公共就业服务项目,通过实行工资性补贴、提供免费服务和培训等方式,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公共就业服务由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探索按服务实绩拔付使用就业专项经费的机制。各地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好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问题。

(七)加强城市公共就业服务的统筹管理。直辖市和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制定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确定公共就业服务的具体对象和具体项目,统一服务流程和规范标准,实施全市公共职业介绍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定期组织对公共就业服务的成效开展统一评估。

(八)巩固发展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免费向失业人员和特殊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服务;在完成公共就业服务任务的基础上,可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开展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以及其他满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有偿服务项目。要加强就业服务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一批人民群众信得过、满意度高的窗口。

各地要适应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作为公共就业服务的基层窗口,直接承担对街道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劳动服务站在组织劳务输出、管理外来劳动力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九)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工作的衔接。建立健全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相互衔接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为失业人员接受就业服务和申领失业保险金提供便捷服务。规范享受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接受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的补贴办法。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职业培训的信息引导和服务作用,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加快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广覆盖、多层次发布的工资指导价位制度,逐步扩大到所有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并不断增加工资指导价位发布的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充分发挥其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直接、及时、便捷地服务于企业和劳动者。

(十一)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发展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代理、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职业培训,以及其他同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相关的服务和培训实体,为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和指导工会、妇联等组织建立各类职业介绍和培训机构。支持各级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提供适应残疾人特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

(十二)按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服务岗位技能培训,完善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考评办法,加快培养就业服务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各地要指导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采取灵活的用人、考核办法,建立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加强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十三)“十五”期间,要力争使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前台服务全部使用计算机,地级以上城市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场所建成局域网,并实现与辖区内主要区、县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培训机构信息联网。有条件的城市要逐步将信息网络联接到街道和社区就业服务组织。

(十四)积极发展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鼓励和发展各类网上自助式就业服务。有条件的城市,可依托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互联网站,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建立全国性的就业服务网站,与有条件的联网城市实行链接,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实施网上求职招聘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十五)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管理,促进就业服务各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制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管理办法,做好网络维护,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研究制定网上招聘求职的规则,规范网上招聘求职行为。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发布系统,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发布就业信息,消除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信息的人为分割和封锁。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分析制度,对职业供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向社会公开发布。

四、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

(十六)建立规范的就业登记制度。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就业登记的具体办法,建立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紧密结合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的管理。要逐步建立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及社会保险缴费工作结合的机制,形成规范的就业管理制度。

(十七)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用工行为的指导,制定和完善用人单位发布招聘广告、就业登记、签订劳动合同或协议、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备案等的具体制度和操作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十八)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各地要认真执行职业介绍行政许可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资格准入条件,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依法审批。指导督促职业介绍机构明示合法证照、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将日常监督检查与定期清理整顿结合起来,联合有关部门,每年定期集中力量对劳动力市场的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建立劳动力市场良好秩序。

(十九)制定有利于促进城乡劳动者流动就业和通过灵活形式就业的政策,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分割和行政限制。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新格局。

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篇8: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如下: (1) 企业年金既不是社会保险, 也不是商业保险, 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要制度安排, 企业年金与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金保障体系。 (3) 企业年金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及其职工,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 企业及其职工承担因实施企业年金计划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 在于其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和完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较低, 并且一般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当出现老龄化等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等状况时, “现收现付”制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即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缴费人口变化不大, 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支付危机。而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与职业挂钩的退休保障制度,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参加人员在退休收入的纵向调节机制, 即人们在工作阶段将雇主缴费和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存放在企业年金帐户里, 通过相关机构投资运营获得收益, 当他们退休时再把钱从帐户中取出。企业年金在投资工具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最大幅度地调动社会资本, 并实现资本配置的最大化。

目前,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年金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 员工队伍的稳定可以说是效益稳定的一块基石。频繁的进进出出, 实际上付出最大机会成本的, 还是企业, 作为激励手段的企业年金正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在美国, 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 企业年金养老金约为30%, 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 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收入的15%, 有1/3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在日本, 有60%的民营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人们老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面对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突出、民主管理基础较佳的企业来说,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基金, 对吸引并保有优秀人才, 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确保本企业健康高效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企业年金制度根据企业经营理念和自身实力的不同实行个性化的设计, 将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职工实际利益和预期利益相统一, 已成为企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吸引和挽留高素质人才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既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 又可以增强职工归属感, 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改善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在我国,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由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闲置资本金, 用于支付职工老年退休后的生活费用。由于职工退休后, 基本养老保险金比在职的工资收入明显减少, 因此, 如果职工想保持退休之前的生活水平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 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来说,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是采用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的, 与高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差距大, 造成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群, 退休后收入的大幅降低。为了使职工退休后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太多, 市场经济国家对由企业自发建立的退休福利计划进行完善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退休人员生活过得更好。

三、企业年金能够减轻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障的财政压力

从目前来看,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并不乐观。据权威报告, 到2050年时, 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六十岁, 其中1.08亿人超过八十岁。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覆盖了其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 总的来看, 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享有某种正规养老金福利;中国储蓄率很高, 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 大部分的老年人仍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量多的特点, 家庭的规模在缩小, 非正规的老年赡养网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这将产生两个负面的结果:其一, 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 以及退休费用的急剧上升, 给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二,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养老金的增长速度, 而企业也无力承担过高的缴费率, 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资金缺口和压力, 因而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水平下降。财政的不堪重负, 要求社会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外, 还必须健全养老保障机制, 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支付压力, 弥补职工退休收入的不足。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 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2%, 2015年将为15%, 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 届时世界上1/4的老人将在中国。面对即将来临的巨大压力, 仅靠政府提供较高水平的基本养老金极不现实。发展企业年金将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年金是一项全新的制度, 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建立企业年金能够增加养老金的积累, 缓解由政府支付养老金的财政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作为劳动保障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策, 宣传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意义, 使社会和企业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篇9: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人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通常包括职业技能、道德品质、责任心、上进心等。

目前高职职业素养的培训只要是通过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分别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只有这几方面都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胜任工作。

(一)职业素养能提升学生就业机会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用人单位不仅要求职业技能,对其综合素质也非常看重。通常来说,用人单位非常看重人的工作经验,因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说明具备了胜任工作的大部分能力,这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能够短时间就能让人马上进入到工作岗位,而且有工作经验的人的职业素养同刚出校门的学生相比,在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团队作风都有很大不同,这都是职业素养的反应。因此,只有具有良好的子夜素养的人,才容易被企业所亲睐。

(二)职业素养更有利个人发展

具有良好的職业素养的人,能够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同时具有职业素养的人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及不断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这样的人才就很容易受到企业的重视。

(三)高素质人才能衬托学校的优秀

当高素质人才为企业做出贡献时,企业就会非常关心人才的出处,并且会有限录取优秀人才同校的人才,这就说明了企业对其学校的认可。当企业对学校认可后,就会重视在学校进行校园招聘,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就业率。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不足

(一)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职业素养的培训中,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对学生的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我职业技能足够优秀,那么就会拥有非常广阔的职业前景。但是事实上在企业眼里,职业技能并非唯一的,甚至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拥有优秀的职业技能的人并不会受到企业的重视,因为谁也不知道这种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会不会经受金钱的考验,如果竞争对手高薪挖人,会不会就马上跳槽,甚至是当职业“间谍”,出卖公司利益。

在当前的高职的职业素养培训中,对于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仅仅是开设很少的课程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导作用。

(二)学生对自身能力定位缺乏清醒认识

在很多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自我评价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只想去国企和大型企业,对于私企和小企业并没兴趣。这就表明了学校对学生自我能力定位的培训欠缺。学校没有对每个毕业生进行客观的考核,也并没有客观告知学生在职业生涯初始阶段需要进入到哪种企业更适合,从而导致也学生的攀比心理严重,一个学生进入到优秀企业,其他学生也想进入,结果导致了大企业没人要,小企业看不上的局面。很多学生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位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学生在进入到社会中,必须要脚踏实地,根据社会分工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择业选择。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重视起来,认为这只不过是学生自身的事情,学校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来帮助每名学生进行具体的生涯规划,这样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了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极度欠缺。很多学生没有具体的职业目标,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很多人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但这样的随波逐流也必然导致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注定坎坷。

三、完善职业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规范课程建设,实施教学渗透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时,必须要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分别的职业素养培养。比如工程技术的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同时由于工程技术需要进行密切的团队作业,因此对学生的情商和合作精神也必须加以教育和指导。对于营销的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性格开朗,具有很好的抗压心理和自我鼓励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统筹规划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IT技术的学生职业素养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必须优秀,并且能够非常严谨,能够从事高密度的工作。

(二)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对学生自身定位的培训

优于当前在职业素养的培训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对自身定位的认识。因此就必须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让广大高职院校的教师深刻了解完善学生四大职业基本素质的意义。针对学生对自身能力定位缺乏清醒认识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足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

(三)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订单培养

当前广大高职院校要积极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工学结合、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等模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让广大院校学生分批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和广大企业职工同吃同住。这样让学生能够真实了解企业的环境和需要何种人才。同时让学生看到那些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看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对自身有更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

[2]曾湘泉.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中国教育报.2013.10

[3]肖润花.陈瑞莲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路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2(24)

[4]程玲; 游金梅导入行业精神的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思考[J]电子制作.2014(3)

篇10: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市财政局社保体系建设课题组

“农民富、天下足、农民安、天下稳”,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与农业的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发展、繁荣和富强,事关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因此,加强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研究,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以期求能促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必要性

x、我国农村需要社会保障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农村。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城乡差别很大,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保障可言,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课题,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主要依赖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制订和完善。其二,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农村xx岁以上人口已接近x亿,占农村总人口的xx%;且每年正以x.x%的速度递增。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一对夫妇由三四个儿子供养,现在两对夫妇则由一对年轻夫妇供养,同时还要负担一个子女的培养,且随着工业化发展,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农村生产力的有限,不少年轻夫妇已无法承担其养老功能,另一方面,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极不完善,覆盖面不到xx%,缺少总体设计和政策引导,非常需要我们加快其政策的研究和完善。其三,农民看不起病的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看病已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完全依靠个人进行医疗保障,加之,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勉强维持生存,三分之一的乡镇卫生院入不敷出,同时,医药费用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刚刚起步,此方面政策功能还比较脆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社会保障政策。

x、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迫切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覆盖率较高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然而在广大农村,至今还未形成社会政策体系。首先,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过去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消失,如农村集体(生产队)养老制度、农村(大队)合作医疗制度已不复存在,所以目前农村保障政策正处在新旧制度的交替阶段,旧的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失去作用,新的社会保障政策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正处在萌芽状态,其次,农民对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信任度不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为例,不少农民对其仍持不信任态度,普遍反映其保障水平低,只有x%大病农民得到真正实患,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门诊费用享受不到实惠,如某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只能报销x元钱的门诊费用,因而,不少地区的参合率较低,一般只有xx%左右。再次,现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缺陷还比较多。最突出的是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有四个方面缺陷。①互济性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个人缴多少,就有多少进入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时也就按比例领取多少,完全依赖于个人缴费多少,几乎没有相互调剂。②保障水平低。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为例,至xxxx年底全省积累农保基金达xx亿元,占全国保费总额的四分之一,居各省之首,而到达收益期的xx万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人均只有xx元,因而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全省只有xxx万农民参保,占全省近xxxx万农民的xx.x%。③有些农保政策已经过时,如现行农保政策中的“集体扶持”,随着分田到户,生产队集体形式的消失,已无法做到。④农保基金政策风险大,缺乏新的政策规范。目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x.xx%,而计入农民个人储蓄账户的利率到x.x%,形成了近x.x个百分点的利差,以*省为例,每年利益损失就达xxxx多万元,如此长期下去,就会使收支倒挂越来越大,以致于出现无基金兑现的风险。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非常迫切。

x、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这是因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到先进农村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主要表现三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成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就意味着广大农民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收入时,就能得到物质保障,从而能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这样就能维护广大农民的再生产,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我国农村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互助、自力等先进文化的特征,这也可以直接促进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可以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扩大。这直接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难有所帮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例如若建立起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就可以使广大农民彻底摆脱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的困惑。所有这些都是足以证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可行性

x、我国稳定增长的经济形势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都增长x%以上,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更大,每年都以高于GDPx―x%速度为国家财政积累财力,农业生产也连续多年获得丰收。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更优越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事实也正是这样,只要我们以财政收入总额增长的x%―x%就基本上能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资金的需求。即使考虑财政支出也同样增长的因素,在财力上依然是可行的。因为我们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并不合理,存在着支出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最大的支出缺位就是社会保障支出不足,所以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仅能解决支出增长的问题,而且还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所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形势,为我们建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x、比较健全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提供了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框架。xxxx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统一了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xxxx年,为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调剂力度,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同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xxxx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近年来,国务院又发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这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法规,从而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特别是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行政管理、基金管理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们制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有了成功借鉴。

x、农民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辅设了道路。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广大农民思想素质日益提高,这对我们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十分有利。首先,农民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要求实现社会保障。不少地区农民已从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向渴望参加社会保险、自觉参加社会保险方面转变,以苏州市为例,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已达农村总人口的xx%,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更高。以我们东台市为例,去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xx万,参合率为xx.x%,今年已增加到xx万人,净增加xx万人,参合率已达xx.x%。其次,农民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不再闭门种田,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外出打工的的人越来越多,这不仅使农民与城镇有了直接接触,而且使农民知识面有了进一步拓宽,了解到有关城镇保障的许多政策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农民讲真话、讲实话的能力和表达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为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再次,农民互助互济精神进一步增强。一人有难,众人帮,一村受害,千村助已成为当今农村新时尚,这对我们推进和完善以“个人缴费为主、社会、政府资助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体系,辅设了道路,有助于消除“完全依赖政府实施社会保障”的思想障碍。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原则

为了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合理性、可行性,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上,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x、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经验总结。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可较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x、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城乡分治一直是我国的特色,这种状况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中也应得到体现,因为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背景是不同的。城镇地区职工对土地不存在任何产权,其生活依赖于所在的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单位不再为其提供保障的时候,由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是必然的,否则他们将失去生活来源。在农村地区,农民对土地拥有经营权、收益权等,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由于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显然与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政策是有所区别的:城镇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体,农村地区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政府为保障主体或建立合作性的社会保障机构,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以农村集体为主体。

x、坚持不搞“一刀切”原则。就是坚持由无到有,逐步完善,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处置不当,步骤不妥,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另外社会保障的实践也证明,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是否成功有效,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检验,才能看出它是否符合农村实情,是否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是否能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不管制定单项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还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完善,都要注意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农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注意先出台暂时没有、急需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同时又要注意保持有关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相对稳定和各项政策的衔接配套,注意分期制定,逐步完善,平衡过渡。

x、应处理好“养穷人”与“养懒人”关系的原则。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执行的效果看,它在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保障、维持社会稳定以及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如果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过高,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导致社会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国家财政负担过重。在设计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借鉴别国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社会保障的程度较高,显然会导致劳动供给的大幅减少,而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需要保障的农村人口很多,且受到政府财力的限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高标准的保障制度,因此,每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应有一个适度的保障标准,即社会保障的均衡点。在这一点上,既能够使低收入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制度的保障,同时又不会出现养懒人的现象。

四、几项具体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思路

x、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总的政策思路是继续保持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为主,社会、集体资助,国家政策扶持,如利息补偿、免税、适度财政介入,对特殊群体在缴费环节上予以适度补助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策取向。具体讲:

⑴参保范围。制度建立初期参保范围为小城镇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再逐步向农村其他地区推进。参保对象为xx―xx周岁的农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工商个体户、专业户、被征地农民等。

⑵运行模式。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定位在基本养老保险方向上,因此,其运行模式应选择“待遇确定型”与“缴费确定型”相结合的混和模式。个人缴费、社会(集体)资助、政府补贴均计入个人缴费账户。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另一部分进入个人养老金专户。到领取期,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达到规定的积累总额,并划入基础养老金专户,即可享受基础养老金;个人缴费账户存储额划转基础养老金规定积累总额后,余下部分进入个人账户养老金专户按年金形式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这样的政策设计,使个人多缴的.多得、少缴的少得,有利于激励农民早参保、多投保。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缴费费率、缴费比例由地级市或地级市以上人民政府测算确定。

⑶要与原“农保”政策衔接。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且已领取养老金的,仍按原政策执行;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但属于尚未具备条件实现上述新政策的,暂按原政策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过渡到新政策;已按原“农保”政策参保,未领取养老金的,且属于有条件的,可以全部过渡,执行新政策。

x、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和农民个人家庭差别较大的实际,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政策取向主要体现多层次特色。即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疗保险三部分政策组成。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策是主体,并将医疗救助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则针对部分农村人群实行。

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其政策取向为政府组织、引导和财政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社会(集体)、政府多方负担,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强调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比例为三分之一,一般为xx―xx元/人;②政府补助占三分之二比例,xx元―xx元/人,由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按比例资助,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补助是大头,在有的省区,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不负担,社会资助不受比例限制,有多少,就补充多少保险基金;③实行住院补偿为主,门诊补助为辅,门诊补偿比例不超过个人缴费部分;④以县为统筹单位,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⑤合作医疗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⑵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政策取向为政府支持下,依靠社会资金如慈善资金、帮困资金等建立的,主要面向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负责实施的一种救助制度。救助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享受xx%救济费的xx年代精简退职职工、农村优抚对象、困患大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又无自救能力的农村居民。医疗救助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众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二是对因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上述医疗救助对象,给予适当的资金救助。具体救助比例及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⑶农村医疗保险。对具备经济条件的农民,主要指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纳入城镇医疗保险体系管理。其具体政策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并轨。

x、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陷入贫困的农村居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政策取向为“低标准起步,小范围保障,逐步推进完善”,坚持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政策。保障对象为:①失去劳动能力、无收入、无生活来源,也无家庭依靠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②生活在农村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家庭或个人。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农村居民基本所必需的衣、食等费用确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级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捐赠、资助,逐步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以增强保障能力。④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每季都要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来源进行复查,对已不符合条件的,立即报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停止发放保障金,并收回或注销其低保对象证件,对仍符合条件的,但其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按程序办理减发,增发保障金的手续,在发放上应实行金融部门代发的社会化发放制度的政策。

x、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原来由五保户供养制度、临时救济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等部分组成,因特困户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已演变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故现行农村社会救济仅剩下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等三项制度。其政策取向为坚持公平与效率、合理确定救助对象、科学划分标准,突出救助重点,采取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生活救助与扶持生产相结合,定期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讲:

⑴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在政策上应由“分散型”向“集中供养型”转变。以*省为例,主要加快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一是加快实施“关爱工程”扩大乡镇敬老院供养规模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力争三年内使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xx%提高到xx%;二是加快农村五保户保障资金筹集机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增加市以上财政的投入,以适应调整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的需要;三是加快农村敬老院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着重加强理顺乡镇敬老院管理体制、人员供给渠道、内部管理机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⑵临时救助制度。其政策设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规范临时救助对象。其对象为因病、因钱、因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农村家庭人员;虽已享受了优抚及其他特殊救助待遇,但仍因突发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临时困难的农村家庭也应列入临时救助对象。另一方面规范救助程序。临时救助对象也应由本人提出申请或经村民小组提名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评议后,张榜公示x天以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无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初审后,再次张榜公示x天后,报异议后再报县级民政部门批准确认为临时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改由过去的固定补助为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完善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文章:

哲学社会科学04-24

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04-26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05-12

孙子兵法哲学体系研究论文04-27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04-08

社会哲学构建研究论文04-18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11-15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提纲11-15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18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04-15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开题报告下一篇:大学师风师德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