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2024-04-23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共8篇)

篇1: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一.引言

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新课程把课堂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科学概括。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只有师生、生生充分地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会有三维目标的最终实现。

广东版物理教材的正是以教学活动栏目的形式,突出了“讨论交流”这一显著特点,依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精神而编写的。

遵循新课程标准,使用广东版物理教材以来,笔者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比较集中地探讨研究“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的问题。现在整理教学笔记而写成这篇短文谨向读者专家求教。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实施理论与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颇受瞩目,甚至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者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则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总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彼此不同。建构主义者并且指出,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从而使理解更加正确、丰富和全面。[1]建构主义的这些观念,为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什么是“课堂讨论交流”?它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或现象朝某特定方向,在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多向流通与反馈的过程。它是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重要环节,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互动特征。可以说没有“讨论交流”,就没有合作学习,合作是讨论交流的基础。那么教师在“讨论交流”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想,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充当讨论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体现实质的交流,不能流于形式。因此应确切考查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是否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的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他们之间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教师在“讨论交流”课堂中自然是责无旁贷,诚如建构主义者所主张的“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教学环境,形成一种交流协助的氛围。

讨论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能发挥作用,而它的引导和组织必然打下不同学科自身的烙印。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基础性、结构性、逻辑性、哲理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的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可根据教师的不同作用分为两种类型:

1.师生讨论,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与全班同学之间、自己与小组之间或自己与个别学生之间的指导下来完成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例如:在广东版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中,认识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广东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中,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了解;广东版选修3-1《认识多用电表》讨论交流栏目中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这些章节内容,逻辑性、哲理性、抽象思维性、量化性都非常强,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引导是无法在课堂中

让三维目标得到实现的。

对于此类“讨论交流”,笔者作为课堂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开始阶段内容的引入。引导可以是创设物理情景,诸如电脑动画,演示实验,语言描述及学生实验;对于重点难点作出提示点拨,为下一环节的进行作铺垫;提出细化问题,分配交流任务等。例如上广东版必修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我曾增加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这个实验,这既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又能帮助他们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然后,我又重现学生们初中曾做过的斜面探究实验。这样一来既能促使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新的实验情景下进行迁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又能顺利地分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开展探究。在演示过程中我又提出三个问题,并与全体学生交流。问题之一:“若一直让小球摆动下去,往复多次之后,它还能上升回原来的高度吗?”问题之二:“如果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它的运动将会怎样?”问题之三:“假如将轨道弯曲成一侧水平即曲线ABF的形状,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以前三个交代足够清楚问题作铺垫,提出第四个问题:小球“永远运动下去的速度的大小会变化吗?什么情况越来越慢,什么情况越来越快,什么情况快慢不变?”再让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随后作巡回指导,可以还再次重现实验给某个小组或某些学生观察,较为深入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个别交流。

2.生生讨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发挥好组织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个别同学之间、组与组之间、小组内部之间,在教师的组织下来自主完成一些限于技能、体验性目标而要求并不高的内容。例如在必修1,《时间与位移》讨论栏设计旅游路线;必修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选修3,《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学生分组实验。这些内容实践性强,没有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就无法达到新课标要求。

对于此类“讨论交流”,我把教师在其中的组织作用归纳为“四对”,即对学习小组的有效构建,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对实验要求的程序设计,对学习任务的适当分配。教师要支持协调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沟通,从方法、步骤上多予以指导,多鼓励学生的钻研表现,而教师自己则更多地在“台下”了解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广东版选修3-1《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栏的公式推导,笔者把推导的顺序从易到难组合成五个独立的推导要求学生,前四个推导先由组长,按难易度组内合理分工逐个完成,最后一个推导再由全班共同合作完成。我把这比喻成拼图游戏,鼓励学生限时比赛看哪个组最快拼得最多。然后由最快的优胜小组代表展示推导过程,其它组同学还可以发问。学生解答结果如何不是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但让他们从中能够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师的组织作用立竿见影。

组织为了引导,引导有赖组织。在实际教学中两种类型更多地是结合使用的。出于研究的需要,不妨姑且分出以上两种类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行为能力达到完全成熟,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需要通过无数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在“交流讨论“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不熟悉,不适应,教师的的主导作用较大,随后才逐渐过度到让学生更多的“独立自主”,让他们更能动地参加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笔者自己的探索不过刚刚起步罢了。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实施过程与方法[4]

(一)组织学生参与。

1.合理编组,建立积极互赖关系。对于固定学习小组的编排,应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水平差异等因素,从整体考虑分组。座位的编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编排座位表,同一小组的成员坐在一起.同时必须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为避免坐在一起,小组内部还可能是各自为政,“貌合神离”,以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成紧密的组合:(1)通过目标任务安排实现互相依赖。(2)通过材料器材分配实现互相依赖。(3)通过角色分工差异达到互相依赖。(4)通过集体奖励机制达到互相依赖。

2.监控与适时介入。尤其在实施的最初阶段,监控与介入更为必要:(1)在巡回观察与指导中,为使学生能够不受拘束地讨论交流,教师不作评论,只对个别学生作出简要的解答或提示。(2)若监控发现效果不满意,就要及时介入指导,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介入是为了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在《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中学生在推导I不知如何下手时,可提示从电流强度的定义式出发寻求方法.3.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积极的气氛是保证“讨论交流”成功开展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教学相长,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甚至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虚怀若谷,促进教学互动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二)指导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应当让学生清楚“讨论交流”要如何开展,个人在其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互支持配合,赞赏别人或作必要的让步,赞赏别人等技巧。例如本人尝试让实验班观看优秀课的讨论场景:让学生亲身进行网络交流(BBS,网络论坛),在课堂中交流网上讨论交流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操作和技巧异同点。学生探求真理的良好氛围后很容易有了共识:两种讨论交流都会有一个中心或围绕的问题,而且要有主题才有意思;最大的不同在于,在网络上可以“隐型”进行,就事论理而在课堂上是“公开行动”,还要顾及同学的“面子”。

(三)选取合适讨论内容和确定合适交流目标。“讨论交流”是广东版物理教材特色突出的栏目之一,这些内容的设臵为“讨论交流”这一教学方式的进行和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教师备课时要理解这些栏目相应的教学目标,优化筛选这些材料,从而更好地进一步地发挥它们的功能。例如广东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讨论交流”栏目内容,笔者曾经依据其设臵意图再次分类、设计组织形式,对其所适用讨论交流方式进行归类(见附录2)。笔者有所体会,假若讨论的内容不合适、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势必导致课堂实际的交流费时而难见成效。例如广东版选修3-1中《洛伦兹力的研究》讨论交流栏中公式推导,假若只是提出要求而不组织指导,学生困惑多,按课本编排第一个推导时即会把学生吓倒,学生觉得公式结果已经有了,没有必要再推。必然导致有的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有的瞎忙不知在干什么。

(四)选择适宜恰当的指导方式。正如前边所论述的,选择了讨论交流的类型也就决定了指导方式。选择方式之后,可以根据计划从流程和细节上预测教学的具体过程再调整优化,以期实现“讨论交流”的更高成效。

(五)预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如常见:(1)混乱,(2)小组活动不协调,(3)过度的小组噪音,(4)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固然要努力积累临机处臵的课堂经验,才能对班组的交流讨论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然而能预测与防患是最好的,防患之外教师只有臵身其中,特别要加入到小组交流讨论中,才能对小组进行有效指导。

(六)提倡使用发展性原则评价。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独特的见解”。对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切不可生硬匆忙地“统一认识”。教师要发挥“调度者”作用,肯定学生发表见解的愿望,并给予机会。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目的让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总之, “讨论交流”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笔者的探索刚刚起步,认知十分粗浅;抛砖引玉深盼师友们更多的指导!

篇2: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小学教学论文:谈品生品社学科教学中汇报交流环节的组织和引导

摘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巧妙的引导智慧的评价,适时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在表达中获得提升,获得发展,形成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使汇报交流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交流 评价 发展

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活动之后的汇报交流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将自己在多种活动中的收获、感受,经验、教训在班内或小组内一一展现出来,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审视和评价。大多数情况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在此环节达成的。学生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行为的形成多数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碰撞中完成的,而且,学生也可以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动力。而此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组织调控直接影响到学生交流汇报的质量;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直接决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的评价总结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上汇报交流环节,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今天,笔者就来谈谈如何组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汇报交流活动。

一、营造氛围轻松民主,让学生乐于表达

有利于学生主动交流、共同研究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个民主、宽松的探究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学生心理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要创造这样一个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能消除畏惧心理,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还要帮助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成全他人的计划;当学生自我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和帮助。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的《动物哪里去了》这一活动主题时,课堂伊始,我没有急于进入新课,而是首先与学生做了一个“快乐自我介绍”的游戏,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也抓住这个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做好铺垫。随后,我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过冬”的资料,并将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张贴到教室四面墙上,一年级的孩子搜集资料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也穿插张贴出来,教室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资料大展台,此时,我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看大家的收获,学生三五成群的聚集的材料面前,“这是我搜集到的!”“××,搜集的图片真美呀!你从哪儿找到的?”“老师,这是你找到的资料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快给我们讲讲吧!”„„学生们在教室里穿梭着,浏览着,他们似乎忘记了这是在上课,他们已全身心地融入到这美丽的资料会展里,在这里,不再有老师学生之分,大家都是参观者,大家也都是讲解员,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自由的、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自然、和谐。随后,我开始进入了正式的课堂活动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顺序地汇报自己的调查收获、活动体会,学生们畅所欲言,思路开阔,妙语如珠,汇报的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大大超过了一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平。充分的汇报交流环节也带动了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整堂课流畅自然,目标的达成度是非常高的。

二、巧妙引导智慧评价,让学生获得发展

当学生以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活动收获汇报反馈给教师时,其实就是将自己的部分学习结果呈现给我们,因此,我们必须给予相应的评价引导,引领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状态中。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对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收获本无对错之分,教师的评价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利用评价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和肯定,强化其积极因素;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我在执教山东人民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成长的故事》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

师:是啊,离开了父母悉心的呵护,我们怎能这么健康幸福地成长呢?孩子们,讲讲你们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吧!

……

生6:这张照片是我和妹妹一起照的,我们俩是双胞胎,记得那次妈妈给妹妹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我也缠着妈妈要裙子,妈妈没办法,就给我买了一条,我当时根本不知道男孩、女孩是怎么回事,还高高兴兴地穿上裙子跟妹妹照了这张合影,现在看来觉得很好玩。

(听着他的讲述,孩子们也哈哈大笑。)师:说说你们的感受吧!生7:我觉得他可真有意思,男孩子还穿裙子。

生8:我认为他也太不懂事了,男孩子不可以穿裙子,他还缠着妈妈买。师:噢?你认为有些浪费,是吗?

生8:是啊,听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国家虽然发展了,可是也还是很穷,很多人家里吃都吃不好,他怎么能让妈妈乱花钱呢?

(生6听了,脸上有些羞愧的神情。)

师:(对生8)你可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从一条裙子想到了国家,想到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过,老师觉得,从经济上来说,当时买这条裙子可能的确有些浪费,可是对他(指生6)来说,这样的儿时趣事,给他带来了值得回味一生的美好记忆,这恐怕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你说是吗?

(生8点头表示认可。)师:谢谢你的评价!……

从这个片段中生8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信息:一是这是一个懂事的、有责任心的孩子,他能够从爸爸妈妈以及家庭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二是他课前的调查了解是全面具体的,妈妈在帮他回忆儿时趣事的同时,也向他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家庭状况;三是他的回答表现出了他的一种生活态度,很务实,缺少了那么一点情趣,四是他毫不留情地对生6进行的批判,令生6在同学面前感到有些难堪。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甚至可以猜想,生6应该是一个从小衣食无忧,没有经历多少坎坷的孩子,而生8应该是一个家庭状况不算太好的孩子。因此,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同学间的汇报、交流环节,但深入想来,如果要较好地达成教育目标,此时教师的任务其实很重,也很复杂,既要保护生6的自尊,为他在同学们面前挽回一点面子(因为他本没有什么错误,他的案例的确很生动,充满了童真),又不能伤害生8,将他的说法全盘否定,一语驳回;既需要肯定生8在体谅父母方面的优点,又要引导他学会生活,学会体味生活中的乐趣,做一个会生活的乐观的人。这些,都需要教师在瞬间做出反应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评价,这对于执教者来说,是对课堂机智与教育理念的小小考验。而案例中所呈现的评价应该是有效的,在教师的细心呵护下,生6定会恢复信心,又沉浸在快乐的回忆之中;而生8定会在受到大大的表扬之后做出反思——噢,原来生活也可以是这样的!我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呀!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必将会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只要教师善于将平面的问题进行立体化挖掘,巧妙引导、智慧评价,必将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尽快形成和有效发展。

三、真情流露适时提升,让学生体验升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一位合作者,是学生最贴心的学习伙伴,那么,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同欢喜、共忧伤,只有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师的引导提升才能更接近学生的需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接受。

比如在执教《我成长的故事》时,最后一个环节是向最想感谢的人说一句话,并为其制作一张感谢卡,因为有了前面的故事铺垫,此时的学生已入情入境,交流感谢语时,有的学生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我走到她的面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拍拍她的肩示意她坐下,“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的心被打动了,他们也沉浸到了对美好亲情的默默品味中。停了一会儿,我轻轻地说:“同学们,千言万语就让我们汇成一句真诚的‘谢谢’吧!老师相信,当你将用心制作的卡片送给为你付出了那么多的亲人时,他们一定会非常非常开心的!孩子们,行动起来吧!”这节课,学生们制作的卡片特别精美,写下的话语特别动人。

篇3: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首先, 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敢说、想说。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基本理念, 我们不要对学生作出统一的高要求, 允许学生存在学习的差异, 能理解并能执行这一条, 就会使我们老师更有亲和力, 我们老师就不会动不动就发火, 就去处理学生, 从而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乐学、想学, 由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只有环境宽松, 学生才敢于表现, 敢于说真话, 儿童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这叫做“童真”, 表达错误不正确那叫做“童趣”。幼儿说太阳是蓝色的我们可以一笑了之, 为什么我们的小学生说错了我们就要大发雷霆呢?

师生之间的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学生不敢说, 因为潜意识中老师的一切都是对的, 没有必要和老师争论, 只要听就可以,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就可能敢于怀疑, 敢于争论, 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学生能够迅速理解的话语来进行交流有时学生的片断语言比老师系统的讲解要更容易理解。如果学生积极发言得到的是在众人面前的丢脸, 他下次发言时就会慎重, 如何他发言很好我们及时表扬让他得到荣誉感, 他发言有误, 我们给他鼓励, 并能让他有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那么他就受益匪浅, 更加有兴趣参与。

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想说。留给学生面子, 为其加油鼓劲。用一些激励的话来引导, 可以说:小A故意说错了, 我们有没有人听出来?小A一不小心说错了一个地方, 你们注意到了没有?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你同意他的哪些说法, 不同意的地方是什么?小A我们有一个地方没有听清楚, 请你把这个地方再重说一遍?小A说的怎么样, 来点掌声鼓励一下?你说的真好, 来点掌声!你的想法和数学家们想的差不多一样!

其次, 指导好学生如何自学, 从书本中找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即指导好书本、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 学生可以模仿与记忆, 也可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越大、越深, 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讨论时就有更多的话可说。

必须构建“大数学”,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这个过程实则上必不可少, 学生初步自主探究时, 能从课本的描述中找到关键词、句, 能理解书本的意思, 能模仿例题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尝试教学法有好多的经验, 因为学习的新内容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习新课必备的知识学生如果遗忘可以有时间去找资料, 如果在课上则时间明显不够用。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并掌握学习内容, 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把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放在上课的前面, 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生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会发现不理解的地方, 已经能自主解决的问题,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初步理解进入学习状态, 再和同学交流不懂的和已理解的, 就有话可说

第三、明确分工, 加强合作。分工明确, 各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就不会乱。有程序就有秩序, 有合作才能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 知道应该掌握的是什么, 不然时间不够, 没有统一就不知道对与错。由于学生在课前进行过自主探究, 在课上就有话可说。从小组合作的情况来看, 一组人数在4-6人为

从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 并随即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后, 我国在法治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法律一是调控社会各个方面的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因此, 宜。具体可以分为:主持人, 记录人, 发言人两至四名。但也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当增加。比如在24时计时法中, 可以12人一组, 每人代表一个时刻, 第一组为第圈, 第二组为第二圈, 其余的人可以分成四人一组。这24个人每人在左手中写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 右手中写24时计时法的时刻, 通过左右两手的对比, 可以发现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报时刻、说联系和区别可以让其他人获得感性认识。

加强合作的指导。在共同操作中, 比如在黑板上画三角形的高时, 就需要两个人合作, 一个学生拿直尺, 另一个学生拿另一个三角尺。一个重合, 一个移动, 再用笔画出高。这两人的分工如果事前不作好安排, 肯定会浪费时间。

加强讨论流程的指导。让学生按一定程序进行讨论, 可以先列一个提纲, 让讨论有序而快速。比如在组织讨论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学到一至两专业知识和求职技能, 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否则, 这些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将不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 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面对这种情况, 对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

主持人可以引导:现在我们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 请小A先来说一说, 小B做好记录, 小C先注意听小A说, 小A说了之后, 你把相同的可以省去不说, 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或者:先请小A先来说一说, 其他人注意听, 记录下关键词, 赞同和反对的问题, 等小A先说完这后再准备发言。

小A发言, 现在我来先说一说, 请大家对我的看法多提宝贵意见。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知道…。书上的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谢谢大家, 我的讲话完了。

小C发言, 我同意小A刚才提出的看法, 但是我还有一些想法, 想请大家讨论要可不可以这样说。……。谢谢大家!

主持人:小A、小C能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他们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

记录人汇报:我们组经过刚才的讨论, 基本上统一了认识, 得到几个观点:1、……。2、……。谢谢大家!

全班交流, 互相评论。

加强游戏的指导。游戏可以调动学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势在必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充分挖掘利用所教课程中的法律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利用应用文课程中的

笔者之所以认为能够在应用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决不是牵强生的积极性, 在组织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进行游戏前, 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容易, 每次我都找两个学生先示范后再组织他们分组进行, 不然学生也不会。比如我在教学10的分成时, 在一张纸上一个10的分成, 让学生猜我在纸上写的是把10分成了几和几, 第一个不对, 第二个不对, 第三个还不对, 第四位小朋友终于猜对了, 我说:你太聪明了, 这张纸送给你, 这个小朋友竟然高兴得把纸拿着跑出教室, 还有几个小朋友还跟着跑出去。再让学生组织时, 学生出题还要想, 气氛就有些冷场。

总之, 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交流, 应该分年级分层次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点带面, 一时的成功就说都成功, 一时的失败就说不可以, 不能神化的我们的小朋友, 认为他们会算1+2=3就说明他们会算术了, 现代人不一定比我们小时候聪明, 要实事求是。其中应该关注的是信息交流的主体是谁, 交流的信息是什么, 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相关度有多大, 及交流的方式, 容易出现的哪些问题及问题如何解决等。

摘要: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合作与交流?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 让所有的学生敢想敢说;其次要指导好学生如何自学, 从书本中找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第三要明确分工, 加强合作。

篇4: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毋庸置疑,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凸现学生能力、彰显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不当操作等,使课堂讨论更多地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现了过多、过频利用课堂讨论的局面,用“满堂论”代替了“满堂灌”,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那么到底该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呢?

一、设计讨论题目

教师精心拟定讨论题目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讨论题目受课堂教学目的、要求的制约,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应处于教学内容的重点兼难点,而且是不带有简单、明了的答案的问题。讨论题还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之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的问题。讨论的题目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问题太难,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挫伤其探究的积极性。问题太易,则会使学生对讨论的兴趣锐减。如果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或信息不如学生丰富,也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请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并将讨论题目或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保持专注。

二、确立讨论小组

讨论题目确立后,要确立讨论小组。讨论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小组规模大,人数多,则个人在讨论中容易受到压抑,喜欢说话的学生独占讨论时间,使有的学生失去发言的机会,尤其是较害羞的学生,对一大群人说话比对一小群人说话需要更大的勇气。小组规模小,人数少(如同桌讨论),则不利于集思广益。通常按前后座次4~6人的小组相顾而言,有效性和参与性可达到最佳效果。

三、预设学生的质疑

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讨论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准备好解答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把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进行梳理,准备答案。

四、培养讨论素质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坚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讨论素质,如怎样用概括的语言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组织充分而又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不同的观点时要以理服人。要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述,思考谈话者的论点,并跟上相应的问题继续讲述。說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同学,自己不要谈论过多,要让同伴有插话的机会。思路要清晰,避免不着边际的谈话。要以放松的心态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在公众面前谈话的畏惧感,体验成就感等等。

五、教师的角色

1.教师作为参与者

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一直站在讲台边,或自己看其他的东西,而应当深入到某一组中,(不要固定在一个组),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并用眼神、点头、微笑给予鼓励和认可。

2.教师作为观察者、记录者

教师还要善于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随时记录学生的一些新的观点,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火花。

3.教师作为调控者、推动者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每位发言的同学,教师要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如果学生的专注能超过几分钟,说明讨论的主题是极有趣味的。当感到学生的参与率下跌时,即可终止讨论。小组代表提出意见和见解时,教师要用一两句话点评。点评的内容是发言学生的思考角度、主要观点、思想闪光点。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

4.教师作为总结者

讨论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讨论结束前,教师还要作为一名阐述者补充完善学生的观点,作为一名总结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引导学生对讨论进行回顾,既有把正确的结论凸现出来,又要肯定学生讨论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篇5: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一、生物教学现状与“自组织学习”

长期以来, 生物教学中一直强调“刺激—反应”, 认为“学习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简单线性思维方式, 仅将学生视作个体信息的处理者, 忽视了人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认知过程这一本质。造成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简单化, 偏重于死记硬背, 缺乏对知识生成的体验、思考和整合。以“灌输—训练”为特征的主流教育范式, 由于其他控性、封闭性、确定性, 严重消解了人生命的自组织机制, 主体的自组织学习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费时多、效率低。由于学生的主体活动既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又是教育的重要基础, 所以, 要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率, 唤醒、激发和发挥学习者的自组织功能应当是一条最重要、最有效的路径。“自组织学习”是人弥补自己天生的脆弱, 把握生命, 实现希望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就是主动学习, 即人能够自组织学习。自组织学习的本质是人与环境交换精神能量和信息, 实现精神的自我建构。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自组织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生物教学从简单、封闭、线性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走向健全、科学与高效。

二、引导和促进学生自组织学习的策略

第一, 唤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冲动和欲求。

新陈代谢中, “酶”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人心理、精神的成长, 也需要“催化剂”。人的“自组织”学习功能具有潜在性, 有时处于沉睡状态, 因此需要唤醒。“唤醒”, 就是对人精神成长的“催化”。生物教学中一要充分运用当前人们关注的事件或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用“克隆”“ 克隆人”“生物入侵”“细菌战”“基因武器”等内容, 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二要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 播放丰富多彩的影像, 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体系,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三是利用提示性或暗示性词语, 唤醒学生的潜意识, 如在课桌一角或课本封面抄写一些名言警句, 以自我提醒和自我激励。其实, 教育就是一连串唤醒的过程, 教师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唤醒, 尤其要引领学生学会自我唤醒。

第二, 解放自组织系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解放学生自组织系统, 首先, 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 摈弃“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 确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理念, 注重师生平等、互动, 共同发展。其次,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为他们搭建自学、探究、对话、展示的平台。如, 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 即规定教师课堂上活动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35分钟时间交给学生, 或讨论, 或展示。杜郎口中学取得的骄人成绩, 启示我们, 只有解放学生的自组织系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才会保证学生的自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三, 进一步拓展教学时空, 促进学生“自创生”。

人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必然要求学习活动的开放性、生活性, 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在性机理。学生学习具有能动性和随机性, 只要条件具备, 他们就能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因此教师不能若囿于课堂、书本, 使学习环境狭隘、封闭, 学生的学习被局限。教师要进一步优化教材系统, 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体验、成长, 在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引发其“自创生”。 一是教师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而且要积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寻找、开拓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如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做好各种实验, 利用科普馆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等。二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 不断拓展学习时空。如家里的馒头为什么发霉了?饭菜为什么会变馊?……三是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利用种植基地 (如香菇培养、韭黄栽培) 参与社会实践。

第四, 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控。

篇6: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呢。在我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慎重选择讨论的内容、确定讨论目标

课堂讨论,就是围绕某个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或进行论证。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讨论话题的选择应该经过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而不是信手拈来,什么都可以拿来讨论的。讨论的内容过多,过于简单,或课本上早有定论,以及不需要深入思考,也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余地的问题是没有讨论价值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和《速度》可以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开展探究。还有《时间与位移》的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旅游路线等。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其次是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

总之,讨论题目的明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讨论价值,又要有讨论的基础和条件。只有适合的讨论内容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二、合理分组

通常课堂讨论都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的合理划分直接影响讨论的成效。对于固定学习小组的编排,应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水平差异等因素,从整体考虑分组。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同桌为单位,也即双人讨论,两人一组的讨论学习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分成小组开展讨论,也即3~4人一组讨论学习,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三、恰当把握讨论时间、合理分配讨论任务

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恰如其当的分配讨论目标与任务,并确定好讨论时间。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过长会,过于拖沓的节奏只会使学生逐渐懈怠、生厌并最终失去兴趣和热情。过短会使讨论流于形式无法深入,教师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因而控制好节奏相当重要。但是如果能事先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第一,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讨论问题可能引起的学生的反应有一定的预见性。第二,教师提出议题后,要布置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做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这样讨论时才不会出现泛泛而谈或即兴“胡言乱语”。第三,教师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讨论的话题,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阅读、找资料、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这样,既保证了讨论的质量,也能促成学生在合作基础上的自主探究活动。第四,在讨论开始前,教师可对学生明确讨论所用的时间,让学生犹如转入一场战斗似的积极投入。在讨论进行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当有一半学生参与程度下降时,就应告诉学生讨论到此为止。不必担心,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老师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花在讨论上,下次要提高效率。总的说来,讨论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讨论的重点应突出。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组织领导好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尽管课堂讨论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解决问题,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这样做有利于掌握讨论的方向,提高讨论的质量,避免讨论出偏差,或在与题无关的问题上兜圈子,或认准一条胡同走到底、专牛角,或意见不一致时引起争吵。为此,教师在讨论中应做到: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进行发言,不要离题太远;要根据讨论发言进展情况,随时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其他有争论的课题,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以求讨论步步深入。

五、讨论的评价原则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和分析要遵循“自我参照”的原则,而不是以“科学参照”为标准。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如:“我明白了什么?”“我不明白什么?”“我的看法是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同意或者不同意某种看法”等。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并不一定要用准确学术语言来表述这些结论。也许学生的答案与问题的直接关联不大,甚至偏离话题,但是这种彻底的自我表现和真实的参与,会给后继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况且,不排除有些学生可能在预习或其他条件的支持下,先期领悟和掌握了所面临问题在学科层面上的意义,形成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结论。对此教师都应该给予正确的评价,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在讨论中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学生围绕问题思辨的积极性是第一位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第一位的。学生以“自我参照”为标准所做的一切判断都必须受到尊重,教师应做的是让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始终指向问题。

对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不是仅局限于对问题的多种看法和思维的发散,要为学生创造出足够的开放性空间。不单看学生回答的语言是否规范、是否运用了“术语”,更要看学生是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单看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教师预设的方向和答案,更要看学生是否经过了独立思考,能否自圆其说;不单看学生是否“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更要看学生是否有创见,思想是否积极;不单看学生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更要看回答是否言之有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时,应当允许他们调动一切工具和手段,让学习过程充满开放性。

六、讨论中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讨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容易步入一些误区,因此要及时进行反思,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一)不准备就讨论。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话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二)讨论偏离主题。讨论开始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发言,并且根据讨论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只讨论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适当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产生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每次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讨论结果,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等

总之,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努力改变以讲解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讨论交流”这一活动中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体现新课程的价值。

篇7: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一、内涵、特征及意义

“讨论互动”模式教学是以学习课程为准,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以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的过程。相对于满堂灌、满堂听的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优势。

1.表现方式灵活多样

“讨论互动”教学模式的方式多种多样,它或以演讲形式,或以课堂小组形式,或以同桌之间,或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展开,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激活课堂,激发兴趣

“讨论互动”教学模式的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从个体的围城中走出来,真正参与课堂,融入课堂。

3.开放课堂,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从个体认知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个人的学习体验与群体的学习经验融合在一起,与大家共享学习所得,实现资源共享的创面。

4.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运用此模式可以使学生的社交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加强,这样就有助于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以“互感与自感”教学为例

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其整个教学模式,笔者就以“互感与自感”教学为例,分别从更换角色,组建课堂小组,多媒体教学等方面加以说明。

1.从听到讲,互换角色

教师在此模式的教学中,首先是要改变师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过去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我们“讨论互动”的课堂应是学生讲老师与学生一起听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得出结论。其实学生在自我表达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其对知识把握过程的再现,学生在自我的表述中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度,从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同时也是教师感受教学效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搜集出学生不易掌握的教学点,然后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决,甚至可以由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的个别同学进行讲解,而老师则可以充当幕后导演的角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更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2.组建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试验

学习小组是“讨论互动”教学模式课堂的基本单位,所以要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而高中物理知识相对其他科目而言较难理解,且很抽象,因此所组建的小组要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所以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遵循两个原则:

1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不同的性别、能力、性格、兴趣爱好、交往人群和学习成绩按4~6人组成一个小组。

2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教学实践进行微调,争取让每人都有合作伙伴。

通过组建这样的学习小组来实现其“互动性”,使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又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3.引进科技手段,利用各种媒体教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等进行视频教学,远程互动,或以社交网站形式进行作业课练,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快学习的速度。与此同时,也能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知识面的拓宽,进行知识的深化,也可以让其在这种开放式的更大量的信息中学习整理编织知识,对知识进行重组,将其潜在而初步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转换,使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

三、在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以传统教学为基础,逐步进行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所以在将其转换为新的“讨论互动”式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如同医学上的小剂量服药进行疾病治疗一样,渐渐增加这种学习方式,不要追求一次性过渡到位,以免造成学生的惯常思维与惰性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定位

在“讨论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那老师是不是可以退之千里了呢?其实不然。表面上看课新课堂似乎没有老师存在的必要了,然而这恰恰是对老师的管理能力的高要求即要达到此时无师胜有师的境界。这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诱导与指导作用,要从更宽,更广,更深的层次上来教育学生。

3.情感与知识并重

伟大的人格才能造就伟大之人物。高中这个学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特别是在新的现代化条件下,孩子们所面临的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别忘了对其人格的培养。

篇8:物理课堂教学中讨论交流的引导和组织

关键词:翻转课堂;讨论课;组织;实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16-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机会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而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讨论课,讨论课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发表个人见解、话题延伸、展开热烈讨论的机会。学生在讨论课中变成了主动探索,探究发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成就感形成的关键。讨论课作为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表很多见解,使教学效果更好,提高教学效能[1]。

一、 翻转课程中的讨论课

1.翻转课堂讨论课的界定

翻转课堂,也叫“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12],顺利实施需要足够的网上课程资源,E-学习能力,课堂讨论组织,学习测评及讨论后的研讨总结。讨论课在翻转课堂中占重要一环,怎样组织讨论课和讨论课如何进行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讨论课在西文称为Seminar,它是一种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

讨论课是指“在教授的指导下,大学或研究生院中优秀的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原创性或集中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2]。

讨论课,“即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有计划地把书本上的一些疑难问题,理论界的一些热点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以达到释疑解难、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3]。

翻转课堂中的讨论课,指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网上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微课等)的学习,对概念、定理、原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或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教师组织下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在交流平台开展讨论,以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

翻转课堂讨论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讨论课的顺利进行要有问题或主题等作为议题 [4],翻转课堂讨论课的顺利进行需要信息化交流平台(前期的学习或后期的讨论)。

2. 翻转课堂讨论课的特点

互动性、探究性、分享性、合作性、灵活性。

3. 翻转课堂讨论课分类

(1)课堂型

在教室教学课堂上开展讨论。

(2)网上型

在网络交流平台上开展讨论,例如:QQ、微信、博客、Wiki上都可以。

4.翻转课堂讨论课目标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对知识进行拓展。

二、实施翻转课堂讨论课的条件

翻转课堂中的讨论课不是适合所有类型的课程,也不是随时随地就可以开展的,是有选择和条件的。

1.翻转课堂讨论课的选择

(1)课程选择

它比较适合实践性强、与社会生活关系紧密的课程。

(2)内容选择

可以对理论课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讨论;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的理论问题进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理论界的前沿问题;学生所关心的问题[5]。

(3)难易度的问题

深、难、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高深。太简单,学生不经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没有价值。过深,超出学生水平,做不来,就抄书,或瞎凑,达不到教学要求。

2.学生对开展讨论课有较强的愿望

现在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他们都了解社会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他们也迫切希望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能力训练,为将来打下基础。因此,他们同意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3.教师具备驾驭知识的能力

教师除对所讨论的知识非常熟悉外,自身的素质要能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要求。讨论课是比较难驾驭的,组织好课堂讨论是一项艺术,教师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向学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及时、恰当地随机处理讨论中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性。

4.具备信息化条件

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教师要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资源供学习,还要提供学习遇问题时如何沟通的平台。

三、翻转课堂讨论课的组织和实施

1.组织形式

讨论课不管怎样分类,其形式都是讨论,其实质都是通过互动把问题搞清楚。因此在组织形式上有以下几种方式:集中讨论;分组讨论;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相结合[5]。

2.组织层次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所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以及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程度,组织层次有三种:

(1)根据学生在信息平台上的学习情况,学生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中的收获和理解,讲述学习所得,其他学生根据所学补充和发表异议,讨论学习内容,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可以分组讨论,由组长负责。记下所讨论问题,一起汇报。教师总结。

(2)由教师拟出知识单元中所涉及题目,在全体学生预先研究题目之后,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讲座这种中等层次的讨论课,其内容相对较深入,教师仅在关键处进行引导和控制,起到深化知识的作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网络交流平台上进行。

无论哪种层次的讨论,其实信息化平台的利用是关键,都要在网络上先行学习,这就涉及到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问题。重视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实践和探索去发展他们的开拓精神、創造精神和科学素质[6]。

3.实施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把讨论课分成了两种模式:知识点式的讨论课、知识应用的讨论课和知识深化式讨论课。

(1)知识点式的讨论

为了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而开展的讨论课,叫知识点式的讨论课。

例如:在C语言中讲程序组成和算法时,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觉得难理解。在开展讨论课时,学生们在网上学习了两个整数求较大数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设计求任意三个整数中最大数的程序。可以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写程序,基本属于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查看学生有什么问题,比如:不会写判断过程,不会写条件表达式,还有计算机中的关系表达式跟原来数学中的不一样,及时告诉学生。教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找出学生在程序设计时有多少种不一样的方法,分别让其在黑板上写出。

当学生做完后,先让学生找出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给出评析,总结出: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就有多种算法,算法也有优劣,这样学生对算法和简单程序构成就理解了。

这种讨论课有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环节一:课前教师要分析出难点和重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及时放在网络上,让学生学习思考。

要求:问题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要生动具体;深、难、广度要合适;具有程序性和启发性,要与课上允许的时间相适应。

环节二:组织讨论。这一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核心。其任务是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组织形式是集中讨论,以教师为中心。

要求:处理好学生独立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控制;学生问题的启发和解答。

环节三:归纳和小结。这是强化认识出成果的环节。这一环节非常重要,要评析讨论结果,要给出知识理解,还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讨论中有新思想、新技巧要及时公布和激励。这样使讨论课充分发挥了作用。讨论流程如图1。

(2)知识应用的讨论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例如讲PPT制作时,首先教师给学生布置如何做好PPT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整理成PPT,到课堂上先分组讨论,再演示成果,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对PPT作出评价,由学委组织;在进行过程中教师点评。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在学习中进步成长,知识和技能及组织、沟通能力都有所提高了。为了进一步理解PPT制作作品什么叫好,给学生看几个有典型意义的PPT,让学生讨论在文字、音乐、视频、动画设计中该如何处理。

这种讨论课难度不大,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分课前准备、讨论中的环节、讨论后的总结。流程如图2所示。

这种讨论课要精心设计、布置好一个讨论问题;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讨论;学生可以集体讨论,个别回答,全体学生评判和补充,教师总结。

(3)知识深化的讨论

这种讨论课适合在一章学完后,学生对知识有一些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在课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把知识进一步理顺、系统、深化,那么就需要讨论课来达到这些目的。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讨论题目,让全班学生预先研究题目,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分析后,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讨论。课前和课后教师可以利用QQ与学生进行讨论和联系。

这种讨论课有以下环节构成。

环节一:所学章节有可挖掘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了空间和讨论的方向。

例如: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章的内容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了,教师在网络上放了《QQ交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的文章,重点讨论QQ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学应用。

环节二:在网络课中给出讨论的问题。要求问题高度概括重点,学生对问题感兴趣、有感受,在讨论中知识可以加深、问题能够厘清,可以有创新点,学生讨论后意犹未尽。一般要在讨论的上一次课把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有准备的时间。并明确提出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环节三:讨论课的组织。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事关讨论的成败。要仔细安排,认真组织,随时督导。

1. 分小组,视问题多少和班级人数多少确定,一般5—10人为一组。

2. 每组指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实施。

3. 每组一个记录者,把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4. 每组选1—2个问题。

5. 开始讨论(一般为一节课,30分钟讨论,20分钟总结)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可以加入一组的讨论,也可以在教室中督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还可以用录像机记录讨论过程。教师是指导者、旁观者和讨论者的角色。

6. 分组汇报。学委及时记录发言内容,老师听取结果。并及时点评,学生点评补充。

环节四:课后总结和反思。此课结束后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写成一篇小论文。流程如图3所示。

四、翻转课堂讨论课的几点体会

对教师:

翻转课堂讨论课给主讲教师带来很多好处。教师可以教学研究并进,从学生的不同观点中受益,实现教学研一条龙[7]。讨论课有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想把握好讨论课,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创造。在讨论课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事先的答案,打破课本限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涉及的知识面极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必须跟上。网络时代,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有时还高于教师,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上好讨论课就需要思考。

对学生:

1.讨论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把讨论的问题给了学生后,学生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讨论气氛活跃。

2.讨论课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再加工,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讨论中有些学生对知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讨,使知识得到升华。

3.有助于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讨论下载、检索、共亨技术时,学生谈出了好多经验,在一起分亨,使相互之间技能都得到提高。

4.有助于协作能力、团队精神的形成

讨论课分组进行,各组之间,各组员之间要分工合作。

5.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

竞争是永远的话题,只要有你我他的地方就存在竞争和合作,小组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6.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

学生不论是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别人,还是接受别人的理念,都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一节讨论课下来,觉得很有成就。

7.有助于表达、交流、写作能力的提高。

8.体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翻转课堂讨论课上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前以教为主,教师主导,翻转课堂以学为主,学生主体,教師要适应角色转变,变为指导者角色和学习组织者角色。

2. 合理评价讨论结果、把握讨论过程、防止讨论过程偏题、充分做好准备。

3. 讨论课不是放任课,要把握学生讨论进程,防止无事可做和闲聊。

本文界定了翻转课堂讨论课的概念,参考一些文献总结了翻转课堂讨论课的特点、分类,结合《C程序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两门课程分三种情况对翻转课堂中讨论课如何进行深入探讨,多年的实践表明实施翻转课堂,开展讨论课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促进教师能力增长。文中一些观点和做法也许存在争议,希望和广大同行一同探讨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丁小平,王薇,高新红,徐建成.讨论课在热学和光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物理通报,2006(5).

[2]李佳孝;周美林.提高研究生讨论课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5).

[3]巫丽云.讨论课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

[4]王艳.高等学校教学方法讨论课的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5]张立华.经济讨论课的做法及认识[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6]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

[7]姜玲.哈佛大学的讨论课制度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7).

[8]王云,李志河等.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6).

上一篇:中党试题下一篇:营销专业中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