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流式语言教学在中国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讨论

2022-10-17

一、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朱教授 (2002) 总结出了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至1956年, 这段时期的英语学习事实上是一个巨大的倒退。由于政策条件的限制, 中国人被强迫学习俄语来代替英语, 因为那个时期苏联被称为中国的“老大哥”。第二个阶段被称之为“英语的重生”, 在1957至1966年之间, 中国同许多国家开始重新建立的外交关系。

时至今日, 英语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由于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1978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日益增长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去国外留学进行深造, 去学习西方的新技术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还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英语,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交流工具, 已经快速成为中国当下最流行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外语。

二、英语教育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教育部门在2002年开始了包含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英语教育改革。这一些列措施针对中国大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习, 尤其是交流式语言的学习为主要目的。交流式语言教育 (CLT) 被Nunan (2005) 定义为以交流为主要目的和最终目标的语言学习。

英语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的交流能力, 特别是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具体的来说, 第一点, 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课的时间被要求增加到不少于全部英语课程的百分之六十。

这样做是为了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来接触和研究英语母体。第二, 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 以语法教学和词汇记忆的教学方式需要发生转变, 新的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交流, 并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教学。

三、改革中的问题

在英语教育改革中, 最突出的问题应属于文化冲突的问题了。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 教育开始的非常早本来是优势, 可同时也说明, 教育的形式根深蒂固。

在传统的中国教学中, 老师被当做是“最高”的标准, 是“正确”的象征。具体来说, 有一下两点:

老师的知识是不能被质疑的。如果在课堂上, 老师出现了错误, 而学生们直截了当的指出来, 这样的行为被看做是“不尊重老师”。而这样的传统方式造成两个严重的后果。对于学生而言, 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和习惯, 他们的学习方式大多数是被动的“接收”老师陈述的知识, 这使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至于以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相比较其他学习方式的人更弱。更有甚者, 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原本灵活的头脑在长期的压制下, 形成了懒惰的习惯, 不思考的习惯, 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和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对身心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第二, 老师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学生们需要尊重老师, 从古代开始, 就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俗语。这表现在上课之前要向老师问好, 行礼;课堂上老师的做法都是对的, 都是有道理的, 作为学生, 只能去适应, 去理解, 不能质疑, 老师的要求应该去遵从。这样的传统也导致了学生缺乏自主的能力和拓新的能力。一味的盲从甚至成了许多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待教育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 作为传统课堂的主体, 教师, 也不得不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不论是在备课还是讲课期间, 随时都要保持正确的导向, 提供正确完美的咨询。这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 万物日新月异的时代中, 保持这样的领先, 是非常困难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越来越新的讯息, 教师的地位如果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仍然以“知识和语法”为主导的话, 教师的地位是很容易被网络所取代的。

改革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大课堂的教学问题。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与西方不同, 中国人口众多, 这就造成在中国的课堂大多数是以大班教学为主, 英语课堂也不例外。在大班课堂的教学中, 许多交流式语言教育 (CLT) 种的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 比如角色扮演的剧情演练, 演讲, 分组讨论, 分组完成任务等等, 由于人数的众多, 难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在英语的教学改革中, 许多的学校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并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调整, 例如, 小班授课。在调整后的课堂中, 老师发现一开始学生们并不是特别的积极, 大部分的学生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由来已久, 大家都很“害羞”, 不敢张口, 害怕说错。

之后, 在老师的引导和由浅入深的练习活动中, 大家渐渐活跃起来, 课堂气氛也非常好, 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也能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团队中的主导者, 跟随者和创新者, 他们都能在小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发现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与其他学习者相处的良好方式。只是有的老师提出, 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 教师, 教室, 课程的时间安排, 都并不能达到试验中理想的状态, 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太好。并且从中还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就是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同样是由于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使得入校时, 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甚远。城市里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 英语基础相对较好, 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水平相对较高, 对交流式英语教学的方式接受能力也较强;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弱, 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设备, 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包括学习的习惯都有所不同, 还依然停留在老实讲, 我来听的阶段, 没有办法快速的融入到CLT (交流式语言教学) 的模式中。使得在进行改革的初期之分艰难, 且收效一般。

四、改革中的亮点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 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由于课堂要求的口语和听力时间的增加, 使得学生们的听力能力得到提高, 各项口语比赛, 辩论大赛, 演讲大赛等技能型比赛的举办增强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热情。

包括网络APP (应用软件) 关于英语学习的兴起, 也带动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校园里情景剧的表演, 英语歌唱大赛等等, 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相比之前, 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了。

毫无疑问的是, 交流式的语言教学由许多的优点。Littlewood (1981) 曾提出, 最高效的交流者并不总是那些能够熟练操作语言句式结构的人, 而是那些能够可以自己有限的语言知识, 将倾诉者和聆听着之间建立起桥梁, 使之能够顺利沟通的人。这一观点被Nunan (2003) 完全赞同, 他表示, 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 仅仅掌握各种各样的语法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交流, 已达到最终的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 交流式语言教育 (CLT) 也已经被世界各地各界学者证实为语言教学中成功的教学方法之一。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交流式语言教育 (CLT) 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依然有许多的问题和阻碍。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和妥当的处理英语教学以及中国国情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摘要:这篇论文的目标是研究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制度改革的中心“交流式语言教学”的发展情况。文章会首先回顾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然后讨论英语教育改革以及对改革的评价。

关键词:英语,教育,交流式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 Doman, E.‘Current Debates in SLA’, Asian EFL Journal 9.Available at: (Accessed:20December 2006) , pp.2005.23-27.

[2] Zhu, M.Understanding New Curriculum:Dialogue with Implementers[D].Beiji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2.

[3] 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D].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1.

上一篇:依哌唑胺中间体的合成下一篇:论“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