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24-05-02

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精选十篇)

物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1

物理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是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 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 开启学生智能, 与学生进行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 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 改变教学策略,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 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 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 而在听讲时有时注意力分散。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 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赋予学习动机,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 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 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冷静考虑, 合理处置。通过提问,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四、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 区别个性, 加深理解,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 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 找出相同的特征, 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 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 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 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一个问题被提出来, 范围太大, 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 教师可以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 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 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 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式”是指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以便直接寻找答案, 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 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 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 即使是同一个内容, 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 也要注意转换角度, 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五、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技巧。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

我们在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等认真设计,加以限制,不能问得太宽或太窄。比如问:“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这是范围较宽的大问题。文章点有结构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这样提出的问题范围宽,较笼统,不易回答。类似的大题目不宜过多。学生不能回答该类问题时,要进行引导、分解、提示。

又如:“《尊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怎样说的?”这就是显得太笼统、太模糊了,使人不得其解。如这样问:“这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就具体明确得多。

二、提问要新颖

提问要做到新颖、别致,就是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全文。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积极思维。比如教《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写作时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都可以作为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应是层层引导,层层深入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抓住全文的文眼,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有根据、有兴趣的去解剖答案,使他们感到成功感。提问重在开导、启发,启而得法。

(1)定向点拨,启发思维。现在的学生思维很开阔,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事物,所以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当老师头脑一热之时,就会偏离方向随他们而去,从而越来越回不到你所设想的地方。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回答既要加以肯定又要加以适当的否定,要避免我们的“火车”偏离轨道。对此,我们要“定向”。“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点拨”就是指点、开导,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提问,应先准备好一个明确的答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及怎样给予引导。对东拉西扯、离题的回答,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到正确的解答。

(2)转换点拨,举一反三。当你抛出一个问题,全班毫无反应,根本不见任何手的动作,说明学生对你的问题有疑问,不能理解,更不可能作答了。提问中,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能迅速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更不能叫别的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看“困难”出在什么地方,从而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做相似类比,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由此及彼,这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彼此接而相通的。使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启发引导,使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

(4)分解问题,化整为零。有时提出的问题综合性强,范围较广,学生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各个击破,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洗补衣服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小金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志愿军认为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三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就明确体现了我们提问要求具体明确,要求有启发性,要定向点拨,要分解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作答。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问题要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题目不能太浅、太易。太浅、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调动不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题目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学生会感到目标太遥远,实现的可能太小,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好比让学生们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没劲;反复跳总够不着,扫兴;跳一跳能摘到,他们就能尝到摘桃子的甜头。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②文中通过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③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六、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

谈谈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3

关键词:教学 提问 评价

课堂提问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互动,老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也可让学生对接下来学习的内容有所启示。因此,掌握正确的提问技巧十分重要。

一.把握提问的时机与方式

把握正确的提问方式,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是一项重要的技巧。可以在课前,用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自主寻找答案,可以起到预习、导入的作用。也可以在课堂上,在讲述重要历史事件时,老师可以提一些关联性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思考,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对历史事件印象更加深刻。课后的提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节课结束后的提问要具有概括性,让同学们温习课上学到的内容,仔细思考老师的讲述,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设置历史小组,进行答问积分,各组之间有所竞争;也可以实施个人积分,设置奖励,让学生们自由进取,踊跃回答;同时,尽量不要用点名的方式提问学生,这样十分枯燥乏味,而且学生没有心里准备,容易产生畏惧和恐慌的情绪。恰到好处的提问时机和方式是发挥提问作用的前提和保证。

二.提问内容设置的技巧

1.结合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进度,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初中历史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时间、人物、地点、事件错综复杂,历史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脉络清晰,才能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历史知识。老师在历史课堂上的提问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习进度、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程度来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要分清主次,提问要有逻辑,重点地方多设问,次要部分简单设问。注重提问内容的层次性,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理解透彻,不断提升归纳、概括、总结、自学的能力。

2.注重提问的创新性、趣味性、多样性,打开思维的大门。初中学生大多比较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提问时要尽量从创新的角度出发,不拘泥于课本内容,注意问题语句的生动化,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事件。提问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讲述元明朝代更迭时,老师可以引入关于月饼的民俗知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嘛?”这样的问题看似与课程无关,但这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和探究,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

3.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提问时,老师要兼顾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应该尽量让历史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提高整体积极性。尽量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不断补充完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提问的评价

老师对于课堂的提问要及时做出解答并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一个有效的评价可能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当学生回答大体正确时,老师可给予表扬和赞赏,帮助完善答案,并鼓励他做到更好。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全面时,老师可以细心纠正,找出可取的部分,鼓励他继续努力。老师对提问的总结与评价与问题本身一样重要,也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帮助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日后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历史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课堂提问并不是一项随意和简单的事,有许多技巧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掌握。不管是提问的方式还是内容都需要多加斟酌,才能达到提问的效果,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提问技巧,将“提问的艺术”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中,并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4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就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四、有效激励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是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的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是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二)提问方式转变。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提四五十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三)有效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5

钟菊花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教师有目的的提问,是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如在教学中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反而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的目的进行设计,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里面我先观察图提出谁更多谁更少,这个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回答起来也有兴趣,接着继续问多多少,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发现,最后找出多的部分。步步引入,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这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问题,使每个问题都能启迪学生去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每个问题都应该像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精炼、清楚、确切。能启发学生的思路,问题要提的确切,不能信口提问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三、提问要有连贯性。

课堂教学的提问应该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做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获取新知识。提问时自然合理,循序渐近,得心应手,学生顺藤摸瓜,对答如流,知前悟后,配合默契。教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学生在教学中情绪高昂。教师问而有方,学生答而有理。

四、提问要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针对什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漫无目标地泛泛提问,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既达不到目的,又耽误学生时间,对教学毫无意义。我们面对的学生因其年龄大小、知识面的宽狭和心理需求的各不相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一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无论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看,课堂提问都必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即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性。首先、提问要有序进行 课堂上提问,应从教学目的出发,通盘考虑整堂课提问的主次先后,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出,先后有序,所提出的问题前后贯通,步步逗近教学目标。尤其对难点问题,更要注意层层分解,循序渐进。再次、提问要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必须使提问的层次向纵深发展,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入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一个递进体系。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38-01

在传统的阅读课中,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而提问最关键的作用,就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引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师的提问最终是让学生善疑会问,最终达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见,教师的提问还必须具有相当的技巧:

一、提问要有差别性,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善于提出能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适合他们发展思考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重点,抓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问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五、提问要有创新性。提问设计不到位,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如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7

一、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 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文学作品的价值, 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 都具有它的多义性。学生的阅读鉴赏, 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 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物的评价上, 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指导思想, 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 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 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 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 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 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 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柳谐音是“留”, 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 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 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 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 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他的身边, 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 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 不只是一种心绪, 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 轻风徐来, 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 那娉娉袅袅的样子, 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 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 人何以堪?

二、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理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视、电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 使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 且丰富多彩, 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 因而它们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 将课内与课外, 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 力求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因此在课堂提问时, 应抓住有利的时机,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 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 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 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 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在他们看来, 这河也就“清且浅”了。另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 却无法倾诉衷肠, 只能无言凝望, 只能等待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如果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 那么这种悲伤就总还有个理由来消解, 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遥却如远在天边, 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是多么深刻的解读。

三、挖掘教材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 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掘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诚如是, 学生会感到自身价值被尊重与被赏识, 并由此而产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 如:“替换式”, 给文章换一种表达, 换一种构思;“延伸式”, 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 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如果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种新颖的思维角度, 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 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 而是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 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学习《孔雀东南飞》时, 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 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刘兰芝被遣回家时, 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 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 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 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 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四、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产生“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思维, 培养有意注意,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我们要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 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 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时, 笔者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 讲了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 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事情, 讲他死时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 并为学生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 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一个伟大的天才, 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带着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 概括出了海子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 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 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此外, 学生还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 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 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 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连在一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 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 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 他的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更有学生认为, 驶向远方的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 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 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 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 奔向远方。

综上所述, 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问”的有效性, 不但能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而且能努力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特色, 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 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会娟.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教学交流, 2008, (9) .

[2]刘丽媛.浅谈语文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提问.现代语文, 2006, (5) .

[3]张大红.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8, (7)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媒介之一,提问也是教师为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启迪学生的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此外,提问还利于锻炼学生的心智技能以及口头的表达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具体分析见下几点:

一、问题应有探索性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实验、猜测以及推理和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的一种学科。”基于此,在数学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教师最好不要把所有知识点的答案都表现出来,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以及足够多的交流空间和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相关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这样设计:“同学们,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你们知道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还和原梯形的高一样吗?拼接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和原梯形的面积一样吗?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些问题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去思考、交流,教师再适时地进行点拨,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精神。

二、提问应有针对性

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我对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情况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要想使得提出来的问题更加的高效,教师需要对提出来的问题加以精心设计,要保证问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且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新课程标准也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有一定的规划,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参考新课程的标准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问题时要通过抓住盲点进行设计问题。这里的盲点主要指的是正常思维时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知识点,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学生的正确思维产生一些影响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公式”这一内容时,学生有效的理解了周长公式的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中等层次的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些问题;知道了圆的直径之后,如何求取其周长?要求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进行提问;一个圆,如果我们只是告知了其半径,那么,如何求这个圆的周长呢?如何求半圆的周长呢?设计这样的问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兼顾到了学生间的差异性。

三、提问应有实效性

判断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在这节课中有没有收获。例如,在教学“测量”这节内容时,我先组织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之后:

问:同学们现在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呢?这个时候,李华脱口而出:老师,你的腰围是多少呢?这个时候很多学生都哄笑而且还大声响应,这一问题显然不是事先预设的,尽管这只是李华学生的要求,但是问题一经提出,也是众望所归的。这个时候,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我采取了“将计就计”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

生A;跑上讲台,拿着尺子,小心翼翼地围着老师的腰绕了一圈。

师;这是一个最简单实用的方法。

生B:我可以用一张长长的纸条,对着米尺,把刻度画下来,然后再当作卷尺来测量。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办法。

生C:也可以借助于老师的皮带进行测量。

师:这个方法也比较有创意。

究竟什么样的办法最好呢?这个时候,我就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实践去寻找答案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利于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效率。

四、提问应有趣味性

兴趣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的动力。学生也会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在兴趣的激发下利于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也是一件非常轻松快乐的事情。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要突出问题的趣味性,又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学习掌握所需的知识。例如,在教授“垂直与平行”这节内容时时,我是这样问学生的:“为什么平行的定义一定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呢?”很多学生会觉得加不加这个条件没有关系,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去讨论,经过研讨后,孩子们也都意识到加上这个条件的必要性,接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内涵,我以教室这一个空间为例子进行说明,学生很快也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由此,我们也知道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和技巧 篇9

教师提问是“旨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进程并启发学生给出独到见解的师生互动过程”;这个活动所处的语言环境要求学习者运用其大脑内部机制来处理语言, 以便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可理解性。Kauchak and Eggen (1989) 指出, 教师提问有三种基本功能:诊断功能, 指导功能和动机功能, 为了更好实现三种功能,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善于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策略和技巧

1. 提问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某种特定教学目标在提问时采用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手段。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我解释, 提示答案, 继续追问, 转移对象。

(1) 自我解释。主要用于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 为使提出的问题阐述清晰并保证学生回答时没有障碍

(2) 提示答案。通常用在学生给出下面的答案时: (1) “我不知道” (2) 回答的非常不肯定 (3) 有一部分或全部错误。当学生给出以上答案时, 老师最好再用其他方式问一遍, 以确保学生听懂了问题的内容。

(3) 继续追问。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不完整, 因为缺乏深度。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有必要给学生补充一些额外信息使他们得出更好、更完整的答案。通过追问, 学生不仅能获得处理高层次问题的经验, 还会经历更多成功的感受。

(4) 转移对象。转移策略是指把同一个问题转向几个不同学生来问, 这样可能会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和认同。例如:

T:Having completed our overview of the scientists, who do you think was the greatest scientist in the world?Tran?

Tran:Einstein.

T:Sharif?

Sharif:Newton

T:Mary, what’s your opinion?

Mary:Alexander

T:Ok, those are all excellent choices.Let’s talk about it now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出任何评价和反映, 而是把原来的问题通过间接方式向其他同学再问一次, 这样, 老师不仅可以排除自己在讨论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提高了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频率。

2. 提问技巧

(1) 提问等待时间包括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和学生反馈后等待时间。Mary Budd Rowe (1974, 1986) 分析了900位老师提问后等待时间后得出结论:对学生的回答等待时↘间'有�3-5秒钟时有以下几种积极作用。

(1) 学生思考问题及得出正确答案的机会增加

(2) 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加强而失误减

(3) 学生理性回答问题的次数有所增加

(4) 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增加

(5) 平时反映慢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增加

(6) 对老师提问有不同反映的学生增加

(2) 教师问题的分配通常, 老师向学生提问是通过轮流次序或者公开向全班学生发问。人们普遍认为, 理想的做法是老师应该向全体学生提问而不是局限在几个学生身上。

建议

在课堂中怎样提问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建议如下:

(1) 问什么提问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讲的题目内容以及学生情况。总之, 英语老师要提问一些能促进学习、确保提问成功率并能提供足够覆盖面的问题。

(2) 何时提问老师应注意到学生有时在课堂上是不想回答问题的, 这时应避免连珠跑似的提问, 否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压力而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

(3) 提问谁Morgan and Saxton (1991:89) 认为, 能使学生广泛参与课堂交流的关键在于“扶持较差的学生, 鼓励跃跃欲试的学生, 忍耐不同的观点, 老师不应该只提问一少部分学生。Freiberg and Driscoll (2000) 曾提出一种“来回走动制度”以加强学生的参与。

(4) 如何提问提问时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上述四种提问策略整合在一起, 对不同问题, 不同学生, 不同反响, 学会运用不同策略和技巧。

(5) 如何回应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反馈也是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一种技巧。

(1) 语言回应:“好”, “很好”, “很有趣”, “好观点”等, 这些评语不仅使学生感到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赞扬。

(2) 非语言回应 (肢体语言) :是进行问答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 它包括:目光接触, 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 如点头, 摇头, 耸肩等以及身体位置。作为英语老师, 站在哪里坐在哪里都跟学生密切相关, 何时、何地、如何走动都反映出老师是否想控制课堂, 怎样控制课堂。

(6) 如何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天生就爱提问, 而且他们大多通过提问学到知识。在英语课上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充分提问。其他能鼓励学生提问的因素还有:课堂的座次安排, 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的语音语调, 这些都能对学生是否提问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Morgan, N.&Saxton, J.Teaching, questioning and learning.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1.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 篇10

一、难易结合, 逐层推进

在地理课堂上, 提问是最基础也是最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确保在提问时, 问题的难度适中, 符合学生的学习深度, 慢慢的提高问题难度, 逐层推进。有时候,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没有反应, 教师往往责怪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但是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要观察问题是否难度过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个标准, 就是难易结合。课堂上的问题是很多的, 教师要按照先简单后困难的方式来分层次提问, 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可以事先进行铺垫式提问, 即将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 逐层提高难度。举例来说, 教师在课上提出“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对高中生来说, 这种程度的问题有很大的难度, 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正确答案。此时, 教师就应该采用化整为零的思想, 将问题化简为几个难度较小且相互联系的问题, 如下: (1) 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点时, 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什么地方? (2) 当到达近日点时, 处在什么时间? (3) 当到达近日点时, 处在什么时间? (4) 地球在经过远、近日点的时候, 太阳直射点所处的位置是什么?类似这样, 将难的问题化简, 更能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情景扮演, 实践探索

课堂提问是一种方式, 其根本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所以, 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不能只是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却不回答问题, 这样对地理学习没有帮助。在学习教材上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分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穿插问题, 这样,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让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

比如, 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我国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使用情况等, 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 有条件的可以去相关部门进行采访, 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去参与实践, 就会有一种责任感, 在完成问题的时候, 也会培养出保护资源能源的精神。高中生对实践性的活动一直有很高的兴趣, 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 将问题与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要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从而提升地理成绩。

三、转变方式, 激发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上, 教师的提问就是简单的“我问你答”的形式, 时间久了, 学生难免会产生疲倦感。对此, 教师要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将问题与有趣有机的结合起来, 转变提问形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 教师必须要转变提问方式, 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升级提问, 从而实现提问教学的高效率。其中, 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利用就是一种新型的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利用图片、视频等, 来引出问题, 或者向学生讲解答案。况且高中生的课程任务繁重, 地理课上使用多媒体能消除学生的烦躁感,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提问方式的升级, 体现在各个方面, 以下例进行解释:在学习“海底地形的分布”时, 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海底地形的图片以及一些海底潜水视频, 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影像, 认识各种各样的海底地形。在观看之前,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下问题, 让学生在之后的观看中发现答案。有的地理问题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出来, 如大气变化、洋流运动, 学生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 总是出现困难, 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设备制作出大气变化过程和洋流运动图。一些地理知识是抽象难懂的, 而现代教学资源就能够将枯燥转化为生动,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厌烦心理, 对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总之, 教师在问题教学课堂上, 要注意升级提问方式, 传统与现代方法相互结合, 共同实施, 提高提问效率。

四、客观评价, 真挚鼓励

提问教学需要两个主体, 即教师与学生,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 总要对应学生来回答问题, 这时候, 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 包括正确的与错误的。一些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 也不表扬也不批评, 总是以“恩”“答对了”“答错了”来表明态度, 这样会淡化学生的积极性;而还有教师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 采取严厉批评、惩罚的方式, 这也是不可取的。无论学生的表现如何, 都是经过了一番思考, 教师也应该以客观的心态来处理。回答正确, 教师要表扬学生的努力;回答错误, 教师要鼓励学生, 提醒学生要努力学习。

评价方式也应该注意要丰富化, 不能干巴巴的, 因为如果教师表情丰富、语言幽默, 是会活跃课堂氛围的, 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有帮助。比如, 教师提问:“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方法有哪些?”有学生会回答:“植树造林、解决干旱缺水、调整土里利用结构、加强宣传教育……”学生的回答很全面, 教师就要表扬学生:“恩, 回答的非常好, 要点很全面, 做的很棒!”, 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 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恩, 不错, 比上次好多了, 我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回答的更好。”学生在听到这样的评价之后, 自信心会大大提升, 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也会变得高涨, 也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去。因此, 提问教学中不能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给学生满足感和自信心, 要让学生敢于回答教师的问题, 这样, 才能在不断的磨练中提升自己。

上一篇:配电网极限线损分析下一篇:交变电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