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2024-04-11

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调查学生家乡所属地区。

3、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家乡所属省份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家乡切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入门见山,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欣赏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解疑:

1、地形包括哪几种类型?

简介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②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一显着特征。

2、结合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中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3、观察地形图和周边几张照片,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

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故乡——

西南地区起伏的梯田就像流动的五线谱——

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椰林构成了美丽的热带风光——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河流纵横交错——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观察地形图。

4、找一找,我们身处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想一想,广东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广东省所属地形,加深学生对地形的认识。

过渡:欣赏了这些风景,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观察17页的两幅条形图:

这两幅图分别分析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填空练习题: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地区是,最高降雨量可达毫米;最低的地方是,最低降雨量是毫米。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我国年最高气温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雨。

2、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联系生活实际做比较,想想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师配图简介:不同家乡的人的生活方式和那地区的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比如人们居住的建筑,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人们住的是窑洞;在广西地区,因为山多岭陡、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木多土少,人们一般用竹木建成吊脚楼。比如生产方面,海南因为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温差小,所以盛产椰子;新疆吐鲁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盛产葡萄。

连线题: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关系。

西北沙漠 骏马

青藏高原 驴车

内蒙古高原 狗拉雪橇

东北地区 大象

华北地区 牦牛

江南水乡 骆驼

西双版纳 舟船

【设计意图】书中的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说说通过照片,你还了解到什么。再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说出冬天南北气温的不同,夏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降雨量的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的家乡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不同民族的家乡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1、观察18-19页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找一找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通过书上的图片,你可以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家乡的不同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3、出示选择题,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分布的知识: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壮族 D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 独龙族 B 高山族 C 纳西族 D 珞巴族

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是:

A 广东 B 云南 C 黑龙江 D 甘肃

2、展示图片,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料。

3、出示连线题,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歌婆节 苗族

达努节 满族

祭鼓节 朝鲜族

五月节 白族

姑娘会 锡伯族

五谷祭 壮族

三月街 瑶族

小结: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共同汇成。56个民族如同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不同的家乡,领略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以后将扎根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应该把自己的家乡珍藏于心底,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就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教育学生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请教长辈,搜集更多关于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家乡故事的资料。

走进不同的家乡

不同的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降雨量、气温密切相关

不同的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

篇2: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课题2.走进不同的家乡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统计。

能力:了解与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情感:通过对地形图的阅读,对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了解和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教学内容:

第14-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准备地形图

2.找有关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

3.收集有关故事与歌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第14-15页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活动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

“这两页上的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长照片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地形图’。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作出正确回答。

(1)什么是地形?

(地形只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2)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3)地形图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4)地形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合作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张地图)

师(指定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

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自由讨论,激发情感

师: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再来阅读第14-15页。

(1)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有哪些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从而看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怎?(西高东低)

(2)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在讨论时,教师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

(3)读豆博士的话:你一定会惊叹,我们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吧!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并布置家庭作业:与成人讨论以下本课的全部内容。

篇3: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知行统一, 强化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 日益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较好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为例,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情形:立足学生实际, 开拓创新, 自觉而积极地吸纳信息技术, 开发课程资源, 探索云空间建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学习, 离不开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知能并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实际, 实施个性化教学

简单死板的教学方式,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 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 设置个性化教学, 养成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职校学生, 从其群体的来源看, 多是城乡留守少年, 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放任自流的, 在他们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科基础薄弱。此册教材的对象为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刚入校, 还不太熟悉校园生活, 与身边的同学还没有真正地熟悉起来, 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对家和初中的朋友比较眷恋。

然而他们形象思维活跃, 有的学生能说会道, 但是局限于他们熟悉的内容和事物;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 偏好静思;有的则是需要有人点拨, 明确任务要求……他们千差万别, 却又构成了独特的一道课堂风景线。

因此, 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把同学们分成6个组, 确定活动任务:走访、查阅资料, 理清家乡的历史沿革;找出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标志性的建筑, 收集相关资料,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家乡自然景观的制作、家乡人文景观的制作、家乡历史名人的名片制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 形成文字, 在全班交流汇报。走访、汇报任务需要的是相对活跃、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相对较强的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 则是需要相对细致、有耐心的学生。在分组时, 教师应当兼顾各类特点的学生, 不致使得小组活动无法进行。

2.立足文本,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去演绎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对家乡的描写, 体会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语言的特点, 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 结合自己的家乡, 实施乡情教育, 并适时拓展课程资源。

课前把课程的设计发放给大家, 要求学生做好家乡著名文化名人生平事迹的预习和查考,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一是实物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邮票、图片等实物, 并通过科学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搜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和常识, 掌握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二是语言搜集整理。教师可要学生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搜集优美语句语段、谚语俗语、精彩广告等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课后作业形式要形成拓展, 从而激发思维。加强口语训练作业布置, 如演讲、汇报、辩论等口语表达的准备作业, 教师做好事前指导。或演讲与家乡有关的话题, 做好要求, 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 可以采取网络上传、电子录制;或汇报家乡总体概况、具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名人等;或布置小型辩论赛。教师在空间中提前确认辩论的规则, 让学生做好准备。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使学生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有探究合作、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悟性与灵性, 释放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建立资源库。课前布置课题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 建立描写家乡的名篇资源库,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老舍有《济南的冬天》, 济南是他的第二个家乡, 也有《想北平》;周作人有《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 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 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乡土情结》、曹文轩《前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无一不传递出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鲁迅的《故乡》 (故乡少年闰土的形象) 、冰心《我的故乡》 (祖父的形象) 、臧克家《老哥哥》和《六机匠》 (老哥哥和六机匠是故乡热土上生活着的勤劳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老哥哥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臧家, 是作家内心深处对故乡牵绊的一部分) ……那样多生动活泼的记忆, 全都在作家们脑海里清晰着, 沉淀着, 时间将它们酝酿成了醇醇的酒, 尽管这酒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读者品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体会到作家对笔下人物所投注的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家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源的搜索, 为这些描写家乡的作家设计名片, 在云空间中设计索引, 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空间, 进行交叉阅读,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阔了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语言韵味、写作笔法等, 让学生读有所得。

3.利用本地资源, 开展乡情教育

在“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中, 我任教四个班级, 其中一个高职班125电商2班共36人, 扬州人22人, 连云港2人, 泰州8人, 南通3人, 安徽1人。其中扬州市区的又有8人之多。于是我将这8人分离出来, 单独为一组, 调查扬州市区的文化遗产, 设立了街南书屋、红桥、仙鹤寺、教场等遗迹调查团, 探讨了这些遗迹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反思。

这些文化遗迹, 连扬州市区的8位学生都鲜少有深入了解的。但是, 通过细致的查阅资料, 学生们纷纷感喟“并不了解扬州”:作为文化的代表, 街南书屋和红桥的实物已经基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通过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们也感受了一次古代文化底蕴的熏陶。在宗教文化遗迹的调查中, 将仙鹤寺与普哈丁墓园进行比较, 探讨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形式及内容上所需要的特质。通过查阅教场的资料、管窥园林的一角, 可以感受到清代扬州特有的盐商文化底蕴。

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走进家乡”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地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欲望,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奇的机会。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

在此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职校学生形象思维突出, 对语文的学习, 需要更多的视觉、听觉的趣味刺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语文老师应更加积极地准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尝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包括训练、辅导、考核等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走进家乡”实践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平台, 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 并进行关联, 可以设置互相阅读的开放性程度, 可以进行互相的点评。课前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发布课题, 让学生课前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课前准备、活动目标、活动安排等。课中, 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通过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带领大家畅游各自的家乡。课后, 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方式, 进行网络互评, 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利用空间, 师生可以实现良好的对话和交流。一方面,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教师。知识的, 技巧的, 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问。这样会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勇敢地与教师对话, 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拉近师生情感, 把文字对话意识延伸到课堂面对面的对话上, 做到课内、外相互促进。

信息化教学,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希望云空间的建设使用使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尽快步入一个比较健康、比较稳定、比较完善的快车道, 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生动活泼。

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拓展课程资源, 多渠道地教学。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 或用声音、影像, 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作业。

篇4:走进家乡看改革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家乡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办本校自己的特色教育。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归类统计分析制表,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和动手、动口、合作探究的能力

2.激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提升学生自觉承担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

三、课程重点、难点

1.重点: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全面了解家乡改革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难点:学生动手、动口、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类别:思想品德

(二)课程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大地展新颜;衣食无忧奔小康,经济腾飞盛无前。”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在这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西乡这一片热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西乡的新一代,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从而提升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县城镇居民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收入(可分类统计)和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

2.搜集通讯网络、数码信息以及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3.搜集近年来享受新型合作医疗保障、低保人数的比例、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的比重的变化,制成折线图

4.通过访谈统计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道路建设和新兴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5.调查统计我县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房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6.访谈统计我县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强县建设、学前教育免费的推进以及两免一补、蛋奶工程、营养餐工程的实施等)

通过访谈、调查,把搜集来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归纳出我县城镇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制成对比表或拍成反映家乡新貌的系列图片。

7.基本结论:我的家乡真美丽

五、课程实施

(一)活动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1周,课堂活动2课时,活动延续1课时。

(二)活动实施

1.课前准备活动

(1)围绕课程内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活动。

(2)根据调查内容、确定的访问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搜集数据、图片、问题访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3)教师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包括统计表)、演讲稿、政治论文、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家乡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

2.课堂组织活动

(1)学生各组将自己课前准备活动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个体谈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评价小结。

3.活动延续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将打算为家乡、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些什么?写一片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

(一)过程性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善于提问、创新思维,能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能提问但不够大胆积极,能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但不够积极,各项任务能完成但质量不高。

2.实践作品

优秀:作品主题明确有新意,材料真实可靠,统计详细准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良好:材料详细,统计准确,能完成与学习科目相关联的作品但缺乏新意。

合格:能完成作品但作品中存在多处问题。

(二)综合性评价

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反思过去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今后的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评价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色方法),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1.学校要提供活动所必需的资料、场地以及人员联络,尤其是访谈对象(专家、主管人员等)的确定

2.要组织教师指导小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

3.提前对学生进行宣传、动员,要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取资料信息,全员参与活动

篇5: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是近年来品德教育中一直倡导的理念,而在阎老师执教的《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中,我再次看到了生活中品德的重要性。

《走进不同的家乡》课上学生自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中认识了地形图,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习俗习惯的差异等,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在地图上找家乡,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内容、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地形”“地形图”的区别,以及相关的.地形知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重在质疑、重点拨、重引导,体现学生协作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自主、合作、深入探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气温、降雨的概念、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恰到好处,引发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硬映热烈、气氛浓厚。

篇6:走进家乡的桥教学设计

江南的桥数不胜数。小桥流水人家,人从桥上走,水在桥下流,一切都是很平常的是。作为水城的苏州,桥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一种建筑物,于是我建议孩子们回去搜集家乡的桥,去找找看有些什么样的桥?通过搜集,在新镇、老街、路上幼儿发现了各种不同的桥,因此我把“走进家乡的桥”引入了课堂。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各样家乡的桥以及与人们的关系。

2、感受桥的不同,了解桥的作用,体验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激发幼儿研究桥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搜集的关于桥的图片和模型等,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影像资料(特殊桥的知识介绍,桥的发展史)。

活动过程:

一、参观“桥”

1、情景导入,幼儿参观桥的模型。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开车去春游好不好?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这些都是什么桥?(模型中有太湖大桥和高架桥以及九曲桥等)

二、欣赏“桥”

1、提问,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根据幼儿的讲述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出示桥的图片,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桥。(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三、了解“桥”

1、教师:那这些桥有什么用?(引起幼儿对于桥功能的思考。)

2、教师:为什么有的桥只能通过汽车,有的只能让人走呢?(通过让孩子思考讨论,知道将桥的功能具体化后可以改善我们现在的交通拥挤的状况。)

3、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桥,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设计师和工人有设计造出了各种现代桥梁,我们一起来看看桥是怎样发展的?

4、教师小结:我们的桥帮助我们改善了交通状况,让我们不同地方的人联系更方便,而且也美化了我们的环境。

四、设计“桥”

1、教师:桥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你想不想来设计一座漂亮的桥呢?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桥?

2、绘画:家乡的桥

活动反思:

篇7:走进家乡作文

门前的秋千

在我家门前,两棵枝叶繁茂的大白杨中间,是那我最熟悉的秋千,我坐在家里,也时常能听到从秋千上传来的阵阵欢笑声。每天放学回来,我总要在这上停留片刻,随手把书包挂在白杨树梢头,自己连蹦带跳的`坐在秋千上。也不知怎的,就荡了起来,双腿漾在空中,一种轻松的感觉,瞬间从头到脚,乃至全身,悄悄流过,繁多的作业,沉重的压力,统统消失不见,这就是家乡的感觉,甭提多快活了。

家乡的老味道

在我味觉的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我最熟悉的味道。那是一种由清脆的蒜苔,滑腻的木耳,多汁的鸡肉和香酥的辣椒组成的美味,这种家乡的味道冲进了我的大脑,钻进了我的喉头,划过了我的心间,这就是老妈做的鱼香肉丝。

每逢周末,桌上总会摆着老妈做的还冒着腾腾着热气的鱼香肉丝。我根本经不住这样的诱惑,拿起筷子就大口的吃起来。

这种家乡的老味道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珍爱的存钱罐

对我来说,家乡的存钱罐的记忆是颇深的,记得每往存钱罐里投一枚硬币,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今天我又挣了一块钱,那段时间里,每天都要把我的小金库翻来覆去看半天,生怕别人偷走了我的小钢G,每一枚硬币都被我脏乎乎的小手抓过,都见证了我挥汗如雨的经历。

存钱罐里不仅仅存着我的硬币,还装着我对家乡浓浓的爱。

篇8: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家乡常熟编写了1-6年级乡土教材, 各年级学生人手一本。虽然教材印制粗糙, 内容简单, 但却原汁原味囊括了以岁时节俗为代表的地方民俗;以虞山诗派、小说林书社为代表的地方文学;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灯谜、山歌为代表的地方艺术;以赵琦美脉望馆、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图书刻藏;以叫花鸡、鸭血糯为代表的地方特产等内容。这是常熟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是代代常熟人理应熟知和传承的历史文脉。但是今天, 在当代小学生中间, 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成长之旅中能潜移默化地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 培养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呢?

本学期, 笔者教学五年级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第13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下) 》一课时, 首先带领学生熟悉了解教材文本, 走进中国古代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司马迁等先贤;走进敦煌的莫高窟感受中国艺术的辉煌和价值;欣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 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徜徉于唐诗宋词, 感受诗人们的豪放或婉约。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他们惊喜的眼神, 惊叹的言语充分流露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钦佩和肃然。看到孩子们如此热爱、沉醉于光彩夺目的中国历史文化, 自己欣喜万分, 紧抓教育时机, 问孩子们:“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名作, 那让我们暂且从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走出来, 走到我们的身边, 走进我们的家乡, 看一看在我们生活了十多年的家乡的土地上, 世世代代培育了多少历史文化名人名作?”顿时孩子们的惊叹声戛然而止, 转而比较木然地看着我, 等待我的提问。问题一:“你们去过翁同龢纪念馆吗?去过的请举手。”我环顾四周, 等了数秒, 却不见一名学生举起手来。我愣了一下, 有些不大相信。再问:“知道翁同龢是什么人物吗?”孩子们慵懒地回答了一声:“不知道”。继续追问:“那听过常熟人创作的《繁星满天》———晚风轻轻, 轻轻晚风, 夜光中闪亮着星星。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个人, 那是我们常熟明亮的眼睛……”我轻轻地哼起了这首儿童说唱歌。孩子依旧回答:“没有”。我很诧异, 作为一名常熟人, 一名常熟少年儿童, 未来建设家乡的栋梁, 缺少家乡文化的幼年启蒙真不该啊,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中, 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勾画路线图。教师, 是文化的传播者, 美好品德的缔造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起中华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实施这项工程, 首先以地方文化为抓手, 让每一批少年儿童都能从自己的教育中撷取知识的甘露和营养, 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教学时机, 激发孩子探寻家乡文化的兴趣

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每一名教师都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择机择时渗透和宣传。时机把握得好, 学生原本懵懂的内心自然会激起学习探求的热情和渴望。例如, 笔者在教四年级苏教版语文第20课《珍珠鸟》一课时, 在授课之前, 特意准备了一段视频, 是我们常熟国家级湿地公园尚湖的生态景象。教学伊始, 当自己和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静静欣赏尚湖草木葱茏, 湖水清澈, 白鹭纷飞的美好景象时, 我们都不由地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如此美好。热爱自然, 热爱家乡, 保护环境, 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等美好的意愿在心中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也有效地结合了地域文化资源, 就近扬长, 教育效果明显。同样, 像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 如能和本地地域资源有机结合的, 就应该要努力去拓展、延伸, 不可以就教材教教材。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构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能有机融合弘扬常熟历史文化的教育元素, 这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途径。其中校园环境布置是一种相对直观的教学手段。例如, 我校是经典诵读特色学校,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坚持以营造经典诵读文化氛围为主线, 力求简约精致, 朴素典雅, 漫步校园每一处角落, 处处能感受到宜人的书香气息。

二、注重实地走访,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常熟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 曾在1986年12月8日就入选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当时是江苏省唯一的县级市。自然与历史的恩泽, 留给我们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常熟三千年的历史文脉渊源厚重。但文化很多是深奥抽象的, 历史常常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缺乏感知, 因此在了解和记忆上有些困难。对此, 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实地参观走访, 要在丰厚的历史文化中遴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相关知识, 且不可以搞一刀切, 全盘灌输。其中, 少先队体验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一是利用春秋游。近几年, 教育局明文规定, 学生春秋游地点要就近。春秋游活动不能是学生吃游玩乐, 走过场, 教师完成任务。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项有意义地活动。所以学校应重视, 并利用每年春游秋游这极佳的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对1-6年级各学期春秋游地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 按计划进行, 这样6年下来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 至少参观10个常熟古迹名胜。二是利用寒暑假。寒暑假是学生自由支配的假期, 利用假期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1-2处古迹名胜, 或者引导高年级学生每个假期体验1个常熟文化流派, 了解其流派的历史和发展, 做一份调查报告, 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深远。三是利用红领巾社团实践活动的方式, 组织学生深入体验实践。

三、加强活动拓展, 提高孩子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家乡文化由很多元素组成, 有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等, 它始终焕发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代表性的地域资源, 有效设计组织开展活动, 震撼学生心灵, 提高学生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1. 开展学校文化艺术节。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是彰显学校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活动平台。活动常常是丰富多彩, 意义非凡。如组织师生徜徉于中华经典的书海, 去吟咏历史长河中的美文著作, 开启文学之门;如组织师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去聆听美妙旋律奏出的生命乐章, 愉悦飞扬的心情;如组织师生跨入美术的名画书法长廊, 去体悟名人名作的意蕴和情趣, 享受文化与美的盛宴……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设计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赞美, 逐年渗透, 逐渐深入。如利用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组织各中队集体演唱。演唱内容让师生自己创作, 如我们根据家乡历史文化创作的歌词并赋之以曲《我心中永远的常熟》。歌词这样说唱:“有一股灵秀千年蕴蓄, 有一处湖山让人瞩目, 有一份眷恋与生俱来, 有一座家园叫常熟。 (板词) 有一座家园叫常熟, 物产丰沃称富足, 尚湖水聚千顷秀, 虞山林汇万年福, 更有经典沙家浜, 一年四季郁葱葱, 欢歌笑语不尽诉, 爱国爱乡爱常熟。有一迭历史娓娓讲述, 有一段风流书香馥郁, 有一层气脉世代传承, 有一种情怀叫常熟。 (板词) 有一座情怀叫常熟, 历史悠久耐人读, 道启东南言夫子, 先圣仲雍能让国, 琴诗书画虞山派, 让人崇拜让人述。”文化气息浓郁, 童趣又十足的说唱深受学生喜欢, 数遍的练习, 学生载歌载舞, 很快就在唱诵过程中掌握了家乡历史和文化, 热爱家乡, 传承家乡历史文化的意识也自然萌生, 这比起教师课堂的说教要更为生动有效得多。

2. 开展少先队社团活动。

社团是素质教育观念在少儿层面的一个具体化、实践化的有效载体, 是当代少年儿童充分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的成功舞台。学校要以社团品牌建设与发展为抓手, 努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活动品牌, 从而有效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针对此, 少先队可组织队员成立常熟历史名人小讲解员社团、虞山护绿社团、沙家浜小导游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社团等社团组织。学校可先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一批乡土文化爱好者, 然后通过他们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伙伴。基于此, 如果我们相继成立言子小讲解员、钱谦益小讲解员、柳如是小讲解员等等, 那么在活动中, 我们常熟少年儿童能在小学、初中等阶段真正做到对常熟历史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篇9:走进可爱的家乡

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走进家乡的重工产业园区和走入社区了解家乡人民的创业经历、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精神品质等环节,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记录。寻访路上他们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快乐,家乡的巨变给他们以心灵的启迪,创业者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他们永远奋发向上的动力。

一、家乡简介

我们家乡李典镇位于扬州市东南郊,地处北洲中心,依长江而立,建有船舶(重工)产业基地和太平洋船舶配套产业园,是扬州市沿江开发的主战场和重要载体。李典镇先后被命名为扬州市文明镇、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扬州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乡镇、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等称号。

二、活动准备

在大队部安排下,我们认真落实相关活动要求,并有针对性的对小记者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包括查阅资料、采访过程、日记撰写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辅导。指导小记者首先通过上网搜寻、查阅书籍、调查了解等方式寻找我们家乡的著名企业、社区。经过小记者们的讨论和筛选,最后把寻访目标锁定在三处。他们分别是大洋造船有限公司、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新坝镇富民新苑。

三、寻访纪实

第一站 走进家乡的骄傲——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一走进厂区,小记者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高大气魄的龙门吊耸立在江边,整个车间井井有条的工作着。厂区到处可见“安全第一”的提醒牌。高温酷暑,工人们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汗水湿透了衣服。何佳昕队员不禁感慨着说:这么热的天,在这高温下作业,他们还要进行焊接,怎么受得了,我真佩服他们。赵如婧队员说:“就是呀,这么热的天,我们在家享受空调的清凉,吃着冷饮降温,还喊热,现在看到这些工人,我真为自己感到惭愧。”听着这些队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让我明白了这次活动太值得了。

沿着一条荣誉走廊,队员们看到众多重要领导人莅临船厂进行参观,下船剪彩的镜头,透过这一张张放大的照片,队员们脸上流露出喜悦与惊讶的神情。“太厉害了……太了不起了……我骄傲……”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不绝于耳。

队员们通过采访知道:大洋造船有限公司是由法国波邦集团和中国春和集团合资成立的一个现代造船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员工1.3万人,占地面积2000多亩。主要生产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特种工程船舶等。公司一期完成技改投入7亿多元,拥有3个船台、3座专用码头。二期扩建工程总投入32亿元,安装2座900吨龙门吊,建成11万伏自变电站和2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及相关配套建筑,坞体扩建成84×425米。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书写辉煌。今天大洋船厂人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聪明的头脑,赢得了自己在船舶业的一席之地。大洋船厂不仅解决我们当地老百姓就业问题,也为我们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站 ——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

小记者走进中铁宝桥扬州钢结构分公司图片荣誉展览室,工会主席高主任立即迎面走来,他很高兴地接待了我们,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起公司各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他说:中铁宝桥是船舶(重工)产业园引进的第一个国资企业,主要生产钢桥梁、钢结构等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12万吨,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目前,已投资6亿多元。厂区拥有3000吨级泊位重件码头及大型钢结构车间、机加工车间、涂装车间等10万平方米主要厂房,建成实验室、变电站、污水处理站等辅助设施8000平方米。目前已接订单13万吨,预计今年产销突破10亿元,近两年内产销努力冲击30亿元。

小记者认真听着,细心记着,不时抬头欣赏一幅幅照片。听完高主任的介绍,一位小记者饶有兴趣地问道:“高伯伯,从您的口音,好像不是我们本地人,请问您是哪里人?”高主任爽朗的笑起来了:“你真细心,我不是本地人,是陕西宝鸡人,是你们的家乡产业规模吸引了我,让我在此工作。公司很照顾我们,政府很关心我们,所以我们很放心在这里安家立业。”从高主任欣慰的面容中,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家乡的繁荣。

第三站 走进惠民工程——富民新苑

离开了重工产业园区,小记者不顾酷暑炎热,来到新坝镇富民东街标志性的政府惠民工程——富民新苑。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别墅庭院,花园式的建筑风格,气派非凡,典雅庄重。小区里配套的健身器材,绿地规划齐全到位。在这里生活,的确让人舒心。我们随行的小记者成员中也有不少是住在这里的。

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开了。张诗韵队员说:“我知道,我们这里住着六百多户的居民,有一大部分是从沈王村搬迁过来的拆迁户。到了这个小区里,住了一段时间,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快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住在这里很舒服?”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以前住在乡下,爷爷奶奶只知道一天到晚忙农活,爸妈工作一天没地方去放松身心,每天生活枯燥无味。而你们看,现在小区里有三个地方有健身器材,有市民广场活动中心。一到傍晚,妈妈参加了广场女子健美操队,天天跳一跳,舒活筋骨,变得越来越年轻。爷爷奶奶玩玩健身器材,安享晚年,我们小朋友玩滑板,打篮球,不再躲在家里整天看电视玩电脑了。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你们说呢?”其他队员都纷纷点头。我抓住时机说:“是呀,政府的惠民工程,让我们精神生活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才得到真正的提高,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是幸福的。社区是我们大家的,今后我们红领巾要和社区心连心,经常参加社区活动,保护社区环境。让生活更美好!”

半天的活动让小记者们第一次真正走进自己的家乡,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家乡李典的发展,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进一步坚定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这次采访是成功的,这一路他们满怀希望,夏日里他们收获累累。采访中,孩子们记录下的点点滴滴让我感慨万千;交流中,孩子们谈吐间的字字句句让我颇感欣慰。

小记者、辅导员寻访心语:

何佳昕:这次寻访活动意义太深远了,除了使自己的暑期过得更充实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对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层的了解认识,产生了亲切感及归属感。如今,我为自己身为李典镇新坝人而骄傲!

篇10:走进家乡的作文

家乡还不富裕,车辆非常少,很少有灰尘,空气特别清新。

家乡的山多,奇的是山的形状很有趣。譬如说“小罗汉山”吧,山上的树有红有绿,山腰却不长一根草,山脚的绿地一直往两边平平地伸展开去,远远看,那真是古戏中一顶特好的官帽。

家乡田少土多,地里多种小麦,麦田特别多。麦田一块块、一排排,划分得特均匀,远远望去,仿佛一块块绿色的地毯。

篇11:走进家乡

大约坐了半个多小时的车,我们来到了醋文化博物馆。站在博物馆前,我第一眼便看见牌子上金光闪闪的大字:醋文化博物馆。我们排队依次进入博物馆,刚一进门一股浓浓的醋味便扑鼻而来,那味道酸酸的。我们随着讲解员姐姐往里走,我一边看看墙上的介绍,一边细细地听着讲解员姐姐的解说。我明白了醋是经过固体分层发酵及酿酒、制醅、淋醋三大过程,总共有40多道工序。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哇!做醋好复杂呀!”

突然,我看见了一个铜色的雕像。那是一位老爷爷,他手里拿着工具正在酿醋。在他的身旁有一个用来盛醋的罐子,又有点像我们见过的那种酒缸。再看看老人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看着自己酿出的醋,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走着走着,迎面扑来一丝酸味。呀!好酸。这跟刚进博物馆时的酸味截然不同,在酸的同时,甚至有点刺鼻,我赶紧捂住鼻子。仔细一看,原来到了酿醋的作坊里,这里很暗,同学们走得更加小心了。作坊空间很大,地面上排了3排大大的缸,缸里有米和麦麸。四周有各种酿醋的工具。忽然,一位同学叫了起来:“看!那是真的还是假的?”随着他的叫声,大家纷纷望过去。只见一个穿着长袍的“男人”正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过了好半天,他都没有动,我这才知道那是个蜡像。不过那可做得真像啊!他大概就是这间作坊的“主人”吧。

最后,大家又参观了陈列馆,看到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百个醋产品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博物馆。

上一篇: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之浅谈下一篇:读布衣总统孙中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