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2023-05-19

第一篇:走进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调查问卷设计课》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调查问卷设计指导课

【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去传承和发展,我们既要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开展“走进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课题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有一个更深层次地了解, 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等,从而激发他们去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设计原则和运用价值。 2.能力目标

(1)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初步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要领; (2)掌握提问的原则,形成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3)对小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培养独立思考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意目标: (1)学会小组合作;

(2)通过学习我国传统节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调查问卷》样例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选题课、方案设计课和采访方法指导课,并进行了选组长,定组名,进行了各个小主题的方案设计。(传说故事、特色美食、特色手工艺、习俗变化、诗词歌赋)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探究方法,如查阅书籍、上网、采访记录、拍照、观察法等,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问卷调查法!(揭示课题:调查问卷设计指导课)

二. 认识调查表

1 根据课前对调查问卷样例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调查问卷,需进一步了解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步骤以及问题设计的类型。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将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让调查对象填写,然后收回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Ⅰ、基本步骤:

(1)设计调查问卷;(2)调查选择对象;(3)分发问卷;(4)回收和审查问卷;(5)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和撰写调查小报告。 Ⅱ、基本内容: 1.标题(紧扣主题)

2.卷首语(调查目的、调查意义,及向被调查者致意) 3.主体(设计问题)

4.结束语(对答卷人表示感谢,或对问卷加以简短的评价) Ⅻ、问卷问题的类型:

(1)封闭式问题;(2)半封闭半开放问题;(3)开放式问题。 Ⅺ、基本原则:

问题设计原则:紧扣主题、简洁明了、一题一问、问题中立 选项设计原则:答案互斥、穷尽

三、讨论怎样设计调查问卷。

1、 如果请你做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特色美食” 的调查问卷,你会先设计什么?再设计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2、 你会设计什么问题?是否符合“紧扣主题、简洁明了、一题一问、问题中立”?

3、 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选项呢?否符合“答案互斥、穷尽”的原则呢?

4、 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头脑风暴。 四.课堂总结

1、总结: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设计原则、选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你觉得什么比较难?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3、下一节课的任务布置。

2

第二篇:传承传统曲艺 -----让快板教学走进课堂

哈市民生路小学校

孙胜涛

13766849576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作为中国最具民族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整个的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调查统计,中国仍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流布于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其中以类似“说、唱”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有山东快书、快板书、天津快书板。

快板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属于中国曲艺韵诵类曲种。早年称作“数来宝”,也叫称“顺口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而存在。建国后,快板艺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艺术流派,即:高派(高凤山)、王派(王凤山)、李派(李润杰)。快板表演方式简单,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表演方式。唱词合辙押韵自由,表演时演员用竹板或者击打节拍表演节目,由于表演风格的不同,又分为:数来宝、竹板书、快板书、御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陕西快板、兰州快板、武安快板、四川金钱板等。

学习快板的好处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快板能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

二、曲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语言、情感、认知、思维、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快板这种诵说曲艺形式,用七块竹板伴奏,用普通话表演,有极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极易引起好奇心强、天性爱模仿的孩子的兴趣,很适合孩子表演,快板内容有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曲艺应从娃娃抓起,快板应从娃娃抓起,一代代传承下去。对孩子进行快板启蒙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植根散叶式的爱国教育,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快板还开发了孩子语言种类,为多途径提供孩子表现表达提供了可能。

二、快板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

快板讲究吐字归音、用气发声,气运丹田,要“有劲”、“有味”、“有韵”,演唱用本嗓,进入人物就要“声音化装”,要求声音“高而不宣”、“低而不软”,就是声音高要洪亮优美,让人爱听;声音低也要让人听得清清楚楚。要达到这样准确生动的语言面貌,就要经常进行绕口令、口腔操、练嗓、练气的基本功训练,这些训练对于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在为形成卓越的口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快板能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快板是由七块竹板结合在一起的打击乐器,击打起来清脆悦耳,上下翻飞,花点连接,让观众耳目一新。所有的说口都要在快板的节奏之中,讲究“心板”,能有效锻炼孩子的节奏感,使孩子的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节奏的美感中。

四、快板能开发孩子的右脑

孩子一手持由两块大板构成的“大板”,一手拿由五块小板组成的“节子”,两手的打法不同,却要和在统一的节奏中。这是全脑潜能开发,感觉统合训练的极好方法。孩子进行快板表演需要不断提高左右脑、手、嘴的协调性,真应了那句“心灵则手巧”。尤其是右脑的开发,因为打法最丰富的“节子”板是由左手控制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人仅仅使用了大脑的一半,即左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和人类的生活习惯有关,人类总是习惯于用右手使用工具,而使左脑每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再加上语言中枢、逻辑分析、数字处理、记忆等,都由左脑处理,所以造成左脑满负荷运转。而打快板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像打快板这样有意识的调动左手,特别是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另外,打快板能使手腕更加灵活,因为,打快板时用的更多的是手腕。手腕灵活对写字、绘画、弹奏都有直接的益处。

五、快板能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

快板书“有人”、“有事”,孩子理解了,想象到了,才能获得真实细腻的内心感受,才能真讲、真听、真看、真感觉,才能当众生动表现,才能吸引人、感染人。快板表演能发展孩子思维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感受力。快板表演要求心快、嘴快、眼快,长期的快板训练和表演,能使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观察细腻、说话的条理性强。孩子不断记忆快板词,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既然学习快板的好处这么多,于是我校在2013年9月份,开设了全校学生的校本课程,“传承传统曲艺-----让快板教学走进课堂”。让所有的孩子都接触这门艺术,刚开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这门才艺学到手。课堂上我们不但教授学生们快板的开场板怎么打,还要在课堂上强化学生们的口齿清晰程度。接触一年左右的快板学习的学生,有的逐渐领略到其中的喜悦,有的学生还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我尽量为了让全体同学都能掌握,对那些落后的学生课堂上首先树立起孩子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只要你们认真学都能学会,虽然你们慢点,自己要你们坚持一定能学好,而且我还让学的好的同学带动这些学困生一同练习,让他们一同进步。对于那些课堂上学的好的孩子,课堂上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学的内容,为不让他们失去信心,我就利用课间的时候都教一教他们,让他们比那些孩子多学一些,让他们感受到自豪与快乐!在学习一年多之后,由于班级人数多,同学们在一起练习时快板的声音很大,为了不伤害学生们的耳朵,课堂上我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耳朵听力,还要把快板学好。同学们要想把快板学好,靠在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够的,平时就要多加练习,然而孩子们在家练习条件不够,有的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怕声音大,影响休息。为了让那些感兴趣的孩子学的更好,我休息自己中午的时间看着他们在快板教师练习,在加以指导。这样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的进步很大,能进行简单的快班表演,有的同学参加了区里校本科验收的演出、有的参加了校艺术节的表演、有的参加了社区的联谊活动、还有的参加了2016香坊区教育局德育办举办的法制局演出活动,这些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快板的快乐!经过4年来的学习一些孩子还参加了黑龙江省少儿才艺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得到了黑龙江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几年来我真的感受到,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的。虽然我付出了一些,但看到学生们可爱的笑脸,我觉得值!

这是 课堂上同学们练习的情景

这是校本课汇报的情景

这是同学们参加黑龙江省少儿大赛及接受少儿频道记者的专访

第三篇:1“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走进清明,感受传统”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学生虽然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但据我的初步调查不少青少年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扫墓则是出游的幌子,至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他们知之甚少。针对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实践而进行本次综合实践教学。

二 、活动目的:

1、通过这次教学,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2、通过这次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通过这次教学,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三、活动准备:

1、清明节习俗活动片段,爱国电影(淮海战役)片段、爱国烈士图片 、哀乐等。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清明节有关知识、资料、图片等。 3 、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家族史。

4 、每组选若干名学生参加“清明知识知多少” 比赛,准备竞赛的题目。

四、活动过程

教师: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仅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马上就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加强统文化的感知、对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实践而行本次学习。

(一)利用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 引导学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学生: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学生: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讲述清明节的由来更能深入领会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2、指导学生领会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

教师: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最主要的还是祭祖扫墓。

播放清明节习俗活动影像资料或展示有关图片 ,最后播放一组民间扫墓、祭祖图片或影像。

教师:了最后一组图片影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吗?对待我们的先人我们该不该缅怀,该如何缅怀?(全班同学分成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口答)

总结:清明祭祖不可少,扫墓祭祖”可以帮助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业基础的真正内涵,能激发人们勇于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斗志,更能体现人类生生不息、繁衍永续的精神。扫墓祭祖可以促使我们加深对自己生命原本的认识,让每个生者都牢记自己身世的渊源、了解自己生命的脉络。总之,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祭祖方式:寄托哀思的同时也要爱护城市环境,采取鲜花、水果、网上祭祀等“低碳”的文明祭祖方式,不随地燃烧纸币等祭祀用品,不乱堆乱倒等。

引导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族,并交流自己在清明节与父母去扫墓祭祖打算。 班:没有我们的祖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他们还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家族史就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我们应该纪念他们。除了拜祭我们的先人,我们还要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

播放爱国电影(淮海战役)片段请同学们观看,并谈谈历史上为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与我们现在和谐生活的关系。学生五人一组交流观后体会、学生推荐代表谈谈体会. 学生:确没有他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谐,今天的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师: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题,但不是全部,还有吃青团、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你知道这些活动的有关知识吗?下面全班按课前布置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答对问题最多的一组获胜。

3、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教学活动我们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节日含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情感,不忘本,因此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我们相信亲人、先祖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意与祭奠,我们华夏儿女也一定会一代代延续而这种温情。我们还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清明节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热爱它,过好它,还要更好的传承它。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总结是检验本节班会课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适时补充与总结让本节班会课更加完整,让学生对本节班会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上认识。

五、反思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但是在教学后我发现学生们虽然通过制作或绘画或实际参加清明节活动表达了自己对先人及烈士的缅怀及敬仰之情,但是因为过于强调“先人”、“烈士”,学生从内心里对生命产生了敬畏之情,同时也从内心上片面的认为清明节就是“鬼节”,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追古思今,强调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清明节变成了思想政治课,变得枯燥。这些都是因为在教学中也许是因为时间的仓促,没有细致的帮助学生全面解读从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因此,我决定在清明节后针对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探究。

第四篇: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河南信阳民歌为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璀璨无比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便是璀璨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音乐是维系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传递中华民族感情的接力棒。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无论经历过任何变迁,音乐始终能够穿越时空,一首音乐能够让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音乐还具有社交、审美、陶冶情操等功能。可以说,音乐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攻不可没的作用。基于音乐的多重属性,音乐教育在古代就被人们所重视,一度成为读书人的必须课。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界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开展好音乐教育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可以说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课程的改革重点也在中学阶段,中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也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音乐发展的整体水平。但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观念不同,区域教育政策存在差异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的中学在音乐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基于这种教育现象,在新课标教育理论的支撑下,我们可以尝试各个地区可以将本地民歌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弘扬地方文化,还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培养家乡情感,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研究意义

传统民歌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能够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历史、社会、经济、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人们的各类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纽带作用,可以说,传统民歌是一个地区凝聚力的重要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热衷于对快餐文化的追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递减,中学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也受到巨大的冲击,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校园,尤其作为传递时代之音的音乐教育,更是受到流行音乐、港台音乐、欧美音乐、网络音乐的巨大的影响,导致传统音乐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传统民歌走进音乐课堂是当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构建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民歌对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他们的乡土情结,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发民族热情,丰富音乐素养,完善音乐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民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于传统民歌进校园课堂教学的研究文献很多,但从总体上看研究路线比较模糊,没有形成系统性。以下是国内研究的现状: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角度:王静文(2013)在《关于乡土音乐走进高校音乐课堂的思考——以民歌为例分析》中提出,“民歌传承不朽,在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地方学校中弘扬与发展”。全婕(2008)在《原生态民歌进入高师音乐课堂的探索》中认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使原生态民歌走进民族地区的高师音乐课堂, 这不仅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发展民族音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能丰富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 郭萍(2014)在《试论山东民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中指出:“民歌在传承文化、培养民族感情、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在中学开展民歌教学对中学生审美经验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高、本土音乐文化繁荣与发展,以及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加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现意义”。

从音乐专业角度研究如何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角度:樊祖荫在《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双语”教学等方面对传统音乐教学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和建议。崔学荣在《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选取山东、福建等地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学传统音乐教学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李盈在《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究—以藏族民歌为例》中指出:“民歌是民族音乐的一个分支,也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它直接产生于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之中,真实反映出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最好为学生所感知的音乐形式。”梁奇在《山西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中认为:“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能够实现教育文化传递功能,丰富与完善音乐课堂的资源,挖掘音乐审美体验,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吕修艳在《中国传统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究》中认为:“初中音乐老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歌的自豪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对比欣赏不同体裁的民歌演唱, 结合地方方言学唱,融合多种形式的表演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国传统民歌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传承中国传统民歌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尽管传统民歌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关于传统民歌的研究已经有众多的学者进行尝试。相信在重新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将在不久的将来由理论变为现实,民歌也会在课堂中有完整的教学体系。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人的发展要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要在思想道德的框架之外有所行动,外部环境的制约性表明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作为教育内容中的传统音乐教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传统民歌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符合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这就充分体现了教育功能中传承本土人文精神的作用,以及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本质是主动接收,以及构建主体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接收,而不是被动接收。构建主义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累自身经验,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虽然认可教育者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有机的引导,但是坚决反对知识的灌输,这与我国教育观念中,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观念一致。因此,当代中学音乐教育应该为学生们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从当地丰富的、具有乡土气息的音乐资源中引导中学生,让他们自觉探索和学习音乐。

3.课程改革理论 新课标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即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应该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由于国家实施统一的教学课程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让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进行课标改革,结合当地教育教学现状,便能够制定出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弥补了教育内容无法统一实施的不足,进而让教学内容能够充分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这样便会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个学校实施教学活动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教育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当然,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让他们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开发,合理编写出符合当地学生的音乐教材,这样以来,当地中学生便能够获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更好地增加学生对民歌知识的积累,对民歌文化的体验。当然,这一过程要始终坚持弘扬和发展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如此以来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生们的道德素质。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本文在写作前期,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阅了近50篇关于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再对这些资料进行仔细研究,让自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当前我国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基本现状,确定了基本的写作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写作思路。

1.2案例分析法: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提高课题具体实施的可行性,选择了河南信阳民歌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了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校园的路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3实地调研和访谈法:为深入研究河南信阳地区中学音乐教学情况,笔者深入当地几所中学,与学习主要领导以及部分班主任、音乐老师进行交流,充分了解当地民歌在中学课堂的教学情况,获得了真实、可靠的资料,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使得论文论论述有理有据。

2.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2.1第一阶段:根据论文研究的重要任务,以及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广泛收集关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走进中学课堂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学者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简单的阐述了我国当前对传统民歌进中学校园的研究概况,同时重点阅读和分析了河南信阳地区关于民歌进校园的文献资料,为论文的后续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2第二阶段:根据写作过程的实际需要,以河南信阳为研究的具体案例,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作者深入河南信阳当地,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几所中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学校相关人员进行交谈,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当地中学的音乐教学现状。

2.3第三阶段: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度分析,结合河南信阳当地音乐教学实际现状,经过综合考量,为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难点

1.1主观方面:基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可能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理论知识的不完善,导致论文结构松散。

1.2客观方面:由于信阳地区中学数量众多,采集精准的数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只能随机抽样调研,如此以来,难免出现数据方面的误差。

2.研究的创新点

2.1选题新颖。目前虽然很多人开始关注传统民歌走进中学课堂这一课题,并且取得了不小研究成果,但尚未有人对信阳民歌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信用民歌为研究载体,属于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之处。

2.2民歌选择具有代表性。信阳地处卾皖豫三省交界地带,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民歌独居魅力,历史源远流长,地域文化深厚,选择该地区民歌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在研究对象上具有创新之处。

(六)相关概念界定 1.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相对与“新音乐”而产生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不由当代作曲家创作,并且具有较长的流传时间。按照音乐学的划分标准,凡是产生于清代以前,或者与拥有传统音乐形态,即当代中国人根据地方传统,或者民族特征创作的音乐,均被称为传统音乐。根据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撰的《民族音乐概论》,将传统音乐划分为歌曲、歌舞音乐、说唱、戏曲和乐器等五大类;杜亚雄则将传统音乐划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四大类。该课题研究主要对象的则是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

2.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指针对音乐这门艺术进行的教育,这是以音乐本身为教学内容,以音乐传递的情感体验,以形象思维为主要途径,同时结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达到培养人们认识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从音乐教育的对象来看,主要分为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从音乐教育的形式来看,主要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不同的音乐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本课题所研究的音乐教育,指的是中学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是以河南信阳民歌为研究载体,所涉及到的研究对象也仅限于河南信阳地区的各个中学。

3.信阳民歌

信阳民歌是河南省信阳地区广泛传唱的一种地方音乐,

一、河南信阳民歌概况

(一)信阳民歌简介

被成为“歌舞之乡”的河南信阳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南部与湖北接壤。作为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信阳民歌的特点兼容南北不同的风格,因此信阳民歌也被成为融合“豫韵楚风”于一体的艺术瑰宝。追溯其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信阳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根据文献记载,信阳地区民间艺术曾经高度发达,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民间艺人也数量很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查信阳民歌时,发现信阳五个县共有以前六百多名民间艺人都能够唱上百首当地民歌。这类民歌的内容题材非常丰富,演唱风格各不相同,民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历史民歌、新民歌、仪式歌、灯歌、会歌、号子、当地山歌、叫卖歌、儿歌、田歌和小调等十多种。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也收录了224首具有代表性的信阳民歌,但这类原生态的民歌在收录过程中经过加工痕迹比较明显,纯原生态的民歌已经非常少见。为了传承信阳民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开始重视信阳民歌的保护,比如1978年,河南省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专程到河南信阳采风,收集民间歌曲;1984年,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题拍摄了两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并于同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信阳民歌;1985年,信阳市举办了首届映山红艺术节,有多名艺人参加演唱,进一步拉近了民歌与当地群众的生活;1989年,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间歌舞为题材,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2008年,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信阳民歌已经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当中。2011年春节,召开“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期播放信阳民歌《民歌中国》,让广大中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了信阳民歌;2012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信阳市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信阳民歌大赛,共有五百多名当地民间歌手参加比赛,可以说是掀起了全民唱民歌的社会热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信阳地区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吸引这越来越多的人到信阳地区休闲度假,因此信阳民歌也被五湖四海的游客所熟知,并通过他们带到全国各地。

(二)信阳民歌的发展历史

民歌是社会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人类很早就开始在信阳地区繁衍生息,因此信阳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信阳民歌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信阳民歌主要用于祭祀、战争、生活等方面,早在商周时期,信阳历经战乱,原来专供贵族欣赏的“弦歌”流落在信阳民间,与当地民歌融合后形成了独居特色的分节弦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荆楚文化的不断强盛,信阳民歌受到楚文化的冲击,南北文化交融程度加大,因此这一时期信阳民歌的发展拥有了肥沃的土壤,也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民歌,音乐理论也开始萌芽,比如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编钟上能够看出,这时期信阳地区的音乐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十二音阶的乐器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属于文化大融合时期,信阳地区受到中原文化、淮夷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巨大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信阳民歌受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极大影响,因此用于祭祀礼仪的仪式歌,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田歌开始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借助乐器,边唱边演奏,进一步促进了执节歌的发展。信阳民歌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从未出现过断层,到清代时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民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民歌的题材涉及到各个领域,演唱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按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对民歌的分类,将清朝及以前的民歌定义为传统时期,以后的分为北伐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民歌时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信阳民歌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很多反应信阳地区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军事活动的歌曲。比如《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信阳民歌的记载,《诗经》中的《行路》、《有梅》等都是诞生于信阳地区的民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信阳民间歌曲保留下来的数量极少,但是花鼓舞、水车歌、锣鼓唱等均有与南北朝时期的相和歌相似的特点。唐宋时期,民族统一,社会相对安宁,社会经济较为发展,这种背景下信阳民歌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现存的花篮唱、花伞舞等明显带有李唐遗风,信阳戏曲也有宋元时代的特点。到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信阳民歌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民间艺人数量急剧增加,民间乐坊层出不群,“高烛夜互庐,一唱百十应”,就是描写当时信阳民歌繁荣的诗句。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帝制被推翻,约束民歌发展的礼教枷锁被彻底打破,信阳民歌获得了空前宽松的发展环境,尤其在这国内两次革命战争期间,信阳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作出了一大批反帝反封建的优秀民间歌曲,如《穷人调》、《长工歌》、《红旗插遍大别山》等均是鼓舞人心、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切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多民歌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少优秀的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四季歌》等,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三)信阳民歌的题材及艺术特征 1.信阳民歌题材

信阳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处,东连皖越、西接荆楚、南邻江南、北靠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信阳地区的民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民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吴歌楚辞、皖腔苏调、中原戏曲、昆腔京曲和湖广南音的风格,与信阳地方土语方言融合,因此在信阳本土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居特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体系完整的信阳民歌。按照信阳民歌的演唱内容,以及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将其分民间小调、山歌、田歌等十多种,跨越的历史久远,涵盖的题材丰富,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民歌,都生动地反映了信阳地区群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真实地反映了信阳地区几千年来的沧桑历史,一首民歌就是一部信阳的地方史,影响深远,源远流长。下文将简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民歌类型:

小调:主要内容是情歌,这类民歌是人们用来交流感情,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从信阳民歌的数量来看,这类民歌的留存数量最多,会唱的人数最多,分布的地域范围也最大。大多数民间小调反映的是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比如《茶山歌》、《一朵茉莉花》等。此外,还有部分反映劳动乐趣、生活情趣的明个,比如《采茶歌》、《放风筝》等。民间小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原始的素材经过艺人的加工,便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民歌,传递着信阳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

田歌:不言而喻,这类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唱的歌曲,内容主要是反映劳作的艰难,收获时的快乐,以及播种时的希望。朴素的歌词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田歌大多数音调高昂,节奏不受韵律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由一人领唱,众人跟唱,在辽阔的田野间常田歌别有一番风味。

山歌:这类民歌的取材广泛,有的表达劳动的艰辛,有的表达爱情的美好 ,也有的抒发个人的志向。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能够给成为山歌的歌词。

号子:这类民歌类似于部队行军时的口令,以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靠体力劳作,当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在合作作业时,就需要号子来指挥统一的行动,达到振奋人的精神的目的。主要在进行航运、建筑等需要众多人集体作业时,号子经常被用到。号子的歌词相对简单,内容直截了当,唱腔铿锵有力,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编即唱。

革命民歌:信阳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战争年代产生了很多带有革命色彩的民歌,这类民歌主要是内容上的创新,将原有的曲子进行改变而成。比如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原型就是信阳民歌小调《八段锦》改变而来。

2.信阳民歌特点

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各自的特点,信阳民歌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个文化系统的音乐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特点。加之,信阳是一个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方言种类较多的地区,不同县区的群众对音乐的审美不同。由于信阳民歌在内部又可以分为不同 的类型,北部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民歌风格表现出豪放的特点;南部受楚文化的影响,民歌风格体现出感情细腻,抒情轻快的特点。但毕竟信阳是一个市,领土面积有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民歌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本文重点归纳和总结出四种特点进行具体阐述。

2.1语气舒缓、抒情优美

这种风格的信仰民歌,大多数为民间小调,内容侧重于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男女爱情以及自然景色。歌曲歌颂的形象明确,旋律优美动听,感情淳朴真挚。

2.2节奏轻快、气氛喜庆

这类民歌主要取材于人民群众的集体活动,如欢度佳节、拜年等,这类民歌往往与当地民舞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歌曲风格活泼,内容喜庆,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2.3粗狂亢奋、情感激越

信阳地区的号子、山歌、田歌等民歌,在吟唱时声音高昂,感情充沛,腔调豪放有力,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4风趣幽默、诙谐生动

有些民歌曲调与唱词紧密结合,具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表达出来的感情真挚感人,诙谐生动。

3.信阳民歌艺术特征

信阳民歌种类繁多,精彩纷呈,无论是结构、曲调、音律旋律、方言特色,还是唱腔特点等,都有与其他民歌不同的特点。

3.1结构特点

信阳民歌的句式结构大多数为四到五句,少部分为多句式结构,山歌、田歌多数为五句结构,民间小调、号子等大多数为偶数句结构。其中四句结构中严格讲究韵律,一般都以第一句的韵律为参考依据。五句结构也被称为“五句头”、“山歌头”等,句子字数大多数为七句。多句式结构的民歌不受句式的约束与限制,韵律比较自由,灵活多变,表达出的感情更加细腻、更加丰富。

二、传统民歌走进中学校园的重要性研究——以河南

信阳民歌为例

(一)传统民歌走进中学课堂教育中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信阳民歌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题材广泛、底蕴深厚。民歌的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留存下来的许多音乐具有抒发情感,振奋人心,鼓舞精神的作用,比如革命年代留下的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红旗插遍大别山》、《送郎当红军》、《八段锦》等优秀民歌代表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它的传承路径主要是靠民间艺人传播,但是民间自然传承的方式缺乏规范性和延续性,随着民间艺人数量的减少,民歌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发展。虽然近年来政府部门开始重视民间文化的补救,但投入相对较少,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长期以往,必然导致民歌式微,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于以上原因,将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无疑是传承和发展民歌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民歌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细致、繁琐,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现行条件下,通过民间和政府很难达到目的,但学校音乐教育具有明确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将信阳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中学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对于民歌中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优秀歌曲,既得到了传承保护,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2.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阶段,国家设置的课程标准时考虑到普遍适用性,无法兼顾到各地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各地开发音乐教学资源时,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因材施教。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学音乐课堂普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虽然对于更好地普及素质教育,从整体上保证中学生接受音乐知识,但却容易造成教学资源单调,无法彰显出音乐的地方特色,最终导致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结果。信阳市的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虽然在国家统一编制的音乐课程中没有被纳入,但是将民歌引入课堂教学,则能够较好地补充音乐课堂资源教学内容单调、固化的现象。音乐教学课堂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舞台,也是弘扬地方民歌文化,推动民歌健康发展,创新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资源的舞台。因此,当地学校对音乐课堂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调整,在中学音乐课堂适当融入本地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增加各地音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凸显地方音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信阳民歌种类繁多,有旋律优美动听的小调,有激情饱满的田歌号子,也有幽默风趣的唱词曲调,风格迥异,内涵丰富,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民歌的唱法很多,最常见的有高腔、平腔、低腔、直声、断腔、滑腔、颤音、波音、快速吐字等唱法,几乎包含了音乐领域的各种唱法。但是这些民歌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多数靠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同的传播者和学习者可能会对同一首歌产生不同的唱法,这样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歌曲就无法表达出原来的味道。基于以上原因,将民歌纳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歌的规范发展,使其更加能够准确的传达出民歌反映的人民感情,也使得其具有生命力。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他们耳熟能详的民歌,更有利于将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音乐基础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从小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强调民族民间歌曲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采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地位。民歌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传递感情,表达思想的歌曲,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感情世界。以信阳民歌为例,通过学习民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信阳市的历史文化地位,了解信阳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尤其是近代历史上敢于面对强权、不畏牺牲,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气质。因此,在中学阶段将民歌纳入音乐课堂,对于塑造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世界观,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热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信阳市民间音乐在中学课堂的传承情况

民歌是音乐发展的基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阳民歌,在当前中学音乐教学中并未得到重视,传统民歌正面临着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学生追求时代潮流,对传统民歌不感兴趣

当下属于文化快餐时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喜欢追求新奇的、时尚的歌曲,对于具有文化积淀的民歌他们并不感兴趣。很多中学生对民歌根本不了解,他们认为那些属于前辈们留下的东西,不符合时代特点。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信阳市是民歌之乡,更谈不上有哪些优秀民歌存在,因此根本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他们在选择喜欢的歌曲时,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自己所处的时代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当下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播放流行音乐,比如大街小巷、热舞广场、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播放的清一色是流行音乐,这无疑会对中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学会了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音乐课堂的影响,通过对信阳市几所中学的走访,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音乐课标进行授课,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很少有学校将当地民歌纳入到教学体系,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学习传统民歌的机会。 2. 3.

(三)民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 2. 3.

三、信阳民歌走进中学课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民歌的认识不够 2.教师民歌教学能力不强 3.

(二)解决措施和对策 1.学校方面

(1)充分挖掘新课标教学要求 (2)将民歌融入中学音乐教材 (3)搭建民歌进校园交流平台 (4)健全音乐课程的评价体系 (5)引进熟悉民歌知识的教师 2.教师方面

(1.)创新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 (2)提高音乐教学能力

(3)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二度创作 3.学生方面

(1)提高学习传统民歌的认识 (2)培养学习信阳民歌的兴趣 (3)积极参与民歌实践活动

四、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创新与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 韩伟. 中国传统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 中外交流, 2017(37). [2] 李盈. 民歌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探究——以藏族民歌为例[D].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3] 梁奇. 山西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20):64-66. [4] 凌小英. 花瑶民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及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 满都拉. 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蒙古族民歌教学[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 郑洁. 当涂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 2015. [7] 饶荣. 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0(21):147-148. [8] 张媛, 赵亮. 对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 理论导刊, 2012(z1):142-143. [9] 鄂明晶. 如何让达斡尔族民歌真正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4):118-120. [10] 姜丽琴. 浅谈会宁民歌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方法[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19). [11] 王婷婷. 东北汉族民歌能否走进哈尔滨中学音乐课堂——黑龙江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 高校招生:理论研究, 2010:14-15. [12] 王婷婷. 东北汉族民歌走进哈尔滨中学音乐课堂———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13] 和金武. 让乡土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J]. 民族音乐, 2009(5):92-93. [14] 宋阳. 乡音最真,乡情最亲——关中民歌进课堂的探索之路[D]. 西安音乐学院, 2010. [15] 牛玉杰. 如何从民歌入手激活音乐教学[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2009(10):141-141. [16] 于桂丽, 严光永. 黔北地区佬族民歌走进音乐课堂[J]. 艺术评鉴, 2017(4):130-131. [17] 蔡志华. 如何让地方音乐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浅谈庐陵音乐文化与吉安的高中音乐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22):236-236. [18] 王志玲, 甘文静. 传承民族音乐,提高音乐素养——中国民族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 大观, 2015(12). [19] 郑小龙. 闽南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之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中, 2014(10):172-173. [20] 姚振萍. 新课标下让民族音乐走进课堂初探[J]. 数字化用户, 2014(2). [21] 吕修艳. 中国传统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5(33):70-70. [22] 唐燕. 浅析让广西本土民歌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方法[J]. 音乐大观, 2013(6). [23] 杨珂. 传统民歌即兴创编教学探究[J]. 通俗歌曲, 2016(8). [24] 吴跃跃, 张琼, 凌小英. 传统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湖南花瑶民歌为例[C]// 世界音乐教育大会. 2010. [25] 孟宁. 中小学音乐课民歌教学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 2015.

谢 将毕业之际,许多记忆都会涌现出来。这一刻我万分感慨,三年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我收获很多,也成长很多。我想说这离不开老师、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xxx老师!x老师诚恳的话语,渊博的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无一不深深吸引着我。我的毕业论文离不开x老师的悉心指导,从最初的选题,到后来的方案设计与调查实施,再到最后的论文撰写,都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帮助。x老师为人和善、待人真诚、学识渊博、宽容豁达,他不仅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者,也是我为人处世道路上的领路人。在此再次表示感谢!

本论文在完成过程中,还得到了多位学姐和学长等同学的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爱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关爱与物质支持!我会好好努力,做更优秀的自己来报答你们!

最后,再次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表示真挚的感谢!

第五篇:走进传统节日活动总结

孙锋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它在今天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对诱惑与挑战,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其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学校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活动,学生不光从学校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了解了我国的最传统的一些节日,让他们懂得了流传下来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如:重阳节为敬老节,教师节辛勤园丁的节日,中秋节为团圆节,国庆节,劳动节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还有春节等等。这都能教育现在的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尊师重道。但我想:在保留我国的一些基本节日时也可引进西方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父亲节和母亲节,让孩子懂得父母之恩重于泰山的道理。它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中秋节、端午节等,并且懂得了一些相关的诗歌、民俗,并且老师教他们制作了小报、贺卡等,中秋节还教他们用橡皮泥制作了月饼,阅读、制作,动脑、动手,兴趣盎然。

通过活动发现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整理得较好,整理成了三大类别,但这三大类别,或者说三个问题都是比较大的,其实,下面还可以有一些小问题,老师应该把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归纳到大问题之下,而不应该把这些小问题删掉,学生可以从大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往往问题越小,越容易操作。

二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学习与协同学习。为了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效果更好。

三如何更有效地交流。应该说,这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重视,但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之后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来得及上传,集体交流基本没有。整合以后,交流形式应该更丰富:生生交流、生机交流、师生交流等等,应该是一种立体化的交流模式,这一点,老师做得不够。

四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是形式,不应该简单为:你收获了什么?还应该对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反思,不仅仅对个人进行反思,对小组、集体的活动进行反思。这一点,在本堂课上是做得不够的。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了解了很多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更使他们

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祖国、爱生活的教育。

传统节日——端午节主题活动总结

2009年的5月2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根据局有关活动通知精神,我校在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我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主题活动的始终,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爱国情感,树立了报国之志,在校园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首先,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派专人负责,精心策划,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加强了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我们通过少先队板报栏、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演讲的形式,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做了大力宣传,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各班开展了生动活泼的中队会,例如一年级的“什么是端午节”,五年级的端午节与屈原,六年级的端午节随想等,既突出了主题,又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起到了预期效果。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校将端午节融入到庆六一活动中,突出“端午”主题,增强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通过我校主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铭记的,不仅是屈原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上一篇:张家界个人自由行攻略下一篇:钻井队各岗位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