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2024-05-07

传统节日教学总结(共11篇)

篇1: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两个班的传统文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四个教学手段诵、说、背、写。下面就每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一、诵

本册书所选的篇目都是经典篇目,对学生的做人和学习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美美的诵读课文是一种享受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享受。所以我采用了泛读课文,自读课文,译读课文等多种方式。每学一篇古文古诗,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比如,教《诗经。卫风》这一课,学生总读不熟,我一遍一遍地教读,仍有一部分孩子读不熟,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先采用读后才让他们“说”,在说中体会文中深奥的内涵!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

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墨子。染于苍则苍》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熟读成诵经典美文,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可以说是终生受益!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今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很多孩子已经比较熟练的接受了这样多读成诵的方法。

四、写

每次背完一篇古文古诗,我会要求学生把它抄写在练习本上。一是为了巩固背诵,二是为了能提示重视书写古文古诗。写完后,同位两个再互相批阅。这样的训练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学生再期末考试的时候,若遇到默写课外的古诗时能把《传统文化》上的古诗写上去。

一学期下来,我看到我们班的学生能熟练背诵每篇古诗古文,能重视这门课程,能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头脑里有了一些积累,心里觉得了安慰。相信随着这门课程教学的深入,我们班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2: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我在教学模式上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每篇古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大体固定下来,主要经过五个步骤:导课、指导初读、指导流利朗读、理解文意和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意方面,这学期我们做得更深了一步,一年级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对古文内容不做解释和感悟。这学期借助课件的直观作用和课后的文意,我引导学生最起码粗略理解古文意思。教材在这方面也做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理解古文的意思,并要求学生在这方面做出自我评价。经过这样逐步地实践,我感到传统文化课堂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一套学生熟悉的教学流程,担负起了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学生也有了很多收获。许多学生被激发起了诵读古文的热情,在课堂上积极朗诵,有的孩子还能在课外提前预习,先于别人背诵下来。不难看出孩子们喜欢这样的韵文,喜欢一遍遍重复着吟诵。在吟诵中,在感悟理解中,孩子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会到古文的特色,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在准备传统文化诵读比赛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在我的指导下自主琢磨形式,形成了一个还不错的节目,受到了家长们和老师们的好评。

二、教法学法

教学策略主要有:

1、重视范读和带读的作用。毕竟是古文,他们喜欢老师范读和带读,老师一范读和带读很多难的知识变得容易多了。

2、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增强教学直观性。我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有针对性地强化一些教学要点,对于化解难度和激发兴趣很有帮助。

3、教给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有怎样独立背诵的方法,有同位合作背诵的方法,还有小组合作背诵的方法。

4、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上,我都会让很多孩子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背诵给大家听,在听取学生诵读的时候,我都会给予适当地评价。

三、改进措施

1、继续发展现有的经过实践检验过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改进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完善教学模式。

2、研究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兴趣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3、关注研究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4、研究新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起到促进教学的有效作用。

5、研究新的古文诵读的方式,结合下学期的传统文化诵读比赛,探索一些喜闻乐见、切合文化内涵的展示方式。

一、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及专业知识。

理念是先导,学习是保证。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把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团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经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供给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获取先进的教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验中学来我校交流的焦玉兰、梁国秀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论及专业知识的精心指导。

(2)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究的职能作用,继续开展“蓝青工程”,让拜师带徒,互帮互学,齐头并进之风继续传扬,使教师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实践本事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以课题研究和网络教研为载体,扩大教师学习视野,不断提高教师科研本事。

本学期我校继续研究以下课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在课题研究中,要求人人参与,全体合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如赛课、撰写论文等。

经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许多青年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的专业本事得以提高。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其运行将是混乱无序的。所以,加强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学期,教务处在不断完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教学常规管理。

1、实行分层管理。为使常规管理落到实处,我们继续采取教务处和年级组两个层次对教学工作实行有序管理。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学活动的监控调度,各年级主任携手教研组负责日常管理,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各项任务的完成,在充分发挥年级主任工作的性和创造性的同时,经过他们了解教师中的一些思想意见和提议,使他们在教学管理中起到教务处与教师之间的桥梁作用。

2、继续从“备、上、批、辅、考、评”诸环节着手,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本学期由教务处牵头,教研组配合,每月组织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每周由教务处抽查。检查资料为教师的学科计划、教案、听课记录、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等。如发现问题,则要求教师及时整改。

3、规范考试制度,以考促教。教务处认真组织考试,每次月考,实行交叉编排座位,严格要求教师监考,狠抓考纪考风,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评卷、成绩统计、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等环节作严格要求,以考风促进了我校教风和学风。

4、面向全体,继续组织教师做好“学差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关心和爱护学差生。这是做好学差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学差生是打开学差生心扉的金钥匙。因为他们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第二、培养和激发学差生对学习的兴趣。学差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仅仅思想品德上后进,并且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成绩比较差,这就是所谓的双差生。我们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加强辅导,帮忙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习兴趣。第三、抓反复,反复抓。学差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新旧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个长期过程,要改变也非一日可成,一般都会出现重复。在这方面,我们注意研究他们思想反复的规律,耐心对待,反复教育引导,使他们看到期望,看到提高,从而增强自信心。

5、认真开展实验和课外兴趣活动。由教务处专人负责督促,要求科任教师组织兴趣小组、科普活动小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展科普、美术、书法等技能竞赛,开阔学生眼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本事、创造本事。

6、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管理,探索特殊群体成才的策略。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推进学生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从时间、场地、器材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使音、体、美教学体现出新的特色。在本学期举行的迎新春文艺晚会上,我校音、体、美的教学水准得到充分展现,迎新春文艺晚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三、突出重点,加强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了集中精力抓好初三和高三的毕业班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每一个毕业班学生在我校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同时继续提升我校办学效益和声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毕业班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初三毕业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并组织行政人员协助年级长开展工作。各行政人员深入年级、深入课堂、了解真实情景,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决初三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协调各班各学科的平衡,使各项工作开展得更细、更实、更好。

2、认真学习和研究中考指导性文件,加强毕业班教学和应考的分析研究。本学期我们充分发挥了初三年级组的作用及各学科备课组职能,在讲授新课的同时,组织各学科备课组开展了近两年来的“两考”试题分析研究和学科考点研究工作。目前已较好地把握中考复习方向,为下一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复习做好了准备。

3、加强备课组建设。强化团体备课,以强带弱,互为资源、互相帮忙,加强教法、教材的处理和考试动态的研究。各备课组活动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本事的构成,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加强学科之间的平衡和学科分析,为每一位学生寻求发展的空间。毕业班各学科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学科平衡研究,各科教师之间互通信息,认真作好学情的分析,寻找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帮忙每一个学生确立好奋斗目标。

四、今后的工作方向。

成绩属于过去,辉煌还待明朝!我们还需不断努力——

1、继续组织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本事。

2、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教学过程管理的监督力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异常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3、关注薄弱教师、薄弱学科、薄弱班级、薄弱学生,力争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4、深入细致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异常是加强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和论文。

篇3: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作为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有效地利用语文这一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阵地,向我们的后代广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珍惜这份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厚的精神资源,并继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那么,怎样对少年儿童加强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教育,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呢?

一、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淡薄了。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与我们只重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内涵的挖掘不无关系,致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不能有机地融合,反而相互割裂了。因此,他们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的教学任务。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他们不断充电学习,让他们“走出去”,进行传统文化培训,与文化部门沟通交流,扶持一些小学中青年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促使其素养快速提升。同时,也要“请进来”,让一些国学研究者做专题报告,进行传统文化辅导,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尽快得到提高,真正承担起教育后代的重任。

二、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增强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让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如已被人们淡化了的“乞巧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关这方面的古诗词不少,不仅仅要把《乞巧》《嫦娥》《寒食》《清明》等诗篇编入教材,而且要求教师们在授课时把分析字词句与优美的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尽管有的教材已选了这些诗词,但教师只注重词句分析,对传统节日人文内涵的挖掘重视不够。编审教材时应组织精兵强将编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编教材,加强传统文化的份量及内涵。同时,小学教师也应立足当地,根据个人情况,选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加大传统节日的知识容量,突出传统节日的内涵传授。

三、强化小学生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相关的传统人文性,在教材的优美诗文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如,教授《乞巧》《寒食》《清明》等诗时,就要从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情、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多维度理解。《乞巧》中牛郎织女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为幸福而不懈的努力都给小学生以启迪,围绕这一节日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比如剪纸、裁剪等,再结合时代特点,力争使传统节日富有活力和光彩。另外,教师讲授《苏堤清明即事》《寒食》《清明》时,要向小学生讲解清明的意义、历史的演变及延续。古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祭奠祖宗、缅怀先人之外,还有踏青放飞心情之意,使传统节日与现代意识、学生情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从中让小学生熟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情,以此达到提高其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识之目的。

篇4: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关键词】汉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它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缩影,具有强大的生命感、认同感、鲜活感。“传统节日是普天之下普遍共享的生命感恩,这是节日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正如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一个缺少亲情体验者无法拥有真正人性的同情。节日因此拥有一种神圣性和宗教意味。”传统节日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也烘托出了中国人追求健康长寿的主题。

我们的祖先依靠着耕种年复一年的生活,在长期的耕种生活下,他们根据自然规律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在每个特定的节气,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而中国传统节日也就顺其自然依托二十四节气依次产生。春天,是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季节,春意阑珊、桂馥兰香。春节、清明节等接踵而来。秋高气爽之时,我们迎来了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家登高、赏月、吃月饼等,来庆祝大丰收。入冬,寒冬腊月,人们迎来了腊八节、小年、除夕,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借着节日的热火朝天驱赶严寒。每一个节日的到来都伴随着节气,这也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每个节日的到来,少不了的是节日中的饮食文化。大自然赋予了我们食物,我们的祖先怀揣着感恩,在节日中用美味佳肴祭祀。在传统节日中,每个节日中都有其特定的饮食文化,它寓意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一种文化,其物质带来的是质感,而真正意义上的是精神层面带给人的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汉语热”越来越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看重,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实力的雄起,同时汉语作为一种软实力也在茁壮成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汉语学习者的大量涌入,汉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起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如端午节吃粽子等,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犹如没有过端午节一样,节日的习俗中蕴含了一个节日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教汉语学习者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

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能更好让学习者掌握汉文化知识,是汉语教师值得考量之处。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针对每节课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建立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进而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心理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插入,能够让汉语学习者在听、说、读上面一起练习,这就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在参与中学习文化。同时在情境中,适当穿插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作为一种扩展学习,在诗词的韵律中感受中秋节带来的文化气息。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上,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由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体验性质的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体验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让学习者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交际和练习。传统的文化教学,大都以“灌输式”的教学法授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等,对传统节日文化“泛泛而谈”,并没有真正把节日文化讲透彻。例如,在讲解春节的专题时,大家都众所周知只知道在中国春节作为一种象征有很多饮食讲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吃饺子。同时,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帮助学习者排忧解惑。

(三)专题讲座法

专题讲座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的教学法。专题讲座法针对的汉语学习者是中高级水平,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对汉文化相对感兴趣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对汉文化有进一步的扩展学习,在专题讲座中,深入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在专题讲座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讲座的主体虽然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讲解做笔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无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互动的环节,让学习者通过听讲座,在互动中查漏补缺,也大大提高了讲座的学习效果;其次是文化节日讲座的选题适应问题,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他们毕竟了解的只是皮毛,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内容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习者产生“一头雾水”的效果;最后是对汉语学习者的要求,在讲座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布置讲座中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并预习。

三、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一)教学内容上存在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的能力。而传统节日文化属于文化知识,在传统节日选材方面应该注意普遍性、典型性以及接受的能力。应该避免和没有太大价值意义的节日。同时,对于传统节日,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取其精髓,重点分析。由于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文化教材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类教材大量涌入市场。而专门的文化教材却少之又少。对于教材的编写,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界定比较模糊,现在大量的教材中,涉及文化课方面都是穿插语言要素教学中,归结于综合课型。在节日内容的制定上,编者所编写的书籍较为广泛,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同样的一本教材被各个层次的学习者所用。的确,一本好的教材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而一个好的编者却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节日教学的展望

对外汉语教学炙手可热,近几年来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让学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更好进行教学。首先,汉语教师需要学习的不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我们需要的是预备综合性知识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入了解。其次是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侧重点也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再者,是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汉语课堂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能停留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借鉴新的教学法,势必会让汉语学习者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是对教材的编写,文化被重视起来了,但是教材却没有跟上步伐。希望编者能在教材的改进上推陈出新。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窗口,我们必须更好地利用它,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历史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将文化内涵带入课堂,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节日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更好地让学习者学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陈元靓. 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

[2]李冬梅.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模式初探[J].华夏文化论坛,2014(20).

[3]邓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篇5: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齐鲁名人”“政治人物”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拓展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古迹”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课文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

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通晓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古迹中了解中国的建筑魅力。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合作教学。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丰富的现货的视频、图片资料中充分感知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篇6: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姓名:刘维雪时间:2012-1-10

本学期,我们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能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她们高兴,先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704、705、706三个班的民族教学,其中各班的人数分别为56、58、60人。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国家和我们地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以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民族故事和一些民间传说作为铺垫,并让每一个学生也下去收集更多的民族故事和传说,让他们也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里面去,而且也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民族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了解古代文化名人,尤其是我省、我地名人

3、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4、了解我省传统著名景点及其有关的文化内涵。

三、采取的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下面我来谈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首先,由于我们今年刚开设《民族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会。

其次,教学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考虑到本学期教材,往往用语文授课模式进行课程还不够有开放性。

篇7:三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他们高兴,现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一班,共36人。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3、认识一些文学巨匠,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4、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5、熟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三、采取的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今后我会注意参加一些相关培训和交流机会,收进科学的教学模式,发扬优点,改进不足,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皂角树小学

篇8: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一、基于学生的课本教材, 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 蕴藏着无数宝贵的知识资源, 需要我们不断地开采、挖掘。而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传统在其中的小学语文课文, 对于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的低年级学生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应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并将其结合在教学中, 在已有的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的易于接受的一些知识, 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 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良好的语文文化氛围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载体就是语文, 也是一个人文化水平最直接的标志。因此, 它负载着文化的精华, 教师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 让语文多蕴含一些传统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地领会到“文化”所具有的奇妙魔力。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爱好学习, 再由喜欢变为主动的去学习,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享受, 这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孟母三迁》时, “孟母三迁”所讲述的正是孟子的母亲, 她希望能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三次搬家, 最后还把家搬到私塾附近, 以便让孟子受到更好的环境影响。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这篇课文。

1. 假设情境, 体会情节。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熟知, 课文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 如果仅仅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描述, 学生就不会有很深的体会。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假设情境, 让学生们模仿文中的主要人物, 通过对人物的描绘, 让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想法,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2.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孟母三迁》这篇课文主要是朗读, 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边读边学习, 同时在角色表演时把握住人物的特点, 领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对于孟子母亲的看法, 对于周围邻居, 孟子母亲是什么样的态度。有的人说无奈, 有的说气氛等, 老教师可以先急于表态, 通过表演,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孟子母亲的态度。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材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的积极向上的学习, 以掌握丰富的知识。

3. 学会总结, 进行简单语句训练。

小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识字, 练习语句的表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字词识记和语句表达的训练, 可以适当地挑选其中较难的一些字词、句子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通过仿造句训练, 让学生熟悉句子的表达形式, 进而理解句子的结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运用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对一些相近的字词、句子进行总结, 便于学生区分相似字词句子, 以免学生错用乱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一些精彩的画面片断, 这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物。如《沉香救母》一文, 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中塑造的典型,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某些原型的学习, 有助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这个故事中的沉香, 历尽艰辛, 磨练了他的坚强的意志, 英雄人物在古代神话中是一个代表人物, 它诠释着少年青春期的成长。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为大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是学生成长的楷模。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他们精力充沛, 对知识又富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对周围的事物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有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 我们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学习,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古诗背诵, 鉴赏的活动, 我国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厚的底蕴, 在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扩展学生的知识量, 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营造一种刻苦读书、乐于读书、勤奋向上的学习文化氛围, 经常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始终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坚持全程参与, 对学生进行适合其能力的要求;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文大体理解即可, 即按照基于经典, 大体理解, 不必每词每句都能解释清楚, 但要背诵如流的方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 坚持让教师在课堂中领读为主体, 学生勤加练习, 父母多加指导的模式来共同帮助孩子。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活动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鉴赏即是指在阅读文章时审美认知的一种思维活动。把语言作为媒介, 对展现在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人物的形象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开展人物特点的分析以及情感的表述, 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会到美的感觉, 进而领略到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特色。对古诗词的赏析很多学生都感到模模糊糊, 甚至一窍不通。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的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最基础的方法, 让他们自己能真正独立的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诗歌, 可以从有关诗歌的最基础的知识开始。

在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不仅能让学生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 还能让他们对学习更加的主动和积极, 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去探索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 让每个小学生从小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有一定的认识, 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复兴。

总之,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 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的责任。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十分关键, 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 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来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理解, 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义也有深刻地认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在一个积极、主动、活跃的课堂上的学习知识, 使得他们喜欢上学习, 且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能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培养学生的文化水平, 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银霞.小学古诗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06) .

篇9:传统节日教学总结

一、纸花蕴深情——清明缅怀

清明时节,人们都要去为祖先上坟扫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活动,是后代子孙感恩先祖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们感谢他们给后人带来幸福生活的一种崇高敬意。移风易俗,文明扫墓,娇艳的鲜花是表达我们祭拜祖先的心意,亲手制作的纸花更能表达我们对先烈、对祖先的诚意。清明节前两周全校手工课都开展做纸花活动,课前通知学生自备各色花艺胶带、皱纹纸,老师准备好扎丝。课堂上,大家一齐合作,共享材料,通过画、剪、卷、粘等手段,创作了淡雅的百合、温馨的康乃馨、含苞欲放的郁金香、多彩多姿的玫瑰花、红艳艳的山茶花,一束束漂亮的花儿寄托着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在农村,还有给祖先上坟时高挂“飘逸”一说,寓意吉祥安康。手工课上,学生用红、绿、黄三色纸,运用折、剪、粘、拉的方法,制作像拉花一样的“飘逸”。

二、粽香飘千里——端午情缘

端午节前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开展了端午手工系列活动。低年级学生用卡纸折、剪、粘成粽子,扎上丝带,在粽子上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长辈、老师、同学、朋友。“一粽永流传,祝福暖人心”,一只只彩色的粽子漂亮又富有个性,温暖又“保鲜”,能长时间珍藏。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做龙舟、赛龙舟活动。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先从视频里观察龙舟,通过看、说、评、想等构思龙舟的创作;再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箱、牛奶盒、瓶盖、吸管等,运用剪、切、割、挖、插、接、粘等手段进行创作。通过小组合作,一艘艘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的龙舟就诞生了。高年级的学生早就听闻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事——为了不让诗人屈原被鱼虾蚕食掉身体,人们则将包好煮熟的粽子扔进汨罗江中喂鱼虾。美术手工课上教师教他们学习包粽子,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选材料包粽子,再到煮粽子,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起锅时,粽香扑鼻,香飘千里。闻着香味,尝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同学们心中真是乐呀!

这一系列手工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以节日为契机开展手工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同学们对端午节日的理解。既弘扬了传统节日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性,使手工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三、爱心大传递——重阳敬老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重阳节为契机,挖掘重阳文化,利用手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的教育,促使学生的手工制作与传统美德的培养融为一体的有效手段。如教学生学钉纽扣。学习穿针引线、打结,掌握钉纽扣的小窍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把这种动手创造的能力应用到尊老爱老活动中:回家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居老人钉纽扣;重阳节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社区为敬老院的老人整理衣服,送上用橡皮泥和其他手工材料制作的长寿糕,祝老人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学生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人生活的不便,体会到照顾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是我们年轻一辈应尽的义务,我们有责任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那以后,学生经常利用双休日去敬老院。从为老人钉纽扣到洗头、剪指甲,与老人一起做手工逗老人开心,学生在传承美德的过程中领略了美,体验到成功,感受到快乐,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我们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的未来,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同时,再动手做一做,学一学,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与美术课程、学生生活有效融合,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了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意识、能力,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发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篇10:六年级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进行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以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现在同学们对经典著作读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精髓,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

一、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经典驿站”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名人长廊”,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声佳境”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经典驿站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

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佳境中了解中国的名胜古迹。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百家讲坛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易中天、于丹的精彩讲谈中充分感知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5、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6、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由于我们今年刚开设《传统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

其次,有的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经常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今后改进的措施:

篇11:传统文化教学工作总结

科目:传统文化 班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 薛岩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对基本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粗心问题严重,导致失分较多,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总体来看,差生进步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并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情况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思想教育目标完成情况

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文化知识,从背诗中培养学生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背诗的热情,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美,受到情感与知识的熏陶。

学生期末测评情况分析

通过测评发现学生诵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初步掌握了诗词诵读的韵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是背诵力度不够。

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⑴ 主动权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朗读。

⑵ 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⑶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质疑、释疑,教师要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才精当讲解。

⑷不要讲语法知识。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词、句,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⑸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注释。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背诵的要求不够,学生朗读熟练后应该熟读成诵,更有利于对这些知识的掌握。

2、课上学生的个性表达不够,教师传授的痕迹还是重了些。

今后教学工作努力方向

加强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2、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

3、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下一篇:悼念母亲会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