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2024-04-1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通用8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20选10)

1、某学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刻苦掌握专业知识,希望将来做一个建筑工程师,他这个理想是(职业理想)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说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修养时,应该(坚持“慎独”,纯洁品质)

5、理想信念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理想,主要是看他(在行动上是否能为追求理想而奋斗)

6、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或自己需要的满足,称为(人生价值)

7、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8、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有序化状态,称为(公共秩序)

9、在与人交谈的行为举止中,正确体现了人际交往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是(虚心倾听对方讲话,对自己认可的观点报以赞许的微笑)

10、我们应当确立的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生目的)

11、下列选项中,符合男女恋爱中基本道德要求的是(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平等履行道德义务)

1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高层次要求。下列选项中,也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14、为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

15、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种各样性格、各种各样爱好的人都有,不能只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即使十分要好的朋友,也会有个性差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和发展友谊,应当(学会宽容,善于原谅)

16、下列选项中,属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尊老爱幼)

17、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是(宪法)

18、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是(法律规范)

19、民事主体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这体现了我国民法基本原则中的(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0、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称为(知识产权法)

多项选择题(10选5)

1、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每个从业人员的要求。从业者在职业工作中的下列行为,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有(干一行爱一行,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职业对象的利益,满足他们的需要、遵守规章制度,秉公办事,不滥用职权、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

2、财产所有权包含(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我国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责令停产停业)

4、下列行为符合家庭美德要求的有(某丈夫辞劳苦,20多年精心待候卧病在床的妻子、某夫妇长年热情主动地照顾身边无子女的邻居大妈、某儿媳每逢周未都去看望不在一起生活的公婆,帮他们洗刷打扫做家务)

5、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竞争需要借助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竞争层次的客观性决定了无论何种竞争都离不开合作,合作的基础在于竞争)

6、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

7、在下列犯罪分子中,人民法院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可以宣告缓刑的有(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被判处二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8、杨某与刘某在日常生活中有矛盾。杨某为了泄私愤,造谣说刘某生活作风有问题,致使刘某的生活和工作受到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刘某可以要求杨某承担的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9、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确立理想之时,要充分认识到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10、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千差万别、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下列选项中,属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有(身处逆境而百折不饶、笑对人生,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满怀希望与激情,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

5、缓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种之一。(×)

6、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与人民都是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因此,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

7、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所以体现国家意志的规范性文件都是法律。

(×)

8、犯罪客体即指犯罪对象。

(×)

9、凡是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

10、依法治国是针对领导而言,以德治国是针对百姓。

(×)

简答题(10选6)

1、简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答: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②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2、简述爱国主义的含义及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答: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基本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④爱自己的国家

3、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答: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原则:①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④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4、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答: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判断题(10选5)

1、法是从来就有的,但不是永恒存在的。(×)

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

3、甲某19岁,在校的本科生,由于自己的过错给他人造成500元的经济损失,依法应该由甲某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

4、婚姻自由是男女婚恋自由和解除婚约的自由。

(×)

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答: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社会主义集体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基本内涵: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6、简述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答:①学思并重的方法 ②省察克治的方法③慎独自律的方法 ④积善成德的方法 ⑤知行统一的方法

7、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答:含义: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主要内容:①文明礼貌 ②助人为乐 ③爱护公物 ④保护环境 ⑤遵纪守法

8、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是什么?

答:特征:①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②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③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原则: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主权原则 ③公民权利原则 ④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9、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构成。

答: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构成:①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②民法商法 ③行政法 ④经济法 ⑤社会法 ⑥刑法 ⑦诉

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0、简述刑法的概念及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概念: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①罪刑法定原则 ②罪行相当原则 ③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案例分析题(2选1)

1、张三夫妻共有存款5万元。张三有一老

母亲,儿子甲工作,女儿乙上学。一天

张三突然死亡,在清理遗物时发现张三亲笔签名书写的遗嘱一份,并注明年月日。遗嘱中提到5000元留给女儿乙读书。张三死时,妻子怀孕4个月。问:(1)谁有权继承张三的遗产?

(2)张三的遗嘱是否有效?为什么?

(3)5万元财产应当怎样分割?

答:(1)老母亲、儿子、女儿、妻子

(2)有效;(为什么自己分析)

(3)因为是夫妻共有财产,所以张三只有2万5千元的个人财产,而又说要给女儿5000元读书,所以只剩下2万元。这2万元要分给老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和肚子里的孩子共五人。

2、某日上午,农民甲与农民乙为地界争议发生争吵,进而发展成相互厮打,后被人拉开。农民乙感到在刚才发厮打中,自己吃了亏,折了面子,遂回家拿出一把剔骨刀要砍杀农民甲。甲见状赶忙逃走并躲了起来,直到傍晚,才回到村中,不想乙还是持刀追了过来。眼看乙就要追上来了,甲急忙从路边的村民丙手中夺过锄头朝乙头上打去,乙当既倒地身亡。问,农民甲是否构成犯罪,说明理由?

答:农民甲不构成犯罪;(理由主要以自卫,为话题整点字数就行)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

奋斗前进;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它一方面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

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解答在大学“做什么人”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

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

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

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

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

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

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4.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它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要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这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任何旨在制造国家分裂、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言行,都会遭到具有强烈爱国

主义精神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坚决反对。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

行坚决的斗争。

增强国防观念,它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履行国防义务、关

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人生)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

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

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

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把握社会

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4.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与道德良好等方面因素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健康更为科学、系统、深刻的理解和阐述。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为其心

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

自身的身心健康。

(3)合理地调控情绪。在产生心理困惑时,首先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

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交往各方的学习进步、个性完善、情绪稳定。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弘扬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重要意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

作用。

4.联系实际谈一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

践行正确的荣辱观能够增强个人作出正确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个人自觉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激励,努力提升

道德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应深入领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

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

6.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

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

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

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基本特征:

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

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广泛性。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

简明性。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

继承性。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为人处世的道德传统,这些道德传统中

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构成了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大学生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

矩”。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

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它指导人们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上网习惯。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仅是为了拓展职业的价值领域,更是为了提升人生

观、价值观的境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或实践性,不应单纯地把职业看成是谋求生

存的手段,更应把职业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它蕴涵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

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消极被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

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

善自我。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

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

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

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

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

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

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1.如何认识我国宪法的特点和原则?

特点: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

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宪法从

法律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志。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保障公民权利原则。以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

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

法治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

篇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一“基础”课的特点与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基础”课内容涵盖大学生活全过程,包括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都是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相关的,所说的都是学生自己今天和明天的事,学生完全能够直接体验到、感受到、验证到的。做与不做的差别、做好与做坏的后果,与学生的前程利益直接相关,或者是短期可见的,依理应该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投入。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是否得当、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灵活、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开放。

“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特定要求。“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1]从教材建设上来说,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从教材作用的发挥上来说,要有会使用教材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手上所发挥的作用相差甚远,所以,有了科学的课程设置和高质量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这里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特定于三个方面。一是如何把握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积累教材相关内容的知识背景,特别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体系整体的认识和掌握;是否充分了解先修后续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并合理加以运用;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把教材理论化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语言。二是如何把握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本专科学生不同的政治理论基础素质。三是如何增强专业针对性,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特性,实施有专业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关联非常密切,课程教学要立足专业特定性,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时,要把教材内容的一般性意义转化为具有专业特定性的教学内容。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是否发挥、能否发挥、发挥的程度如何,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主体性的正确认识,其次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是否充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能力如何,最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相关内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常说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这里什么是学生实际呢?笔者以为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和成长阶段性就是教学过程要面对的最直接的实际。

二教材体系的处理要与学生的成长阶段性差异相关联

“基础”课首讲适应大学生活,多数学校从课程特点考虑,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或从教师课程教研方向的专业性出发,把全校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一上学期开课,另一部分在下学期开课。新生入学初期是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基础”课,可能会使多数学生错过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减弱,特别是“基础”课绪论部分,其适时性就在于针对新生入学后的最初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基础”课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贯穿大学生活四年,时间、程度、层次跨度都很大,无论在哪个学期开设这门课,对教与学双方来讲,都是极有挑战性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学一年级新生正处于学会适应大学生活阶段,对大学生涯还没有感性体验,很难理解和把握课程中之后几年他们才要接触的问题,所以,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学生考试成绩无法准确体现出来的。

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的具体情况,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材体系处理方式,体现适时性要求。

大一学生———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实现向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法治观、人生观,爱国爱校、立志成才。

大二学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掌握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克服看问题的片面性,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人生问题。

大三学生———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和人生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把自己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大四学生———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世界、调整就业期望值。

但是,目前“基础”课教学管理基本上是一刀切,一门课程一个学期一贯制,实际上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不仅忽略学生不同专业的特定性,无论什么专业都以同一个要求、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法;而且忽视学生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渐进性差异,把涵盖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对新生讲完,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超前”与“滞后”的现象并存,这种教学设计不利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当然如何对“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解,有效地进行阶段性教学,使之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更好发挥这门课的功能,却是一项涉面极广的工作。同时,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分解后的教材内容如何落实。按照有的学者的观点,“基础”课是落脚点,那么这一点要如何来落呢?

三教材内容的讲授要与学生的专业特定性差异相关联

1“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与专业关联的教学思路的可行性

专业关联不足必然使“基础”教学缺少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理应适合学生不同的专业要求和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大学生适应大学特定专业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活的要求服务的。“基础”课绪论部分“适应人生新阶段”讲大学生活特点、树立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讲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三章“创造人生价值”讲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讲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讲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2]专业的学习特点,理想的专业基础,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专业条件及专业实践,职业、择业、创业与专业的关系,实体法律制度在不同专业及其职业中的体现等等,各章的教学内容中专业特定性无处不在。这里的专业特定性指相关内容、案例要有专业针对性。如计算机专业,适应这个专业的学校生活、专业学习特点、专业理想信念“对专业的信心”、专业的职业道德、专业的法律规章及违反的后果等等。没有专业针对性将使得部分内容的教学过于空泛,无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其教学效果不如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有效,但事实上,“基础”课教学中基本上没有做到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专业关联性的教学要求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严峻挑战

联系不同专业的特点,在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中,以专业特点为导引,更容易缩小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课程内容的顺利展开。比如案例教学中,比较现实的案例应该来自学生自己专业的学习生活体验、各种形式的专业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来自学生自己活动的成功与失败。这些绝大多数学生能亲身实践或体验的鲜活事例,由实践回来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事例,这种事例来源更广泛、内容更多样、更新最便捷、参与更方便,有更强真实性,更具现实性,更好共鸣性,更有实效性,更具操作性。

但这样势必给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题,我们要求学生“广博精专”、“文理兼修”,“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各方面知识”,[2]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多数人与理工科专业、甚至与文科许多专业也基本上是形同陌路,对学生的专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从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因此,要实现专业关联性教学必须发挥“基础”课教师的团队力量。根据专业特点实施“基础”课相关章节内容的教学,首先要对相关班级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专业成功范例、专业目前形势、专业就业趋势、专业发展前景等有基本的了解;其次要搜集掌握相关专业的案例,如与专业有关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再次要掌握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关性的对接能力。这些工作不仅量大,而且难度更大,以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团队力量,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并及时更新资料、资源共享,使“基础”课教学能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的变化发展,真正做到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要与学生的行为表现相关联

“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1]据此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是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体现在课程学习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否转化外在的实际行为表现,也就是说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是否具有统一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脱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有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优秀,却在专业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刚刚学习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中作弊;有的学生被确定为入党考察对象,甚至处于预备党员转正考察期,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却较差。(2003级某院系一位学生会主要干部,入党考察期满,即将确定为预备党员时,却在期末《思想道德修养》课考试中,成绩在全班最后一名,而且仅得28分。)

学习成绩、内在品质、外在表现相脱离是谁之过值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到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效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失败。根据笔者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和十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结,影响理论学习成绩与实际行为表现统一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形式化的现象。比如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教来衡量,满意率的统计数字掩盖了实际效果存在的缺陷。学生的满意率往往有多种因素形成的,有的教师很会迎合学生的喜好,虽然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怎么好,但学生的评价往往很高。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双重标准。理论成绩考核与思想表现考察各自倾向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课程理论教学,根据课程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效果,重在检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能体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成果的内化及其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重在考察学生日常行为及其后果,无法考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真实思想在行为上的表现,还是投机心理作祟。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教学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各高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部门职能的分离出现了学习成绩与实际表现相悖,实际上使双方的工作成效都受到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绩没有纳入或没有及时纳入、甚至主观上不予纳入思想表现考察范围,割裂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的一致性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来说,若能把学生的行为表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考核范围,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统一起来,更能起到理论学习与行为表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体制上的难题、管理上的难题、教学上的难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无法突破的。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区域内高校之间从资源共享到学历互认,已经逐步走出体制的局限,高校内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管理割据的现象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从体制因素、管理因素、教学因素进行改革。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关联性意识,即把“基础”课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阶段差异性和专业特定性点基础上。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仅盯着教材内容,只关心教材体系的完整性、教学大纲的规定性和教学内容的既定性,忽视教学对象成长阶段思想变化的差异性和专业的特殊性;只备教材、只讲教材,不备学生、不看专业,既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课堂教学缺少灵活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事实上既不利于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课教学应该努力重视课程教学与学生成长阶段和专业特点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Z].2005-02-07.

篇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题,总共10分)1.D 2.B 3.A 4.D 5.B 6.B 7.C 8.D 9.B 10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总共20分)1.ABCD 2.ABC 3.ABC 4.ABC 5.ABC 6.ABC 7.ABCDE 8.ABC 9.ABCD 10.ABCD 三.简答题。(每题4分,32分)

1.答: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④爱自己的国家。(4分)

2.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①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③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④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⑤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⑥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4分)

3.答: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①爱岗敬业 ;②诚实守信 ;③办事公道; ④服务群众; ⑤奉献社会。(4分)

4.答:①法律的指引作用:②法律的教育作用:③法律的评价作用;④法律的预测作用;⑤法律的强制作用。(4分)

5.答:①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宗教信仰自由 ③人身权利和自由 ④社会经济权利 ⑤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⑥特定人的权利 ⑦监督权利(4分)6.答:①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②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4分)7.答:①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的应尽的义务。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持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③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4分)

8.答: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互不隶属,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二是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完全的意志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民事活动,作出民事行为,并自主地决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与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予以干预、强迫或胁迫。三是公平原则。是指应当以利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确定其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四是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时,应善意无欺,讲求信用.不规避法律和约定。五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先例民事权利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4分)四.辨析题:(每题4分,共16分)

1.答:错。人生价值的评价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分)

2.错。法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人从出生依法成为我国公民起,就与法律结下不解之缘,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大学生若要成为一个高素质公民,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班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并规范自己的行为。(4分)

3.答:错。“法治”与“法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从内涵上讲,却有重大区别。“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法制”通常是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4分)4.答:错。两者对人的全面发展都重要,不可偏废。(4分)五.案例分析题。(6分)答案要点:

答:这项买卖行为是合法有效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本案中,李某是可以“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已年满十六周岁,以自己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因而这项买卖行为是合法有效的。2.其父母要求公司退款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李某的买卖行为符合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因此,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非依法律规定或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案中,李某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不需要征得父母同意。其父母以她未成年,未征得家长同意为由,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6分)

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答案要点: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②大学生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意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略)(8分)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期终考查试卷(A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答案] 1—5ABCBB6—10CCBA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答案] 1—5ABDABCDEABCDBCEABCD

6—10ABCDABCABCBC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答案要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生价值取向是多样的。大学生应当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到:(1)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2)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3)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答案要点](1)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1)根据《劳动法》关于试用期的有关规定,小王可随时解除劳动关系离开公司,不受一个月的限制,也没义务提前通知,但得完成工作上的交接。(2)即使在公司只工作了一天,辞职后公司也得支付这一天的工资,不受所谓的一个月的限制。(3)没签劳动合同也与公司形成了事实劳动合同关系,依然受《劳动法》的保护

2、[答案要点]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归根到底是高等教学过程中一门(C)A.智育课的教育课程 B.政治性的教育课程

C.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D.是思想性和知识性的课程

2、理想是

(B)A.随心所欲的对未来的想象

B.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C.与现实有很大距离、不可能实现的一种未来想象 D.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3、理想从内容上划分有

(D)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B.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C.科学理想、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D.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4.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是指(B)A.人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厚感情 B.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C.人们对统治阶级国家的深厚感情 D.人们对所有国家的深厚感情

5、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是

(A)

A.自强不息

B.爱好和平

C.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

6、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是(C)A.热爱故土河山

B.热爱祖国灿烂文化 C.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

D.热爱自己的国家 7.人生观的核心是(A)

A.人生目的B.人生价值 C.人生态度

D.人生信仰

8.有的人在顺境中却发出空虚的哀叹?有的人能够笑面人生,积极为社会作出贡献,有的人却悲观厌世,甚至看破红尘、厌世轻生,所有这些其实都是(B)A.人生目的不同造成的 B.人生态度不同造成的 C.人生价值不同造成的 D.人生理想不同造成的

9.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用世界观去观察对待人生,就形成了人生观 B.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C.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不正确的 D.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一定是正确的 10.自我价值是指自己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就是自我对自己自身的(D)A.理解程度

B.批评程度 C.否定程度

D.肯定程度

11.道德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是()A.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是上层建筑的反映

B.由社会的政治决定的,是社会政治的集中反映 C.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D.由统治阶级决定的,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工具

12.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本质表现为(D)A.个人的社会存在

B.个人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 C.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D.个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良好道德品质基本范畴的是(B)A.言而无信 B.谦虚谨慎 C.奢侈浪费 D.明哲保身

15.即使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的言行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这说的是个人在进行自我修养时,应该()A.学习榜样,积极进取 B.虚心求教,勤于积累 C.闭门造车,坐而论道

D.坚持“慎独”的道德品质修养方法 16.“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涵盖了(A)

A.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B.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C.夫妻、男女、邻里之间的关系

D.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美德的三大领域 17.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就认识到:“为着品质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强调:“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由此看来,恋爱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应当是(B)A.个人纵欲目的的实现 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 C.出于异性吸引的一时冲动

D.金钱、权势等爱情之外的非分之念

18.属于我国的根本法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A.法律

B.宪法

C.刑法

D.民法 19.陶行知先生说:“爱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这体现了爱情的(D)A.生物本能性 B.平等互爱性 C.强烈持久性 C.专一排他性

20、法律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是(C)P198 A.重证据

B.讲法理

C.讲程序 D.讲法律

21.国家安全的基础是

(A)A.经济安全 B.科技安全 C.文化安全

D.社会公共安全

22、宪法规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的是(D)A.国务院总理 B.国家军委主席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3.行政主机依法对具体事项或特定个人采取的行为是(B)A.抽象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自由裁量行为 D.羁束行为

24.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期不得超过()A.一届 B.两届 C.三届 D.四届

25.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是(C)A.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 B.坚持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 C.坚持爱国统一战线 D.坚持政治协商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B)A.人民民主专政政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无产阶级专政 D.社会主义制度 27.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是(B)

A.汇票

B.本票

C.支票

D.期票

28.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B)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29.(D)是指法院在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劳动争议案件的活动。A.和解 B.调解 C.仲裁

D.劳动争议诉讼

30、下列不属于法律部门的是(C)

A.刑法 B.宪法 C.行政法规 D.民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有(AC)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C.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积极进取,实现共产主义

3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ABCD)A.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爱自己的国家

D.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3.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心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其理由是

(ABCD)A.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 B.改革创新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D.改革创新体现了时代要求,为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4.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应及时行乐 D.人生应乐观进取

35.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ABD)P106

A.无私奉献,一心一意的最高层次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层次 D.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36.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公德

(ABC)P126 A.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B.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C.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D.爱岗敬业

37.下列正确表述“法治”与“法制”的含义的有()A.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内涵与外延相同 B.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内涵与外延却不相同

C.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与方法 D.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简称,是一种社会制度

38.所谓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它具有(ACD)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关联性 D.合法性

39.专门人民法院包括(ABC)A.军事法院 B.海事法院 C.铁路运输法院 D.森林法院

40.仲裁程序是仲裁机构在进行促裁审理过程中,仲裁机构、各方当事人以及其他参与人从事仲裁活动必须遵守的程序。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的具体程序包括(ABCD)A.申请和受理 B.组成仲裁庭 C.开庭和裁决 D.裁决的执行

三、简答题

1、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56-60 答: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大学生应怎样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P156 答:(1)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只有首先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掌握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法律要求的基本内容,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2)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应当停留在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层面上,仅仅成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而应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到自觉意识的层面,并体现在职业活动中。(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76-177

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P213-216 答: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

5、社会经济权;

6、文化教育权;

7、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5、什么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主要分为几种?P229 答: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108-109

篇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目前在国内很多高校, 尤其是高职院校中, 对“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够, 实践教学没能列入学校教学统一安排, 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考核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文件, 导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严肃性。这些认识与做法阻碍了“基础”课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影响了“基础”课践行育人的效果。

1任课教师独立作战,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由于诸多高校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未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仍主要采取单枪匹马的形式各自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其教学效果主要依靠广大师生的自觉行为, 且由于保障机制不健全,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获取的宝贵经验难以得到及时推广, 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

2班级统一行动, 缺乏个体针对性

目前各大高校在进行“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时, 形式上仍以单个教师分别组织开展为主, 一般采取整个班级统一行动的方式, 缺乏个体的针对性。由于不同学生对于每次选定的实践内容的兴趣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性, 因此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会有所区别, 对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始终处于相对被动状态, 不愿主动参与进来, 使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3保障力度不够, 推广遭遇困难

目前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即“实践教学只是补充, 理论教学才能体现水平”。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 部分高校尤其是诸多高职院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明显投入不足, 使任课教师普遍感到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保障力度不够, 教师费时费力的同时还要承担额外责任, 甚至有时会有“费力不讨好”之感。所以, 任课教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任课教师主动开展实践尝试的积极性, 影响了创新方法的及时推广。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院“基础”课程组教师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及周边人文景观环境, 不断致力于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创立了课堂实践、第二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基地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操作规范及保障机制, 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构建了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科学考评体系, 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提高了实践育人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1校内实践教学

(1) 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 即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基础”课的教学体系, 紧密联系实际, 重点讲授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相关问题。如本课程在我院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 因此在内容设置方面, 侧重结合大一新生学习、生活实际情况讲解新生容易遇到的相关适应性问题, 这既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可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2)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我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 主要方式是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观看教学资料片。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唐山大地震》、《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东京审判》等影片, 借助生动具体的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相关内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得到思想的提升、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

(3) 校园实践教学。我院校园实践教学主要指通过在校园内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如在我们的教学中, 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法律知识竞赛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把法律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以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进来, 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在校园形成一种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2校外实践教学

(1) 志愿者活动是我院“基础”课校外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使学生体验到无偿帮助他人的快乐, 在爱心行动中感受自我价值的提升, 努力推动“和谐校园”的创建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服务社会, 奉献社会”责任感, 并在积极参与实践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生经历, 懂得为他人和社会无私付出, 向全社会昭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2) 基地教育。我院充分利用地理特点及地方资源优势, 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参观学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让学生在缅怀伟人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中接受思想熏陶。通过组织学生下工厂、到农村去, 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美德。所有这些教育活动, 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 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制定实践教学操作规范, 完善保障机制

“基础”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必须把实践教学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课堂教学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我院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尝试中制定了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教学授课计划, 并针对每次实践教学项目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实施方案, 为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 为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有序进行, 我院在学院党委指导下, 采取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多部门联动方式, 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的有力保障, 为实践教学取得切实育人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三) 构建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科学考评体系

“基础”课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达到“基础”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也影响着“基础”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因而我院构建了符合实践教学特点的科学考评体系, 在评价学生时注重“三个结合”, 即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课程学习成绩与学生日常行为素质表现结合。我们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进行量化, 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通过平时考核、社会实践作业、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定学生的综合成绩。该评价体系不仅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创新研究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 需要人力、物力、经费、时间等资源, 需要学校各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施实效。关于“基础”课实践教学通过我院教师的努力已初见成效, 但很多方面尚需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为此本课程组做了以下有益探索:

1全院各部门联动, 实现统筹安排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应该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 成立专门的机构, 将学院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均纳入该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体系中, 实现实现全校联动、统筹安排。学院宣传部负责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教务处负责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的组织提供相关资源保障, 并对实施效果及时进行检查与督导;学生处负责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统计工作;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主要应承担每次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

2分设实践项目, 实现项目化管理

为了使学生在“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实践教学应该分设实践项目, 实现项目化管理。针对《基础》课教材各章的具体内容, 相应设计各种主题的教学实践项目, 比如针对绪论中“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内容, 可设计“新生不适应问题调查走访活动”;针对第二章“爱国主义”的内容, 可以设计“爱国主义宣传周活动”;针对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的内容, 可以设计“旁听法庭审判”的主题活动等。通过不同的活动设计, 使“基础”课每章都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学院指派思政部门任课教师负责每个实践项目的具体管理, 并划拔一定经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教师因材施教, 实现深入指导

任课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 自主选择实践项目, 承担该项目的指导工作。每位教师在指导实践过程中, 力求做到专业化、深入化, 每次实践教学开展之前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培训, 使学生详细了解开展这项主题活动应实现的目标及注意事项, 掌握开展这项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在每个主题项目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做好过程指导和监督, 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指导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实践教学是“基础”课程教学与建设的重要环节。所有任课教师都高度重视这一环节,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不断总结经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信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在学院专家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 在各部门所有教师的密切配合下, 在课程组所有任课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增刊) .

上一篇:美编岗位职责下一篇:阴雨中的华清宫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