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24-05-03

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选9篇)

篇1: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只有明确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学习“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同学们明确党和国家队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前进目标以及成才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同学们应当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成为国家、社会、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做好准备。像“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规范,利己主义的剥削阶级道德规范都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因而不会为我们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总之,我们不仅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还要考虑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用深刻的哲理和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性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学习学习,我们可以系统地掌握许多提高修养、启迪智慧的知识,掌握修身养性、陶冶气质的方法,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从而促进同学们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提高。为什么会有得同学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不重要的观点在很大程度是由于大学生对道德的本质和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我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同一个人生问题,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增加、生活阅历不断丰富,我们对它的理解愈加深刻。我们对道德反思切省,实践体验越深笃,我们的理解越深刻,我们愈加感到对它的一无所知。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道德修养和学习时间很少,现在如果不学这对道德还缺乏深入认识。思想

Bocker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能帮助我们系统的学习掌握修养道德、启迪智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促进我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从而各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近年来得高科技犯罪证明,缺乏道德光辉的照耀,人才完全可能成为恶魔。所以我们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有得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责任感,把公司价值几万元的设备落在出租车上,却没有任何歉意,一句“学生犯错是经常的”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的大学生自由散漫,上班经常迟到,工作经常上网聊天。大学生”重智轻德“的思想倾向,既对道德缺乏必要的深刻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收获和体会

从开学到现在将近一个学期了,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有大部分课程了。从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我因此而感到无比振奋。同时,我也很快喜欢上这一门课程了。因为它使我懂得:

(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我们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

(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刚踏进大学之门,我们总是迷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之后,它教会了我们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同时,我们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美的人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

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让我们对诚信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

(四)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让我认识到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我们法律素质的内容。只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并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增强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才能在社会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法律问题,充分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习法律基础是与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为今后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篇2: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中写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人们常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说这是古代士大夫自身修养的一个原则,距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价值并不和时间一起流逝消散,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深远影响。而我们学习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正是对这句名言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学习这一门课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律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老师的认真讲解以及自己对课程的学习,结合周围的人际环境,我对这门课程有以下的感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压在我们的肩上。因此,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是党和人民对我们提出的具体要求。

理想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而信念,则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信念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之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以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地确立我们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统一起来,坚定信念,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创造一个有

价值的人生而奋斗不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态度以及人生的价值决定了我们拥有怎么的人生观。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以及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要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不仅仅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重要的是热爱我们祖国的人民,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以及我们的国家。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始终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职责所在。在伟大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形势下,西藏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素质不只体现在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的程度上。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的历史从未间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多少的优良传统等待我们去继承,多少的民族文化等待我们去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必定在我们身上绽放光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我们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让步于人民的利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一个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公德,培育正确的职业精神,是社会主意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才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篇3: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性学习现状调查

(一) 研究过程与方法

首先, 通过举办教学观摩会, 听取校内领导、专家以及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意见。其次, 对国内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 拓宽视野, 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 进行研究、总结与提炼, 从而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切实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二) 国内高校该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在本校2009级新生中选择部分班级, 将“国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考试方法调查”作为班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QQ、飞信、打电话、见面访谈等形式, 以国内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为调研内容, 共调研了南京工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40余所高校。

经过调研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各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都是以老师

讲解为主, 辅助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 如社会实践、讨论、读后感、视频播放等。总的感受是此课不受重视, 教学方法老套。有的学校课时太少, 同学戏言老师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有的学校上课老师只一味地划重点, 没有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 理论课上, 教学方法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多样, 但某些方法由于具体实施措施的不到位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3) 在考试方法上, 采取闭卷考试等单一、僵化的形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调研结果为依据, 以自主学习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 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的全面和自由地发展, 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2]因此,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为基础, 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体系,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到新知识的同时,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索和不断反思,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 形成相对稳定的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李秉德教授提出, 教学模式应包括指导思想、主题和教学程序等要素。[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在把握学生思想现状、忠实教材内容、贯彻教材精神、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理念为指导, 构建了以造就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为支撑的, 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体系为核心, 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系统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 教学理念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理念为指导, 确保教育模式创新的科学性。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使大学生成长为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 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以多样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集体、步入社会, 让同学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锻炼技能。确保实现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

(1) 课内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坚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同时以新颖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方法为突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由教师在第一次课上根据课程内容分好团队 (共十个团队) , 布置相应的表演专题, 要求各团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 每次课上由一个团队根据该节内容进行表演, 表演形式不限, 用时不超过二十分钟, 并提交表演材料。课堂情景剧表演面向所有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2) 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通过实践课程, 以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锻炼学生,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中的课外实践课, 以“一组影片、一本好书、一场讨论、一次实践”或“一组影片、一本日记、一次角色体验、一次实践”的“4个1”方案,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如, “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推动学生走进社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时事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内外大事, 提高主人翁意识, 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成长日记”引导学生用课程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学习的实践, 同时在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角色互换”引导学生对课程中所探讨的主题进行独立思考, 并通过课前自学、小组讨论, 提炼针对某一主题的观点进行讲解和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和锻炼,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4. 教学评价

教学考核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考核与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密切配合, 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评价的科学性。

由于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开设, 针对第一学期新生和第二学期学生已逐渐向老生过渡所表现出的心理、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的不同特点, 相应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如在第一学期, 针对第一学期新生的特点 (学生刚刚步入学校, 处于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 , 教学模式及其相配套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最终成绩=平时成绩 (“课堂情景剧表演”占30%) +社会实践成绩 (“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日记”、“角色互换”各占10%, 共30%) +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占40%) 。在第二学期, 针对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 (学生已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对大学生活有了基本了解, 心理、认知、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 , 教学模式及其相配套的考试方法随之相应改变:最终成绩=平时成绩 (“课堂情景剧表演”占30%) +社会实践成绩 (“社会实践活动”、“读一本好书”、“时事主题讨论”各占10%, 共30%) +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占40%) 。期末笔试, 采取开卷考试形式, 主要题型为论述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灵活运用所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该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理论系统性、模式结构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方法上的实证性以及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效果与评价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工作, 是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4]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了课程教学的互动与交流。在科学地指导下, 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正确地引导下,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到新知识的同时,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索和不断反思,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下, 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调控能力。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 以法律规范行为, 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表现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与控制、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高校本课程学习自主性调查的基础上,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试验法等研究方法, 构建了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系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理论系统性、模式结构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方法的实证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色,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2:123.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2006:229.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篇4: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师生情谊

作者简介:王莉(1979-),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内蒙古?包头?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Y2011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7-02

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法制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课程的认真学习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第一堂课,以“新”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课程第一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因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重视对第一堂课的精心设计,而如何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增加新鲜元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期待心理,消除他们中学时期形成的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认识,确立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教学的新形象,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的吸引力。笔者在上“基础”第一堂课时,首先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先表达自己第一次见到同学们的愉快心情,接着以幽默和风趣介绍自己的专长、爱好、经历、性格等,这样从“结缘”角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精心设计了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把整个学期课程的教学方式、考试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要求进行必要的说明后,把重心落到了“基础”课的重要性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按部就班地讲本课程的重要作用,而是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如针对学生刚入校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既改变了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的传统讲授方式,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基础”是一门紧扣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思想理论课,它不仅仅传授一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实现“解疑释惑、端正思想”的任务,它对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堂课就在这种新鲜、愉乐的气氛中结束,热烈的掌声便是学生已经对这门课开始有了兴趣的极好回应,这样就会期待下一节课的开始。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活”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厌倦情绪,从而抑制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加灵活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绪论部分可采取对话互动式教学,让同学们提问,老师回答,类似于答记者问的方式,来解答同学们最为关注的诸如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再如理想信念这一章,除必要的一般讲授之外,可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与社会实践教学法。笔者在上“基础课”这一章时,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刑前对话马加爵案例,马加爵对记者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当记者问到“你还想对同龄的大学生说些什么”时,马加爵说“现在的大学生可能比平民百姓知识水平高,但他们还有更大更多的空间没有抓住,没有去珍惜,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另一个是居里夫人的信念,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以《我的信念》为题写下了异常真诚的文字:“生活对于每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这两个案例使大家见证了理想与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等方面成就的展览,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原本呆板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可选择其他的教学法,如师生讨论、主题演讲、校友访谈、社会调查、网络学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总之,要根据不同的章节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兴趣。

三、适度延伸教学内容,以“深”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因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基本教材,又要进行适度地拓展延伸。每一堂课的拓展延伸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针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的。如第二章中列举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除此之外,还应该特别强调抗震救灾精神,因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的引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这种延伸可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及伟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与时俱进;可使学生更强烈地意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再如第三章要想使学生真正领悟人生真谛,关键要给学生讲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教材内容明确地给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表述,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接受这一观点,需要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度地延伸,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让学生们从比较中选择出科学的答案:人的本质不能孤立、静止地实现和体现,而只能在与他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考察,也即需要把人放在社会这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考察,这样便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释是科学的。在对人的本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便会领悟到人生真谛即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怎样活着,即如何超越生命本身的生物意义,不断探寻生命的社会意义及价值。总而言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适度延伸,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了强化,视野上得到了拓展,思维上得到了锤炼,情感上得到了触动,同时通过这种延伸,才能做到对教材内容深入地探究和立体式的诠释,从而从“深”这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积极增进师生情谊,以“情”激发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无数的教育家都看到了师生间保持亲密友谊的重要性。古罗马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昆体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看到正确的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相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有所专长,而且在师生关系上要力求走近学生,与他们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相容关系,达到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相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积极增进师生情谊,在潜移默化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在言行上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大一新生刚入校,人生地不熟,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指导与帮助。教师必须要及时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把关爱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并且真正地做到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帮助者、生活上的关爱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从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由“亲其师”继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加强沟通、增进师生情谊的桥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尽量多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开展谈心、辩论、交换看法,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思想的解读、以及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等等情感的表现的主要途径是语言,尽量让语言负载最大量的情感信息,同时,教师带有情感的话语,可以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并在这种情感的滋润下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张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2]王蕴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何燕辉.略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课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陆启威.要善于拓展延伸[J].教学课(小学版),2006,(5).

[5]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心得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它是我们大学生进入大学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课。通过学习它,首先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人生目标、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得有理想、有科学的理想!因为如果说生活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浸于急流之中。对于本课程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学习,是帮助我们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打下了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我就我这学期学习到的道德观进行论述。

道德属于上建筑的范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他是以误伤为评论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道德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出现在我们视线的种种事件总是让我们感到心寒,更加让我们感到无法接受。例如,老人跌倒了,我们该不该扶起来?扶起来了会不会被冤枉是自己把它推到的?这些足以让我们无法接受,让我们不禁自问,人的道德都去哪了?我们再认真的想一下,如果跌倒的老人都不冤枉帮助、甚至可以说是就了他的人,这种社会道德问题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会出现吗?答案是肯定不会,反而,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个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友爱、温暖。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我们做没一件是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这样做有没有违背道德,我们该不该去不停的去改正和完善自己。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能把他扔了我们需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并且不断发扬光大。新时代的我们需要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这要求我们做一个新时代的忠实的爱国者。我们必须要把振兴中华为己任。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要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并要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首先要了解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还要维护公共秩序。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遵守职业精神并树立家庭美德。作为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择业问题,所以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制精神。我们要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同时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中华传统每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发分割的主城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其中中华传统美德包括: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实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该学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对待我们的传统道德,并不是任何中华传统美德都是好的,它也有它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取借鉴人类文明的友谊道德成果。

作为一位大学生,我觉得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让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锤炼高尚品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社会公德,因为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要求,对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要文明礼貌,需要我们帮不的人我们要主动去伸出援助之手。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我们要要爱护公物,保护周围环境,更要遵纪守法。

通过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们着眼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等等,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历程。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我们可以加强自己的个人道德秀样,其中个人平的对道德和法律做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做用;各分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晚上的内在根据;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张过程中重要的主题精神力量。

道德境界是体现个人道德品质高地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的是人们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中华文明能够薪火相传、命脉永续,里不开强大的道德里量的支撑。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的人生目标,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追求崇高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更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思想道德修养是以科学的人生观指导个体的人生实践,是人生自觉地自我规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修身养性,不是排斥教育的自我封闭,也不是对人的束缚,而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自我锻炼,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理论认识、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根源。

学习这们课程,我感觉就像跟心理老师在谈话,心里感觉特好一系列的问题迎刃而解,我觉得如果以前上学是为了增长知识,那么现在我们就是应该学会做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才岭南师范学院2015-2016学第一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感想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思修伴我成长行

刚开始上思修课的时候,我以为这门课与中学时期那些思想政治课差不多,就是在那里扯一大堆大道理,因而我是怀着无所谓和厌烦的心态去听这门公共必修课的。可是,当我看到这门课的第一位授课老师——刘希岩老师的时候,我被她那霸道和犀利言辞所震慑住了。那时我在想:可能这回是我错了吧!在课堂上,她跟我们说道:“在大学,我们首先就要学做人、做好人、塑造人”。在她那一节课的熏陶下,我大概明白了学习这门课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做到德才兼备。刘希岩老师还提到:“思想可自在,行为不可。自为就是有所选择。”她讲到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失范问题,让我感触颇深。的确,在中国仍存在许多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违反道德规范和不礼貌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究竟因何而变得如此“不堪”,甚至在国外中国人还成为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我觉得不仅仅是学生,那些社会人士都应该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以及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交往交流的渠道。因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因而人们的言论就变得特别自由。这就让一些人潜在的不文明因子显现出来。网络谩骂、网络诽谤、网络诈骗层出不穷,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愈演愈烈,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对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培养紧迫意识、自我意识,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我们这门课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就是不止一位老师授课,刘希岩老师只是其中一个。在接受完刘希岩老师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之后,接着我们又迎来了和刘希岩老师一样犀利干脆霸气的老师——胡玲老师。虽然这位老师在课堂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她的故事,但她讲的课也是很精彩的。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们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因此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弘扬和发展它,把历史一直延续至未来,把继承了历史的我们输送给未来。胡玲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传统,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历史课上不曾了解到的东西。刘希岩老师和胡玲老师是我见过最棒的两位老师,她们讲授的不仅仅是课,更是做人的道理。后面的几位老师当然讲的也好,但我仍觉得这两位老师是最棒的。

对于这门课来说,道德这个东西很重要。而道德很“大”又很“小”:说道德很“大”,是因为它凝结着民族性格,展示着社会文明,构筑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说道德很“小”,是因为它时时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真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道德而言,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道德重集体,重义气;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重利轻义,甚至可以说是唯利是图。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说他们道德方面有什么问题,因为文化教育不同,价值观也就不同。但其实不同的道德价值观也具有相同的功能:道德可以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可以实现自律完善。当然,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自然是推崇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涵盖了包括中华传统美德在内的各种优良品质。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有好几点,但其核心是“爱人”。老师也所过“爱由亲始,由近及远”,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说的是“爱人”。但现如今又有多少中国人真正做得到这点,变相的“唯利是图”已然发展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连这些基本精神都抛弃了,我们又如何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相互促进,将传统美德与自我实践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促进自我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而只有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都提高了,这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近一步。既然这门课叫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那么法律也是重要的一环。那么何为法律?在我国,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律一词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它与道德也是有关联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法律哲学161 王涛

1622110125 ***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卢梭曾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是也不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建立法治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办事的活动原则,而且意味着全体民众共同守法、崇法和护法的社会状态。法治国家制度的建立,不仅要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要有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可以说,民主、法治制度演进的历史,也是公民不断争取、维护和行使公民权利的历史,与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发展的历史。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想实现法治中国梦,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在中小学法律常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宪法法律和法治理论,提升法律素质。同时也要深刻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前面讲到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反应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严重的道德失范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打个比方,就好像汽车闯红灯,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行人过马路的流畅度及他们的生命安全,这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违反交通法的行为。因此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其实也是在尊重道德,一个人如果连法律都不遵守,那还能指望他遵守道德规范吗?当然,道德和法律还有其他的关系:道德与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一个学期的思修课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让我收获了很多。首先,它帮助我陶冶了思想情操、充实了心灵、认识了自己、确定了人生方向,让我们这些新生在大学里该怎样为人做事处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路标。我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自卑的男生,即使有幸考上了西大,我仍是不自信,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也不懂多少法律知识。而上了思修课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思修这门我一开始并不认同的课,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这门课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

(第一期)

各位同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方法》这一门课网络学习已接近尾声,该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占60-70分,法律基础占30-40分,侧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基本上是社会知识的积累,所以相对来说如果参与了网上学习,就网上学习经验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务必抓紧时间,考出好成绩,一次性过关!

1、如果同学觉得学习这些比较简单,想要早点做题的可以跳过一些时间,一般第一道题目最早会在6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之前的可以不要去听,做完一题,也可以前进几分钟再听。

2、如果这道你题目做错了,你要记住这个题出现的时间,然后往前退几秒,会马上出现题目,且出现刚刚做过的题目概率很高。

3、在你们网上学习时,旁边的那个讲课内容,可以在书上划下,方便熟悉课文,而且后面的思考题与小结看下,有助于做简答题。

4、把做过的可以题可以复制下来,方法是:“在视频下边的相关栏目里的知识点测验记录 和阶段测验记录 里复制 ”,所以用这种方法只要你多测试几个题目,你的测试成绩肯定会达到满分的,一般一套试题做3-4套就会把下次你要测试的题目包含在里面,所以你做第5遍的时候就可以在前面做过的题目里找答案,只有你选择了他会出现答案的,且记分是要最高的,反复可以做的。

5、别忘记网上班级讨论,其实只要你们提一个问题就好。方法是在刚进去的“查询”里,出现你们的做题情况的左边的“考核与练习”的“答疑板”里进行提问就可以。

人人学苑祝你学习愉快!

答疑时间:每周五周六早上8:00——下午17::0

答疑电话:0574-551111188

答疑人:金老师

人人学苑教务处

篇8: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 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重要途径, 它不仅有利于三观的确立,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大学不仅是培养具有理论型、技能型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四有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该课程教学理论丰富, 层次体系分明, 主要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常识等进行全方面系统的理论、实践学习。但纵观近几年的上课情形, 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偏低, 影响微小。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定性为公共基础课, 一周四学时。目前的教学现状主要为:第一、教师:教师一般以传统的满堂灌输形式为主, 以教材知识为重, 以点名方式考勤;第二、课堂:定性为考查课, 以合班上大课模式为主, 考核方式为单一, 考核内容简单;第三、学生:学生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看小说, 为了点名、期末成绩而出勤。以上种种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举例讲解, 学生在下面忙碌着做各自的事情, 最后, 铃声就是各自离开教室的提醒声。这种情形, 彻底歪曲了该课程开设的初衷, 没有规范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更没有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成为学生口中所说的枯燥、无聊、浪费时间、可上可不上的公共课。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改革的方式

要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真正让这门课发挥作用, 让大学生受益终身, 就必须基于现状做些改变,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学生从求学时就从不同途径接受教育, 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为此,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就必须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 突出重点、难点, 学校对于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的选拔就应该要求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 人生真谛, 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要学、愿意学的局面。此外, 对于教师队伍的建立, 还可以把工作在第一线的专职辅导员纳入, 辅导员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而且年轻化、专业化,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 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习状况、社会见闻等全方位的讲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 学习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 而是为了积累知识, 塑造自我, 思想、道德、公德和职业虽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智的成熟, 社会的发展, 应该对这些知识要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因此, 只有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 才能重视此课程, 才能改变那种一上课就睡倒一大片, 各干各事的尴尬局面。

第三, 改变上课模式。该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师灌输主讲模式, 应形成师生互动, 让学生走上讲台, 阐述自己对政治理论、社会见闻、法律等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再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引导, 让学生形成具有主人翁意识, 锻炼自己的口才、胆量。此外, 学校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应改变几个班合在一起的大课模式, 应以各个班级为主, 尽量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上讲台的机会。

第四, 改变考核模式, 考试不能简单的以考查课的形式进行, 不能以出大题型或写论文的方式结束, 应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综合来考核, 要以作业、出勤、平时课堂表现, 更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结合在一起, 以引起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

第五, 充实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两大块为主, 思想道德内容可以以课本的主题为专题讲解, 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热点, 借助媒体, 如权威人士的讲座, 名人的励志演讲, 某事件的相关视频, 对于法律, 可以重点讲解平时学生生活中及不小心就会触碰的刑法、民法等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利用法律短片视频等教学模式和工具, 多形式、多角度的给学生讲解, 以扩宽学生的见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重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做出正确选择。因此, 社会、学校、家庭等三方应加强互动合作,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松, 顾土东, 谢丽霞.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德与法融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1) .

篇9:重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上一篇:忆雨散文下一篇:警示教育活动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