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2024-05-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精选8篇)

篇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

领悟生活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单项选择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C)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2、所谓人生观是指(C)。

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D.科学的人生态度

3、(A)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A世界观 B人生态度 C人生观 D价值观

4.(B)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价值。A人生的自我价值 B人生的社会价值 C价值观 D价值标准

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A)。

A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B一个人的能力大小 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D一个人动机的善恶

6.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作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A.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C.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机会 D.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选择

7.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关系是(B)。A.人生态度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无关

B.人生态度既受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决定,又影响人生目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C.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 D.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目的

8.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是(D)。A.人际关系 B.平等互助 C.公共生活 D.人际交往

9.人生价值的本质是(D)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B.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 C.社会离不开个人

D.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0.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D)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A.索取与享受 B.自我与他人 C.劳动与创造 D.贡献与索取

11.科学的人生观是(C) 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 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 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

12、在人生旅途中,有的人旗开得胜,有的人屡屡败北;有的人顺顺当当,有的人一波三折;即使同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往往有顺境和逆境的交替。对于逆境,正确的人生态度是(B)A.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B.大胆正视,积极应对 C.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D.玩世不恭,虚度光阴

1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下列行为倾向中,符合人际交往正确原则的是(D)A.自恃清高,看不起别人 B.互相利用,讲究“金钱交易” C.斤斤计较,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

D.互助互惠,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14.对人生态度正确的理解应该是(D)。A.人生态度就是人生价值观

B.人生态度就是低层次的人生观 C.人生态度就是指人为什么活着

D.人生态度是人们对待人生较为稳定的心理意识和行为倾问

15、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B)

A.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矛盾的、对立的B.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基础

C.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6、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他的意思是说(B)

A.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越大,他的自我价值就越小 B.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C.一个人从社会获得的尊重和满足越多,他的社会价值就越高 D.能力大的人更容易实现社会价值,能力小的人不可能实现社会价值

17.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即所谓“身心健康”。下列选项中,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是(D)

A.身体发育匀称 B.生理功能状态良好 C.有强壮的体力和体魄 D.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

18、在人际交往中,由于性格、经历、文化、修养等个性差异的存在,产生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这就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求同存异,互相包涵。这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D)A.诚信原则 B.平等原则 C.互助原则 D.宽容原则

1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同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C)A.个人主义 B.民族主义 C.集体主义 D.小团体主义

20、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A)。

A、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对于自然的利用和占有 C、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自然必须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D、人与自然实际上是一种人与物的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人性善论的命题,正确的有(ABD)。A .人性天生是善的,人的好的品德与生俱来

B .人之所以异于禽曾,在于生来说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 C .“饥而欲饱,寒机遇欲暧,劳欲休”,这些都是人的本性 D .它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2、人的自然属性是(ABCD)。A .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

B .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 C .充满社会内容的自然属性

D .不是单纯的动物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

3、在价值评价的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ABC)。A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B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C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统一 D目的与手段相统一原则 E索取与享受相统一的原则

4、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ABC)。A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B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C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 D时代的局限 E阶级的局限

5、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是(BCD)。A两者完全对立

B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

C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D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E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基础

6.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以下指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有(CE)。A.个人的社会存在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C.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的意义 D.个体的人生对于他人的意义

E.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

7.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CD)。A.人生价值的大小要看社会对他的满足程度 B.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对社会贡献越大,摆脱“自我”的程度也就越大,个人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E.人生价值取决于个人获取的社会地位 8.以下几种价值观错误的是(ABD)。A.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B.个人主义 C.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D.合理的利己主义 E.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9、关于世界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BE)。

A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的世界观总是通过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时所持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方法表现出来 C世界观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产物 D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E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

10.下列属于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的是(ABCD)。A.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B.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C.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D.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E.要有社会关系作背景

11、.社会心理学家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生中最大的财富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人生的意义,具体表现在(ABC)A.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B.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身心健康的需要 C.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事业成功的需要 D.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E.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成功的唯一条件

12、下列属于错误的人生观的是(ACD)。A、享乐主义人生观 B、为人民服务人生观 C、拜金主义人生观 D、个人主义人生观

13、“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 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已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 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这段话的意思是(AD)

A、不创造社会价值不能就实现个人抱负 B、实现自我价值是因,创造社会价值是果 C、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14、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人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D)A.平等原则 B.真诚原则 D.互助原则 E.功利原则

15.社会生活中有竞争,有合作。下列有关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CE)

A.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 B.竞争是击败对手,无须也无法合作 C.竞争与合作是统一的,相辅相成 D.有竞争就无法合作,合作就不存在竞争

E.竞争与合作构成人生和社会生存、发展的两股力量 16.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有(ABCDE)。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C.合理地调控情绪 D.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E.寻求适当的心理咨询

17、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需要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人际吸引因素包括(ABCE)A.正确的人生观 B.良好的心理品质 C.高尚的品德修养 D.奢糜的生活作风 E.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18、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在(ABCDE)A、志向宏伟

B、意志坚定 C、情绪乐观

D、为人豁达 E、办事认真

19、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包括协调(ABCD)。

A自我身心的关系 B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20、在人生道路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可持续发展观(BCD)A.人类自身的发展不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B.这一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的发展 C.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自然环境 D.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生态的健康发展

三、判断题

1、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对)

2、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是看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少物质贡献。(错)

3、马克思说,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错)

4、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对)

5、人生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对)

6、人生态度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错)

7、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生观。(错)

8、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是难以统一起来的。(错)

9、“人之初,性本善”表明人的本质是一成不变的。(错)

10、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实现。(对)

11、马克思说,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这说明,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错)

12、“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是一种积极人生价值观。(错)

13、增进心理健康的唯一方式是进行心理咨询。(错)

1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现代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

15、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错)

16、合作则双赢,竞争则两败。(错)

17、人生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说谁掌握的知识多,谁的人生价值就大。(错)

18、在市场经济下,“人对人是狼”。(错)

19、健康即是体质健壮,没有疾病。(错)、个体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个体利益高于社会利益。(错)答案:

一、单项选择

1、C

2、C

3、A4、B5、C6、C7、B8、D9、D10、D11、C12、B13、D14、D15、B16、B17、D18、D19、C2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3、ABC4、ABC

5、BCD

6、CE7、CD8、ABD

9、ABE10、ABCD11、ABC12、ACD13、AD

14、ABD15、ACE16、ABCDE17、ABCE18、ABCDE19、ABCD20、BCD

三、判断题

1、T

2、F3、F4、T

5、T

6、F

7、F

8、F

9、F

10、T

11、F12、F13、F14、T

15、F16、F17、F18、F19、F20、F

篇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一、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3、一般情况下,即使一个人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他的世界观也不会改变()

4、人生态度表明了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

5、人生价值可以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6、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7、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心理因素在人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8、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是个人主义()

9、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10、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价值的存在()

11、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

12、劳动和能力是社会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13、一般来说,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14、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个体的价值目标不一定要与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15、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16、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7、讲宽容就不能讲原则()

1、判断题(A表示正确,B表示错误)BABAA AABBA ABBBA AB

二、单选题

1、关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决定世界观 C、人生观从属世界观

D、人生观反作用于世界观

2、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是: A、自我价值

B、社会价值 C、内在价值

D、外在价值

3、社会评判一个人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是 A、职业

B、地位 C、能力

D、贡献

4、说一个人健康,是说这个人

A、生理健康

B、心理健康 C、生理和心理都健康

D、以上都正确

5、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是 A、平等

B、诚信 C、宽容

D、互助

6、关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需要纯粹是个人的 B、社会需要可以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 C、个人需要是社会需要的反映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人生价值观是

A、产生于主体需要和客观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 B、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对人为什么活着的基本观点

D、对人生目的和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2、单选题

BBDCB CD

三、多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主要体现为()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利益

3、下列有关人生目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人生目的决绝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B、人生目的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C、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取决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4、人生态度对人生活动有重要影响,要端正人生态度,应当做到()A、认真

B、务实 C、乐观向上

D、积极进取

5、拜金主义人生观的表现为()

A、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

B、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

C、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 D、认为金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6、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A、实用主义

B、存在主义 C、极端利己主义

D、狭隘功利主义

7、关于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 B、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C、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 D、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8、掌握客观、公正、正确地评价人生价值大小de 方法,应做到()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9、下列就效果和动机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行为的动机与效果总是一致的 B、行为的动机与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

C、一般来说,动机善,效果也善;动机恶,效果也恶

D、某些情况下,善的动机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产生善的效果

10、实现人生价值的个人条件有()A、客观认识自我B、提高自身能力

C、坚守岗位

D、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11、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B、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C、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D、合理调控情绪

12、出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

A、不予理会

B、正视心理问题 C、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D、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3、平等待人就意味着:()

A、要做到一视同仁

B、要把自尊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 C、要学会换位思考

D、要相互关心

14、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竞争与合作是在形式上对立的 B、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C、竞争与合作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D、竞争与合作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15、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正确认识()A、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C、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D、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16、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个人利益相加就是社会利益

B、社会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C、个人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和基础 D、社会利益保障个人利益的实现

3、多选题

BC ABC ACD ABCD ABCD CD AD ABCD BCD ABCD ABC AB ABCD BD

ABCD BCD 3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P46

2、如何端正人生态度?P48

3、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53

4、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P54

5、简要叙述实现人生价值应具备的条件?P55

6、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

7、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61

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61

五、论述题

1、针对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及应对的措施P57

2、请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的人生目的、阶段目标进行分析,看是否自觉、是否正确,并谈谈怎样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六、材料分析题

1、请看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水电维修工徐虎,自1985年起挂起了3只水电急修保修箱,利用下班时间为他所在地区的居民服务。10多年来,他日复一日地修马桶、水管、电路„„到1996年2月底,他累计开箱3700多天,解决了2100多家居民的困难。徐虎成了居民们最需要的人,最受欢迎的人,也是最受尊敬的人 材料二: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院院长王启民,在36年油田地质开发研究生涯中,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为原油年产5000万吨以上高产稳产20年作出了贡献,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被誉为“新时期的铁人”。结合徐虎、王启民的事迹,谈谈大学生如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1、材料一:Susan,大一女生。“我感觉很孤独。今天下午在寝室,室友们聊天的聊天,学习的学习,唯独我既学不进去,也融不到他们中去。我的上铺是个南方人,地方口音很重,寝室里又没有同乡,可是总有人和她讲话,为什么?我有那么孤僻吗?有那么高傲吗?其实也不是,好多次我都想给身边的每个人一个微笑,想向每个人表示我的友好,并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是我做不到!为什么这么难?” 材料二:蔡某,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里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您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篇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一、提升教师心理人格

现代心理学中, 人格 (即个性) 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精神面貌, 包括个人的活动倾向性 (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 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 。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自身具有了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深遂的学术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才能对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

教师人格的活动倾向性主要集中为有爱心, 负责任, 积极向上。面对学生, 教师之真诚与虚伪、奉献与自私、宽容与刻薄、勤奋与懒惰等道德品质无时无刻都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首先提升自身坚定的信仰、负责进取的精神面貌。从其高尚的人格中, 人们能感受到品端识广所显示的影响力, 体验出无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 激发出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层的真挚情感。教学中除了传统的仪表美, 笔者认为还要注重目光美;除了教态美, 还要注重板书美;除了传统的语言美, 还要注重声音美……美之活灵活能激活了课堂, 激发了学生。一名教书育人者之大气、自信、亲切、坚定、优雅等品质魅力汇聚成强大的人格力量, 对学生产生神奇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使学生心向往之、身趋向之。

二、创建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

凡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皆需建立人际间关系, 关系直接影响工作成效。在高职学院,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自制力弱, 合班授课助长了学生的课堂随意性, 笔者认为, 尽管存在一定的执行难度, 但加强课堂管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是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成功的重要突破口。

1. 端正对学生的态度

教育者面对学生, 必须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人, 力戒对学生冷漠放任, 视而不见。心理学家曾试验, 将学生均分三组, 对甲组只给表扬, 乙组不予评价, 丙组只给批评, 一段时间后再测验, 进步最大的是甲组, 其次是丙组, 而乙组排在最后。由此, 面对精力充沛感情丰富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表达和管理, 如此做的意义:一则学生知道老师在意他;二则教师得到情绪释放;三是师生间通而不堵。

2. 善于表扬和批评

表扬激励为美言, 无需吝啬, 有好事就夸, 有进步就赞, 也可以把教师的殷切期待真诚传达。批评需要艺术, 正面批评和直接指责, 对比较娇惯的90后学生来说, 可能难以接受, 造成双方感情对立, 不妨尝试变换说话方式, 正话反说, 幽默一下,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比如, 一个学生忘记了擦黑板, 一种批评方式是“谁是值日生, 怎么还不擦黑板?”另一种说法是“奖励你一次劳动光荣的机会”;学生上课做小动作, 前一种是“上课时间干什么呢?站起来!”后一种是“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站起来听会儿课好吗?”。正话反说性语言既评价了学生的不当行为, 又不存在简单的责任追究, 更没有讽刺挖苦, 遵从了社会心理学的自我价值保护理论。

3. 创建和谐友好型师生的关系

教师要有“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能”的理念, 努力成为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实现学习目标, 学会如何交往和生活的促进者。作为一个良好的促进者, 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意见、个性进行奖赏、认可和关心。不管学生怎样想, 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要设身处地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之, 必须把学生看做“完整的人” (包括智慧和情感) , 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三、转变态度的若干尝试

要使学生将课程中社会需要诸内容转化为自我需要, 并进一步转化为自身行为习惯;核心是态度!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 由态度出发, 向内可研究个体的思想状态, 向外可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态度的形成一般认为有“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11月下旬以问卷的方式做了一次学生调查, 调查对象为一年级学生,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对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态度,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答卷284份。

问卷统计结果是:

1. 学生心理态度状况调查

92.3%的学生内心重视思想道德素质;62.7%喜欢听政治理论课, 36.4%的学生觉得这门课对他们有用处、有帮助, 对老师讲课也持肯定态度 (60.3%) 。选择不喜欢学习这门课的原因中, 51.9%学生缺乏对该课程的兴趣。

2. 学生道德行为状况调查

对个人的未来, 70.8%的学生对人生前途持乐观态度, 主张努力奋斗,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是有追求的、是积极向上的, 并且是有巨大潜力的, 足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能性。对于道德认识, 65.1%学生认可践行八荣八耻, 说明了主流是好的, 而对于奉献精神的评估则不容乐观, 46.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还有24.6%选择了差, 由此可见思想教育之艰巨性。

关于诚信问题, 有83.2%选择了肯定答案, 即别人或自己讲诚信, 45.8%的学生承认自己考试有过作弊, 两组数字的差距其实正说明了个体从认识到行动的梯度递进, 说到容易做到难。在道德行为状况中, 列为前三项是考试作弊、乱扔垃圾、讲脏话, 选“偶尔做”占半数左右, 反映了行为自觉程度不够过硬, 有待改进习惯, 提高修养。

四、教学改进措施

1. 精选内容, 满足需要, 激发兴趣

我国的教育, 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政治课再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学的内容在社会化要求一致的前提下, 保持了连续性, 但教师如果掌握不好递进, 很容易陷入重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教师必需精心处理教材。

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大胆开拓创新, 除了讲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更要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把讲授理论知识与关注学生切身利益、成才愿望与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模糊认识紧密地联系起来。积极寻找能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的问题进行探讨 (如对大学生关心的国际问题、交友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爱情与学业的关系问题、特困生求学问题、勤工俭学以及大学生择业创业等多方面的问题) , 并以此为开端, 生动地介绍这些内容的发展历程, 切忌孤立教学, 直抒答案, 把活理论讲死, 扼杀学生积极主动的求学精神。

内容安排上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加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道德素养培育, 人物事例选择上要考虑时代性、专业性、校本性, 对共性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只有敢于和善于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重、难度大的现实思想问题, 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感到课程能够满足自身迫切需要, 从而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2. 反思, 关注外在制约, 更重内心诉求

态度转变理论认为, 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 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认知协调的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被称作“理由不充分效应”。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外在理由是因为它是必修课, 为了拿学分, 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其内在理由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顺利实现社会化。思想政治课是培育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提高的必要手段, 只不过由于其外在的强制性使学生更多注意了它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它自身的内在价值。当学生转向内心诉求时就会把学习这门课的行动理解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教师也要转变拿“考试”来压学生的习惯, 使其转向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在教学方式上, 由把学生看作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美德袋”转向对学生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争取实现课堂师生精神与心灵的双向成长。

3. 参与, 做中学, 任务驱动

心理学实验证明, 告诉人们一个观点和亲身参与形成一种观点, 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后者要比前者更容易为人接受。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参与改变理论”也论证了这一现象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以受教育者的接受为最终评价标准, 而对教育信息的接受活动, 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迫于外部压力或外部要求, 还应体现主体的能动选择和摄取。

(1) 教学课堂的参与。在教学中应力求实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互动, 书本知识与实践体验的互动, 信息资源给予与学生积极寻找的互动, 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主动搜集资料, 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中, 掌握基本的价值标准,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价值判断能力, 内化后以此为指导, 做出自觉自为的道德行动。教学中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分班分组, 提前布置任务, 在班上开展了“中华颂”表演会、“人生的意义”讨论会、“守信与失信”小品展演、民事诉讼法庭模拟等, 收效显著。

(2) 社会课堂的参与。实践增加理解, 实践加深体验, 实践促进认同。我院将博物馆、纪念馆等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劳动, 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维护交通秩序、参与文化市场监督, 向孤寡老人、残疾、贫困者献爱心等活动。2010年4月份到邢台东留善固吕玉兰纪念馆和村办企业参观, 回来后组织学生开展“老书记艰苦奋斗与新书记改革创新的接力”讨论会, 学生反映社会课堂收获很大。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必将有效促进态度转化, 促进“顺从—认同—内化”的实现, 使学生终生受益。

摘要:文章尝试从心理学角度, 在教师、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几方面作出探讨, 强调了教师自觉自为的人格塑造, 重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以满足需要为核心和突出参与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人格,有效教学,态度转变,任务导向

参考文献

[1]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3.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爱国主义使人们对于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恰好地统一在一起。

爱国主义的内涵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爱自己的国家。

爱自己的国家,就要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与报国之行统一。

3.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反对分裂,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流。千百年来民间对忠诚爱国者尊重。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爱国主义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改造山河,创建中华文明。

3.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和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集中体现在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民族性,时代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精神既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更加丰富。

3.4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爱国主义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我们更要提倡爱国主义。

3.4.1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民族精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1,全球化不等于经济利益的一体化 全球化虽然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依赖,但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全球化不等于经济利益的一体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每个民族国家,仍然都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然需要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维护各个国家自己的经济利益。2,全球化不等于政治一体化 3,全球化不等于文化一体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外合作时,只有尊重和融入当地的文化,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同样,只有真正代表了自己国家文化传统,又融合了现代观念的产品,才更容易打开国际市场,也更能够代表自己国家的形象。综上所述,应该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二重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加强着适合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利益差别仍然存在,我们就必须对爱国主义给予足够的重视。

3.4.2 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所以爱国应该也是我们一辈子的坚持

1,同样的内容在我们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环境下,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大学生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紧密相连 祖国最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3.5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国主义有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新内涵。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这一阐述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为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提供了基本根据。

3.5.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爱国不是抽象的,不能概念化,而要具体落实到现实中,而爱国所有元素,爱祖国山,爱人民、爱文化传统、爱国家的结合体就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爱国不能讲实用主义。

不污蔑贬低,不大肆吹捧,不以愚忠为荣,不以爱国为耻,时刻想想能怎样爱国,而不是时刻想着在热门新闻下发表一下高见。

3.5.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发展史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华儿女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民族情感的认同。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人们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2对中国整体而言民族具有特定的含义即指向中华民族,她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共同体。3在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遭受外来侵略的反抗常常与爱国主义含义相近4我们所反对的民族主义确切地说应该叫“极端民族主义”,或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前面讲的那种民族主义相区别极端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外的绝对排斥,甚至是仇视,因而具有较强进攻性也更为情绪化

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如下几点的结合,即国际观、中国情和民族魂。

3.6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始终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需要正确对待民族英雄,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因为诋毁民族英雄就是摧毁中国精神。

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丰碑,我们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更不能不思考如何避免让国家精神的丰碑,与精神一起被毁灭的悲剧在中国重演的问题

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将他们的做法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考量而不是用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阶段去裁量古人。

大学生要避免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尊重英雄但不神化英雄,才是正途

3.7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因为科学技术会转化为生产力,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恰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有国界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国家竞争力。

3.8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特点

1.时代发生了变化,所以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呈现的特点

转变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看似细水长流却静水流深式的爱国主义。

2.爱国激情与现实压力的博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的大学生是爱国激情与理性并存的,是睿智而有远见的,也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方向。

3.爱国理性与爱国热情并存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现实压力的屈从,但其方向必将是爱国理性与热情并存的爱国主义。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脚踏实地,做忠诚的爱国者,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本追求。

3.9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爱国主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更体现为现实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做忠诚的爱国者就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做忠诚的爱国者,首先要自觉正确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

自觉、正确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还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10 立志报国、成建国才

大学生要做忠诚的爱国者,还要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具体来说,就是要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自信,又要饱含忧患意识,认清差距。

做忠诚爱国者的前提,是真切地了解中国,既充满自豪地了解中国的进步,不至于妄自菲薄,也满怀忧患地了解中国的问题和差距,不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

以辩证的思维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及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将爱国的情感注入到爱国实践中去。

3.11履效国之行

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实践,离开行动,爱国就会沦为空谈。

受爱国主义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爱国行动,是爱国情感和爱国觉悟的具体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最后落脚点。

那就是我们大学生应该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态度去沟通、交流,从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名词解释 第1题(5)分 法治思维方式

答: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是对治国理政实践不可或缺的法律、权力、权利和程序这四个基本要素的态度和方式。第2题(5)分 社会公德

答: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分析题

第3题(15)分

被告丁某(男,30岁,司机)于1991年5月20日晚7时许,在雨天路滑,刮水器损坏,视线不好的情况下,驾驶小货车违章在城区超速行驶,结果把正在人行横道上过马路的老年妇女郭某撞致重伤。经旁人呼叫,丁某无奈停车,将郭某抬上车欲送医院,但行驶一段路后,却改变方向将车开至郊外,趁下雨天黑无人,把受重伤的郭某抛弃在公路边的草丛中,然后驾车逃回。郭某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被人发现,但已经死亡。问:1)丁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如果构成犯罪,他的主观方面应是怎样的?为什么? 3)如果丁某把妇人送去医院抢救,他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

1、丁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因为他的行为具备全部犯罪要件。犯罪主体:丁某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犯罪客观方面:他实施了损害行为,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客体:他的行为侵犯了老人的生命健康权; 犯罪主观方面:他明知自己抛弃重伤老人的行为可能导致老人的死亡,但他放任老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发生,因此是间接故意犯罪。

2、某的犯罪是间接故意犯罪。因为他明知他把伤者弃置可能会使伤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但他放任他的行为的危害结果的发生。

3、如果丁某把老妇人送去医院救治,他的行为仍是犯罪行为。因为他的行为具备全部犯罪要件。他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具有侵犯他的健康权的行为;他的行为造成危害,行为人主观上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存在过失。第4题(15)分

小李,17岁,在学学生,在母亲节,他用几年中春节时收到的压岁钱3000元给母亲买了一条金项链。母亲表扬了他的孝心,但认为家中经济不宽裕,儿子的钱应派更好用场,坚持要和儿子一起回商店退还项链。小李因为这件事闷闷不乐,骑车时分神,红灯亮了都没有反应,结果把过马路的老人撞伤。问,1、商店是否应该收回项链?为什么?

2、老人治伤的医药费应该由谁负责?为什么?

答:

1、小李向商店购买金项链,是有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但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它有三个有效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此案中小李是在读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自己的生活的主要来源,是限制行为能力人,3000元的买卖与他的行为能力不相适应,因此买卖行为无效。商店应该收回项链,退还3000元。

2、小李把老人撞伤,侵犯老人的健康权,虽然不是故意把老人撞伤,但主观上存在过失,由于小李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因此他造成的损失由小李的监护人承担责任。第5题(15)分

张某,男,23岁;吴某,男,24岁。张某与吴某都是无业青年,成天无所事事,到处闲逛。某个星期六的下午,张某与吴某在附近买完鞋后来到市中心最大的商场门口,见来往人群熙熙攘攘。张某对吴某说:“既然这么多人,我们应该玩点花样,耍耍这些人。”吴某把张某手中提着装鞋的黑色塑料袋往人群中一扔,然后两人大声喊道:“有炸弹,有炸弹!”人们不知道真假,都慌张躲避,险些造成踩踏事故。张某和吴某的行为恰被巡逻民警看当场抓获。对张某和吴某如何处理? 答:

1、张某和吴某的行为应为扰乱公共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尚未构成犯罪,应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2、张某和吴某尚未构成犯罪,但已经构成违法,扰乱公共秩序,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他们的行为已违法:他们实施了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他们有实施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故意;他们是有责任能力的人。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权利,侵犯公私财,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他们作出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论述题

第6题(15)分

青年人是富于理想的,请你谈谈对如何实现理想的思考。

答: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1、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2、青年人应该正确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二、有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1、理想的实现需要坚持不懈的执着与百折不挠的勇气,而这需要自信和毅力,它们都来自追求理想实现的坚定的信念。

2、中国青年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正确信念的指引下实现理想。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问答题

第7题(10)分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究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第8题(10)分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并能同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是个人在社会的定位。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和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第9题(10)分

社会主义法律是如何运行的?

答: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也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环节。法律制定包括创制、认可法律,也包括补充、修改、废止法律。

法律执行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也被称为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法律适用是司法机关的专门活动。

篇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论文既是本课程学习的成果,也是实现本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效检验的一种手段和评定期考成绩的依据。学生应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增长知识、提升素质,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1、论文题目: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2、格式要求

标题

院系、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即本论题你主要从那些方面进行论述,简明扼要进行概括,字数在50——200字之间。

【关键词】论文运用了那些支撑全文的关键词语,摘录出来写在内容摘要的后面,3—5个。

正文(字数2000字左右)

3、内容要求

(1)根据给定的论文选题范围,课余时间自行查找材料,组织理论和事实例证。

(2)正文要求观点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生动。

(3)严禁剽窃他人成果,同一论题不允许出现内容雷同现象,如有雷同,即为零分处理。

4、时间要求

论文于最后一次课随堂完成写作后,由各班学习委员收齐,按照学号的升序进行排列,上交任课教师审阅,逾期不交者,本门课程期考成绩计0分。

篇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期末复习题第三章

教授这门课时, 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又要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与此同时, 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其自身的宏观性, 在部分学生看来可能显得空洞乏味, 对此, 要对该门课程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去学, 乐于去学。就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实际而言, 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成为该门课程改革的主要着眼点。

一存在的问题

1. 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 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完全孤立, 互不联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顾名思义, 这门课程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 之所以将两个内容放在一起, 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然而实际中, 无论是课本编写还是教学内容安排, 都没有实现这两个部分的有机融合。这样将两个部分融入一门课程里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课程用书编排方面, 思路模糊, 在内容的选择上较为随意, 更不用提在书本编排上将两部分有机整合。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一点, 有意识地将这两个部分的知识进行结合, 但显得很生硬, 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两部分的融合应该不是生硬地凑在一起, 而是对内容进行合理的交叉整合, 使原本孤立的部分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互相补充。

2. 任课老师讲学方式、素质参差不齐

每个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不同, 有的擅长思想道德领域, 有的擅长法律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上随意性较大,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发展。而有的教师完全是照本宣科, 未对教材知识做出取舍, 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还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明重点与非重点, 这样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只是走形式, 缺乏实效。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味地追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新颖和生动。虽然这些方法的采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过于强调方式, 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论多么新颖、多么生动, 它们终究只是教学媒介,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 过于强调这些媒介反而会本末倒置, 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3. 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 内容上偏宏观性、理论性。单纯地传授理论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必须要联系实际。然而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老师往往拘泥于课本, 缺乏与实际的联系,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并且也对大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判断、行为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缺乏任何实际的指导效果, 甚至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解决的对策

1. 要将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有机地整合起来

这不仅是对课程用书编排者提出的要求, 更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书本编排者而言, 要充分比较两个部分之间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 在编排中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不能将两部分的知识孤立开来, 而是要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形成一个体系, 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2. 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升

对于这门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拔上, 要挑选那些两方面知识都具备的教师, 对于一部分存在的薄弱之处, 应该由其他在该部分擅长的老师提供帮助或者学校组织相关培训, 弥补不足。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之前, 应对书本的知识点有全面的熟悉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 重难点知识仔细讲解、一般知识进行基本的讲解,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和框架,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追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新颖和生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效果。如在举办辩论赛、演讲赛的同时, 要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即能让学生提升兴趣, 又能学到知识, 达到教学目的, 实现教学效果。

3. 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热情很高, 甚至远远超过了政治理论课。对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他们迫切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答案。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割裂开来或许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乏味, 进而对这门课程厌烦、抵触。如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多联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 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理论知识、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朝.逻辑的力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施专题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3)

上一篇:我只与你相惜的心情日记下一篇:等保物理层面重点讲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