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2024-04-09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心得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根本目的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意识转型的敏感地域,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并直接导致道德转型,于是社会转型期飞速的经济增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这一变化特别容易使人受新观念的影响,社会也因而突然迷失方向。我国社会正处在突变时期,而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新道德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因此,新道德体系的建构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的发展及人的精神提升具有独特的价值。我国目前伦理道德领域异常复杂,社会主流道德因社会改革、利益重组而变得“山重水复”,西方道德思潮的冲击波正“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以宗法、血缘、情感、人情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仍固着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国人的道德世界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与裂变,也预示着新的整合。

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建构。以文化为例,青少年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边缘文化(亚文化),必须接受主流文化的制约,但也同时体现出独特的主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会对主流文化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和反叛。道德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期,在主流道德文化之外,也存在着通俗道德文化、大众道德文化和青少年道德文化。

因此,我个人觉得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我们在思想道德上的修养。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

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性爱的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当女大学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时,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女性唯一的存在价值时,她本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权力、地位、金钱全部都是过眼烟云,不值得我们为他们俯首称臣。只要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每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我们既拥有了所有的一切。

(2)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的世界之中的。现实世界、物质世界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世界、精神世界则是人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取向。推动任何一个世界,都不能算是真正人的生活。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

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1.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学习,推进依法行政

从“五五”普法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法律的法律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了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法等法律培训。通过参加严格的培训、考试,增强了我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了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2.学用结合,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

学法的最终目的在于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表现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等各个方面。一是“五五”普法和“五五”普法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我自己认识到法律是管理经济社会、处理各种疑难复杂社会问题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使我从学法用法的具体实践中感受到自身法制素质有所提高,学法用法热情也越来越高,使我从不主动学法到主动学法,增强了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使我在工作中形成了“遇到问题先学法、决策之前找专家”的工作思路。

3.今后学法用法的努力方向

一是在学法用法中,要积极主动学习各类法律,掌握各类法律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有创新学法意识,切实增强学法的实效性,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体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在使用法律过程中,要以用促学,学用结合。我要把用法作为学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出效果,模范地树立宪法和法制观念,增强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努力遵循“重大决策依法、开展工作合法、遇到问题找法”这一思路,将法律意识贯穿于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公民,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公共生活中知荣明耻,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义务,是锤炼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共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大学生除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外,还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官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了解掌握道德和法律对婚姻家庭的基本要求,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需要全民的长期努力,希望这一艰巨任务早日完成!

班级:A10旅游1班

姓名:牛玉强

学号:100803101

课堂学号:44

篇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差不多快一学期了。这一学期,虽不长,对这门课程除了老师上课所讲之外也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我还是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对此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见解。

这本书分别从思想、道德、法律三个方面对我们进行指导。从前面的绪论开始,首先就告诉我们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坚定自己的信念。是的,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但是能够一如既往的把它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我们一直秉承着那一份信念,不管是荆棘丛生还是风雨兼程,都始终如一的坚定。

信念就像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记得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一部分的时候给我们举过唐骏的例子,唐骏一路走来,虽未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但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一直坚定着那一份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我知道,美好的前途是靠自己争取的,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更是不可以的;只有拥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那股劲,才有资格谈理想。

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她说为理想不断奋斗是幸福的。我的理想,我知道很难达成,但我仍然觉得幸福,因为那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不管怎样,我都会坚定信念,努力追寻。其次,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些人实现社会价值的视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那一对夫妻,几十年如一日,为了教山里的学生读书,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还每个周定时接送学生上下山,并自己出钱建学校。我觉得在他们身上,真的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真的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人生不一定要很成功,但一定要努力实现存在的价值才会过得有意义。

在讲道德的时候,老师也是通过放视频的形式让我们了解社会上的那些道德败坏的风气。还记得她给我们举过许多社会上见死不救的例子。比如小悦悦事件、年迈老人摔倒无人扶导致窒息而死事件……当时我就想,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怎么经济发展了却在道德上退后了呢?当时老师问我们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会不会救。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救”。老师说如果救了会有被人反咬一口的危险,是不是还会救。我们还是说“救”。是的,我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看到那样的情况如果还无动于衷,那书不是白读了吗?即使被人反咬一口,我们还是会深信警察会帮我们找出真相,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一缕。学习了这门课程,我觉得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呼唤最初的善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人们心中有了一份善良,才能温暖人间,杜绝小悦悦类事件的发生。

最后就是法律部分,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选取身边的小事,教我们学会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讲的那些实实在在的案例,让我明白,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以及他人的权利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是无情的,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及时地向有关部门申请得到保护,不然过了一定的时期,即使对方有再大的错误,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法律也是公正的,不会因为你身份地位有多显赫或卑微而有所区别。记得上次听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例子:女方生了男方的孩子可他们没有结婚,几天后男子在一次事故中死了,而孩子也在男子死后几天夭折了。最后男子的赔偿金就如数归女方所有。因为法律上明确规定,孩子是父母遗产的第一继承人,即使是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也拥有继承权,后来孩子死了没有第一继承人,就由第二继承人也就是孩子的母亲继承。而男方的父母虽失去了儿子,却得不到钱。这就足以说明法律保护任何一个自然人的合法权益。

篇3: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性学习现状调查

(一) 研究过程与方法

首先, 通过举办教学观摩会, 听取校内领导、专家以及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意见。其次, 对国内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查, 拓宽视野, 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 进行研究、总结与提炼, 从而在现实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切实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二) 国内高校该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在本校2009级新生中选择部分班级, 将“国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与考试方法调查”作为班级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QQ、飞信、打电话、见面访谈等形式, 以国内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为调研内容, 共调研了南京工业大学、常熟理工学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40余所高校。

经过调研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情况、教学效果等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各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都是以老师

讲解为主, 辅助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 如社会实践、讨论、读后感、视频播放等。总的感受是此课不受重视, 教学方法老套。有的学校课时太少, 同学戏言老师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了;有的学校上课老师只一味地划重点, 没有讲解;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和考试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 理论课上, 教学方法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虽然多样, 但某些方法由于具体实施措施的不到位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3) 在考试方法上, 采取闭卷考试等单一、僵化的形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调研结果为依据, 以自主学习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 理论依据

马克思提出,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的全面和自由地发展, 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2]因此,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为基础, 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体系,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到新知识的同时,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索和不断反思,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 形成相对稳定的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李秉德教授提出, 教学模式应包括指导思想、主题和教学程序等要素。[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在把握学生思想现状、忠实教材内容、贯彻教材精神、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理念为指导, 构建了以造就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为支撑的, 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体系为核心, 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系统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 教学理念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三结合”教育理念为指导, 确保教育模式创新的科学性。

2. 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 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使大学生成长为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 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 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以多样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集体、步入社会, 让同学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锻炼技能。确保实现培养思想道德修养好、法律意识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

(1) 课内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坚持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 同时以新颖的“课堂情景剧表演”方法为突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由教师在第一次课上根据课程内容分好团队 (共十个团队) , 布置相应的表演专题, 要求各团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 每次课上由一个团队根据该节内容进行表演, 表演形式不限, 用时不超过二十分钟, 并提交表演材料。课堂情景剧表演面向所有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本课程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2) 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通过实践课程, 以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锻炼学生,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中的课外实践课, 以“一组影片、一本好书、一场讨论、一次实践”或“一组影片、一本日记、一次角色体验、一次实践”的“4个1”方案,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如, “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与社会的关系, 推动学生走进社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时事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内外大事, 提高主人翁意识, 增加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成长日记”引导学生用课程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学习的实践, 同时在生活、学习的成长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角色互换”引导学生对课程中所探讨的主题进行独立思考, 并通过课前自学、小组讨论, 提炼针对某一主题的观点进行讲解和分析。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和锻炼, 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道德品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4. 教学评价

教学考核成为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考核与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密切配合, 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评价的科学性。

由于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开设, 针对第一学期新生和第二学期学生已逐渐向老生过渡所表现出的心理、认知、社会交往能力等的不同特点, 相应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如在第一学期, 针对第一学期新生的特点 (学生刚刚步入学校, 处于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 , 教学模式及其相配套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最终成绩=平时成绩 (“课堂情景剧表演”占30%) +社会实践成绩 (“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日记”、“角色互换”各占10%, 共30%) +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占40%) 。在第二学期, 针对第二学期学生的特点 (学生已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对大学生活有了基本了解, 心理、认知、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 , 教学模式及其相配套的考试方法随之相应改变:最终成绩=平时成绩 (“课堂情景剧表演”占30%) +社会实践成绩 (“社会实践活动”、“读一本好书”、“时事主题讨论”各占10%, 共30%) +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占40%) 。期末笔试, 采取开卷考试形式, 主要题型为论述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及灵活运用所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点

该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理论系统性、模式结构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方法上的实证性以及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效果与评价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等为媒介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工作, 是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4]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了课程教学的互动与交流。在科学地指导下, 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正确地引导下,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到新知识的同时,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主动探索和不断反思,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下, 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调控能力。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下, 以法律规范行为, 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表现为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与控制、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高校本课程学习自主性调查的基础上, 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试验法等研究方法, 构建了包含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系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理论系统性、模式结构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方法的实证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特色,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2:123.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2006:229.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篇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师生情谊

作者简介:王莉(1979-),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内蒙古?包头?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Y2011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7-02

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法制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课程的认真学习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第一堂课,以“新”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课程第一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因而,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重视对第一堂课的精心设计,而如何精心设计好第一堂课?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增加新鲜元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期待心理,消除他们中学时期形成的对思想政治课的传统认识,确立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教学的新形象,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的吸引力。笔者在上“基础”第一堂课时,首先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先表达自己第一次见到同学们的愉快心情,接着以幽默和风趣介绍自己的专长、爱好、经历、性格等,这样从“结缘”角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其次,精心设计了第一堂课的主要内容;再把整个学期课程的教学方式、考试方式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要求进行必要的说明后,把重心落到了“基础”课的重要性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按部就班地讲本课程的重要作用,而是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如针对学生刚入校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既改变了中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的传统讲授方式,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基础”是一门紧扣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思想理论课,它不仅仅传授一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实现“解疑释惑、端正思想”的任务,它对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堂课就在这种新鲜、愉乐的气氛中结束,热烈的掌声便是学生已经对这门课开始有了兴趣的极好回应,这样就会期待下一节课的开始。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活”激发学习兴趣

能否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关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厌倦情绪,从而抑制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加灵活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绪论部分可采取对话互动式教学,让同学们提问,老师回答,类似于答记者问的方式,来解答同学们最为关注的诸如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再如理想信念这一章,除必要的一般讲授之外,可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与社会实践教学法。笔者在上“基础课”这一章时,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刑前对话马加爵案例,马加爵对记者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当记者问到“你还想对同龄的大学生说些什么”时,马加爵说“现在的大学生可能比平民百姓知识水平高,但他们还有更大更多的空间没有抓住,没有去珍惜,希望每个人都过得充实一点,有所追求”。另一个是居里夫人的信念,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以《我的信念》为题写下了异常真诚的文字:“生活对于每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这两个案例使大家见证了理想与信念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另外,通过社会实践这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等方面成就的展览,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原本呆板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可选择其他的教学法,如师生讨论、主题演讲、校友访谈、社会调查、网络学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总之,要根据不同的章节与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兴趣。

三、适度延伸教学内容,以“深”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教材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因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基本教材,又要进行适度地拓展延伸。每一堂课的拓展延伸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针对教材内容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的。如第二章中列举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除此之外,还应该特别强调抗震救灾精神,因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震救灾精神的引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这种延伸可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及伟大;可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与时俱进;可使学生更强烈地意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再如第三章要想使学生真正领悟人生真谛,关键要给学生讲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教材内容明确地给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表述,要想使学生真正地接受这一观点,需要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度地延伸,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让学生们从比较中选择出科学的答案:人的本质不能孤立、静止地实现和体现,而只能在与他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考察,也即需要把人放在社会这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考察,这样便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释是科学的。在对人的本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便会领悟到人生真谛即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怎样活着,即如何超越生命本身的生物意义,不断探寻生命的社会意义及价值。总而言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适度延伸,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使学生在认识上得到了强化,视野上得到了拓展,思维上得到了锤炼,情感上得到了触动,同时通过这种延伸,才能做到对教材内容深入地探究和立体式的诠释,从而从“深”这个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积极增进师生情谊,以“情”激发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无数的教育家都看到了师生间保持亲密友谊的重要性。古罗马最有成就、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昆体良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看到正确的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相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有所专长,而且在师生关系上要力求走近学生,与他们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相容关系,达到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相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积极增进师生情谊,在潜移默化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要在言行上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大一新生刚入校,人生地不熟,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指导与帮助。教师必须要及时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把关爱学生、乐于帮助学生的思想表露出来,并且真正地做到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帮助者、生活上的关爱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从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由“亲其师”继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加强沟通、增进师生情谊的桥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尽量多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开展谈心、辩论、交换看法,以沟通思想、增进友谊,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良师益友;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思想的解读、以及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等等情感的表现的主要途径是语言,尽量让语言负载最大量的情感信息,同时,教师带有情感的话语,可以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间的情谊,并在这种情感的滋润下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

参考文献:

[1]张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2]王蕴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何燕辉.略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课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

[4]陆启威.要善于拓展延伸[J].教学课(小学版),2006,(5).

[5]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心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型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设计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从而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还能使我们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更能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通过本学期思修课程的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个人,只有遵守道德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使社会生活有秩序的进行。而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大学生,更能在踏入社会时站立一席之地。

二、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律是约束我们日常行为规范的准则,学习法律,严格遵守法律,并且善用法律武器维护我们自身的权益,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我们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开拓视野、刻苦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并且脚踏实地、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在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心得【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单纯的考试,主要在于帮助我们大一新生陶冶思想、净化生活、认识人生。通过本学期思修课程的学习,我有如下的体会:

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第一章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讲述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实现条件。大学生应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

第二个学期的课堂模拟法庭引爆了同学们对法律的热情,每个小组都提前做好准备,阅读案例、分析案例、掺杂一些表演,使得每一个案例都生动形象地呈现,台上每个人精彩的表演、双方激烈的辩论,让同学们回味无穷,结束后思修课老师总结该案例的法律知识,这种创新的课堂让同学们更快地接受法律知识。

篇6: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专为当代大学生而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当代大学生与大学生活以及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该教材,我收获颇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主要由绪论,结束语以及主要的八个章节组成,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以及职业精神等方面来给予大学生指导。具体如下:

在绪论中,首先向大学生介绍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告诉同学们如何应对大学生活的变化,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该树立怎样的新的学习理念,该培养什么样的优良学风。这些让我在大学生活开始时不会惊慌失措,不会茫然;相反,我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我憧憬已久的大学生活。其次,书中明确的点出了大学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号召我们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塑造当代大学生暂新的形象。由此,我树立了我的成才目标:在大学期间尽力地去锻造自己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质,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再次,提出了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详细叙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体系,从而自觉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自觉提高自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后,列出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与学习方法,为我们的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指引了方向。也让我更喜欢这门与我的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

第一章里,为我们阐述了远大的,科学的理想与当代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号召同学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且阐述了理想与实践的关系。这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有梦想,有行动,方能成就自己,奉献社会。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主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我们最常谈的一个话题之一是: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呢?人身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第三章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我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明白了怎样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了解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的有一个灯塔,指引着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大学生要了解并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牢记“八荣八耻”,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锤炼个人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7: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姓名:

准考证号: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当代大学生与大学生活以及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该教材,我收获颇多。

首先,在学习中,我认为我们要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这是我从没接触过的。同时它是以马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我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其次,在学习后,我深刻的感受到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能让我们自身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人生,认清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我觉得此门课程给我们提供快乐人生的指南,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正确看待和分析事物都有着无可取代的意义。

我们最常谈的一个话题之一是:人生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呢?人身价值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学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我找到了答案。我知道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白了怎样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解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人生的有一个灯塔,指引着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

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有着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这三大生活领域。正如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渴望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好操作,而公共生活需要人类共同参与;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公共生活以及公共秩序,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在网络生活中遵循道德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但仅仅只有道德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的约束,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以其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以及教育作用规范着人们的公共生活,为我们的公共生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我们的公共生活质量。

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等等,对我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历程。“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目标;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

篇8: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大学, 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重要途径, 它不仅有利于三观的确立,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大学不仅是培养具有理论型、技能型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四有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该课程教学理论丰富, 层次体系分明, 主要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常识等进行全方面系统的理论、实践学习。但纵观近几年的上课情形, 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偏低, 影响微小。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定性为公共基础课, 一周四学时。目前的教学现状主要为:第一、教师:教师一般以传统的满堂灌输形式为主, 以教材知识为重, 以点名方式考勤;第二、课堂:定性为考查课, 以合班上大课模式为主, 考核方式为单一, 考核内容简单;第三、学生:学生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看小说, 为了点名、期末成绩而出勤。以上种种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举例讲解, 学生在下面忙碌着做各自的事情, 最后, 铃声就是各自离开教室的提醒声。这种情形, 彻底歪曲了该课程开设的初衷, 没有规范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更没有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成为学生口中所说的枯燥、无聊、浪费时间、可上可不上的公共课。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改革的方式

要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真正让这门课发挥作用, 让大学生受益终身, 就必须基于现状做些改变,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学生从求学时就从不同途径接受教育, 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为此,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就必须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 突出重点、难点, 学校对于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的选拔就应该要求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 人生真谛, 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要学、愿意学的局面。此外, 对于教师队伍的建立, 还可以把工作在第一线的专职辅导员纳入, 辅导员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而且年轻化、专业化,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 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习状况、社会见闻等全方位的讲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 学习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 而是为了积累知识, 塑造自我, 思想、道德、公德和职业虽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智的成熟, 社会的发展, 应该对这些知识要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因此, 只有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 才能重视此课程, 才能改变那种一上课就睡倒一大片, 各干各事的尴尬局面。

第三, 改变上课模式。该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师灌输主讲模式, 应形成师生互动, 让学生走上讲台, 阐述自己对政治理论、社会见闻、法律等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再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引导, 让学生形成具有主人翁意识, 锻炼自己的口才、胆量。此外, 学校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应改变几个班合在一起的大课模式, 应以各个班级为主, 尽量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上讲台的机会。

第四, 改变考核模式, 考试不能简单的以考查课的形式进行, 不能以出大题型或写论文的方式结束, 应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综合来考核, 要以作业、出勤、平时课堂表现, 更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结合在一起, 以引起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

第五, 充实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两大块为主, 思想道德内容可以以课本的主题为专题讲解, 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热点, 借助媒体, 如权威人士的讲座, 名人的励志演讲, 某事件的相关视频, 对于法律, 可以重点讲解平时学生生活中及不小心就会触碰的刑法、民法等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利用法律短片视频等教学模式和工具, 多形式、多角度的给学生讲解, 以扩宽学生的见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重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做出正确选择。因此, 社会、学校、家庭等三方应加强互动合作,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松, 顾土东, 谢丽霞.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德与法融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1) .

篇9: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得体会

摘要:理解并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建构平等、民主的教学平台,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新途径,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

一、理解“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原是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共同体”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见于博耶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之中,报告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学研究专家拉维和温奇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包括专家、教师及学生),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境脉的动态结构。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上述对学习共同体的表述表明,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互动而建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个体思维在这种对话和合作交往中形成、发展,变得理性和成熟。倡导在学习共同体中彼此协作、对话交流是学习共同体的两大要求。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彼此协作的团队。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单个的、孤立的、学习共同体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合作,力争建立志趣相投的团队。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在学习共同体的平台上,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享经验,共同进步,也就是在协作的意义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是人们长期合作的结果,社会成员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从单独的学习者变成学习共同体成员经历了平等情境的学习以及成员间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行动等过程,这些情境和行动包括主题讨论、对有争议观点的辩论、热点、焦点的关注、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等。共同体成员在问题情境下讨论学习新问题,并在讨论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这种问题情境中不仅获得显性的知识和思维的训练,而且在共同体中获得许多副产品:认知能力、思维、情感、意识等。这对于以学习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根本内容并以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来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对话和交流开展学习的团体。“人们因为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而沟通乃是他们达到占有共同的东西的方法。”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经验只是个别的。通过交流和对话,分享着各成员的经验,经验成为共同财富。实质上,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与他者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形成动态的学习系统,系统成员由此建构起逐步完善的学习知识体系。学习共同体成为明显的交互式学习系统。

作为一个合作、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系统,学习共同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显得特别有意义。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和更新,视野的不断扩大,学科的大量交叉,单一个体已无法依靠自己的精力、能力、思维来完成自己的道德发展历程。只有创造共享的环境,共享的资源,通过共同的学习才有可能达到自我和社会的预期目标。学习成员只有理性面对支持众多资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建立学习共同体,共享集体智慧,才可能顺利发展完善自己。

学习共同体这些特点不仅使学习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使得每个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人多元与交互的“对话”中增强学习者参与合作的意识和社会化意识。

二、学习共同体理念和“基础”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与“基础”课程目标有内在的一致性。“基础”课程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注重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情感态度方面,侧重大学生自觉主动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性、法律观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表现为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来引导大学生,感染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人生路上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能够自觉遵循和建设道德,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这些教学目标与学习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一致性。如,理想信念是“基础”课程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人生的理想信念是可以相互感染,熏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具感染性。在同一学习共同体中,这种感染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恰恰是通过无意或有意的情境安排,创设讨论、思考、推理的学习平台,使各成员在多元的合作中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学校教育中,人们获取知识有两种过程:“一种是人们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过特殊的学习任务学会的,另一种是他们不自觉地学得的知识,因为他们通过和别人的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养成自己的品性。”学习者的成长离不开这两种过程的结合。在第一种过程的基础上,学习者更多是依赖第二种过程获得发展。学习者在交往中不自觉地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学习共同体为这种交往式的学习提供了可能,创设了特别的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每个学习者在特别的文化精神气息和氛围中交流、思考、探究,使成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导向,并通过参与、活动、对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一方面,“基础”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这和现时在读图时代、互联网时代、快餐文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所热衷追求的主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这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走向直接影响个体、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如何使用一种学生接受、学生喜爱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学的教师关心的课题。传统的教学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占有绝对的信息资源优势,能够采用单向的讲授灌输和大学生单向接受方式进行教学。但在电子媒体充斥着每个角落,人们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人多势众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师生知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面临消失的可能。“基础”课程如何面对这重重危机?建立学习共同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实践以及和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以下共识。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共享课堂。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理念并非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量上的平等。这里的意义是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所在,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享有作为一个人首要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为此,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共享的课堂。其中,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观点和问题是平等师生关系的起点,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立课程公共邮箱等课程平台方式,在课前课后收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问题,或将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或将不同的热点与问题穿插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教学民主。民主平等课堂教学实践体现了“基础”课程的理念,课堂环境的创造本身是一本无声的教材,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式的民主、平等课堂环境,使师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特长者,大学生必须尊重教师,包括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尊严,不随意否定教师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教育中的民主内涵强调:“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有大量人人共享的利益,从而人人能够互依互爱,能够自由交往,其结果能协力维系社会的繁荣和促成社会的进步。因为平等相待而荣辱与共就会扩大人的胸襟,就会保证自由思想,就会促使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就会推动历史滚滚向前。”人们“不仅要缩短物质空间的距离,缩短彼此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离。”人们才有共同话题交流的可能。可以预测,人类如果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交流越来越少,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甚至可能面临断层的危险,甚而逐渐退回到愚昧状态。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学习共同体也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精髓。

(2)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学习共同体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享有话语权,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氛围使得师生平等自由地参与课堂学习。共享话语权是一个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师生在共享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如果不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就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平台,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和理性培养。也就失去了大学的意义和追求,失去了“基础”课的精神,“基础”课教学也就毫无说服力。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基本概念,理解社会基本问题等途径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如理解“信念”这个基本概念,教师将“信念”与“信仰”两个概念摆出,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打破传统课堂教师话语霸权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表达,在众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中正确理解概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网络。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在论述教育的目的时认为,大学存在的理由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就不再是一件事实,而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共享话语权的平等交流是如此富有魅力,由氛围到知识再到潜力,这真正体现了人类共享话语权的力量。“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共享话语权,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创造。当我们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当我们为此拥有一个共享话语权的环境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中获得了广泛的经验和重组的生长性知识,分享着别人所想到的和所思考的内容,他们的态度也就或多或少有所改变。

(3)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创建共享话语权的教学环境,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学习。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和发展着,从学生的疑问、思考、争论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学生更是可以在这个共同体的课堂中使自己的思维走向开阔、严密与深刻。课程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在课程中发展自己,成熟自己,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共同努力才能共同进步,这是学习共同体的最终追求。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越见明显。面临汹涌而来的信息源,人们感到恐慌、无奈,感到束手无策。建立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大多数教育者的选择。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只有共同努力,才可能接近我们预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教师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共同成长。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和以上策略的课堂充满了开放、参与、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得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他们参与学习,分享体验,共享思维的快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行动,课堂的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事实上的合作学习。师生交往有了更多的话题,生生交流也在讨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有了明显增加,“基础”课程教学成了学生向往的课堂。

上一篇:于乡镇工作的总结下一篇:关于党员学习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