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2022-09-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

那么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 以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于无形中使学生认识到品德高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是我们应该重点探讨的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而高校的德育正是融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中。由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里的重要阶段, 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教育, 最后一次能全心建立自己的知识基础, 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 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因而, 我们要力争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 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促使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起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良好品质, 增强担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的认识和重视, 努力改进这门课的教学, 把这门课的教学作为大学生德育的切入点, 提高这门课的德育效果。

2 提高《基础》课德育效果的途径

2.1 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作为道德的化身, 不仅通过其自身的行为诠释着师德的主要内容, 更以日常的言行、态度、举止和行为深刻影响着学生, 是学生丰富的道德资源。作为讲授《基础》课的老师来说, 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比如, 教师在每堂课上课之前都能提前到教室候课, 这看似简单的行为, 不仅能体现出教师认真和负责工作的态度、体现出教师文明守时的道德作风, 更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些日复一日看似简单的行为反复向学生传递着作为一名从业人员, 应该爱岗敬业做人的一些重要准则,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将这些准则内化为素养。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比单纯地告诉学生要爱岗敬业、文明守时要有效得多。因而, 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行为, 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修正自己的行为, 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 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影响, 充分展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

2.2 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教育是人的教育, 因而, 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基本方向。作为承担着重要任务的高校《基础》课来说, 更应该把大学生本身作为提高德育水平的主体,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活动视为在“教育者 (教师) 与受教育者 (学生) 主体间相互作用中, 受教育者受到启发、引导、促进而使其主体性得以展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 给他创造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让教育活动成为他的真正乐意追求的生活, 而不是使受教育者把学校教育看成是异己的, 自己被迫接受的活动。[2]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和抛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方法, 重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及已有的思想品德状况, 通过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 发展和提高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环境, 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能力, 保证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从而成为《基础》课教育活动中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大幅度地提升《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2.3 为学生创设德育的真实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魅力

“现实不是给予的, 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3]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 一种置身其中, 再现真实与复杂人性的生活[4]。

因而, 学校德育不能局限于特定的学校场景, 而应视其为学生体验生活的一种活动。因而, 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应注重突破教室与学校生活的狭隘空间, 为学生创设德育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道德两难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心境, 寻求自己本真的生命价值, 找到真实的自我。

2.4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高校的《基础》课教学, 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刻板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强调对单纯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的灌输。由于传授的道德内容相差甚远或者是受教育者的能力所不能达到的, 其结果反而限制了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卢梭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非人性的作法”, 尼采也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极容易导致“个性和创造性的丧失”。

我们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模式, 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基础》课的德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积极引导、热情激发、真情感召等多种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把道德灌输与尊重受教育者的理智能力和自主意识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判断和决策, 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2.5 采用灵活的评价考核方式

现在的《基础》课的考试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 学生所得到的成绩, 只是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程度的反映。如果单纯地采用这种形式, 根本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品德状况, 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品德的高低只是通过《基础》课试卷的成绩来反映, 大大降低了这门课的德育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能反映学生真实道德水平的评价方式。如实行考试形式多样化, 以开卷考试为主, 重点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问题的见解, 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反思。并且把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服务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提高《基础》课的德育实效性。

摘要: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承担着赋予每一个大学生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的任务。因而, 要达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 提高这门课的德育实效性, 需要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影响和教育学生;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创设德育的真实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道德的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评价考核方式。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德育,实效性,途径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增刊) .

[2] 黄葳.论主体性的教育[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 :142~145.

[3] 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4] 张翼.基于教育人类学视界的学生主体性探讨[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

上一篇:盲人导向装饰瓷砖市场应用前景分析下一篇:论死刑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