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2024-05-07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精选8篇)

篇1: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的这句话极为清晰的点出了:作为一个自然人,人不能避免死亡;但人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的需要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罗素说,支撑他生活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对人类的怜悯、对爱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不仅仅认同这句话,更希望这句话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

这句话不仅肯定了人生的价值: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也道出了人的终极追求——对知识的无限的探索。

既然如此,那么我应该怎样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呢? 记得弘一法师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理解就是:潇洒做人,认真做事。

因为宇宙世界如浩瀚森林,而现在一些所谓的金钱、权势、享乐、个人主义„„都仅仅是这浩瀚森林中的一枝一叶。难道我要放弃整个森林,而一生都只见到这几片枝叶吗?人生的终极目标既然是对无知的探索,那么,我怎么可以把我的心仅仅局限在这小小的物欲上呢?不是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吗?

同时,也不能忽视罗素三个动力中的另一个——对于爱的渴望。罗素说:“爱,就是别人给你的安全感。”爱,是个体人类之间的构建人类社会的粘和剂、是决定人类社会以至自然宇宙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浩瀚森林似的宇宙来讲,个体的人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对自然来讲,人与其他生命并无区别;同无垠的宇宙比,人类自身之间的无知其实也不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庄子说“齐物”,这也等同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提出的人权上的平等。那么,在认识到人物平等、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博爱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爱自己,也爱别人;爱亲人和朋友,也爱陌生人和敌人;爱人类,也爱自然;爱有生命的物体,也爱没有生命的物质。爱,包含了宽容,包含了互助,包含了诚信„„包含了一切由爱而生的美德。

一颗宽广的博爱的心,才能对人生的一切轻拿轻放,才能于风浪中搏击,才能“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才能算是潇洒的做人。

同时,我也意识到,做人是建立和贯穿在做事之中的。做人指导做事,同时又在做事中得到升华。而做事就是两个字——认真。认真同样包含了一种对人对事的尊敬的态度,包含了对对象的一种全面客观的认识,包含了一种坚持„„

在生活中,做人和做事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是我相信,潇洒做人,认真做事,是建立在对心理对情绪的理性的控制上,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必然也是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起尊敬的鲁迅先生。先生面对他生活的社会,在绝望中也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对真理的探求。先生所反映出来的那种反抗绝望的精神,是我在做事中做到认真,在做人时坚持信念的支柱。先生的那种“沉入大众”,始终站在人民群众那边的行为难道不正是对人类的苦难的怜悯的表现吗?

鲁迅先生说他“要肩起黑暗的闸门,放大众到光明的地方去”。而我,为了智慧本身,愿追求智慧的痛苦,终我一生。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如何加强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难题,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修养教育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借此,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浅谈一个个人一点肤浅的观点。

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獈、唯我独尊的习惯。***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我们在大学期间学英模、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

[b]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呢?[/b]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作为成人教育学院这一特殊的学院,招收的学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走上工作岗位上如何能肩负四化建设的重任呢?所以说应该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开设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由于我国经济落后,教育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如杯水车薪,教育体制毕竟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进入大学教育的学生毕竟是经过激烈竞争的优胜者,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以题海战略为主,父母、老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其他方面的缺点都被良好的成绩所掩盖,这叫“以优遮百丑”,这样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没有负担放纵自己,长此以往就很危险,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最后,加强大学生学英模、赶先进,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的学习氛围,从过去全社会学雷锋,学习孔繁森等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一定浪潮,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将学习先进、英模的活动开展的怎样呢¡至今我所见的也只是学术报告、信息交流等一些专业技术报告。而各行各业的先进事迹报告在我们高校讲座中几乎没见过,也只是从报纸、新闻里能见到。特别是我国最近发生的“非典”灾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非常时期涌现出来的白衣天使的先进事迹,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她们的道德品质是那么高尚,我们的高校教育者应在“非典”结束后将这些“白衣英雄”请进我们高校,给我们的当代大学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类似这样的活动应多开展,这将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有深远的意义。

以上的观点和看法是我对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是为我们高校素质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它必将对我们高等教育的跨世纪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b]

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b]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纲要》,要注意抓重点人群和重要环节。“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我们应当紧密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b]

一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b]当前大学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有理想、有道德是他们的主体形象。但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要实事求是地调查和分析,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在教学中作深入的剖析、正确的回答。在摸清大学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纲要》要求和德育总体目标,规划和确定大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原则和方法,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

[b]

二是要丰富和拓展“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内容[/b]。《纲要》在总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说,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在已有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说充分讲清楚,把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说充分讲清楚,把“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作为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说充分讲清楚,把“三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说充分讲清楚。

[b]

三是要把握和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道德观教育中的重点[/b]。《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的内容,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体现了时代特色。我们应当注意到,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在《纲要》中不是放在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中来表述,而是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来表述。这反映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在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些基本道德规范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当然也应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b]

四是要改进和创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b]。教学方法应该是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学,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他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结合起来。

[b]

五是要推进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建设[/b]。《纲要》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方面提出了“六个坚持”。这些方针原则,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中要体现和贯彻的,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建设也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应遵循“六个坚持”,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建设与批判、自律与他律、先进性与广泛性、一元性与多样化等关系,切实增强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道德境界的不断升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与展望

篇2: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法律基础

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75分)题目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法与法律完全相同。()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法与法律密切联系,经常通用,但是又有区别。法律是狭义上的法。法具有一般性,而法律具有具体性。法律一定是法,但法不一定都是法律。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3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在宪法统帅下形成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4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虽然未能遵循法治普遍规律,却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在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开辟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法治思想,既遵循法治普遍规律,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6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6.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7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7.程序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与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正确的答案是“错”。题目8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刑为的,不得定罪处刑。”()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0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0.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1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2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2.全体社会成员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3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3.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认可是国家对既存的行为规则予以承认,赋予法律效力。()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4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4.法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题目15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5.社会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正确的答案是“错”。

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25分)题目16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1.下列关于法的基本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选择一项:

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C.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D.法是由社会舆论的力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法是由社会舆论的力量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题目17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确定了()。选择一项:

A.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B.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 C.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D.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国家的基本原则、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题目18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选择一项:

A.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D.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题目19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是()。选择一项:

A.有没有法律 B.法律的多寡 C.法律的好坏

D.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题目20 正确

获得5.00分中的5.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下列不属于程序法范畴的是()。选择一项:

A.民事程序法 B.刑事程序法 C.行政程序法 D.证据法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篇3: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大学, 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重要途径, 它不仅有利于三观的确立,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大学不仅是培养具有理论型、技能型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四有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大学生。该课程教学理论丰富, 层次体系分明, 主要从爱国主义、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常识等进行全方面系统的理论、实践学习。但纵观近几年的上课情形, 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偏低, 影响微小。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定性为公共基础课, 一周四学时。目前的教学现状主要为:第一、教师:教师一般以传统的满堂灌输形式为主, 以教材知识为重, 以点名方式考勤;第二、课堂:定性为考查课, 以合班上大课模式为主, 考核方式为单一, 考核内容简单;第三、学生:学生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睡觉、看小说, 为了点名、期末成绩而出勤。以上种种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满怀激情的举例讲解, 学生在下面忙碌着做各自的事情, 最后, 铃声就是各自离开教室的提醒声。这种情形, 彻底歪曲了该课程开设的初衷, 没有规范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 更没有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 最后成为学生口中所说的枯燥、无聊、浪费时间、可上可不上的公共课。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改革的方式

要改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现状, 真正让这门课发挥作用, 让大学生受益终身, 就必须基于现状做些改变,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学生从求学时就从不同途径接受教育, 对此有一定的了解, 为此,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就必须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 突出重点、难点, 学校对于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的选拔就应该要求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 丰富的理论知识, 人生真谛, 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最终形成学生自己要学、愿意学的局面。此外, 对于教师队伍的建立, 还可以把工作在第一线的专职辅导员纳入, 辅导员多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而且年轻化、专业化,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辅导员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 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习状况、社会见闻等全方位的讲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要性, 学习不是为了最后的考试, 而是为了积累知识, 塑造自我, 思想、道德、公德和职业虽然有一定的认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智的成熟, 社会的发展, 应该对这些知识要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因此, 只有让学生思想上认识到位, 才能重视此课程, 才能改变那种一上课就睡倒一大片, 各干各事的尴尬局面。

第三, 改变上课模式。该课程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师灌输主讲模式, 应形成师生互动, 让学生走上讲台, 阐述自己对政治理论、社会见闻、法律等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再进行详细的点评和引导, 让学生形成具有主人翁意识, 锻炼自己的口才、胆量。此外, 学校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应改变几个班合在一起的大课模式, 应以各个班级为主, 尽量让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上讲台的机会。

第四, 改变考核模式, 考试不能简单的以考查课的形式进行, 不能以出大题型或写论文的方式结束, 应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综合来考核, 要以作业、出勤、平时课堂表现, 更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结合在一起, 以引起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重视。

第五, 充实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两大块为主, 思想道德内容可以以课本的主题为专题讲解, 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热点, 借助媒体, 如权威人士的讲座, 名人的励志演讲, 某事件的相关视频, 对于法律, 可以重点讲解平时学生生活中及不小心就会触碰的刑法、民法等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利用法律短片视频等教学模式和工具, 多形式、多角度的给学生讲解, 以扩宽学生的见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事关重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认识社会, 做出正确选择。因此, 社会、学校、家庭等三方应加强互动合作,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松, 顾土东, 谢丽霞.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德与法融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1) .

篇4: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篇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授课内容:绪论第一节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人生新境界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

编写者: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胡慕贤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内容:绪论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与以前相比的一些特点和新变化,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制定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培养优良、踏实的学风,从而使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适应人生新阶段,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新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了解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的不同特点,明确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并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难点是如何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实现从中学

到大学的角色转化并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对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09级新生汽车环境工程系 环境监测专业

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导入:什么是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人物简介:1916年即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1931年开始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至1948年随

国民党迁台。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

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

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

有影响的学府。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

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

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

之所在……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理固宜然。‛——许智

人物简介: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随后考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在该所长期工作。1979年至1981年,先后在英国约翰依奈斯研究

所和诺丁汉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92年10月至2003年2月任中科院副院长;1999年11

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院士。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重点)

(一)学习要求的新变化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

段。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既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不适和困难。尽快

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是同学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这里聚集着众多学者和专家,他们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了

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熟悉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这里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引领学术风气,促进思想交流,陶冶品德

操守,建设精神文明,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党和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

境,就是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尽快成长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

1、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

2、专业方向基本确立

3、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增多

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从学习任务看,中学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升学或就业作准备,大学则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培养各部门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学习内容看,中学教育是多科性、全面性、不定向的,大学则是一种定向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较专、较深,且与各专业学科领域发展前沿接近。从学习方式看,中学学习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由教师“领着走”,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大,而大学学习强调启发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形式独立研究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生活环境的变化

1、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

2、同学间的个性、成长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需要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理解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范围等方面。从生活方式看,中学生大多住在家里,不少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饮食起居由父母安排,而大学是集体生活,住公寓吃食堂,凡事全靠自己处理,这种变化对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同学不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生活习惯看,气候环境的变迁、饮食方面的差异、语言交流的不适、作息制度的不同、卫生习惯的改变,都可能造成适应不良。从生活范围看,中学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式”的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而进大学就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领域大为拓宽。

(三)社会活动的变化

1、生活丰富多彩

2、锻炼的机会增多 需要有主动的参与精神

可以用“两点一线”来形容同学们的中学阶段(公理是三点一线),“学校——家”。进了大学就不一样了,进入各种社团、协会、学生会等组织的机会增多,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这是因为大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什么能力?协调力!协调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能力,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锻炼一个人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锻炼一个人的组织能力。因此,可以说,上课时学习,下课也是学习。所以,同学们应根据自身时间、精力以及爱好等因素,选择性地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咱们柳职院称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拓展自己才能,挖掘自己潜能!

二、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大学新生活不适应的表现

第一,自我地位改变导致自我评价失调。大学生中多数人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或消失,面临学习成绩重新排列的局面,从鹤立鸡群变成“鸡立鹤群”,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极易导致自我评价失调。

学习期望不当导致情绪波动。

同学们在中学时代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就会发现学习竞争激烈,想取得优异成绩绝非易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同学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理产生危机感,出现了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对此不应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暴自弃,而需要认真查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案例:小A是某高校的一名新生。从小学到中学,小A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被这所大学录取的时候,小A踌躇满志,决心一定要以中学时期的拼搏精神,在大学期间再创辉煌。入校后,小A在这个决心的推动下,开始了积极的行动,第一线门课都准备了笔记本,教师上边讲,他在下边记,忙得不亦乐乎。两个月过去了,小A在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却收效甚微,感到对大学的学习特点很不适应。比如每节课老师都要讲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容量太大,以至于很难在下课前吸收、消化;由于内容多,老师讲得比较快而自己又记得慢,记笔记常常是丢东落西,笔记对理解重点、难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老师讲完课就走人,很少辅导,有了疑问不能有及时向老师请教,又不好意思问同学,问题越积越多……看着别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对老师的提问作出快速反应,踊跃发言,小A困惑了:我对每节课都认真对待,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总比别人多,为什么问题越来越多呢?就反映了如果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特点,不但学习缺乏效率,还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心理压力。

第二,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消沉

进大学以前,许多学生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产生失望感,情绪消极低落。

部分同学没能考入自己钟爱的专业或学校,使职业理想难以实现。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重新评价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自身条件,发觉与实际所学专业不一致,由此产生挫折感。大学现实环境和生活与中学时代的想象存在反差,导致部分同学产生失望感。解决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而造成的诸如专业思想、环境适应等问题,是应予重视的任务

第四、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经验相对少。进入大学后,马上面临重新结识他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不愿交往,因异性相处不敢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等,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非常压抑,为深深的孤独感所困扰,这在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

第三,理想“间断”--迷茫感

考大学的目标实现后,部分同学失去了新的目标和追求,出现“理想间歇期”,不愿意学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厌倦生活。顺利渡过“理想间歇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需要鼓起理想的风帆。

(二)对策

一是要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树立尽快适应的自信心

大学新生应当有主动适应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主动适应可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被动适应却常常于碰壁和跌跤之后才开始觉醒。不适应是暂时的。通过主观努力,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对此应树立自信心。不要轻易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自暴自弃或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态度。自信心是战胜困难顺利完成转变的前提条件。自信,不是盲目乐观,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足够的信心。要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

二是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在大学这个新的起点上,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理财

(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所以

应该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

学会吃亏、主动碰壁、积累经验和教训。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三是要摸索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四是要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五是要升华理想,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学知识:即学会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学 做:即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会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适应和改革自己的环境。该报告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理念,受到全世界的推崇,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因此,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每一个人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学习理念,由应试教育转向自主学习,由单纯学习知识转变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变一次性学习为多次学习和终身学习。须知,学校学习只能是基础性的学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难以受用终身,人们可以毕业,可以告别学校,但不能告别学习,这即是传统的学习理念向现代学习理念的转变。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一方面要搞好学习,取得近期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取得远期学习效果。未来时代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常称为“功能性文盲”。只有学会学习,才能驾驭知识而不是被知识所奴役。

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学习。它要求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会按照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

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是在本世纪初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的涵义也在拓展和深化。创新,一般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指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观念,新的学说和技术,新的制度和方法等一切新鲜事物。

创新型人才,指能够产生新思想,使之深化、交流并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促进该领域工作获得成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1)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提高综合国力不可能依靠技术引进,必须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发达国家既使没有政治偏见,也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你,然后让你和他竞争。

(2)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习惯和观念。

创新意识是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意识的基本要素:批判精神。这是创新意识的第一要素。创新首先意味着对旧观念、旧事物的扬弃,是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因此,创新意识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迷信、崇拜任何偶像、教条和一切不适应现实情况变化的旧观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吸取旧事物、旧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自己的新创意、新思想。

风险意识。创新是做前人未做的事情,是对旧事物、旧观念的否定,是对传统习惯势力的挑战,是对现状的革新,因此很容易受到传统习惯势力和错误倾向的压制打击,致使创新的风险和代价较高。加之没有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参考,创新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有时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任何创新都面临着风险的考验。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1)学校教育使人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经过前人探索、概括、提炼和检验的认识成果——完整化了的知识体系,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它把学校学习扩展到整个社会,把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多数人,把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人的终身,使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学校教育在整个知识经济体系中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并意味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变革。

(2)终身学习的实质是通过一个不断支持的过来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鼓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思想,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3)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在岗学习”、“终身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四、培养优良的学风

什么叫学风?学风,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学习风格和行为模式,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等。

优良的学风包括哪些特质呢?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本节课先了解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目的就是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性(或称工艺型、执行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

第一,地方性与行业性。

第二,市场导向性

第三,技术技能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特点

1、高层次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2、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3、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解决在转变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4、应具有必须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较强的管理和实践能力。

5、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鲜明的特色。

五、提出思考题讨论

1、你希望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

篇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重点和难点:

1、认识大学生生活的特点。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

三、确立成才目标,塑造崭新形象

第二节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二、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方法 基本概念

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素质法律素质

复习思考题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

4.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4)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5)《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重点和难点

1、理想和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4、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二、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三、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四、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基本概念

理想信念

复习思考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5.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6.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2、为什么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3、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维护祖国统一

四、增强国防观念

五、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基本概念

爱国主义国防观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新的国家安全观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

4.怎样理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5.怎样增强新的国家安全观?

6.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五、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本概念

世界观 人生观 人生目的 人生价值人生态度价值观人生环境复习思考题

1.在当今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许多人都十分讲求“实际”,思考人生目的这样的大问题有意义吗?为什么?

2.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3.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价值在于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

4.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重点和难点: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本概念

道德荣辱观道德规范个人品德

复习思考题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4.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5.谈谈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

6.结合实际,谈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词源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一、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基本概念

法律 法律制定 法律遵守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一、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节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三节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

二、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三、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

基本概念

依法治国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权威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法律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法律权威。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三、公共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三、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第三节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有关法律

第四节 个人品德养成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二、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三、个人品德与法律修养

基本概念

公共秩序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家庭个人品德道德修养

复习思考题

1.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面对当今的就业形势,你打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4.如何认识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篇7: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希望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从总体上指明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爱国主义的未来目标 B.爱国主义的永恒要求 C.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D.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人道主义

4.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C.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D.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6.人生观的作用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价值观

7.在人生旅途中,既可能遇到顺境,也可能遇到逆境。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是()A.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B.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C.怨无尤人,自暴自弃 D.玩事不恭,虚度光阴 8.“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这段话的意思是()A.不实现个人抱负,就不会创造社会价值 B.实现自我价值是因,创造社会价值是果

C.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9.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A.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C.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多层次的要求,包括最高层次的要求、较高层次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D.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1.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

A.个人主义为原则 B.集体主义为原则 C.实用主义为原则 D.享乐主义为原则

12.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A.保护环境 B.爱岗敬业 C.尊老爱幼 D.勤俭持家 1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他的意思是,在爱情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A.人的姿色和容貌 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风貌 C.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求 D.人的金钱、权势和社会地位

15.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这是良好个人品德中()A.敬业好学的表现 B.正直无私的表现 C.文明礼貌的表现 D.勇于进取的表现 16.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A.道德发展 B.道德认知 C.道德规范 D.道德修养 17.“四有”是社会主义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下列关于“四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有理想、有智慧、有文化、有纪律 B.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文化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D.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有纪律 18.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9.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称为()A.法律程序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运行

20.在下列各种规范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是()

A.法律规范 B.政策规范 C.道德规范 D.宗教规范

21.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这体现了法的()

A.评价作用 B.预测作用 C.教育作用 D.制裁作用

22.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称为()A.法律体系 B.法律渊源 C.法律部门 D.法律规范体系 23.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属于程序法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4.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各级人民法院属于()A.立法机关 B.执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法律监督机关

25.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人身伤害的案件,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26.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

A.多党合作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属于()A.非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抽象行政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28.民法根据权利主体是否为物的所有人,将物权划分为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下列民事权利中,属于完全物权的是()

A.质权 B.抵押权 C.所有权 D.留置权 29.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主体是()A.当事人 B.人民检察院 C.上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诉讼代理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2.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3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A.自我评价客观 B.善于与别人相处

C.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不能自拔

D.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34.把诚实守信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A.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B.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C.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诚实守信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最高层次要求 35.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A.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B.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C.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D.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 36.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C.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D.坚持“慎独”,不与他人发生交往

37.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除此之外,全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应当包括()

A.人身安全 B.经济安全 C.科技安全 D.文化安全 38.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A.指引作用 B.制裁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39.法律公布以后,还涉及法律完善的问题。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A.法律解释 B.法律制定 C.法律汇编 D.法律编纂

40.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有()A.人民主权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D.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42.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43.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44.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45.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篇8: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小论文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上一篇:职业健康管理制度下一篇:展示设计方向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