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2024-05-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共9篇)

篇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

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如何对人”、“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社会”、“如何对待家庭”等方面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学习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不管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还是家庭生活、与人相处等方面“身教胜于言教”的重要性。今后,我将把这种平和的心态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篇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为期7天的中华传优秀统文化学习,作为一民教育,让我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本次学习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教育者”全国暑期班主任培训为主题。培训过程中,诸位专家从“孝道” 入手,抓住当前普遍而在的社会问题根源,围绕《论语》、《大学》、《中庸》、《弟子规》、《孝经》、《诗经》等国学经典剖析中国古代感恩、谦卑、敬畏的三种教育方法,从仁、义、礼、智、信角度对什么是教育、如何去教育等方面作了详细诠释,并结合身边的典型例子,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对现有的教育、德性的本源问题作了全新的解释,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活学活用,令在场所有教师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许多教师感动的泪如雨下。下面是自己四天培训学习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精彩课程。课堂上一个个真实故事引发的思考,结束时90度鞠躬礼及《感恩词》让我们心存敬意。以位音乐老师的《德音雅乐》及《孝亲感恩歌曲学唱》课程给整个大讲坛带了歌声、笑声还有感动的低泣声。悠扬甜美的《生命之河》在义工老师们曼妙手语舞姿中展开,让与会学员感受《生命之河》滋润心田。用心去唱一首好歌,就能净化歌者的内心;用心去听一首好歌,能涤荡听者的灵魂。一个个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和一首首优美的感恩教育歌曲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的感染了全场学员,互动渐入佳境,全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情到深处,学员们还不时发出动情的低泣声。

二、温情服务、据悉,为大讲坛服务的十几个义工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以帮助别人为乐,他们把帮助别人当成个人修行的方法之一。他们一次次90度鞠躬迎侯,轻言慢行,半蹲在地上擦拭会场的每一个角落,用半蹲的姿势为在场的贵宾和授课老师端茶送水,他们用真诚的微笑温暖每一个人,他们身体力行践行《弟子规》,他们用言行践行道德礼仪,宣扬传统文化。每当听到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下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请愉快用餐!”等等温馨话语,我们恍惚来到了一个文明和谐的世外桃源。

三、专心学习。本次大讲坛所有学员均是来自一线的老师,他们排除一切干扰,参加为期7天的学习,时间长、人数多,但会场秩序井然,学员们完全融入到了和谐、宁静、纯粹的吸收经典文化的氛围中。授课中老师生动风趣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报告,深深吸引了全体的学员,大家无不认真听课、细心笔记。对我来说,这是一场心灵之旅,所有人在都聆听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感动中汲取师德的正能量。

四、心存感恩。松花江的王琦老师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做,他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来,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这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让我们从我自己做起,大力倡导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努力教育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国学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中华传统教育就在于传授道德伦理,在于培养人的“德”与“善”。《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小成也好,大成也罢,“成”的内容及其评判标准完全是德育性的。德育一旦成为教育的灵魂,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内容便自然以德育为中心了。

为什么一小部分国人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乱扔垃圾,不讲秩序,不守规范?我个人浅显地认为,是这些人不习圣贤之道,不遵圣贤之训,不守规矩,不遵规则。《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身的,没有修身,就没有齐家;没有齐家,就没有治国,更谈不上平天下。

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所以,我认为,学校的“立德树人”工程应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并把修己以敬、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摆在“德”的首位。在此基础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师德师风就是无形的榜样。像湖南省双峰县梓门桥镇中心学校每周周前会上都安排了十分钟的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时间。我们有序学习了《大学》《中庸》等古文化书籍,并组织观看《百家讲坛·中华孝道》等视频,给了所有老师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净化。我们更要求学校领导、老师把传统文化精髓贯彻到工作、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要求教师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充分理解学校校训“感恩、责任、拼搏、梦想”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完成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中,老师们都有一颗感恩之心、仁慈之心、关爱之心。

对于学生,要通过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来践行经典中孕育的德育内容,用传统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来引导他们,提升他们的道德文化修养。每天诵读经典,体会经典原味。每节课课前五分钟,以班为单位,全体学生肃立,齐声诵读经典,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特色班级文化。每间教室布置时都有经典文化宣传栏,每层教室走廊都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名篇,操场、过道修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历代儒家经典及大师介绍等文化长廊。学校中处处都可看到经典内容宣传,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课间播放并齐诵学校自制的《三字经》朗读磁带,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让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每周利用升旗仪式进行道德演讲,或分享优秀道德小故事,或诵读对学生有启迪教育作用的文章,或结合校园、学生实际剖析,让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经常浸润体味经典精髓,并付诸实践。每月开设修德讲堂,举行专题讲座,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系列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将经典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既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也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下转第41页)(上接第7页)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教育部

篇5: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

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学习心得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特别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现在很努力的在学校里学习这类的东西,传统文化好像没有必要学习。但是,传统文化会让你有一种有根的感觉,特别是在我自己渐渐的明白了一些话的道理明白了那些东西的

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同时我回过头去看自己走过来的脚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读到那些话又联想到自己的过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更是唏嘘不已。自己原来一直错得那么的厉害。像我们大多数人每天追逐个性潮流,沉迷电脑网络,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验,碌碌无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会做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稍有不满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诅咒与漫骂使得我们早就失去了一个人应该有的涵养。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没有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更多的是人类的自大,觉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水平。这样我们谈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实现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价值。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于我们大社会,更甚让我们置于宇宙,我们会发觉自己是多么的卑微。那么,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

篇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2302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研修总结

20XX年X月,我参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线上培训学习。在培训中我不但聆听了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还观看了名师骨干丰富的课堂实录,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基础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使我深受启发。

一、更充分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很花专门的时间和心思学习、思考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近段时间的网络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我们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运用到各种教育教学当中去,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深刻体会到新时代教师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提出了学习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也真实地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北宋时期,赵普对赵匡胤说,“我以半部《论语》就帮你夺得天下了,接下来我只要再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你治理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似乎有点夸张,但是其中彰显的道理很明了地说明了其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尤其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与课堂结合,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三、认真践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文化传统从未中断。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华文化的传统并非千年如斯,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生生不息、日新不已、变易不断的过程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中华美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开始迷失了方向,特别是有的人把坏的思想有意无意的传染给了自己的孩子,致使很多青少年在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播下了“金钱至上”的种子,也使他们逐渐走上了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歪路。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德育渗透,加强思想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道德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道德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孝”。现在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切,把“孝”这种美德传承下去,这样才会从小爱上升到大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谨信”。《弟子规》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守则,无论从“列典籍、有定处”,还是“房屋清、墙壁净”等等,都告诫我们做每件事都要仅仅有条。三“诚信”。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不只听顺耳的,而是做到诚实守信。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论语》思想亦颇为丰富,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在为人处世中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加强学习,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活泼、健康、茁壮地成长。

篇7: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爱国情怀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 忠也”,它选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在患难的时候不忘记国家,才是忠诚的品质。这就将爱国品质淋漓尽致的展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中扬帆前进,经历历史沧桑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种坚如磐石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作为民族思想支柱,正是它成为祖国发展腾飞的不竭动力。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豪,有虎门硝烟的爱国将领林则徐;有舍身炸碉堡的解放军战士董存瑞;有征服体育界一举夺得六枚金牌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光荣、自豪和骄傲。但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不断的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铸造出与祖国共有的一片辉煌。

虽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和平的社会。但是爱国的情感仍然可以在平时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体现,也可以通过每件事当中体现。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从从现在开始树立一个爱国的思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无私无畏。只有这样,长大了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都说国家、国家没有国何来家,没有爱国又何来爱家,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不是要我们去做什么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爱国烈士。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成为世界大国做出一点点的贡献吧!我们有权利,更有这个义务去做这件事,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加油吧!

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本书,感悟颇深,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第一单元爱国情怀的感悟。

我亲爱的祖国,岁月如书,67年风雨兼程,67年的光辉岁月,你的一切都让我感动……

书中临患不忘国 忠也,这句话令我深有感慨,临终前不忘国家,方是忠义。而主人公,更是将这一点淋漓尽致的展现。

细细的去品读,书中有岁月的体验,有喜怒哀乐的感受,有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有对未来的渴望,有对信念的坚守,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啊!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啊!

我想起了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我的祖国爱的深沉。我想说:我一定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如果通过运动式、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只能适得其反。有关方面花大力气编写了一套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

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1)教学时间。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尤其是中学,安排非常紧张。要开设一个课程,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问题肯定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那么将现有的哪一项教学内容强退出去腾出教学时间呢?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再动脑筋,肯定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课程标准。如果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就要明确它的课程目标,每一学段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教材的编写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教,各年级有什么具体指标,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就做为课程,就编写教材,显然是有点草率的。能不能成为教材,能不能成为课程,都是值得斟酌的。

(3)教师队伍。这套教材谁来教,谁能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如果需要专职教师教,目前似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学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各学校更没有这样的现成教师,至少是时间和数量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教这门学科,估计能胜任的不多,勉强凑数,效果很难保证。

(4)评价方式。简单说,就是要不要考试,中考、高考要不要体现。如果中考、高考不要体现,即使行政部门明确为考试科目或考查科目,也是形同虚设,学校、家长、学生都不会真正重视。如果中考、高考要单独作为一门科目,这对中考和高考的整体方案必定带来很大触动,更值得好好研究。

我们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教材,也不在于是不是课程。我个人以为,习总书记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担忧也是必要的。但他所批评的“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等“去中国化”现象,主要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学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笔者参加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必修安排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选修教材中也有《论孟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欣赏》等几门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都是绝大多数学校所选修的。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畸形的高考压力等原因,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笔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言文教学要“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个“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教学实践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情况,恐怕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教学文言文就剩下了“文言”,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就是为了能翻译。而很多高考文言文的题目,基本就是考查能否理解和翻译(直接的或间接的)。于是在很多课堂里,不仅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历史和政治学科情况也未必比语文更好。

至于语文如何发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笔者个人的意见,如果要追求有效,就只能是渗透。有专家认为要调整课本选文篇目及比例,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如果发现哪一种教材相关篇目太少,增加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文化的特点就是“渗透”。事实上,没有古诗文,我们也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排了古诗文,也可以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以为,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即使教材里有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应该是用渗透的形式来濡染学生。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和学生讲传统文化,恐怕效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倘若我们的相关学科都能够重视这个任务,都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再辅之以丰富的专题性活动,解决这个问题是不难的。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最近两年,笔者就所带班级的同学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学生很喜欢,效果很不错。

篇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文化生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24-04

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文化生活》为例,探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助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歌入课,感受家国情怀的厚重底蕴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精神凝聚力。家国情怀当属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它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为不同的话语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志士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典型的家国情怀。“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是比“修身齐家”更大程度的价值实现。将个人的才华、学识贡献给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爱家,爱国,爱国家,生生不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是秋瑾报国的决心;“振兴中华”“天下为公”,是中山先生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哪一位炎黄子孙,不希望祖国强大,不憧憬生活美满?在当代中国,传统家国情怀实现着现代转化,便是我们共产党人提倡的、人民为之奋斗的伟大中国梦。在中国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也即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与社会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可凭借的手段可谓丰富多彩,歌曲就是其中之一。荀子在《乐论》中曾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1]因为音乐不仅通过听觉器官“接于肌肤”,而且可进入内心深处“臧于骨髓”,如春风吹化万物一般影响人心。例如,《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龙的传人》《华夏文明之歌》等歌曲,或抒情优美,或真挚感人,或激情昂扬,都可入课,掀起一阵阵“中国风”,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例如,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笔者播放歌曲《国家》: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 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 我爱我的家

朴实的歌词和着悠扬的旋律行云流水般流淌,让我们的心灵荡漾着温暖。借此引领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验中华文化之美。“国家”一词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无论拆分还是组合,无不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家”组成了“国”,“国”还原为“家”,家与国历来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不断显示出厚重的底色。任何时代的历史风云人物,无不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将这种无比宏大而细腻的情感归纳为“家国情怀”四个字。“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淌,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升华为中国追梦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归根结底,中国梦是忧患意识的千年传承,是家国情怀的诗意表达。今天,引导学生追梦、筑梦,思想政治课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品味民俗,体验家国情怀的现代传承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其中蕴涵着巨大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以及其精神影响力。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一个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拥有几千年的生命力,之所以一直为百姓所承认、所继承,依靠的正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现代人欢度传统节日,并非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而是因为现代人同样需要这些传统节日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的滋养与抚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需要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2]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使命之所在。

一次,正值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引导学生品出端午节中的“家国情怀”,笔者组织了一次“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过端午”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分析说明以下问题:(1)端午节有何文化寓意?(2)端午文化的主题是什么?(3)我们应当如何传承端午文化?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端午节本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2008年起,端午节等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其用意不言而喻。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保护,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凸显,更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

nlc202309040417

端午节具有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拥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蒿、办诗会、公祭屈原等多种活动,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端午节及其习俗古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也千差万别。但其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所秉持的追思先贤、爱国爱家、祈求健康、远离灾病、热爱生活的内涵,却古今同理,南北同心。一个节日,传承了优秀文化;一种习俗,浓郁了家国情怀;一次活动,芬芳了爱国精神。

包含端午在内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要以现代人的方式来继承传统节日精神,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并将这些精神和内涵连同节日本身继续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欢度佳节,勿忘传承,家国情怀,尤为珍贵。留一份家国情怀于后世子孙,传一种爱国精神给民族未来,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就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政治是容貌,经济是体态,文化是内涵。当今世界,一个民族或国家真正得到的高度认同最终是对其内涵即文化的认同。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固守民族的根脉。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3]

三、鉴赏经典,激发家国情怀的认同自觉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中国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文明古国”的集中体现,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从古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多是通过诗词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千百年间名家辈出,佳作云涌。从儒家修身经世的深邃理路到道家恬淡无为的放达情怀,从先秦古朴瑰丽的神话到两汉铺陈宏阔的大赋,从魏晋慷慨沉郁的古诗到唐宋刚健清婉的诗词,从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到元代雅俗共赏的元曲,无不包涵着积极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感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热忱、乡土情怀。

教育的使命正在于以知识涵养人性,润泽人生,使自然人走向文化人。而孔子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典诗文的鉴赏、学习中,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家国情怀皆使命,岁月无声自成诗。在现代社会,我们品味、鉴赏古典诗文,就是在体验、接受一种内涵丰富、立命安身的心理文化感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乃至迷上经典,必将使之终身受益。

在教学“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时,为了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笔者播放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亲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情深意切,既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反映了海外游子渴望祖国的统一。诗中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寄予了思乡情怀。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学生自然生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4]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能知识化、工具化和教条化,教学过程的着重点应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诗文鉴赏,可收到以经典浸润人生、以诗文陶冶情志、以心灵传承文明、共同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之功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解读名人,升华家国情怀的核心情感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始终富有丰沛情感而激昂奋进的主旋律。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着深邃的家国情怀。从“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抱石沉江的屈原,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精忠报国的岳飞;从赶走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留下千古名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烈士吉鸿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捍卫国家荣誉,用热血保卫领土完整,用实事求是坚定改革开放,用真爱坚守家国信仰,深刻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分量。正是历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所散发出的浩然正气,凝聚起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力量,挺起了中国坚强不屈的脊梁。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一条流淌的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家国情怀教育自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今天,我们生逢动荡多变的世界,身处思想激辩的时代,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关键不是要讨论是否爱国,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如何爱国。例如,在教学“永远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时,从屈原、岳飞、林则徐、文天祥,到吉鸿昌、邓小平,笔者与学生一起回顾与解读这些名人恢弘的爱国事迹后,组织了一次“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的大讨论。

材料1:2012年9月11日,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导致了中国强烈的反对,全国各地民众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反日游行示威。但在游行过程中,有一些人借“爱国”之名,打、砸、抢、烧,危害同胞财产和生命安全。

材料2: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本科及以下层面的就读人数增长迅猛,留学逐渐向中学生发展。以中国在美就读私立高中的人数为例,从2005年的仅65人增长到2013年的23795人,人数为8年前的366倍。

nlc202309040417

问题:(1)在新的历史时期,身为中华儿女应当如何爱国?(2)如何看待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的这一现象?出国留学与爱国主义是否相悖?

带着对名人志士爱国精神的感悟,学生们通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1)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不能失去理性,爱国不能逾越法律底线。理性爱国,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我们应理性表达爱国诉求,把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的不懈动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爱国不崇尚空谈,而重在行动。它需要强烈持久的行为,即自觉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报国之行。

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因此,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为国家效力的本领,同时要正心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全面发展。

“别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什么。”(约翰·肯尼迪语)[5]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爱家、爱校,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成就个人的一番事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家国情怀的真谛!

(2)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流性,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之所趋。出国留学,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一件好事。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怀,出国留学与爱国并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出国留学,身处异乡他国,反而更能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

一些留学生学成不归,并不等于不爱国。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身处何方,那份对祖国的爱都是无条件的。只要不忘自己是中国人,都可以报效祖国,都可以为促进祖国的发展与统一而作出自己的贡献,都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国际视野,做一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学生的回答理性却又不乏激情,充盈着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胡娟,李立国,胡莉芳.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秋雨:何谓文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叶嘉莹.好诗共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杨照:故事照亮未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家乡的变化作文阅读下一篇: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