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024-05-02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通用8篇)

篇1: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坚持辩证的方法,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有所保留、有所抛弃、有所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前提是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这种评判不能仅仅凭感觉、凭主观情感,而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形成科学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标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少相关文化产品还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少趣味和韵味。随着数字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人们在形象化、互动化的感知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其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等之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还要弘扬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守基本思想元素,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大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通过转化吸收、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摘选自夏建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推动其现代转型。

B.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区分好精华和糟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前提。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其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

D.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文化具有时代性为立论前提,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问题。

B.文章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准则和方法。

C.文章阐发了作为评价传统文化重要标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D.文章在论述对待传统文化要弘扬包容精神时,关照了时代发展,关照了理论与现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判传统文化应有科学标准,如果仅凭感觉、主观情感评判,就会做出错误评判。

B.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就能让其“活”起来。

C.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生产生活,才能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D.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创新发展的原因是缺乏文化交流,不能吸纳国外的文化成果。

阅读答案:

1.C(改变了陈述对象,原文为“不少相关文化产品还缺乏吸引力”)

2.C(并未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3.A(B项,“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不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充分条件,把或然变成了已然;C项,“融入生产生活”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没有条件关系;D项,错误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之二,“吸纳国外文化成果”错误)

篇2: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源泉

发表时间:2014-02-28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

•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

•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对待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地对待,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要有文化活动还要有文化产品。要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国民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现在,一些地方举办的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利用传统节日举办民间民俗活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形式、好载体,近年来开展的“我们的节日”活动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品牌,这些都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抓好。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工程规划、加强重点扶持,推出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品力作。这里还要强调,所有精神文化产品都应当有一股精气神,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刘奇葆

• 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中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研究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广泛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重视和发展民间文化,展示中华文化之美,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自豪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刘奇葆

• 广大电影工作者要把描绘中国梦、弘扬中国梦、抒发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作为应有的历史担当,用影像记录伟大时代,用光影展现人间真情,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成功。要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把人民群众作为电影艺术的表现主体,用心拍百姓故事,用情演群众冷暖,为人民奉献更好更多的电影作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深刻地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刘奇葆

• 中华文化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研究好、传播好中华文化,不仅有益于中国人民,而且有益于世界人民。各国汉学家加强中华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文化,积极推介和传播中华文化,让各国人民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持续关注、广泛介绍中国梦,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认识到实现中国梦是世界各国的机遇。希望积极翻译和推介中国当代优秀作品,把优秀文学、电影电视作品和图书翻译推介给各国人民。>>>

传统文化是解决转型期道德悖论的重要资源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

•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中,解决道德悖论的一个重要资源和优势,是其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应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中优秀的精神基因,使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一个重要精神来源。>>>

• 尽管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过去没有、现在也不能简单地就把我们带进现代化,但我们强调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的价值,不是要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新芽,使其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支撑。对于传统文化不可能照搬,而需要重铸。时代精神强调时代的理性认同,民族精神立足于民族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不是逻辑推理或理性构造的结果,而是民族传统中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力量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篇3: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民族美德,发扬光大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发展史, 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 这种富有民族特质的传统美德是民族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 必须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代代相传。在当前,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是新时期乃至于今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达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国的高校不仅应当着眼于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 更应当注重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理想人格的培养, 使我们的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可靠栋梁。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客观现实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其中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一些明显性的不足, 是不容教育工作者忽视的, 否则我们的高等教育的职能就无法正常发挥, 我们高校教师的育人责任就无法尽到,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将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业。

我国的社会环境无疑是健康向上的。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蒸蒸日上,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攀升, 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 在我国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 问题也是存在的, 尤其是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有差异性的价值观念也由外界侵入, 在我们的社会开始滋生和蔓延, 不仅影响和模糊了人们的判断及辨别能力, 对我们民族素质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阻碍。目前, 我们的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难免受到潜在的影响。同时, 长时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引导作用, 教学的目标大都落在升学率之上, 为此, 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 成为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追求的一个又一个目标, 分数成为了各层级考量教学的唯一标准, 因此, 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仅仅保持在形式的框架之中, 思想育人、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 他们受到家长们的溺爱和娇惯, 往往有“自我为主、自以为是”的性格缺陷, 缺少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知悉和自律。为此, 我们不难看出, 在社会问题的诱导、中小学教育中的不济、家庭环境的放纵这三方面的干扰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二、正确理解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正是看清了我国当下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包括全体国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肃问题, 这是对全国人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更是高校构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性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概括为很多方面, 而其核心内涵可以以儒家的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来概括。对于这五个方面, 可以扼要解释为:仁爱之心、正义之气、礼仪之规、智谋之力、诚信之品, 这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理性积累, 是符合中华大地风土人情的接地气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养料。如果在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忽视或质疑这些理性的积累, 不顾风土人情的需要, 那么我们民族精神发展的命脉就会出现断层, 我们的文化传承的内涵的链条就会裂变, 我们的民族就会有被他民族同化甚至面临存亡问题的危险。因此,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丢, 这是保障和砥砺民族品行的必然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牢筑民族魂的有力举措, 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坚守的理念。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道德建设的源泉,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淀,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根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 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才会形成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 才会把我们中华民族推到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中, 我们应当在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 努力通过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学生们养成健康的品德, 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正能量的“发光体”, 成为传统美德的“辐射源”, 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奠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 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对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几点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一) 要努力把大学建设成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家园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 更应当是思想的宝库。为此我们就应当积极发挥大学校园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展开正确的思想教育。通过多样的思想教育方法、多彩的校园文化、踏实的课堂教学等手段, 搭建一体化的育人树德平台, 构建适宜校园传统美德传承的风清气正的小环境, 帮助学生们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勇挑重担、肯于创新, 夯实学生们品格基础的正面部分。

(二) 要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成为学生“精神导师”的教师队伍

道德品行是否高尚一直被视为老师的承业立身之本。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 大学中的教师队伍不能仅以业务为主, 关键还是要能传道、会传道。我们的大学教师既应当有完善的自我人格, 更应当成为学生们“以身作则”的道德传承者。一方面, 大学应当在选人、用人方面下工夫, 严把入口环节, 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用老师, 要敞开出口环节, 对理想信念动摇、缺乏敬业精神、言语举止失范的教师, 应当坚决予以清除;另一方面, 应当强化对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再教育, 使我们的教师队伍总是能够精神饱满、意气风发。

(三) 要增强典型的积极效应

不仅要用公众的典型人物来引领学生进行精神建设, 更应当在学生中发现和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人物, 并加大力度进行表扬和奖励, 让典型人物起到积极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道德建设中典型的重要作用, 如每年所开展的全国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就体现了这样的意义。

(四) 要强化操行考核的力度

篇4: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是两岸重要的曲艺文化交流活动,自2011年创办以来,每年分别在台湾和福建两地轮流举办,旨在通过展演座谈等方式来加强两岸曲艺界的交往,共享文化艺术发展成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动不仅仅是一个以演出为核心环节的系列曲艺展演展示活动,尤为重要的是,它还成为两岸曲艺界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从这样一个共识出发,来总结和思考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台湾交流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今后交流活动深入开展必将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一、两岸曲艺交流应高度重视表演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峡两岸一脉相承,是两岸割不断的“根”与“魂”。做好两岸曲艺交流,不能仅仅局限于曲艺圈内的自娱自乐,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演出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做好宣传阐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这篇大文章,强化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一家亲”的价值理念。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演出的组织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多渠道多方式来传播曲艺知识、宣传推广中华文化,增强曲艺展演展示的学术性和含金量,效果显著。这次欢乐汇活动在组织策划阶段,就精心挑选了相声、评书、梅花大鼓、朝鲜族盘索里、四川谐剧、南音、福州评话、伬唱、闽南讲古、答嘴鼓等10余个地方特色浓郁、服装色彩艳丽、演员表演精到的曲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充分展示出了曲艺艺术的丰富多彩和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姿,同时,还借机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丰硕成果。在演出的主持串联环节,主持人通过简约的语言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言简意赅又令人印象深刻地阐释和介绍了表演的曲种、内容和表演者,为后面的表演进行了引领和鉴赏式的介绍,把一场平时我们熟知的曲艺演出变成了一堂生动风趣的艺术公开课,受到观众特别是高校学生和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认可。台东大学音乐系专任讲师廖克绍先生说:“主持人妙语连珠、学识渊博,生动地串联每个节目,启发了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演出中特別提供的表演唱词,对于观众的欣赏有很大助益。”

二、两岸曲艺交流应高度重视曲艺作品的内涵及表达方式

曲艺行内有着“把点开活”的艺谚,指的是演员表演时要根据观众的不同而对作品有所选择,以求达到最佳的演出效果。但在实际演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个别演员曲解了这句艺谚的本质要求,为了追求一时的演出效果放弃对作品内涵的把握,甚至用一些“脏活儿”“臭活儿”来换取廉价的掌声和笑声。创作有自由,但当面向公众时还要负起责任。这一点在组织两岸曲艺交流时要特别关注。笔者犹记得第五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在福建晋江举办时,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原定表演评书《桃花庄》。这是一个经典片段,颇能体现表演者的功力。本来节目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叶团长了解到当天观看演出的都是小学生时,立即调整了节目。这个细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海峡两岸欢乐汇移师宝岛,无论是组织方还是表演者都对演出的节目内容进行了仔细研究和精心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如青年相声演员董建春、李丁在前往台湾之前,就对上岛表演的节目进行了反复考量,还征询了台湾、香港朋友的意见,以求找到最好的结合点。抵达台北后,他们又拉着台北曲艺团的同行,一口气表演了5个节目,并最终确定了3个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四川谐剧演员叮当原本表演的是他的代表作品《麻将人生》,这个作品经过反复打磨,并多次在各种场合演出过,有很好的反响。但到淡水润福老人院演出前,由于其表演中有表现老年生活的内容,从而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最终在听取老人们的意见后,经修改保留了这个作品,充分展现了叮当的表演特色和表现才能,受到阿公阿婆们的喜爱和欢迎。大广弦演奏家王川军、青年南音演员许达妮、闽南讲古演员王培焕、畲族绍鹊苟演员雷志华等都在演出彩排时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节目的表现方式、服装道具摆放、走场路线等进行了调整,以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可以说,即使是同一个节目,在第六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每一场演出中的呈现都是不同的,充分展现了各曲种的艺术特色,传达出了曲艺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曲艺人的艺术追求,展现了大陆艺术家良好的精神风貌。东华大学音乐系助理教授许牧慈说:“曲艺家们表演的作品传达出的忠孝仁义、敦厚朴实的内容和精神让我感觉熟悉亲切,感到我们血缘相近,追求一致。艺术自身所传达出的美学追求与美的内容就是自我介绍的最好方式。”

三、两岸曲艺交流应高度重视用心交友,以情感人

施朝养,台湾彰化县和美镇答嘴鼓艺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他创立了和美雅沟才艺车鼓阵,常年从事地方曲艺表演。今年8月他不幸查出罹患肺癌,手术前,他要医生保证他术后肺活量充足,不影响声音,方才愿意手术,原因就是要参加这次两岸曲艺欢乐汇活动。演出当日,他从和美驱车近3个小时赶到台北,与大陆的艺术家同台表演,其敬业奉献、乐观豁达的精神令人动容。艺术团集体送给施朝养老人一面全体成员签名的艺术团团旗,以此表达对老人家的祝福之情。

郭怡如,财团法人台北艺术家文教推广基金会办公室主任,是这次活动的台湾接待方主要成员之一。郭老师为人豪爽,做事认真,通过两届的合作,她已经成为曲艺的铁杆粉丝。在台北分别的时刻,她动情地说:“对于曲艺,我是门外汉。但这几次接触下来,我对这门艺术很喜欢,很投入,是海峡两岸曲艺交流活动给了我了解曲艺、了解艺术家们的机会。我会时时想着大家。”

两岸欢乐汇,同胞一家亲。有时这种亲切就因为一句乡音,有时这种亲密就在你来我往之中,有时这种亲近就在共有的精神家园里……正如元朝管道昇的词中所言:“你侬我侬,忒杀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篇5: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我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些与诚信背道而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这些不良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严重玷污了我国高等教育这块人生路上的最后一块净土。目前我国在校的各类大学生人数超过两千万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果在大学校园里任由这些不和谐、不健康的错误观念自由传播的话,那么等到这些大学生走向社会后,接触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公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尚未完全成型的最后阶段,抓住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诚实守信的正确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对他们今后的成长,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治标宜先治本,究其本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不过就是社会诚信危机的一个翻版,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1)社会公权力的滥用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确立。在我国社会公权力的滥用虽在中央三令五申下有所收敛,但仍大量存在,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在一些地方仍很盛行。在利益熏心者们面前,根本没有诚信可言。而相反的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老实人总是吃亏,所以诚信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信仰,却不能也不愿意再去遵守。面对现实,他们不得不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生活需要和自身价值的需要,逐渐转变成只顾眼前利益,丧失远大理想和抱负,淡化了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出现了偏重实际、淡泊理想的倾向。尤其是近些年的“国考热”,更能看出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向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利益,追求实际成为一种人所共想的社会潮流。这些社会现实也给年轻的在校大学生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产生扭曲,进而产生一些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

(2)行业潜规则让人对诚信不再感冒。在我国,很多行业,尤其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垄断行业,他们的行业潜规则让诚信成了一张白纸。比如:就业时内部子女优先、本行业范围内的家庭消费免单、官员吃干股、官本位等等,而这些现象对于一般人只能是望而兴叹。诚信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生活的改善,收入的提高,地位的变迁,于是在这些人的心中,诚信逐渐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上的急功近利,而这势必会造成道德上的唯利是图,并且不可避免的使一些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社会公德意识出现滑坡,甚至是行为方式的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渐渐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的思潮所取代。这些虽是成人的事情,但肯定会通过家长的表现渗透给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对诚信产生疑惑。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仍是把上学当作“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以功利为目的行为,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尤其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的时候,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引导,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再加上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自然而然地开始娇生惯养,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些什么,更谈不上什么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了。

(2)家长把关不严的影响

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分配不公,再加上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的沉重负担,使一些家长严重背离了诚信的轨道,当着孩子的面去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孩子的一些小事重视不够,任由孩子自由发展,该批评的没有及时教育和制止,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不良习惯。

3、自身素质的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地分辨是非,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他们在认识上是积极的和正确的,并且也在努力追求个人内在品质的自我完善,但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又比较欠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错误道德观念的误导,被各种错误的表象所迷惑,于是出现不能好好把握自己的情况,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目前大学校园里一部分人爱慕虚荣,穿名牌,讲吃喝,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仍在蔓延。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特点,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向父母要钱,借同学朋友的钱,慢慢地习惯成自然,学会了撒谎,诚信便不再伴随左右。另外由于大学校园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和以前相比,环境氛围宽松了许多,再加上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导致某些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管理,整日沉溺于游戏和娱乐之中,而忽视了学业。等到考试时临时突击,或是只能采取不正当手段,去蒙混过关,这样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影响别人,成为这些人的“榜样”和“楷模”。

4、诚信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诚信评价体系,学校在评价学生时,也往往只看重成绩,“三好学生”也基本上给了成绩靠前的学生,而诚信及道德素养往往被忽略。正是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带有可操作性的约束机制,使失信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让他们为自己不诚信的行为付出代价,也没有使诚信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于是导致失信者越来越多。

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人生方向,当代大学生是承载未来希望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而应主动采取措施,对症下药。

1、引进激励、奖励机制

人毕竟是社会人,谁都得为生存而奋斗。如果总是失信者获利,诚信者失利,谁还会再讲诚信呢?经济社会下诚信机制不健全时,谁太清高就会一贫如洗,这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这些人,应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有一天诚信不再是徒劳的事情,诚信者的利益能得到保障,甚至是奖励的时候,我们坚信诚信将不再是难题。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大学为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信用记录进行电子量化管理,使学生的日常行为多了几分约束,并且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优秀生评选、发放助学贷款等结合起来,这必将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再将学生在校个人信用档案与社会诚信系统接轨,就更能对不守信用者起到制约和威慑作用。

2、自觉提高自律能力

在所有的措施中,自律才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应该懂得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法则,还应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领会诚信的道德价值,深刻认识诚信对社会、对他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不讲诚信的严重危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古人尚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何况我们今天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呢?所以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严格自律,始终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使自己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牢牢坚守诚信的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要不断汲取社会正能量,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总之,要处处从严要求自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使自己成为诚实守信的典范。

3、明确高校责任,加强教育引导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石,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将直接决定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信用中国论坛”上对大学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作为大学生,应该明确,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所以各高校也应把建立诚信校园环境放在第一位,要用诚实守信的正面舆论引导人,用诚实守信的榜样鼓舞人,用弄虚作假的反面警示人。有了这样的土壤,一定会生长出具有诚实守信优良品德的幼苗。通过教育引导,使我们的大学生明白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信用越来越重要,不诚信只能骗得一时,终究会酿下苦果。

4、借鉴国外高校管理经验

比如美国在大学生入学时发放新生手册,签署学术诚信保证书。许多大学还建立了荣誉守则制度。新生入学时,都要求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诚实的保证。一些大学甚至将此作为新生最终入学的条件。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可以互相监督。他们的许多荣誉守则制度都规定学生有检举作弊的义务,并享有参与判定处罚的权利。这种做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成功之处在于,学生比教师有更多发现作弊行为的机会。

篇6: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诚信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治国理政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根基。现代社会,从普遍的道德要求出发,诚信应包括诚实劳动、恪守承诺、真诚待人三个方面。其一,诚信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其二,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既包括由人们自己承诺而引发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令、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普遍权利与义务,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其三,诚信要求为人做事实在、实诚,不欺人亦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基本社会属性,或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其立足点都是诚信。以国家层面为例,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中起着基石作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以诚信为基础;以诚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建设本身就是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诚信的缺失,将导致社会道德沦丧、世情冷漠、腐败横行、犯罪高发。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诚信处于基础地位。

我国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诚信道德建设落后

2.各个领域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3.法律制度不完善 4.信息不对称

5.决策与选择的不确定性是信用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最近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

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当前,应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建立诚信政府。古人云:“政者,正也。”要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消除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制度科学、合理、有效,运行依法、规范、高效,不能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政府官员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重视制度建构。诚信价值观需要倡导和培育,更需要科学的制度建设来保障。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国际规范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关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出台体现了顶层设计对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不诚信现象的重视,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积极推进。

营造诚信氛围。一是开展系列诚信教育,使人们明确在信用经济时代如何利用“信用”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如何通过诚信的收益累积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行为动力;二是加强宣传,积极营造讲诚信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教育人们在社会生活、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三是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模范真实感人的事迹,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虚假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道德标杆和社会辐射效应。

加强诚信监督。当今社会之所以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关键是监管不到位,惩处力度不够。一是要动员社会公众的参与,让公众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一经发现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失信行为,就应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曝光,使之成为过街老鼠;三是依靠法律的威严与制度的力量,可借鉴西方对处理假冒伪劣的立法和执法经验,对制假卖假者绝不轻饶,增强法制的威慑力。

案例:去年9月份长沙县5110站点销售员卜克将彩民丢弃的33万元大奖彩票归还了中奖彩民。再到今年岳麓区9171站点业主潘利文更是将533万元的巨奖彩票第一时间交给了彩民„„彩市诚信事件频频出现,为彩票行业的健康发展传递了正能量。

篇7: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礼仪是什么?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不讲礼貌的人越来越多了,为我们的.民族抹黑,是我们在外宾面前丢尽了脸面!

尊老爱幼——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子!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走回家。在路上我们无意中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爷爷牵着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走在过道上,对面一个大姐姐像老爷爷这冲来,老爷爷连闪躲也来不及,一下子被撞倒摔到地上,那个大姐姐假装往后退了两,三步,紧接着就破口大骂:“没长眼睛啊!××!×××××,××××!”(注意:以上“×”表示脏话。)老爷爷委屈的说“姑娘,明明是你撞我的呀!”“是呀,是呀。”路上的行人也帮老爷爷打抱不平。大姐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了。

篇8: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一) 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阐述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 其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音乐教师都通常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教好音乐”这个音乐教育方法上, 而对于音乐教育内容则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这就给高校音乐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近年来, 虽然国家不断提出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并对高校专业教育, 尤其是艺术类专业教育提出了号召。但是,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依然有很多音乐教师为了求快、求毕业生数量与就业率, 偏重各类音乐技能的教学, 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阐述。就目前来看,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 (除音乐院校外) 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的音乐教学体系。

(二)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缺乏有经验的音乐教师

音乐教师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主导者。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 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更确切地说是结合能力) 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二者结合的最终效果。就目前来讲, 我国很多高校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上有很大的不足, 其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音乐教师受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的不是很多, 单纯的受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的音乐教师知识结构又单一。而且部音乐分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有误, 总结能力与融合能力不强;第二, 部分高校音乐教师的年龄较小, 并且很多都只是本科学历。他们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未做到全面认知与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音乐教育实践中面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时, 表现出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 难以达到二者完美结合的要求。

(三)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与形式不当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有些音乐教师为了应付校领导检查, 将二者的结合看作是“走形式”。在具体实践中, 有些音乐教师不注意方法, 忽视二者的结合点,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进音乐教育中;还有些音乐教师发现教材中出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 采取“一言以蔽之”。目前,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方法和手段上, 只能满足一般的课堂讲授, 结合方法单一、生硬、陈旧, 教学手段也比较机械, 没有新意。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点分析

(一) 高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谋而合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还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才。多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大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 并以音乐为跳板增强大学生对人生、对梦想、对社会的热爱, 实现美育的目的。

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以及孝文化、家文化等, 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同样具有美育的功能。不同的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比高等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更全面, 更接地气, 更有民族性与人文性。为此, 从育人这个角度上来说,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必然的, 而“育人”就是二者结合的第一个关键点。

(二) 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功能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如出一辙

高校音乐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单从教材角度来说, 它包括国内外音乐的发展历史、国内外音乐名人、国内外音乐代表性作品等;从教师角度来说, 它包括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方法、音乐教育策略与音乐教育评价等。但是, 无论内容何其广泛, 其都是对前人的经验总结, 这些都可以归属于“音乐文化”这个大概念之中。因此, 我们可以说, 高校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传承。再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其传承性更为明显。我们当前所学的传统武术 (如24太极拳) 、文学典籍 (如四大名著) 以及各种文化景观 (如北京的故宫) 等, 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学与建筑的传承。因此, 从传承性上, 高等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如出一辙的, 都是为将好的文化传承下去, 以造福后人。因此, “传承”是二者结合的第二个关键点。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基本原则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活动,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根据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 以及近两年我国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二者结合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

(一) 音乐本位原则

所谓音乐本位原则, 是指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 音乐教师要始终将音乐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放在辅助地位。在具体实践中, 音乐教师需要明确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 只要他们接受了音乐教育, 高校就会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为目的对他们进行培养。当然, 培养内容不仅是各种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 还包括音乐文化, 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 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人才, 音乐教师不能本末倒置, 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到首位,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而非音乐人才。

(二) 协同发展原则

近年来, 各种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不仅各大地方电视台有播出, 就连央视也会在综艺频道播放。一时间, 高校音乐教育被赋予了很多名利性, 很多学生学习音乐, 并不是真心喜欢音乐, 而是想通过两三年的音乐学习让自己在各类音乐选秀中实现“明星梦”。针对此情况, 我国很多高校开始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而作为强调“真”、“善”、“美”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广大高校所重视。为此, 很多高校开始将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以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

(三) 文化指引原则

进入新时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纵观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 已经受到了全球各国的瞩目。经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伴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国的各类文化在发展过程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言, 多年来尚未引起国人的广泛关注。但值得庆幸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贯彻,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认知与践行。为此, 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南针”, 与社会生活、基本道德、学校教育结合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就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来讲, 音乐教师也要坚持文化指引原则, 即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指引高校音乐教育。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仅仅是“指引”, 而不是“指导”或“主导”。

四、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注意事项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同于与舞蹈、美术、历史等结合, 它结合的对象是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浓缩的各种精华, 而这些精华又包含着非常多的内容, 且每项内容都具有很深的内涵。因此, 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总体目标应建立在对音乐人才知识和文化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即造就一大批现代科学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音乐人才。在确立目标时, 高校领导与音乐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 必须设计实现结合目标的措施

就目前来讲,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尚有大部分高校未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高校必须首先设计二者结合的措施。例如,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高校音乐教材;在音乐教育整体规划中, 安排专项课时, 专门用以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音乐考核内容;鼓励音乐教师与学生对“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问题展开研究, 并设奖励。

(二) 要有“传统文化型”的音乐教师

高校应对音乐教师提出具有传统文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例如, 音乐教师要做到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历史文学经典与中国民俗等的结合;要做到音乐教育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弘扬的“真”、“善”、“美”、“天人合一”、“和谐包容”等。

(三) 融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高校音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必然要有民族性, 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性。当前, 科技的发展已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 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都需要变革, 二者的结合同样也需要变革, 而变革的关键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具体实践中, 高校应当建立一系列的现代化音乐教育硬件, 通过智能音乐教室、音乐制作实验室、音乐教育远程认证课教室、数码钢琴教室、数字录音棚以及各种智能设备将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多样化地呈现出来, 打破封闭的、死板的、教条的结合方法。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教育活动。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音乐教育逐步向网络化、人文化与全球化发展。本文以当前我国积极推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文.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神州 (中旬刊) , 2015 (11) .

[2]尹娜.浅论高校音乐教育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鸭绿江 (下半月版) , 2015 (7) .

[3]隋欣.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J].艺术教育, 2013 (1) .

上一篇:把语文之花开到生活里下一篇:安全环保知识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