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2024-05-24

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精选6篇)

篇1: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摘要]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设计探究性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探究性学习整合中学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人本位”特点,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强调与现实生活及学生经验的联系,充分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它在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进行探究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笔者以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探究思维

掌握初中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原理,会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创新设计与研究简单的实验思路设计,使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调查研究、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做出大胆假设以及推理论证、共同完成设计方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这也是“探究性学习”在实验教学中的体现。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白纸显字”这个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第一张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几个字“神奇的自然”,在第二张纸上用淀粉溶液写上几个字“实验教学”,在第三张纸上用稀硫酸写上几个字“探究性学习”。等它们干后不显出字,就在第一张纸上洒上酚酞溶液,立即显出红字“神奇的自然”,在第二张纸上洒上碘溶液,这时立即显出兰字“实验教学”,在第三张纸上用酒精灯烤一下,即出现黑色字“探究性学习”等。

二、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现行教材中演示实验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若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其效果将会更好。

如,在教初一《科学》课中的熔化与凝固时,以前教师通常做固体熔化实验,采用演示实验,然后直接验证陈述。现在我们把它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放在实验室上,给学生两组松香和硫带硫酸钠的熔化装置,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加热,看温度计、看时间、读数、记录,然后根据所作的记录作图像。由学生亲自观察、读数、记录、作图,从图像中得出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让学生归纳晶体与非晶体的共同点与异同点及它们的定义。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使学生更认真,课堂气氛更佳。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提出问题:探究Fe、Mg、Al、Cu几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提出了如下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与酸反应的速度快慢

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失去电子生成阳离子,而使酸中的H+被还原成H2,则与酸反应越剧烈。

2.验证假设。用四支试管各取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Fe、Al、Mg、Cu四种金属,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见表1。

3.分析结论。镁表面产生气泡速度最快,铝次之,铁生成气泡的速度缓慢,铜表面无气体生成,可见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Mg>Al>Fe>Cu。

【方案二】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

Mg、Al在常温下极易被氧化生成一层致密坚固的氧化膜,从而使金属表面失去光泽,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里,Fe不易跟氧气起反应,Cu很稳定。

镁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2Mg+O2=┑闳=2MgO。铝箔在纯净的氧气中能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铝在空气中,在高温下,可发生这样的反应:4Al+3O2==2Al2O3。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3Fe+2O2=┑闳=Fe3O4。把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表面变黑。

可见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Mg>Al>Fe>Cu。

通过以上的结论解释:,由于Mg、Al、Fe、Cu核外电子排布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关。

应用结论,让学生设计湿法冶铜Fe+CuSO4==FeSO4+Cu

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开设课外实验小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探究大多需要实践,实践就必须有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去探究。在实验室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许多方案,并按方案去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激情,更有效率。实验室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他们一有问题就到实验室去验证,去探究,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如在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时,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

【方案一】把一瓶已知质量的浓硫酸开口置于潮湿的环境中一个星期后,测其质量的变化,若变大,则表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方案二】往广口瓶中注入半瓶浓硫酸,把燃烧匙根据所需的长度折断,插到软胶塞的内侧,在燃烧匙上放一些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塞紧软胶塞,使其悬放在浓硫酸液面上方,静置约5分钟后,可见蓝色硫酸铜表面有白色斑点出现,随着时间的延续,白点越来越大,再放置两三天,蓝色硫酸铜晶体会全部变成白色粉末。说明浓硫酸吸收蓝色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而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增强动感效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原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实验教学的优化。例如,几种金属在酸中的反应。将金属放在培养皿上置于投影仪下,倒入酸能清楚地看到反应的各种现象及速度的快慢,从而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将钠与水的反应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也能清楚地观察到金属钠在旋转而变得越来越小,溶液变红,有气体产生等现象。对于实验时间太长、污染严重、危险性大、药品缺乏等不可能让学生做的实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由于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对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考验,同时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也是自身学习、探索和提升的过程。探究性学习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实际上是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过程,因而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自觉将知识与实践、接受与体验、认知与创造、基础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篇2: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教学;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运用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亲手操作、亲眼观察,从中掌握汲取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然而,现实教学中的情况并不理想,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科学实验课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中,一般教师把握主动权,一味讲解,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一味听讲,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也不好。探究性学习模式摒弃了传统模式的弊端,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扭转了以往初中实验教学的死板生硬局面。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应该受到重视,并能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运用。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一)拓宽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上,可以说实验的规程已定,操作流程已定,试验器材已定,甚至试验结论都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只得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操作,毫无新意,严重束缚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发挥想象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设计,动手实验,积极摸索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提升,学习效果也自然增强。

(二)转换角色,使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该在他们手里,所以教师也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转换过来,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勤于思考习惯和获得实践中获真知的能力。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自然就转换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集结合初中科学实验课程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完整地展现给学生。比如月相及其变化的观察实验,观察生铁生锈等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在展示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教师可以把此类实验放到课外,布置给学生任务,适时引导询问实验开展情况,并拿到课堂上分析探讨,这样达到的效果会明显强化。借助开展课外实验,就是结合初中科学课程的特点,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体现。比如做鸡蛋被“吸入”玻璃容器中的试验,可采取以下步骤:先准备一个熟鸡蛋,浸泡在白醋溶液中,一段时间鸡蛋皮和醋酸反应充分,鸡蛋皮变软,准备一口径稍小于鸡蛋的容器,在底部铺一层细土。然后在容器中扔进点燃棉团,待熄灭之后,立即把鸡蛋对准容器口处。发现棉团火焰熄灭之后,鸡蛋迅速掉进容器中。冷却一段时间发现鸡蛋皮又恢复了坚硬状态。教师接下来剖析原因:棉团燃烧容器内的一部分氧气,且排除一些空气。待火熄灭后,容器内气温迅速降低,压强低于空气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把壳变软的鸡蛋压入容器中。从这个实验就可以发现,开展课外探究教学一方面能够完成初中科学教材所要求完成的实验任务,另一方面能拓展科学实验内容和形式。值得推崇的是,接着试验调动学生到生活中搜寻试验素材和寻找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他们的实验过程,探索实验步骤等,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大大激发了他们思考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味着学生要处理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和难处,甚至付出努力和心思最终没有收获和成功。这个过程是很造就人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探索、主动学习、寻求创新的经历,对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发展都是不错的历练和提升。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带来的作用是积极高效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

(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布置学生动手设计操作某一个实验,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展开探究,探讨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器材使用是否正确,并积极探讨改进策略。如在操作光合作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或者公布教材实验步骤,并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探讨设计方案步骤是否正确有效。虽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都能表达明确,就是调节绿色植物所处环境的温度,会发现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是,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会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实验效果,比如环境中的光线条件、空气湿度、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等,都需要学生考虑进去。

(三)引入情境教学法。要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高效实施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就得尽心准备,深挖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情况,巧妙设计一些问题,引入采用情境教学法,使他们进而进行深思深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在讲解“月相及其变化”试验时,教师就应当根据试验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设计一些趣味的问题,结合试验和教学搜集实验器材和道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互动,创建一些情景或者场景问题,如在一个月当中看到月亮由缺到圆,又转为月缺,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上弦月和下弦月是怎么回事?日食和月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你能详细叙述其中原理吗?提出该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查找真相,了解月相变化秘密。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展现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找出合理解释和自然现象原理,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范围。总之,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把探究性教学模式引进初中科学实验课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探究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性教学模式摒弃传统模式,给科学实验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鲜空气,教师教学焕发新生,学生学习也兴趣盎然,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对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必要,完全契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受到教育界的推崇和探索,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合理运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探究性学习与初中历史教学

一、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

1.“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 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

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的载体, 选择为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的, 从而导致一些中学教师产生了困惑与不解, 有的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 认为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知识、能力尚不具备, 难以开展课题研究;有的认为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 单独排课, 难免与原有设置课程形成隔裂, 未必能收到预期成效;这些都是对探究学习含义理解的偏差。我以为, 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 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 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 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 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2. 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 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

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 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 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 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 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 同时, 增加学习的兴趣, 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

1. 教学模式的设计

综观已有的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较多倾向于设置探究性课题或“课题—辩论赛”相结合等形式, 我的探索实践则更着重于“渗透”, 即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比设置独立的探究性课题或辩论题更需要精心设计与筹划的。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冲破“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为此,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 我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 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 课前的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 尤其是文科类课程。我认为, 在基础教育阶段, 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2)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 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 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 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 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 每一节课的导入, 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 没有“好奇心”与“兴趣”, 哪来探究性学习?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3) 课后的作业。要打破对“作业”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 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 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等;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 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小组互助等。

(4) 阶段考核。考核的形式与内容, 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作相应变动, 可以是笔试, 也可以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替代;笔试的内容可以有所拓宽, 如我曾探索实践的以一段小故事为引让学生撰写议论文的试题, 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 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 极受学生欢迎。

2. 推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必须学会对“学习”进行“研究”。

篇4: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学习。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每一位走进课堂的老师必须思考,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教什么,学什么,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怎么教,怎么学,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范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人们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尤其在科学课的施教过程中,倡导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和实践着。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有必要搞清楚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义及探究性学习与探究性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等。

二、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义

1.何谓“探究性学习”

探究,根据词典解释就是探索、研究。探究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认识论的角度讲,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探究过程。人类在长期的探究过程中总结并形成了符合人类认识规律且行之有效的探究模式——科学探究。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应指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针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形成自己的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而后,学习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且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或理论分析等检验自己的假设,直至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建构起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方法、技能。

2.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以其原有的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等)为基础,通过与新刺激、新信息的双向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导致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学习者也不是在记忆别人的知识,而是作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建构自己的知识。学生的经验结构(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生长是教学的目的,但这种“生长”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活动来实现,教师要为学生心理结构的生长设计良好的活动、资源和环境,但不能替代其“生长”,也不能无视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人们提出或发展了许多以学习者的建构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

3.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

(1)探究的问题性。所谓问题,就是人在做某件事、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碍,暂时不知道通向目标的方法。科学探究的前提是学习者要形成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形成认知冲突,导致积极的思维。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过程,亦即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探究源于问题,问题性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特征,没有问题探究也就失去了动力和必要性。当然学生在课堂上要探究的问题可能是由老师所提供的情景生发的,也可能是老师直接提出的,还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

(2)认知的自主建构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深层理解和高水平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不断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对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而促进新知识的生长和建构。探究在表面上看是一个活动过程,这是显性的,但更为本质的是隐含在活动背后的学生的积极思维和知识的建构过程,失去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探究的真正价值。所以有效探究不是看表面的活动和热闹程度,而是要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内在的认知活动。自主建构性是探究性学习最为本质的特征。

(3)过程的非线性。探究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一个过程性活动,知识是探究活动的结果。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要素,但一次探究活动不一定包含以上所有要素,探究的过程也绝不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过程。一方面采取何种探究过程应由探究的需要来决定。就探究的内容来讲,可以是探究某一现象的规律,譬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可以是探究某一现象的成因或产生条件,譬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也可以是探究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譬如设计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电路。就探究的方式来讲,可以是实验探究,譬如探究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可以是自然观察,譬如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究;可以是理论探究,譬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动生电动势产生的微观机制等。另一方面,探究活动是开放的。由于学生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经验背景,对同样的情景会生发出不同的问题,对同一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解决措施,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的课堂往往是动态的、即景的、非线性的,而不是预设的。过程的非线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显著特征。老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

(4)结果的创造性。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方法、技巧,进行高水平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往往生成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技巧,这些新东西相对老师或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已知的,但相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或本来是未知的,这就是创造性。譬如在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外力的关系时,通过探究,学生找到了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外力及其质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同时在实验中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采用倾斜木板的方法来平衡摩擦力,倾斜木板是一种实验技巧,平衡摩擦力是一种思想方法。创造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由创造性表现出的创造能力,是老师要对学生着力进行培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三、探究性教学及其应用

1.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组织、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并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内容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探究性教学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可采用探究性教学,但由于受教学时间、空间、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次探究中让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的探究能力,突出某些要素进行教学。探究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探究性因子,渗透科学探究的某些要素,揉进探究过程的某些阶段,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探究性教学的应用

(1)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一般以“情景—问题—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让学生历经“生疑—发问—探究—交流—反思—再探”等过程,使问题得到自主、合理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2)探究性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情景的设计者、问题讨论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的洞察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探究性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相对应,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显得十分关键,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即使遇到挫折与失败,教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教师要主动充当学生的助学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知识建构的过程。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的功能与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使用探究性教学,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教学技能上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为了实施探究性教学,常常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技术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提供素材,生发问题。探究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作为教师,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间的差异性,又要保证学生所进行的是科学探究而不是非科学探究,教师要能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教学要受到教学内容和时空的限制,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既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教学也不是唯一的现代教学方法,倡导探究性教学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但无疑探究性教学是科学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实施探究性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学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的价值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得以达成,使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

篇5: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肖谋良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那种“出示结论→寻求证法→记住结论→应用结论→模仿练习”的经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全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体验成功的艰辛与乐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而,它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采用,不仅使教师与学生从枯燥、繁重的课业任务中解放出来,也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能力与素质,更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后续学习中节节攀升,让人惊喜不已。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1.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这一步应注意三点:一是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二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引导要得法,既不能固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如在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一类问题时,我们通常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实现目的的。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猜想或总结出内在的规律。例如,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在学生动手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猜想出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一步是探究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幕,对培养学生的发现、洞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极为有益的。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来观察、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第二边的一半。”

(3)对猜想进行有限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一个特定图形具有的性质并不能代表全部图形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猜想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限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对“SSA”的否定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证。

(4)在对猜想有限验证的基础上,对猜想从逻辑角度进行推理,严密论证。一条猜想,一个结论,在一万种特定情况下成立,但只要在一万零一种情况下不成立,那就不能算做是一条真命题;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成立。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已经论证的结论进行拓展、应用。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同时,对培养学生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是大有帮助的。

以上五步,可以概括为:初步探究(即问题情境→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得猜想,深入探究(即验证→论证)出结论,继续探究用定论(即应用、拓展)。

2.实践探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双桥中学数学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从1999年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时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教研兴校、教验强校的目的。

(1)通过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教师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实验刚开始时,个别以前靠给学生加班加点、靠搞题海战术“致胜”的老师观念一时转不过弯,表面答应参与实验,实际仍按自己老一套来教学,结果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很苦很累,但成绩却普遍比实验班差。事实胜于雄辩,两年后,宁肯苦干蛮干而不愿参与实验的人全部消失了。再者,教师从繁重的阅卷任务中解脱出来后,更加有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因而业务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受到良好的启迪,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得以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初步形成。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后续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近几年学校向省市重点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大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学习轻松、成绩拔尖,已有一批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

(3)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减负”。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把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放在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以及相互交流上面来,尽量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坚决反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对作业要求有四:一是除课本练习与基础训练外,一律不得再增加任务;二是重复性习题只选一两道题目做代表,不能全部布置;三是简单题尽量做在书上面,尽量避免抄题挤占时间;四是作业批改采用教师批阅、学生互相批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践证明,减负后,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由厌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终身学习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反思一: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历次教法、学法改革的总结、概括与创新。学校数学组在近十年中先后参加了教改实验课题“自学辅导法”“目标教学法”与“中学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验,实验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尽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同时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学习同化于“启发式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加以任何的点拨与启发,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不得要领,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启发过多,则探究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探究,这样就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篇6: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落实好这一理念,就必须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即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的,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学习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我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做主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并发展其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能学会的、通过伙伴合作学习能解决的内容我不讲。如今的美术教材改过去的老面孔,趣味性很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充分体现人文性。教学时,我尽可能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学习三年级第六册《橙色的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橙色是由红色和黄色调配而成的,知道不同量的红色和黄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不同的,我没有给学生讲这部分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自主学习,请同桌两名同学,各拿出一种颜色,先进行等量调配,看看变成了什么颜色?再进行不等量的调配,看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并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不等量的红色和黄色能调配出不同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愉悦。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评述的能力。

一节课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要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在教学中要有机地把握好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避免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虚化了探索领悟。美术课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例如:学习三年级《中国龙》一课时,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回家查找有关龙的资料,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的来历;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有关龙文化方面的;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故事;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的造型;还有的同学查找到的是龙各部位的象征等等,在课上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不但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集体创作出一条精气十中的巨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目标;又能轻松、自主地学习,可化难为易,化深为浅。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如在三年级《画中的线条》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的画出一幅没有线的变化的作品,让学生讨论后来评价,并请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前面也画一画,和老师比一比,看谁画的好,再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老师画的作品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线的表现力,运用线的多种变化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的高涨,线条表现力的训练也得到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

二、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美术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

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探究的机会让给他们,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一年级《大家一起画》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创作一幅画,由于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我把一张长卷纸贴到墙壁上,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同时作画,从分工、构思、构图、涂色都由小组长组织安排,小组同学首先集体讨论构思,选出主题;再找出三名同学起稿,如有不当之处可以组内相互修改;并由全组同学一起涂颜色,达到画面构思巧妙、色彩鲜艳,最后每组选出两代表给大家介绍一下本组的作品。通过本课学习,无论是绘画能力较强的同学还是稍差些的同学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探究、自主、创新、评述的能力,教师把合作、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学生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教学《有趣的属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邮票,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邮票的资料,课上小组汇报,组际交流,再请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邮票展示出来,小组讨论邮票的票面结构,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创作时,我鼓励学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邮票,如线描、水粉画、剪纸、拼贴、彩笔画等形式,并且可以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创作,学生创作热情很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合作的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表达的机会,可养成良好的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丰富了情感。如在教学四年级《恐龙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四个小组进行恐龙知识问答。由于“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书,听恐龙的故事,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活动前我让让学生分组找材料,可以从书籍里找,可以上网查有关恐龙的资料,如恐龙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种类、外形特点等,并下载一些图片,之后将获得的知识相互传递,然后进行知识问答,最后进行活动评价与总结。活动让全班学生了解了有关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同时,这种互学互补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融洽的、自由的环境,为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能探索性学习。作为教师应当鼓励、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教师可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树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吉祥图案》一课时,我利用剪纸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组织同学以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现,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组际间再进行归纳,提出思考题,最后由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这样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就说,大胆表达,教师也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鼓舞时,他们的探究问题的信心就会不断地树立起来。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索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质疑、讨论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尽量给小组中的每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不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在教学《吃虫草》一课时,我找同学读课文《吃虫的植物》,请大家记忆课文中的内容,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听了课文介绍,你有什么问题吗?还想了解吃虫草的哪些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答问题,再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吃虫草的资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知道吃虫草的特点,了解自然界的美妙,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自主、探究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2022-2023学年第2学期高2年级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