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初中三个年级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意义及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实现高层次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富强,最终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他认为中国疆域里包含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对民族问题以及民族意识研究的热潮。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成为了新时期中国民族工作的主基调,也为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民族实现高层次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富强,最终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了探讨,该研究从文化视角对这一主题展开分析。

一、从文化视角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

杨圣敏(2015)认为文化认同是指各个民族要摒弃本民族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在文化方面各民族要以开放的态度互相尊重、交流与学习。各民族在认同我们共有的文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法律、党的领导基础上逐渐了解、化解矛盾,最终实现各族人民心连心。孙秀玲(2016)认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是促进全国各族人民交流和团结的根本,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有效方法。只有在文化心态上具备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柳,2018)。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懿(2020)认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在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反抗殖民和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促成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总之,我们只有将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渗透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共建、共担、共享,打下各民族团结繁荣的思想基础,使各族人民实现精神上的统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就是针对此话题而进行探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哲理一直指引着我们前进,为国家治理、民族治理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和”文化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和”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提出的高度浓缩的哲学思想,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及进步,“和”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领域,也是中华儿女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秉承的原则之一。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向世界传递了“和”的思想理念。这里的“和”既包括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又包含和睦相处的处事观,还涉及和谐发展的发展观。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不会阻碍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只会使各民族交流更加频繁,使各民族彼此理解和包容,使中华文化更加绚烂。各民族是血脉相通、多元共生的,各民族地区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资源优势、民族文化、社会基础等共同参与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助力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富强,各民族同心协力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根”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里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它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炎黄子孙紧紧黏合在一起。“根”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信仰之根。《三字经》里写到“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这三位勤政爱民的古代帝王,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让我们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深远。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是我们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文化资产,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仰及文化基础。

三、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及“根”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促使中华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共同进行实践探索,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地区有其自身的特色,应该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利用国家政策发展当地经济。同时,发展先进的地区要帮助发展落后的地区,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此外,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及科技事业,不断渗透“和”文化及“根”文化等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地区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科技的力量带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

四、结束语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源。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使各方面事业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圣敏.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从过去的背对背,到现在的面对面,再到不久将来的心连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5-6.

[2]孙秀玲,马丽.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对策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6(05):62-67.

[3]刘柳.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2):67-73.

作者:陆树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初中三个年级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意义及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

[文献标识码]A

[

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非常重视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初中三个年级进行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一共发出40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368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分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究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意义及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1.学生普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最为浓厚

在“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的调查上,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占44.72%,接近一半,而49.59%的学生也表示比较感兴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极少,仅占5.15%,而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几乎为零。而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56.64%的学生选择传统艺术,21.95%的学生选择传统节日,16.53%的学生选择传统思想。可见,被调查的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最为浓厚。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

调查“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吗?”认为非常有价值的比例达到84.55%,14.91%認为比较有价值,认为“没什么价值”和“完全没价值”的比例极少。

(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1.学生日常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答案统计得出,59.08%的学生回答“能感受到”,30.35%的学生“感受明显”,大部分同学能关注并且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被问到“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78.59%的学生认为“形式不同”,63.69%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同”,56.1%的学生认为“价值内核不同”,还有15.99%的学生认为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调查结果显示,87.53%的学生认为“价值内核不同”,76.96%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同”,69.11%的学生认为“形式不同”。这说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文化的区别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区别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并且从各方面的占比来看,他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的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存在着较大方面的不同,初步认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调查“你是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47.97%的学生“能感受到”,30.35%的学生“感受明显”,这意味着,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比较明显。85.0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通过观赏材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1.2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讲授教材”,53.12%认为通过“组织讨论”的方式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有20.33%的学生认为自己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其他方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而对“你比较喜欢老师通过什么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得出,86.99%的学生喜欢教师采用观赏材料的方式,这一点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相符合,虽然仍有44.99%的学生希望通过“讲授教材”的方式,但较多的学生希望通过“组织讨论”的方式。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版块

81.57%的学生认为道德教育可以渗透,77.78%的学生认为国情教育可以渗透,55.01%的学生认为法治教育可以渗透,34.42%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能渗透。由此可见,学生的意见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每个版块都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国家的意义学生普遍认可中华传统文化的对自身成长有意义,91.33%的学生认为可以增长见识,79.13%的学生认为可以促进学习,81.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对自己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意义。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国家的意义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达到95.39%,“有利于宣传中华文化”的占88.08%,“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占86.72%,剩下的24.66%的学生选择其他意义。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富,尤其是传统美德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生文化素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另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学生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一味地崇洋媚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感。

(二)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学习。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释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点,提升了对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妙趣横生,提高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促使教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新编《道德与法治》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追寻新教材的改革方向,认真研究本课题,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只有教师提升自我文化修养,才能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不断充电学习中,锻炼自身能力。

(四)丰富教学内容,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教师一方面对教材原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解读,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又注重寻找与教材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补充并整合教材内容,找到其与教学的结合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架起两者的桥梁,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从枯燥无味走向生动有趣,通过引经据典,深入透彻挖掘课本知识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

(一)坚持素养导向,落实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中涵养品德,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坚持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德育课程的基本定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对照课程标准,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灵活嵌入教学。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学业评价的重要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选取哪些内容嵌入教学呢?要把握教学依照课标的原则,要结合核心大概念和主干知识来精心挑选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合适的方式。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用于教学和考查各类知识点,即虽然不直接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可以情境的形式用于考查别的知识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教学中。

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应该把握贴近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如名言、格言的形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学生倍感亲切。还有以新闻热点如有关文化的热门电视节目、党史学习活动为背景,以及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素材,也是学生熟悉并且热爱的方式。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所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学生通过剖析管鲍之交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友谊的典故,了解友谊的特质,感受友谊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等核心素养。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过程要聚焦关键能力的培养,重视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思维品质。

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创设要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真实,贴近学生实际,形式要灵活、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进阶式学习,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鲁学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朱传玉.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9):117-118

[3]王亮,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21(23):127-128

作者简介:

林肖壇,广州市铁一中学初中政治教师和初三年级组长、初中政治一级教师。

作者:林肖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探析

摘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教育事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关键环节却往往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文章通过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追寻二者有机融合的举措,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举措。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精神源泉,是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而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几千年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发展演变,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所展示出的精华部分,其中关于仁爱、诚信、正义、和合、兼爱等各方面的文化理念无一不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也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文化涵养的积累、审美标准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步入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主要任务的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多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传统文化蕴藉隽永、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继承、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成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和立德树人工作的主流与主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应该重视并积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吸收养分,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具文化特色、更具文化内涵,在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开展。

1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呈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文明沉淀、进化演变而来,蕴含着一系列丰富的育人理念,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不竭的灵感,能够在育人方面发挥突出作用。近年来立德树人工作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开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的强调都足以证明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十分必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学生的三观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为培育重点,主要通过传统课本中关于基本法律规范、道德标准、善恶观念等知识的传授和现实的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建构与是非判断标准的选择。而当前,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部分与文化相关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如文学类学科在传授知识时会提及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其他学科在教育方面往往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情感教育,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较少通过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多集中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是非标准等方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对高校学生起到基本教化功能的文化内容并未完全运用,甚至达到了忽视的程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精神哲学、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作用,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第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流于形式。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积极倡导传统文化入校园、入课堂等系列活动,但是在真正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优秀传统文化人校园的选择问题、入课堂的融合问题,导致在现实开展过程中,二者的有机融合流于口头倡导,并未深入实际。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闪耀出哲理的光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愈发重要,而优秀传统文化所容纳、展现、衍生的一系列理念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分的灵感与养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已成为必要。

2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2.1    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以文化人效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被正式提出以来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力求使受教育者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艺性恰恰能够通过文学性与艺术性的阐释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同时也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与号召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文学性、艺术性,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不仅能够直观囊括高校思政课所追求的育人目标,还能将其理念拓展,并将其背后相关内容以文学性的方式呈现,这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深了高校学生对传统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更好地吸收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理念,真正做到把理念变成行动,把概念化成思维,使高校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和感受中华文化特有魅力的同时,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思想境界。

2.2    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现实效果,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洗礼仍然生生不息,不仅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先进性,还在于其所特有的教化功能。纵观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人们往往会自觉追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从传递毅力、勇敢、善良、宽容等良好品德的传统神话故事,到记载忠义、仁爱、民本、诚信等品格的史书典籍,再到流传千古的世俗佳话、人生常理,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人们都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良好品德、正直品格、优秀品质为标榜来约束和提升自己,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特定的教化功能。人们往往能够自觉地吸纳和凝练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机成分,并以此为规则来标榜自身。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或社会群体所认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使其思想品德符合社会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大量有机成分也正是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倡导的理念和教化人们的宗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的依靠与依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与利用。

2.3    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受到熏陶,在感悟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一系列价值理念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脉络等一系列展现我国强大文化自信的文化与历史积淀,同时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得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国家的文化自信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达。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尤其是如今世界已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来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如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优秀品质,不仅能够抵御外来不良思潮的侵袭,还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自信,并自觉继承其优质理念、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饱含中国情,展现中国心,赋予学生强大的文化自信。

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水平、推动思想文化繁荣、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寻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举措,更好地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3.1    沉文化涵养——提升教师文化修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工程之一,而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所展现的风采与风貌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判断、兴趣指引產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文化修养展现在文化甄别和鉴赏方面的能力。高校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建构、审美选择、是非判断标准建构的重要时期,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理念、价值观是影响学生构建价值观、审美取向、是非判断标准的重要依据,这也足以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价值理念的重要性。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文化修养,能够使高校教师展示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自觉学习教师所传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自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展现的魅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提升其审美和人文素养,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健全的人的育人目的。

3.2    深文化积淀——营造高校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灵魂塑造工程。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是任何课程或课堂教学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3]。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吸引高校学生去了解和探索校园文化所传递的价值理念。因此,打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吻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贴切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同向性的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良好道德品质的学术论坛、学术讲座;组织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能够使高校学生在营造良好学术、活动氛围的同时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吸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确价值观,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实践过程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文化氛围的打造也应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如文化的教化作用和思政活动的灌输、影响效果。

3.3    展文化魅力——显示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在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魅力的充分释放,吸引高校师生主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自觉提升文化素养。要通过思政教师、思政教材、思政课堂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魅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受到文化熏陶,许多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出发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符合当前思政课教育理念的观点不胜枚举,思政课教师可以将其带入课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也能使学生在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有多彩的物质文化,如剪纸、刺绣、书法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可以依托地域优势充分带领学生体悟文化活动,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4    拓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时代融合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广泛运用性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价值理念在网络中的广泛传播,如当前以小故事、动画短片等形式在网络中广为流传的传统美德宣传片,能够在适应当前快节奏生活的基础上,呈现出传统文化特有的吸引力,并使人们乐于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而网络也能够持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如利用互联网寻找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创造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过程中做到与时代相衔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机传承与发展。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以经久不息的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其所包含的一系列理念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进入新时代,其在发展中也依然不断闪烁着育人的光芒。作为新时代育人重点工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以便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机成分,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戴有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N].中国文化报,2021- 11-17(007).

[2]康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四川戏剧,2016(11):2.

[3]李俊清.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长治学院学报,2020,37(3):105-108.

作者:廖敏 杨雪

上一篇:创业教育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服务企业营销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