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2024-04-17

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精选8篇)

篇1: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中国意识形态形势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

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民主输出,它们利用现代传媒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大肆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以瓦解社会主义。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将严重影响本国政治思想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二、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

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的一部分,是通过文化作为手段来实现其霸权主义。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非常注重文化的渗透力与控制作用,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霸权,实施文化霸权。

在报告看来,201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强行向世界推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潮,尤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方面,使部分中国民众在文化上造成崇洋媚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影响和改变中国民众的价值取向,造成一些中国国民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迷茫、动摇,干扰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辐射力。

三、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是目前互联网增长的主要来源。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因素看,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网络媒体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

从国际因素看,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的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能力,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四、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

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宗教渗透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公开与秘密并举,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态势愈演愈烈。

举例说,2013年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共同的特点就是暴徒均为宗教极端分子,事前有组织地开展地下讲经班,观看宣传宗教极端和暴恐内容的音视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

宗教渗透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我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应采取的对策 : 如前所述,意识形态领域西强我弱的态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不会改变,意识形态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成败,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策略。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

1986 年 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的指导思想;1992 年 10 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995 年 10 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指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都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加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更要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程,首先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那天起,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像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企图彻底扼杀社会主义一样,在意识形态上精心策划,不断变换策略,以实现他们的目的。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后,社会主义作为历史上新生制度处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强大包围之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首先挑起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扼杀和理论否定。1946 年 3 月 5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挑起冷战,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陷入极端。在没能扼杀共产主义“新生婴儿”于“摇篮”之中,两种制度出现平分秋色之后,西方政治家和理论家企图弥合“铁幕裂缝”,寻求“意识形态合作”,发展贸易、开展技术合作和科学交流。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东欧一些国家改革声日渐高涨,从现象上表明社会主义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西方思想家认为否定社会主义的时机已到,再次对社会主义“划线”与疏远。面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攻势,社会主义积极应对,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在资本主义企图寻求“意识形态攀亲”之时,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由于长时间对抗一时转不过弯来,没能因势利导、淡化对抗、开展对话、改革开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自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反斯大林后,苏联党和政府日甚一日地长期搞自我否定,导致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质。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大力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国际政治新思维”;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资产阶级思想甚至反共思想自由泛滥;鼓吹民主社会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主义;鼓吹人道主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鼓吹多党制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整个苏联的意识形态陷入混乱,再加上西方“和平演变”的强大攻势,最终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质。当今世界由于社会化、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西方国家对我国搞“和平演变”的途径和方法已有所变化。我们应当密切关注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变化,关注国际上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动态,用创新的精神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精神,善于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人借口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工作的服务性,片面地认为意识形态工作者也应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致使不少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纷纷转行,直接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稳定。在现代条件下,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增强和提高。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地接受和获取信息资源,这更突显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时期党的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着重抓好“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四项重点工程。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的又红又专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使之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反颠覆的坚强战斗队,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科学看待文化全球化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一个阶级、国家、政党的性质、面貌和利益关系;它能够把多种意识形态整合起来,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能够为我们提供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协调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就是从总体上、全局上解决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会遇到来自多种文化的挑战,如果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导引,就会模糊共同的价值取向,导致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正像列宁所指出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是不可能同它们的棺材一起埋入地下,它 们必然要在人类社会中腐烂发臭,毒化人的精神、危害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同时,一定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文化全球化。首先,吸取精华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发展过程,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过程。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同样要面向世界,接受其他文化的渗透和挑战。其实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了更明确的阐述:“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尽管这一方针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而制定的,但在全球化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应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选择、吸纳和借鉴西方意识形态中对我有用的部分,用以丰富、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然,这种借鉴与吸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前提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我们也要向世界广泛传播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其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文化产品承载着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发挥文化的教化、激励和导向的功能。这就要求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艺术生产力,推动文 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生产。我们的文化艺术要努力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提要求,生产出更多的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不言而喻,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的、自己国家的文化产品,特别是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精品,如果我们的文化产品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不能引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加强理想、道德、信念教育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能否认,在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单位和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正在蔓延,一些旧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仍有一定市场,消极、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一部分人中颇为流行,甚至一些党员干部也经受不住考验而堕落腐化,成为权力的奴役、金钱的俘虏。这些现象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有害的。它们在人民中间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国产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与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大国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遥相呼应,严重毒化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危及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新空间和新渠道

在冷战时代,国际传播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未见削弱,反而日渐加强。各国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的“软力量”的较量已经胜于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力量”的竞争。针对全球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采取一些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政策。

首先,要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树立全球意识,制定全球战略。冷战时代,国际传播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内外有别”的原则。网络媒体“海量信息”和多渠道的优势使“内外有别”的政治失去意义,网上没有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的分野,任何一条信息都是全球性的。所以,在一些重大的、敏感的和突发性的报道中,应该给网络媒体制定一些比传统媒体更为宽松的宣传政策,并且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将政府的立场和政策传播出去,掌握全球传播的主动权,树立在国内外网民的威信。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中,我们应借鉴美国的作法,将“意识形态”通过包装渗透在传播的各个层面,让受众自觉和不自觉地认同。我国媒体应学习国外同行的经验,找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媒体,又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与西方争夺话语霸权,从而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全球“软力量”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

五、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都在寻求国家利益。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维护本国社会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构成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意识形态利益只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在国家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利益的要求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国际关系的实践表明,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并不经常处于重要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首先是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的。相似的意识形态丝毫未能减弱垄断资本主义集团的利益冲突。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然没有发生军事对抗,但始终存在矛盾和冲突,它们的国家关系之间所表现出的斗争性远远大于意识形态的同一性。中苏关系的发展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着十分相近的意识形态,这曾经成为两国一度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基础。50 年代后期提出一系列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两国关系恶化直至挑起武装冲突。相近的意识形态因素在近30 年的中苏关系中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其原因在于苏联寻求霸权主义利益和中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全世界的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更加突出了经济和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各国越来越把发展本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放在首位。邓小平根据这一系列新情况适时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情形下,进行国际交往和发展国家间关系必须改变思维,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但是在国家关系中,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中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一方将以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另一方则需要维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使之取得世界政治的绝对支配地位。这种对抗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可能性。邓小平在 1989 年 9 月的一次谈话中指出,资本主义想消灭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加强意识形态攻势。邓小平认为,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当然要有足够的警惕,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但主要是心中有数,着重内部教育,切不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乱了自己的方寸和步伐。尽管某些西方国家如何强化国家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我们还是要坚持广交朋友,不依意识形态定亲疏,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长期以来,苏联一直坚持传统的经济体制——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但是,随着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这种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纯粹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的作用,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没有总结经验教训,把经济改革当作中心任务来坚持下去,没有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导致人们失去对社会主义的向心力。

中共中央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当时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这一正确的路线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不断强化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损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与科技竞争成为现时代国际斗争的主要领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冷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在对社会主义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遏制以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入侵的同时,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忙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无暇顾忌经济的发展,因而丧失良机,在全球化中被抛弃。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是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在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同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才是根本。

篇2: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是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的可能给税务执法主体和税务执法人员带来不利后果的各种因素。

税收执法涵盖了税务机关和税务执法人员面向管理相对人履行征税职能的各项行为,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到纳税评估,从贯彻税政到税务检查,从行政处罚到行政复议诉讼等,在这些税收管理活动中,执法风险点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风险既有税收政策上的,又有个人素质上的,既关系到内部管理,又涉及外部环境。

税收执法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指由于税务管理人员或税务机关的各种因素而形成的风险。从税务管理人员来说,作为在国税基层单位工作的一名普通税务干部深刻地感受到国税干部怕当专管员、征收员、稽查员,怕在征管一线工作,怕与纳税人打交道的情况越来越多。

当前国税干部的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登记环节漏征漏管。专管员对所管辖的区域(如街道、市场、行业)没有管到位,还存在应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或没有征收、征足税款的情况。

二是结算环节漏结漏算。专管员对所管辖的纳税户长期不进行税款结算,或结算时执行政策不准、遗漏税种税目,导致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

三是征收环节跑冒滴漏。有税不收或少收,发现纳税人转移资产资金逃避纳税不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四是稽查环节漏查。未能及时发现偷逃骗税的纳税人,不能及时对其实施稽查打击;稽查过程中漏查税种税目,运用税收政策错误,导致税款流失。

总之,税务干部非主观故意的涉税行为有可能造成税款不能及时足额入库,就有可能产生税收执法风险。这种风险一旦成为事实,就应依照规定追究税务干部的法律责任。而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对业务不熟练,对程序不知晓,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要求,造成执法质量不高。

当前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新的税源管理机制下,部分税务机关的内部机构未能理清关系,造成机构间职能重叠或遗漏,在具体税务事项上职责不清。

二是税务机关所能提供的税源监控手段跟不上形势的需求。从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现有的监控手段来看,更多着眼于纳税人申报以后的事后监控,而对其申报资料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导致日常征管中的风险环节不能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的针对性不强。

三是对税源管理的绩效缺乏公允的评价体系。正是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税收执法岗责体系,对税源管理工作的成果也就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四是对税收执法行为未能开展起有效的监督。近年来税收征管模式的不断变化,但监督意识、监督机制却滞后于征管工作,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还仍然存在。

税收执法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与税务机关所面

临的税收法律体系及税收执法环境等外在因素有关。

当前税收法制环境所带来的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税收法律体制不健全、法律级次低。税务总局实际上在扮演税法解释和税收漏洞补充的角色,导致税务机关在解释税法时前后冲突、缺乏稳定性,而在司法审理过程中,即使是规章的效力也是非常低的,更谈不上一般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实用问题。

二是部分税收规范性文件与基层管理现状脱节带来管理风险。最典型的是对废旧物资回收优惠政策的执行中,由于现行政策规定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免税,而对工业企业及非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和个体户的销售征税,从客观上诱使无法免税的纳税人与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成为虚开代开废旧物资发票的隐患。

当前执法环境所带来的税收执法风险主要表现在: 一是存在着大量税收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由于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博弈关系。一些纳税人为了获取最高利益,其偷逃税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税务机关很难获取纳税人实际的生产经营信息,从而增加了税务部门税源监控、税务检查的难度,也增大了税收执法风险。部分纳税人通过违法手段达到不交或少交税款的目的,同时为了保护其非法利益,还采取各种手段拉拢腐蚀税务执法人员。

二是行政干预税收执法的情况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由于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分成体制的原因,部分

基层政府为了加强地方财力,往往为发展经济而违反法律擅自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收政策,私自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干预税收执法,将治税同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部分税务机关为“顾大局”而不得不屈从地方政府压力。

在推进法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进程中,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已势在必行。当然,防范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积极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机制。既要从税收法律、法规及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完善上解决,也要注重结合税收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提高税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税务管理内控机制以及改善税收执法外部环境等方面着手。

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对税制缺陷和税收政策漏洞,基层税务部门应当多做调查研究,将一线情况汇总,积极向上级提出对策措施,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方式推动税制和政策不断完善。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税务干部执法水平。要从思想上和业务上共同抓起。税务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技能要求高,各级税务部门要把业务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采取以训代学、以考促学等有效方法,鼓励干部报考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促进干部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

三、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监控。税收管理员要定期对所管辖纳税户的纳税情况进行评定估价,发现偷逃骗税及其他异常情况,立即向稽查部门反映,由稽查部门严肃查处。

四、探索科技管理方法,提高征管质量和水平。目前,国税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资源,将其应用到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用高科技手段的先进特性堵塞税收漏洞。如推行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利用计算机核定税款,税银联网、税企联网等。

五、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局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调配考核、监督管理体系,重点推行税务人员能级制,增强干部队伍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

篇3:中国物流发展的困境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物流,第三方物流,核心竞争力,物流效率

一、引言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较快, 但还存在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自成体系, 独立运作, 各建各的物流中心或基地等问题, 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相互之间毫无关联, 又导致物流一体化程度不够。此外, 流通受地方保护主义限制, 各行业、各地区用尽一切办法进行物流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重复布点、重复投资带来严重浪费, 而市场垄断又导致物流服务低质量和低效益。这次弊端都直接或间接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

虽然东部地区及东南沿海的物流“硬件”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中国物流起步的时间有点晚, 作为物流主体的企业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物流产业的发展在现阶段不容乐观。物流业内人士表示, 国内现在发展专业物流的环境堪忧, 他们认为中国物流业距离专业化的“现代物流”尚存在较大差距。

社会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标志, 比率越低, 物流效率越高。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18%, 而发达国家均在10%左右, 这已经显示了我国物流效率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央电视台最近做的调查研究, 以及查阅物流历史资料, 可以发现中国物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物流成本高, 物流效率低下。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因素:

(一) 过路费高、乱收费、乱罚款、限制多等因素成为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根据当前国内标准, 绝大多数运输企业要么赔本, 要么违规上路。由于路难行、车难停的原因, 很多运输司机选择绕行以躲避过高的过路过桥费, 这无疑导致运输成本过高。此外, 由于运输成本的抬高, 为了获得更多的运费, 宁愿选择超载运输, 由此相当一部分商品是通过各种违法的方式运进城的。过路费可以通过政策适当减低, 但是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因为收取过路过桥费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一种创新方式。

(二) 税收———物流过程中一个很特殊的成本

广州城市之星物流中心总裁黄爱娟说, 由于网络铺设的需要, 物流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很多子公司和分支机构, 很多时候从客户手中接到的一单货物, 要通过几个子公司周转完成, 但每多一次周转, 就多一次重复征税, 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北京市法学金融与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孙建波说, 解决物流业在营业税缴纳过程中重复征税的问题, 最彻底的解决方法是将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内, 这样可以相互抵扣, 不然就会发生重复征税的问题。

(三) 在网络经济时代, 仓库成本高

仓储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现在新建一个仓库成本要求高难度大。首先要找到一块合适的稳定的土地很难, 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由于城市化的发展, 都在不断重新开发土地, 仓库可能随时面临拆迁等威胁, 此外, 土地价格高涨而导致仓库占地面积小, 仓储质量不能满足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许多物流功能集中完成, 这无疑使仓储成本抬高, 进而增高了物流成本。

(四) 信息技术、智能物流技术的欠缺

沃尔玛在美国通过智能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沃尔玛, 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 世界五百强排名中, 销售收入排名第一。“永远低价”是沃尔玛提出的响亮口号。沃尔玛发射了美国第一颗私人商业卫星, 采集全美众多供应商和门店的销售信息, 从而实现物流的动态掌握。通过对信息的及时掌握, 对外在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是它实现低价的原因。但是在中国, 沃尔玛并没有过多的运用这些技术, 因此, 在中国沃尔玛并不具有低价优势。

(五) 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

金融、结算、保险、通信、信息技术等行业同样处于高度垄断、低质低效的发展阶段。物流服务水平的落后给我国生产行业增大了成本, 而与物流服务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 又给物流业企业本身加大了成本。

三、解除中国物流发展困境的对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以及中国入世的成功,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自身发展, 都会对中国物流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如何迅速提高我国物流业的竞争力, 在竞争中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 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 强化物流观念意识, 充分认识发展物流的重要性

观念落后导致我国不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 对物流概念的理解仅仅狭隘在商品的储运上。开展物流活动缺乏科学的规划, 没有低成本、高效率实现物流活动的意识。现代物流的观念只在学术界, 没有渗透进决策层。许多决策人士对物流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上。物流投资结构不合理, 结果, 该投资项目资金不足, 不该投资的却重复投资, 给物流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此有必要强化国民的物流意识, 引导物流决策者们提高决策质量, 推动中国物流发展。

(二)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创立物流园

物流设备是开展物流活动的工具, 是支撑整个物流系统运作的平台, 是物流的硬件。平台总体水平不高, 就难以支撑现代物流的高效运行。在基础设施这一块, 我国公路、铁路、机场的数量以及质量和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 还应该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 对物流园区规划内的用地给予保障, 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扶持, 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

(三) 培养物流人才,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运用和自主研发

我国与国外物流领域的广泛合作及中外物流企业间的合资合作, 吸引外资投资我国物流产业, 参与我国物流运作, 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此外, 还得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研制, 制定和推广物流标准, 适时启动物联网的应用示范。推进物流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四) 政府减轻物流企业负担, 放松对其管制

政府应该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 扩大试点范围, 尽快全面推广。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 逐步减少行政审批, 提高审批效率。

(五) 要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降低过路过桥收费, 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加强城市配送管理, 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同时防止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为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六) 改善制度环境, 加强物流立法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 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改革, 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此外, 物流业面临着巨大国际化的发展, 它需要更加科学、合理、高效、透明的政策法律环境。现代物流业立法成为当务之急, 需要突破性的发展, 从根本上改善物流业的法律环境, 全面建设立体物流网络, 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在国际上的腾飞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七) 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现有的物流企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 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 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通过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 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实现了商品的更有效的流通, 从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中国在经济飞速增长的情况下, 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以每年GDP增长近10%的速度, 保持迅速发展。为了开拓巨大的潜在市场, 许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 中国成为了一个世界重要的外贸加工地, 中国物流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境地, 特别中国入世以后, WTO带来了挑战, 素有“第三利润源”之称的物流也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极大地冲击。因此政府、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有力维护物流企业的发展, 以增强物流业的竞争力, 为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 充分利用物流这一经济中的“黑大陆”的作用, 让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

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物流资源也得到了整合, 从而会打破我国目前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 这为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的快速发展, 物流所涉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物流产业内将出现越来越细的分工合作, 物流产业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 物流服务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现代化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毛素平.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探讨—基于集成化供应链视角[J].苏州大学硕士学论文, 2007, (04) :1.

[2][美国]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J].华夏出版社, 1997:61.

[3][美国]彼得·德鲁克.经济的黑暗大陆[J].财富杂志, 1962.

[4]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第三版[J].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8:1-2.

[5]杨忠诚.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02:7-8。

[6]李柏祥.我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J].物流技术, 2000, (06) :4.

[7]张宏.中国物流成本研究[J].财贸经济, 2004, (08) :2.

篇4: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周末召开,为日月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在时间点上,这次会议有三点特殊:(1)“十二五”开局;(2)后金融海啸下的全球经济,远未复苏,且纷乱不已;(3)中国持续崛起,气势上“中长美消”,在“后·后冷战”形势下,中美“G2”大博弈的展开。

2011年宏观中国,可以从(1)形势,(2)问题,(3)对策三个角度加以观察评析。

先谈形势。又可从内、外两方面来看。外在方面,“逆全球化”方兴未艾。不仅是“9·11”之后,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货的移动进出变得非常麻烦;更糟的是,金融海啸之后,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震荡,各国进行财政改革,纷纷紧缩财政,均导致全球购买力的萎缩;美国则自持拥有独占性的印钞权,一再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成为全球过剩流动性,到处乱窜,使各国都面对本币升值压力,从而引发汇率战、贸易战、资源战、货币战……20世纪促进全球化的布列敦森林体制正在面对“逆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外需形势不容乐观。

所幸,内在方面,中国得天独厚,拥有一个全球最具潜力的巨大内需市场。这个市场,过去由于(1)市场尚未成熟,(2)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政策也尚未娴熟,因此,市场潜力远远尚未开发。现在,这两方面的条件均在改善之中,一个内容包括了城镇化、民营化、民生化(食、衣、住、行、育、乐、医、安)、节能减排化等等的庞大内需,正蓄势待发。——内需形势令人期待。

次谈问题。问题不少,几乎涉及到宏观经济所包括的稳定、增长、分配、素质及对外稳定的所有五个方面。(1)稳定方面,通货膨胀压力日增,而且是内忧(流动性过多)与外患(美国量宽政策释放的流动性)兼具;(2)增长方面,社会富余劳动力仍然需要一个偏高的经济增长率来加以持续吸收,但需求动力有所不足;(3)分配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明显过大,不但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还制约了内需与经济增长;(4)素质方面,节能减排虽初见绩效,但距理想目标仍远;(5)对外方面,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未尝稍减。

面对着这样的内、外发展形势与众多发展问题,该怎么办?基本的原则可以有两条:(1)稳定中求增长;(2)增长中调结构。稳定、增长、调结构三者必须兼顾,惟又以稳定最为迫切。在稳定获得确保下,力求增长;同时在追求增长中,必须推动结构的调整。

根据这样的原则,我认为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对策的思维可以是:

(一)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稳健,比过去略为从紧;

——财政政策,积极,但基本建设要重视品质;

——中央对地方的调控,应通过对“政绩评价机制”的调整,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节制地方政府的GDP冲动,严格地说,这即是“调结构”的核心。

(二)中观政策:

针对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四项民生建设,深入检讨问题症结,正确定位政府职能与市场机能的角色分工,兼顾效率与公平,推动第二次改革。 (三)微观政策: 加速推进民营化、市场化、国际化,减少对企业行为不必要的干预。

篇5: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只为一次考上研

19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四部分 中国的对外战略 第一节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本依据在于中国自身的国情和面临的世情。

第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依据。第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第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依据。

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特点

第一,强调发展的和平性。第二,强调发展的自主性。第三,强调发展的科学性。第四,强调发展的合作性。

三、中国发展起来后也不会在世界上争霸

一是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二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三是坚持以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分歧。

四、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第二, 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第二节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内涵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依据

三、和谐世界理念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特点,新变化,审时度势,对我国外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外交的新主张,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一,外交理念有重大创新。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宣示维护领土主权坚定信心。

第三,凸显对外政策主动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四,首提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

第五,高度关切非传统安全。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第六,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四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增)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说:“达个世界,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工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外交场合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通过一系列出访,宣传介绍了中国发展中非、中阿、中拉关系的政策主张以及全球性问题国际治理的中国主张,习近平首访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闻明了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建设共赢共享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交流互鉴、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性和限巨性,认为这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时代主题观和国际格局观是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环境基础。

(2)“地球村”理念是建设共同体大厦的软实力(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

习近平在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路。即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课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的文明交流,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措施为共同体建设添砖加瓦, 促进共同体的成长,最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4)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共同体大厦的框架结构。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是推倒重来, 也不是另起炉,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我们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意义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

天任启航考研 http://

天任启航考研

只为一次考上研

第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

第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 服下证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篇6: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一、负债业务现状

(一)负债总量增速下降

从量上讲,2010年底银行业本外币负债总额为88.4万亿元,同去年比增加14.1万亿元,增幅19%,较去年下降7.8%。由此显示增速的确下降了不少。具体分类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43.02万亿元,上升13.5%;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14.05万亿元,增幅25.2%;城市商业银行7.4万亿元,增长38.5%;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24万亿元,增长20.6%。下面从几个角度进一步分析:

1.从季节上来看,一季度受惯性影响增幅仍然较大,但之后便有明显的下降。从机构类型来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但比列在下降,为2.3%。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升0.8%,城市商业银行上升1.1%,其他类金融机构上升0.3%。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增速最为明显。2.就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来看,其负债总额达到60.1万亿元,增加17.34%,增速下降9.26%,占总的比重为6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增长14.96%,下降9.96%;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增长24.48%,下降7.07%;城市商业银行上升44.94%,增速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4.43%。一系列数据进一步证实前面的分析,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逐渐降低,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由宽松回到适度,更进一步的,通胀压力的上升使得回收流动性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政府调控房价,更是进一步控制房地产信贷,这降低了货币乘数,使得存款也降低了。至于仍然为增长趋势,这一点更是必须的,毕竟中国经济仍在增长,人们收入总体在上升。到了2011年,这种趋势仍存在,但随着通胀压力的降低以及更重要的,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央行于近期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自同日起:(1)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三年半来的首次降息必然更加减少人们的存款倾向。使得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压力进一步上升。

(二)总体讲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 具体数据为2010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余额2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9.38%,比上年下降l2.57%,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2.89%,比上年下降6.32%,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高6.49%。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率16.93%,比上年下降l2.45%,个人存款增长率为l2.23%,比上年下降5.59%,公司类存款增长率比个人存款增长率多增4.70%。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6.05%,比上年下降11.73%,个人存款增长率为18.08%,比上年下降11.82%,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多增7.97%。城市商业银行公司类存款增长24.2%,比上年下降23.08%,个人存款增长率为31.26%,比上年下降3.65%,公司类存款比个人存款增长率低7.06%。

分析数据得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增速高于个人,但城市商业银行的状况是相反的。这体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吸收公司类存款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就公司类存款的增长量来讲,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增长率最低,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显示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吸引更多的公司将存款储蓄在那里。

不过,就如此横向比较三类银行,自然是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势头最好,而城市商业银行波动较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剧中。若纵向比较各银行自身发展状况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6家上市银行来看,公司类存款占客户存款比例为54.87%,上升0.98%。其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49.91%,上升0.77%;全国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72.25%,上升0.33%;城市商业银行为77.43%,下降2.25%。由此分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个人存款比例高于公司类,这很容易解释,毕竟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其他银行的营业点分布还没有达到如此规模。但其公司类存款增速则是最高的,显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吸收企业存款方面仍有着相当的能力。而纵向数据依旧显示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稳定性。

2010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显示出以往宽松的经济政策依然在发挥效力,各类机构和企业的流动性仍旧充足,同时,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业绩利润增长也是公司类存款上升的动力,相比之下,广大个人的储蓄则增速不如企业。

11年和12年的公司类存款增长势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回稳应该会进一步下降,但仍会高于个人类存款增速。由此我联想到一个也许于此现象相关的话题――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提法自然是西方经济学界的提法,他们认为虽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特征,撇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谈论经济问题的话,企业类存款上升显示企业流动性以及业绩的提高,而国企则是企业中的龙头老大,那么相对总体个人存款的增速来说,企业存款增速的高绝对数是否体现了进来人们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即国有企业利用垄断获得大量的利润,而老百姓却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利益反而在通胀等问题面前无招架之势,进而使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日益不均。若此因素或多或少的解释了公司类存款增速高于个人存款,则这一现象应当得到我们的重视,政府,学者以及更多的民众应该去关注和想出缓解的方法。

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扩宽银行负债来源

在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创新是有效扩大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改变僵化的服务心态、增加客户自助办理业务的网上渠道、扩展信息咨询服务类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银行负债业务做大做强。而这些措施的最根本来源,在于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如果服务的核心动力解决了,服务的外在表现必然会水到渠成。

(2).加快负债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金融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在优化负债结构、促进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给银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背后,更为关键的是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否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规模的扩张会直接带来负债业务风险的加大。只有金融机构更注重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加快针对特定类型客户的产品创新,才能在扩张负债规模的同时,规避负债风险、促进负债结构的合理转变

(3).制定负债管理策略,落实不同需求匹配

篇7:论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对策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历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开始由美苏争霸进入到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有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局部冲突,世界形势也进入到21世纪的展望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20”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

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侯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

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

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

篇8: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

扩张性政策对稳定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 在这方面我们有1998年扩大投资需求的成功经验。中央政府计划2009~2010年两年投资11800亿元用于扩大内需, 2009年投资规模约为9080亿元, 新增4875亿元。这一政策可拉动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在新增投资中, 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已投资3000亿元, 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此外, 实施增值税转型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 也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对刺激企业投资有一定作用。2009年1~4月,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7082亿元, 同比增长30.5%。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16055亿元, 增长39.3%;铁路运输业投资967亿元, 增长94.2%。

2009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相当于增加农民收入1000亿元, 为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离退休人员工资、优抚对象优抚标准和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等约共计投入2000亿元。居民收入增加可带动消费增加2200亿元左右, 使2009年经济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 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和部分地区发行消费券, 消费增长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1~4月, 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9%, 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长16.7%。

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分析, 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 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为5%左右, 其中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在4%以下。采取了上述措施后, 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以上, 能够使2009年经济增速达到8%左右, 可避免经济在短期内出现过快下滑。

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在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库存大规模调整基本结束后, 我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好转, 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已经见底, 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

大规模库存调整阶段已基本结束。从去年年底以来, 我国工业去库存化特点十分明显。依照国家统计局许宪春副局长的估计, 今年一季度, 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只有7%左右, 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两个百分点。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8%, 扣除土地购置费、旧设备和旧建筑物购置费等,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24%左右, 由此推算实际库存同比负增长150%以上, 拉动经济负增长两个百分点以上。按照经济周期调整的一般规律, 去库存化会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 从去年9月份开始, 我国工业去库存化已持续约7个月, 工业生产因库存下降而急剧下滑的态势基本告一段落。而在政府投资和相应配套信贷资金的支持下, 在房地产需求增长好于预期的带动下, 新增资本形成的速度会有所加快,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提高。

消费需求基本稳定。虽然就业情况不佳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会减慢, 在部分企业对返乡农民工进行了一次性现金报酬支付和返乡农民工取回个人社会保障支出在短期内增加了农民工收入后, 农民增收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增长速度会相应有所降低, 甚至不排除阶段性回落的可能。但受税收减免、汽车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推动, 汽车已开始进入中等城市的居民家庭和部分农村家庭, 汽车家电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前期房价回落、资产价格上涨预期以及降低二套房贷款利率、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优惠措施推动, 房地产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会得到部分释放, 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回暖迹象会得到维持, 消费需求总体上会基本稳定。

出口下降幅度不会继续扩大。今年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同比降幅有所增大, 这与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出口贸易伙伴的经济衰退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加深有关, 也与全球流动性紧缩导致国际贸易融资困难和贸易保护主义有关。随着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 世界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的降幅会有所缩小, 到2010年将出现微弱的正增长。我国出口负增长的幅度从今年下半年起将不断收窄, 全年出口负增长的幅度预计在-15%左右。

经济运行仍未形成稳定复苏的趋势

当前, 促成经济反弹的主导力量来自存货调整和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 需求面依赖外部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 而外部环境低迷不振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经营困难还在延续, 社会投资增长乏力, 经济内生的增长动力非常脆弱, 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困难较大。

制造业投资和社会投资低迷不振。从经济周期的变化看, 经济从收缩期转为稳定复苏期要经历“去库存化”和“去产能化”两个阶段。按照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 “去库存化”只是经济收缩的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基本要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 然后进入产能调整阶段。这一阶段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 甚至长达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后, 企业才会进入新一轮投资, 真正的经济复苏才能到来。经过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调整, 我国“去库存化”过程已基本结束, 从二季度开始, 我国随之进入“去产能化”过程。从2002年年底开始, 在住房货币化改革、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有企业改革等诸多改革开放措施的共同推动下,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 我国进入长达五年多的经济扩张期, 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当前, 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均处于低位, 以3月份工业增速8.3%计, 与我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相比, 大体可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目前我国产能闲置集中表现为满足出口需求形成的生产能力, 这部分生产能力既不完全是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生产能力, 也不完全是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 相反, 很多是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较高的高端生产能力, 如为船舶和汽车生产的钢板、电子以及电气设备、纺织服装等。这部分产能无法完全转向内需, 解决这部分产能闲置问题不仅需要扩大内部需求, 也需要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互动关系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经济走势的曲线高度一致, 并比美国滞后半年至一年。如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这一轮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可能要延续3年 (2008~2010) 以上的话, 那么, 我国去产能化也需要3年左右, 经济相对低迷阶段的时间大概也要持续3年左右。

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虽然今年以来贷款大规模增长, 但对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较为有限, 信贷投放的结构性问题对未来经济增长可能形成一定制约。一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未改善。当前信贷投放对象过于集中于大企业。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 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这不仅提高了信贷风险, 而且挤占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前期从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 中小企业成为银行压缩信用额度的重点对象, 当前信贷爆发式增长, 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满足, 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生产的巨大资金要求继续受到压制。二是居民信贷额度占比偏低。前四个月, 居民户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仅为10%左右, 说明新增贷款中支持居民购房与其他消费行为的信用额度较为有限。三是部分资金未流入实体经济。根据有关调查资料, 新增票据融资中, 有20%存在“空转”现象, 未流入实体经济。这部分“空转”资金脱离实体经济, 将降低信贷对企业恢复生产活动的支持力度。

经济复苏的动力源

当前, 必须一方面扩大需求 (包括内需和外需) , 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 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 才能加快淘汰过剩产能, 提高设备实际利用率。当前形势要求我们, 应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观察效果, 同时, 应着手准备应对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的政策预案并择机实施, 引导我国经济稳定回升。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鼓励汽车、房地产消费。我国居民以住、行为主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远未完成, 汽车和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两大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从鼓励汽车消费看, 可实施汽车消费税改革, 降低消费税并把消费税改为价外税, 与购置税一同征收。加大对汽车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 扩大汽车消费信贷业务, 发展汽车金融公司。扩大和提高对老旧汽车提前报废的补贴范围和标准;从鼓励房地产消费看, 可继续加大购房税费减免力度, 择机在各大城市推出“买房退所得税”政策, 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 借鉴青岛和广州等地将住房补贴标准与工资挂钩的做法。研究出台房产税和空置房征税, 降低住房开发成本, 引导房价合理回归。

二是刺激其他消费。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 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的一些省市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刺激消费, 发放消费券有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定期给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按照家电下乡的模式, 在城市对部分产品如计算机、家电等商品实施出口转内销政策。

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 将大部分国企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 国有企业红利分配及转移支付不仅直接拉动消费, 还可抑制部分企业可能过度投资的冲动。降低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社保缴费额, 由国家承担更多社保费用, 减少企业和居民社保支出,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四是扩大人民币出口信贷支持出口。向暂时出现外汇短缺与资金困难的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人民币出口信贷, 解决国外买方支付进口商品资金需要。将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配件、钢铁产品, 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轻工产品, 以及农产品出口, 作为出口信贷重点支持领域。

五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长最终依赖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要加快推进钢铁、汽车、电力、纺织、轻工等行业的兼并和重组, 淘汰部分落后产能, 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

上一篇:倒三角团队下一篇:考研网上报名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