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与意象表现

2022-09-10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方式,它不注重具体的物象刻画,而是通过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独立的精神意境。也就是《易经》的“无往不复,天地之际”的空间意识。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诗人、画家是以‘府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一、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不以具体景物的空间关系为依托,不以景的形状为表现,而是以物象的真、韵、性为其所表,以心之所观为其所造。中国古代画论,以景物的意气,性质而观其人的品格性情,以文人之性情和品格论其画的品流之雅俗。在论及空间营造中,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三远”法为其宗,宋之沈括“近大远小”观为之画据,清时华琳《南宗抉秘》“推”法为山水营造的法度。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这样写道: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眀瞭,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眀瞭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在山水画创作中郭熙的“三远”法,将山水的空间以“远”来表述,而“远”则是山水画中意境追求的心灵所载。以山的远与深,将人的心带到山水中的画境,使人的心灵回归自然的平淡和宁静中去俯仰自得。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论及画山水的观画法中说: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沈括的空间意识以眼为视,从远近物象之现实论及绘画的空间,“以近大远小”的现实画面为依托,观画观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映物成圆。

以“三远法”、“近大远小论”,对于空间都是以现实景物和自身体验为空间意识的论述。就山水画的创作体验而论,清代华琳所著的《南宗抉秘》中提出“推”法:

“高者由卑以推之,深者由浅以推之;至于平则不必高,仍须于平中之卑处以推及高;平则不甚深,亦须于平中之浅处以推及深。推法得之。”

何为推法,华琳认为似杂而合、疏密其笔、浓淡其墨。在具体的山水创作中晦阴借映,以阴可以推阳,以阳可以推阴。借助其他的物象来体现所表的意境。在空间的意识中华琳的推法是运心成韵、随物而合的。

在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中,三远之法从人的着意处,对空间的认知和意造独得山水之势;近大远小观,以现实景物和眼中之物为依托,以眼为见,展景之所依,独取物象之真;推法之宗,以心为由,竞相意合,随物而起,因景造境。

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以意识为上,心缘物象,遇物成真。随心所安,自在自适。以自我的“心”观意念去探究心灵的栖息处,放浪形骸去寄托的山水情怀。故有怎样的山水情怀,就会又怎样的空间意识。

宗白华先生认为:《易经》中所说的“无往不复,天地之际”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在山水画的空间意识中,山、水、草、木、楼台、烟霞、村舍、屋宇为心之所往;由心入画境,神游山水之间,仁者乐其山,智者乐其水;行者在路,游者于林,居者自闲。各有其所乐,其所适。看淡岁月,望烟尘,复归宁静。于景象中求其心观之所望,于心缘中得其人生之意趣。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现

中国山水画借山、石、树为主,表现自然之造化,以人物、桥驿、屋宇为辅,寄托生命之所适。将自然之景与生活之趣相结合,达到一种天人和谐之境,营造自我的心观之愿。以山水之“远”为生命之所往,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阔远、密远、幽远之境。将现世的人生渗入到画境的乐途,从笔墨中最求人生的意趣。不以四时之景为局限,超然物外,直抒心源。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认为山水画的创作是表现景物的真,即气质俱盛,非名贤之学不能取其真。物象之真,是山水画创作所展现的意象,又是创作者的心象。洪谷子的《笔法记》中提出图画“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

“六要”之法,体现出山水画的意象与创作法则。“六要”对于山水画的创作而言,对具体的景物意象有更为精深的言语与见地,其理趣与法度对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做了充分的思量。在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中,物象之真、韵、性的内在审美,都成为了意象表现的主旨。

中国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不以四时之景为其所追求的物象,而是超越四时之外、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生命之所托寄于广袤的天地之间。四时更迭,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烟山暮雨,变化不定。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不仅仅是将这此刻的心中所托寄于画境之中,而是将刹那永恒间的万物之景超越时间的结缔与心中的情怀相结合,体现出一种遨游于天地间的大胸怀、大气魄。与四时无碍,与时间无碍,与己与彼都无碍,在这自由的空间中任由心灵飞动,坐看烟消雾起,草长莺飞。霎那永恒,春花秋月皆是心中之象,皆是人生之趣。

三、“心”观与“象”观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创作者对自然的观照,是心灵府察万物的灵府所载,品万物之得失,感吾生之行修的心为,即是艺术家的“心”观。“心”观所载即是“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的山水律动的自然。又是以天地为庐“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僕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人文关怀。山水画的意象表现以景的物象,取其之真、韵来表现意象的造化,即艺术创作的“象”观,“象”观所依取景之实,师造化之源,得心之妙。以物之所载,得其意气之所发,秉天然之自性,成造化之心缘。“心”观与“象”观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亦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山水画空间意识与意象表现的实质。由心观象取象之意趣,得笔墨之华章;由象观心品心之性灵,载象之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朱良志著

[2]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俞剑华编著

[3] 《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陈传习著

上一篇: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下一篇:服饰类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性与时尚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