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2022-09-1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所具有的一种积极精神状态, 是应对外来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一种理性支撑, 是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备条件。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明确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比作“灵魂”, 也在反复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道:“要坚持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不难看出, 中国文化整体实力的增强, 直接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以此彰显出中国能力、中国身份、中国地位, 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根基。

一、构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高度认可马克思主流文化价值, 也是对中华民族有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推崇, 对现代文化的尊重、信任, 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自信与交流。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自信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思想并不是“神化”、“教条化”、“抽象化”的思想, 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来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归根结底, 研究马克思文化思想就要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直接关系, 我们都知道人从属于自然, 作为自然界的生命物而生存, 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自然界, 自然界的状态与我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反, 自然环境约束着又促进我们的生活, 而人又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影响着自然界, 进而改造自然, 形成人化社会, 这其中包括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潜在意识等等都在影响着自然界, 最终形成特有的文化世界, 这是创造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 必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带有实践性批判和现实性批判,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根本属性, 批判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辩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总是在实践中发展, 在批判中不断完善。那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 文化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展中完善。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文化为主导, 以培养四有青年为目标,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这些文化经过党的革命、建设、改革, 不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 对西方精华内容加以吸收借鉴, 形成具有发展特色的中国文化以及强劲的文化软实力。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自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 它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有益参照, 它能激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忧患意识, 通过文化增强民族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它能使中国这样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底蕴的大国在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上尽显大国自信, 并能在全球化在交流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包容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它能通过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上为自身争取权益, 能通过自身力量为国际争端和冲突出一份力, 阻止避免战争的发生, 而不是推行大国文化霸权, 实行文化侵略, 最终一定要达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三)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及转化与发展的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 几千年以来,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仁爱”思想、“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 以及对待文化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 无不深受儒、道等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素养, 是我们文化固有的根本, 丢弃、脱离传统文化, 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 就会导致民族自豪感的自我丧失和自身传统文化价值的不自信, 因此我们在坚守根本的同时, 不断与时俱进,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转化和发展为当代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

文化自信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构建实则就是文化领导权的构建, 相对于政治领导权而言它是作为一种软权力而存在, 它必须通过文化艺术与思想教育融合的形式深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 让民众自觉对其产生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文化领导权不像政治领导权中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这样的形式直接命令他人该如何做, 而是通过阐明思想文化内涵, 不断的进行文化熏陶让人们深刻理解它存在的意义和长远价值, 从而从心底产生内在的认同与信任, 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真理和价值

坚守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 就是要立足中国社会现实进行科学批判和理性建构,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和文化领导权, 首先要科学认识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客观的文化真理性品质,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旧哲学不同的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 其本质的特征是历史的、唯物的文化思想。

它发源于尘世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而以往旧哲学奉唯心主义历史观, 难以逃脱纯粹认识论的命运,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虽有深厚的认识论基础, 但由于否弃唯物主义历史观终归只能成为虚幻的意识形态迷雾。许久以来, 资产阶级都在通过各种方式诋毁打压社会主义制度, 批判马克思主义思想, 但强大的中国用事实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精神旗帜的伟大与正确。因此, 把握中国话语权, 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真理和价值, 充分发挥马克思文化自信, 发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发挥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优势。

(二)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蕴含着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 它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对于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政治交往中, 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观点, 精心构建能够为他国人民理解和信服的对外文化话语体系, 不断向世界递中国声音, 表明中国态度, 灌输大国格局意识, 尽显大国胸怀;在经济交往中, 通过在跨国贸易中, 传输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共享发展的经济战略、周到的产品服务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及在在中华文化熏陶下养成的社会责任感, 以此反映具有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文化, 助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尤其把握住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时机, 中国要把特有的中国理念和中国观点, 如合作共赢、共享发展等等理念贯穿经济贸易中, 使其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中的可为民众所认可的价值准则和参考;在文化交往中, 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首要工作, 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避免传统文化被西方外来文化替代或削弱的风险, 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内在、外在影响力, 推动其走向世界, 并在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 从而在文化碰撞中获得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可, 助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和弘扬, 展现中华五千多年历史的独特魅力, 构建强有力的文化话语体系。

(三)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 必定依靠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底蕴, 突出中国元素、中国风韵, 以此摆脱西方文化领导权的局面。我们要学会依托多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 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对其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传播, 如通过电影、宣传片的形式代替传统的灌输模式, 在无形中强化人民的社会意识、爱国意识, 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优势, 推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美好记忆和生活诉求, 其话语体系能产生持久的本土化认同和构建持久的社会心理基础, 对待某些同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有其更深的文化底气及精神气韵,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资源, 在不断的发展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新寓意、新气息。不难看出意识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当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当中, 经过思想转化, 就会形成语言表达, 反则亦然, 文化自信也是如此, 从内心深处、从头脑意识反射出的文化自信, 毅然决然影响着话语的表达, 以此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

摘要: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中国需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思想文化激荡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夯实文化软实力, 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意识, 不断进行转化与发展, 以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依据, 构建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 使其在日后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真理和价值, 不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篇章。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文化自信,中国

参考文献

[1] 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3 (3) :48-49.

[2] 李辰洋.略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文化自信[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 (11) :11-12.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上一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运用探究下一篇:关于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