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2024-04-08

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精选3篇)

篇1: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随着Office 2007的面市,微软将协同工作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为了能够完全地发挥这套新的Office的协同工作潜力,Office 2007必须与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结合在一起使用。

eWEEK实验室的测试证明了用户们都从Office 2007的协同能力中得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其中仍有一些障碍,IT经理需要帮助用户越过这些障碍,通过联合使用Office 2007的应用程序和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以充分地获得这些协同工作的特性。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说,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用来存储和共享内容的地方,它能够通过预包装的文档工作流程来提高等级。在测试中,我们可以在一个文件夹中设置工作流程,接着邀请用户参与到一个工作流程中来,设置期限和分配任务。

SharePoint Server 2007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用来存储和共享内容的地方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包括了四个基本的工作流程进程:文档许可、反馈收集、签名收集和处置许可。我们希望工作流程能够以有条件的准则进行,例如当一个文档被更改时。

当一个如Word文档这样的文档在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上被共享或提交到一个SharePoint工作流程中时,在这个文档中的Office按钮将会包含了与SharePoint中管理约束条件相连的工具。

例如,当我们打开一个提交到SharePoint工作流程中的Word文档,Word中的ribbon下就会显示出一个标题,提醒我们注意这个事件。当操作这个Word文档时,我们可以直接从Office按钮的“服务器”(Server)或“工作流程”(Workflow)菜单项目中测试这个文档或开始一个工作流程步骤。

我们也发现,就在Word本身的应用程序中,它就能很好地展示工作流程的可选项目。当我们想对一个任务采取进一步行动时,Word呈现给我们一个表格,让我们能够再分配这个任务或要求对文档作出修改以及改变随后的期限。

确实,微软在改进任务管理上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确保用户在一个SharePoint服务器中也能够看到他们的任务,与在大多数人用于任务管理的应用程序Outlook中所看到的一样。

用于Office协同的Outlook

通过Office Outlook 2007,用户们能够从其它的Office应用程序中导入他们的任务,以获得一致的查看。

这是一个重大的改进,因为任务对象在其它Office应用程序中的增长情况对用户们来说一直是一个难题。Office Outlook 2007能够对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Access 2007、Project 2007和OneNote 2007中的任务实现同步。

Outlook 2007能够从其它的Office应用程序中导入任务

对OneNote中任务的同步让我们能够使用OneNote来直接对任务记录会议议程或改变活动项目。Outlook将这些任务导入到To-Do清单中。当用户对这些Outlook中的任务做上记号以示完成时,在OneNote中同样的任务也会同样被标注以示完成。只要一个任务在Outlook中是可行的,它就能通过标准的Outlook任务管理工具来进行管理。

Outlook还增添了一些其它一般的协同工作的东西,包括能够用于管理内在的信息和传统的RSSfeeds的RSS支持。例如,我们能够让一个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的RSS feed与一个SharePoint站点上的任务清单的最新变化保持一致。

除了任务管理,Outlook 2007还改进了用于与外部用户共享日历和安排会议的工具。改进了的日程安排表管理特性则需要Exchange Server 2007作为后端的支持。

OneNote的整合OneNote处在大多数用户通常习惯于Office套件中的边缘地位,不过这也许在Office 2007中能够得到改变:在这个新的套件中,OneNote在任务管理之外,与Outlook和SharePoint整合还有一些实用之处。

在所作的改进中最主要的之一就是与Outlook日历的整合,这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了。Office OneNote 2007安装了一个工具条项目(在Outlook 2003或2007中),这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邀请中获得会议信息——例如时间、参加者以及议程,还可以在一个表格中进行组织,其中还包含一个能够回到Outlook日历中的日历的链接。

OneNote包含了两个新特性,简化了对数据的协同和共享,能够超脱于通过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才可行的限制。通过此项对OneNote的解放,我们就能够编辑一组的页面并通过创建Notebooks将它们共享。我们能够从本地的拷贝、存储在网络分区中的拷贝或是从一个Office SharePoint Server的站点中共享到这些Notebooks。

在我们的测试中,共享一个Notebook被证明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指定共享的位置,无论是本地的或是在一个服务器上,接着OneNote创建一封包含着这个共享的Notebook的链接的电子邮件信息就会分发到其他的用户那里。

这个特性也能够用来在多个计算机上同步Notebook的拷贝。当共享一份本地拷贝时,我们则需要确保我们对接收者给予了适当的权限,在我们用于测试的Windows XP桌面上,一个任务是会要求管理员的权限的。通过Office SharePoint Server 2007,我们能够创建一个特定的OneNote文档库用来管理这些共享的文件夹。

这种共享方法并非完全天衣无缝。OneNote有一个同步化的菜单项,用户必须使用它来复制不同版本之间的更改。此外,OneNote没有用来裁定这些更改的机制,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最近的改变将会重叠地写在文档中任何较早的更改中。当用户对Notebook的内容进行编辑时,OneNote不断地对一个Notebook写入,这样就会导致问题的出现。我们是能够缓和这些问题的——即使并不是很方便——我们在编辑一个Notebook时将其置于脱机状态,等到完成之后再将其进行同步就可以了。

深入看看Groove 2007

Office 2007表现出了微软将目标放在了Groove上的第一个良机,它在2005年3月,通过对Groove的同名公司的收购获得了它。对Groove所做的改变是有些戏剧化,但这个版

本在Office的世界中还是表现得不错,特别是当它与SharePoint Server、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和InfoPath

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

微软对Groove所做的改变是有些戏剧化

尽管如此,Groove 2007在Office套件中还是显得有些零散化,至少在主题方面。尽管使用这个应用程序的协同工作都是与SharePoint Server或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一起的,但Groove创建的专注于内部的协同则由于P2P网络而孤立。在企业的环境下,对文档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Groove 2007则可能导致一些风险,尽管能够通过将Groove的通讯基础设施置于防火墙中来处理。

Groove 2007的核心特性就是Groove的P2P网络,无论是通过一套微软运行的公共的服务器还是公司向微软购买而在内部运行的服务器,它都能应付得了。用户创建自己的使用模版了的应用程序,并将这些应用程序与其他用户共享,无论是在本地网络或是整个互联网上。共享应用程序的用户是需要通过Groove公共目录的验证的,这个目录是一个在本地网络上发布的服务。用户还能够通过电子邮件或在多台计算机之间(例如一台办公室的计算机与一台家里的计算机)来共享应用程序。

微软已经减少了Groove中可用的模版数目,取而代之的是专注于模版所能交付的核心能力。

这些核心模版目前包括讨论、文件共享、表格、日历、笔记本和会议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其中有些看起来有些多余——例如,共享的日历对大多数Office用户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通过Outlook和Exchange Server来共享日历要相对更为简单。

然而,Groove中很优秀的一样东西是,它能够让组织外的用户更容易访问到那些通常会内在地面向系统的东西,以便参与到基于项目的工作中。Exchange仅能够在一个组织中允许用户共享日历,Groove就能够让一个日历与项目之外的顾问进行共享。除此之外,Groove还包括了一个表格应用程序,用于收集和共享简单数据库信息,例如一个事件的在场者或一个产品目录的详情。

Groove 2007添加了对InfoPath的表格的支持,允许用户能够重复使用他们为内部进程创建的表格。我们并没有发现对InfoPath的支持确实联通实现,尽管如此,公司将很可能需要做一些表格编辑工作来证明Groove 2007的能力。

另一个有趣的特性是对for Office SharePoint Server文档库的支持。Groove的用户现在能够使用Groove客户端,脱机编辑SharePoint的文档。这也让公司能够将合作伙伴引入到这个文档的创作以及进程的编辑中,而不需要从对外地揭露一个SharePoint站点或允许合作伙伴进入到这个网络。一个雇员能够通过有防火墙的保护状态来访问SharePoint的内容接着再将它共享,就像是一种代理权,与外部的用户一同工作在Groove的网络上。这也是一种能让用户在家里的计算机上使SharaPoint内容可用的方法。

IT管理者会为图安全而不希望让这种共享方式发生,但看看Groove作为一个协同工具所具有的价值吧——它能够牢牢地把握住Groove网络。微软还发布了Gro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erver 2007和Enterprise Relay Server 2007,面向想要运行和管理内部Groove网络的公司。Groove 2007能够在安装的过程中进行设置,让它仅通过一个企业桢中继服务器进行连接。

Groove 2007将在微软的Office Enterprise 2007和Office Ultimate 2007两个Office版本的套件中被收入,这也就意味着微软正在错失机会去帮助那些没有IT部门协助的中小型企业迅速建立协同工作空间。当然,Groove也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对每位用户以229美元的标价出售。

篇2: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是省政府组成部门, 管理全省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和市政公用事业, 管理领域涉及10多个行业, 60多项业务。随着“数字福建”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信息系统在行业管理中广泛应用, 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然而, 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 导致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被封闭在彼此隔离的信息系统中, 致使业务密切相关的业务部门之间各自为战, 信息难以共享, 业务无法协同。因此, 如何走出“信息孤岛”, 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 现状与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涉及行业多, 业务范围广, 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 先后分行业开发建设了10多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涉及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 这些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 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提高办事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 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和行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个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日益迫切,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

2.1 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系统功能比较单一

各个信息系统是分行业分阶段独立开发建设, 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功能、业务流程、应用范围缺乏整体规划, 难以适应行业管理和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

2.2 数据多头采集处理, 准确性权威性不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个行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同一类数据可能在不同信息系统中同时存在, 但由于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应用, 造成数据多头采集处理, 重复采集处理, 数据交叉冗余, 数据更新不同步, 各个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 影响数据准确性和权威性。

2.3 数据标准不统一, 数据共享水平较低

由于各个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并且数据标准、数据结构不统一, 信息系统之间不能互操作, 无法形成无缝对接, 致使“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 数据难以共享, 无法实现业务协同, 制约整个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2.4 信息系统运维复杂困难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个行业、各项业务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 某个行业某项业务管理流程的变化, 可能需要对多个相关信息系统功能分别进行相应的变更和优化, 同时, 由于各个信息系统独立开发, 并且开发单位不同, 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同, 增加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难度和成本。

3 对策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 从初级应用到快速发展, 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信息系统应用不断深化, 信息资源日益丰富,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3.1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从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全局出发, 根据业务部门职能, 以业务管理为主线, 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 利用系统论方法, 对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 确定电子政务建设目标, 构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架构。

3.2 制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担负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能, 涉及行业多, 业务范围广, 数据面大量广, 种类繁多, 并且行业之间、业务之间关联度较高。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 进一步理顺业务管理职能, 规范业务管理流程, 根据“谁主管、谁提供”、“权威部门、权威数据”的原则, 定义数据共享规则, 建立业务协同机制, 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交互性和联通性, 促进信息共享, 推动业务协同。

3.3 采用平台化设计

平台化设计模式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 具备灵活的二次开发功能, 通过创建和定制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 实现业务流程的灵活构建, 适应政策法规和业务规则的不断变化。基于统一的平台开发和集成各个信息系统, 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共享规则、业务协同机制, 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4 优化升级整合信息系统

根据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完善的系统功能对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使之成为集行政审批、业务管理、市场监管、决策支持于一体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并且基于统一的平台对各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实现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互操作, 满足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要求。

4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个行业之间、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根据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进一步梳理、研究和分析了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的业务体制、业务职能、业务规则、业务流程、业务模式和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个行业之间、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需求, 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 定义了数据共享规则, 建立了业务协同机制, 采用平台化设计模式, 开发建设了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并且基于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优化升级整合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4.1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总体构架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由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组件系统、电子监察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总体架构如下图:

4.2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功能

(1) 业务管理:综合业务管理平台集成了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12个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为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相关行业提供业务申请、业务受理、业务办理、业务查询、业务咨询等服务。

(2) 公共组件: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下的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工作流管理、数据共享、单点登录与身份认证、日志审计、系统管理等服务。

(3) 电子监察:实时监督、监控各项业务的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 并提供督办、催办、纠错和统计分析功能。

(4) 决策支持:为业务管理部门提供跨行业、跨系统的数据综合查询、统计和分析, 为市场监管和科学决策服务。

(5) 信息发布: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与行业管理相关的各类信息, 促进政务公开。

4.3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与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为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 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下的具体应用。在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下集成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数据共享规则、业务协同机制, 实现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保证整个平台和各个信息系统的统一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和易维护性。

5 结束语

篇3:细看Office 2007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

这次会上,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内蒙古等地方的同志介绍了推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基本思路、做法和体会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地代表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今天下午全体代表到杭州市地税局和劳动保障局现场考察了试点项目建设情况。特别是在上午的发言中,大家对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并争取在明年工作中予以安排落实。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总结经验,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

这次会议重点讨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与会代表认为,北京等地方在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过程中方向明确、方法科学,初步形成了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归纳这些地方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

(一)认识是关键

今天上午在介绍经验的时候,好几个地方都总结了“领导重视是关键”这一条,我赞成这个观点。但为什么领导会重视?领导重视的背后是什么?是领导的认识。领导认识到了,就重视起来了。为什么在推进政务信息共享过程中领导认识是关键呢?刚才参观路上,我与杭州市政府何秘书长就此进行了交流,我感到他的认识就很到位。他认为,第一,政府管理要上水平,要取得更好的效率和效果,基础的信息工作是很重要的。而基础信息工作做好了,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包括原来想要做好的事情,现在就很好做了,很容易出效率。第二,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不能让具体的部门来做,他有自己的利益,必须要有中立的部门来做。第三,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工作以后会越来越多。正确地认识信息共享、正确地认识业务协同,以及正确认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在整个政府管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觉得我们这次介绍经验的几个单位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对“信息共享是什么、为什么”的认识比较到位。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他所需要的信息你都知道有什么、在哪里、谁能得到、怎么得到,这就是信息共享的全部涵义。政府信息共享和政府信息公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息共享是政府在履行职能的时候要得到的信息,信息公开是服务型政府履行职责中要对外公开的信息。那么,业务协同是什么,就是我们政府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要像自己部门内业务处理过程一样处理部门外的业务,需要什么信息就有什么信息,需要办理什么就办理什么。所以,业务协同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个是业务协同一定是跨部门,而不是部门内的。第二个是别的部门的信息和业务处理能和自己部门一样方便地得到或办理。实际上,无论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没有网络平台环境,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在做,就是效率差一点、速度慢一点、程度浅一点。但是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

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认识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看了杭州的综合治税,如果杭州地税局不这么做了,回到过去的模式,行不行呢?不行。第一,通过这项工作杭州一个月多收了1个亿,第二,工作时间大大节省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回去。这个问题不要问杭州地税的同志,而要问还没有使用该系统的地税部门,如果在这些地方有人提出要做这项工作,提出地税局要和企业登记、土地、建设等部门信息共享,要协同起来工作,将这个事情向分管的省、市领导汇报,我相信,很多领导听完后不能马上和增加税收、提高工作效率联系起来,这就是没有认识到。已经做过的地方是知道这个重要性的,他就不愿意回去;但是没有做过的,他就不知道作用和意义。也就是说,电子政务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认识。

电子政务建网络、上系统,要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容易。在这些先进的地区都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说,认识是关键,转变领导认识是关键。承担具体工作的同志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从本质上把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了解该项工作的本质,才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行不通。这是第一点,关键是认识,尤其是领导的认识,也包括承担具体工作同志的认识。领导的认识是支持,工作的认识是要走正确的路。

(二)信息是基础

对于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来说,全面的、系统的、高质量的、可共享的信息是基础。信息无处不在。为什么说信息是基础呢,信息共享就是要解决信息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这个基础是什么都办不了的。

首先是全面。尽管我们当前做的是具体的业务,但背后支撑它的是全面、完整的信息。我们知道信息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我们要通过重点应用带动,加强基础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完整性。

信息全面还不够,还要是高质量的,要保证信息是动态更新、准确的。如果不是及时更新的、不准确的,就没法用。

还有一个约定条件是可共享的,就是我们要有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否则,即使有了信息,也不能界定谁能用谁不能用,所以还要通过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来解决可共享的问题。

(三)平台是依托

信息怎么得到?为什么说传统方式不能做到,只能借助网络平台?因为共享的信息的量很大。交换的数据量已经过亿。如果还是手工方式,这种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必须要有技术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是网络,而且在网络上,相关部门不管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能按照业务需求,像在一个部门一样,获取相关信息来办理相关的业务。因此,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具有双重性质,一是内容性质,它反映了政府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本身;二是技术性质,要通过软件来实现。实现的软件也变成了技术平台,这就是依托。

除了技术平台之外,还要有标准。对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真正重要的标准是关于指标的标准,例如一个成熟的自然人逻辑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的基本信息,二是全部与人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不是罗列出来,而是要指向一个系统,必须要有指标和指针,否则,共享就无从谈起。被指向的具体部门的库,也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部门的系统,相关信息必须完整;二是本部门产生的信息要和别的部门产生的类似信息比对。所以,对相同的指标要有动态核对机制,否则无法保证共享的信息是否准确,通过平台辅助更新、比对,而这些用手工方式是无法做到的。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对平台会有更高更新的要求。

(四)应用是抓手

不管是工作走在前面的,还是准备要做的,工作的重点一定是具体应用。工作的起点和重点都是应用,不管是像综合治税这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还是政府管理中领导关注的事项,都可以作为推动的抓手。不论是做得好的地方,还是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方,应用都是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点工作。

(五)制度是保障

因为信息太软,看不到摸不着,在资产账、财务账上都没有记录。而业务协同经常会出现原来经验中没有的、新增加的工作情况,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是很难持续发展的。从应用到维护和管理都需要制度保障,同时各个部门需要制定制度协同推进。

(六)统筹协调是基本的方法

对于统筹协调,要强调两点。第一,要有统筹,我们今天看到试点地方的业务由原来很多网状的关系,变成了总线关系,这就是统筹。但现在实践比较充分的是就一个业务进行统筹。全局要不要考虑?要把50个业务合在一起时也有总线关系。有时候也可以有双边协议,点-点连接,但是统筹是最有效、最简便的。第二,要做好协调。协调不是说有个指令,有个制度就能做好。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我们说电子政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除了要有制度、领导重视、有文件之外,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协调,就是不同部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不是相互抵触,而是相互体谅。这是很多同志的工作总结。

二、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态势

对此,大家都有很多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我只想简单地说三句话。第一,进展和成绩是十分显著的;第二,困难、问题和矛盾也是比较大的;第三,需求是十分迫切和旺盛的。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的要求,积极开拓,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业务应用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在财政税收、海关、公安、社保、审计等涉及市场监管和民生的重要领域,电子政务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应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有一些应用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很多应用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突出。金审一期、金盾一期、金税二期等工程相继建成,金保-社保工程等13个项目也计划在近期内完工。“金税”工程实现了对增值税的电子监管,克服了增值税税款抵扣信息环节多、管理复杂、容易出现漏洞等问题,对新一轮工商税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金财”工程实现了全国财政系统纵向三级、横向相关职能部门与预算单位联网,加强了对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环节的管理,为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安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有18个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网上串并、查证、比对、通缉、追逃等信息化工作模式得到普遍采用,成效显著。金土工程一期各节点均实现了土地、矿产资源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和数据远程交换,对数据资源进行了集中管理并对外提供服务。中国电子检验检疫系统由原有单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发展成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电子申报实现了100%,其中电子通关自2008年1月1日全国上线以来,1-5月份单量652万单,电子监管上线企业4万多家,设定监控项目4000多项,全面提高了检验检疫业务信息化水平。电子口岸通关工程等一些重要应用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各地区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中取得新进展,北京电子政务为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江苏省积极开展“行政权力网上运行”,集中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政务大厅,形成统一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继续在全国普遍推行,各地应急指挥系统、网上行政审批和行政服务、信息化城市管理、“一卡通”等重点应用迈出新的步伐,城乡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日益显现。据对全国情况的调查,通过实施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与手工作业相比,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的水平普遍在3倍以上。通过实施“金税”工程,国税系统税收成本由5%以上降至3%左右。各地通过开展企业工商网上登记注册等一大批电子政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大减轻了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负担。

(二)政府网站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到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gov.cn)下的网站已发展到30,913 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断丰富网上信息公开的内容,提高公开信息的质量,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交流互动。2008年商务部网站日点击率超过1亿次。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开通了产品质量信用记录,涵盖了总局大多数监管业务,实现了数据库综合查询。目前,该栏目共发布了43万条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市等地方政府网站提供的网上办事和服务项目超过了2000项。上海市政府网站率先推出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开通依申请公开渠道,确保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发布和公众便捷获取。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成运行。深圳市等政府网站结合用户需求,开通了婚姻户籍、交通运输、企业登记注册、房屋租售、社会保障等场景导航和个性化服务。成都市、广州市政府网站面向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提供就业信息、在线培训和业务教育等服务内容。天津市、西安市政府网站全面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开通社区服务热线,为市民查询各类服务中介、机构信息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各地“省长信箱”、“市长信箱”受理民生诉求,化解民忧,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随着内容不断丰富,服务不断增加,功能不断增强,政府网站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和谐社会建设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三)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不断取得新进展。围绕重点业务应用的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人口、财税、国土资源、战略储备、企业信用等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2002年以来,各级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安机关提供查询1.3亿人次,协助破案227万起,挽回经济损失40多亿元。国家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已建成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18类数据库。各地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等基础信息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浙江省着力完善省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企业基础数据库入库企业已近50万家。湖北省建成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法律法规五大基础数据库和42类135个主题数据库,共计12340个数据项,约1.2亿条数据。新疆建设兵团加强数据库建设,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管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安徽省初步建成省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完成了“4D”数据的入库、管理、制图、分发、查询等功能;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入库数据记录已达4亿条。天津市积极开展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制定并实施共建共享规则,规范空间地理数据建设。新疆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进展迅速,实现了全区1700万常住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占全疆常驻人口总数的90%;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全疆赋码对象覆盖率已达98%。

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围绕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不断扩大应用领域。公安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建设了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为全国160多家银行的15万多个网点机构提供联网核查,利用假名开设账户进行诈骗的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国土资源部与银监会共同开展建立银行与国土资源部门信息查询机制,积极促进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沪苏浙加快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电子口岸、市民服务卡等应用,有力地提高了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间协同工作水平和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武汉市不断完善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了跨部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已经比对完整的在库信息已经达到了48197条。广州市加强对流动人口信息、残疾人就业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暂住证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服务等工作水平。

(四)电子政务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些地方和部门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逐步形成,条块关系正在理顺。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研究不断深入,规划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标准相继出台。北京、浙江、湖南、云南等地制定了促进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发展的地方条例;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制定了政府信息共享方面的管理办法;北京、福建、广州等地出台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办法。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体系逐步形成,预计到2008年,全国电子政务网络能覆盖90%的地市和70%的区县。电子政务人才队伍不断成长,推进电子政务发展越来越成熟,办法越来越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措施不断加强,北京奥运期间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做到了万无一失。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均衡,电子政务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认识不到位,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的认识都仍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制度还需进一步理顺,统筹协调还要进一步加强,支持电子政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不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今后一个阶段电子政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当前,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展变化越来越快。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十分迫切和旺盛,工作任务很重。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紧紧围绕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满足人民群众最紧迫需求,不断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加快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继续夯实基础,扎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电子政务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中,切实转变观念,准确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进一步促进电子政务围绕政府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和信息化人才的重要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与政府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扭转“电子”和“政务”两张皮的局面。各地要多向本地领导汇报电子政务应用取得的进展,多通过媒体宣传电子政务工作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按中组部要求办好地市级干部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培训班。

二是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深化和拓展电子政务应用要区分不同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电子政务发展较快的部门,在深化应用上要注意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均衡发展,加大外部协同力度,不失时机地加快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步伐,提高整体应用水平。目前在核心业务上还没有做到电子政务全流程覆盖的部门,要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重点加快推进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应用起步早、成效好的地方,要重点推进互联互通,加强政务系统间互操作,做好纵向系统与横向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用成果,形成电子政务良性发展的不可逆转之势。电子政务应用开始取得初步成效的地方,要重点加快制度建设,在建立管理体制和统筹协调机制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制度保障。电子政务应用起步较晚的地方,要尽快抓住若干重大应用,争取早日取得成效,带动电子政务逐步走上正轨。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在分类指导上多下功夫,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进展情况,分别召开三到四次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典型经验,带动面上工作。同时,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促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应用。

三是着力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本次会议交流的先进经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基础设施,深化重大典型应用,不断扩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成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研究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指南,组织开展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专项培训,并在2009年下半年适时召开深化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会议。同时要研究、制订相关政策,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

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载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渠道。当前,政府网站建设要坚持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加大内容和服务整合力度,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要继续发挥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对政府网站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继续开展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工作,一季度发布2009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南;组织开展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水平专项评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电子政务促进政务公开经验交流会。

五是加快推进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当前电子政务工作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之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业务应用和为民服务,继续加强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总结交流部门信息资源管理和地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研究进一步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要组织召开一到两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继续做好国家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的协调推进工作,鼓励地方探索符合实际的基础库应用模式。

六是积极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要继续开展试点工作,按照需求明确、基础具备、领导重视的基本条件选择试点单位,鼓励符合条件的地区、部门申请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还将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的研究工作,探索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七是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是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政务综合效益的必要手段,是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向有关方面提出了编制《2009年-2012年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建议,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对电子政务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适时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同时,要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管理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国情政情的电子政务运行管理模式。

八是继续做好电子政务安全保障等基础工作。要继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不断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将继续联合有关部委认真开展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检查,督促落实信息安全边界的管理责任,各部门加强对敏感和涉密信息的保护,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组织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工作培训,并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对政府机构连接互联网出入口的管理。继续推动电子政务立法研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二期工程立项的前期工作,组织做好电子政务网络服务提供工作。

这次会议后,各位代表要及时将本次会议的精神向本省、市领导汇报,并结合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本次会议要求,制定2009年电子政务工作计划,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上一篇:某教学楼的施工方案下一篇:编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