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2024-04-12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精选6篇)

篇1: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前教育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起点,学前教育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可谓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应当遵循科学的方法,重视幼儿的心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分析。关键词:幼儿 教育 方法

一、教师讲授法

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传授给幼儿一定程度的知识,启蒙他们的思想,开发他们的智力,帮助幼儿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讲授法。讲授法即是用讲解的方式,向幼儿传授信息,让他们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大量的知识,获得智力上的提升。

讲授法所讲授的内容大多为一些童话寓言,故事本身富有趣味,极易吸引学生注意。某位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面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天上只有一个太阳?”的问题,这位教师便讲述了我国传统神话“后羿射日”的故事:当初天上有九个太阳。这九个太阳晒得百姓痛苦不堪,庄稼树木全死了。后来出现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射下了八个太阳,留下了最小的那个太阳造福人间,于是今天的天空上就只剩下了一个太阳。这位教师在讲故事的同时还不忘和幼儿进行适当的互动,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还保持了他们的活跃性。

这位教师利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将一些人生道理、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当中,通过讲授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兴趣和学习中找到了结合处,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二、小组互动法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这点在学前教育中更加应该提倡。在现行的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授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教师也应根据这样的理念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

某位教师在开展幼儿教学时,先是用讲授法给学生讲了“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完以后,这位教师便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东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呀?他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呢?”在这位教师的安排引导下,幼儿纷纷组成了三个人的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虽然幼儿的思维较为幼稚,难以讨论出合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听话,能全身心投入到小组讨论的活动当中,这样就使得他们能在小组讨论中开发思维,获得智力上的成长。在讨论结束后,这位教师还要求幼儿小组之间互相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正确,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游戏互动法

研究幼儿的心理就不难发现,幼儿天生是喜欢玩游戏的。相比较于正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式的传统教育,在开展面对幼儿的学前教育时,游戏式的互动教育无疑是更加有效率的。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适时组织课堂游戏,不仅能丰富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让教学更加顺利。

某位教师在教学时,采用了计分比赛的游戏模式。她先是把全体学生分成了红、绿、黄、蓝四队,然后根据这四个队的表现来计分,表现好的就给加分,表现差的就给扣分,而四个小组中表现最好的还给奖励小红旗,并给该组的小组长奖励两面小红旗,标榜到“红旗榜”上。经过这位教师的设计,四个小组的学生纷纷表现出了很高昂的情绪。不仅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表现十分活跃,而且为了拿到小红旗,还表现出了十分良好的课堂的纪律,课堂环境极大优化。

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比赛中学生会团结互助的能力,增进了友谊。

四、自主探索法

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主要为幼儿,而幼儿在心智上仍处在一个开发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蒙。探索法的应用,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尚处在幼年阶段的学生就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某位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放映了一段动画式的卡通。卡通里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都看的津津有味。而到卡通片的最后,却留下一个小谜语。这位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到:“小朋友们,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不能猜到最后的这个谜语是什么呀?”之后这位教师还拿出了一个小盒子,表示答对的学生会得到糖果作为奖励。在这位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纷纷猜测并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活跃。经过这位教师的一番点拨引导以及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之后,学生们顺利得猜出了谜语的解答,既得到了教师的夸奖,也得到了思维上的成长。

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小就要培育学生一个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总 结: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注重学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结合讲授法、游戏互动法以及探索法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1]肖晖.谈学前教育教学方法选择策略[J].新余高专学报,2001,6(z1)[2]赵蕊.基于认知心理模型的学前教育课堂互动方式研究[J].东南西北·教育观察,2012(5)[3]陈旭,张爱华.学前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法[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0)

篇2: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期的主导教学后,学生能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方面获得一定的进步。它是先进教育理念、有效教学行为、科学策略艺术、勇于创新实践和师生良好互动之间相辅相成的一种综合产物。主要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要在时间观念下充分地关注教学效益;要在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坚持有效性主导教学活动;要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活动;要关注内涵丰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艺术。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在简要解析现状的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简析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如何概述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呢?那就是“缺乏情感活力,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之中”。梳理其复杂多样的成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应试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关注并片面追求认知目标和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课程教学活动的低效甚或无效。二是教学活动不能扭转“反客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强势教学”“以教制学”的压抑下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无法得以充分地激发、释放与体现出来,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三是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而操作实验活动中极其需要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课程情感、培养合作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环节,非常遗憾的是,蕴藏其间的丰富性资源却在现实教学中被浪费了。如有些人片面地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理解为“师生互动”,还有许多人把形式上的分组实验视为学生在合作探究,却没有真正形成以双向互享、教学相长为实质意义的“教学共同体”。

二、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发展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各类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教学活动,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如实验法――教学中努力把一些理论性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来揭示与诠释。再如设疑法――通过设疑、质疑和释疑,引领学生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思考、讨论、探究,从中明晰事理,提高认知能力。还有课外活动法,就是通过制作学具和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有理有趣、动思结合之中开阔视野。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信念。

2。积极开展科技化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其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或者补充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或者把教学中难以讲解和实验的化学反应予以直观演示,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五彩缤纷的化学信息世界,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关于“原电池原理”内容,传统教学中通过普通实验演示,教师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与之对应的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非常明晰地观赏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3。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既是对化学教学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在性措施。

例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常见的化学电源,尝试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和类型。

又如,在讲金属腐蚀内容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行车、铁栅栏、铝合金生锈现象,并进行适当的调查分析。还有,在教学重金属汞的性质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指导学生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怎样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赋予化学课程以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

篇3: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一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曾几何时,“读史可以明鉴”一直被认为是一条至理名言被人们信奉、尊崇。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特别是在现实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用下,学前教育史的课程和教学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理论性、历史性而在学生和教师眼中变为了刻板性、无用性。

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出现了学生数量与教学质量的现实性悖论,正在复制着现实社会诸多世俗化的问题。课堂上要么是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要么是教科书的翻版,教学难以跳出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在有用与无用的摇摆中偏向了无用的一方,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其探究的动力。然而,审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学前教育史真的无用吗?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滕大春先生所言:“外国教育史如何对待‘用’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要求一种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给当前某些具体教育业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难以胜任的。但在另一方面,教育史却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教育课题的领悟能力,而这种眼光和能力每每能产生人们意识不到的威力。所以教育史对实际工作的效能常常是迂回的,而不是直线进行的,是须经过较长时期才能显明其伟效的。”[2]学前教育史何尝不是如此?

二学前教育史教学有效性的特征构成

1学生主体认知与参与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许对该问题的评判有着不同的标准,但是最关键的不可或缺的标准应是大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参与。现实的学前教育史课堂中我们看到有太多的学生“不在现场”的现象,要么是被动的“离场”,因为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在“一言堂”的模式下紧张地赶进度;要么是主动的“离场”,缘于教师在知识的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让课堂死气沉沉;要么是提心吊胆的“在场”,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而非主体认知之下的主动参与。当学前教育史课堂缺少了学生的认知与参与的时候,那剩下的就仅仅是教师的独角戏了。学前教育史课堂的教学不是戏剧,教师的教学不需要表演,因为表演其实是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忽略与漠视。当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博取一笑而进行表演的时候,此时已经淹没了大学生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于真理与知识的探寻。长此以往,将会形成学生对于课堂的信仰危机,因为当教师在独自表演的时候,学生成为了“在场的缺席者”。因此,学生主体的认知与参与也就成为了学前教育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因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并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也不在于技能技巧有多么娴熟,而在于学生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参与和践行,唯有让“离场”的学生回归课堂,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其应有的活力和效力。

2教师主体共性与个性的协调

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教学有效性的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高深专门知识”的研究者、整合者和传播者,尽管大学教师被赋予学术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权利的行使必须是在追求课堂教学规范的前提之下的行使。虽然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迥然不同,但其有自成体系的规律和规范。因此,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必须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基本的规范,因为对规范本身的遵循就是对学生的责任、规则、合作、分享等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的引领,而且遵循规范与讲求共性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群体自身“德性的自觉”过程。

当然,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追求共性、遵循规范并不是要求千人一面、千课一面,而是需要不同的教师发挥自身独特的一面,在教学中应逐步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境界。唯有如此,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才会被注入生命的活力,每一节课才会异彩纷呈、彰显灵动,规范与规则才会有形而不僵,教学才会被赋予科学与艺术的生命,学生也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3基于交往的师生“共同体”的生成

杜威认为: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3]因此,基于交往理论的师生“共同体”的构建将会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为富有高深学问的教师群体和追求个性张扬的学生群体作为学前教育史课堂的两大主体,需要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也即在畅通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实现知识与思想的传递和启发。

通过对现代大学课堂教学组织形态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在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沿用传统的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为代表的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外在力量主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反复的强化和塑造以提高熟练程度,最后以量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考查。”[4]外加大学自身的组织形态特征,教师在上课之余很少有时间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因为交往是对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强调,这对于追求学问与独立的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加入会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回应,通过主体间的沟通、理解、认同等交互活动从而构成大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完整结构。

三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1历史感知中真实与有趣的统一

学前教育史属于史学的一个分支,其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外古今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探究学前教育历史的复杂面相,寻求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供历史的借鉴和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历史,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学生在感知历史的过程中,学习、探究当时社会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发生发展。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历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历史阐述的多样化功能,“从专注于过去的时间历史与文献的追寻到对于日常生活乃至微观历史的探索,从文献研究到非文献研究,从记述到叙述,以及任何可以反映历史的方法手段的多元加入,使我们的历史研究也逐步走向立体。”[5]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从历史中感受到乐趣,才能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效果。

2现实反馈中逻辑与有用的统一

史学的教学从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微观层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不是其开设学前教育史的终极目的。如果一味地从生活与琐事中找寻学前教育史教学和学习的兴趣点将会出现历史逻辑的混乱,使学生失去对古今中外学前教育发展演变的探究动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要体现出逻辑与有用的统一。因为学习历史是现实的需要,是为了避免现实中重蹈历史的覆辙,为当代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养分和经验,即让学生感受到学前教育史的有用和实用。一方面,学前教育史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完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提升其专业修养,包括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但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学习,幼儿教师还可以从中获得教育和教学方法的启示。当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前教育史的有用性的时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3知识建构中交往与启发的统一

当学生感受到学前教育史的有趣和有用时,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会出现大幅的提升,但是如何让学生将教师激发和引导下的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知识,使历史能够时时警戒现实、反馈现实。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体”的构建中更多地交流、沟通,加强交往。因为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对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肯定和社会性存在的强化,教师和学生只有在畅通的交往过程中才能进行学前教育史知识与思想的传递和启发,也才会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回应,学前教育史的教学才会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当然,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知识的主动感知和内化不是与生俱来或一蹴而就的,它们既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也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不断养成。因此,有趣、有用及交往需要相互促进,共同着力,才会更大限度地促进和提升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3]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贾文岩.基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学习共同体”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

篇4: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关键词: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问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8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等目标的实现都对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作为给人才启蒙的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对应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需要被相关政府和教育机构倾注心力。学校需要加大对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分析,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好基地建设和物资配备。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不强。

在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领域,存在着许多或明显或隐藏的弊端。师资的配备就十分不如人意,教师数额不充足,不管是理论课还是技能技巧课,都呈现着一定的教师岗位空缺。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某些学校在配备技能技巧课教师时,多任用外聘的艺术系教师,理论课教师也由心理系教师担任,而真正专业出身的少之又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之地的新教师招聘更是难上加难。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任职教师学历不高,大专和本科出身比例低,职后考学、进修等是常见的拉高学历的方式。除了教师学历低,其专业化程度低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大考验。不少的学校内,学前教育专业中非教育类的教师甚至高达20%的比重。如此一来,学校也不可能奢求老师的专业探索精神和深度创新能力有多高,毕竟术业有专攻。

(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教学资源是引导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坚实后盾,但是由于某些学校内部的专项教育经费长期无法定音,只是空话,或者某些学校内部比重有限的专项教学经费,都使专业教学中老师的薪酬无法及时和正常支付,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导致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教学见习得不到补贴,邀请专家交流的资金无法支付,教学所需的课程教学资源也只能由老师自备。此外,某些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也限制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现在,国内学前教育专业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曾经对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发出呼声和请求帮助,比如希望完善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资源系统。这是学校专业基础资金不足的结果,也是高校大范围招生使教学成本增加的必然。

(三)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还不令人满意。

做好国内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需要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资料是否满意和认可。但是,之前有学者就案例做出的调查发现,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对教材做出了种类丰富、水平较高的好评,甚至有学生扬言“教材太陈旧了,没有新例子,不太满意。”

此外,教师是否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呢?许多学生对此表示否定,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所面对的老师不能及时跟上时代和教育新风潮的步伐,长期固守长久以来的课本内容,对外界的信息接触和高科技的利用水平低,无法及时借助外部条件和资源更新教学内容。

二、从教师角度入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

(一)增加教师数量。

随着经济的大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普及率在不断地拔高,高校扩招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数量的猛增,那么为了满足大量而快速的需求,必须做到学校专业教师数量的同步增加,否则学生的教育得不到照顾,教学水平也无法提升。

(二)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就我国目前的某些先进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经验来看,引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是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当然,与此同时应该把本专业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他们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突破力。创新是稳固学校教学实力、扩大学校在整个教育界的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鼓励教师主动创造,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为教师搭建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的桥梁,要把这些内容提高到长期投资的高度上来,使学校拥有一批可以稳步提高学生能力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有生坚实力量。

三、从资金角度入手探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基地。

在包含学前教育专业领域的学校,建立教学基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学前教育教师对社会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学校重视校内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为各门学科和课程的实施提供保证。其中,校内教学基地常常包含生理心理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教法实验室、玩具与游戏室、钢琴室、舞蹈房、声乐室、工艺美术室等空间构架。与此相对的,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以幼儿园为主要内容,兼有亲子园、儿童活动中心等学前教育服务单位。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物资。

教学事业是一项长久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投资,配备好物资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条件。首先,学校需要保证高质量的教材资源。学前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应该团结并加强交流合作,为编写优质的教材努力。此外,学校可以加强对专业图书和较新的专业期刊杂志的采购,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最近的发展状况。在完善这些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各学校都需要做到多方面筹措资金,扩大资金投放的规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物资支援条件。

四、结语

针对目前我国某些学校存在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问题,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师资不强、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还不令人满意等等;其次,是探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学校可以从教师和资金投入两方面入手,加强分析,利用多种途径,以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幼师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建,黄显涵.大陆和香港高校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13

[2]张建波.新《纲要》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5:34-36

篇5: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李晓红

(①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②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在师范院校中,教育学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教育效果欠佳的现象影响到了高师学生教育素养的培养,文章从分析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出发,探讨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为改革教育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

Hi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 vali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Abstract: In the pedag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edagogy took the public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the education effect unsatisfactory phenomenon affected the high student to educate the accomplishment the raise, the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analysis influence public pedagogy teaching valid factor, the discussion teaching effect unsatisfactory reason, provided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pedagogy teaching.Key word: Hig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blic pedagogyTeaching validityInfluence factor

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群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学科。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澄清或纠正一些前科学的概念,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工作。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还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然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公共教育学教学效果欠佳,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消极局面,严重影响到教育学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关注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其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James.L.Mursell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达成有效学习的教学。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索,给予学生触及心灵的影响、激活、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新其知识,拓展其理论视域,给学生理智的以至整个人生的挑战,促使其在知识、人格和能力等等各方面得到提升。这个概念界定注重教学后学生在知识、人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但在相关调查及访谈中,有70%的学生认为教育学课程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有50.3%学生对当前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至今记忆不多。同时,在有关课堂观察片段中,在课堂上听讲并配合老师教学活动的学生仅有30%左右,课堂问题行为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明显表现出对教育学课程的无兴趣。课堂教学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学生积极的行动配合,其低效不言而语。那么,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那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二、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定位误区

在师范司召开的公共课教育学教材讨论简报中提到“公共教育学兼有理论学科与应运学科两重性质,它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很强的专业实

践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由此,师范生必修教育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师范院校分配给教育学的课时量只有54学时,而且因为是公共课,合班上课已成定局,一个教师同时要教80—120个学生,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无法在区区54学时中,使那么多学生都能“解释教育现象”,“掌握教育专业技能”,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定位使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陷入误区,导致学校不重视教育学课程,学生在思想上轻视教育学的学习,教师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班级,课堂管理困难,也因是公共课,产生消极思想。

2、教材体系问题

现行的公共教育学教材体系普遍存在体系僵化,内容陈旧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内容过于思辩,尤其是忽略了公共教育学开设的意图,未能充分吸纳和反映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经验、新概念、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缺乏时代气息,未能站在时代角度审视教育,尤其是脱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这种现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该门学科的积极性,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感受,“厌学”情绪油然而生,认为学了也无法帮助他们了解、指导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多采用笔试形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教育素养,因为是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和考试的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平时上课蒙混过关,到考试前临阵磨枪的学生比比皆是,单一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仅限于考试,对学习没兴趣,他们不在愿意在课后加强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单纯的考核方式也远离了教育学课程开设的本意,因为没有实践的辅助,学生难以将课堂上的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学生认为考前背背记记便可过关,因此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4、教师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态度和教学能力。所以教师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也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生是已具有一定是非判断水平的群体,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有些教育学任课老师态度不端正,源于老师认为是公共课,从投入备课、讲课、辅导的时间上远低于专业课,在引入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后,教学模式转变成了“照本宣科”的“放映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放映”,针对学生课堂上的反映及问题行为视而不见,任其蔓延,使课堂陷入“单向被动、简单又失衡”的过程,学生厌学、上课没兴趣的趋势应然而生。同时,因为师范院校的老师的教学具有示范性,老师消极的态度也使学生对今后的教师生涯产生迷茫心理,这种局面更远离了教育学这门课程开设的本意,低效的课堂教学终不可免。其次,一般从事教育公共学的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往往是教育新手任课,这些老师教学经验还欠丰富,在教学中难以融会贯通的讲清概念、分析原理,授课过程中一般结论多,具体事例少,难以将教育教学原理同教学事件结合起来,学生听课感觉抽象、空洞,因此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不愿积极配合教学。

5、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是由师生共处、相互作用凝结而成,良好的课堂教育心理环境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积极的心理环境,有效认知策略的实施离不开积

极情感的辅佐,各种教学活动必须得到积极情感环境的配合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而课堂心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据有关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师生关系日趋淡漠化,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这种现象同样反映在教育学课堂上,因为课时所限,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加之班级规模大,师生间的沟通更为困难。通过横向比较,在公共教育学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的班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不融洽的班级,有些老师在观念上虽然知道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在实践中却不能真诚的接受、理解学生,不能站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少沟通多抵触,授课老师因课堂管理失范使课堂心理环境更为恶化,学生因自卑、厌烦等因素也有意识的疏远老师,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不但造成人际上的危机,同时也也影响到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淡漠对立的师生关系不但使教师情绪低落,学生也回出现焦虑厌烦、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下降,不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学持观望态度,大大影响教学有效性。

6、学生

大学生尤为看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期望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调动和激发。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倾向于对一门学科的热爱或是出于未来职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理性,而目前很多师范生的职业取向不坚定,职业理想较模糊,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职前教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本专业的学习上,学习教育学的目的定位在修学分、考试及格的角度,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态度也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六大因素是影响公共教育学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教育学课堂教育学的有效性,还须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扭转低效教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2] 陈桂生.略论公共课“教育学”定位的误区[J].江苏大学学报.2003(4):1-4

[3] 刘国皇.构建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8(3)

[4]陈琦.论有效的教育学教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何丽君.高校教师教学有效性研究[D].2001.(4)

作者简介:李晓红(1975—)西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陇东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篇6:学前教育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小学化误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正确定位学前教育,避免学前教育的小学化,成为当下学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幼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学前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上一篇:个人安全承诺制度下一篇:学年度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模拟训练卷重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