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成本解析

2024-04-25

人力资源成本解析(精选6篇)

篇1:人力资源成本解析

目标成本规划解析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标成本规划法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认为目标成本规划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设计和传递各种成本压力。本文的分析还表明,虽然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在某些具体做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两者之间是具有本质性区别的。

【关键词】目标成本规划邯钢经验

随着全球性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商品市场因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一步被细化,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擅长开发新型的并能满足消费者质量与功能方面需求的产品。能够确保这种产品的开发并获取足够利润的手段就是采用目标成本规划。目标成本规划的英文全称为Target Costing,国内有学者将其译为成本策划或成本企画,也有人称之为目标成本法。我们认为,前两种叫法忽视了目标(target)的地位,而后一种称谓又混淆了Costing与Cost的语意。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该方法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研究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 andSlanmulder,1999)

篇2:人力资源成本解析

目标成本规划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大大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始,该方法开始被欧美的企业所引进,并引起了欧美学者日渐浓厚的研究兴趣。1995年之后,我国学者对目标成本规划也开始给予关注,做了许多介绍和分析,并有学者认为邯钢经验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也存在运用了目标成本规划的案例。我们认为,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虽然存在许多偶合,但邯钢经验决不等同于目标成年规划。

为说明我们的观点,本文拟对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邯钢经验与目标成本规划进行比较。

一、目标成本规划的基本原理

目标成本规划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对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生产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的并且若以预计的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目标成本规划使得“成本”成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是事后消极结果。企业只要将待开发产品的预计售价扣除期望边际利润,即可得到目标成本,然后的关键便是:设计能在目标成本水平上满足顾客需求并可投产制造的产品。

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把目标成本规划看成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部分。由于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内部事宜,决定了在运用目标成本规划时可以存在许多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目标成本规划的共性又是什么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美国管理会计学家库珀和斯拉莫得对运用目标成本规划较为成熟有效的七家日本公司(包括丰田和尼桑公司)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在经过高度提炼和规范之后,将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划分为如图1所示的三个部分(CooperandSlanmulder,)。(略)

目标成本规划的过程首先从如何满足市场以及顾客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价格的要求入手。“市场驱动的成本规划”过程的关键是市场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市场所允许的产品成本,再将这个可允许的成本所代表的竞争性成本压力传递到产品开发与设计者身上。“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就是要促使产品的开发设计者朝着“许可成本”的目标发挥创造力。企业一旦确定了产品层次上的目标成本,它又会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到零部件的层次上,以此又将成本压力转移到供应商身上。这样,供应商也必须想方设法去设计、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从而保证供应商在将零部件卖给企业时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因此,“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促使零部件供应商与产品的制造商一道向满足顾客需求的目标共同努力。

从时间上看,目标成本规划的三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重叠的。除了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可以在产品的构思阶段就早早展开之外,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并非要等到由市场驱动成本规划过程设计出市场可允许的成本之后才开始运作,而可以同时采取某些行动。比如,企业可以确定按照目前的设计工艺和企业管理水平制造产品的现行成本以及收集一些供应商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能力意味着企业要不时地返回到市场中来,以确信产品设计的调整没有偏离目标销售价格。因此,“市场驱动目标成本规划”与“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存在这么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同理,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也必须在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过程中早早地开始,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供应商情况的估计(虽然正式的成本分解以及与供应商订立协商供应价的行动应在整个目标成本规划过程接近尾声时才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之间也存在一种反复调整的关系,因为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确定的成本降低的规模有一部分是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必须满足的,而这种成本降低的目标又必须早早地根据供应商方面反馈的信息不断加以改进。

二、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战略性成本管理思想

对目标成本规划的一般过程的描述和把握可以揭示这种方法或技术所蕴含的成本管理思想。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相比,目标成本规划所体现的成本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目标成本规划的实施意味着成本管理的范围得以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扩张。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与工业经济社会的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工业经济下的企业,其重复性扩大再生产和知识含量的低下,使得制造成本在产品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其它如研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等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不具有重要性。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销售网络的复杂化、市场风险的增大以及管理思想与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传统观念局限于产品的实体形式,而现代营销理论提出了产品整体的新概念。美国有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略]),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胡树华,)。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中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称后援成本(Support Cost)的比重日渐上升。据国外一家权威机构对其所选的高新企业的统计表明,产品成本的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其比例如表1所示(王威,1998)。

制造成本 研发成本 管理成本 销售成本 技术后援成本

55% 16% 8% 15% 6%

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制造成本之和已高达45%),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重要程度,此时,传统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必须对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扩张。可见,产品生命周期每一阶段的成本都不能忽视,必须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核算体系,从全流程的角度实施成本跟踪与控制。而这种跟踪与控制恰好可从目标成本规划的第一个过程中所确定的产品的目标生命周期成本作为运作的起点。

国外有学者将产品成本的管理范围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做法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管理。这种成本管理方法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①它强调与每一产品相关的收入和成本,克服了传统成本只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上游领域(如研究与开发)和下游领域(如客户服务)的成本。

②它突出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成本发生比率的差异,有利于明确成本管理的重点。

③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时间跨度只能以日历年度为极限(与会计报表的编制相对应)的主观做法,将其延长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与经济实质更相吻合。

2、目标成本规划中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激烈竞争的市场,按照这种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明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而传统的成本管理的手段则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从内部确定各种成本标准,揭示各种差异,从而达到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目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对企业竞争地位的提高不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3.整个目标成本规划的枢纽部分是确定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该目标成本是由产品的联合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市场信息、内部潜力的挖掘以及供应商的潜力挖掘和协作而确定的。这意味着成本管理的重点将由传统观念下的生产制造过程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制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譬如,产品的功能设计得越复杂,制造成本也要相应增大。又譬如,顾客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高,则对投入产品制造的原材料的要求也可能越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产品,迫使企业不断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尽可能地根据顾客的需要提高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导致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大小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的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一步说明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制造过程而非研发设计过程的做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这里有一个证据,即有位美国会计学家在对美国的制造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企业由产品的设计阶段所确定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占整个制造成本的比例高达75%至90%之间(Hertenstein,1998)。

4、零部件层次的目标成本规划旨在将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压力的一部分传递给为制造产品所需的零部件提供货源的供应商身上,压迫供应商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与产品制造商联合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这样,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但可能由制造过程转向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更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使得在成本管理问题上可以实现企业之间的整合,同时提高产品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竞争实力。日本许多先进的制造企业正在实施的“零存货”管理战略就是这些企业与其零部件供应商通力合作,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的实例。在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服务制造商和零售商组织了一个志愿产业通信标准委员会,通过使用一个大家共享的全产业电子数据网,使从共同的系统中压缩1200亿美元的库存变为现实(黄尚勇,1999)。这是成本管理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共同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又一实例。

篇3: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动因解析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报告》 (ISAR) 把环境成本定义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核算和披露环境成本的数据信息对企业本身和利益相关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现为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两个方面。

(一) 环境成本内部职能从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 会计系统核

算和分析的环境成本可以用来考核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环境成本高的企业面临着可能由于政府的环境法规干涉和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丢失产品市场的高风险, 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无疑属于夕阳产业, 所产生的污染程度受到政府、顾客和相关机构的关注, 将会以强制的行政手段加以限制, 从而导致收益性的降低, 并逐步退出市场范畴, 如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利用环境成本信息及时调整和改良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 减少“外部的不经济性”, 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 环境成本外部职能企业外部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政

府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是综合经济管理的总控制台, 代表社会公众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 以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政府通过环境成本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 整体评估企业的存在价值, 衡量企业产出和消耗的“性价比”, 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金融机构、居民和供应商有着与政府相类似的功用。

二、环境成本内容

本文认为从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动机角度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环境修复成本、环境潜在成本和环境投资成本。

(一) 环境修复成本

环境修复成本是指企业出于道义或行政指令对已经发生的环境破坏的修复所承担的成本支出, 不形成任何资产的增量或收入增量。如“三废”排放的净化、重大事故的破化损失和资源消耗失控造成的污染等。不管企业是出于道义或出于政策要求, 承担环境修复成本具有强迫性, 是企业承担环境成本的底线。对环境修复成本的计量可采用恢复费用法, 恢复、更新或补偿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或第三方关系人。

(二) 环境潜在成本

环境潜在成本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发生, 为了保持环境现状不发生改变所应承担的成本支出, 可能会形成资产的增量或收入增量。如环境检测费用支出、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环境治理设备的购入等。环境潜在成本与当前企业业绩有一定的配比性, 属于经常性支出, 企业要维护生产经营现状就必须被迫承担环境潜在成本。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承担潜在成本的支出, 就会将其恶化为环境修复成本, 由被迫承担转化为强迫承担, 这种性质上的转化直接影响企业形象。

(三) 环境投资成本环境投资成本是指企业为提高产品的竞

争优势, 增强企业生产力, 预防未来出现的修复成本和潜在成本所承担的成本支出, 通常会形成资产的增量。如购置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等。环境投资成本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种预期可以从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等外部环境获取相应收益的投资行为。投资即带有一定的主动性, 企业的环境观念直接影响环境投资成本在环境总成本的份额。

如果企业的环境修复成本占环境成本的比重较大, 说明企业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前景暗淡;如果企业的环境潜在成本比重较大, 说明企业的生产力处于均衡水平, 目前发展平稳;如果企业的环境投资成本比重较大, 说明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受社会关注度较高。

三、环境成本从需求信息到供给信息转变

目前, 在我国环境成本还是一个需求占主导地位的市场, 即外部社会环境需求指导企业承担环境成本, 然而只有由需求到供给的转变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 主动披露环境成本有利于树立企业公众形象

企业公众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企业产品的性价比, 对企业的可靠性, 对企业的良性的综合的认知和反应。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赚取最大的利润, 而且要成为一个提供安全产品, 重视民众消费安全的企业, 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企业公众形象与企业效益同样重要。是否主动披露环境成本充分体现了企业是否具有社会公民意识, 是否是一个具有道德形象的企业。在企业公众形象的塑造中, 主动承担环境成本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企业应该明白, 破坏环境的后果不应只是环境成本的支付, 还有更加昂贵的道德成本。

(二) 主动披露环境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由于企业承担较高的环境成本, 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避免了社区、政府对排放物的担忧, 从而能够得到社会和政策的支持, 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同时为企业赢得较好的品牌声誉, 提高销售业绩, 从长远来看, 将逐步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企业主动披露环境成本会更多的获得竞争机会, 因为环境优化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快地得到新产品的环保许可, 先一步将产品打入市场, 获得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利润,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峰:《生态环境成本与企业内部化的博弈探析》, 《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杨代友:《企业的环境成本及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3]肖序:《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4:解析企业成本核算问题

【关键词】成本核算;会计成本核算;运行方式

企业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企业各项费用支出进行全方位的掌控,进而节省企业开支、缩减损耗,同时为进行准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真实的数据信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不单单可以为企业进行优化配置及整合资源提供很好的方式,并且成为企业科学合理进行企业成本掌控,实现经济最大化效益的有效方法。为此,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应当全方位、及时性、综合性强,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的未来健康发展。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解析

企业会计成本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以及为此企业日常运行的具体花费及能耗的消损情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把所有的花费及能耗用货币表现出来。

1.目前企业成本核算范围比较狭窄

依据当下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经过调查显示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范围仅仅局限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完全忽略了产品非制造业中的成本,这种情况就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缺失的现象,致使企业成本核算真实性低,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企业核算方法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企业管理工作中,人为因素占据主导的位置,有的企业在日常的管理中并未对自身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浅析,未采取行之有效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这种情况就造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非常随意、笼统。并且企业人为操作情况非常严重,会计河段人员在具体的操作及管理过程当中,很容易受到私利的影响,随便更改成本消耗,造成账目真实度非常低,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品市场效益的核算评估。关键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工作者并未对企业核算的复杂性进行全面的系统考虑,因未对企业管理方式有一个正确的理解,非常容易造成企业核算工作中出现问题,因而信息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必然会大大降低。

二、重视无形资产成本

目前,整个世界当中的企业,制造产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赚取最大化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我们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过程中来分析,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企业,企业的发展都是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在这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缓解都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同时,生产产品的非制造成本的提高,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的增加。而目前不少企业只是注重生产产品的制造成本,而完全忽略了非制造费用在企业成本中所占据着一定的比重。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及重要意义

要想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做好,首先需要把已经计入的成本加入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当中,严格遵循国家所规定的成本核算范围进行,切实的展现出企业生产产品成本,使得在相同产品中具为较高的可比性,其次,需要挑选较为适合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每一家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需要企业制定适合自身企业特征的核算方法。再者,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需要做好。针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面的有关准求,明确成本核算的计价方式、收入支出范围等。

1.依据计算企业快捷核算成本获得产品实际成本,促使企业最终盈利,以方便相关部门对企业产品价格、盈亏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浅析,有助于企业的最终定位,准确自身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调整好各方面的工作,使得企业及时的把握好市场发展方向,得出最终的准确结论,找出具体对策,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通过对企业成本核算的精准取证,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成本的运行方式,科学合理的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中人物财力方面的有效协调,成功的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无形资产方式转变,有效的运用现有资源,节约成本,使得企业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3.通过对企业原始账目进行全面的浅析,掌握企业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产品优化升级,全方位的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了解,将产品的定额成本及企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进行定额成本与标准成本相差异的方面,促使会计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四、怎样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做好

加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基础性工作,需要切实的落实事故责任制,促使企业全体工作者都能够加入到成本管理工作当中来,最大限度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企业如果想要获取最大化的社会经济利益,就需要不断的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以促使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得以提升,进行产品设计优化,促使产品更加新颖,以全面的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占领广阔的市场份额,这样不单单能够节省资源,缩减能源损耗,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产品成本。

五、结束语

企业要全面认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位置,对企业成本核算管理中潜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不断的对现有问题进行探索,找出 解决的最好办法,以确保自身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基础性工作,依法纳税,在严格遵守国家制度及规定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发展,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为本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76.

篇5:公路项目的成本核算解析论文

摘要:成本核算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有机构成了成本管理系统,组织好成本核算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公路项目;成本核算;企业

1成本核算的对象划分

(表格样式)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承担者。我项目按公司成本测评时的内容设置分为“工程直接成本”、“临时设施成本”、“间接费用成本”、“变更调差成本”等,这样划分方便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比较,有利于下一步的成本盈亏分析和成本控制措施纠偏工作的实施。

2成本核算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成本核算工作是成本控制的前提,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成本核算频率过粗,不利于下一步成本控制的实施;当然,成本核算频率过细,既增加核算工作量,又难以做到成本准确,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我项目成本核算的原则是“日常抓重点,季度全面核算”,我项目主要有桥涵、路基、隧道等施工内容,各施工内容的日常核算重点分别为:2.1桥①桩基:主要核算空桩长度和混凝土超方数量。②桥下部结构:主要核算机械使用费和模板周转次数。③预制梁:主要核算临建费用和混凝土超方数量。④桥面系:主要核算钢筋、混凝土实际使用量和设计量的差值。2.2涵洞:主要核算基坑开挖机械使用费和混凝土超方数量2.3路基:主要核算对下验工计价工程数量,特别是换填等隐蔽工程数量的准确性,另外由于路基工程合同外费用发生较多,合同外费用也是成本核算的重点2.4隧道:①开挖、初支:主要核算断面开挖尺寸,避免由于超挖造成喷射混凝土超方。②二衬:主要核算二衬厚度,避免混凝土超方。③仰拱:主要核算仰拱厚度,避免混凝土超挖。2.5钢筋加工场:主要核算钢筋实际使用量和设计量的差值2.6拌合站:主要核算各种原材料实际使用量和设计量的差值

3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核算就是记录、汇总和计算工程项目各项费用的支出,核算工程的实际成本。一般可按如下程序进行:①统计已完工程量,确定成本核算对象;②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统计、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间接费用的数额;③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项目工程成本。

4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及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①计划统计部门:计划统计部门是成本核算的中心,除了编制预算及内部结算单价,按成本核算对象确认当期已完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编制工程价款结算单,统计汇总各成本对象实际发生的人工费用外,还要全面组织成本核算,掌握成本开支范围,收集整理其他相关部门成本核算资料并完成最终成本核算汇报材料。②物资设备部门:建立健全材料收、发、领、退制度,做好修旧利废工作,耗料注明工程项目或费用项目;加强机械设备的调度平衡和检修维护,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提供机械设备运输记录和机械费用的分配资料。③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是成本核算的重要部门,负责收集征地拆迁、临时电力、管理费等所有项目间接费用。

5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总的原则是: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需按一定标准分摊计入。各项费用的核算方法如下:①人工费的核算是计划统计部门根据考勤表和承包结算书等,按受益对象计入成本和费用。②材料费的核算应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所耗用的材料才能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成本项目,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周转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间接费用”、“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归集,然后再分摊到相应的核算对象中。③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入机械费用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费用,应通过“机械作业”归集并分摊。④其他直接费和间接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列入相应表格即可。

6具体案例

(桩基)桩基施工的成本控制关键点是混凝土超方数量(表中第5项)和空桩长度(表中第7项),这样就为下一步成本控制措施指明的方向。

7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①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收集各项资料,才能很好的.完成这些工作。在这里各种基础台账起着很大的作用,我项目从开工就建立了图纸工程量、已完工程量、验工计价、征地拆迁补偿、混凝土消耗量、钢筋消耗量、机械消耗量、用电消耗等基础台账。②成本核算需要项目全部门通力协作才能很好的完成,特别是要统一口径,统一时间节点(我项目已完工程量、材料消耗量、库存量等统计规定统一截止为每季度末的20日上午),这就需要有项目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③必须明确成本核算只是一种手段,运用它所提供的一些数据来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才是它的目的。④必须提高计划统计等业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成本核算人员不仅对成本很专研,而且要掌握施工流程、工程预算等相关知识。⑤必须提高计划统计人员地位,参与施工决策,使企业一切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从成本核算工作角度规范各相关部门、项目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增强企业创效能力,强化项目核算机制的建立,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力度,结合本公司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8取得效果

通过“日常抓重点”与“季度全面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我项目在下一步成本盈亏分析和成本控制措施纠偏中才有了数字依据,通过下一步成本纠偏措施工作,项目成本控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在桩基施工中混凝土超方由前期的13%下降到后期的7.5%;承台及涵洞垫层由前期普遍超方浪费到后期控制在设计范围内;路基填挖方对下计量工程量比图纸设计量少约5%,拌合站各项材料均有节省(其中水泥节省6.5%,砂子石子节省0.5%)。另外通过成本核算,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项目的赢、亏点,指导工程部在工作中发掘减亏增效的切入点,项目变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例如:软基处理变更增加水泥搅拌桩,利润增加650万元;原设计强夯亏损4万元,变更取消强夯改为灰土换填,利润增加10万元;原设计混凝土护坡每方亏损162元,变更减少工程量1.2万方,减亏195万元;原设计砖砌骨架护坡每方亏损670元,变更减少工程量380方,减亏25万元;隧道增加大管棚9处,利润增加115万元。

参考文献:

[1]匡向华.如何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核算[J].现代商业,2010(29).

[2]李丽.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

篇6:美国成本会计准则解析及启示

【关键词】 成本会计准则;成本类型合同;国防采购

成本一直被认为是企业的内部信息,不需要进行披露,也不需要进行管制,但世界上许多国家却制定了成本会计准则。例如,美国、日本、印度等,而在这些国家中以美国的成本会计准则最为系统和规范,因而对美国成本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成本是否应该被管制以及应该如何管制,并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成本会计实务的启示。

一、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具体内容

(一)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美国制定成本会计准则的想法由来已久。20世纪初期,美国联邦政府就开始希望通过建立会计标准,来管理供应商的成本会计实务,规范以成本为基础的政府采购合同的成本分配方式和数量,以保护政府免于为货物或服务过度付款的风险。早在19,军火制造商税收法规为了确定应该对军火合同供应商的利润征多少税时,就明确规定在确定政府合同利润时,哪些成本可以被确认。政府采购官员也根据此规定确定在联邦成本类合同中哪些成本是可以补偿的。从1934年开始,财政部颁布了法规“财政决定极点5000”,该法规由政府合同官员遵守。法规定义了各种各样的成本类型和不允许成本,并且为联邦政府采购合同提供间接成本的分配原则。1942年,陆军和海军部联合出版了一套成本原则,被称为“绿皮书”,规定了成本分配的原则。1949年,武装部队采购规则(ASPR)替代了国防采购合同中的绿皮书和T.D. 5000规则,它规定了各种成本的可行性以及关于成本应该如何分配的一般原则。在1959年,武装部队采购规则(ASPR)被修订,被修订后的武装部队采购规则(ASPR)更详细、明确地介绍了成本分配规则,但是承包商在成本计量、分配方面仍旧被给予了广泛的自由。这些规则与今天的联邦采购规则(FAR)的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实际上是以成本为基础的国防采购合同管理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前,在国防采购合同中虽然出现了以成本为基础的采购合同,但国防采购合同主要以固定价格合同为主,进入50年代后,为了调动合同承包商的积极性,成本补偿性合同开始取代固定价格合同成为国防采购合同的主要形式,到60年代,成本加成的定价思想已经应用到所有的合同类型中,成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就迫在眉睫。1968年,国会在考虑1950年的国防产品法案是否应该延续时,海军将领Hyman G. Rickover在国会上作证说,由于缺乏对合同成本的定义以及转移方法的控制,要查明某一合同上的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建议国会为国防采购合同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以使这些成本能够被计量和控制。于是,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决定是否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成本会计原则。当时,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代表了绝大多数以美元价值为基础的军事采购合同,而且各种各样的证据表明,统一的成本会计规则是必需的,因为缺少这样的准则在本质上增加了采购成本和合同执行中的困难。证据表明没有这样的准则,政府难于估计和比较竞争公司间的合同价格,不同的供应商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成本计量和分配的会计方法。而且,提供的证据表明,一旦供应商获得合同补偿,执行准确的审计就很难,因为有时供应商在投标中提出的成本和他们在合同履行期间实际向政府索取的成本不同。提议者们认为已存在的各种控制成本和超额收益的法规(包括1951年的重新谈判法案和谈判真实性法令)不足以保护政府的利益。众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在听证会后的报告中认为,由于缺少统一的成本会计规则,在本质上增加了采购成本,因而不能有效地阻止超额收益。1970年,总审计局(GAO)向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国防产品法案的报告认为,在合同价格协商期间和合同履行期间,供应商合同成本的正确核算是必需的,并且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例如GAAP)不能满足政府在此方面的需要,因为财务会计致力于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全部经营,而成本是企业全部费用中的一部分向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分配,认为统一、一致的准则是可行的,并且建议制定这样的准则。同年,国会成立了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它是一个隶属于立法部门的独立机构,委员会由总审计长担任主席,并任命了四个委员。委员会的职责是颁布准则,以使1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国防合同供应商在成本会计实务方面保持统一性和一致性。在委员会运行的前十年中,共颁布了19项成本会计准则。

20世纪80年代,固定价格合同又成为国防采办合同的主要形式,重大采办项目又开始采用固定价格合同。1980年,国会结束了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运营,但是,国会没有废除委员会制定的准则,而且准则仍在执行中。由于没有了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国防部履行了维护准则及其附属规则、条例的义务。但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固定价格合同再一次经受了失败,它并没有将金融风险和性能风险进行有效的转移。

1988年,在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法案中,国会重建了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委员会隶属于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它是行政管理和预算局的一部分。重建的委员会被赋予了比原来更广泛的权力。例如,成本会计准则已通过法律的形式被应用于所有的联邦政府采购合同,不仅包括国防采购合同,还包括其他采购合同;在类型上,不仅适用于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合同,其不适用的类型以成本会计准则豁免条款的形式予以规定,并且将准则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教育机构。委员会也被给予了制定、颁布、修改和废除成本会计准则的专有权力,而且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的官员有责任确保成本会计准则的绝对地位,保证其他机构的规则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不相冲突,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以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为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防采办恢复了风险均担的成本补偿合同,在民品采购中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以使政府和客户共担风险,而且联邦政府开始对国防采办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革。在1991年的国家国防授权法案中,国会宣布是时候对组成国防采购体系的数以百计的联邦法律进行现代化改革。国会要求总审计局(GAO)成立专家组,以研究在近年来采购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成本会计准则体系,并提出建议。专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后,认为以成本为基础的采购合同仍然是政府采购合同的主要部分,因此仍然存在着对成本会计准则和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持续需要。成本会计准则有利于确保统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保护政府避免以成本为基础的合同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并且有利于促进政府和合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但是,为了适应国防采办制度改革,专家组对成本会计准则的触发条款、范围和豁免条款以及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职能进行了修订。

(二)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

美国联邦法规第48号联邦政府采购规则体系第99章,第9904号条款列示了成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现行的成本会计准则包括19项具体准则,大致可以分成三组:一是从总体上对成本会计进行规定的准则;二是处理成本类别、成本划分和成本要素的准则;三是处理间接成本池的准则。具体包括准则401,成本计算、归集和分配上的一致性;准则402,相同目标成本分配的一致性;准则403,总部办公费用向分部的分配;准则404,有形资产的资本化;准则405,不允许成本的会计处理;准则406,成本会计期间;准则407,直接材料和直接劳动标准成本的运用;准则408,员工带薪缺勤成本会计;准则409,有形长期资产的折旧;准则410,部门管理费用向最终成本目标的分配;准则411,材料的取得成本会计;准则412,退休金成本的组成和计量;准则413,退休金成本的调整和分配;准则414,作为设备资金成本要素的货币成本;准则415,延期补偿成本会计;准则416,保险费会计;准则417,作为在建工程成本要素的货币成本;准则418,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分配;准则419,独立研究和开发成本以及投标和申请成本会计。每个具体准则又包括目标、相关概念的定义、基本要求、应用方法、实例、解释、豁免和执行日期。准则是概括性的还是具体性的由委员会视其完成目标的需要而定。

(三)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其他规定

作为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部分,联邦法规第48号联邦政府采购规则体系第99章,第9903号条款,规定了准则的适用范围、范围类型、放弃条款、披露报表等。

1.适用范围

准则通过豁免条款的方式确定了准则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说,非豁免合同应该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属于准则范围内合同。成本会计准则的豁免合同包括以下类型的合同或分包合同:秘密招标的合同;达成的不超过65万美元的合同和分包合同(这里,一个分部发给另一个分部的订单也应该被视作一个分包合同);与小企业签订的合同和分包合同;与外国政府或其代表机构或办事部门签订的合同;价格由法律或法规确定的合同或分包合同;为获得商业项目而签订的不变价格和根据经济价格调整的固定价格合同和分包合同;少于750万美元的合同或分包合同,而且在合同奖励期,承包商或分包商的业务部门没有正在执行任何价值超过750万美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的合同或分包合同;在美国之外由外国公司执行的北约PHM Ship项目下的分包合同;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以外履行的以及不涉及美国财产的合同和分包合同;无法取得经过鉴定的成本或定价数据的、以充分的价格竞争为基础的固定价格合同或分包合同。除此之外的联邦政府采购合同都需要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规定。从豁免条款的规定可以看出,被豁免的合同从承包商上看,与小企业或外国政府签订的合同属于豁免合同;从金额上看,少于65万美元的或虽多于65万美元但少于750万美元并且在合同奖励期间,该承包商的任何业务部门正在执行的任何准则范围内合同价值没有超过750万美元的合同属于豁免合同;从合同类型上看,合同价格不受成本影响的商业项目或无法取得成本或价格鉴定数据的且以充分的价格竞争为基础的固定价格合同属于豁免合同;从特殊性上看,秘密招标的合同、在美国之外由外国公司执行的北约PHM Ship项目下的分包合同或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以外履行的以及不涉及美国财产的合同属于豁免合同。

2.范围的两个层次

如果联邦政府和承包商签订的合同属于非豁免合同,即属于准则范围内合同,准则委员会进而对准则范围内合同规定了两个类型——全部范围和部分范围。全部范围要求供应商在合同奖励期间必须遵守所有的准则。现在,全部范围适用于单份合同超过5 000万美元以上(包括5 000万美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的承包商,或者是在以前的成本会计期间全部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合同超过5 000万美元的,只要单位获得的一份合同奖励属于全部范围,该单位之后所有的非豁免合同都必须服从于全部范围;部分范围要求服从于部分范围的营业单位只需要遵守401、402、405和406号准则,准则覆盖范围内合同的营业单位,其没有超过全部范围所规定的界限的,只需要服从于部分范围。也就是说,服从于部分范围的营业单位包括:收到一个超过65万美元的非豁免合同并且在当时的成本会计期间没有收到单个合同超过5 000万美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合同,或者在上一个成本会计期间收到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合同的净奖励少于5 000万美元的。如果一份合同服从于部分范围,那么在整个合同期间它都服从于部分范围,不需考虑营业单位未来的成本会计期间在成本会计准则地位上的变化。只要一个营业单位收到的一份合同奖励服从于部分范围,该单位在该成本会计期间的所有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的合同奖励都服从于部分范围,除非一份合同奖励触发了全部范围条款,导致该营业单位下一个成本会计准则覆盖范围内的合同服从于全部范围。

3.放弃条款

为了增加准则执行的灵活性,9903号条款还规定了放弃条款。其赋予行政执行机构负责人对少于1 500万美元价值的合同或分包合同可以取消成本会计准则应用的权利,机构负责人取消成本会计准则应用的决定必须在政府财政年度结束90天内,向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并且包括取消原因情况说明书。

4.披露报表

准则除了规定承包商合同成本核算的具体准则、适用范围、范围层次和放弃条款外,还规定,准则范围内合同承包商有必要向准则委员会提交成本披露报表,披露他们的成本会计实务。也就是说,对于政府合同承包商而言,他们有义务披露自己的成本会计实务,其成本会计信息不再只属于企业内部信息。一般而言,披露报表应该由以下营业单位呈递:(1)任何一个收到一份超过5 000万美元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的合同或分包合同的营业单位;(2)任何一个公司及其业务部门,在其最近的成本会计期间,收到的成本会计准则范围内合同净奖励总额超过5 000万美元。 披露报表一般应在合同奖励前呈递。准则委员会对披露报表的具体样式作出了详细规定。披露报表由八个部分组成,要求供应商以总括的形式描述成本计算、分配和归集的方法及技术。披露报表的主要目标包括:要求供应商对其成本会计实务作出清晰的解释,对直接计入合同的成本进行定义并且对计入的方法进行说明,对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方法以及间接成本向合同分配的基础进行描述。承包商的披露报表被递呈后,准则委员会会对其进行审计,以确定该报表是否充分描述了供应商的成本会计实务以及这些实务是否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报表记录了供应商已制定的成本会计实务而且有助于确定其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是否服从于成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只要呈递披露报表的供应商披露的成本会计实务发生了任何变化,他就必须修改报表,如果他背离了披露报表,他可能被要求提交一份成本影响申请。

(四)与准则相关的其他法规

有关美国联邦政府采购的成本法规除了成本会计准则外,还包括谈判真实性法令(TINA)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FAR)。联邦政府规定,即使政府与承包商签订的合同不需要服从于准则的规定,但仍要服从谈判真实性法令(TINA)和联邦采购规则中的成本原则(FAR)。

谈判真实性法令(TINA) 于1962年被通过。它不仅适用于军事机构还适用于民用机构,它一般要求供应商和分包商为超过50万美元且能够为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通用性提供证明的合同或合同价格的制定(例如合同改变或修改)提交成本或定价资料。它也规定了一些豁免条款。谈判真实性法案(TINA)的目的是确保政府与承包商拥有同样的成本和定价信息,以备协商公平合理的价格之用,以及当承包商违背谈判真实性法案(TINA)时政府有权修改合同价格,以保护政府免于超额付款的风险,并且对供应商提交虚假的成本或定价资料的行为,规定了民事和刑事处罚。

FAR主要是将执行机构的货物和服务采购政策统一并编撰成法典。它由国防部、总务管理局(GSA)和航天局(NASA)的采购机构联合颁布和修订,并服从于联邦采购方针办公室(OFPP)的授权法案。FAR囊括了目前使用的成本原则,它规定了合同和分包合同的定价以及合同条款所涉及的成本的确定、谈判和允许的成本原则和程序。共包括五个方面:合同成本的一般性规定(包括:总成本的组成、合同可允许成本的定义、合理性的确定、可分配性的定义、赊购、不允许成本的会计处理、建造和工程设计合同);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原则和过程的应用;有关承包商经营管理中各项成本的规定(例如:与公众的联系和广告成本、坏账、折旧、利息和其他财务费用、研究和开发以及投标和申请成本、保险费及赔偿费、税金;运费成本;销售成本;专利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成本;商誉;由于企业并购产生的资产估价等,共52项,涉及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二、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分析

(一)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建立的原因

从美国成本会计准则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建立始终围绕着以成本为基础的政府采购合同,当以成本为基础的政府采购合同成为政府采购合同的主要形式时,对成本会计准则的需要就会不断上升。成本类型的合同在客观上需要进行成本审计,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政府采购部门无法得知承包商合同成本的实际情况,因此,政府需要规范承包商的成本会计实务,并要求其对成本会计实务进行披露,以保护政府免于欺诈的风险,这样成本会计准则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准则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联邦采购中成本类型合同的使用。

(二)准则的目标

美国成本会计准则的目的是规定承包商合同成本会计实务的一致性与统一性,它针对的不是承包商全部的成本会计实务,只是合同标的成本会计实务,目的是确保供应商不会将非合同成本标的的成本分配入合同成本中,从而增加合同成本,使政府过度付款。例如准则401,成本计算、归集和分配上的一致性;准则402,相同目标成本分配的一致性以及准则405,不允许成本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这方面的直接规定。准则和普通的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不同,它更具有针对性,强制性也更强。但是,准则的内容包括了成本核算的主要方面,并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以工业企业通用成本会计实务为基础,政府部门、工业企业、职业会计师协会对其提出建议和评价,而且由于对成本会计实务实施精确的技术或方法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多数准则提供了大量的可选择的会计方法。具体准则的内容体现了美国成本会计核算的主流思想。

(三)准则的豁免条款和范围层次

准则规定豁免条款和范围类型的目的,是通过豁免条款和范围类型的规定来限制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给政府和承包商带来的成本。准则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承包商需要修改原来的商业会计实务以满足成本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维持这些系统的运行以及服从于准则的其他要求。例如,披露报表的呈递,需要比商业会计系统更多的员工,这些都会增加承包商服从于准则的费用,这些费用又全部或部分转嫁给政府,而且一些小企业很难适应准则的要求。因此,准则委员会规定了豁免条款和范围类型,并根据政府风险水平的变化对准则的适用范围和范围类型不断进行修订来限制准则所带来的成本。通过对准则适用范围和范围层次的修订,使一些承包商无需服从于准则的规定,或只服从于部分规定。这样保证了95%以上的政府合同金额仍然服从于准则,有效地降低了政府的风险和成本。

同时,豁免条款和范围层次的规定,也体现了美国成本会计准则很强的灵活性。美国的经济属于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对经济和企业的干预很少,企业在文化上也崇尚自由主义,在这样的经济和文化氛围中,要规范承包商的成本会计实务显得困难重重,承包商往往要求更多的自由权,而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也会受到承包商意志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协调承包商和政府的关系,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护政府的利益,准则委员会不是通过修订具体准则的方法来进行协调,而是采取不断修订豁免条款、触发条款和适用范围的方法进行调节。例如,1970年,准则的触发条件是1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1988年,准则委员会再次成立时,将其修订为25万美元;,又修订为50万美元,到时修订为现在的65万美元。对全部范围和部分范围也进行过两次修订。这样既保证了具体准则的稳定性,使准则范围内企业不用根据经常变化的具体准则而改变成本会计方法,也使合同金额小的承包商不用遵守准则的规定,减少了准则的服从成本,也增加了政府在民品采购方面的灵活性,而且保证合同金额较大的承包商仍然服从于准则的规定,有效地降低了政府采购的风险。

(四)准则与谈判真实性法令和FAR成本原则

上一篇:出纳移交工作表下一篇:庆祝国庆演讲稿与庆祝国庆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