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的同义词

2024-04-14

瞻前顾后的同义词(精选10篇)

篇1:瞻前顾后的同义词

顶天立地( 注释: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

披荆斩棘( 注释: 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

排除万难( 注释: 扫除重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 )

一往直前( 注释: 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

义无反顾( 注释: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

瞻前顾后造句

1. 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余钱一下子全部用光。

2. 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3. 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年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4. 遇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怎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

5. 他处理问题瞻前顾后,非常谨慎。

6. 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7. 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8. 如果什么事都像他这样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话,我看到头来终将一事无成。

9. 你老是这样瞻前顾后,是没办法成大事的!

10. 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11. 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12. 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何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呢?

13. 这件事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涉及多方利益,必须瞻前顾后地审慎处理。

14. 心理成熟是随年龄的增长一个人阅历增加,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更为全面的熟悉,做事也更“瞻前顾后”。

15. 大胆果断的人往往能抢得先机,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则容易被社会淘汰。

16. 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计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何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呢?

17. 在需要及时而明确地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却瞻前顾后,当断不断,后果不堪设想。

18. 现实的利益考虑使他在处理这件事时不得不瞻前顾后,但首鼠两端的结果,却错失了良机。

20. 疑事无功,你总是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那就什么事也办不好!

21. 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了,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钱用光了。

22. 人要敢作敢为,如有太多的利益考量、太瞻前顾后,就容易迷失自我,自我禁锢。

23. 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24. 对同志,有什么意见尽管坦率地提出来,不要瞻前顾后,闪烁其辞。

25. 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26. 他做事总是瞻前顾后,所以常常错失良机,永远只能当个平凡的上班族。

27. 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钱用光了。

28. 这个问题牵涉很广,务必瞻前顾后,考虑周详,不可轻率!

29. 我觉得男人挺胆小的,对于一些事情还没有女生那么勇敢,比如当作决定的时候,女性可能比男性更果断直接。男人有时候通常瞻前顾后,要想很多。

30. 真正的成熟是在合适的时机做该做的事,顺其自然,既不瞻前顾后,也不左顾右盼,不急躁,不慌张。

31. 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篇2:瞻前顾后的同义词

东张西望( 注释: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三心二意( 注释: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左顾右盼( 注释:顾、盼:看。向左右两边看。形容人骄傲得意的神情。)

篇3:瞻前顾后的老爸

张老伯退休几年了,身子骨还算硬朗。过去,张老伯是全家的主心骨,大家遇到不好拿主意的事情,总是要找他“拍板”。可是,儿女们发现老爸最近几年越来越没有了过去的劲头,遇事总爱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怕这样怕那样的。

就说最近买房子的事儿吧。

张老伯的儿女事业发展都不错,前两年都有了自己的新居。最近,几个儿女商量,帮父母重新置办一套房子。一来,父母住的房子有点老了,二来也离儿女的新居太远。开头,张老伯和老伴都很高兴,有儿女的帮助,再加上自己的积蓄,钱没多大问题。可是,没想到这样一件好事却让人伤透了脑筋。

依着儿女的心思,是想让父母在晚年也住上楼房。正好儿子住的小区里有一个两居室,100平米,一楼,也向阳,挺好。可是,等张老伯看过房子,觉得面积太大了,老两口住,空荡荡的。再说,这楼房也没有个院子,虽说一楼也得上下楼梯,还不如平房好。其实,张老伯还有一层担忧,这楼房得多少钱?于是,思前想后,不同意买楼房了。

既然老人不同意,就顺着老人的意思。正好女儿小区不远处有一套比较好的平房。张老伯也觉得平房要比楼房省钱,就同意买下来。儿女想,一定要让老人看好了再交定金。看过房子回来,张老伯一个晚上前思后想,第二天又改了主意,说这平房和原来的平房有什么两样?再说,街坊邻居也不熟。何必搬家呢?

其实,张老伯并没有对儿女说出真正的忧虑。不论买楼房,还是买平房,自己的积蓄都不够,都要儿女帮衬。可是,这老子、儿子、女儿都出了钱,将来房子怎么办?儿女出了钱买的房子,自己住着还不得听儿女的?

越想越拿不定主意,最后,张老伯说,要不还在老房子先住着吧。结果,一件好事却弄得儿女空忙了一场。

儿女们想,就顺着老人吧,不然,再好的事儿也白搭。不过,儿女们也暗中嘀咕:按说吧,老爸的许多想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可过去老爸不这样啊,怎么变得这么患得患失了?

【心理分析】人到老年容易患得患失

张老伯儿女的感觉很准,父亲的表现正是老年心理的一个特点: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心理,其实是内心动机冲突的反映。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动机推动的,而人的动机又较为复杂。当这些动机不能同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从形式上说分为3类:一是双趋冲突,就是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两样都想要,所谓鱼和熊掌想兼得;二是双避冲突,就是对两样东西都想拒绝,都不想要,所谓前怕狼后怕虎;三是趋避冲突,就是对一个东西既想要又害怕,所谓既想吃又怕烫。很明显,动机的冲突其实就是得失的思虑。当这些动机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会表现出患得患失。

应该说,患得患失是任何年龄的人都有的心理,并非老年人专利。但是,确实老年人更容易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理。我们看到,一些老年人对待事物,大到买房子,小到买衣服,都容易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他一辈子都走得很成功,但最后一次却从钢丝上掉下来摔死了。原因在于,他以前走钢丝时,从不瞻前顾后,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而最后一次,他老在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千万不能失败。由于患得患失,结果丢掉了宝贵的生命。瓦伦达的患得患失,是因为“最后一次”。老年人的患得患失与此很是类似,是因为到了老年,到了人生最后阶段了。

人生到了老年阶段,心理上会发生很大变化。

人老了,不论是社会、家庭角色,还是身体、心理状况,都呈现一种退化趋势,来日不多,有些事情可能是一生的最后一次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大不了从头再来”。所以,对待事情就要多一些顾虑,多一些掂量。

人老了,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对各种生活事件反应敏感脆弱,容易表现为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忧虑重重。

人老了,容易缺乏安全感,担心自我利益受到伤害,就会有较多自我保护倾向,遇事也会多虑和担忧。

人老了,人格容易退回到儿童时代,表现为幼稚化,以孩子的心态对待生活,即所谓“返老还童”。这让老人表现出可爱的一面,如单纯和天真,但也会出现像孩子一样的自我中心倾向,心里更多地想着自己。

人老了,心理会出现老化倾向,表现为墨守固执,难于适应太多的生活变化,对于新情况难于适应,也会表现为对事情思前想后。

正是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总是患得患失。

【心理处方】对人生来一点超脱

面对老年人的患得患失心理,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肯定老年人适度的患得患失心理。

就老年人自身来说,确实不比年轻人,许多事很难从头再来,所以,在适度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重大事情的抉择,多一些斟酌,多一些思量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人亲友,对此不要轻易责难和非议。这一点,上面故事中张老伯的儿女就做得比较好。

其次,应防止老年人过度的患得患失心理。

作为老年人自身,首先,应该丰富生活,增加人际交往,这样可以保持心理的年轻化,冲淡自我中心倾向,淡化患得患失心理。再有,对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比如抓阄来作选择,这样也免于不必要的犹豫不决。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应对人生来一点超脱,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曾经认真走过人生就足够了,现在许多得失都可以放下了。放下才能心安。人到老年,难道最大的幸福不是心灵的安宁吗?

篇4:瞻前顾后造句

1、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2、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3、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4、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5、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7、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8、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9、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10、但在实践当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按国标清单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统筹管理,兼顾实际情况和合同管理要求进行灵活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11、做事要瞻前顾后,不要这样毛手毛脚。

12、许多事例表明,少数人意见未必是错误意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将会减少法律修订的错误概率,预防和减少修法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14、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16、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17、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18、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9、当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走过一段生命的时日之余,总是要驻足停步,沉思默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只有敬畏,才能让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那里,汲取到其固有的精神智慧。

20、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21、诚然谨慎的确重要,但是如果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总是瞻前顾后,那么什么事也做不了。

篇5:瞻前顾后成语含义及谜语

汽车反射镜 …… 打一成语

二、瞻前顾后成语解析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三、瞻前顾后成语造句

1.患得患失,瞻前顾后,都是因为你活得还不够精彩。

2.有什么意见尽管提,不要瞻前顾后,闪烁其辞。

3.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余钱一下子全部用光。

4.他处理问题瞻前顾后,非常谨慎。

5.在需要及时而明确地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候,却瞻前顾后,当断不断,后果不堪设想。

6.疑事无功,你总是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那就什么事也办不好!

7.对同志,有什么意见尽管坦率地提出来,不要瞻前顾后,闪烁其辞。

8.我们的日子好过了,但仍须瞻前顾后,不要把钱用光了。

9.哪怕是一件小事,王明都瞻前顾后。

10.现实的利益考量使他在处理这件事时不得不瞻前顾后,但首鼠两端的结果,却错失了良机。

11.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12.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3.许多事例表明,少数人意见未必是错误意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将会减少法律修订的错误概率,预防和减少修法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4.诚然谨慎的确重要,但是如果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总是瞻前顾后,那么什么事也做不了。

15.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16.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17.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18.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19.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20.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21.做事情只要有周密的计画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何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呢?

22.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3.做事要瞻前顾后,不要这样毛手毛脚。

24.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5.在各种相似的逆境中,一些人安常守故,一些人瞻前顾后,一些人直接自杀.

26.经常神神叨叨,做什么事情总是瞻前顾后,和羽应龙性格完全相反的黏黏糊糊的家伙,陈朋。

27.既是要解民倒悬又怎能瞻前顾后!你须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8.张天舫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能瞻前顾后,愁肠百结,对于自己讨厌的人却是没有那么的仁慈。

29.相信生活的使命,倾听心底的钟声,发掘自我的潜能,我们将获得无坚不摧的信心和勇气,所有瞻前顾后的疑虑、驻足不前的懦弱和逆来顺受的消极统统都会被置于脑后。

30.当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走过一段生命的时日之余,总是要驻足停步,沉思默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只有敬畏,才能让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那里,汲取到其固有的精神智慧。

31.但在实践当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按国标清单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统筹管理,兼顾实际情况和合同管理要求进行灵活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32.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33.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34.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35.心理成熟是随年龄的增长一个人阅历增加,对事物的看法有了更为全面的熟悉,做事也更“瞻前顾后”。

36.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37.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38.对于宏图伟业,我们不能因为眼见得目标渺茫,惟恐其困难多多,就瞻前顾后,疑虑重重。

篇6:教材处理中的“顾后”和“瞻前”

教材的处理涉及到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初三学生要较为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抛开教材中化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行不通的;学生的学习又不能与他们身心发展、认识发展的规律相违背。所以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本着把“体系”和“规律”两者有机结合的思想,通过“顾后”、“瞻前”等方法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序”。

一、“顾后”处理

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高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1.疑点适当后置。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相对较弱,因此有些问题难以一下子说清道明。对于其中某些疑难点的突破可暂时搁一搁,待时机成熟再加以解决。如“分子”概念中“一种”两字的理解在学习“分子”时不妨放一放,待“原子”概念建立理解之后,再作深化。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不大容易讲清变浑的原因,如将该问题安排在学习悬浊液、溶液之后去解决,那就容易多了。

2.方法及时介绍。及时介绍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当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把实验观察的方法介绍给学生:首先观察反应物的色态;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而且对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养成也极为有利。总结铁的物理性质时,可教给学生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从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方面去了解。为高中化学中其他金属物理性质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铺垫。

3.知识预先渗透。与疑难点适当后置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从绪言课开始,在某些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中有意渗透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能达到分散“化学式书写”这一难点的目的。又如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要求作一般了解。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则可稍作加深:让他们分析课本上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排列的规律。为将来学习元素周期表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4.不留知识空白。对于教材中的13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做,以丰富活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开辟“第二战潮。

二、“瞻前”处理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放眼于后面的教材外,还要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

1.释疑性“瞻前”。教材中的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是处理教材时进行释疑性“瞻前”的根本保证。学习“分子”概念时,“一种”两字的含义不容易讲透。原子概念建立之后,学生懂得了某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此时理解“一种”含义的时机已经成熟:既然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个角度看,分子能原子也能,那么分子只能说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两字不能易成“最斜。又如,学生学习化学不久,就接触了“溶解”一词。但在较长的时间内还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学习了“溶液”知识之后,可及时“瞻前”,使学生懂得:溶解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给学生带来溢于言表的心理愉悦。

2.辨析性“瞻前”。辨析性“瞻前”是一种集可能性、必要性于一体的处理教材的方法。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学习“元素”时,将其与“原子”比较;学习“氧化反应”时,将其与“化合反应”比较;学习“二氧化碳性质”时,将其与“氧气的性质”比较等等。

3.串联性“瞻前”。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时,回过头稍加追溯,就可发现它与前面的两个知识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宏观特征有“瓜葛”。三点串联好后,知识点间的递进关系也就显露了出来: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生成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原因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通常是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等方式来实现的。串联性“瞻前”处理得好,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越攀越高,路越走越险”的良好向上的心境,使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为他们增添学好化学的动力。

4.并网性“瞻前”。教材中分散着许多化学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者要注意将这些“散兵游勇”及时归类,形成网络。介绍“离子化合物”时,要及时将“离子”并入“构成物质的微粒”这一网络中,让学生懂得:构成物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原子,还有离子。酸、碱、盐的概念,尽管教材里是从电离理论角度定义的,与氧化物的定义角度不同(氧化物是从组成角度定义的),但也可以将它们并入化合物的分类网中,以便使物质的分类体系尽早形成。实践证明,这种处理教材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十分有利的。

篇7:瞻前顾后的同义词

关键词:政治课堂;课堂讨论;有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3-01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既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

但是,在政治课堂使用“讨论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讨论的内容不合理,二是讨论的时间不充足,三是设计的问题不巧妙,四是小组分工不科学,五是教师作用不明显。从而导致整个讨论低效或无效,有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化”嫌疑。

那么,到底如何推进政治课堂的有效讨论呢?对课堂讨论,有专家提出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即要关注讨论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下面从三个阶段谈谈推进有效讨论的看法。

一、前期准备

(一)明确讨论的目的

说到底,讨论只是一种方法,为内容服务,须有一定目标。所以,教师组织讨论必须明确讨论目标,紧紧围绕其展开讨论,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讨论目标的动态与开放性。生成与预设总有差别,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在讨论中才能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二)确定讨论的内容

讨论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确定有价值的讨论内容。例如,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等都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内容。而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继承性有哪些表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解决,就不需要讨论。问题也不宜太多,否则会减少每个问题的讨论时间,使讨论草草收场,影响讨论效果。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组织讨论的前提,问题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讨论效果。我们设置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启发性、开放性,尤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要经过交流、学习、合作,“跳一跳”才能解决;要有坡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也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选择讨论的方式

如果每次讨论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讨论的方式很多,教师应当结合现实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有效的讨论方式,以求最佳效果。例如:对中学生过“洋节”现象,可分正、反方进行辩论式讨论;对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可采用书写式讨论,先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再小组交流;也可采用滚雪球式讨论,先小组内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再进行小组间讨论,甚至可以发展到全班讨论、师生讨论。

(五)定好学生的角色

在开展讨论前,教师必须科学分组,可请班主任配合排座位,也可临时换位。我们一般六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好、中、差学生搭配,并要各学科均衡,使每个小组中各科都有带头人,以达互助合作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有序进行,不至于发言你推我,我推你,或者发言仅由组长一人包干,以致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

二、讨论之中

(一)及时引导、点拨

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完全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自己只当旁观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候受知识的局限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有时候因题目偏难,某些组的学生恰又偏弱,那就难开展讨论了;有时候学生往往会就一个点争执过激等等。何况预设和生成总有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俯下身来倾听,敏锐地捕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引导。

(二)加强必要的管理

某些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会包揽讨论,或者部分学生不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有学生趁讨论之机说闲话、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平衡和管理。

三、后期强化

(一)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

课堂讨论后,对于讨论的结果,有的教师不给任何评价或只一味地说“讲得好”、“掌声鼓励一下”。虽然我们对讨论提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假如面对学生讨论后出现的众多不同的观点,不作明确的评价,势必造成假象,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对学生讨论中得出的观点,给予明确的评价,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以形成正确的结论性的观点 。

(二)必须留意讨论的后期强化

虽然学生经讨论交流了观点,但其最初认识未必彻底改变;并且,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的印象总是肤浅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讨论后的反思,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讨论中的认识付诸笔端,使讨论留有“余音”。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篇8:顾前不顾后成语解释

【拼音】:gù  qián  bù  gù  hu

【简拼】:gqbgh

【解释】:只顾及前面而忘了后面。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示例】: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才这么着急的~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近义词】:顾头不顾尾

【反义词】:左右兼顾

篇9:瞻前顾后话衔接

笔者近年承担衔接教学校本研究,对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作了一些探讨、思考,在这里与各位同行分享.

1.“瞻前”——关注衔接教学的前期准备

1.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前提.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对学好高中数学面临的一些暂时困难的认识;其二,教师对新课改后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评价、如何挖掘潜力扬长避短.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相关性较强的学科,进入高中后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如必修(1)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必需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消除“松一口气,休息一下没关系”松懈情绪,学生要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教师多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做好思想工作.

开展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的教师都有一个这样的感觉:新课改后学生比任何历届学生都要“笨”,都要来的“随意”,都要来的“会说”,课堂气氛很活跃,运算动不动就按计算器,而心算,口算,笔算的能力相当差.即学生的应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较强、参与意识强,而计算能力,特别是心算、口算、笔算能力特差,解题规范性、逻辑性明显逊色于往届.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来适应新的形势,发挥学生优势、扬长避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率.

1.2教材准备.初高中衔接,重点是知识衔接.笔者对2012级所任班作了一份最简单的学情调查:你对以下列举的初中数学中没有掌握或未学过的知识有:

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B.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C.韦达定理;D.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E.分式的加、减、乘、除;F.幂的运算;G.二次根式的运算;H.射影定理;I.分母有理化;J.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K.二次项系数不等于1的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可选多个).

统计结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占12.8%,“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占22.3%,“韦达定理”占54.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占42%,“分式的加、减、乘、除”占23.6%,“幂的运算”占52.1%,“二次根式的运算”占59.3%,“射影定理”占72.9%,“分母有理化”占24.7%,“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占81.9%,“二次项系数不等于1的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占81.9%.

统计结果让每一位老师吃惊: 初中新课程带来了普及性教育成果,却谈化了为学生的升学、后续发展而应做的准备.新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几乎都是三位数,数学素养却未必好.农村三级达标校、非达标学校高中生源素质更低,探索、编拟一套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衔接教材尤为迫切.

1.3学法衔接的准备与思考.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归纳总结,疲于应付作业,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与习惯.

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应狠抓学习基本环节指导,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等.比如,不同课型预习方法:公式的预习,要知道“五何”:从何而来?有何特点?作何引申?如何应用?关键何在?而对例题、概念等等又不尽相同,应甄别引导.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二是新生训练伊始就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4教法衔接的准备与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教师自身能力的不同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新时期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强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4.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解不等式x2-2x-1>0,学生普遍反映没学过.可让学生先解“画出函数y= x2-2x-1的图像,利用图像说明:(1)当x取何值时,y=0? (2)当x取何值时,y>0? (3)当x取何值时,y<0?”学生解完后, “再将y换成x2-2x-1,如何?”,由数形结合总结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题要点”,达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1.4.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解不等式“ax>b (a>0)”,可减少a>0条件,由此引出分类讨论:a>0, a<0 ,a=0,当a=0时还需对b进行讨论.这对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及其思维能力、思维深度是一个挑战,挖掘加深新知识.

1.4.3重视分专题知识进行衔接教学.将衔接教材分为:《数与式的运算》包含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分式、根式、幂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包含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分式方程、简单的无理方程、简单的绝对值方程与不等式、分式不等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方程组等;《圆的基本知识》重在一些基本定理的复习.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利用专题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并借此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4.4重视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强化将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的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训练.

1.4.5重视多媒体教学与师生互动.

2.顾后——注意衔接的后期强化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需要教师教学中注意衔接的后期强化.

2.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强化预习、复习及总结等学习环节,让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问题,锻炼意志、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2.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经常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⑴这个题告知了几个知识点?⑵每个知识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⑶这些结论之间有什么关系?⑷从这些结论中,你又能得出哪些结论?

2.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随着计算器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学生过分依赖计算器,导致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下降,计算器的使用应严格控制.

2.4重视知识的反馈和过关.建立多渠道的反馈途径,及时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提高教学针对性并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知识过关以落实“三基”为中心,实行分层落实,提优补差;练习层次化,单元过关制度化,做到章节会,单元清.

2.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篇10:新任校长要瞻前顾后

现实中,有的新任校长到任后,或“新官上任三把火”,慷慨激昂之后,学校仍然一如既往,“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或“萧规曹随”,裹足不前,走不出前任校长办学的影子。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新任校长在办学思想、行为、作风诸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自不必说,单是在如何处理好“瞻前”与“顾后”的关系上就大有文章可做。

我区内有一所农村中学,在基础设施、师资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因工作需要,原任校长提拔后,继任校长并没有嫌前任的做法土气而改弦易辙,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创新,形成了更加显著的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位继任校长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深谙办学“瞻前顾后”之道:任何一所名校,它所具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多是历任校长在前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结果。

而另外一所小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注重科研兴校,以“目标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本市很有影响。但是,随着校长的更换,该校教育科研的思路和口号均有了变化,“目标教学”研究逐步退位,创新教育一度成了研究的热点。时间不长,校长又换了人,新任校长又有了新的思路……经过这样不断折腾,学校现在新的亮点看不出来,原有的亮点也不亮了。这所学校之所以走下坡路,就是由于后任校长没有对学校过去成功的做法进行认真梳理、提炼,总想标新立异。结果,原有的优势慢慢地丢弃了,新的特色又没有形成,学校的发展便每况愈下。

新任校长的另起炉灶,有时会使学校发展减缓或者走弯路,原先有了一定基础或者胜利在望的工作便不了了之。这也给师生员工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学校工作虎头蛇尾,随意性大。这些问题最终归结为:学校发展是靠制度还是靠权力?笔者认为,科学的规程、制度再加上遵循教育规律的校长,才能促进学校更快发展。若制度、规程因人而异,朝令夕改,只能制约、阻碍、延缓学校的发展。所以,新任校长接手学校后,要认认真真地“瞻前顾后”一番。

所谓“瞻前”,就是要明确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倾向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群策群力,科学论证,制订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引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所谓“顾后”,就是要认真研究学校原有的发展规划,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基本情况,力求做到对所到任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有全面的、针对性的认识,摸清家底,摸准前任校长的思路,去芜存菁,有的放矢。

有的新任校长到任后,往往激情澎湃、豪言壮语,脱离学校现状,抛开原先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重新拟定新蓝图,这是盲目的“瞻前”而不“顾后”。学校发展的目标与规划,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而不是校长一人闭门造车、指手画脚弄出来的。新任校长,切忌头脑发热,切忌不切实际,割裂学校发展的历史。新任校长必须站在前任的肩膀上,读懂前任,恰当地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使学校有效、科学地发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瞻前顾后的同义词】相关文章:

钻研教材瞻前顾后09-10

教语文需要瞻前顾后 教师随笔04-18

失衡的同义词04-09

特征的同义词04-14

促进的同义词04-16

静穆的同义词04-18

罕见的同义词04-18

航行的同义词04-19

淡忘的同义词04-21

凸显的同义词04-22

上一篇:调研报告日记下一篇:揭开“赵丽词汇”神秘的面纱-cent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