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2024-05-04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共8篇)

篇1: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向最美女教师学习体会

河南省延津县魏邱乡沙河初中 刘文梅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青年教师张丽莉车祸瞬间救学生,双腿被扎高位截肢的事迹一直感动着我们。这位‚最美女教师‛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诠释了师德的伟大,用无声的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她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也是当代青年的楷模,她的永恒的美丽将永远被世人赞誉。作为教师,我们每一位都应当学习她这种临危义举,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爱生如子的高尚精神。

首先,确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记得一本书中提到‚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这个解释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那么怎样才能当为好老师呢?我认为,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确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书和育人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是水乳交溶、不分彼此的。在当今社会,师者已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用一颗师爱的心授以真知,用一腔真心的爱育心育人,用博爱的世界观以行导行,就像张丽莉老师那样。

其次,要恪尽职守,尽职尽责。

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就是责任心,正是责任心支撑这些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张丽莉老师工作五年来,很少请假、认真备课、为了毕业班的学生,甚至婚后不要孩子,她这种积极工作的态度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她才是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她的这种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我们每位教师应当以‚最美教师‛为榜样,积极行动起来,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时刻反省自己,查漏补缺,自己没做到的或做得还不合格的地方一定要加以弥补和完善。如认真地备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地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耐心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再次,潜心‚爱心教育‛。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教师不好当,教书难教,育人更难‛。孩子太调皮,太难管教,一会儿也坐不住,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其实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告诉我们教书育人很简单,就四个字‚爱心教育‛足亦!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学生犹如花园里的小花,要园丁的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开花。关爱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广博的爱是

当代教师应尽的义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之面!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然后用心去观察,用眼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可爱之处,站在亦师亦友的立场,用爱心去融化孩子对我们不信任的坚冰,然后再告诉他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耐心说服、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可爱之处,让他们都知道我们是真心关心他、爱护他、希望他健康茁壮的成长,让他们都感觉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对他们的爱!最后,学习她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张丽莉老师在车辆失控时,她能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地把学生推开,把自己从安全推向危险,在如今实在是不多见,正是这件事体现了张老师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老师的这种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工作里,我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会更加努力把这种精神传授给学生,把学生教育的更好。

总之,张丽莉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博爱赞歌,她是我们教师的永远的骄傲,‚最美女教师‛的称号她当之无愧,我们要在学习她先进事迹的同时,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大力弘扬高尚师德,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思圆行方,立端立正,争取做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2: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从古至今,只有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在激烈地竞争中,始终以科学适宜的方法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下生存的空间,成为幸福永久的典范和楷模。特别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就更应依法执教,依德育人,珍爱学生,为自己的最高标准。在一次质检评估考试后的总结中,我无意地向学生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学好物理,也不只是物理一门能为你创造下成功人生。成才的道路千万条,不只是求学升学这一条。只有找到并按照最适宜于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去发展,你才更能顺畅发展,更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结果一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辍学了,她把我的话一字不差地报告了自己的父母,并以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为由,而坚决辍学。该生父母找我商讨补救措施,虽然我和该生家长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但最终都无效。现在该生在外打工,月资四千多元,比我的工资还高。但该生父母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幸亏是我女儿被你说的不读了,若是我儿子让你说成这样,那我可和你没完。到任何时候,你都不要忘记,党是让你教学的,不是让你动员学生辍学的!确实不错!由于自己言行之前欠思考,仅忘了自己的天职,被学校记为失职和严重违纪各一次,已经被上到学校过失薄,成为历史资料,永久保存,以警示后人。只有以师德为先,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教学始终向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前行,才能引领我们为祖国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的红色人才。

说的好,写的好,不如做的好!拥政爱民,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奉献爱心。都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努力去实现。要对危重患者献爱心,你就必须能对他进行科学施治,使他起死回生,若你没有这方面的技术与能力,你就只能给他捐献足够多的钱,力争为实施抢救他提供最有力的经济保障。你的爱心,才能得以最为真实的体现。若你既没有相应抢救医术,更是身无分文,连自己生活都无法确保的人。那你就是一个什么都做不成的废物,只能在力不从心的痛苦挣扎中折磨自己。可见,只有以能力为重,你才能从助人自助的兴奋中充实完美自己的人生。只有以能力为重,我们才能越活越开心,越干越顺心,智慧和能力都能迅速长进,使你的人生更有价值。

课本永远落后于科技发展。我在课堂学习中得知,我们正在研发性能更优良的单片机。但在放学的为民实践中,却发现正在研发的单片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也暗暗地想着如何将电视、电脑和手机三合一,以实现人们在随时随地都象拨打手机一样,顺畅上网,发邮件和视频聊天以及收看电视。还没有等我想好最佳方案时,能上网的电视和手机就已经被研制成功,利用手机上网的功能已经实现。随后面世的智能电视,又实现了上网功能。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我在大学里首次听到的死机,现在的小朋友都准确描述。若我们没有终身学习意识,我们的教学就很难适应和促进我们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争分夺秒地学习,不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用科学的发展育人观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才能更加有益于我们的教育。

篇3: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 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 从早抓起, 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古人提出的“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的论述, 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 圣功也”的论点, 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 由于年龄所致, 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 道德认识比较肤浅, 只知道“应该去做”, 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 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 “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 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他学科, 具有“教养课”的性质, 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 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 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 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认证。

二、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 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 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 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 如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 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 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 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结合有关的理论, 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 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 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 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 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 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 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 我们在匹配过程中, 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 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如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 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 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 而是习惯而来的, 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 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围绕这一现实问题, 我们多次博览群书, 深入到实践中观察, 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 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 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 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 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 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 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 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 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 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即老人上车后, 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

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 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 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 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 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 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 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 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

所谓双元制制度, 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 给实施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 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 或者说, 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 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 没有行为规范的合法界限, 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 制度越严格, 越明确, 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 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高城小学学生一日常规》《高城小学文明学生标准》《高城小学文明班级标准》等, 学校制定了《高城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 并行不悖, 学生教育有方向, 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 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 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 还可收到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的效果。

3. 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 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 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 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 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 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社区维护小组”、“高城村红领巾大院”、“高城村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 围绕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 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 创造了熏陶的氛围, 提供了教养机会, 锤炼了道德行为。

4. 注重多角度因材施教。

人们一直把因材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 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 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 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材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 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如对于倔强刚强的, 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 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遇事就烦的, 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 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 要注意树立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材施教外, 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 对于近几年来, 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 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 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 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 受不良思潮的侵袭, 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 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 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 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 就是痛骂, 或更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 长此以往, 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 学校都非常重视, 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 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 进行因材施教。运用儿歌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在广播节目中开辟了“儿童专栏”, 定期播送儿歌, 使学生把儿歌的内容记在心里, 落实在行动上,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5. 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

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 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 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 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 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 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每日一对照, 每周一小结, 每月一评比, 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如设立“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 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 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

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学校自开展养成教育以来, 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行为习惯越来越趋向规范。礼仪的教诲, 使孩子们心灵上早已深地烙下了文明礼貌的烙印, 行队礼, 见人问好, 尊老爱幼已成为孩子们的自化习惯。道德的熏陶, 使孩子们能够遵章守纪地生活和学习, 把助人为乐作为一种高尚的美德。

篇4: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逐渐占领学生生活、智能手机覆盖面宽广的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综合素质强的高职大学生,不断促进和推动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研究课题。只有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认知的不断突破,高职院校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市场化、多样化和大众社会化的发展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从曾经的边缘化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在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职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就业质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高职院校的育人方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面临新挑战。

1.“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更应加强自身建设,为祖国输送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在新形势下,作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构建合理高效的学生工作机制,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贯彻深入,切实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是适应学生发展现状的要求。如今的高职院校已迎来一批批“95后”,他们生长在网络全覆盖、智能手机普及、社交媒体全面发展的网络时代,道德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强烈,心理素质较弱,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变化快。教育对象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工作要注重多元化的发展,加强对形势政策的了解,提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程度,学会运用新媒体社交平台与学生交流,学生工作的方法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身心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内涵非常丰富,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接受素质教育,而作为深造的高职院校还以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发展不注重德育发展,强调学生就业导向却不重视学生就业兴趣都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背道而驰,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学校更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方法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旨在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发展成长规律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学生工作的根本。依法管理是改变高职院校管理弊病,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依据与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生工作。思想观念是指导人们的行为的,树立科学的理念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首先树立学生才是我们工作的根本观念,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陈旧观念,树立“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生活是核心”的观念,在观念上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关心学生的人格与利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依据与核心。其次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学生重要道德品质与素质核心的道德教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德育帮助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与过强的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3.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导思想,在学生工作中做好几项转变,首先是工作目标的转变,由稳定压倒一切朝着促进改革发展转变,学生工作需要学生稳定,但是不能忽视发展,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要将精力投入学生发展上,不断增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其次是工作方法的转变,学生工作者更多的是使用经验法,深化改革需要我们朝着更科学的工作方法转变,学习先进的科学的工作方法,系统科学地开展工作。最后是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转变,学生工作者由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加强专业培训、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硬的团队是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毕业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适应广大用人单位的迫切需求。

1.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一支业务强、品德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职业大军,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企业也需要有过硬道德品质并且拥有个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加强德育表现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职业发展方向,安心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强化奉献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工作中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优秀的工作者。

篇5: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今天我反复研读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多遍,感触颇深!。《专业标准》是国家对中学教师の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の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の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の重要依据。

《专业标准》对我感触最深の是它の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要素、这四句话也时时扣动我の心弦,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这四句话让我感到做一个教师の责任和光荣!下面我就自己の一些教学过程来谈谈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の:

(一)学生为本

教师,因为学生而存在!因此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の主动性,没有学生の主动配合の教学是失败の教学,没有调动起学生の主动性の老师也不能算一个合格老师!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去研究我们学生、了解我们学生,然后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为我们の学生提供适合の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の发展。

我在平时の教学中,备课时,充分了解所有学生の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の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调动所有学生の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の信心,体验学习英语の乐趣,获得学习英语の成功感受,并使他们在各个阶段の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我还充分了解学生不同の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学生の个体特点,充分发掘学生の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信任の关系,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の思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の问题应给予有针对性の指导。在教授知识方面,我注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の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尤其在当下课堂教学改革の形势下。另外,在课堂中,我想方设法营造和谐の课堂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の语言错误采取宽容の态度,并选择合适の时机和恰当の方法妥善处理。针对现在初中学生学英语の现状,我们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浓厚の学习兴趣、积极の学习态度、良好の学习习惯和创造性运用语言の意识。

(二)师德为先

教师这个职业是一清贫の职业,要投身这一职业就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是每个人人生の引路人,教师の德行直接影响我の所教育の学生!作为中学老师我们要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の思想能力和辨别和学习能力,我们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用我们老师の言传身教,以我们の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の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每位学生の发展,离不开教师の能力。教师の能力主要是指教育和教学能力。教育の能力主要指德育能力,特别是当班主任の能力。教学能力指教学基本功以及课堂监控能力。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得通过课堂来完成,这样教师の能力在课堂中就一览无余了。为了提高自己の各方面能力,我是从以下方面做の:

1、熟悉所教学科全套教材,掌握教材体系,明确重难点,独立备课。

2、练习过硬の教学基本功,体现在备课中,上课中处理各个层面の关系。

3、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包括课堂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尤其在教学研究方面,今年我申报了课题研究,准备对教学研究资料进行统计,撰写课堂总结报告和研究论文の写法。同时利用书籍、电脑等工具进行收集资料。根据学生Fpg

Fpg 情况,吸收先进教学成果,吸收别人の优点,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自己の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并促进教学の发展。

4、要具有科研能力,学会合作、交流,通过自我反思提高自身の教学水平。自我反思对我近年来の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5、加强竞争意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の课堂大赛,使己快步发展,培养自信心。

当然,以上能力の提高是以多读书为前提の,再加上勤奋上进の精神。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具有绵绵不绝の生命力、创造力、延续力。

(四)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の经验和做法;在专业知识上我们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の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の典范。为做一位真正の教育工名师而不断学习!

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就要无愧于这一职业!我既然选择了育人这条道路我就要努力掌握启迪人生の钥匙!为了践行我の选择,我将把“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作为我の行动指南!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德高望重”の人民教师!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の有用之才!

篇6:师德为先,学生为本

-----XXXXXX师德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目标,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基础,突出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取得可喜的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自治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自治区德育示范校、自治区模范教(职)工之家、自治区消防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一直来,我们坚持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促使教师发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谨笃学、勇于探索”的教风,兑现“今天我以XXXXXX为荣,明天XXXXXX为我骄傲”的承诺,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政治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我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每周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巴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十条》等,要求教师做到有学习计划、有学习笔记、有学习总结、有心得体会。开办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讲座,开展师德演讲比赛、座谈、专题讲座、观看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等活动,每期校报中均有师德建设专栏。近年来,我们还根据上级党委要求重点开展了“巴州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师德承诺践诺”等一系列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理论学习,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整肃纪律,改进作风,使教师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师德修养,增强了对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狠抓队伍建设 塑造高尚师德

1、抓领导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过硬、团结务实、廉政勤政、作风民主、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间学校的前提。我校除了经常组织行政班子开展学习,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水平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民主决策的能力外,还要求每位班子成员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班子全体成员都能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学校实行了层层包联年级组、班级工作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包联一个部门的工作,蹲好一个年级,抓好一个学科教改,帮带好一位青年党员教师,深入到一个年级班级,听民音、察民情、知民意、暖民心,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增强了领导班子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另外,我们还抓好对领导班子的评议工作,每学期都组织教师用无记名投票的办法对行政领导进行德、能、勤、绩等方面民主评议,促使学校领导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2、抓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我们以整肃师德师风作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优良教师队伍的主要途径:①坚持开展“讲师德、重育人、树形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要求教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典型的事例教育人,努力做一个自己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上级满意、社会也满意的好教师。由于我校长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德师风建设实现了“四新”:更新新观念、育人新方法、为师新理论、展现新形象)。②抓好制度建设。我们不断修改、完善《XXXXXX章程》以及《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健全各项规章,把管理制度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人身上,实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管理体制。认真落实《XXXXXX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修订了30余条配套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使全体教师不折不扣地执行学校制定的《实施办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出经验,成名师。③抓师德考核。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师德师风日常考核记录,二是每学期的师德师风情况调查工作。平时对教师的先进事迹和违纪违规行为作好记录,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估、考核、评聘、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同时,每学期都要开展三至四 次学生和家长师德师风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教师的课堂、课外、校内、校外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对违规教师将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规定进行考核。对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一经调查情况属实,确实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杜绝收受家长礼物、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坚决取缔乱办班、滥订教辅资料和乱收费等行为。④树榜样,充分发挥先进教师示范效应。学校开展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注意挖掘典型,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自治区教育系统“感动校园人物”事迹录和自治区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选候选人马玉花老师先进事迹,激励广大教师崇尚先进,积极进取。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本校或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主动关心、爱护先进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励其他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3、抓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抓好学校师德建设的重心。学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做到了“四化”,即班主任的聘任优先化、班主任能力提升化、班主任管理要制度化、班主任考核工作要精细化。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学校专门制订了班主任的任职条件,首先将热爱学生,热心做班主任工作,有较强组织能力和说理能力,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师推荐到班主任岗位上,再通过校内、校外培训及班主任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在班级管理中,学校形成明确 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班主任、班级、学生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常规检查、评比,表扬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加强抽查和监督,矫正、规范学生行为和习惯,以达到班级和学生考核的真正目的,从而更科学地评价班主任工作。

三、以爱育人 用情优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为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问题,学校提出“以爱育人、用情优教”的师德建设口号,用爱的教育解决德育课题难题。学校2009年申报了自治区德育课题《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通过三年的研究,学校已经针对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留守青少年,摸索并实施了德育导师制度,让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对特殊家庭子女进行爱的教育,实现“一助一”的帮扶和转化,让他们在点滴的关爱中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走出阴霾,目前此课题成功结题并获得自治区优秀课题荣誉称号。同时学校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爱的教育优化育人效果。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并坚持开办了《阳光心语》心理教育期刊。

四、加强校内外监督 探索学校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作用。我校每学期召开多次教代会代表座谈会,共商学校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发展大计。对教代会的每一项提案,都认真进行跟踪调查,督促落实,使 教代会真正起民主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和保证了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拓宽师德监督渠道。学校不断拓宽师德监督渠道,除依法保障教职工的权利外,还做到重大决策、人事、财务、物品采购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面、全方位的公开向教职工公开,有必要时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既公开决策结果,也公开决策依据及过程。学校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校务公开栏、设立“校长信箱”、实行“课堂开放”以及校园网公布等形式,监督学校师德建设、办学行为,让全体教职工接受家长和学生的监督。为规范教师言行,学校实行了“蓝袖标”制度,即由值周班学生对教师仪容、仪表和配卡上岗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公示。通过通畅师德监督渠道,既提高了我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也增强了学校的服务水平、师德水平。

3、抓群众评议。我们始终把“办人民满意学校”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广泛征求家长、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我们还以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群众对学校的评价意见。对班子的评价,让教师投票;对学校的评价,让家长投票。把教师、家长对班子、学校的评价作为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为每位教职工前进的目标。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所学校校风校貌的具体彰显,也是一所学校立校之本。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做到:教师管理突出师德师表;学生管理突出规范养成;校园管理突出健康文明;教学管理突出科学严谨;后勤管理突出服务教学。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主动适应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XXXXXX

篇7: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锤炼思想、提高思想境界

工作中,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时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创新教学方式,致力于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中,我致力与创新教学方式,开拓教育思路,不断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上网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我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奖。由于自己的不断努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在县教体局组织的统考中,多次名列前茅。除此之外,教学工作中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

三、科学管理,做好班主任工作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主开放时代,这就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创造一种崭新的互动关系, 这必然要求班级管理是民主开放的。要让广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让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鼓励和支持他们为班级管理出主意,提建议,想办法,并加以重视。开学初,开展了“我能行”的主题队会,精选班干部和督导队员。该放手时就放手,每月的板报,让学生分组轮流办,现在办得很不错。朝会(让学生自己主持)一周一个主题。此外,本学期,我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正、副班长,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及管理监督组长。二级管理:八名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督导队员,负责班级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仪等,并做好记录。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桌长”、“门长”、“窗长”“灯长”“盆长”等,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达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让每个学生感觉自己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心里素质得到锻炼,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只有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优化班级管理。为此,本班除了组建一支能管善管的班干部,而且民主选拔了一批精干的督导队员,分别有纪律、卫生、学习、文明礼仪等督导队员,督导队员实行竞争上岗制。并准备相应的记录本,首业写清加分减分标准。每个星期一的朝会时间各个督导队员分别对上周的记录做公布。每月要对学生的分数做统计,并张榜公布。对分数高的学生通过短信告知家长,并为学生发奖品鼓励。

在充分发挥民主作用的同时,难免在学生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的言论,甚至是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便要集中大家的意见,统一认识,采纳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同时保留那些尚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让时间来考验。也就是说,在发挥民主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集中,不然会给工作带来障碍。

四、反思、学习,再反思、再学习

如果说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反思就更辛苦了。因为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为什么我想学名家大师却总不得要领?为什么我的课堂评价这么干涩?为什么我的课堂教学少了一份自然生成?总结起来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缺少反思。今后我将一边反思一边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一边反思,一边阅读大量的理论著作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边反思,一边用反思指导教育教学。我将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篇8:德教为先 修身为本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教书育人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而且也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就要言传身教。“言教”在于说理、讲授,而“身教”在于示范,指导学生的行为。当然,在二者之间孔子倾向于后者,他强调身教,教师更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师的言行要一致,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这样才能发挥“教”的作用。教学有方法,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重在传道,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教书育人重在育人,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师。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孟子·离娄下》)他认为道德修养高、有才智的教师不断以自己的德行、才智培养和影响他人,社会就会有更多的贤才,这突出了教师的育才作用。同时,荀子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两点明确的要求:一是“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仕》)即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威信,德高望重是为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二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即教师首先要具备善的品质,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人。教师在教育中应起主导作用,还应把德育融入于智育之中,道德教育通过智育进行。这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借鉴意义。

二“人本管理、人为为人”与管理育人

在中国的古代,存在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其中影响较大的属儒家学派“以人为本,道德教化,以仁爱治天下”。“修己安人”(《论语·宪问》)也是对以人为本的间接阐述,意思是注重自身的修养,身为管理者要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而后再去要求别人,带动被管理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在高校中,身为人师,要倡导人性管理,自身做不到的事情不能苛刻于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之中,管理者要对被管理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管理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在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自由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更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当然每一个管理者也处在被管理之中,他们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在影响着被管理者。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 985年为《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说:“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所以,在高校中,管理者如果不能管好自己,那么就不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榜样,也就无从谈起管理育人了。从管理的角度看,管理更是一种自我管理,管理者要专注于自身的修养,管好他人的基础是管理好自我,由个人发展去带动整体进步,才能体现“人本管理,人为为人”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发展后劲的重要前提。

三“乐善好施、温和礼让”与服务育人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意思是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而高校的服务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后勤、图书馆、校医院等等,也涉及到学校的很多岗位。广义上说,学校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被管理者,也是被服务者。所以在校的工作者肩负着管理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意思即为:“平时接人待物要保持一种恭恭敬敬的礼貌态度;每做一件事,不管事大事小,内心都要保持认真敬重的态度,尽心尽力把事做好;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忠诚为本,诚心诚意,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违背。”所以作为管理服务人员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他们的廉洁自律、温和礼让、尽心尽力,他们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尽心尽力、细致入微地服务,态度温和地为大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自尊自重、脚踏实地,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育人意识,给学生做出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榜样。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与环境育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意思是讲“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也就是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自然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反过来如果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育人环境是一个庞杂而复杂的环境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周围现实,也包括起间接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既包括天然的环境部分,也包括已经改造的环境部分。大学校园环境是积极向上的,校园风貌是朝气蓬勃的,当代的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更是一个推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地方,文化是无声的,但其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下》)同样的水果,生在哪、长在哪很受环境的影响,当然人也同样。校园中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舒适、高雅的设施环境,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不管是可以看见的物质、设施环境,还是看不见的人际、制度、网络环境,这些都不可或缺地被包含在校园环境中,海纳百川的校园文化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了一个有活力的集体,在高校不仅要培养他们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和素质。把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们更加能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

五“知行结合、以行为本”与实践育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意思是讲对于知识而言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中国的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实践和动手能力,要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实践出真知”,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灵活运用知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观也在强调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即强调认知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倡以行为本。孔子说“纳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说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辞上,必须与实际行为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画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因此在学习知识过后,定要迈向实践的第二步。学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实践地点,在学校举行小的实践活动,就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慢慢适应大型活动,集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锻炼操作能力,注重实践的科学化,增长知识才干,感悟人生真谛,真正地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标记,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也是现如今文化创新的基点。“五育人”中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及实践育人,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体现了现在德育思想与传统德育思想的结合,研究这些结合之处,对于我们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思想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陈文江.高教战线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3(4).

上一篇:“文明祭扫 平安清明”倡议书下一篇: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