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024-04-15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精选8篇)

篇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九卜树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当前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如何获得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过去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教师“一桶水”相对于学生“一杯水”的丰富渊博,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否则,不仅难以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的威望,在专业发展方面也会遭遇重重困难。

二、成为反思型教师

对于当前的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固然是由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但同时也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有关。作为教师,不能盲目地迷信专家的权威,坐等专家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不假思索地照搬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而应持怀疑的态度,对之进行认真的研究反思,检验其是否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

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三、强化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的。

四、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教师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同时也有合作关系。新时代的社会在竞争加剧的同时更加强调交流与合作,强调双赢和共赢。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日常教学之余,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在一起讨论教学方法,相互合作设计课程。不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或在相关学科知识方面提供专业帮助,等等。

新课改还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为“生”师表。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甚至可以积极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五、教师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高不可攀,其实每一个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都能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是天然的研究者。我们应该不断向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迈进,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篇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 上级文件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卷内目录:

1、省、市、县三级示范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评估标准

2、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

3、县教育局关于建设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

4、县教育局关于易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县级示范校评选结果的通报

5、县骨干教师评选管理条例

6、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三年规划

7、教育局下发的有关师德、教研活动及课题方面的通知文件

8、本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卷内目录: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机构

校长:一把副校长:业务校长 主任:教导主任 成员: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务分工:

校长:副校长:主任:成员:

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小组:

4,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三年规划:

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计划

三条件保障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卷内目录:

1,学校教师人文读本目录(有关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书籍、人均不少于10本)

2、新购学科报刊杂志目录(平均每位教师不低于一种)

3、研修经费账目、教师校内、校外培训经费报销情况

四制度建设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卷内目录:

(一)继续教育制度

1、继续教育制度

2、学校有关岗位学历进修要求及措施

1、继续教育名单及考核情况

2、教师全员培训记录

3、继续教育工作计划

4、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5、考核方案

(二)教研制度

1、教研制度

2、教研组工作计划

3、教研组工作总结

4、教研活动记录

(三)科研制度

1、科研制度

2、学校的科研活动开展情况记录

3、各级课题及相关内容及奖励政策

(四)导师制度

1、建立相应学科辅导教师队伍、发挥骨干作用

2、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3、相关辅导记录

(五)多元化运行载体

1、寻求教科研所、高等院校智力支持。建立实验基地,进行项目合作、课题研究、教师论

坛、专家报告会、课堂教学研讨等形式。

2、建立校际交流合作机制,3、相关校际交流记录、文字影像资料

(六)评价管理制度

1、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案

2、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管理档案

五教师专业发展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卷内目录:

1、学校有关岗位学历要求的相关规定

2,各级骨干教师、名师、标兵基本情况登记表及比例及有关骨干作用发挥方面的资料 3,学校教师岗位学历情况登记表

4,荣誉证书(各级骨干、名师、标兵等)

5,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计划,活动安排

6,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学习记录学习材料

7,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辅导记录、总结

8,校本提高培训计划、记录、总结、培训材料

9、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基本情况、成长规划、进修计划、培训情况、各种证书)

10、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结果表、总结

11、有关师德活动开展、考核结果、征文活动等材料

注:心理健康只对教师,不包括学生。

六特色创新

档案盒:封面:类号,名称,。

特色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学校根据实际,选好特色领域,充实相关材料,体现成绩、突出特色

七 学校自查资料

卷内目录:

1,学校自查报告

2,自查评分表(满分120分,其中20分为特色加分)

3、汇报材料

篇3: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专业化素质包括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他们的知识、技能、教学经验是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改革发展的今天,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2.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个体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成长过程的持续性。另一方面表现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专业素质的不断累积性,是教师在生涯发展初期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加强的发展过程。[1]

3.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社会地位,是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职业发展理想,也是新世纪教育变革的需求。[2]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需要进行全面的更新与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等作出重大调整。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实施主体的体育教师,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是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关键。

4.专业化发展的素质需求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的智能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3]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化知识与能力、身心素质和科

四、根据平均结合能计算核能

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子的平均结合能×核子数。核反应中反应前系统内所有原子核的总结合能与反应后生成的所有新核的总结合能之差,就是该次核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核能。

典型例题5:氘核和氚核聚变时的核反应方程为12H+13H→24He+01n,已知13H的平均结合能是2.78Me V,12H的平均结合能是1.09Me V,24He的平均结合能是7.03Me V,试计算此核反应时释研能力等素质。

4.1专业道德素质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专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巨大”。[4]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中要有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作风,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人格,同时还要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道德情感。他们不仅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而且是教育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4.2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化的知识构成是从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门知识体系,是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操作的素质需求之一。

4.2.1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的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与教育相关的语言学、美学、新闻学及计算机、外语等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广博的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锻炼的兴趣,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实践中,不断地培养体育兴趣,发现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通过学习的锻炼,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2.2体育学科专业知识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特殊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包括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论、体育统计学等体育人文科学知识,还包括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了适应专业化发展的需求,还要掌握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只有掌握系统、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顺利地把这些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学习和创造的统一。

4.3专业能力素质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综合。主要有: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等。

放的能量。

解析:聚变反应前氘核和氚核的总结合能E1=(1.09×2+

反应后生成的氦核的结合能E2=7.03×4Me V=28.12Me V

由于单个核子无结合能,即中子无结合能,

因此此聚变过程释放出的能量△E=E2-E1=(28.12-10.52)

核能计算的方法与题中所给的条件有关,不同的条件对应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我们在完成核能计算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所给的条件,然后根据所给条件选择相应的方法。

浅析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郭春锋

(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部,甘肃兰州

摘要: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决定因素。本文主要对教师德育的内涵,以及当今高校体育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以期达到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问题

一、师德的界定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原则、规范在教师中的特殊表现,是教师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地讲,师德与教师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处事原则连在一起,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生动地体现出来。一个学校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该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整体文明程度。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思想观念、品德修养是学生效仿的对象。体育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示范,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4.3.1教育能力

从专业社会学角度来看,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教学活动是表现教师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培养学生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具有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授能力、教育过程的控制能力和专业扩充能力等。体育教学具有活动范围广、师生交流多、学生个性易显现等特点。体育教师应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及时对学生体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育,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中。

4.3.2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之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自己的主见,好表现自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单独探索,甚至急于挑战,往往会出现差错或危险。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对体育教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两操一课”活动的能力,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能力,担任各项体育赛事裁判工作的能力等。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如体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能力,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学校运动队管理能力,学生体育竞赛与群体组织的管理能力,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能力等。

4.3.3教育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是高校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使教师工作富有创造精神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教学问题。体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体育本质规律的认识与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开展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选择科研课题的能力,撰写和评价研究论文的能力,指导和评析学生毕业论文的能力,以及编写体育教材的能力,等等。

4.4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

勇于创新的重要就精神来源。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的内涵是非常全面的,而不是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对从业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由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根据人的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和规律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这几方面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建成道德素质的整体。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只有时刻强调教师德育教育,才能实现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理想目标。

二、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责任界限不明,导致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对全国五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上,当问到“您的大学有没有老师像对待书本里的数字一样对待大多数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多为“有但很少”和“有一些”之间。当问到“大学有没有您以其为楷模值得效仿的学任务、保持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身体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的物质基础。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训练、课外群体活动及社会体育等工作等,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否则将难以胜任本职工作。良好的基本身体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的外在表现,身体素质能够直接反映教师对本专业的生存适应性。其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内在表现,它不但影响教师其他素质的形成,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情操、广泛的兴趣、谦虚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平和的心境与幽默的性格等。体育教师外在的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5. 结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发展的核心是专业素质的提升。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其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水平。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指导学生身体锻炼的能力、训练的能力等。此外,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学意义上的素质要求,而且要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素质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亮,孙庆平.浅谈体育教师专业化[J].四川体育科技,2006,(2):113-115.

[2]程晖等.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任务[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0):8.

[3]刘雄军.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43-44.

篇4: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博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大教育家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知识广博、不断学习。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既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包括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基础知识要扎实全面,理解要透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精研教材教参之外,还要广泛借鉴同行及网络等资料,尤其是选择本学科水平较高的网站,经常研习其中的课件教学设计考题等提高会比较快。也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会议,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理论方面,要留意国内外相关理论建构,把理论和基础知识相结合,深化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理论促知识,通过知识升华理论,实现专业质的飞跃。同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一日千里,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理论功底,但是知识处于停滞状态或者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缓慢。这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要做到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较好的方法是经常阅读本专业的期刊。期刊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往往会介绍和反映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和动向。把专业中的问题通过期刊来解决,可以在短时期内达到更新知识体系和学科理论的目的。

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教师还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和概括。不同专业的知识其实是相通的。教育学是对教育教学现象和本质的概括总结。教师要具备教育学的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心理活动探索的成果。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知识,尤其是青少年心理活动特点,才能把握特点,因材施教因事施教。此外,教师对专业相关学科和其他知识也都要与一定的认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变化。

具备广博的知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当代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教师要站在讲台、站稳讲台,必须要在博学上下一番工夫。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超越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如果无法给出合理的解答,势必无法立足三尺讲台。学生倒逼教师不断钻研专业,在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之后,又会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博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

二、明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明辨是指教师在专业化上,在准确完整的把握知识、思考知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专业知识从而获得知识本质认知的过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开始于明辨,最终又回归于明辨。任何专业知识的入门知识,首先要搞清楚本专业的基本术语、概念,而术语、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正是通过明辨获得。明辨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尺度,明辨是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重要方法。任何专业知识都需要明辨的过程。明辨的基本方法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不简单。教师专业化在广博的前提下,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博返约、由繁到简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独具慧眼、明辨知识,获得真知、精知。把握本专业的精髓所在。

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虽然具备了广博的知识,但是不能明辨知识。只是传授知识,而不是传授真知;只是传授真知,而不是传授专业精华知识;只是传授表象,而不是传授本质;只是传授本质,而不是传授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很可能是一知半解、知而不智的知识。

要达到较高的明辨能力,除了博学之外,还需从两方面突破。一方面,将专业和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源自社会实际,是社会实际的高度提炼和升华。在社会实际中感悟知识、检验知识,可以增强明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学习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感觉、知觉、表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方法。通过明辨,既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又注重外在区别,既明白共同点,也理解不同点。这是获得较高层次知识的思维前提。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知识锤炼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因此说,明辨是教师专业化的关键。

三、慎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升华

“学而不思则罔”。原本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经常思考问题,才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感悟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同样适用。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在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明辨知识的能力之后,就需要不断思考问题、反思教学实践。这就是慎思。慎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升华。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每天传授知识,有时甚至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太大提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至退休,专业水平和刚参加工作时相比,没有出现质的飞跃。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原因是,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思考知识。慎思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借鉴同事经验和阅读期刊引发思考,构筑起专业知识体系,形成三维、四维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要勇于敢于提出自己的专业观点。大胆的假设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前提,小心的求证则体现了慎思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闲暇,进行专门的思考可以提高专业认识。有时会突然获得专业知识的灵感和奇思妙想,不妨赶快把它记下来,不然会稍纵即逝的。教师都有教学反思记录册。可惜,有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及时地思考专业问题,也没有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专业化发展较好的教师大都具有慎思的习惯和品格。从教师专业化提升的角度来说,慎思要比博学和明辨更加重要。

四、笃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博学、慎思、明辨都属于知的范畴。知只是基础,行才是目的。空谈知识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最终目标是将知识实践化,达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博学、慎思、明辨之后最为重要的当时是笃行。教师在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刻的教学反思、高层次的专业素养之后,需要切实将这些要素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笃行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归宿。

一方面,笃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而是将较高的专业理论能力转化为高效的教育教学能力。笃行涵盖课堂情境创设、师生互动与沟通、讲授、调控、拓展、优化等诸多方面。行是对知的贯彻实施。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支撑下,将教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展现给学生。在有效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下,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简单的知识体系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笃行,需要把试题尤其是较难试题的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的笃行掌握知识后,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对于高中教师,尤其要把高考题的解题突破口、思维过程潜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学生具备了本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较高的应用能力,才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真正提升。

博学、明辨、慎思、笃行四个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完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素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篇5: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体育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规划是指教师通过制定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以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体育教师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弱点、不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确认。综合学校、学科、时代特点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订的合理有效,关键在于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努力程度,与学校提供的条件与机会的最佳配合。具体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点:

①对自己作出恰当的正确的评估;

②对外部环境进行客观地分析;

③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如实地审视;

④确定自我专业发展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

⑤制定行动规划;

⑥行之有效的不懈努力,执行行动策略;

⑦自我定期进行专业发展规划总结反思;

⑧及时有效的调整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制订体育教师专业发

展规划,有助于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教师实现高层次激励需要,挖掘教师自身的潜能,有助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的现象,增强实现专业发展目标的自觉性,同时有助于教师抓住主攻重点,少走弯路,增强专业发展成功的机率。

3.坚持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价反思,提高体育老师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日志是体育教师对每天或每周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反思,也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收益或者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载并分析反思,积极寻求解(1)重视学生的体验。在一些比较简单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只要提示动作要领、方法与要求,对于动作细节不要提出过高、过细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练习内容,自己参与动作演练,自我感受活动过程,主动探索练习方法和比赛战术,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运动体验。

(2)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充分体现田径教学的多种功能,达到全面锻炼、愉悦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抢占奔跑空间”游戏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完成;进行“消灭老鼠”游戏,可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场地完成。

(3)不断变化练习的方式。在教学组织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练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调整练习的距离、高度、速度、重量,对前进的路线,器械的摆放,分组的形式,合作的组合等等都可以进行变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创设个性发展和群体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教材中有许多发展学生

个性和群体合作学习的练习,如“个人抢占空间”、“集体抢占空间”、“障碍赛跑”、“三人追拍”、“四人协作跑”和“提速火车”等等。这些活动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的培养,如自我展示、顽强意志、互相帮助和集体精神等。

(5)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贯彻因人而异的原则,尤其是高年级女生中许多同学已进入青春发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适合她们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练习中的各种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都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都获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6)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小小设计师”是将单一的往返跑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设计跑步图形,这也体现了自主健体。

篇6:教师专业素质的新要求

一、对幼儿和儿童的发展的承诺:

1、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要容忍和尊重儿童的差异、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

3、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的发展;

5、对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

二、全面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发展能力:

1、正确认识儿童的发展:儿童是独立积极主动的个体、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在与周围环境他人积极交往、儿童具有个体差异;

2、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

3、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观。

三、有效的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

1、强化目标意识确立“儿童发展目标”为本的意识与实践行为明确儿童发展各方面目标和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全面分析儿童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发展状况特点问题需求确定全班幼儿和各幼儿的主要及重点教育需求领域;

2、要明确教育内容不等于“教材”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儿童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3、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儿童发展和生活经验;

四、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1、为幼儿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2、创设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合支持的 精神环境;

3、有效组织适合幼儿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4、促进儿童间积极的互动与交往

5、教师自身要成为儿童学习和活动的支持者和作者和引导着

6、积极的评价儿童。

五、领导和组织能力:

1、明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2、建立学习共同体;

3、积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六、不断地专业化学习:

教师应具有不断地专业化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它具有突出的专业性、主体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等特点。

1、目的、内容——专业性;

2、主体、途径——教师主体性和合作性;

篇7: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事业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事业心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和努力把工作做好的执着追求。幼儿教师的事业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有了这种认识,幼儿教师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对幼儿教育事业不热爱,就会把幼儿教育工作单纯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工作中处处被动,时常感到苦不堪言,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改行,这种人是胜任不了幼儿教育工作的。

2.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人的爱抚,能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信心、安全感。爱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

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这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教师和幼儿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幼儿乐意接受教育。幼儿喜欢什么样子的老师?用幼儿的话说就是:“小朋友哭了,马上给他擦眼泪的”“经常给小朋友系鞋带的”“不厉害的”“不发脾气的”“不打人的”“不把小孩拉出来的”……一句话,爱孩子的老师受小朋友欢迎和喜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一种理智的爱,俗称教育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爱幼儿,对待幼儿态度温和、宽容、不偏爱、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做幼儿的老师,也做幼儿的朋友。

(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照管一群天真活泼的幼儿,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的教师,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高,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带来自信和欢乐;如果教师体质差,精神状态欠佳,则班级气氛压抑沉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形成。心理素质较差的,如情绪欠稳定,主观武断,易冲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可能是专制型的,凡事都要求幼儿按自己所说的做,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守纪律、听话,但胆小、缺乏自信,依赖性强;又如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的教师,其工作方式通常是放任型的,对幼儿态度好,但胆子小,做事优柔寡断,所任教班级幼儿可能大多能力强,有主见,但纪律性差,缺乏自制力。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教师,其工作方式倾向于民主型,心胸开朗,思维敏捷,情绪稳定,善于自制,对幼儿充满热情,工作主动,处事机智灵活,所任教班级幼儿大多守纪律,有礼貌,与人亲近,能友好相处。

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身心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三)具有较为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在就职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每个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观点和看法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他在教育过程中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它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方向。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儿教师所教知识浅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幼儿教师和一般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即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要具备传递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必须经过严

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能“诊断”、“分析”、“开处方”,成为教育方面的“临床专家”。与一般教师职业不同的是,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是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教师需要有比较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四)具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高尔基说过:“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

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

教育幼儿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自身控制能力差,情绪易外露,其内心活动,身体状况常通过表情、动作或简短语言表现出来。往往幼儿的一个小动作,一刹那的活动,常反映一个真实的内心活动。如:幼儿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行动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犯了错误,常常不自觉地望老师一眼;当值日生分苹果,将小苹果留给自己,大苹果让给小朋友时,常充满希望地看看老师。教师如果能理解其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观察的技能。教师观察的技能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随机观察时,教师应尽可能准确而又客观的察看幼儿,要不断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尽快地捕捉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细微的需要,了解幼儿某个行为的意义,并做出及时反馈;有计划的观察时,可先拟定观察项目,列出观察要点,选出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观察并详尽地做下记录,观察一段时间后,要仔细地思考分析这些记录材料,综合归纳出每个幼儿的优点和缺点,为幼儿设计出适宜的学习方案。

2.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

教育全班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班级组织管理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职责。从教育内容看,有德、智、体、美诸方面;从工作任务看,有保育和教育两方面;从教育途径看,有集体教学活动、劳动、游戏、日常生活活动等;从组织形式看,有集体、个别、小组活动等,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促进幼儿发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订班级教育工作计划的能力;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的能力;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包括确定班级教育目标,树立良好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能力;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各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的能力;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的能力,等等。

集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师组织管理班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教师开始时难以一下子学会。但是当班级管理不善时,活动的无序和混乱就会侵占幼儿的学习时间,弄得教师疲惫不堪,即使教师准备很充分,不良的组织管理也会导致幼儿的纪律问题和行为不良等,妨碍教师运用教育指导策略,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手工操作等活动中反映更为明显。对此,教师可预先制订活动规则,规定违反规则所应承担的后果,提高幼儿的自律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对教育过程的监控,教师的管理效果就会增强。

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做一件工作,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考虑好行动的每一步骤,实施时认真细致,每一次行动结束,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就会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提高。3.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等。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

(1)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其沟通的方式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

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开展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主陋之中,运用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

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非常重要。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如说话的态度温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并乐意听从;语气坚定,使幼儿感到教师充满自信;表述简单明了,从容不迫,使幼儿容易听懂;尽量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身边说话,而不是老远地大声嚷嚷,因为这样做,会使幼儿感到恐惧。教师应讲究语言艺术,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的口语应该生动形象,引人人胜,并伴有动态语言。教师始终要用积极的语言与幼儿谈话,告诉幼儿应当做什么,而不是指出他不应当做什么。比如说:“请轻轻地搬椅子”而不说“别把椅子碰得叮咚响”,说“请把积木放在筐子里”而不说“别把积木放在地上”。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向幼儿传递信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语言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教师的这种动态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爱的基础上的,教师如果像母亲一样对孩子从内心充满爱,这种内心的爱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转化为动态语言。

(2)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园之间互相沟通,关系和谐,是协调各种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保证。家园关系建构中,教师处于主动的一方,教师对家长的了解和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师需要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的个性、职业、文化水平、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①本着关心孩子成长的目的,确立平等信任的态度。教师应与家长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其子女成长,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对不同个性的家长采取宽容的态度,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现矛盾时,绝不互相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尽自己所能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爱孩子的,这样才会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

②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与家长沟通时,掌握沟通的技巧很重要,如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聆听的技巧;适宜于不同家长个性的谈话技巧;向不同个性的家长汇报孩子发展情况的技巧,等等。只要教师本着爱护,关心孩子的目的,注意沟通的技巧,同时利用谈话,巧妙地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就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③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家长的工作性质不一样,接送孩子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短暂交谈,或采取家访、家园联系手册、写简信、便条等与家长沟通。

4.教育监控能力

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计划与准备: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应根据教育任务、材料,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潜能,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计划各种活动,选择活动内容与实现任务的策略,安排教育活动步骤,构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

(2)反馈与评价:教育过程中,随时监控班级情况,获取反馈的信息,根据教育目标,针对自己的教育过程,教育策略,教育行为,教育效果及幼儿发展状况做出初步的评价。

(3)控制与调节: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调节活动的各环节,对下一步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

(4)反思与校正:一次或一阶段教育活动完成后,教师本人深入总结和反思,如回顾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反省自己的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分析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反思自身教育行为的特点与不足,对所发现的问题或不足,找出其主要症结,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或途径,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采取补救措施。教师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过程进行监控,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观念,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有助于教师明确问题是否解决,解决到了哪一步,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不断反思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把教育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对自己的教育过程实行监控,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使教师由单纯的教育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5.教育研究能力

研究是教育者对待未知事物的一种态度。面对着全体幼儿,教师对所要教的内容是早已熟知,但是,幼儿怎样理解,却是每个人、每个不同情境下都各不相同的,因此,教育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教育者进行研究。

篇8: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与以前的数学课程相比, 新课程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但这并不是要降低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 而是更加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在多处地方提到,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强调,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 都有较大变化, 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和研究, 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但是这里所说的教师“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独当一面”、事事亲力亲为.以前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总喜欢把知识点掰碎、嚼透, 然后把知识的最后结论, 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考试时可以直接运用的结论或公式直接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却把复杂的推导过程略去, 这样做的表面好处是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以免去学生的许多麻烦, 但是时间一长, 学生不但会把这个结论性的东西忘掉, 而且连应该怎样推出这个结论都不清楚了, 甚至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 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法在短期内虽然可能提高学生成绩, 但是数学素质却得不到提高.所以, 这里说的“主导”意味着教师要像一个总导演, 不必事事躬亲, 但是一切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

新课程不断提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思想, 在心理学上也有依据——建构主义的研究表明, 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 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说”正是对传统的“授予说”的直接否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工作是不是就要尽量减少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数学教育中“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区别说起.

郑毓信在《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中提到, “个人建构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认识活动个体特殊性的绝对肯定, 并认为应把这看成一种高度自主的活动, 从而任何外部的“干涉”就都只能起到消极的干扰作用.显然如果坚持上述的立场, 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意义就遭到了彻底的否定.这种极端的立场当然是不可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然而,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确实又可以看到这种观点的影响) .而“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 现代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自发地得以形成, 学习活动主要就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 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行为, 特别是, 教师更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的作用.

由此可见, 数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 反而在另一个方面有所提高, 教师不但要会把知识“教”给学生, 更要会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这个“渔”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 更是发现这种手段的“手段”, 是一个类似于“元认知”的“渔”.表面上是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 实际上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二、新课程对数学教师提出新的专业发展要求

对理想的、合格的数学教师, 摩根.尼斯 (Mogen.Niss) 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 他认为:“理想的数学教师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这样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纯粹数学家;应用数学家;一位历史学家, 社会学家, 教育社会学家;一位教育家, 数学教育家, 数学哲学家;一位心理学家, 政治家, 有魅力的演讲家和领导者”.数学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光从知识领域上讲, 不仅需要有深厚的数学理论知识, 更要有扎实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师教育中, 经常有“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 这是源于数学教师教育中双重学科基础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所致.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确定了数学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作为一名专家型或学者型的数学教师, 既是数学学科方面的专家, 又是数学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就像在论及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时, “数学方面”和“教育方面”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一样, 数学教师的“数学方面”突出地表明了数学教师相对于一般教师的特殊性;而与此相对照, 数学教师的“教育方面”则集中地表现了数学教师相对于一般教师的共同性.

数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科数学知识不等于学校数学知识, 教师所了解的数学知识也不等于教给学生的数学知识, 作为科学的数学知识必须经过转化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 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所以,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 还必须拥有大量丰富的关于数学“转化”的知识.

另外, 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应该看成是由各个互不相关的成分 (如数学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等) 所组成, 而应该是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构建起来的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的独特的理论知识.

1994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ICMI——中国数学教育会议上,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丹麦罗斯基特大学的M·琼斯教授作了“论数学教师的培养”的大会报告, 他认为理想的数学教师应涵盖4个基本范畴: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构建;数学教师专业技能的娴熟;数学教师专业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教师专业情意的健全.

以往在教师专业发展上, 对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影响一直很大, 有关教师专业化的分析和阐述, 也绝大多数关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近年来, 一个关于教师“新专业发展”的研究刚刚兴起.如英国于1998年发表的教改政策“教师绿皮书”中曾经提出“新专业性”的理念, 强调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社会责任, 呼吁教师要扩大视野, 更新思维和习以为常的传播知识的传统方式, 尽快熟悉和掌握改革所推出的新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主动建构, 实现有效教学, 确保优质教育.即“不只是要教师增强常规专业知识技能, 而是要基于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 在教育思维、专业态度和行为上发生相应改变, 获得与改革目标相一致的新专业发展”.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它从课程目标和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科综合, 理解多元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关心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历史命运.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学教师要在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适应新课程.如此一来, 原有的师资已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队伍的重心也将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 (教师素质) 转变,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迅速走进新课程, 理解新课程;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 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 提升课程意识,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

[3]郑毓信, 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 .

[4]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1) .

[5]张守波, 朱成科.试论新课程观下的数学教师素质[J].学科教育, 2004 (5) .

[6]张奠宙, 唐瑞芬.数学教育国际透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上一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读后感收获体会下一篇:五升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