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2024-05-08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精选8篇)

篇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师,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动性和专业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航向――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指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虔诚地践行教育使命,矢志不渝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教师是否有教育信仰,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一个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胆识和底气,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自信和从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呈现多样化取向。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为此,一要培育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立德树人、严谨治学,切实提高育人能力。二要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大爱情怀,引领教师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温暖和阳光。三要展示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特别是抓住教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时机进行宣传和表扬,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指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对每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安排。职业规划犹如爬山,我们要选定起点,瞄准终点,并在前行的道路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还要提前补充相应的能量,否则,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成为名师的追求,有成为教育家的梦想。有追求的教师才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既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又体现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体的、细致的达成目标和实施策略。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向同行学习。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引领教师向骨干教师学思想、学做人、学本领。其次是向书籍学习。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阅读可以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阅读可以充实精神,在读书中永葆思想的常新与激情的常在,享受精神的富足,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冷静思考和总结,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可以开展“点课评课”活动,在微格教室拍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待备课组教师评议完后,上课教师反复观看课堂录像,反思教学全过程,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札记、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等,盘活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智慧,加快自身转型――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专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普遍提高和持续提升。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把学校当成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篇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期。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正逐渐从EGP(通用英语)向ESP(专门用途英语)转移,不少专家学者 (蔡基刚、秦秀白、陆俭明等) 认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Purpose)是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ESP课程,进行ESP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但是,毕竟,ESP教学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尚未成熟,师资方面还很薄弱,有待加强与完善。

一.ESP教学与ESP教师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即专门用途英语,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ESP根据学科门类可分为科技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等。ESP 教学有以下特征:1)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2) 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考虑学生实际需要;3) 目标上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用英语在某学科内进行交际的需要。

鉴于ESP教学的特殊性,ESP教师首先应是语言教师,应具备出色的英语语言素质和教学水平;其次应是专业教师,应具备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能用英语熟练地讲述专业知识、解释专业词汇。因此,ESP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转型期的ESP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高素质的ESP教学师资队伍是顺利进行ESP教学的前提。高校ESP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首先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做保障。现阶段,我国的ESP教学和研究还不成熟,ESP教师教育还比较滞后,尽管ESP课程的开设日渐增多,但ESP教学的师资力量仍很薄弱,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提升ESP 教师整体素质。通过对河北省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及ESP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当前的ESP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ESP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较弱。同EGP教学相比,ESP教学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和精力。而现如今,为了职称和教学任务的需要,很多高校英语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同时,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很大比例,她们在家庭事务中还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知识或钻研ESP教学。再加上学校对ESP教师鼓励措施不到位,一方面,很多英语教师转型至ESP教师的动力不足,意识较薄弱;另一方面,一些正在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对专业发展认识不清,没有清晰的发展计划和目标。

2.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有待改善。当前的ESP教师队伍中既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大学英语教师也有非英语专业毕业的专业课教师。他们都有从事ESP课程教学的专业优势,但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如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深入,专业课教师在语言技能和语言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学习。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探索新兴学科的教学规律,ESP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鉴于ESP教学的特殊性,学校应做好ESP教师的培训并给ESP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但据调查,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ESP教学的专门培训,并且参加相关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同时有些学校也缺少相关的成套措施对ESP教学和ESP教师予以规范和鼓励。

3.ESP教师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ESP教师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略显陈旧,如有的教师主要是翻译式教学,师生互动较少。有的ESP教师明显感觉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仍有些欠缺。有的ESP教师毅力不够,仅仅教过一学期就放弃了,而这无论对ESP课程团队还是对ESP教师本人都是一种损失。此外,ESP教师在科研方面也较为薄弱。

三.促进ESP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ESP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ESP 教学的质量和效果。ESP教师的转型和发展既需要教师自身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针对ESP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ESP 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个体自主发展

教师的自我发展应该是最重要的发展途径。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紧迫性,清楚了解学生、学校及社会对ESP教学的需求,增强内在的ESP教师转型及发展动力。其次,通过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旁听其它专业课教师授课,或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努力掌握ESP学科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和。此外,ESP教师还应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教学反思。

2.团队合作发展

因为ESP教师既是语言教师,又是专业教师,因此有共同志向的专业课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组成一个团队,进行优势互补。专业课教师可以帮助ESP教师清楚所学内容,ESP教师可以帮助专业课教师解决英语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可以同时出现在课堂,共同解决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状况。他们可以是长期合作,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也可以是短期互助。教授同一门ESP课程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团队的力量,在精神上互相鼓励,在业务上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

3.校本培训

学校也应为ESP教师创造良好外部条件。首先,学校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对ESP教师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或外校有经验的ESP 教师或专家对ESP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保证其在语言技能上能胜任ESP教学工作,同时帮其掌握ESP课程专业知识结构、ESP教学的特征及方法。其次,学校应鼓励ESP教师参加教育或研究机构举办的ESP培训班。

四.结语

篇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1. 知识经济时代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重要地位

日益凸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中心位置, 使英语的重要地位越发稳固。为应对时代变化, 提高国际竞争力, 许多非英语母语国家都采取措施, 鼓励英语教学,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甚至连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也鼓励在学校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 加强与英语国家联合培养人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也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大学生就业之后, 需要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工作, 直接进行国际交流。“高校英语教学迟迟不与专业挂钩, 怎能要求学生毕业后走上需要专业英语的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愉快?”[1]由此可见, 英语的实用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比起普通英语,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实用性英语教学效率更高, 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大学英语教学的错位与失位。20世纪90年

代后期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改革发展迅猛, 英语教学已延伸到了小学阶段, 在很多经济发达地区, 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而双语幼儿园和双语中小学的开办让英语成了很多孩子的第二熟练语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 在真实语境中学习英语变得更容易了。现代媒体的发展也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便利。长达10年甚至12年的在校英语学习、丰富的校外培训经历、取之不尽的英语学习资源, 都促成了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长足进步。中等学校为大学输送的人才英语水平的提高, 势必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也相应改变。但目前,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高中英语存在着一定的重复现象[2]。大学英语应有的位置在哪里呢?大学英语必须在中学英语水平上进一步提高, 但是否仅仅是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呢?如果那样, 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 “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3]。大学英语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科学定位。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英语发挥的是促进他们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工具性作用。因此, 大学英语应定位在注重英语实用交流能力以及基于工作需要的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3.大学英语学分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学分制改革, 推行全面学分制。其意义在于压缩总学分, 减轻学生负担;推行选修制,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的自由[4]。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压缩, 开出更多的选修课程, 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和课时用在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上。在很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日本、希腊、香港等, 大学基础英语课时极少甚至没有, 英语学分主要在专门用途英语上。我国许多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都感受到了压缩学分的压力, 一些重点大学率先进行了改革, 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周课时都降为2[5]。我国有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 目前完全取消基础英语还不可行, 但长远来说, “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 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6]

二、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特点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发展是用来描述教师在知识、经验、态度等方面不断进步这样一个过程的术语。”[7]教师的发展包括职前和在职期间, 也包括教师教育、培训、自我发展等各种形式。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很多, 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三大类:知识、技能和意识。知识包括英语基本知识和促进教学的其他知识两大类。英语基本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其他知识包括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技能包括外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科研研究方法等。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学科意识、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等。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 大学英语教师必然也要经历转型, 从而应对新的需求和发展。他们的专业化在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中, 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特点。

1. 在知识方面, 主要表现在非英语专业学科知

识的补充。胡壮麟先生早在2002年就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前途表示了忧虑:“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英语四级以至六级的水平。那么, 这就产生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这样, 大学英语老师的出路在何方?”[8]到了2009年的今天, 胡先生的话不幸言中, 许多大学都在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基本的模式都是减少大学英语总课时, 降低基础课课时, 增加选修课课时。选修课的内容形式多样, 包括专业英语类、高级语言技能类, 文化类等。选修课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但对教师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面临着没有基础课可上、却又开不了选修课的困境。这些改革举措还只是过渡,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取消基础英语课, “如果中小学英语‘一条龙’计划推进顺利,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 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的方式。” (张尧学, 2002) 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将会成为必然趋势之一。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是教师上岗的必要条件, 绝大部分教师都应具备, 但要实现专业英语教学, 非英语专业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急需补充的, 这就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培训、自学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某一个甚至是某些专业的知识, 作为英语教学的内容依托, 把英语教学和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成为跨学科的专业人才。当然, 这不是个容易的过程, 教师可能需要相当时间的学习, 并在实践中摸索、磨练, 才能熟练地掌握专业英语的教学。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 意味着部分质性的转变, 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在技能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教学技术

的掌握。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英语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 要减少和防止单纯的讲解式教学, 多开展交流和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网络。” (张尧学, 2002) 面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及信息素质越来越高的学生,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质堪忧。相当数量的教师还需要补充计算机操作技能, 熟悉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 掌握网络操作的技能与常识。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的学习和钻研, 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和团队学习, 在科研过程中通过和同行的交流协作来提高自己。在美国, 教师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促进教师专业进步的方式[9]。教师应积极参加校本、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培训学习, 也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获得相关技能。

3. 在意识方面, 教师要具备终身发展的意识。

教师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高度的自觉和自我意识。教师教育中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型只强调另外两个要素———技能和知识, 但想要实现长期的改变和发展必须从意识和态度的改变开始 (Larsen Freeman, Diane, 1983) 。在新形势下, 大学英语教师急需增强终身发展的意识。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 它将是未来学习化社会成员的主要学习模式。在教师发展中, 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样关键。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师, 经历过学习和培训上岗之后, 教学内容以通用英语为主, 教学手段以讲课为主, 往往认为可以一劳永逸。但在目前的形势下, 教学内容需要及时更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改进, 教师光“吃老本”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教师的终身发展需要建立在自我观察之上, 发现自己薄弱之处, 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实现自身的提高。观察—发现—学习—提高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化将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学日志、录像带、同伴观摩、合作学习、教学档案袋等来实现“观察”和“发现”, 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学习”可以是个人学习, 也可以是合作学习;可以是学历教育, 也可以是在职培训。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科研来学习的模式, 大学外语教师应摆脱“教学岗”的定位模式, 教学、科研两手抓。教育主管部门应创造更多的教师发展机会, 提供各种教育和培训。

参考文献

[1][6]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 2003, (4) .

[2][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

[4]蔡基刚.压缩大学基础英语, 提高语言学习效率[J].外语界, 2002, (5) .

[5]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 2004, (5) .

[7]Lange, Dale E.1990.A bluepr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In Jack C.Richards and David Nunan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50.

[8]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4) .

篇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航向——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指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虔诚地践行教育使命,矢志不渝地追寻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意义。教师是否有教育信仰,决定了他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教书匠,还是一个关注“人”的教育专家。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仰,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胆识和底气,才能拥有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自信和从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强烈冲击,呈现多样化取向。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的价值取向。为此,一要培育当代教师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立足本职工作,立德树人、严谨治学,切实提高育人能力。二要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弘扬大爱情怀,引领教师关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温暖和阳光。三要展示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日对教师进行慰问,特别是抓住教师取得优秀成绩的时机进行宣传和表扬,增强教师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指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并对每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进行合理的安排。职业规划犹如爬山,我们要选定起点,瞄准终点,并在前行的道路上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还要提前补充相应的能量,否则,不可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成为名师的追求,有成为教育家的梦想。有追求的教师才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要帮助教师制定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既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又体现教师的个人发展意愿,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具体的、细致的达成目标和实施策略。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向同行学习。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引领教师向骨干教师学思想、学做人、学本领。其次是向书籍学习。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阅读可以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阅读可以充实精神,在读书中永葆思想的常新与激情的常在,享受精神的富足,享受幸福的职业生活。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冷静思考和总结,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可以开展“点课评课”活动,在微格教室拍摄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待备课组教师评议完后,上课教师反复观看课堂录像,反思教学全过程,找出不足,及时改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反思札记、工作总结和学术论文等,盘活自己的教学体验和实践智慧,加快自身转型——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专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普遍提高和持续提升。

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一定要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高度去看待教师专业化发展,把学校当成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土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实现学校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篇5: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摘要:追求高品质、专业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专业的精进有赖于教师在专业上的不断学习。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认识、一个奋斗过程,更是一名教师自觉追求的终身目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现代化 自觉追求

一位成熟教师所走过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成长的足迹充满了艰辛和执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其实,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什么“新问题”。应该说,当教师的人自从走进这个职业的大门里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只不过以前可能多是在“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进行。而现在,将其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这样明确地强调,应该是事物的发展、思想的积淀之后的产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审思我们以前走过的路,再联系一下当前教育的现状,同时再前瞻一下将来的教育方向,多多少少会有所觉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一直在进行着,并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辉煌。

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教育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塑造和完善教育职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化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概括地说,教师专业化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示范性”、“学科专业知能”与“教育专业知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教育现代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教育现代化对教师专业化的价值。

(一)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认识观念上进行更新

首先,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其次,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与学术的权威,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权。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今天的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借助网络搜索资料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

充分的发挥,学生不再只是一个“井底之蛙”,在某些方面,可能“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语)。所以,在网络的支持下,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对象。

再次,教师要对教育中介进行再认识。教育中介是指那些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与意识的东西。教育中介包括物质中介与精神中介。教育物质中介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黑板就能进行教学。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教室已经成为多媒体教室了,投影仪、电脑、音响、麦克风等信息技术设备远远优越于粉笔的功能。教师没有驾驭信息技术的素质,怎么能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再认识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当然也不再是孔子时代的“六艺”,也不再是“四书”“五经”和“一本一纲”(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是包括教材在内的多方面的知识内容。获得知识的手段不只是教师上课,还可以从生活中、从互联网上获得,知识不仅出现在书本上,还出现在网络中、电视媒体中。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二)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不断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基本的技能包括:掌握Windows 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能够进行word文档编辑处理;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如利用Google、baidu等网站进行搜索下载;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制作电子教案、采用PowerPoint等制作教学课件。

其次,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找资料,如电子教案、学术论文;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发表教学论文,如可以申请自己的e-mail来进行论文投稿;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同学生进行交流与联系;教师能申请教育博客进行思想交流;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能够利用加密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评价、考核进行档案管理。

如果想成就为社会认可的名师,学生爱戴的人师,我们必将树立自己职业的追求.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努力的方向要经历三个境界。

1.教师应该追求三个境界:

教师的职业境界——经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所谓经师指,教师要象传教士布道一样,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做一个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教师的专业境界——能师。所谓能师,就是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能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有出色的教学效果,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直至著书立说。

教师的事业境界——人师。这是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种境界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在教师专业自主中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自觉,亦即教师应能够独立于外在压力,订立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这里所说的教师的“自主”意识,是专业发展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自主,所以是有条件的自主,表现为“自觉”的压力、“自主”的动力、“自如”的发展。只要有利于个人专业发展、有利于获得自我发展能力,“自主”与外在控制因素之间可以协调

追求高品质、专业化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专业的精进有赖于教师在专业上的不断学习。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认识、一个奋斗过程,更是一名教师自觉追求的终身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中华。体验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6.2

篇6: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论文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的共同目标,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教育开始走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也深受信息技术的影响。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总结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也就是说,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师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专业发展的自我决定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活动规划时,应充分发挥自我决定性。教师应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一方面,不受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将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

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把握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有助于教师思考、选择、确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教师只有以终身学习为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篇7: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苗晓坤 王冬梅 卫绍元 陈昕

摘要:现在我国的运输业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科学分析了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模式,积极探索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的对策和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不但有利于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能为运输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运输组织方式的改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输企业;现代物流;转型

[中图分类号]U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140-031、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 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2007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作为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对接、联系将更加紧密,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现代物流。

1.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

现代物流已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整合创造的第三利润源泉重要举措,也是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十分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的“万事不求人”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2007年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资金6094亿元人民币,占其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9.6%;如果加上应收账款12315亿元人民币,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2007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41次。可见,通过企业改革,推进现代物流,压缩企业资金占用和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利息支出和财务费用大有潜力可挖。

2、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的几点探索

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好时机,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在转变,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构筑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及工目标。

2.1 增强物流基本理念的认识

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物流管理的核心实质是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有的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作为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物流的定义应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

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人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的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

企业是营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2.2 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整合的基本途径

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2.2.1 激发物流的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起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

2.2.2 向现代物流企业方向发展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人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二是与市场营销战略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备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2.2.3 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另一个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订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新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将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

发展物流产业是应对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战略手段。发展物流产业就是发展物流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引航:物流是服务。物流是存货管理。物流是功能整合。物流是策略联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中央政府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物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工业生产部门、内贸和外贸部门、交通运输部门,都加大了发展现代物流的工作力度,纷纷举办学习班、研讨会,组织人员到国外培训考察,指导所属行业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邮政等已在进行大规模的战略重组或者将其物流业务分撤出去,以期打造现代物流企业,一些制造企业如海尔、春兰等纷纷抛出了自己的物流计划。深圳市已明确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很多企业,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认真研究后,已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定位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另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一次典型调查,反馈信息的企业中有45.3%的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由此可见,现代物流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发展和转型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运输资源的整合问题

资源实质上关系到运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目前没有形成物流的条件下,对一些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应在企业体制上进行改革,建立企业的物流公司,将供应、销售、仓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代理配送机构合为一体化,从原料到产品两极发展物流,然后,根据运输资源的多少决定吸收具有较高资质的运输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或战略同盟,向现代物流转型与发展。

3.2 网络问题

我国有几家大的物流企业拥有全球性的仓储货运网络,但是这个网络的覆盖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客户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很关注网络的覆盖区及网络网点的密度问题。有关网点的建设问题应引起物流企业的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在大力培育物流企业时,要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实行资源共享。

3.3 信息技术

世界上大的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凭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这些物流客户也成为了高附加值的生产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必须在信息系统上增加投入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

总之,加快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发展与转型,国内环境气候、条件、时机都已经很成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发展才能有变化;归根

篇8: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历史选修课程,多尔的后现代理论,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 改变普通高中课程以必修为主宰的“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 同时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 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省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从深化课改的方案中我强烈地感觉到教育转变的契机, 作为一名一线在职教师我感到由衷的鼓舞和高兴。阳光有七种颜色, 历史是多彩斑斓的。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的发展都印证了人类不断进步前行的卓越历程。可以毫不隐晦的说历史是集合了多种科学的综合学科。而现在, 随着选修课的开设, 历史学科终将展现她气象万千的无穷魅力, 使古老的历史焕发出勃勃生机。但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 会与教师的传统固有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进行“充电”对大脑进行“清洗”, 我们的教师必须在心态上、在行动上进行转变, 配合深化课程改革, 为自己和学生转出一片新天地。

一、课程理论认识的转变

传统的课程理论产生于工业文明时期。“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 (规模化) 、集权化六个相互联系的原则, 组成了工业文明的法则, 统筹安排了千百万人的行动, 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1]因此传统的课程理论, 就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 通过科学逻辑组织, 形成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统一教程, 再由教授者传授于学习者。在这种逻辑的前提下, 传统的课程呈现出指导性、客观性、封闭性、线性、重复性、预见性等特点。[2]这种传统的课程理论影响下形成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虽然新教材相比老教材, 更加贴近学生, 试图更加生活, 但是不可否认其存在许多“定论”式的编写。而这种“霸权”则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形成了一个怪圈:即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中, 教师为了实现以生为本激发学生思维, 千方百计利用新材料营造新情境, 期望论从史出。但在历史定论的束缚下, 学生既不敢也不会独立思维, 只在书中寻找答案。历史教育的真谛——体悟真实的历史, 提升思维的品质,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真正的实现。

面对这种凌驾于教师、学生之上的新课程,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然缺少真实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反观当今信息文明时代, 人们对物质消费、精神生活及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强, 为了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转变育人模式, 我省深化课改聚焦于选修课程的建设。由于选修课程的内容具有不固定性, 这就需要教师以动态的形式重新认识课程理论。例如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描述的课程就是“转变性的或以过程为导向的”开放系统课程模体。课程标准就是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四个方面。[3]教师作为转化型知识分子, 应当关心怎样交流、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怎么让他们发挥创造性。教师只有实现课程理论认识的转变, 才能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中保证师生的共同的、主动的参与。

二、课程开发要素的定位转变

选修课的开发是我们每个一线教师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保证自己开发的历史选修课符合课改标准呢?我认为这首先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对选修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课程目标的定位有明确的认识, 才能保证选修课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也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要。

(一) 课程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的过程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 教师遵循已有的课程传授知识, 学生首先被视为受教育者。教师传授哪些知识, 怎样学, 都已经预设好了。学生只需被动接受知识, 既不可以重新选择也不可以改造重组。在固定的历史解释中, 历史失去了它的生动性, 学生也失去了它的思考, 磨灭了自己的个性。但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 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 而不是一个有待灌输的“知识存储器”。

选修课的开发中, 应按照后现代课程推崇的构建动态开放式课程, 保证课程的丰富性。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疑问性、干扰性、不平衡性等。多种可能性存在将促使学生和教师转变, 形成师生真正的平等、民主。师生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实践者。例如开发“时事与事实”课程, 可以由学生选取感兴趣主题。让学生以选定主题为中心展开亲身考查历史编写课程报告。让学生平等的参与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的内容不是固定的, 而是开放的和灵活的, 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发展过程, 是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二) 课程目标应多元化和生成化

毫无疑问每门课程都应有其目标。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虽然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三维目标的定位都极为精确, 教学中也以此为中心。但是作为培养不同潜质学生发展, 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人才需求为目的的选修课。它的“课程目标不应以掌握多少知识为唯一尺度, 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挖掘、思维训练以及创新素养也应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4]因此, 作为人文社会学科——高中历史选修课程目标应多元化, 知识、能力、学习策略、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均应包含在内, 更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概括、创新的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后现代课程精神蕴含的是‘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 它注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反预定, 重差异而反中心”。[5]因此选修课程的目标设定应是一般的、模糊的、大概的, 可以在行动中通过回归性反思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目标的不断重构升华。

如在开发“时事与事实”课程, 选择“黄岩岛问题”为教学内容。由学生收集整理材料, 教学目标初步设为了解“黄岩岛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并根据调查分析成因、影响, 最好尝试提出处理建议。因为课程内容是开放的、未定性的。其教学目标也应随着师生、生生讨论的过程中生成设定其他目标。如通过“黄岩岛问题”看亚洲局势, 或通过这看中国外交智慧……如此看来, 教学目标的形成, 应该是在课堂中, 始终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准则, 以引导学生探寻、建构思维、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课程实践操作的转变

不断深化的普通高中课改, 面临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 校本选修课程一向被看为副科。在夹缝中生存的选修课如何才能焕发生机迎来春天呢?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实践中关注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使选修课吸引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 多样化开放式的对话教学模式

多尔提出的“舞蹈型课程”形象的说明了对话教学模式, 多尔认为这种课程的舞步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 是两个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6]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完全平等民主的对话的过程。当然这不是说教师被抛弃, 而是重新建构, 教师将陪同学生积累经验后一起成长。

对话教学实施中需要避免一刀切、统一要求的弊病, 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堂讨论, 组织辩论会, 举行历史故事会, 举办历史讲座, 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 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学习历史、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本着“教是为了不教”, 历史教学重在过程, 且不可压缩和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 尽可能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或抄背前人提供的答案, 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 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 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 结果使学生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造成了思维断层。

(二) 科学合理的动态课程评价模式

鉴于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动态性, 课程评价应是一种动态、开放、创造性的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课程评价内容由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态度和协作精神等。课程评价方法由定量转向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使从评价的具体性转向了模糊性。基于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的理念, 历史教师应保持宽容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使教学评价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进行。课程评价中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与自我评价。选修课程评价标准不能单单采取终结性的评价, 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而应突出对过程的评价的衡量, 即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思维, 又要关注个体是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发展潜能, 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 随着深化课改着眼点落于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时,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为历史选修课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历史教师在后现代课程理论指导下, 找到了一条从教育的理想到理想的教育的转型之路。因此, 认真实践高中课改深化方案, 是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很有远见的教学实践。而给自己“充电”则是我们实现自身“化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83.7

[2]、张秀, 朱德全.从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演变——解读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教学与管理, 2007 (5) :9-11.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4]、李雄鹰.后现代课程理论视域中的我国大学课程改革[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4)

[5]、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6) :49.

上一篇:库房申请下一篇:学生会女生部2016-2017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