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024-04-20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精选9篇)

篇1: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是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研究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人才能更好展示的平台。我校校本教学研究将紧紧围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三大内涵,坚持“立足教学,贴近教师,直面问题,全面提升”这一重点,科学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体系和内容,全面促进学校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总体目标

1、通过校本教研,组织教师自主研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校本教研,改变多年来已形成的教师被动教研的习惯,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树立学校新形象。

三、建立合理的教研制度,为教师牵线搭桥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1)集体教研制度。

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2)集体备课制度。

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反对各自为战,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同校内跨学科备课、同学科跨学校备课;同课头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形成学习共同体。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3)教师帮带制度。

学校要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 “师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要求名教师、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同时青年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教师要积极拜师为徒。要完善制度,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4)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评课是领导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各学校要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主抓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普通教师不少于20节)、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5)公开课展示制度。

举行各类示范课、教改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宗旨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避免成为变相的评价手段或者作为背离

教师专业发展的展示活动,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6)教学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要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定时间和活动要求,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四、建立有效的教研机制,推动校本教研的实施

我们建立了教学研究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估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和制定出《关于“开展校本教研”的指导意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并采取分层考核评价的方法,即:平时——期中——期末,学校——教研组——个人,这样逐级的对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教研工作态度责任心、学校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研成果、实绩四个方面,学校根据评比结果,评出学校的教研教改“优秀教研组”和“教研学科带头人”,为“业务骨干”建立教师的业务档案,落实名师工程,并把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奖惩,职称评聘、晋升、业务进修相联系。学校增加了对教学研究的投入,请专家指导,开展教研培训和展示活动,设立多种奖项,奖励在教研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学校教务处定期举办“教学论文交流会”“教研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对优秀论文和教学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

1、每周周三为“新课程研讨日”。

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每周三固定为学校教研时间,并做到活动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全体教师参与学习。

2、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

即教师每课课后都会做一次教学反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内容多少不限,但一定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真实感受或心得;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家长开放课;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纪录袋;对本教学班每位学生通过本学科教学及教师本人的培养,取得的发展进行记录;每周提供一个问题(每周向同年级同学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3、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活动。

如建立“思(教学反思)、评(课例评析)、论(教师论坛)”三级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评析”、“三课达标”、“问题会诊”、“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课改沙龙”、“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主任课改讲坛”、“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教研方式。同时加强与教科所、进修学校教研员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从而提升以校为本教研的质量。

4、是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我校结合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从形式至内容对教研机制进行了革新。

形式上:要求各年级要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在网络环境下即时交流,改变了原来仅限于本年级本学科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模式,将教研活动扩大至全校范围内。

内容上: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围绕“三维目标”和“发展性评价”,赋予“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新内容: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许多年级在教学研究活动时,能围绕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比如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课堂上的“活”;教师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为什么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应该怎么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立体纬度的“三维目标”等问题进行研究。我校已铺设了局域网。我校以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的研究》为龙头,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将校本教研推向纵深。传统的教研组研讨活动就是同一年级同一学科2、3个人在一起针对

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过程。网络教研从内容上仍沿袭这一过程,但形式上打破时空界限,提倡在网络环境下即时交流,改变了原来仅限于本年级本学科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模式,将教研活动扩大至全校范围内。形式上的变化也带来了内容的更新,将更多更好的不同观点,学科有机整合纳入了教研活动。

五、认真分析校本教研活动现状,妥善采取改进措施

我们认为,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有感性认识,就能谈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但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缺少一定的理论学习,一旦涉及到比较深层次的理论化的内容,就不能从新的理论角度出发来进行研讨,因而更愿意“听别人发表意见”,其主动参与到“教研”过程的积极性就不高;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自主反思的能力、主动解剖自己的意识较弱,并且,不善于主动质疑,创新精神欠缺。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质疑的能力也是校本教研活动中专业引领时考虑的内容之一。

分析原因如下:①教研活动的形式化,②相应的教研管理机制没有得到全部落实。③教研活动前,只是负责的教师准备,其他人带个“耳朵”来听,把自己放在“圈”外,主动参与性不强。教师看到别人好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赞不绝口,却很少能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在下一步工作中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学科教研指导网络,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问卷调查反映出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希望得到“专业引领”的愿望比较强烈。因此完善学科教研指导网络,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不失为一条途径。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

2、学校营造教研氛围,培养学校专业引领人才。

在学校,一些教学能力强、职称高的教师大都承担学校的行政要职,几乎没有时间管业务。我们认为,基层学校应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着部分教师的作用;同时,学校科研部门的有关教师也应该切实为“校本教研”工作服务,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应付各种各样检查而“纸上谈兵”。因此,基层学校领导应重视各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争取外校专家帮助的同时,应该挖掘和培养本校专家型教师。

3、建立学科教学网,为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共享资源。

本次调查显示教师十分重视网络资源,但由于教材的差异、教学问题研究的取向等原因,有针对性地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老师化在网上的时间、自己制作课件的时间都很长。教师个人制作的许多课件、教学论文、优秀教案、校本教研活动规划等均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资源共享。网络条件可以提供一个共享资源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教研资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供很好的资源平台。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我校教研气氛日渐浓郁,一批年轻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逐渐成长起来,然而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学方式、教育观念、课程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校的课程结构,课程管理,都与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科研水平。

篇2: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赵凤琴

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标准的改革实践进程之中,我们全面分析本校具体实际,着眼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大力实施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牢牢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大力摸索校本教研开展的新路子,紧紧以教育局的有关指导思想为具体工作的指针,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大力校本开展教研,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浓厚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氛围,带动了学校的教改进程。

一、校本教研改革“八部曲”

第一步,观念更新。

进行思想观念更新工作贯穿课堂教学改革的始终,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大量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吸收前沿的教改信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地引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学校组织了为期三周的“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的什么?是分数还是发展的”教学思想大讨论,先是在人人写好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年级组内人人发言,讨论争鸣,最后由李校长做总结发言。

学校把每周的星期二作为专门的学习日,包括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专家讲座、名师课堂等内容,在学校上下大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唱响只有老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的口号,经常组织学习的口头和书面的各种形式的交流,让老师们产生不学习就会落伍的紧迫感,以勤学和好学为荣,以不学无术为耻的良好教风和学风。

第二步,课题带动。

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学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总课题,每一个学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师的研究兴趣,或者教学中自己的困惑和疑难等来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然后自下而上,由学校对老师的问题或者小课题进行课题的整合,并且组建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然后进入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承担课题的老师不定期进行研究成果的校内或者组内的展示,吸引更多的老师加入研究实验的队伍,使课题实验工作成为一个磁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磁力,吸引更多的老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实验,从而带动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第三步,专题专题研讨,讲座导航。

学年初学校的每个学科都要定出自己本学年的校本教研的大方向,并把它凝缩为一个比较明确的研究专题,领导就这个研究专题向本学科有关的人

员做以明确的诠释,进行定专题明确教研方向的专题讲座。语文的专题确定为:深入落实“大语文”思想,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校园书香四溢;数学的专题确定为:自主探究注重过程教学;英语教学的专题确定为:任务趋动,情境创设,快乐学习;音乐确定为:在音乐学习中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确定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自主探究发现总结。

每位领导每学期都要对所主管的学科教师进行一至二次的专题教学讲座,目的是为老师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科学的可资借鉴的方法,鼓舞老师们投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领导的业务能力。领导的讲座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所谓讲座,更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深入课堂听课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大量来自一线的课堂教学信息,从中找到学校各个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个性化的问题,然后多方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反复的思考和论证,然后才有的放矢地拿出自己的讲座,结合本校老师们的课堂实例,深入浅出进行讲座辅导。

有了学校各个学科的教研专题,在领导专题讲座的基础上,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感兴趣的一个侧面确定自己的本学年研究子专题,然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围绕专题进行经验与教训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对专题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请领导和本学科老师共同听研究课,大家再结合课例进行评议,执教者进行反思总结之后,开始更深入的探索。如此周而复始。学期末每位老师写出专题总结的小论文。六年级语文韩阿艾确定的教研专题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语感。她执教《鸟的天堂》一课全组另外7位老师和主抓领导共同听课。在剖析这节课的时候,同组的老师们一针见血指出韩老师课堂当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理解榕树之大的时候,老师没有紧扣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挖掘的意识,致使学生交流空洞干瘪,没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语言文字,在此基础上自由发言感悟交流,互相修正和补充完善。还有的老师提出忽视感情朗读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感水平的提升。创设情境的课件的使用没有注意实效,在学生领略榕树之绿和茂盛时,一晃而过,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的理解,可以重复多放几次。韩老师吸纳了大家的意见,重新进行修改,为玉田老师作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组的老师又及时总结了成功的几点经验,大家共同有了提高。

第四步,考察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拿出专款用于全体老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参观学习。这学期,我校全体老师到玉田实验小学进行参观考察,老师们全方位地感受了玉田实小的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中受到了极大启发,回到学校之后,在专题总结研讨会上,大家一致本着学习他人之长,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心态,深入地交流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有的教研组甚至等不及学校拿出相应的举措就已经付诸了行动。真是老师思想受到了

触动,头脑开了窍,你不让他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都不行。实现了上下协调连动,如火如荼搞课堂教学改革的良好局面。

第五步,示范引领。

大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之后,领导开始与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共同研究,然后由领导(本学期主要由杨建红和秦淑荣二位主任主讲数学示范课)或者是骨干老师上示范性的研究课,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听课,同时要写出听课感悟,然后以教研组或者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说课和评课活动,对示范课解剖麻雀,共同取长补短,达到人人受启发,人人有思考,全员参与,全员互动,全员提高的目的。

第六步,全员实践。

有了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开始由点到面的进行全员尝试,全体老师人人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本轮的校本教研活动,领导全程参与其中,及时发现典型经验和倾向性问题,然后分三个层面进行一对一的教学研究。一个层面是领导与每位执教教师面对面地评课,个别分析指导;第二个层面是全组老师共同评课,畅所欲言;第三个层面是学校组织总结回顾,由领导做专门的总结反思。

以百花课活动为例。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已经有了全校半个学期的研究基础,再由领导提前制定出百花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具体的导向来组织全体老师共同学习领会,目的是继续明确学校教学思想,统一老师们的认识,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效果。

在 “百花课”第一阶段,全校老师51名语文和数学老师不分年龄人人登台亮相,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的教改思考与实践展示出来。这样每个教研组都是一人讲大家帮,集体备课教研蔚然成风。孙丽静老师是本学期新调入的老师,个人素质不错,但对学校的一些教研思想还是有些生疏。于是她在备课的时候向同组的每位老师都一一求教,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帮忙。由于她执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在突破难点时要制作课件,于是全组老师齐动手,有的出创意,有的亲自制作,凝聚集体的智慧与结晶的这节课后来获得了优胜奖。教研组为主体的说课和评课活动紧随其后。有的组老师一人讲完课之后,全组老师迫不急待地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听课感言,甚至忘了下班的时间。学校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百花课的听课互评,在畅所欲言的争长论短之中,互相启发,在此基础上,人人写出经过理性思考和书面反思,从而实现了全员的共同提高。同时在活动中刘冬梅、韩红、董君梅、郝天芝等17名教师脱颖而出,这些课教学理念新,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相得益彰,课堂教学效果好,受到全校老师的好评。

第七步,总结反思。

在全体老师人人有了展示和参与实践之后,在领导与每位老师以及各教研

组分别评课的基础上,由领导集中进行活动的总结反思,推广老师们成功的做法,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方向。这种总结反思一般是承前启后性质的,它既是对前一轮活动的一个全面的理性的总结,更是对今后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的改革的开题。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动态流程。

第八步,专家引领。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质量,我们请唐山市教研室的王锦苹主任到我校现场点评指导。因为完全是针对学校自己的课堂实例进行的讲座,老师们特别解渴,受到的启发也特别大,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促进了新一轮校本教研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小的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成果喜人。

盯住课堂教学的改革,致力于校本教研的开展,实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提升了办学的品位。学校先后完成了河北省“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个课题研究的结题工作,同时又承担了国家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和“经典诵读实验”二个课题的研究实验,同时正在深入进行“大语文”思想的落实研究,并且已经初见成效。

学校本学期接待省内外的参观团6个,有新疆、保定、迁安、乐亭、丰润、玉田等,还组织了丰南一小教学开放日活动,承办了唐山市课程改革现场会、丰南区校本教研观摩活动,取得了一致好评。在全区数学老师素质比赛和领导评课比赛中,张玉莲主任和刘冬梅老师双双获得一等奖。郑玉彬老师在唐山市音乐老师素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篇3: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 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层内涵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系到教育改革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把握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 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 激发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 促进教师的成长,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 ) 以教研活动 为基础开展校 本教研工 作 , 促进教师专 业化发展。

开展集体备课。为集思广益, 发挥群体优势, 使重点问题得以突破, 构建集体备课制度。学校教研组每周有一次大型集体备课, 每天上课前有小范围集体备课, 从而不但发挥集体智慧, 而且形成创新的教研风气。集体备课, 可以交流研究成果, 互通教改信息, 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举办观摩教学。举办不同层次的观摩教学活动, 召集全体教师参加, 并于听课后, 组织评课, 由教研人员、校长、教师代表, 就各位执教人的课堂教学的闪光处给予点化, 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是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机会, 二是交流、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注重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骨干教师是校本教研的先行者, 他们在教学教研上先行一步, 有了成功的探索,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成果, 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校本教研引路人。因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促进校本教研正常有序地开展, 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指导自我反思。良好的思维, 想思考、能思考和善思考,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反思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实施校本教研, 就是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 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认真反思: 自己有什么收获, 存在哪些不足, 今后怎样改进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 对教学会有更多的理性认识, 时时处处用新课程理念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教学反思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不断提高,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 开发校本课程, 实现教师学科知识专业化。

校本课程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 针对本校教师的需求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通过自行研讨、设计, 并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编制的体现本校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教师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上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 变化, 而且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变化, 了解学科课程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更新知识结构,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 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定会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发展。

(三) 加强校本培训, 实现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的, 要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使之不流于形式, 必须加强校本培训, 转变教师的观念, 拓宽教师的视野, 提高教师的技能。与此同时, 制订有关培训制度, 细化培训目标、措施、要求, 强化培训的操作性, 扎实开展培训活动, 大力实施以专题研究、远程教育等为内容的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并通过实践与反思, 与教学对象不断互动, 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两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 激发了教师的内驱力,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走符合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 让每位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文起.如何开展校本主题教研[J].教学与管理, 2006.10.

[2]洪雪琼.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6.5.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M], 2000.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立足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有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跟进的方式、方法,才能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结合平时工作实践的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如何加强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粗浅探讨。

一、搭建能力展示平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历经憧憬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学校的作用在于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创搭建展示平台,以目标引领教师的专业提升。

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我们学校确立了教师分层次岗位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从“优秀—骨干—能手—合格”四个层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潜能进行充分评估,自我定位,提出相应的岗位目标、岗位职责,然后对各层教师辅以相应的培训活动。如对优秀教师提出以名师为奋斗目标,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主动承担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对骨干教师,提出要以优秀教师为努力方向来制定岗位目标,并以此类推帮助能手和合格教师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对合格教师,侧重加强师德教育和基本功培训,除安排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与他们一对一结对子进行帮扶,还组织开展三笔一画、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多个专题的培训。支持性的领导方式、友善的同事关系和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共同构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创建教研平台,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载体

有效性强的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动力。学校应不断创新和强化校本研训模式,在落实各种教研的有效性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学校不仅确立了“以校为本,以教与学为中心,实现有效教育”的办学思想,而且形成了科学的教研管理模式——每两周开展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设教学讲坛、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讨课,开通教师博客平台,将教师的缄默文化转化为可共享的资源。落实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以求实效不断提升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预设、行动研究、总结提升的科研能力。开展周五校级研讨课活动。以“说—听—评—改”一条龙的教学研讨活动形式,组织教师论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推行一学期两个完整课三次备课的“一二三计划”,要求带导教师跟踪指导青年教师的三次备课、二次设计、教历研究,使青年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快速成长。同时,将参与教研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以制度规范引导教师将参与科研变成追求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三、拓宽研修空间,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为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使更多的教师有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学校拓宽研修空间,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臺。

1.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

教学技能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作业批改技能、课后辅导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开展“人人都要听课,人人都要上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通过反思取得进步”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2.加强教师凝聚力,积极培养教学骨干和名师

着力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名教师”。全面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选择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师德的学科优秀教师进行培养,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长为组团内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并创设条件让其成为本区的学科带头人,乃至在省、市有名的名师。

四、搭建业务资源共享平台,以学习促进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一种学习的职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寻求机会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此,学校应重视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以及引导教师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外出交流与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专家的前沿理论和时事信息能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审视。因此,学校每年都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并从有限的办学条件经费中挤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把选派外出学习作为给教师的另一种福利,有效激发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同时为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求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必须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学习汇报。学校还积极建设人力资源网,让教师主动推荐所识的专家、社会名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所需争取这些专家资源进校为教师充电。

总之,只有加强校本研修管理,从本校实际校情出发,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才能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出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并在专业上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

篇5: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心得体会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陶行知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应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 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开辟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教师学习的机制与原则如下: ①建立学习型学校。②倡导“全息”学习方式。

“全息”学习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它强调三“到”: 手到——坚持记笔记。

心到——养成“研究性”阅读习惯。身到——把学到的东西及时用到课堂。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可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已有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四、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

最后提出几点思考与同行共勉:

1、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教知识的知识;不仅要会教,还要讲究教的艺术性。

2、最具学习力的团队是最优秀的团队,最具学习力的老师永远走在最前。

3、三年前的课和今天的课以及三年后的课没有区别,原因在于没有反思。

4、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把错误的经验变成正确的经验就是反思。

5、书是最好的专业引领,多多少少买一点书,工资不高,节约一点也就够用了。买一本书读20遍并用于实践,先学一家,融会百家,独成一家。

6、教师在工作中是痛苦还是快乐,在于能否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机制,是否做到得心应手。

篇6: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选择-校本教研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教师专业发展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研究中,校本教研以其自身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还是历史沿革看,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选择.

作 者:贾琼 张睿锟 JIA Qiong ZHANG Rui-kun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2009 23(12) 分类号:G451.2 关键词:校本教研   教师专业发展   有效途径   历史选择  

篇7: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研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学校在总结以往校本教研工作经验基础上,努力做好2013年校本研训工作。

为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保证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落实,学校制定了《文理学院附中2013年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机构,组建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由教科室具体负责继续教育的日常管理与工作的开展,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工作有分工,做到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统一管理。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也具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并日益重视,想尽一切办法加强与学校校本教研有关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校本教研经费并比07年有所递增;新开辟了专门的教师阅览室(图书室),增加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每个备课组配备一台电脑,从物质条件上保障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每学期初,学校领导班子都多次召开校务会议,商讨、研究和制订校本教研计划并组织落实,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校长等行政领导都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或开讲座,或组织座谈交流,或下到相应小组交流,或听课、评课、进行课题研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校长、教研组、教师沟通顺畅,校长和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日益增强。

1.抓专业学习为平台,促教育教学理论提升

学习,对一个人来讲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的,理论学习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可提起校本教研学理论,多数人会持否定态度的:花那么多钱,费那么多时间,把教师集中起来学理论,不如把资料发给大家去看就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有各自的见解。我想这与教师被动的接受学习是有关系的。以往的学习,多以单调的讲座为主要形式,就理论讲理论。教师对这样的学习感觉空虚,没有针对性,学和不学一个样。专家指出“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保证。为此,我们在13年校本教研中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坚持四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学习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练习相结合。并采取校内交流学习心得、轮流讲座、举办“课改大家谈”等形式学习,这种学习把教师推到教研的前台,教师成了教研的主角。学校充分发挥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优势,主动争取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支持和指导,邀请市学科教研员来学校教研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市属、市教研活,深入课堂听课和评课。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对话交流,交换信息,经验共享,专题研讨,给教师的研修提供切实的帮助。在这里,“参与式”学习、“实战式”研究受到教师们的欢迎。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 1

再是单纯讲理论,而是在实际的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样的学习,为教师提供了碰撞的平台,使教师在平等交流对话中实现了自我的提高。

此外,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学科杂志两本,每个教研组订阅了《绍兴教育》、《教育新视野》、《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并要求教研组组织老师学习。为扩大老师的阅读量,让阅读伴随教师成长,学校在加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等建设的同时,特为全体教师购入成套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丛书《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优秀教师的十大标准》。班主任另加《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艺术》《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班主任对学生的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要求与工作基本规范》等班主任管理丛书。

2.以赏识教育为主线,抓师德师风建设

13年第一学期开学第一天,我校全体教师聚集一堂,周亮书记作了题为“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学生满意的教师”的师德师风动员报告。周亮书记结合教育局《2009年教育工作思路》,要求教师更新师德观念,规范执教行为,推动师德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塑造新时期教师新形象,不断提高社会和家长对我校教师从教行为的满意程度,争当学生最满意的教师。同时组织开展了中层以上干部的读书会,学习了十七报告,各中层以上干部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总结工作得失,明确新学期工作的新思路,增强责任意识,全面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为了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推进赏识教育和两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在13年第二学期开学之初,结合本校赏识教育特色,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学校不仅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听取了周亮书记对市教育局精神的传达,听取了两位校师德标兵先进事迹的汇报,而且还组织教职员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分组讨论,集中交流,并进行了师德师风专题学习检测。

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本校的赏识教育特色,进一步开展了赏识教育专题教育,请四位校级践行赏识教育优秀教师典型,把自己在实践赏识教育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向大家做了介绍。德育处还专门围绕“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赏识教育”组织了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这次学习,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了“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思想,为13学年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赏识教育氛围。

3.以有效备课为载体,力促学校教学的有效

我们强化单元集体备课制度,采用了“三定三统一查”的做法,集思广益,共同过好教材关,共同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所谓“三定”,一是定时间。单周为周一政治学习时间,双周为各学科组教研活动时间,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研究;二是定内容。

期初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分工负责,让每位科任教师负责若干单元教材的分析任务。负责的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提出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等意见,并把这些内容填写在单元备课表上,准备做中心发言。其他教师也要预先研究教材,为参与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定活动形式和程序。每次活动都由备课组长主持并做好活动情况记录。一般是先由中心发言人按单元备课表上的内容逐项阐述,其他教师则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着重探讨单元教学三维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措施、教学的重难点、容易产生偏差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等,最后提出案例撰写意见并指定撰写教师。单元集体备课活动一经形成共识,即成为本级单元教学的预案。为了确保集体备课活动不流于形式,教研组长则经常深入备课组进行指导,并定期查阅单元备课表、活动记录本。实践证明,这种集体备课活动,能够使教师更快、更好地吃透教材,从而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立足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始终是我校校本研训的重点。从今年12月4日开始,我校开展了为期20天的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此次比武旨在促进全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检查教师课堂运用学校“赏识教育进课堂十大策略”情况,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篇8: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20世纪60年代后, 尤其是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化运动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 能在复杂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熟练地运用经过自己整合的知识和技能, 并对教育教学的内容、过程和方法等进行反思、改进, 且具有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对策的见识和能力的发展。

2003年3月,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方案明确提出: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2004年2月10日, 教育部刊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规定, 要“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政策的推动, 使“校本教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教育界的探索热点和实践工作者的主流话语。

朱慕菊认为, 校本教学研究, 即校本教研, 是以校为本的教研, 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教研活动。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可知, 校本教研以其明确的目标指向, 与学校和教师的天然联系, 以及能动和不断创新等特性, 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现实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激发, 教师反思性实践水平的提升, 教师合作意识的形成, 等等。

(一) 以主体性参与为特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认为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顺利推进校本教研的关键。校本教研确立了教师在其专业实践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肯定了教师的主体价值, 并为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平台。校本教研赋予了教师研究自身实践的权利, 他们不再是被研究的对象、研究成果的纯粹消费者, 而是研究自身专业实践的主体, 教师应该也能够主动地发现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研究它和解决它。主体地参与、分享和决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内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参与, 是教师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首先应成为独立的人, 主体意识觉醒的人。虽然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必不可少的载体, 但如果教师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张扬, 那么即使掌握了学科知识, 精通如何教的技能, 他们在专业化过程中最终也摆脱不了被工具化的命运。

(二) 以反思性实践为基本形态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夯实了知识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它是在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基于反思性实践及其中生成的实践性知识, 才能找到自己知识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校本教研就是体现这种新方向的具体措施。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要具有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反思的能力。植根于实践, 对经验与实践进行反思, 进行实践性研究, 这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 以合作为标志的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虽然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个体的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但并不意味着“自修”将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唯一策略。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的是依靠群体的力量。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骨干教师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帮助,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 实践性知识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知识基础, 本身就要求教师经验与教养的共享。专业共同体的形成对于教师成长为“反思性实践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 离开了教师之间的合作, 离开了教师在专业共同体中的专业对话与协作,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丧失了发展的根基, 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三、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化功能,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 校本教研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校从校本教研入手,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自从被确定为县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基地以来, 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使得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和系列化,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1.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 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学校提供书籍, 如《给教师的建议》、《心灵处方》、《教育研究文稿的写作》等。每个月教研处提供两次理论学习材料, 安排两个单位时间, 供教师学习理论和研讨教学。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 集体交流和个人自学相结合, 并写好理论读书摘记, 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建立教研活动制度, 有效开展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

教师学习新理念、讨论教学课件制作, 与同伴交流心得体会, 反思教学行为, 商讨教学策略。学校对教师 (包括年级段、教研组和备课组) 的计划、上课、评课、听课、出试卷、做试卷、写教学反思和优质课评比等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是学期初各组订好计划, 学期中间作调整。

(1) 年级组。教师的常规管理, 月考制度的实行, 教学质量的分析, 教师和学生联系, 等等。

(2) 教研组。学科专题讨论:确定主题, 交流研讨, 达成共识, 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确定主讲教师, 主讲内容, 提供专题材料, 教师有记录, 进行专业引领;“师带徒”活动:师徒结对, 指导老师为骨干教师, 学校举行拜师结对仪式, 向受聘教师颁发证书, 同时明确提出要求;教研常规管理:理论学习、论文评比、参与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活动等。

(3) 备课组。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活动, 高级教师必须开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 课堂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盘, 作为课例点评素材;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倡导多位教师上同一课题, 一人多次上同一课题;集体备课活动, 实行资源共享;备课组组长每学期必须听组内教师的课一节。

3. 建立完善的课题的研究管理制度, 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

学校坚持教研与科研结合, 依据学校所存在的系列教育教学问题, 形成课题, 并在教研活动中加以研究、考证。有较完备的课题立项、检查、结题的实施记录, 并使用《课题研究记载册》、《课题档案袋记录》。

4. 建立专业引领制度, 探索新型的教学指导模式。

除了教研组进行自我“师训师”外, 学校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 争取专家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讲座内容为教师心理调节、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德育培训、教师论文撰写和时事政治报告等, 形式为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 (已请到北师大郑日昌教授、省教科院周红五研究员、市教科院马晓春副院长、特级教师林月周老师等人来校讲座) 。

(二) 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1. 全员培训———转变观念, 营造科研气氛。

这一层面的培训旨在转变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主要涉及师德、教育情感、心理健康、教学科研等方面。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传播新的教育理念, 加强师德教育, 聘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定期来校讲学。学校进行全员培训的另一重要举措是走“科研兴师”之路, 以教科研为突破口, 为此学校制定了教科研奖励条例, 努力营造科研氛围。近年来, 学校投入巨资添置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大量的图书音像资料, 充分利用教学现代化优势, 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采取网络集体备课, 进行教学模式研讨, 有效地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

2. 专题科研———加强学科研究, 提高专业素养。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 学校安排各类专题科研活动, 以学科教学研讨为主。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 加强与各类学校之间的联系, 定期交流学校管理与教学经验。分年级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活动, 高一侧重新课程理念和研究性学习的教研活动;高二注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与德育方面的活动;高三进行高考试卷及其命题趋势分析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科研活动。

3. 高层次培训———培养专家型教师。

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我校把目光投向了更开放性的培养目标———培养专家型教师。这一层面的培训包括学历提高层次的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多种培训渠道。

我校本教研实施一年来, 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2012年被评为“温州市校本教研示范性学校”, 教师的教科研成绩明显提高。我校将继续深化校本教研,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平台。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专业化”、“校本教研”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和发展趋势。通过对校本教研特点的分析可知,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措施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成为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作者以本校2012年被评为温州市校本教研示范性学校为例分析如何通过校本教研,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王春光, 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3, (4) .

[3]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4) .

篇9:以校本教研筑就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例分析 专业引领 教学案例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篮,学校理应为教师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服务。正因为如此,我校历来重视狠抓校本培训,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4年,我校被台州市列为高中校本教研实验基地以后,我校就把以校本教研工作为支点,探究教研、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作为学校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手段,被列为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两年来,我校加大了校本教研的探究力度,使之成为全面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更是敢为人先,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是指学校针对本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促进学校发展,开展的以学校专任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讨程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学校教学状况的研究活动。我校是一所省三级重点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发展速度很快,教师以30岁以下的居多,由于教学历练时间短,多数年青教师对教学艺术缺乏全面的理性思考,不能独立设计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针对我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语文组把课堂教学确定为校本教研的主攻阵地。我们采用课例分析法,对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进行研究,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达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目的。校本教研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每堂课中,真正做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才能使之成为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引领,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渠道,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二、运用课例分析,探究校本教研新模式

我校语文教研组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尝试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多演”两种模式展开校本教研,旨在让所有教师在一个课题教研板块中,通过纵横比较,共同研讨,探究专题教学最佳方案,感悟并总结课堂教学的优化规律,进而让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获得迁移,全面考虑教学过程的各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达到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任务取得可能范围的最大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同课异构”模式

“同课异构”是由不同的几位授课者,针对文本的多个特点,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引导学生解读同一文本的教研活动模式。如2006年11月底,区教研室牵头,放在我校召开的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研讨会中,笔者和我校另外两位教师上的《我的空中楼阁》阅读课,就是采用“同课异构”模式。《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有三方面特色:(1)托物言志;(2)多角度描写;(3)生动的语言。三方面均为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设计教学时,笔者根据自身情感粗糙、语言感受力不很强,但理性思维较见长的特点,结合“同课异构”模式要求,确定把指导学生把握“多角度描写”的写作特点作为解读这篇文章的突破点,把“探究文章的写景手法,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借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兼顾片断写作。而另外两位教师则分别以“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屋之美”和“体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设计教学的基本点。“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的总体思路是:讨论文本解读角度——分组集体备课——个人设计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情景展示——授课教师分别说课——反思评议比较探究——写作课堂教学案例。其中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为总结教学规律提供范例,使校本教研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泥潭,而反思评议比较探究环节,通过回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全体教师一起解读、评课、研讨,探究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规律,它是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步入理性发展的轨道的量的积累过程。这两个环节是“同课异构”模式的核心环节。

2.“一课多演”模式

“一课多演”也称“课堂现场跟进教研法”,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反复教授同一篇文章,并就此展开课例分析的校本教研模式,如2006年4月我校王伟老师所开的《失街亭》教学研讨课,就是采用这一模式。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教研组全体成员要追踪听课,即时评课,帮助授讲者全面反思教学;授课教师则要根据共同探讨的结果,修改教学方案,完善教学环节,然后再一次进入课堂现场,进行教学复现,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和教学效果的变化,然后再修改教学方案,再实施课堂教学。如此多次循环,全组教师群策群力,激发创新热情,除弊革新,探索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一课多演”校本教研模式的总体思路是:集体研讨备课——课堂教学展示——组员评课研讨——融合意见,修改教案——课堂教学再实施……其中组员评课研讨是这一模式的核心环节,它既对上一次的课堂教学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供授课者参考,为授课者修改教案,再次实施课堂教学提供理论铺垫,是“一课多演”校本教研模式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坚持务实原则,健全听课评课机制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历来受到重视。但是,以往评课,我们一般先按教研片划块或按年级段分备课组进行讨论,由组长集中组员意思,然后各组派代表反馈。这种评课,往往由听课者依据课堂教学评估内容,对照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交流对课堂教学的总体看法。由于教师的能力结构不同,再加教师对课堂教学涉及的诸多因素很难面面俱到,这极易造成教师评课或浮于表面,或落入客套,当然,更难避免重复交叉。在实施运用课例分析法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在加强对“校本教研”授课模式探究的同时,为了提高评课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实现以评课带动全组教师参透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我们实施了听课角度细化策略。根据教师的不同特长和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把教研组成员分成六个小组,分別负责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教学方案设计”、“学生自主探究与师生互动情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互动”“课堂语言运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进行追踪。由于分组负责的成员在该方面的专业水平在组内相对较高,而且对该教学因素有较强的敏感性,他们在听课时就会更细致地去关注自己所要评价的教学因素,评课时才会更专业、更深刻。这样,既可以避免评课或浮于表面,或简单重复,又可提高评课的总体专业水平,让上课老师和听课教师都能更多地得到启发,为教师专业水平质的飞跃做好量的积淀。

四、弘扬以人为本,更新备课教学观念

以往备课,我们一贯强调钻研教材,搜集教学参考资料,吸纳他人成功教学智慧。当然,这在教师备课环节上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备课只知借鉴,而不考虑教师自己的能力结构、教学风格、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情况对课堂教学的能动作用,简单设计教学方案,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个性得不到张扬,良好的教学情境得不到创设,学生学习激情较难充分激发,多维互动对话根本无法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晦涩呆板,师生很难达成默契,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专业成长自然不能产生良好效果。校本教研理论告诉我们:“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漠视教师和学生个性,照搬他人教学思路,违背了校本教研宗旨,会把学校教育带入没有希望的死胡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是教学的首要前提,“校本教研”要实现促进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必须首先关注备课教课观念的革命。

开展校本教研以来,我们语文组通过学习系列的校本教研理论和开展以课例分析为形式的校本教研实践活动,深深认识到校本教研要获得成功必须立足学校工作实际,落实“师本”“生本”理念,学校教学才能走出特色之路。所以,随着校本教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备课要求上明显形成共识:教师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更要“吃透”自己,“吃透”学生。就教师而言,教师要理性反思,客观评价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以及个性特点,备课时要心中有“我”,才能设计出便于扬长避短的教学方案,才能减少教师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影响。教师心中有“我”,教学时才能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开启学生智慧,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学生而言,由于受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各校生源各不相同,各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各有差异。要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备课时,要分析班级学生学习风格、能力层次等因素,设计教学时更要思考学生面对文本会怎么解读,存在哪些问题,他们的知识盲区和能力弱区在哪里,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怎样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更主动地构建和融合知识。这样,授课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才能聚焦,师生多维互动才能拓展,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优化。所以,以课堂教学艺术作为探究重点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总结“师本”“生本”规律,使具体教师和固定班级学生在和谐默契的课堂教学中均获得最大发展。

五、落实教研制度,促使专业能力提升

我组的校本教研形式是感性的,也是理性。课例分析立足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又不滞留于对某节课的研讨上。在开展校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对“备课——授讲——说课——评课——案例写作”各环节,都建立了明确的拓展提升制度,推动教师充分酝酿问题所在、解决方案、理论依据,让感性的实践在理性的指导下展开,同时又通过实践带动深入反思,促使理性升华。以说课和评课两个环节为例,上课后,授课者和听课者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了一个笼统的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评课,授讲教师要先分析教师、教材、学生特点及根据这些特点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预期目标、教学反思。尤其是教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证实或推翻教学预想后,更好地发现教学问题,引起理性思考。而教师的评课则对设计的合理性,实施手段环节的科学性,师生互动的和谐性等方面展开讨论,从微观到宏观,帮助授课者发现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方案,供授课老师参考。授课教师综合自己教后反思和全组老师评课意见,不但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作出客观评定,更能对完善教学积累经验,促成教师专业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而授课教师把这一过程和体验写作成教学案例,又为全组教师的成长提供了间接经验。为了促使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提升,依托课例分析的校本教研模式,我们语文组更把校本教研的部分制度延伸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如要求中青年教师课课写教后反思,倡导教师整合资源,以教研推动科研。并且,这种延伸让我们很快尝到甜头,去年,笔者的“学生自主建构能力提高策略研究与实践”和俞桂红老师的“构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互动”两个课题双双被确认为区优秀结题课题。

校本教研在我校实施两年多时间来,我组全体教师一扫过去消极应付的教研态度,教师的专业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初步具备自我反思与交流协作能力,教师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学会成长。面对成绩,我们充满豪情;面对进步,我们坚定了脚步。让我们以更饱满的热忱投入到校本教研中,去关注课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规则,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也为全面提升教學质量创造条件。

上一篇:建生态山东,描美丽齐鲁下一篇:友善诚信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