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

2024-04-10

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共6篇)

篇1: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

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驾辕马”

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从教之基。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功底,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2004年,学校根据新课程理念,确立了《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为了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驾辕马”,引领和指导教师完成课题研究实验任务,他立足校情、师情,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123” 理念,即一个中心(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两个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三个提高(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科研能力),出实招,干实事,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原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甘为人梯,甘做护花使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路架桥,搭建平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学校被评为县级《快乐教育与教改实验》先进学校,2005年、2007年、2008年学校先后被镇政府授于教学质量评估先进单位,2008年度学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县级优秀教研组,2010年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学会确定为“省基础教育质量工程” 实验学校。

一、以学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他十分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始终把校长这个职务当作一种责任,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一份神圣的职责。首先,他重视自身专业发展,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他坚持每学期“六个一” 学习活动,即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观看一堂优秀教师课堂实录视频,每月阅读一份教育杂志,每季度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每学期精读一部教育理论专著,为教师专业发展“领好头”、“ 驾好辕”。2004年他被镇政府授于先进教育工作者;近年来,他撰写的10余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特别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获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并分别在《教育与教师》、《宝鸡教育》发表,《让智慧之花在课堂上快乐绽放》2009年在《宝鸡教育》第6期发表,《教法改革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教育研究论坛杂志》一等奖,并被第五期收录;他执笔完成了学校《以读为主、主动探究教学模式》第一阶段成果报告、《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其次、为教师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全体教师树立了“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 和“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 的理念,形成了“你在学、我在学、他在学” 的学习氛围,大家向书本学,向同伴学,向网络学,向专家学,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部分教师还参加了学历进修培训,1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5名,大专学历6名,中师学历2名,教师学历达标率百分之百;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仅2009年教师撰写的14篇教研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获奖或发表。第三、学校用制度作保障,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研教改、教学质量纳入考核系列。通过制度的完善,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产生了竞争机制,大家“坐下来学习,静下来反思,沉下去研究”,促使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上来”。教师专业发展毋庸置疑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的积淀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为使全体教师“闻道在先”、“ 业有所长”、“ 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有教活教材、教活学生的源头活水,他秉承“勤于在学习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 的校本教研理念,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办学特色,以教研组为基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坚持走好“五步棋”:

一是精心组织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坚持每周一个培训专题、一个教研主题,规范活动程序,围绕“活动” 主题,确定中心发言人。他带头参加,勇跃发言,时时处处把自己融于普通教师之中,而不游离于教师之上,不以老板自居,而以公讣主事,增强了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教研活动有声有色。

二是采取骨干引领、观看光碟、能力展示、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形式,或分或合,张驰有度,突出了“三抓”,即在青年教师中,从积累经验、掌握方法上抓提升;在中年教师中,从总结提高、升华开发上抓提升;在老年教师中,从创新教法、适应课改上抓提升,促使不同层面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引领教师树立“三种意识”,即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和忧患意识;实现“四个转变”,即思想上由“应付型” 转向“责任型”、能力上由“经验型” 转向“科研型”、知识结构上由“单一型” 转向“综合型”、方法途径上由“传统型” 转向“创新型”; 弘扬“五种精神”,即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为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从教奠基。

四是搭建多元反思平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也有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他倡导教师课后写教后记、单元结束写教学反思,拟定了20多条反思录,让教师反思内容有了明确的方向,便于操作。如:这节课你最成功的教学活动是什么?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作课后,首先让作课教师自我反思,再让指导教师点评,最后集体会诊,达成共识,以活动为主渠道,让教师站在讲台上历练,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五是实施四大工裎、开展四项培训、促进教师队伍实现“四高”(高师德素质、高业务能力、高教学质量、高教研水平)。“四大工程”:(1)、名师工程。典型是动力、是形像、是样板,为了整合资源,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到手上有典型,面上有样板,培植和打造一批全县叫得响,全市有影响的一级梯队,他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任务、压担子,有的放矢,培植典型,跟踪指导,集体加工、包装,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祁丽花、张丽荣、闫彩霞、权冬芹、马艳霞、张会敏、郑彩芹、酒慧、曹志厚、徐亮等先后荣获县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称号;2006年,权冬芹同志顺利通过市级教学新秀闯关测试,并在县“强师兴教” 工作会上作了《我的成长之路》专题发言。(2)、“青苗工程”。为促使新上岗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制定了“135” 青苗培养计划,提出新上岗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骨干”要求,开展“以老带新、师徒结队、同伴互助”等活动,通过“备课——上课——听课——议课” 一体多元的互动形式,为青年教师架桥铺路。(3)、“强师兴教工程”。“ 强师兴教” 是创建名校、打造亮点、凸显特色、制造精品的支撑点,为引导教师钻研教材、切磋教艺、探索尝试、共同发展,构建“学习提高——教学探索——研讨升华——反馈矫正——理性突破——实践总结” 的课堂教学创新链,一方面我们广泛开展“评教赛讲”、同职称赛教、优秀教案设计、课件制作大赛、远教设施运用等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了《新课程、新思维》一书,帮助教师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法。2008年秋,在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他指导祁丽花同志作了《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感悟、发现》教学模式经验展示,受到表彰奖励;2009

年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分片教研展示活动中,他指导青年骨干苗子教师任文昌、杨青华代表全镇教师上了示范课,受到教研室同志的肯定。(4)、“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工程”。落实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目标,定期汇报展示,确保过程扎实有效。“四个培训” 是:教育科研方法培训、远程教育运用培训、新课改培训、先进教学方法培训。经过系列活动,教师的视线拉长、视野拉宽、位置拉高,激情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引爆,创新得到迸发。学校汇编了教师《优秀教研论文集》、《学习体会交流集》、《校本教研资料集》、《教研专题发言集》、《教学设计集》、《教学反思集》。

三、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师走向成功的“试验田”。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他以突破课堂教学为着力点,把管理重心向课堂降低,管理视角向课堂延伸,管理决策向课堂集中,管理思维向课堂倾斜,通过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给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他重点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搞好“磨课” 活动。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全体,精心组织“汇报课”、“ 提高课”、“ 优质课” 为内容的“三课” 活动。通过反复“磨课”,为教师专业发展铺路架桥。在他的反复指导下,县级教学新秀张丽荣同志通过探索、实践、提炼、升华,总结出小学语文“古诗文配乐朗读教学法”,在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在全县广泛推广。第二张牌:全面实施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导教师专业发展。第三张牌:先后多次邀请西大街小学名师朱宝华、韩黎扬、县教研室副主任王晓堂、教研员孙保刚、王仁凯、巴琼、李红等位临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作专题讲座;多次选派骨干苗子教师赴省、市、县参观学习,聆听专家指导,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点迷津。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他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加强学习是基础,营造氛围是动力,群教群研是阶梯,课堂试验是阵地,同伴互助齐发展。

篇2: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

回眸三十多年来的教学生涯,琢磨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还真觉着当一名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容易。我想,感悟昨天与今天,是为了更好的思忖明天,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耕耘与收获。

感悟一:教师这个工作是神圣的;在古代,师如父。语出:子不孝,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个工作又是清贫的。虽然现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在社会中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请不要否认社会上的许多人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和藐视+无视+轻视+蔑视。教师这个工作是快乐的;虽然我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给了孩子们最快乐的童年,我们做出了比很多同行们都优秀的成绩。

感悟二:学会宽容也是做好教师必备的品质。孩子们的天性,由于顽皮,常常会做出些淘气事来:有时你费尽心思准备的课,可能就被一两个小调皮给破坏了;有时你的关心,却被孩子认为是凶,不讲道理;有时你一番深情的话语试图去打动他们,转眼间他们就全丢在了脑后又回到了原点„„不仅是孩子,更有来自家长的种种误解和责问,有时甚至不可理喻。但如果我们天天生气,恐怕不到四十岁,就会变成满脸皱纹的老爷爷、老奶奶。于是,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去对待这些问题。孩子总是孩子,他们是无意的;家长也并不是跟你对立,他们只是关心自己的孩子。总之,因为宽容,我们将会更懂得如何去寻求快乐的心境。

感悟三:学会赏识也是做好教师必备的品质。现在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的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的某些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的消极心理,此时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业乃至工作。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学会去发现、去欣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得到教师的信任,得到老师的尊重,找回自信。我们也要学会正确的评价学生:给予那些成功者以赞美,那是一缕拂面的清风;给予那些失败者以鼓励,那是一种慰藉;给予那些受困者以关爱,那是一项真诚的付出;给予那些平凡者以肯定,那是一回难忘的感动;给予那些执著者以鼓励,那是一股强劲的动力。每位老师都爱学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赏识与尊重开始。

感悟四:当好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更能与时俱进。记得有一位老师学生说:“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和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为了更好的明天,要拼命努力。”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甘当时代的弄潮儿。深钻教材和精读课程标准,领悟其内容精髓,研究其教材教法,探讨其教材学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创新自己的实践能力。学而知不足,思而得远虑;教然后知不足,当好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总结课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感悟五:当好教师要学会与人合作共处。构建合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合谐的师资团队,在生活中同事之间能和睦相处,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氛围;工作中互帮互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共同谋求事业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就尤其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一所学校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和有效的开展,不仅取决于每一个教师的参与和智慧,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集体实践与集体智慧。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修的标志和灵魂。让所有教师关注学校、同事的发展,学会积极倾听,公开自己的需要和感觉,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非判断性意见,能始终将信息共享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联系起来,在集体讨论中积极参与,诚实、清楚、简洁地表达对教学和学习的观点,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觉探索 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

篇3: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

1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美国的基础教育已普及, 然而公众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却越来越不满, 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教育需要改革。而教育改革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触动教师固有的教育理念, 进而改变他们原有的教学思路, 那么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毫无意义, 因此, 必须在教育改革和教师改革之间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在这种情形下, 改革教师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著名教育家、教师教育家古德莱德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学校若要变革进步, 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要培养出更好的教师, 就必须将模范学校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 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若想大学找到通往模范学校之路, 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 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关系, 并结为平等的伙伴。”[2]

1983年4月, 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 掀起了以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1986年, 美国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在题为《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的报告中提出: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并指出为教师职业做准备的最好环境是一所联系大学和中小学的实践学校。同年, 霍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日之教师》的报告, 第一次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在霍姆斯小组看来,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 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 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1986年, 历史上第一所实践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马萨诸塞州建立。1990年, 霍姆斯小组发表了第二个报告:《明日之学校》, 进一步阐明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原则。此后,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美国蓬勃发展, 1998年, 全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达到600所, 到了2000年, 增加到了1 000多所。2001年11月,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资格审查委员会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发布了一个《专业发展学校标准》, 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出了指导性的办学原则和较为详细的分级评估标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美国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师教育模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计划方案, 更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教师教育模式中。

2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在先通过探讨协商, 再签订合作协议, 最后明确双方或多方职责和义务及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讲, 首先是大学或大学教育学院选派实习生, 派遣大学导师负责实习指导工作和联系工作;其次合作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补偿, 向合作学校的教师提供在职指导和培训, 开放必要的教育资源等;再次中小学负责向实习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设施, 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并帮助其开展工作, 为大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这种合作有严格的评估制度, 从课时计划、教学效果, 到阶段、学期、学年的考评, 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实效性, 使合作各方获得最大益处。

3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取得的成效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是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转变, 作为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被认为是当今美国促进教师专业化,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大举措。

3.1 提高了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职前教师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管从职前教师实习的时间还是从实习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它都不同于以往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模式。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职前教师要进行一年的系统学习与锻炼, 他们走到教学第一线, 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辅助下, 获得许多受益于以后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其实习工作也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观摩, 还包括与中小学教师共同负责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职前教师平时作为教学助手辅助并观察指导教师的教学, 每周有一天职前教师要独自负责班级的全部工作, 以便其有机会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责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使职前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运用也产生了生命力, 从教后能更快适应教师角色。

3.2 促进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心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在职教师、职前教师以及大学教师之间经常以团队的形式交流与学习, 通过彼此协作, 促进共同发展。

在职教师在与大学教师的交流中获得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指导职前教师的过程中, 对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总结, 而这正是在职教师自我提高的前提条件, 也是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热情的过程。同时,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中小学教师可在大学选修课程, 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教师可以走进大学校园, 定期开展讲座, 还有机会参与大学教师的科研课题,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学, 在研究中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研究表明, 经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锻炼的教师在重组自己教学经验时具备6种观念: (1) 发展观, 把学校各个年级看做一个有机联系、发展的整体; (2) 课程观, 能够贯穿各年级把握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 (3) 比较观, 将自己的经验和其他教师进行比较; (4) 客观性, 能够看到自身状况与自己所能达到目标的差距; (5) 系统观, 能够筛选、评价和组织自己的经验; (6) 整体观, 将自己视为一个专业团队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其本身[3]。具备这些素质的教师会以教学的专业化作为自己的目标, 使自己成为教学专业人员。

3.3 促进了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一种新形式, 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职前培养, 而且也能促进中小学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如果这一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存在的合理性将遭到质疑, 中小学校也将失去参与合作的热情。由于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大学教师和职前教师带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如长班教学 (block scheduling) 、小班教学、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等, 且都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小学进行实验, 这些新的教学组织与方法,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实践表明, 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中小学学生, 其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学校学生成绩。

3.4 改善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大学与中小学进行全方位合作, 共同承担教师培养的职责。首先, 大学教师走进中小学, 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介绍给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通过实践, 使自身的实践活动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进而促进自身及学生的发展。其次, 大学为中小学教师开放一些资源, 比如学校图书资源和师资。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可以定期向大学教师请教。在探讨与交流中, 双方能力均获得提升。再次, 中小学教师在现实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为大学教师的研究和决策提了新鲜的血液, 使其理论和决策更有说服力和指向性。同时, 教师被吸收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决策群体中, 使决策逐渐摆脱行政领导或教学专家的个人垄断, 逐渐有了教师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有教师参与的决策群体比单个成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扩大了知识领域, 有利于确定问题和制定备选方案, 且能够更严谨地分析制定的方案[4]。

4 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 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不仅因为它提高了教师培养的质量,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和经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

4.1 重视和规范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

在我国, 职前教师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6~8周,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 不能全面培养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 我国职前教师在实习时, 还存在实习内容不科学的问题。实习时, 职前教师更关注的是通过亲临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培养教育教学能力, 更新教学理念, 使自身今后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我国教师职前培训, 存在重视教育性工作实习 (只重视学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 忽视非教育性工作实习 (制定班级及学校发展规划与制度) 的问题。这种培养模式, 使职前教师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 而不能成为一位很好的教育者。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职前教师接触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方面的各项事务, 而且包括班级与学校发展及管理有关的项目。因此, 我国职前教师实习内容也应包括教育性工作和非教育性工作, 使职前教师入职后不仅能为学生现阶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而且能影响学生、自己以及整个学校将来的发展。

4.2 更新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在我国传统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中, 职前教师一旦走出师范院校大门, 就意味着正规专业学习的终结。事实上, 教师的专业学习并非单一取决于师范院校系统开设的课程, 更多的是根植于中小学现实情境中, 教学实践是教师继续学习和实现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主流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课程为基础的培训模式, 二是把教师教育学历达标放在首要位置。两种模式中都注重教师的“知识本位”, 却淡化了“能力本位”。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 不但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 (教什么) 的提升与巩固, 更要重视教师教育学科知识 (怎么教) 的拓展。

4.3 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合作是大学和中小学共同担负教师教育责任的基础, 也是更好发挥各自功能的有利因素[5]。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沟通, 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 大学教师有机会走进真实的教育实践基地, 在实践中研究教育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反思自己的研究结论。而在职教师可以在与大学教师的合作与交流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观点, 并使之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在我国, 大学的教育学院和中小学在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上基本是分开进行的, 仅有的合作也局限于表层, 并且这种合作也是在不平等、不协调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里, 大学的教育学院和中小学的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 要打破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两种不同教育机构互不相通的教师教育模式, 两者要以教师培养与培训为结合点加强合作。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要深入到中小学实践中, 同时也要为中小学教师走进大学提供机会, 通过讲座等方式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将丰富的实践信息带入大学, 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4.4 教师教育改革应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同步进行

中小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而且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基地。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式改革。这种改革往往不能触及中小学发展需要, 不能有效解决中小学发展中的问题, 也不能调动中小学师生参与、支持的热情。而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 在教师教育改革中, 应深入实地考察中小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使改革措施发挥实效。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 既不是职前师范教育的组成部分,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职进修, 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和成长模式。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一些成就, 拓宽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视野。在借鉴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成功经验的同时, 应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谷峥霖, 傅淳.美国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1 (1) :51-54.

[2]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C]//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3]田宝军, 王德林.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培训模式述评[J].教育纵横谈, 2002 (10) :58-61.

[4]亨利.西斯克.工业管理与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篇4:浅谈如何当好一名专业课教师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 激发兴趣 教学观念 创新

专业课教师是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以适应社会、企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培养创新、自主的专业人才。因此,一名专业课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授课水平。

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对所学专业都一知半解,非常陌生。要想成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获取先进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专业课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学生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尤其能適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使学生接受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寻找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知识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是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职责。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要以平等、自由、公正和学生相处为目标。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创造力,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最新的科技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授课水平,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专业课教师必须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同时探讨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的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将思想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等,改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我们要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我们不但要懂得教学规律和讲课艺术,而且要具有市场和最新技术发展方向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使专业课程的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职双师”型。学生知识的开拓、智力的发展、良好的学术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专业课教师决定着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成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专业课内容知识比较枯燥,知识点多且零碎,难于理解,且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学生有兴趣、学得好、记得牢、会运用,而且有些知识的系统性又比较差,这就对我们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们要认真对其加以实践和研究,扬长避短,优化设计,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经过的探索和实践,应走出自己的一条实习实训教学的新路子。整个实习实训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总结,有对教师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在实训中,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实训情况做动态的记录,实训结束进行总结和自评。学生在实践中可磨炼意志,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提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避免千“课”一律,课堂教学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课前一丝不苟地认真备课,课中用生动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慧,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和生动形象性等艺术要求,才能使授课语言体现出逻辑严谨、抑扬适当、幽默生动、通俗易懂的鲜明艺术特色,从而保证课堂气氛处于既严肃认真,又活泼生动的良好境界。

四、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应用性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重视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学科交叉”的原则,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重组上要认真把握。要打破统一教材、统一教纲、统一教案的框框,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或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从而在教学上既能突出基础,又能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联系专业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篇5:怎样当好老年大学的教师

成都市老年大学副校长、成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

唐应春教师是老年大学的重要组成人员,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很大程序上决定着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当好老年大学的教师,必须弄清一个问题,搞好两个结合,抓好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原则,处理好五个关系。

清楚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其区别:从国家社会的要求来看,对青少年和成人是:不断完善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者和接班人,对老年人是:保持晚节,安度晚年,继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办学目的来看,对青少年和成人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老年人是:为老年人开辟一个更新知识的校园,和谐温馨的家园,安度晚年的乐园,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继续奉献社会的需要;从培养目标来看,对青少年和成人是:需要有严格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性质,设置必须学习课程,对老年人是:没有严格的培养目标,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开设各种课程;从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来看,对青少年和成人是需要制定严格的大纲、计划和编写教材,对老年人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讲求实用,急于求成的心理,制定大纲、计划和编写教材;从各种制度来看,对青少年和老人是:需要制定强制性大,自由度小的各种制度,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对老年人是:需要有制度,但自由度大,强制性小,主要强调自觉、自愿、自遵;从评定教学质量的标准来看,对青少年和成人是:根据培养目标,从德、智、体所规定标准,衡量是否达标,对老年人是:不能单从所学专业知识的好与坏去评定,还要结合身心健康有无增进,晚年生活是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去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办学方向,搞好教学。

到老年大学学习,都希望在短时间内学到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必须满足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此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速成性,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要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适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把握好实际需求与客观条件这个“度”,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尽可能使老年朋友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没有太大压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短、讲新、讲活上下功夫,使学习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有所获。二是以学为主,学、乐、为相结合。这是老年大学不同于俱乐部,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关键。乐为结合又是老年大学不同于其它类型学校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抓住一个“学”字,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突出一个“老”字,重视老年人颐养康乐的需求,符合一个“需”字,符合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身心健康的需要、兴趣爱好的需要、日常生活的需要、服务社会和服务自我的需要。

三、注重三个环节。一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课堂教学准备环节至关重要,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首先老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制定好教学计划,下发给每个学员,供师生共同遵守。其次是选定材料。选定适合学员需要的教材,保证教学的质量。再次,老师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做好评课前备课,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课堂教学的过程环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落实是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学质量的高低靠课堂来体现,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对教师的提高和熔炼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师德高尚,而且要把握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语言的基本功,签疑演示的基本功,控制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做到少而精,快慢适合,深浅适度,使多数学员能听得懂,感兴趣,舒畅地接受。三是课堂教学反馈环节,课堂教学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业与考核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对教师可以反思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对学员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学校是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教学实力的综合表现,作业等于考核,教师要认真评析和批改作业,通过不同形式的考核,来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因需施教的原则。入学靠自愿,专业靠自选,学习靠自学是老年学员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的重要特点,学员对学校所设专业与课程,认为符合自己的需求,就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高,出勤率就好。反之,认为课程不遂心意,引不起兴趣就不来学习,因此,因需施教,根据学员的学习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安排课程,确定内容,是学校吸引力秘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是老年大学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二是学以致用的原则。老年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备知识,也不是为了取得文凭,而是为了掌握实用,立见实效的知识和技能,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为。因此老年教育一定要贯彻学习致用的原则,坚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废止“注入式”“填鸭式”,采用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如研讨法、操练法、演示法、互动法等。三是直观示范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如图片、教具、胶片、幻灯等,使要讲授的知识,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启发学员的积极思维,使学员在主动状态中,获取知识。四是健康第一的原则。老年大学要把维护和促进学员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老年学员学习目的在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休闲娱乐,欢度晚年,加上他们身体不断衰老,生理功能日益下降,精力逐步衰退,因此老年大学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合理安排学员的在校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周以集中上课1-2节为宜,要实施无压力教学。引导学员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身心适应能力,增添生活的快乐,树立积极乐观与进取有为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传授角度看,教师与学员是“从属关系”,但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员是办学的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学员学会么,怎么学,学员少,均由其自己做主。高明的教师决不把自己的观念,价值标准,理想模式强加给学员,而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启发。二是无压力教学与求知的关系。对于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说,晚年求学主要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从某种角度上看,老年大学的教育是“休闲教育”,“娱乐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是实实在在的自主、自由、自在的无压力学习。无压力学习并不等于可以随便教学,应付性上课,而是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在寓教于乐上找路子,下功夫,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留住老学员,吸引新学员。三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老年大学的学员来自四面八方,由于个人经历不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以及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的差异,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分层次教学。按程度编班,同一专业可开设初、中、高三种类型的班级,各类班级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②同一班级要实行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相结合,同步教学指:把教学起点放在中等水平上,教师统一进行讲解。异步教学则要因人而异,分类要求,个别辅导;③对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不可能划分很多专业和班级,可以采取大灶与小灶相结合的办法,即在照顾多数的前提下,教师开小灶,对学员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④对基础差和缺课和学员,采取集体讲授、组织自学、个别辅导、能者为师、互帮互助等形式,帮助他们补课赶队,促进平衡发展。四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老年教育是一项新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多东西都处在探索,发现与创新之中,经过20多年的办学,我们不少老年大学的教师,对如何教好老年大学的学员,已经摸索和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特色,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加以继承,在继承中不断提高,不断发展。当然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五是通用教材与自编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老年大学尽管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指定武汉市老年大学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一套教材(约100多种),但在全国也很难推广。目前各个老年大学多数使用的是通用教材,自编教材不多,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组织老师编写一些本土教材,也是满受学员欢迎的。在全国没有统一教材之前,只要教师认可,学员满意,选择通用教材也是可行的。如果老年大学能开设一些本土特色的课程,对学员既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境界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篇6: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0 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人们将教育视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师资水平就成为美国当时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到底如何对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提出,设置教师硕士学校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充分利用教学的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积累的知识,发展其教学和管理技能,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为专业上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自己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在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很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兴起,进而波及全球。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从总体上讲,就是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的知识构成大体可分为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前三部分知识分别与其他文化人、学科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因此,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肯定,就是对教师职业独特性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实践性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工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开发有利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对教师实践予以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工作特点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能使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

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讲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所接受的新信息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新信息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得到发展和改变。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经验型教师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法、策略、学生观等不依时

间、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验型教师之所以产生并得到延续,是因为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使之成为其习惯,这样才能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三)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

录象反思法是通过录象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

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美国20 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PDS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PDS本身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PDS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反思性教师教育

思潮的影响。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以元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以批判理论为其社会学基础,以后现代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这一思潮认为教师是实践者兼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具体说就是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

2 、合作――PDS的核心概念

PDS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这种合作并非一种短期行为,合作的目的也不光是信息的共享,而是带来改变,既关注过程也不忽视结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原则有:原则一,教师实行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所谓理解,首先是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悉各个知识点,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第二,理解是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原则二,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学校是学习的社区或团体,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而且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正因为地位的平等,所以他们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原则三,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对形成各民族和平相处,互相学习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则四,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体。原则五,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原则六,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类型

PDS的管理中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联络小组

联络小组及他们产生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是联系PDS伙伴关系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联络小组成员既有代表大学的成员,也有代表中小学的成员,前者的职能主要是以兼职身份每周一次亲临实习学校,有时也参与PDS的研究或其他性质的研究活动,有时成员也是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员,后者的职能主要是安排实习生的实习、专题讨论会等。

2、学校指导委员会

学校指导委员会的实质仍是一个联络小组,只是其成员更多,成员的来源也不仅是合作的双方学校,其组织也更复杂,并取得合法地位,有着较巩固的地位和权利,分工也更细化、明确。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对PDS的日常和长期工作进行管理,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实习、规划专业发展活动等。

3、多方协调委员会

前文所谈到的联络小组与指导委员会一般是一个中(或小)学和一个大学之间合作的PDS的管理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由多所中(或小)学和多所大学参与合作的PDS的管理。这样多方协调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也和指导委员会相差不多。

三、师校本培训

(一)教师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教师校本培训20 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的校本培训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师、教师专业化离不开学校教师,这样就突显了教师的地位,而教师的地位是以其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校本培训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到80、 90年代期间,这一模式已从欧、美发达国家推广到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的一些国家。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

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相比,教师校本培训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中小学为基地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中小学并不仅仅是大学的实验点,它们与大学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也必须承担起它们应负的责任,在合作过程中扮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角色,如参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主持课程的实施、负责对受训者的评价,等等。

2、以伙伴关系为保障

“伙伴关系”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与作为机构的中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教师教育行使权力或承担责任。这种伙伴关系是通过在学校发展计划,新课程的开发及行动研究上表现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中小学生、师范生都能从中受益。

在校本培训中,不能忽视的另一种伙伴关系是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在合作当中,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处获得丰富的经验,而新教师的新知识、新观念也可能给老教师带来冲击,从而可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反思的文化。

3、以实践为导向

校本培训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非常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来展开。

(三)教师校本培训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校本培训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教师校本培训提出的动因、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动因

教学专业最终是实践的。虽然专业知识是理论的,但如果脱离专业实践或者说不能指导专业实践那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从业资格的基础,专业实践是教师所有指向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正是以这种观点为基础的,使教师培训围绕教学工作展开,这样就在理论的概括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使教师素质,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素质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理论基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舒尔曼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才能获得的。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践成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

上一篇:检索报告cf下一篇: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读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