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2024-05-07

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精选6篇)

篇1: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新城铺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1、开展校本研究:校本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的“行动”与“反思”搭建了平台

“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取向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校本研究的特点:“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2、经验+反思=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难怪,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 + 反思 = 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 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3、不断完善教师组织的学习机制

(1)、自主学习。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目和教育报刊上的文章篇目,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为教师们研讨提供了共同的话题。

(2)、信息交换。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召开读书交流会、组织教师学术讲座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促进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

(3)、专题论坛。组织教师在一起对某个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以至引起争论,达成共识。

(4)、学术沙龙。组织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的观点

相互碰撞、充分磨擦以达到较为一致的认识。

4、促进教师自我实践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我们与教师一起学习了教育理论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

(2)、剖析教学实践,完善教育理论。我们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研究,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和丰富教育理论。

5、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撰写教学笔记。培养教师坚持撰写教学笔记的习惯,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与失。

在新课程推动下,校本培训走向更加生动开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让学校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从而去创造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

6、构筑宽阔的教师发展平台

(1)、倡导团队精神,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校本研究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提倡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因此,在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工作中,认真组织了各级各类有益活动,多层面地为教师提供了同伴互助、协作对话的交流平台。

(2)、内外挖潜,让教师在专业引领中提升

校本教研强调立足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校内资源,由学校教师共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鉴于此种理念,注意在校本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支爱学习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间接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学习和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思想理念层面的专业支持。

篇2: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贾镇中心小学 二00九年九月

为了打造一支符合课改要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条件、搭设舞台、提供机会、营造氛围,特制定以下具体措施以保障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提升。

一、师德

1、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对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的内涵作深层次的理解,并努力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2、学校组织开展师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评选、宣讲、展示等形式弘扬师德风范良好的教师,提升我校教师整体的师德素养。

3、创建学习型班组、教研组,在创建过程中求得教师个人、团队的双重发展,每一年评比一次。

二、学识

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试。

三、能力

1、形成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后备骨干教师的梯队,每两年进行申报、评选、考核。骨干教师(含后备)能在本学科或本教研组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团队中老师共同成长。

2、有机会尽可能多的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的教学观摩活动。

3、不放弃市、区级组织的各项教学比赛活动(百花杯、小荷杯、各种单项教学比赛),对于参赛老师,不管是否获奖,设立参与奖。学校或者所在团队积极帮助该教师出谋划策,体现团队智慧。

4、学校每学年组织校级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在比赛中提高教学能力。

5、积极争取机会,多与教研员沟通,请区教研员来校听课指导,让老师在区一级层面能够进行公开教学。

6、聘请资深退休教师带教骨干教师,来校听课,指导学校中青年教师。

7、每年进行一次教学案例或论文的评选,学校编写案例或论文集,并鼓励教师参与区评奖及向杂志投稿。

8、为个别岗位的教师提供到齐一小学轮岗学习的机会。

9、积极参与学校的项目管理,成为管理者或参与者,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管理、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学校定期对各项目进行考核。

10、督促教师认真按计划完成师资培训工作,评选校本培训积极分子。

11、学校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进行中期及末期的考核,对于完成规划较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个性品质

1、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等。

2、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讲座,进行心理辅导游戏,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缓减教师职业倦怠感。

篇3: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进入新世纪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加强对美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些核心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白人学生与其他种族、少数族裔与弱势群体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等问题。布什政府于2002年1月8日正式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法案,即是在秉承“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原则下,解决不同儿童学业差距问题的主要政策措施。法案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引入了“高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试图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的方式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本文首先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高质量教师”提出的依据进行分析,在系统阐述联邦政府、州政府的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之后,就《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就法案中尚存的不足展开了探讨。

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定依据与核心内容

(一)制定依据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是以相关科学研究结论与政策制定原则为基础的。一方面,它基于一系列科学研究结论。例如,哈蒙德(Hammond)的研究发现,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等学科方面,拥有专业学位的教师比没有拥有这些学位或不是本专业学位的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1]玛吉(Magee)的研究则发现优质教师对学生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而劣质教师则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2]另一方面,公平与民主、相互竞争性原则是法案制定的另一重要立足点。首先,法案期望通过实施“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保障高质量教学的实施,并在确保每一个班级均配备“高质量教师”的前提下,缩小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为民主社会奠定公民素养基础;其次,法案通过设置共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评价标准,希望在一系列政策措施、资助项目的支持下,在相关奖惩机制的激励下,各州、学区、学校及教师在相互竞争中能积极改善内部教育绩效。

(二)核心内容

联邦政府正是基于上述科学研究结论和政策制定原则,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中制定了新的“高质量教师”的发展目标,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建立针对各学科教师的具体标准,也是首次对本属于各州的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权实施干预。依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高质量教师”的核心内容可概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拥有相应学科的本科学位;二是必须通过州级教师资格认证或考试(也可以是州所允许的其他可替代的教师资格认证项目);三是教师必须提供所教学科的能力资格证明。从政策执行的角度,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地方学区在“高质量教师”政策的职责方面互不相同,下表对此作了详细说明。

资料来源:本表依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九编第9101(34)部分(Title IX,Section 9101 Definitions(34),pp539-540)131和No Child Left Behind:A Toolkit for Teachers (pp 48-49)[4]等文件整理而成。

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设定专业发展目标

为使全美教师达至“高质量”,《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公立学校“高质量教师”目标的最低要求作了详细规定。为确保法案能够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法案提出了两大阶段性发展目标:一是在2002~2003学年,由《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一编经费所雇佣的核心学术课程教师必须是“高质量教师”;二是到2005~2006学年为止,各州必须实现所有核心学术课程的教师均是“高质量教师”的目标。

(二)提供经费保障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拨款作了详细规定。其中,第一编“改善弱势学生的学业成绩拨款”规定各州和地方学区每年应至少将5%的经费用于促进教职员工的专业发展;第二编“教师和校长培训及聘任拨款”目的是资助各州以及地方学区开展多种类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第四编A部分则提出联邦政府应为地方教育机构提供相应拨款,以开展相关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并招骋、培训和聘任“高质量教师”。而在教师质量的州级经费资助方面,自法案颁布以来已呈现大幅增长并一直维持在29亿美元左右的水平。

(三)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为实现每一个班级配备“高质量教师”的目标,给未达标教师和新任教师提供各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1. 联邦一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所涉及的“高质量教师”项目类别众多,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促进高校与地方机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二编B部分中数学和科学的合作项目;二是稀缺性学科教师的专业培训项目,如第三编A部分中指出,要为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成绩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培训;三是加强科技素养方面的培训,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第二编D部分中的科技促进教育项目,要求各地方应至少将本项目拨款的25%用于“高质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同时,联邦教育部所实施的一些项目对促进教师专业培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教师协助团队项目”。而联邦政府的诸如“教师保护项目”、“教师减税项目”等项目,在激励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同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州一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

除了联邦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外,各州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计划。现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州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为例作简要介绍。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加州教育厅对“高质量教师”作了州级认证规定,指出“高质量教师”必须通过加州的教师资格认证,或具备实习教师证书或参加过加州教师资格证认证委员会的实习项目。以2006年为例,加州所采取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项目主要有:第一,“教师招募和留任”项目,2006年该州拨款5,000万美元,旨在改善各个学校的教育文化环境;第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项目,给小学英语教师提供40小时的培训,使得广大教师掌握广泛的教学策略;第三“认证教师的导师”项目,旨在鼓励优秀且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师优先学校”从教。[5]

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分析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 职前教师教育。

由于法案依据“年度适度进步”(AYP)指标判定一所学校的教育绩效情况,这一评价方式正对全美各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项目产生影响。一方面教师教育的重心正在逐渐发生转移,从注重教育学相关素质的培养转向注重学科知识内容的训练,从帮助学生如何学习转向帮助学生如何提高成绩,因而师范生将仅仅学习与应用在教学实践和课程内容方面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就师范生而言,在校实习项目正变得日益困难。迫于测试的压力,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拒绝师范生到本校实习,即便师范生获得了某个学校的实习机会,这些学校一般也不会提供4年级、7年级和10年级等3个年段的实习机会。在实习所得上,显然师范生已很难再从在职教师身上学到如何帮助学生批判思考、发展技能、培养终身学习等技能。

2. 教师专业市场。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所设定的“高质量教师”要求,对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潜在教师”(也称“教师候选人”)而言,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就在职教师队伍而言,依据美国教师目前的质量情况,不管其中的部分教师作出何种努力,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未能达到“高质量教师”标准而被淘汰出局。对那些通过在职培训或个体努力能够达到“高质量教师”标准的在职教师,也同样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在职教师中已达到“高质量教师”标准的教师,对教师专业市场的影响要小得多;另一方面,就那些准备进入教师专业市场的“潜在教师”而言,尤其是那些教师质量处于原有标准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标准之间的教师,将会因标准的提高而在市场竞争中自动退出或出局,而“潜在教师”中能达到“高质量教师”标准的教师,也会有一部分教师因要求的提高而退出这一市场。上述影响所产生的结果是教师专业市场中教师供应量的萎缩,这将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市场的需求。如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专业市场将成为联邦政府考虑的重点。

3. 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在法案的引领下,在职教师的专业行为已依据法案要求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方面在专业发展培训上,因法案实施所产生的专业发展机会、激励和压力使得众多在职教师积极参与由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学区所开设的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在职教师中尚未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申请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总体而言,各州针对教师质量所提供的在职教师进修项目相对比较灵活,如在职大学课程进修、学术研讨会、以及攻读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位等。然而,效果并非十分理想,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学科知识薄弱的教师往往更容易逃避一些严格的在职进修项目而选择一些轻松课程;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行为正在发生静悄悄地转变,在绩效体制的引领下,教师们开始更为关注课堂教学绩效、窄化课堂教学内容,倾向于围绕测试要求而教,尤其是在需要参加测试的年段中,上述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

4.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实施后,学生的学业成绩便成为衡量教师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增值评价方式尤为受人关注。该评价方式的理念是假设学生的成绩变化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进步状况,那么通过追踪学生数年来的成绩变化情况,就可较为公正地考核任教教师的教育绩效进步情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的教师专业评价并非十全十美。法案过多地将“高质量教师”标准单一地等同于学生的高风险测试成绩,有专家就认为此类评价方式将会成为“当前绩效运动中最为糟糕的趋势”;[6]另外,法案在“高质量教师”的聘任上,考核标准尤为关注学科知识。然而,“具有良好的学科知识素养就是高质量的教师”这一点非常值得质疑,而且将教学仅关注于学科知识素养也是对教学复杂性的误解。

5. 教师压力问题。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出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绩效,自然会加大教师的心理压力。新压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方面法案宣布仅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并不能够充分证明自己具有完全的资格进行教书,因此不管教师原有的背景如何,每位教师必须向教育部门自我证明自身的教学能力,即便是有20年教龄的教师也必须提供相关材料证明本人符合“高质量教师”的标准;另一方面该法案又指出当前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为非“高质量教师”,需要接受培训与新的资格认定,并规定在2006年1月份之前全美每一个班级必须配备“高质量教师”。这一情况不仅给各州、各区的教育管理机构带来了新的工作压力,而且给教师增加了新的工作量、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个体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转而变得迷茫不安起来。总之,对教师要求的提高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构成新的挑战,陡然加大了教师的发展压力。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减轻或缓解教师压力,并积极开展教师情绪管理将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考虑的问题。

6. 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员数量的充足与学校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提出的“高质量教师”标准,就长远而言非常有利于各个学校的发展,但就近期而言,容易对学校构成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要求每一名教师必须是某个学科的”高质量教师”方能在学校中教授该门课程。这一硬性要求对某些学校而言简直是可望不可及,尤其是农村学校、内城学校和小学校等学校,它们需要一名教师能够教授多门学科以弥补学校师资的不足问题。而对那些涉及多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教师而言,该“高质量教师”标准同样成为一道非常高的门槛。因此,法案应采取适当的灵活措施帮助此类学校应对困难;另一方面,法案对公共教育过多强调教育绩效,将有可能会出现教育本质功能的失衡问题。而公立学校绩效改革失败之后,将面临被上级教育部门接管的可能(如以特许学校等方式运营),这一趋势暗示着公立教育转向私有化和市场化的倾向。

(二)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在总体上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成效,但是在涉及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法案本身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协商与解决。

1.“高质量教师”的内涵问题。

一方面正如沃尔什(Walsh)所指出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对教师的技能过于围绕“学科内容取向”,[7]表现为从原先过于重视教师基本技能一级走向过于重视学科内容取向一级,而事实上两者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均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虽然法案对“高质量教师”有所界定,但是界限仍然比较模糊,除州级认证以外,在教师“必须证明他(她)们熟悉所教学科”这一点上并不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将“高质量教师”资格的决定权留给州(原本就是属于州的权力),更是给这一法案的有效执行留下隐患,联邦对最低“高目标统一的州评价标准”缺乏规定,导致许多州纷纷降低对本州在职教师“高质量”评估的标准,继而产生大量所谓的“高质量教师”。

2. 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学区、学校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作为一个地方分权的国家,并依照《宪法》第十条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即《宪法》不授予联邦而又不禁止的权力属于各州,美国教育系统的大部分权力并非归联邦政府所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作为一个联邦层级的法案,对原本属于州级权力范围内的教师质量改善而提出的详细要求,从法理角度而言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途径。联邦政府并没有考虑各州以及学区之间的差异提出符合实际的教师质量标准,而是硬性要求每一个州都要达到国家设立的目标,即在2006年6月30日以前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高质量教师”。

3.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财政性拨款问题。

虽然法案详细规定了相关项目的拨款金额,但许多项目的拨款并非如愿,法案虽然提出对经费进行相关保障,但是仍然有待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正是由于经费的保障问题,许多州和地方学区领导者因此对法案表示强烈反对,并认为该法案是又一个没有资助的教育性强制要求。[8]美国教师质量东南研究中心指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仅过度强调学科内容知识,而且教育经费资助的短缺不仅没有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反而导致各州降低了教师资格标准以达到法案所规定的“高质量教师”的要求。[9]

摘要:美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将“高质量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作为解决不同儿童学业差距问题的主要政策举措,并出台相应的高质量教师标准、经费和培训措施。经过数年的实施,该政策对美国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正负影响,其中诸多的利弊得失值得我们分析借鉴。

关键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师专业发展,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Hammond,L D.Teacher Qualit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Review of State Policy Evidence.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00,(1):1-50.

[2]Magee,K.P.Teacher Quality,Controversy and NCLB. Clearing House.2004,(1):26-29.

[3]United States Congress.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 [EB/OL].http.//www.ed.gov/policy/elsec/leg/esea02/107-110. pdf,2005-11-05.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o Child Left Behind:A Toolkit for Teachers[EB/OL].http://www.ed.gov/teachers/ nclbguide/nclb-teachers-toolkit.pdf,2007-12-12.

[5]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Budget Action and Program Information[EB/OL].http://www.cde.ca.gov/fg/fr/ eb/index.asp,2007-12-30.

[6]Elmore,R.The Testing Trap.Harvard Magazine,2002,(1): 35.

[7]Walsh,K.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How NCLB's Promise Requires Facing Some Hard Truths about Teacher Education.Cleating House.2004,(1):23-25.

[8]Cochran-Smith,M.No Child Left Behind:3 Years and Counting.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5,(2): 99-103.

篇4: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的主体,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增强学校发展后劲的的重要保证。因此,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积极探究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对于推动教师群体成长和学校发展,对于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校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校坚持抓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放松,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一是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使广大教师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抓好师德行风建设,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二、重视工作指导,提高实践技能

1、领导听随堂课。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学校将课堂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实行领导班子听课日活动,每周三、周四是我校领导班子随堂听课的日子,无论多忙雷打不动。如此反复地随堂听课,一是让教师们感到身上有压力,不能马虎,更不能随意对待每一堂课;二是要自觉钻研教材, 认真学习新课标,改进教学方法;三是全力以赴备好和上好每一堂 课。四是能及时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方法指导。

2、鼓励教师上公开课。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往往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备课组总是力求完美,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脸红耳赤,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言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

3.实施青蓝工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来进行。学校在每年的十月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在了解各个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要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制定有很强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并组织新教师、青年教师与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等结成对子,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式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站得稳讲台,向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过渡。

4、抓实校本教研。本学期我校的校本教研就是各个教研组的一课多轮,让教研落在实处。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

5、加强课后反思。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是对教学媒体的运用,也可以是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对典型问题的探讨,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通过反思,老师们在不断的优化课堂,提升自身。

三、深入实施教师成长读书工程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校周一是我校教师读书日,下午两节课后,老师们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走进教师阅览室,静下心来与一个个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且今年学校出资50%为每一位教师定了一种老师们喜欢的专业书籍,读书成了老师们的一种习惯。读书让老师们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达到“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底蕴”的为师境界。

总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项面向未来、效益无限增长的工作。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篇5: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滏园小学校本教研团队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有关提高教师专业化工作精神为指导,继续紧紧围绕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和校本培训工作。工作中,依托全体教师,以教学研究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以信息技术网络运用为手段,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研修活动,促使我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校教学、教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我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最终促进我校全体教师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工作目标

1、在我校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责任心强,敬业奉献,业务较强,素质较高的名师团队。

2、不断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不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养。

1.加强研修结合,全面推广新课程思想,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引导全体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迅速提高专业发展的水平。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渗透到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中,并通过各种实践研究,将其内化为教师实际的操作行为。

2.进一步优化业务学习活动形式,通过交流、分析、讨论等形式,努力探索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师能将所学教育理论及时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经历“实践—探索—完善—实践—成功”之路。

3.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研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同时结合先进的理念,深入开展生动、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教科研活动,每月结合课题撰写一篇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

4.继续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清风读书工程”活动,将“读书工程”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书香校园、设立网上书友会、举办读书节、开展读书征文、组织教师读书成果报告等系列读书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骨干引领,反思完善,提高专业。

1.成立以校长、主任为主的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小组,明确指导培养任务,拟订培养方略。

2.继续发挥金字塔骨干网络的作用,省骨干带动市骨干、市骨干带动区骨干。坚持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不断开展基本功大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三)注重指导,搭建平台,提升水平。

1.认真组织各类教研竞赛活动。鼓励并指导教师积极参加比赛活动,不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2.组织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区市级及以上的课题,引导和督促各课题组规范、认真地进行课题研究,继续完善课题研究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3.以教研组为中心,依托骨干教师,认真抓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以老带新等形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他们迅速适应学校发展需要。

(四)务实求新,规范管理,促进发展。

1.对青年教师加强计划制订、活动组织、过程指导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鼓励她们互相交流、互相督促,虚心请教,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研活动的能力。

2.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公开教研活动,认真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活动后认真组织评课活动,切实提高活动成效及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育评价能力。

3.加强教研工作的督查、指导,落实教研过程管理。认真制定主题研究学期计划。扎实落实教研过程,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4.积极发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职、权、作用,开展科研与教研同步的教学调研与督查活动。

5.完善教学、教研、进修奖励、评价制度,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开展“七个一”五活动

即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自读1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遍读后感,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向学校提供一个研讨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完成一篇论文,制作一个课件。

大齐小学 2010、9

大齐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和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学校、教师在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上要迅速转换成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评价者和执行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而学校应该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环境和条件,关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师德修养为抓手,以校本教育教学实践为载体,以校本教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教师人力资源保障。

二、分层发展目标

1、总目标:在构建“以内涵发展为主,创建特色学校”的主导思想指引下,积极推进优秀教师队伍建设活动,努力培育教师专业精神,打造健康文明、团结合作、敬业奉献、爱心亲和的教师团队;遵循“会上课-上好课-有专长”三步走成长历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培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分阶段设计;同时以本方案为核心,创设“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的专业成长氛围,打造“小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特色”。

第一层次目标:通过“师德建设大讨论”、对教学能力不强的中青年教师,促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优秀的教师。

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通过校本研训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促其成长为镇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镇级骨干教师和区镇级学科带头人,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镇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2、具体目标:每个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修、参加“师德建设大讨论”、专业发展的培训及研讨的参与,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实施策略和措施

1、通过师德建设活动、教师的读书活动、文化建设、外出教育教学考察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转变、优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使每一个教师能自觉成为具有高度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和爱心的学习共同体成员。

2、立足校本研训主渠道,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科研”主流程,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课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1)督学习:全体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要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学年每位教师读2本以上教育教学专著;跟踪阅读1—2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撰写2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或论文;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理论资料,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2)抓备课:

①实行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

②通过集体备课,举全校之力建立红旗镇矿山小学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积极倡导教师建立并丰富自己的个人教学资源库。③开展“让读书成为生命中的血液”教师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书目、赠送书籍、读书交流等,倡导教师多进阅览室、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

④举办现代技术信息培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备课资源、创新备课手段。

(3)磨上课:

一是抓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四个必须”原则:即教学常规管理必须有助于促进教师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必须符合教师的工作和心理特点;必须有助于教师的工作创新和专业发展;必须有助于教师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落实“四个凡是”原则,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以求每位教师都能立足课堂教学,运用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

二是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开展常态课指导反馈活动,挖掘放大教师教学个性和特色。

三是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4)促交流:

①建立新的听课制度。校级领导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教导、学科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②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因为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③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民主生活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教研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④实行年轻教师导师结对活动,促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⑤开展校际交流互助活动。(5)倡反思:

①以科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

②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

③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开展评比,汇编交流。(6)重教研:

大力开展教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要安排好校本研讨时间,根据教师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订好校本研讨的主题,每次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要集中研讨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或学习课程标准及一些教改前沿的理论文章,做到定主题、定发言人、定时间,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要重视校研讨课的质量,采用自学和培训相结合,努力创设教学研讨平台,营造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要鼓励教师独立思维和教研的再创造。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优化教师整体队伍 ①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校要在提升教师专业化知识结构方面下功夫,要努力通过大专及本科院校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要通过这两个层次学历进修和学历培训,改善教师专业知识。

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现状,顾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愿望,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校师资发展规划。本规划由校长室负责制定,教导主任负责实施。教导主任要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表基础上,针对每一位教师个性、长处和短处、教学风格、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确定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然后根据计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③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规划者、发展者、评价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运用的实践能力。

④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双向教育评价,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专业价值。学校要注意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的发展。对处于适应期的青年教师要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查他们的教学基本功,打下他们成长的教学基础;对处于发展期的合格教师则要评价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工作,自选科研课题,开展实证研究。以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的共同发展。

⑤抓好“名师工程”的实施

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提供他们发展的广阔空间,切实抓好学校“名师工程”,以逐步形成我校骨干教师队伍。要通过“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工程,使学校拥有一定数量不同级别的优秀班主任、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

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有生力量。学校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年教师制订出不同的要求,促使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

4、创设信息平台和学校网页,让教师即时快捷地探讨、交流师德体会、教学信息、教学心得、教学经验,解决教学困惑、教学问题。

5、绘制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进程表,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专业发展档案。

篇6: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

组织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内容的全员岗位培训,使全校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技能,增强专业自主研修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和师德水平,着力建设一支师德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1、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为目标,以增强教师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学习意识、诚信意识为重点,每学期对全校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和师德学习培训。

2、以新理念、新课程、新要求为主要内容,结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五年内所有教师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全员培训,分期分批对全校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50学时的脱产培训,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新课程改革适应能力。

3、以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文化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为目标,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打造学科团队,提升学科教育教学水平。

4、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为目标,五年内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不少于50学时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考试合格,全面提高我校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教学、教研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5、以学校为基地,以自学和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我校教师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实践操作能力。

6、以加强名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目标,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名师、骨干教师考核、管理、使用新机制,通过名师博客、师徒结对等形式,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教研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 “计划”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实施,责任分工如下:

1、教务处负责制定师德建设评估办法,督促、指导开展相关活动,组织开展教师师德水平评估;负责建立健全名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选拔、考核、管理、使用机制,促进名师、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

2、教务处负责督促、指导教师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脱产轮训及相关培训,组织开展教师专业素质评估。

3、各教研组负责组织开展学科专业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打造学科团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评估。

4、电教组负责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评估。

5、各年级组负责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本组教师素质能力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学校实施“计划”情况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三、工作要求:

1、各牵头培训机构和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要围绕目标任务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组织开展培训,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严格考评,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培训机构要以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契机,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三者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2、相关科室要为学校提供专业发展支持,要确定教师定点联系年级组,帮助年级组制定校本培训方案,协助和指导各组实施发展计划、组织开展好各类培训、完成培训任务、指导教师完成学历学位提升计划、读书计划等。要结合我校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和不断创新培训模

式,如现场研讨、集体备课、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微型科研、叙事研究、网络博客等。各类培训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满足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紧迫要求,不断改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各教研组和电教组要及时将教育局已经开发的网络课程采取各种途径送到各组,保证教师每周至少学习一节网络课程。同时,校各培训机构要立足本土,积极开发筹建教师培训资源库,及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

4、各教研室要在有效提供专业支持和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各组扎实开展以实践探索、总结研讨和自主学习反思为基本特点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对自身经验不断进行总结、提升,努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校本研修要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群体性研修要与教师个体性自学反思相衔接。要建立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打造学科团队,形成专业协作共同体,充分实现信息沟通和经验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5、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灵活开放的教师培训与研修活动。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积极参与专业发展,加强自身专业培训,在教师中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各校要认真落实好读书计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大力组织教师自学和参与校本研修,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提

高。各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定时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指导、评价。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问答题重点总结下一篇:初中生感恩祖国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