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

2024-04-11

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精选8篇)

篇1: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

有关休闲体育学的论文

摘要: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发展角度,对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休闲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休闲学与体育学互动的结果。休闲体育学首先是体育学,是从休闲学的视角和高度展开的体育学。同时,该研究试图通过对休闲体育学的理论基础与构架的阐述,给人们提供一种关于休闲的体育的系统理解。

1.引言

在全球普遍进入“休闲”社会的大前提下,为满足整个社会各群体的休闲体育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休闲体育学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呼唤下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可谓极为迅猛。在理论上,休闲体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如休闲体育消费、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等)迭次构成热点,在实践中,各种休闲和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地应用到实际休闲体育之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学科建设方面,国内、外相继设立了休闲体育的本科、研究生专业,休闲体育的研究由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已貌似形成与稳固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多研究尚以休闲体育行为的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即休闲体育对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意义、不同生命阶段的休闲体育活动特征、以及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限制因素等重要问题,因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生命阶段休闲体育的联系。立足于休闲体育领域特有的市场经济开展的宏观研究和反思还非常少见;也就是说休闲体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合理的、得到公认的学科体系;甚至还没有一本“休闲体育原理”之类的名著问世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休闲体育学科本身缺乏一种“原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还只能是其它学科的“应用性”研究。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休闲体育的学科性质及学科理论作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从事休闲体育实践的人而言可能不屑一顾,但对于那些从事休闲体育学科整体研究的人来说,无论从追求理论的可靠性还是完善性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任务。反过来说,年轻的休闲体育学科,在理论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2.休闲体育学科的建立

2.1休闲体育研究的理论水平

2.1.1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分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据。就休闲体育的研究对象而言,它是以人们的休闲体育意识、休闲体育行为和休闲体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剖析休闲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地位、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不同群体休闲体育的组织和方法手段,提高人们的休闲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将休闲体育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及实践活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休闲体育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位则略显过低。首先,这种以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对象定位,往往会产生一种导向:为解决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问题,人们不断从其它学科引入各种技术、方法,休闲体育研究也只能在技术操作层次循环运作而不能得以有更高层次的突破,休闲体育只能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而不能形成其根本的“原驱动力”,它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其次,与其说休闲体育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更是一门行为艺术。对休闲体育而言,人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与需求等,显然不同于他们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时的感受。因此,挖掘休闲体育活动中人的行为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也是休闲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弄清分析哪些事物,更重要的是要界定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休闲体育的研究决不仅仅在于社会大众休闲,更重要的是要抽取和提炼出休闲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休闲体育研究的着眼点,应在于更高抽象水平上的休闲体育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着眼点的转移,并非将体育领域的休闲现象和实践活动排除在休闲体育研究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完备性。唯有确立并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分明、内容独特的研究对象,结束目前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休闲体育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1.2休闲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

判断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尺度就是研究方法,遗憾的是,休闲体育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依赖于休闲体育的、独立于其它学科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当前教科书中所罗列的诸如: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以及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等的应用方法,无一不是由其它学科研究中所产生的。姑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适应于休闲体育这块土壤,但就这种全部移植而言,也往往容易使休闲体育的发展丧失其自主性,而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休闲体育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一定要建立起自我的独特方法体系。诚然,“没有独立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但问题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体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运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产业等都与其他社会活动迥然不同,也必然有基于它们运行规律的特有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立足体育视角,以休闲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休闲体育方法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有理由相信,寻找并建立起这样的方法体系,正如分析方法之于哲学研究,还原方法之于物理学研究,实证方法之于化学研究一样,会大大推进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

2.1.3休闲体育学科研究的理论体系

研究过休闲体育理论的人都不难发现,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上正在努力实现从经验概括到尝试体系化的跨越,超前的研究也许刚刚涉及到某些意义上的理论反省,休闲体育方面出版的专著还太少,休闲体育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的概括甚至是直接将研究目光落在休闲体育实践活动上,而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从学科学的角度对休闲体育展开的学科特性探讨则更是无人问津。这固然与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历史较短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休闲体育研究主动性的缺失。研究者专注于对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原理的吸纳与引进,而对休闲体育自身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明显不足。我们提出了休闲体育的三维学科体系,即基于体育科学认识体系的,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休闲科学认识体系有机交叉的新认知体系。对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尝试,但这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2.2休闲体育研究的实践水平

休闲体育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部分人也凭借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科的著名专家。但即使这些专家本人也不敢妄称自己是休闲体育的代表人物。还没有哪一位专家在休闲体育研究领域提出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方法,也就因此难以称得上这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就代表性著作而言,虽然目前冠以“休闲体育”之名的教材和著作时有出版,但多是对国内、外休闲方式、方法的移植或是操作层面上的探讨,鲜有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从中选出代表著作则会更加牵强;至于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则更显滞后;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并没有设立“休闲体育”分会,也没有设专类,只是作为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部分;而一些分散的休闲体育研究学术组织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休闲体育至今也没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综上所述,虽然在休闲体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的宏观构建上,还是从代表人物、著作、学术期刊的实践操作层面上,休闲体育作为一门学科都还比较初级,需要我们广大休闲体育研究工作者更为艰辛的努力。

3.休闲体育的学科基础与归属

休闲体育是人类社会和体育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体育学下属的一个新的学科。作为新兴的、正在发展和建构中的学科,其学科基础尚未十分牢固,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休闲体育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相关的、庞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分别是休闲体育学的母体学科,休闲体育正是广泛运用这些基础学科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来研究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体育意识和行为规律的。与此同时,休闲体育也从体育的应用学科和专项技术学科中汲取营养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实施休闲体育学科发展目标时,应确立以下新的发展理念:如何能够在延伸体育的`本质的同时,并找准专业的定位,做出科学的规划,为小康社会培养休闲体育专才,这是我们在休闲体育专业发展初期要不断思考研究,认真面对的问题。

另外,休闲体育理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实用理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认识和探索事物本身,其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它们常常意味着一种所谓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而实用理论则把视线直接投向实践,它探讨有关如何把认识的规律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问题,并且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种种规范与建议,带有极强的价值与目的色彩,从上述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的特征不难看出,休闲体育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它似乎更应该成为一门实用性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我们在对休闲体育研究对象的探讨中所提到的,休闲体育也承担着挖掘休闲体育规律,为休闲体育的发展寻求“原驱动力”的重任,所以它必然包含着大量的理论“解释”成分在内,这使它与一般的实用性理论之间有了明显的分歧。比如,休闲体育的核心要素是“休闲”,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休闲”活动的理论解释,从而可能需要用许多关于“休闲”的学科概念与解释。离开了这些学科的支撑,休闲体育只能对实际休闲体育现象作出事实上的描述,对休闲体育工作给出“处方式”的指导,不能达到理论阐述的层面。但这些学科与休闲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而是将这些学科有关的解释重新诠释后运用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是一种“解释的重新解释”。因此,休闲体育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也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对休闲体育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我们大可不必因其不能找到明确的归属而感到沮丧,而恰恰应该为此而自豪:它使休闲体育横跨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把众多学科集于一身,去综合成自我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比其它学科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虽然目前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它必将向一门成熟的学科不断迈进。

4.结束语

近几年,我国的体育休闲学科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历史的传承性、人与自然、社会和谐性以及人们身心健康保障的独特性等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我国体育休闲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的形势面前,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学科建设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要把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以解决由于理论的匮乏给实际工作带来的问题。

 

篇2: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我校实行男女分班素质差异分组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针对高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对提高高中女生上体育课兴趣,进行探索.

作 者:雷达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第一中学,贵州,织金,552100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807 关键词:女同学   体育   兴趣  

★ 如何提高高中女生体育课中的练习兴趣

★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的论文

★ 体育新课程体会

★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 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如何提高兴趣备战

★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心得

★ 提高中职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兴趣的探究论文

★ 如何提高一年级孩子的学习兴趣

篇3:对学校体育学的学理研究

一核心概念

学校体育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它不仅要阐释体育教学、体育课、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的规律与本质,还要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管理及体育教师等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在众多概念中提纲挈领的概念,是决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重要概念。回顾学校体育学的成长史,学校体育学能够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学校中开设体育课,体育课的核心是体育教学。因此,学校体育学的核心概念应该是围绕体育教学展开的相关概念。

1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空间范围体育应达到的期望要求、结果和标准。它是学校体育决策和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应达到的结果。[2]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依据学校体育过程特点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依据学校体育所需主客观条件为依据建立的目标成为条件目标;依据学校体育实施过程建立的目标为过程目标;依据学校体育要取得的效果为依据建立的目标为效果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可以根据实现目标的程序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层层递进,主客分明,共同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

2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3]学校体育的功能有很多,大致可分为本质功能和一般功能。因为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训练的,人体直接参与活动,承受相当强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结果表现为身强体健,所以,健身功能成为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改善人体机能,调节心理状态,提高人体适应能力。

体育的一般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养功能,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美育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体育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将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同时有些功能也会弱化,体育功能的泛化或多元化将有利于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由体育的规定性属性所决定的,应该是稳定的,不能轻易改变或发展的,否则,体育将失去“体育之为体育”的根基。

3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4]体育教学分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干,体育理论教学为体育实践能力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体育实践能力教学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是大脑和肌肉共同参与的学习,因此,它和语文、数学、英语等理论课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是在运动中进行的,需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系统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担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负荷,学习后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肢体疲劳产生;体育实践能力教学经常采用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游戏、比赛等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情感交流顺畅;由于教学过程中常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学生的意志品质会受到考验;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多在户外进行,易受天气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对场馆、器材等物质条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体育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受伤现象,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4体育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原则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5]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的编排,负荷量和复合强度的运动,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都需要以教学原则为准绳。常用的体育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5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由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具有指引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6]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需要提出的是,很多学者近些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了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但是,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并没有给体育教学带来起色,这其中原因很多,不是几个教学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困扰体育界人士的“难题”。

6体育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目的的手段。[7]体育教学的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反复地练习,帮助肌肉与神经系统建立联系。既要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听觉、视觉来领会和感知动作的形象、过程、要领,又要进行必要的练习,“熟能生巧”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二基本理论

一个学科的存在不能缺乏理论基础,学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而体育学又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在寻找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时,需要母学科的支持。这样一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就成为了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学的一个子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既要体现体育学领域内各学科的共性,又要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1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教学的对象基本由儿童、少年、青年构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体育课上任何内容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为实体的,身体各器官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因此,教学内容和过程要在学生骨骼、肌肉、心脏、血管、脏器、大脑神经系统等提供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除了对学生生理特点有了解,还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注意力水平都对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制约性。

人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由于生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心理和行为上的差异。在相同的年龄或性别之中,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每个人还会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需要、兴趣、动机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8]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情感、意志特点、运动能力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高级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体育动机,养成良好体育态度,提高心理素质,形成良好锻炼习惯;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机能活动能力开始时趋于逐步上升,当达到较高水平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最后,由于疲劳的出现,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形成“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9]根据这一规律,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准备部分主要是动员学生的有机体进入运动状态,主要通过各种小强度的跑动、牵拉、伸压、游戏来完成;基本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主干部分,主要用来进行各种练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都较高;结束部分主要安排在体育课的末端,主要目的是对运动产生的疲劳进行积极恢复,可以采用按摩、推拉、捻动等放松手段。

3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的重复练习,运动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值得明确的是,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清晰、明显的界限,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为了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三基本假设

1学校体育具有教育功能

体育被认为是教育的一个分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完成对人的教化,促进人的完善发展和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体育课,第一个假设就是体育具有教育功能,具有和德育、智育、美育不一样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比如,体育对人的情感、意志品质、心理的塑造,对公平、自由、平等、规则等意识的培养。

2学校体育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学校体育的目标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这个目标就是学校体育的第二个假设,学校体育的实践就是为了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然而,近20年来,学生某些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这给学校体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人对学校体育充满质疑,更有人提出要取消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人“关注”。我们相信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决非学校体育一个人的错,但是学校体育却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像体育一样始终不间断地得到贯策落实,然而也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持续多年下降。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学校体育需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3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

学校体育课程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不同的水平,这是比较客观的。然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同龄的孩子,其身体、智力发育水平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有第三个假设:同龄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相近。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才可以开设统一的体育课程。

四基本方法

对学校体育学进行研究需要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学校体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发现是以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前提条件的。[10]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指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在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以获取间接知识的方法。[10]文献法不仅看重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注重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形成对研究领域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发现课题。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实事求是。

2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研究,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比较既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发现不足,清醒地认识自我,又能挖掘自己的优点,增强信心。比较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国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外的比较。比较研究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之中。对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更要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国内不同地区、国内与国外的学校体育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探寻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改进学校体育。

3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依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与假设,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突出某些因素,在一种“纯化”的状态下寻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方法。[13]在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实验法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等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比对,决定新的教学方法、课程模式的优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经常采用实验法来确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五小结

篇4:高职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改革刍议

关键词:高职;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院校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根据我所带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07、08、09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够从事体育服务与管理有关的工作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这就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招生定位是在培养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故我们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针对体育服务或体育管理上的专业人士。就本门课程保健学来说,我个人认为主要是针对社会上的各大保健会所培养专业的技师。所以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认为高职的体育保健学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就业技能。

一、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删减一些内容

高职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水平薄弱一些,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将一些学科重复的内容和不符合培养目标的内容删去。

(1)体育保健学教材中的第一章《运动与环境卫生》、第三章《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第四章《体格检查》、第五章《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医务监督》,这些虽然论述得很详细,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学生毕业后应用不多。

(2)体育保健学教材中的第二章《营养卫生》是营养学中的一部分内容,经协商由营养学教师讲授,因此应在体育保健学教材中删掉,避免了重复。

(3)第六章《運动性病症》与第十章《病症的运动疗法》,这两章的内容有些涉及到了医学上的问题,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基础,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删掉一些学生不易接受且实用性不强的部分。

2.针对培养目标增加一些实用性的章节

(1)应增加一些中医基础学中的第四章中《经络与腧穴》之类的内容,为以后的按摩学打下基础。

(2)可增加一现场急救的基本技术,针对一些中暑、触电、溺水、电梯停电、蛇咬等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增加学生的生活应变能力。

(3)足疗与拔火罐,现今的休闲保健会所都不在是单一的按摩院,而是综合各种项目在一起。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技能与种类,以便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就是所谓的艺多不压身。

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组教学

教师可以将课时分为三部分,理论讲授部分、学生实践操作部分、教师总结部分。学生三人为一个小组,使用一张按摩床。其后让学生直接就可以进行分组循环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最后对本次课进行总结。这是一种人们习惯接受的最直接形象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质量立即得到反馈,错误的动作得到矫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

2.互动式教学

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法。该方法分为提出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三步。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溺水、触电休克,可能出现呼吸和心跳骤然停止,应如何进行处理。然后提出假设,如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中每分钟口对口呼吸的次数,胸外按压中每分钟心脏按摩的次数等。围绕假设进行讨论,进一步在模拟人身上进行验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解答,得出正确结论。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学生有更多的思维机会,能有效加深记忆,提高理解能力,而且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讨论所学内容,并实际操作,因此印象深刻,容易记牢。

三、教学形式上的改革

1.改变教学环境

将我们原有的教室概念彻底打破,布置成为一个集按摩、足疗一体化的多媒体休闲保健实体店;可以与企业或者劳动培训部门合作,将这个实体店办成一个教学与培训一起的综合实体店。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教学与实践,同时也可以吸纳更多对保健有兴趣的人员来培训学习。

2.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将保健学的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配,每天晚上及周末安排学生在实体店内进行对外开放式的营业活动。主要针对身体的放松按摩、足疗、拔火罐、落枕的治疗等等让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每次操作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学生的报酬与材料的消耗费用。

3.与社会企业接轨

与合作企业定期进行技能交流,邀请企业技师到校进行讲座,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实体店经营的经营模式完全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来进行,要求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体店中担任不同职位。比如宣传与策划实体店的活动、人员的管理等。让学生充分利用实体店进行有偿的经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将来的就业机会与能力。

(作者单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篇5: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

摘 要:传统的大学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只有将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工作中,才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合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发展。文章从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两方面,研究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中的运用。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社会理念;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培养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当前,高校突发的危机事件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工作做得更好,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只有将社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处理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

一、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会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普遍采用政治教育为主,再配体管理的方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约束性、规范化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将社会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高校目前在这方面应用的还不多,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我国的高校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服务大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过于约束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空间很小。而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突出管理理念,强调大学生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学校要具有权威性。学校的管理目标是维护正常的秩序,使大学生不出现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采用大集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并制定严厉的禁止条文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如果没有个性独立,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理论来。在高校管理方面,高校要去掉大学生思想上的枷锁,全面解放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大学生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对问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3. 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以事为主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多样化,就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把社会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

4. 只运用补救性的问题处理方式,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传统的.管理方式中,问题产生以后才采取补救措施,教师疲于奔命,难以应对。因此,高校只有将社会管理理念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地预防一些问题在管理工作中的出现。事后的补救措施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并没有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只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才能促进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高校管理工作人员没有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那么补救工作做起来就会力不男摹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工作人才队伍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要将社会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工作中,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要对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理念。

高校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打败生活中的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够战胜困难,才能够在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高校管理工作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要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2. 搭建为大学生服务的服务平台

高校要主动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高校搭建的平台,要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同时,高校要吸引社会上的商家,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使其能够正常运营,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要代替另一种制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要在短时间内让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代替传统的学校管理工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是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融合了多门学科,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交叉之处。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代替传统的旧的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成熟起来,弥补和完善自身的不足。

4. 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

目前,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个性已渐趋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已经负有责任能力。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本,既把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又要把他们看作管理者,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以学生为根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必须做到: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各部门应尊重他们的意见,比如,可以定期举行学生代表教务座谈会、学生代表后勤服务座谈会,可以利用各种调查问卷了解真实情况,设立专门的意见箱、电子邮箱听取学生对于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针对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区别对待。比如,高校管理人员在做贫困生工作时要尤其注意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不同性格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生管理。学校的任务就是使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而严格,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相互之间责、权、利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抓大放小。学生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会、办社团,让学生会、社团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大学生做好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学校社会性工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大学生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能够优化大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晓涵.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D].兰州大学,.

篇6:药物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2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为高通量、特异性、快速的进行药物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1靶点的发现和确认: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包括基因位点、受体、酶、离子通道、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筛选与确定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不仅为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对新药的开发研制、建立筛选模型、发现先导化合物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Weingarten等用二维电泳和生物质谱联用技术,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寻找与其功能相关的蛋白靶点,以期找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新药物靶点。Hu等对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的抗癌作用机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他们对药物作用前后的卵巢癌细胞总蛋白进行了双向电泳以及质谱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70在药物作用后表达上调,然后利用热休克蛋白抑制剂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进行了后续研究,他们进一步发现热休克蛋白70能够对法尼基转移酶导致的癌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而热休克蛋白70的抑制可能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2]。

2.2耐药相关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在癌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抗肿瘤、抗菌以及抗病毒等药物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疾病难治疗、易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耐药机制的探讨已经成为了抗菌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与耐药相关的蛋白,如:磷酸丙糖异构酶、HSP27、Sorcin等可能与胃癌多药耐药相关;线粒体转录因子A、组蛋白H2B、组蛋白H4、核糖体蛋白L3等可能与结肠癌5-氟尿嘧啶耐药相关; Sigma调控因子RpoD和膜孔蛋白F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相关等。这些蛋白的鉴定为深入研究药物耐药性产生机制提供了线索,而且对进一步筛选具有潜在价值的抗多重耐药的药物治疗靶点具有参考价值。

2.3临床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蛋白质组学技术高通量、大规模的优势在临床药物研究中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根据不同病理过程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筛选疾病特异性发生变化的蛋白质,把这些特异的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作为生物标志物进行疾病筛查和分期、分型;根据不同治疗、用药阶段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的情况,筛选病程、药物作用相关的蛋白,利用这些蛋白标志物进行病程分析和用药时机的选择等;根据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疾病中的变化,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进程,对预后进行判断等。Eberini等研究了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前后血清蛋白质表达图谱的变化,发现不同的药物对血清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不同,而且血清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炎症参数如关节肿胀等平行。此研究表明,通过研究用药前后蛋白质谱的变化可以判断药物的疗效,进而为临床选择用药及观察疗效提供有力依据。

3展望

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从先导化合物设计、靶点的寻找与确认,到药物疗效和毒性的评价,最终到临床个体化给药的实现,都是蛋白质组学发挥其技术的舞台。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将对药物研究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将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易红,杨轶轩,陈主初,等.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胃癌耐药相关蛋白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33(3):267-76.

篇7: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学的研究

《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学的研究》课题小组

“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学的研究”的实验由我具体执研的一个全校性的英语学科教改实验课题。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工具课,要学好英语,英语实践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真正把英语在课堂中活学到应用的课堂却是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首先,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阶段。“说”英语(即口语测试),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仍是以书面的形式测试,使师生对英语的真实交际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社会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仍是重视学生分数的高低。甚至有的地方,就是把学生分数高低作为考评教师教育教学的唯一标准。

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还发现,讲日常交际英语用语的学生几乎没有。究其主要原因,教师授课没有把素质教育真正地引到英语课堂,仍以词法、句法、语法为课堂的主要内容,过多的书面作业,误导了学生。让学生以为英语会写就可以了。很少学生张口说。老师对语法、句法的过多讲解,但又没有教学生如何应用,使学生在考试中屡屡受挫。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这门科目完全丧失兴趣。为了使学生快乐的学习英语、快乐的考试,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特立此课题研究。

现行教材的设计,安排了许多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材料,在英语课堂中应让学生多操练,以利于学生把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多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以活动为载体。中国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脑、动手做更能学得好”,那种“填鸭式”教学,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不利于学生动手操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也知道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绝不是课堂上讲出来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动手操练。英语中的听、说、读、写,教材中不同程度地都有安排,有些教师懒于简单,便抹去了学生实践部分,更不利于学生动手操练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英语的真实交际。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呢?如何培养学生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呢?这就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把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教学生把知识点活学活用的理论和方法推广到其他科目。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第一、调查了解法:就是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的范围。第二、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部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案例研究,寻找途径,总结经验。第三、综合分析法:对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学校老师、学生的变化。该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运用。

据调查,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能力,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处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听课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上课经常处于机械、盲目的状态。既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又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此以往,势必更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宗旨。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责无旁贷地改变这种现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已成为我们教师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深深地知道: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是不会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而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他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支配知识,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因此,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为了促进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决定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间从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经过半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课题研究过程及基本方法。

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及初步实施阶段

1.领导重视,为课题的实施提供良好时保障。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校长给该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正是得到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才使该课题得以顺利实施。2.统一认识,打好思想基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转变思想、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搞好教学研究,尤其是学法,如何让会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许多教师都对如何让学生会英语有了深刻的认识。

3.发挥群众智慧,严格课题研究制度。

首先 我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集体备课时间搞好课题研究活动,每次活动要定活动内容,活动目的,研究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要学习哪些材料。第二,狠抓课堂主渠道,深人开展课题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形成技能的主要渠道;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主要阵地。学生自学能力强弱可通过英语课堂教与学的实践来实现;为此,我做到如下几点:

1.精心备课。

课题组成员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英语教学环节,充分应用学法理论,上好每一节课。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设计英语活动的时候,联系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活用语言,让他们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贴近的“购物”Go shopping、“野炊”Go for a picnic、“值 日”On duty、“最喜爱的人或物” favorite person and things;“谈论我们的教室”Talk about our classroom、“问路”Asking the way等等活动的设计,都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课堂教学双主体配合得当,师生关系融,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

2.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造语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开展“双重活动教学法”活动中,营造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尽量多用电教手段如:语音室、录像,光盘等,使英语课生动、有趣。我组教师到城里中学观摩电教课,回来后,动手自制幻灯片,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教师们还把生活中的实物,如苹果、大衣、玩具娃、电话机等带入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3.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空间。

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扩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的能力。

三、群策群力,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自学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其学习的信心,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半年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掌握了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

2、学生自己写的 “心得体会”三本(收集整理)。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大面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2.促进了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年多来,我组围绕“自主学习”先后进行了校级公开课,片级,公开课。

3.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求发展。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学校教研课题的立项,备课组进行了“英语学科学困生学法指导”的课题实验,英语自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为我校英语学科注人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给教师提出了一个立体思维的思路,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但是,在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验当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学法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功能,对写的训练相应就减少了,使得一部分中等生写的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艺术,在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写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有益教学的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英语教学成绩而努力工作。

宁化三中县级英语课题研究结题小结

《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学的研究》课题小组

本课题于2015年3月31通过专家论证,开始立项研究..到目前进行结题报告为止历时接近.期间,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层面上,本课题初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状。让教师在课堂中当了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质疑、探究。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题研究的实践层面上,初步形成了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操作方法。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较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目标。目前,课题研究已顺利进入结题。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课堂中教师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才能适应21世纪的学生? 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特立此课题研究。

(二)具体目标:

(1)真正意义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状。让教师在课堂中当了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质疑、探究。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教师的设计者、激发者、组织者这些角色的扮演,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英语实践和探究意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也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学质量;

(3)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把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扮演多个角色的实践及应用推广到其他科目。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第一、调查了解法:就是通过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只充当传教者的教学方式和的教师充当多个角色的教学方式下不同表现及感受。第二、实验法:通过实验不同班级对比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不同反应。第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部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案例研究,寻找途径,总结经验。第四、综合分析法:对相关的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学校老师、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的变化。该项课题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运用。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后三分之一学生受英语基础差和语文能力低,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仍较差

我校因各年段的学生七年级入学时,优生大量外流而生源差,较多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学生的积极性,可谓“差生多、优生少”,各年段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占50%左右,导致“领头羊”极少,即使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运用基本知识都有难度。

第二,英语活动开展少。英语活动是学生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展示,对激发学第三,学生由于阅历不够丰富,知识储量较小,视野不够开阔,对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活习俗、思维习惯等不够了解,给知识的运用不能够做到灵活。

二、课题研究过程及基本方法。

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及初步实施阶段 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帮助,但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英语活动安排还是不够。

1.领导重视,为课题的实施提供良好时保障。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参与课题研究,校长给该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正是得到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才使该课题得以顺利实施。2.统一认识,打好思想基础。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转变思想、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搞好教学研究,尤其是学法,如何让会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理论学习和课题实验,许多教师都对如何让学生会英语有了深刻的认识。

3.发挥群众智慧,严格课题研究制度。

首先 我充分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集体备课时间搞好课题研究活动,每次活动要定活动内容,活动目的,研究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要学习哪些材料。

第二,狠抓课堂主渠道,深人开展课题实施阶段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形成技能的主要渠道;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主要阵地。学生英语的运用活学可通过英语课堂教与学的实践来实现;为此,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1.精心备课。

课题组成员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英语教学环节,充分应用学法理论,上好每一节课。

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设计英语活动的时候,联系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活用语言,让他们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与学生贴近的“购物”Go shopping、“野炊”Go for a picnic、“值 日”On duty、“最喜爱的人或物” favorite person and things;“谈论我们的教室”Talk about our classroom、“问路”Asking the way等等活动的设计,都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能力。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课堂教学双主体配合得当,师生关系融,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信息的交流,使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学过的英语。

2.充分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造语境,培养学生英语对话能力。

在开展“双重活动教学法”活动中,营造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尽量多用电教手段如:语音室、录像,光盘等,使英语课生动、有趣。我组教师到城里中学观摩电教课,回来后,动手自制幻灯片,英语课上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教师们还把生活中的实物,如苹果、大衣、玩具娃、电话机等带入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身临其境,培养学生英语对话的能力。

3.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空间。

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英语小品表演,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扩展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

三、群策群力,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自学能力显著提高,从而增强了其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其学习的信心,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半年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和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掌握了有效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

2、学生自己写的 “心得体会”三本(收集整理)。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积累了课题研究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大面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2.促进了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年多来,我组围绕“自主学习”先后进行了校级公开课,片级,公开课。

3.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们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求发展。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学校教研课题的立项,备课组进行了“英语学科学困生学法指导”的课题实验,英语自学习能力的方法研究为我校英语学科注人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给教师提出了一个立体思维的思路,教师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但是,在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验当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学法重视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功能,对写的训练相应就减少了,使得一部分中等生写的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艺术,在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写的训练,使学生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有益教学的科研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英语教学成绩而努力工作。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

1、进一步激发英语“后进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多举办英语活动,让他们更有展示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2、经常和学生们交流些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让学生更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有趣及其一些知识的运用。

四、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1.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当了引导者,加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在课堂上老师大胆让学生来说和做,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更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3.我校各年级英语教学成绩取得明显的进步。九年级居全县第三,八年级居全县,七年级居全县第十

4.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影响初中英语听力的因素及提高策略》、《初中英语语法运用活学的方法浅谈》

篇8:社会体育学的研究进展

1体育教师“学情分析”的状态诊断

众所周知,体育教师的备课模式趋于一致,主要是从学生情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3个方面入手,俗称“三备”模式。而所谓的“学生情况”就是充分了解学生对有关体育运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学会(学懂)程度,简称“会能度”;所谓“备教材”指对该教学单元的运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熟悉与喜爱程度,对教学过程中学习可能产生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与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征)有了充分认识,是作为体育教师上课的前提,这便是“学情分析”。为了了解体育教师备课时“学情分析”的现实状况,笔者从中国知网和超星阅读器以文献搜索和问卷调查两种途径,对体育教师备课前对“学情分析”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呈现以下情况:从知网文献上看,2005—2015年体育教师“学情分析”的态势基本趋于上升,在备课中体育教师关注学情分析的人逐年增长,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江西省某高校学生体育锻炼项目调查表:如精教类,简教类,介绍类,体验类和锻炼类等教材,根据学生喜爱的教材类型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季节性、年度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对学校的年度工作安排进行合理的分配,为课程与学情两方面建构适宜的体育教学安排,是科学的、人文的互动。

2学情分析的之一——学习内容的出现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所有学情分析必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读与分析。那么体育教师在针对学情分析中到底应该涉及到哪些内容,主要研究分析学情内容哪些方面。通过查找与调查分析,近10年以来体育教师的学情分析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学习需要”的分析,这里主要包括学生与体育教材距离的分析,学生认为所需要学习的体育教材学习有难度、并且对其缺乏兴趣爱好诸如此类的分析研究;二是学生对学习预备的探讨,主要有体育教材内容是否简单易学的探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分析,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进行把控,对学生现实掌握的体育基础进行探讨,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习惯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情况进行了解等。

3学情分析之二——学习方法的应用

关于一线的体育教师对学情分析,从学习方法着手的调查结果为:只有5.6%的教师讲明了自己在学情分析过程中关注了体育教学方法,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94.4%的体育教师没有在学情分析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构想。那么在为数不多的体育教师中又可以分为两类情况。其一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简称资深教师,正如此类教师所说:“首先是凭借多年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以及通过观察其他任课老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得知学生在学习该项运动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此类运动时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此类资深教师的做法是依据自我为中心和同事交流、观察而进行判断得出的教学方法。其二是体育教师通过第一节体育课堂的测试与观察或者是通过分析该班级历年体育测试的成绩分析得出,如对篮球运动的“喜欢”“态度一般”“不喜欢”的同学现场调查得出百分比。

除了以上情况外体育教师还依据以下几个方式方法判断:其一是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预习思考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对该疑问进行检验与解疑,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在课前关注该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本课要上的相关联的运动技术,明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或者可以让学生进行提问,或请学生通过书写预习的心得与体会,谈谈学生初次了解该运动项目的喜好与感觉。其二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示范、交谈、提问等方式了结学生对该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水平、兴趣热度,在实际情况下把握学生情况的变化。其三是通过练习的实际情况,如提问,交谈等手段,就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完成的实际情况,与体育委员和体育能手进行交流并征求意见。其四是依据学生体育单元测试的成绩与表现进行诊断,对每一次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当然有部分体育教师会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与交流,有的体育教师会根据每次教学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调查,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意见。有的则是学期之初对学生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需要。

与此同时,研究发现体育教师对学情分析方法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体育教师这样说:“要想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就必须和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想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一些教师是这样讲:“结合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原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对所掌握的技术难度和相关练习方法上有选择,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学习运动技术的学习状态,要时常激励鼓舞学生,与学生交流谈心”,还有些体育教师说:“依据班级学生水平,确定学习技术动作的重点与难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助学习”等一系列的方法。那么基于以上的分析,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因生、为生、爱生的原则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4学情分析之三——学习结果的达成

要想实现体育教学学习结果的完满,就必须对学情分析进行研究与分析。其中学习结果的达成必须明析怎样的学习结果才是完美的,这主要从学情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正如日本山本贞美教师在教学:《8秒钟跑的成功案例》时的分析:作为一个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他在教授高中女生50 m跑的过程中,他发现学生基本以一副疲于应付的心态完成教学要求,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参加,基于这个原因山本贞美老师重新构造50 m跑的教学方法,以8 s跑为时限,不管你跑得快慢,首先你必须尽自己所能在8 s时限内跑到你自己所要求的终点,然后根据第二次、第三次所跑的距离进行打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比赛的过程,抛开了跑得慢与跑的快的学生之间的对比,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枯燥乏味50 m跑运动的兴趣,而且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奠定基石。这不仅是激发了学生运动参与热情,更惊醒了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数字时代下的学生。

更多的研究表明,数字时代下的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要想实现高效、完美的体育课堂就应该结合体育教材和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进行学情分析,而有些体育教师则针对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学校的性质和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探讨,有些只是依据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5学情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分析的手段途径过于单一。从教学设计与教案分析表明,其学情分析主要是经验判断下的产物,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未免缺乏科学性,仅有少数的体育教师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教材内容与学习结果基础,通过实际调查、交流、观察、前测、后测、作业比对分析进行较成熟、科学地学情分析后进行教学设计,可见要想设计出高效的、完美的体育教学设计方案是今后体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是学情分析过程比较粗疏。从实际调查可知,学情分析主要是粗线条的,三言两语的简单评判分析,多数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结合教学环境和学习状况展开探讨,对教材内容分析不分层次,往往形成趋于一同的学情分析,往往想把教学内容通过短短45 min的体育课堂给呈现出来,这就会导致“只见判断,不见分析”或是“只见结论,不见过程”的现象;其三是对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以往的学情分析过于拘泥于形式,蜻蜓点水的分析较多,对学情与教学内容之间关联性缺乏具体分析,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着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运动技术难度有差距”或是“学生学习单个动作没有问题”等粗浅的判断,根本没有去思考学情与体育教材运动技术教学的具体内容的临界点,只是一种表面粗浅的判断,很难深入到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具体层面。这就会导致“体育技术动作学习的低水平重复”,难以把对学情分析的实际情况转化到体育教学设计中,致使体育教学设计对学情分析的应用只是流于形式的课堂现场。

6从“学”的视角重构体育课堂的基本方向

(1)构建一套适合学情分析的框架,可以把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作为学情分析的模式。

(2)依据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针对学生需要进行解构教学,以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运动基础分析进行教学设计。

(3)针对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4)将学习的最终评估作为结果,评估主要以学情分析、教学进程、教学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考量。

摘要:文章基于体育课堂,从“学”的视点进行建构,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就体育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从体育教师自认为非常有效的学情分析,发现很多应用于实践课堂中往往被现实印证为无效。为突破这一困境,唯有体育教师以“学情分析”为着力点,从分析方法、分析内容、分析结果3个维度分析建构,以便为高效的体育课堂互动建立起一种思维途径。

关键词: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中实践活动报告范文下一篇:申报项目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