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探微

摘要: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具有学术史和思想史双重价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以历史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跨学科方法构建的中国原始社会史体系,成为20世纪上古史重建的一种主要路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者极力勾画一个无私有财产、无阶级、无压迫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既借此批驳“私有制恒有论”,又服务于当下的社会革命和民族斗争。他们以原始社会中的无私有财产、无阶级等共产主义景象投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进而指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术界兴起的疑古运动,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上古黄金世界的迷信。然而疑古思潮不仅未能阻止学人们的“稽古”之情,反而愈加强化了他们以科学方法探源的热情。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不仅作为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且成为他们解释历史的工具。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介绍原始社会的相关理论。第二章梳理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40年代末期,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大体而言,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处于理论宣传阶段。该时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化论为主,原始社会作为社会进化阶段之一环而被人们熟知。30年代后,在继续宣传社会进化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尝试中国原始社会研究。以吕振羽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开始探索在坚持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下,如何建构中国原始社会体系。40年代后,中国原始社会研究呈多样化展开,不仅原始社会史专著相继涌现,且随着马克思主义者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解释中国历史,原始社会研究开始出现在中国通史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开始注重中国历史特殊性,原始社会的研究出现了从强调“一般”到并重“一般”与“特殊”的转变特点。第三章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主题内容。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内容丰富,其中一些主题贯穿始终,如“原始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平等”、“氏族社会”。“原始人类的起源”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他们对原始人类起源的认知经历了由“人是猿,不是神”到“劳动创造了人”的转变。随着中国人种外来说的盛行,马克思主义者将原始人类起源的探讨转向中国人种起源的辨析。关于“原始社会的平等”,具体表现在政治上的原始民主,马克思主义者多以中国古代的“禅让制”来论证原始民主制的存在;经济上的平等指的是原始社会无私有财产。马克思主义者揭示原始社会的无私有财产现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私有制恒有论”的荒谬。关于“氏族社会”这一论题,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原始社会中存在一个先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母系社会,且女性拥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但这一认识被现代人类学家证明是错误的,母系社会并非普遍存在,且母系社会衰落之后不一定是父系社会。同时,母系社会中女性地位虽优于男性,但并不意味着存在一个母权制社会。第四章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方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采取历史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史料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重新审视、择取史料,主要体现在对地下材料、神话传说材料以及“伪史料”的运用上。在借鉴考古学成果上,主要表现为:其一,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原始社会的书写中加入了大量史前考古发现研究。其二,由于受自身考古学理论水平的限制,他们多以考古材料证明原始社会的某些特征,缺少对考古材料的专业分析,存在明显不足。在借鉴人类学方法方面,他们多参考恩格斯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具体表现在原始社会分期、原始社会中家族结构演进以及古代社会发展历程的普世性三个方面。由于受恩格斯的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对摩尔根原始社会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但从思想史角度看,摩尔根和恩格斯的影响不容忽视。第五章分析并总结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的现实旨趣,即以原始社会投射共产主义社会,并试图回答“中国往何处去”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在描述原始共产社会的无私有财产、无阶级、无压迫,以及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友爱的美好景象时,他们会有意识地强调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野蛮的生活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是为了突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归属。同时,由于共产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有某些相通之处,故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多会引用传统大同社会的描述来比附原始共产社会的平等、自由等美好景象,从而间接证明了原始共产制社会的存在。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是一个融学术和思想于一体的复杂论题。从学术研究角度出发,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原始社会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如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法、母权制社会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者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解释中国原始社会史,均被现代学者证明存在一定错谬。但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构了一个中国原始社会体系,为“无人问津”的中国上古史填补了空白。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的学术史价值。就思想史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者在原始社会史料缺乏,论证不足,颇带有几分“冒险尝试”的情况下,他们仍要建构出一个无私有财产、无阶级、无剥削的原始共产社会,究其本质是为了回答“中国往何处去”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原始社会的研究,为共产主义理想寻找了历史证据,这正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研究的思想史价值所在。

关键词: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

学科专业:中国史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术语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四、本文思路、方法及主要观点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晚清以降的上古社会研究

一、中国上古史观念的转变:从“传说时代”到“史前史”

二、关于中国历史叙事的起点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社会理论传播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的论述

二、列宁提出“父权制的原始社会”

三、斯大林确定原始公社制为人类五种生产方式之一种

第二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始社会研究历程

第一节 “主义”的引介:1920年代的社会进化论与原始社会

一、社会进化论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

二、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进化史中的原始社会论述

三、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特点分析

第二节 普遍规律与本土建构: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原始社会研究

一、社会发展史视野下的原始社会研究

二、1930年代中国原始社会研究本土化的兴起

三、1940年代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的多途发展

四、30、40年代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的趋向:并重“一般”与“特殊”

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的主题内容

第一节 人类起源问题

一、人和猿同一祖先:“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

二、“劳动创造了人”

三、中国人种起源说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平等”问题

一、经济层面的“平等”:无私有财产

二、“禅让说”与原始民主政治

第三节 氏族制度

一、母系社会是否存在?

二、原始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母系制”还是“母权制”?

第四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史料学方法

一、地下材料的大量运用

二、神话传说材料的大胆使用

三、活用“伪史料”

第二节 考古学与原始社会研究

一、史前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的轮廓

二、考古学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 以人类学理论建构原始社会:摩尔根、恩格斯与中国原始社会研究

一、摩尔根、恩格斯的人类学理论在民国时期的传播

二、原始社会分期

三、原始社会中家族结构演进的认知

第五章 革命理想的远古投射: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始社会研究旨趣

第一节 为共产主义理想寻求历史证据

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

二、大同社会与原始社会

第二节 为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

一、“后五四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批驳私有制恒有论

二、抗日战争时期:原始社会史中的民族主义倾向

结语

附录: 民国时期原始社会研究论著材料(1921-1949)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情景教学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农业产业化切入点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