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特征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以2007—2016年1281篇关于社会思潮研究的文献为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分析,分析了国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主题、演进路径和研究前沿,并利用可视化方法,对国内社会思潮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还对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并对社会思潮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特征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会特征研究论文 篇1:

南省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者社会特征及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者社会特征和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参与者的社会特征为,年龄集中在31——50岁之间,女性的比例明显的低于男性,文化程度大多数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个体自由职业、学生、事业单位工作者和公司管理人员占多数。网球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建议:加强网球俱乐部的发展、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加强网球文化宣传。

关键词:网球运动 社会特征 消费结构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施行,网球运动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河南省南阳市的网球近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主要表现在群众性网球运动的良好开展,网球场馆日益增多,参与网球运动消费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都要求我们对网球运动参与者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充分了解参与人群的基本特征,从而促进南阳市网球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所以,我认为当前社会网球运动参与者的基本社会特征和消费结构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南阳市网球参与者的社会特征与消费结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借鉴其中对本文有指导性作用的研究结果和方法。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调查问卷,对河南省南阳市4所网球俱乐部,网球运动参与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收回的有效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2.4访谈法

对河南省南阳市网球俱乐部主管及教练针对网球运动发展方面的知识和如何更有效的开展网球运动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网球运动参与者的性别特征

根据表1调查结果分析,河南省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人群性别差异很大,所有被调查者当中63.8%是男性参与者,只有36.2%是女性,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男性多数比女性偏爱运动,而且男女的生理特征决定女性相对爱好形体训练类运动项目,例如瑜伽、普拉提,而男性比较喜欢竞技类运动,例如篮球、网球;家庭因素也影响到女性参与网球运动,女性一般工作之余要操持家务,闲暇时间少于男性,参与网球运动的比例也少于男性,虽然参加网球运动的男女人数百分比相差比较大,但有很多现象表明女性参加网球运动的积极性很高。

2.2网球运动参与者的年龄特征

根据表2数据分析,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44人,占总人数的24.6%,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社会家庭对子女的全面教育思想,并且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因为河南省的少年短网开展的比较好,其场地小,球速慢,深受少年儿童的喜欢;而16-30岁网球运动参与比例为16.6%,这部分大多数是大学生或者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他们很多参加网球运动是由于社会的潮流,他们普遍经济收入不高,上班族要面对工作压力,学生还要面对学习的压力,所以这一个年龄段的网球运动参与者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但都不稳定,人群的流动性和波动性比较大。31-50岁的网球运动参与者是受调查者当中比例最高的,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就是,健康观念比较强,经济收入比较高,工作单位比较好且很稳定。这一年龄段的人参加网球运动比较固定,他们参加网球运动多是休闲娱乐、缓解精神压力。这次调查50岁以上的网球运动参与者很少,只有16人,占8.8%,主要是由于网球运动作为南阳的一种新兴运动,还不能被这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他们认为这种运动对体力要求太高,只适合年轻人来做,这也是由于网球运动在南阳开展时缺乏宣传的结果。

2.3网球运动参与者的学历特征

网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学历在很大程度上对参与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球运动参与人群有三分之二是本科以上学历,占调查人数的67.2%,其中,本科占46.1%,硕士及以上学历占21.1%。由此看出,网球运动参与人群受教育程度很高,因为网球属于文明、高雅、礼貌的运动,参与网球运动,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来了解网球文化和网球技术、战术。有一个比较反常的现象就是,南阳市初中及以下阶段的网球运动参与者占16.6%,高于高中和大专,主要因为河南省少年儿童短网的普遍开展,这也是河南省南阳市网球运动一个先进的地方。

2.4网球运动参与者的职业特征

网球运动参与者历来都被赋予高尚、文雅、有教养的“贵族”,许多人认为只有社会上层的精英和在社会上比较有身份的人才参与网球运动。表4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参加网球运动的被调查者都已参加工作,只有少部分是在校学生或无职业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南阳市的网球运动参与者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自由职业者和公司企业管理者三群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广大的学生群体和青年中也蕴藏着巨大的网球运动开发潜力。

2.5网球运动参与者的收入特征

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网球运动参与者提供资金和物质保证。通过表5的调查表明,78.3%的网球运动参与者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在南阳市目前的经济收入条件下,南阳市参与网球运动者大部分是中高收入者,网球运动仍然是一项消费较高的运动项目,这些消费主要集中在网球拍、网球、网球鞋和场地费上面如,市场上网球拍的价格大都在1000-2000元之间,而且网球和球鞋都是易耗装备,每次进行网球运动还要收取网球场地使用费,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很难保证长期从事网球运动。虽然现在网球运动在南阳市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网球运动受场地和装备影响较大,其运动消费还是高于其他一般体育运动项目,对于南阳市的网球运动参与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

2.6网球运动参与者月均消费特征

网球消费水平表明,一定时期内,人们网球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网球消费水平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网球运动的认识状况。根据南阳的实际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从表6数据可知,南阳市居民参与网球运动的消费意识很浓,有63.8%的网球运动参与者每月投入到网球运动上的消费金额在300元以上,其中有7.7%的人每月消费金额超过了500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者的网球消费支出是比较高的,这说明网球运动在南阳网球消费者心目中已占居了一定的地位。根据调查,从消费类型看,绝大部分的网球运动参与者在网球运动上的消费主要是以实物型为主,即其花费主要是用来购买网球拍、网球、球鞋等。

2.7网球运动参与者技术水平特征

通过表7可知,掌握正手技术的人占比例最高,达到93.4%,其次是反手技术和发球等技术。这说明了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者所掌握的基本网球技术还很有限,大多数人只掌握了基本的正反手技术和发球技术,反映出南阳市网球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缺乏高水平的运动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阳市网球俱乐部的教练员水平相对较低。

2.8网球场地数量调查

南阳市占地面积26591平方千米,人口1054万,而通过表8的调查可知,南阳市网球场地资源有限,社会上的网球俱乐部加学校的网球练习场地也不过56片,其中学校内部的网球场地只对学生开放。除去学校的网球场地,社会上的网球运动爱好者可利用的场地只占场地总数的一半,只有28片,且全部收费,这二十片网球场地远远不能满足南阳市网球爱好者,无形中也阻碍了南阳市网球运动的发展。

2.9影响市民参与网球运动的因素

通过对经济因素、场地因素、年龄因素、时间因素、网球难学等因素对南阳市网球参与者进行调查,影响他们参与网球运动的首要因素仍然是经济因素。场地因素对南阳市网球运动开展的制约也很突出,一是因为南阳城市小,政府用于规划网球场地的土地很少,另外是因为网球运动近几年在中国影响比较大,传播比较快,但南阳市网球硬件设施比较滞后,尤其是网球练习场地比较少,也是制约南阳网球运动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闲暇时间和网球难学因素也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是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因是网球仍然被大部分人认为是高消费运动,收入多少是决定因素,工作繁忙和可支配时间较少让他们无法抽身进行体育锻炼,同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不足一定程度从心理上影响到居民的参与热情。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南阳市的网球运动参与者大部分是中青年,本科以上高学历,具有稳定工作的中高收入者。

(2)南阳市网球运动参与者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缺少高水平的运动员和专业教练员。

(3)经济因素是制约影响大众参与网球运动的首要因素。但是大众参与网球的积极性较高,有利于网球运动的开展。

(4)南阳市地区网球场地数量少,高校网球资源没有充分的利用,是影响南阳市网球人口数量的重要因素。

3.2建议

(1)针对南阳市开展网球运动的高校,应当适当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网球老师,充分利用学校网球资源,为南阳网球运动培养后备人才,壮大网球人口。社会上的网球俱乐部,聘请的教练员一定要正规,技术要过硬,为网球运动参与者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各个俱乐部之间要多多联系,多举办网球赛事,以提高俱乐部参与者的网球技术水平,和参与积极性。网球俱乐部应根据网球运动参与者的特征,制定相应的网球场场和网球俱乐部的相关设施,不断提高网球市场竞争能力。开发女性参与者和学生群体这一巨大的网球运动的潜在市场,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探究有助于女性参与的网球运动和訓练方法,推出有助于满足学生网球爱好,又不耽误他们太多学习时间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最大程度的吸引这两部分人加入网球运动中来。网球运动消费定位于社会中产阶层,采取有效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与网球运动,在不断壮大南阳市网球人口的基础上,合理调控网球运动的消费。

(2)南阳市政府应根据本地的网球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调控网球俱乐部的收费标准,而不止是只有少数高收入人群参与的“贵族运动”,让网球运动在南阳成为一项大众运动。在政府的调控下多见一些免费的网球练习场,消除网球运动参与人群多,而网球场地少的局面,以满足人们对网球运动的需求。引导广大网球运动参与者的网球消费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制定有利于本地网球运动或网球产业发展的措施,为网球运动爱好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促进地方网球市场的繁荣发展。

(3)想要进一步加强南阳市网球发展,壮大南阳市网球人口数量,不仅需要体育媒介的宣传推广,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网球运动,还要从青少年抓起并多组织网球比赛。加大对网球运动的宣传,使人们明白,网球运动是男女皆益,老少皆宜的一项运动,消除人们对网球运动的片面看法,还要增强与媒体的合作,提高人们对网球运动的关注度,使人们更加熟悉和了解网球运动。通过邀请人气比较高的网球明星比如郑洁,李娜等做电视节目、去有条件的体育场训练比赛等,为网球球迷与网球明星的接触和互动提供平台,提高人们网球运动的参与热情,增强南阳市网球运动的人气。

作者:王星 石敏

社会特征研究论文 篇2:

近十年国内社会思潮研究的知识图谱

摘要:文章以2007—2016年1281篇关于社会思潮研究的文献为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词分析,分析了国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主题、演进路径和研究前沿,并利用可视化方法,对国内社会思潮研究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还对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并对社会思潮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会思潮;知识图谱;CiteSpace;共现网络;突现词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思潮交锋从未间断过,随着互联网及其各种终端的快速发展,这种交锋越来越社会化、显性化、白热化。不可否认,社会思潮的兴起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提升了民众的自主意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但是也对价值观、思想领域、民众的认同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因此,对社会思潮进行研究,日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3]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综合内容分析、数据挖掘、文献计量等方法,力图呈现2007—2016年以来我国社会思潮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和前沿、发展趋势。

一、社会思潮研究的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绘制知识图谱来实现学术研究可视化成为可能。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信息可视化的工具比较多。本文选取了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教授陈超美(Chaomei Chen)開发的CiteSpace软件。该软件基于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普莱斯科学前沿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洞理论、科学传播的信息觅食理论和知识单元离散与重组等理论 [4],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是学术研究信息可视化较为经典的软件。

(一)文献出版数量。为保证数据全面、准确,本文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数据库为检索对象,文献为“期刊”,检索条件为篇名含“社会思潮”的论文,时间跨度为2007—2016年,文献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7年1月4日。检索结果显示,近十年有1281篇(剔除了无效文献)以“社会思潮”为篇名的研究成果。对所得文献数据进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统计分析如图1。

在观察期内,国内社会思潮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整体趋势线呈上扬态势,这说明社会思潮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0年是最近10年研究的拐点,其前4年为快速增长期,后6年为平稳发展期。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开始重视社会思潮的发展。在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在社会生活领域,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在思想领域,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族主义的讨论常见诸报端,社会思潮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明显。

(二)研究领域和出版载体。从2010年开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每年都会评选10大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论、民粹主义、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主义、新儒家、宪政思潮等,有些此起彼伏的感觉。社会思潮呈现出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多元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等特点。[5]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思潮的产生、争锋、传播更加便捷、快速。但是从最近3年来看,社会思潮的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研究数量上并没有增加,甚至还有略微的下降,社会思潮研究和社会思潮发展并不相称。从研究的学科分布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455篇)、思想政治教育(228篇)、社会学及统计学(186篇)、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154篇)、马克思主义(61篇)等领域,教育成为社会思潮研究的着力点。从文献出版期刊来看,社会思潮研究的出版分布较广,权威期刊较少,专门研究的期刊还没有(图2)。

(三)研究队伍。社会思潮研究者众多,从2007—2016年十年间来看,丁祥艳的研究成果较多。其有影响力的作品为发表于2010年的《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鲜明特点》。超过5篇的作者超过10人(见表1),这说明该领域的研究相对专业化。

但是从研究网络图来看,在264位研究者中,连线只有41条(见图3),这说明社会思潮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比较少,这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基本吻合。

(四)研究机构。研究机构的分布是考察一个研究领域热度的重要指标,2007—2016年间,武汉大学的发文量处于较高水平,南京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也有较多文献(见图4)。

二、社会思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一)研究主题追踪

研究时间切割设置为2007—2016年,切片长度为2年;主题词来源同时选择标题、摘要、系索词和标识符,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阈值选择为TOP30。运行后得到72个节点和232条连线,网络时区图中中心度节点如图5。关键词中心度可以代表了这10年内社会思潮研究的主题,本文按照中心度对关键词进行筛选(表2),从而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

首先,2007年是近十年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节点。2007年中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不仅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也使社会思潮研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这一阶段,大学生、西方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3个关键词呈现出较强中心性,这几个关键词也是整个研究的核心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思潮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社会思潮研究绕不开的关键概念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则是社会思潮产生和传播的重要群体,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体系尚未固定,最易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和社会思潮的关系,是整个社会思潮研究的重要指向;“西方社会思潮”是我国社会思潮的参照对象、思想渊源,有时甚至对我国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关于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形态研究则是研究的热点,比如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同时意识形态领域、核心价值观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8—2009年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开始多样化,研究主题开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代社会思潮等核心概念。如果说2007年前后的研究还是对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关注的话,2008—2009年的研究开始注意总结、归纳、提升,研究关注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思潮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我国社会思潮也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等和社会思潮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这一阶段社会思潮的研究开始深入、发展。

2010—2012年作为社会思潮的转折点,有关社会思潮的研究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从共现词图谱上看,这一阶段没有中心度较强的关键词。2013年之后,社會思潮的研究出现了新的突破,其出现了一些新的关键词,且中心度呈现出较小、较少、分散的特征。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是社会思潮对“思想行为”的关注,这说明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从概念过度到对行为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呈现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会思潮特征。但是总的来看,近几年的社会思潮研究,还没有跟上社会思潮的实践。

(二)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

基于关键词中心度研究和关键词共现网络的关键路径分析,对社会思潮理论演进的主要路径进行标注,可以发现社会思潮研究领域的主题演变(图6)。从关键词共现图谱来看,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关键词在图谱中的位置相对较近。本文从图谱来看,试图梳理出社会思潮研究的几个路径:

一是基础理论路径。这一路径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当代社会思潮等组成,他们构成了社会思潮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是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路径。这里仅仅列出新自由主义,实际上还包括社会思潮的其他表现形式,比如新儒家、民粹主义、新左派等。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这一路径主要指向教育领域,说明社会思潮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等。

(三)研究前沿辨识

研究前沿的识别与追踪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最新的演化动态,预测该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在研究中,前沿往往通过词汇或短语出现的次数的变化来进行分析。[6]在CiteSpace软件中,可以利用突现主题术语,来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统计发现,社会思潮在2007—2016年十年间突现词信息(表3):

1.2007—2010年间,社会思潮研究处于繁荣阶段。和前述关键词中心性相比较,2007年前后都是社会思潮研究的发展期,这一时间段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心度都较高。但是比较起来,在2007—2010年间,突现词主要体现为“意识形态领域”、“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思想共识”、“十七大报告”、“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有效途径”等。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人民群众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如何在社会思潮中形成社会共识,如何在纷扰的社会思潮中完成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任务,如何进行现代化和时代精神建设等。

2.2011—2012年间,社会思潮研究的突现词数目下降,这和前述关键词共现关于这一阶段处于转折期判断相同。这一时期研究的前沿主要包括多元化、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体现为较为宏观的研究特征。

3.2013—2016年间,社会思潮研究向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既有较为宏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研究,也有较为微观的大学生、新媒体、思想行为的研究。其中2012年提出的“中国梦”概念很快地被社会思潮领域进行研究,体现了社会思潮研究的敏感性、前沿性。此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中的激烈交锋,也成为这一阶段研究的前沿话题。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在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理论性或学术性是社会思潮的一种内核,它是社会思潮区别于社会心理的重要标志。[1]因此,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必不可少,而对社会思潮研究的研究则是总览该领域研究现状,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绘制社会思潮研究的知识图谱,辨析出社会思潮研究的研究主题和演进路径,并通过共现词网络分析,找出突现词,发现社会思潮研究的前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1.社会思潮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社会思潮研究虽然总量不大,但是社会思潮研究中作为研究基础的关键节点文献明显,同时,作者网络、机构网络、研究发展的共引连线都很明确,这为社会思潮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国内社会思潮研究在持续发生变化。社会思潮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意识形态到社会行动、从国家政策到大学教育、从传统到新媒体,出现了明晰的变化路线,这说明社会思潮研究一直在进步,一直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着。

3.社会思潮研究格局进一步扩大。社会思潮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新儒家、新左派、生态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思潮本身,而是扩展到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等方面,同时,社会思潮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研究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对于社会思潮的研究,在强化本体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思潮的相关议题进行研究。比如,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思潮研究,有研究者就提出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学一线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被弱化,不少高校忽略了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政治要求。[7]因此,高等教育中如何把握社会思潮的产生与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坚持理论建构的现实性原则。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脱离现实,需要通过不断的现实观照提升研究的层次。不少研究借用国外概念,附着于国外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这对社会思潮研究不利。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社会思潮的研究主要以分析、推理为主,关于社会思潮的计量方法、田野调查等还不多,今后研究这一块还需要丰富。

总体来看,国内社会思潮研究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研究领域上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前沿上研究议题还需要进一步丰富,需要改变当前研究缺乏多样化、深入的探索状态。要注重社会思潮研究分支的开拓,从而使社会思潮研究形成广泛、系统、务实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的内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7-11.

[2]张军,张俊华.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J].理论探讨,2016,(1):73-76.

[3]林泰.把握社会思潮的构成要素[N].人民日报,2016-2-17(07).

[4]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3.

[5]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2010—2014社会思潮动向调查分析报告[J].人民论坛,2015,(1).

[6]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3):3693-3703.

[7]王洪斌,刘天.“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6):101-103.

(责任编辑 焦德武)

作者:陈海瑾

社会特征研究论文 篇3:

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的心理行为特征及社会生成研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直播收到青少年的追捧。本文从网络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网络直播,对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呈现进行分析,研究其心理成因,以期构建新型网络安全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直播;网络心理学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1]随着人网交互的加强,互联网应用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于是研究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网络心理学应运而生。在众多使用方式中,通过网络将现场以视频、语音、图像、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网络直播受到青少年的疯狂追捧。截止2018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数量高达3.97亿,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5.4%。故笔者拟以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行为及其社会生成进行探讨。

一、网络直播的媒介特性

直播的产生可追溯至电子媒介刚刚兴起之时,以简陋的形式存在,后逐渐突破时空维度得以呈现,如香港回归电视直播。后来,随着数字媒体崛起、资本助推,直播的运用范畴进一步延展,2016年迎来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出现井喷式发展。

相比传统媒介特性,网络直播对其进行了有效整合和长足发展。结合媒介丰富性理论,网络直播的媒介特性表现在三个维度。首先,传播方式多样性。在直播过程中,播主能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情、图片及所在环境等多种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也可以采用卖萌、比心等个性化方式对受众表示回应和关注。其次,传播时间实时性。所有表达都是采取同步的方式直接采集并呈现,参与直播的双方可以获得实时同步的沟通、响应的能力,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再次,传播关系互动性。播主可以及时了解受众的感受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受众在接受播主的反应的同时还能实时了解其他受众对直播内容的反应,更具场景性、互动性。

二、网络空间的心理体验和行为呈现

网络直播平台作为一新型网络媒介,凭借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传播的优势,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具有高互动强社交的特点,让参与者带来丰富的即视感及近乎面对面交流的体验,真实而且直接。壁垒的打破使参与者能感知彼此的心理效果,找到在冷漠而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久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强烈的感知体认,让参与者享有较高程度的社会临场感。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符号化的信息存储库,实际也就决定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符号化的互动。”[2]网络空间中,人是以网名这一符号进入直播间,而网名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符号,参与者可以重新打造一个与现实完全脱离的身份来参与网络话语狂欢。隐匿性和虚拟性让参与者使用直白甚至赤裸的方式表达自我,现实中堆积的愤懑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得以宣泄和消解。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空间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功能。同时,在受传者的自我表露中,高度的互动感和临场感让其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会让参与者暂时忘记现实世界,获得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

网络空间中人为构建的符号是虚拟的,但是其只作为人存在的一种表征,其背后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仍蕴含着参与者的情绪轨迹和文化背景。青少年在网络中构建的自我是现实中自我想要实现的或者已经实现的,其心理是相互联系的,甚至保持一致。目前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强、知识水平较低、认识不到位等发展特点,导致其参与直播内容泛娱乐化,电竞赛事直播、户外直播、娱乐互动直播等备受追捧。加之闲散時间富裕、生活压力小、使用网络成本低等原因,青少年网络使用度较高,沉溺于直播虚拟世界的时间偏长,产生媒介依存症。

三、参与网络直播的心理成因

“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的概念。[3]在传统社会中,管理者自上而下地俯视,被管理者相信自己无时无刻都逃不脱上级无所不在的目光。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如今社会已经从“全景监狱”发展到“共景监狱”。“共景监狱”与“全景监狱”的一人监管相反,它呈现出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人的凝视。因此,一个人凭借自我经历而产生自我认同期望的展现,数字空间无疑是最好的平台,能消弭距离拓展界限。传播主体竭力展示自己的精致的生活,并被众人观瞻,充分满足了传播主体自恋情结。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社会行为的背后都应有相应的动机和需求,接受主体观看直播可以满足其对播主隐私生活的窥探心理。这种窥探正大光明,没有道德束缚,加之部分播主修养低,在收益的刺激下不惜以低俗的姿态迎合受众需求,满足受众的虚幻臆想。有的播主通过喊麦、才艺展示、拉拢明星、依靠残疾弱势群体等方式博取眼球,同时融入弹幕、打赏、聊天等互动,青少年沉浸其中忘却现实,以排遣空虚、无聊的情绪,并构建一个有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区域。

四、结语

网络直播起源于草根文化,是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客观产物。目前精英阶层逐渐使用直播,展现传播其思想和文化,传播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但是,它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直播内容存在浅薄和庸俗的问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树立有不良影响。所以,促进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网络直播平台的自我规范,也需要社会监督、法制完善和行政规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2月)[R/OL].[2019-03-01]. https://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2.

[2]井玉贵.网络互动:从技术幻境到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67.

[3]吕安心.斯特超级全景监狱与福柯全景监狱比较研究[J].写理论,2017(7):105

作者:雍宛苡

上一篇:网站生物学科论文下一篇:政府采购起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