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基于WSR方法论思想,以WSR的物理、事理、人理为内容维度,构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三维模式,并依据“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核心指导思想,提出了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有效运作的路径措施,以最终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1:

体育民族志的研究视点及其启示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SSCI数据库收录的3本体育社会学期刊IRSS、SSJ、JSSI中刊载的116篇体育民族志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当前体育民族志研究视点多元,涌现出本土民族志、海外民族志、虚拟民族志和自传民族志、个人生活史以及反思性研究等不同式样的文本,为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诸多启示。

关键词:体育人类学;体育民族志;综述

文献标志码:A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人类学家记述可信而严谨的真实故事,常以逐字逐句引用被研究者的话语及其对事件过程的“深描”,使他们在自身文化背景中发声。这种以当地人的视角所描绘出来的事件形象而生动,以现实生活构成的社会文化中独有的生命体验,能够在“整体生活方式”的语境和“自然化”的背景下考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民族志研究有利于拓展知识和视野,加深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解。

在探讨文化、国家、民族和社会(社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体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体育民族志作为体育人类学重要的研究形式,为考察人们与体育相关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社会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视角。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记录个人或群体与体育相关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可以使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诠释体育的深刻内涵。由于人类学发端于西方,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相对丰富,而在我国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科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亟需梳理当前西方学界运用民族志方法,阐释体育文化实践以及研究反思,为促进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提供借鉴。

当前国际尚未出版发行专门的体育人类学期刊,大部分体育民族志研究发表在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期刊,故本研究选取被S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体育社会学领域同行评议期刊《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体育社会学杂志》、《体育与社会问题杂志》上的民族志研究文本共116篇进行分析(检索日期为2014年12月)。同时由于“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描述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梳理学科研究成果、掌握学科发展趋势和不足,推动科学的创新,本研究运用该方法对上述样本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西方体育民族志的研究特点及其对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1体育民族志的多元研究视点

1.1“海外”与“本土”体育民族志

对本土文化的民族志研究可能导致人类学描述的非真实性,因为研究者通过熟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谈论其“本土”文化,研究者因熟悉“日用而不知”,或者是在研究过程中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因此在田野调查地点的选择上,人类学家往往认为越远离家乡之地就越适合开展田野工作,这种“纯正级序”的观念使人类学研究成为书写“远方文化的迷”。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人类学家在海外从事民族志研究,不仅超越了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经典人类学家们,把来自殖民地中所谓的“异文化”作为研究或“猎奇”的对象,而且可以便捷选取研究地点、离开自身熟悉的社会环境进行跨文化研究。

体育作为当代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海外民族志”研究议题之一。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共计30篇样本运用了这一研究视点,其中研究者一般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研究田野选择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来自加拿大的研究者对“体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国际政策持怀疑态度,以北柬埔寨举办的足球联赛运动计划及其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田野调查;来自美国学者凯尼恩先后对北美的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棒球进行民族志研究,讨论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问题和在多米尼加棒球中全球商品新自由主义的例外等。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大部分海外体育民族志,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研究对象都是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英国是从事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相对较多的国家,其次澳大利亚、美国与意大利,而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的体育现象也受到海外民族志研究者的关注。

虽然海外民族志对文化现象具有较强解释力,但对本土文化的探讨“不仅是可取的,还可能标志着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新发展”。因此,许多敏锐的研究者打破这种人类学研究的地域局限,观察到本土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学术研究潜力,把视角从“海外”转向“本土”,涌现出大量本土研究案例,当前的体育民族志也表现出这一趋势。通过内容分析发现93篇文章涉及到本土民族志的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土体育民族志研究者较多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还有部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法国,这些国家体育发展相对成熟,并对社会影响深刻,从而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总之,所选样本中无论是“海外”还是“本土”体育民族志,其研究者更多来自欧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持的研究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蕴藏着后殖民时期“欧美中心主义”的色彩。

1.2“现实”与“虚拟”体育民族志

在所选的样本中,大部分研究者运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通过选取某个特定的、能够形成社会关系和互动的“物理空间”作为田野调查点,然后进入和融入田野展开研究、撰写田野笔记,离开田野后进行民族志书写等步骤。体育民族志研究者选择的田野调查点主要包括与体育相关的场所,例如健身房、各种体育俱乐部、城市公园(如芝加哥格兰特公园)等,此外还有体育相关机构工作场地成为民族志的研究田野,这主要是根据研究对象特点而定。

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行动开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社会的公共空间,即“网络空间”,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传播。作为关心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来说,学者们提出“虚拟民族志”或“网络民族志”的方法,探讨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隐喻”,成为互联网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近年来,虚拟民族志也开始应用到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中。例如诺曼·马克在考察加拿大广播公司转播2011年曲棍球比赛中互联网用户如何评价比赛,其田野调查全部在新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上进行。“博客”也成为体育虚拟民族志研究的田野,例如麦基与达耶尔以加拿大一个女性滑板网站“博客”为田野,跟踪分析262位女性滑板运动员的网络日志的内容及其变化趋势,运用福柯的相关理论探索女性话语的替代方式。

由于网络环境沟通模式已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也产生变异,传统意义上研究者作为“参与者”或者“参与观察者”的身份也发生改变,而且还存在关于研究伦理的争议。纵然如此,研究者借助互联网的表达和交流平台、软件工具等方式观察被研究者的文本、图像或情感符号及其网络中的社会互动,“不至于扰乱自然发生的行为,降低因研究者的在场而扭曲资料和行为的危险”。

1.3“他者”的体育叙事与自传民族志

在人类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着对“他者”和“自我”之间的争论,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的霸权地位得以确立,通过殖民的方式向边缘的弱势文化渗透,以西方人的本土宇宙观观察和重构异文化并将其视为“他者”。在关于“他者”和“自我”的人类学反思中,这对概念是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成为西方人类学发展史的一条主要线索。

如前文所述,体育人类学研究涌现出大量典型的“他者”,主要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殖民国)的研究者,对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被殖民国),以及被认为是“落后”民族进行的人类学研究。除对加勒比海、柬埔寨、赞比亚、印度、巴西、朝鲜、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也有对本国、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特殊人群的调查,如对英国伊斯兰宗教独立学校中,穆斯林男性青少年在生活和宗教中如何建构男性气概的探讨;对加拿大西北地区的土著居民的传统沙地游戏体育比赛中妇女的角色的分析,对特殊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和青少年、脊髓损伤的运动员以及同性恋群体的研究等。

相对“他者”民族志研究而言,当前涌现出“自传民族志”,记录个人和社会文化相关的“自传式”叙事,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描述为核心并对其进行反思。这种源于传统民族志,但区别于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关注研究者自我主体性意识,描述自身的体验和观点,这种方法在体育研究中得到应用。例如,达什皮尔以自传民族志的方式记录自己因赛马使脸部受伤后的经历,从而能解释性别认同和体育身份之间的复杂互动。安德烈洛朗记录自己参与定点跳伞的亲身经历,强调风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空间不确定性的描述,指出文本叙事多元声音具有丰富的学术潜力,并认为自传民族志的书写就是一种调查方法,应得到广泛运用。

由于自传民族志是基于情景记录个人叙事,可能存在虚构,追求浪漫的形式,算不上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但是这种叙事方式提供“了解体育的社会与文化的角色一个全新的视野”。

1.4个人体育生活史研究

论及研究深度,在民族志研究中的开放式访谈所使用的方法中莫过于“生活史”研究,这是一种被调查个体对田野工作者运用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生活经历的综合图景,提供给人们以社会文化最为微观的窗口。虽然口述生活史研究存在种种不足受到质疑,但能够提供极其丰富的文化视野了解讲述者对文化自身的解释,提供观察文化和社会行为本质不断变化的历时性视角。

在体育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也常常采用个人口述生活史的方法。一方面是针对运动员的体育生活史的研究,例如,伟奇伍德研究澳大利亚高中女子澳式足球队19名女足球运动员的生活经历,探讨性别权力关系及交际模式中的经验和地位。贝尔格·约翰斯对运动员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饮食问题进行探讨,追踪艺术体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史,论述在现代体育中,即“竞技体育超越身体的极限,但同时又对身体进行保护”这一矛盾的观点。科里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大学退役搏击运动员的生活史进行研究,解释校园酒吧在促进男运动员攻击和性骚扰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与体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生活史也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例如,赛克斯对加拿大6名女性体育教师进行生活史访谈,运用女权主义和“酷儿”理论解释为什么在女子体育教育中的“衣橱”具有的特征,并运用解构主义视角阐明异性恋为何会发现自己在衣橱里女同性恋与“异性恋”之间的界限。

源自于西方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生活史”研究,作为民族志文本的一种形式已被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对体育相关的个体和行动进行的历史与文化的解释,可以从个人的日常生命轨迹中理解,探究体育社会行为的动因,寻觅体育运动中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的脉络,因此,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对个人生活史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2体育民族志研究的启示

1)由于知识创新的批判精神,在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经验研究具有极强影响的学术背景之下,以1977年人类学家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为标志,其后人类学反思蔚然成风,主要通过民族志方法反思人类学学术活动的主体(自我)及其背后所支撑的价值观、理论假设等存在的各种层次的问题或者对未来研究进行建设性的思考。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之中,人们通过社会化的生产生活赋予体育行动以意义,并再生产意义。当代西方体育民族志研究聚焦于体育行动中,其意义系统如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生产和再生产,例如,体育中的性别认同、集体身份表达、弱势群体通过体育获得社会地位等。纵观当前的体育民族志研究,可以发现被研究对象与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以及他们选择认同或抵制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权力关系,如性别、种族、知识或者职业地位的不平等。这种关注形态多样的体育亚文化(如女权主义,弱势群体、同性恋、少数民族,种族群体)研究中,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平等或者为这些弱势文化寻找合法空间。然而,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人们注意到许多亚文化已经被边缘化,在当代社会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许多研究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研究者发现很难根据社会结构的激烈变化获取被研究者所认为真正的、直接意义上的诉求,而需要依赖于为边缘文化敞开空间让被研究者说话,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方式去思考,最终致力于“为亚文化获得自身合法性而创造空间”。

金·怀特认为体育民族志仅仅“为研究和写作来讨论身体文化”是不够的,民族志的田野研究需要表达更有效“社会正义”,并如何对体育相关的研究议程产生深远影响。在诸多体育民族志研究中,调查者应是“批判性干涉主义者”,由于研究者可能拥有特殊的“权力”,需要意识到对自己的研究必须保持自我反思能力,有责任说出真相、揭穿谎言,在研究和写作中保持诚实。因此,体育民族志需要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和研究”到“通过身体的写作和研究”的超越,注重将我们的身体镶嵌于研究行动之中,并在这一领域中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吁,否则“我们的学术空间将变得愈加狭小”。总之,体育民族志的反思性研究视角昭示,体育人类学研究不仅需要“自我反思的民族志”,而且,体育研究者需要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处理权力问题、倾听和合理展现“弱者的声音”,并长期同理论进行对话,诚实对待被研究者和自己,最终以自己的行动维持和实现“社会正义”。

2)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开始起步并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诸如黔东南独木龙舟、广西南丹拉者村“斗牛斗”、南部侗族“抬官人”、纳西族的“东巴跳”等一批优秀的体育民族志成果,但通过对西方体育民族志的部分研究内容的详细分析发现,当前我国体育民族志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高度关注我国人类学本土研究传统,强调“对‘残存’体育文化形态的纵向研究”,但对现代体育问题探讨不够。纵观西方体育民族志成果,其研究对象极少涉及到所谓“原始”残存体育文化,而是考察现代体育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具有争议的话题,研究内容从体育中的性别、种族、移民等典型社会问题到观众、球迷的越轨行为,从票贩子、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到中产阶层的体育参与的新议题,从精英竞技项目到休闲、极限体育运动项目的关注,从肥胖、运动伤病到健身健美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议题无一不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国人类学的研究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通过文化现象发生学意义上的实证研究令人信服地阐释身体运动对人类文化萌生的贡献”,而且还需要有其更广博的研究范围及更深入的研究内涵,将其研究方法运用到考察全球化背景之下,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体育发展过程的重大议题。

其次,我国体育民族志研究视点和方法较为单一。正如前文所述,近年来我国涌现出的优秀民族志文本中,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残存”体育文化的“本土”研究,按照我国人类学的“三圈说”,大部分研究成果是华夏“核心圈”的研究者对“中间圈”和“边缘圈”体育“异文化”的探视,这些研究文本并不能视为“海外民族志”,其研究难以超越“局内人”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当前,我国仍然缺乏诸如海外民族志、自传民族志、虚拟民族志、个人体育生活史等具有多元研究视点和研究方法的文本。而在当代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之下,急需要运用多样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去阐释体育参与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及其行动背后的逻辑,需要让被研究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体育亚文化的合法化发展提出独特而具有建设性意见,如有可能还应成为实施这些建议的行动者,才能够使研究更加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的社会意义。

此外,我国体育民族志反思性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较少出现专门探讨权力关系、价值取向、写作方式、研究方法运用等问题,也少有研究者通过重访田野反思自身研究,对当地被研究者的体育生活及其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当前,由于研究者往往根据个人兴趣进行民族志调查,其研究成果只能发表在拥有较少读者的学术期刊或展示在少数同行参加的学术会议中,影响力十分有限,这似乎印证了体育人类学家罗伯特·桑德斯对当前体育人类学“正在走向衰落”的忧虑,突显了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危机。但是体育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隐喻,深刻塑造个体、社区(社群)、国家(民族)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关注日常生活实践的体育民族志研究来说,深入阐释体育在特殊社会环境和文化实践中的意义和角色,对于面临社会重大转型的当代中国具有现实意义。无论如何,当前仍需要更多体育人类学研究者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学术反思,不断拓展研究视阈,保持与理论和实践的对话,努力使自己具备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和“民族志的洞察力”,用心去倾听、记录转型时期的社会个体(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创造历史,在田野调查和民族志书写中充分体现“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实现从“关于身体的写作”(write about body)到“通过身体的写作”(write through body)超越,唯有如此,我国体育人类学的面貌才能够焕然一新。

作者:田恩庆 仇军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2:

基于WSR方法论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及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基于WSR方法论思想,以WSR的物理、事理、人理为内容维度,构建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三维模式,并依据“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核心指导思想,提出了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有效运作的路径措施,以最终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WSR方法论;发展模式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youth sportsbased on WSR

ZHAO Hong-bo,LIU Wei

(Inst.of P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Key words:youth sports;WSR;development model

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在随后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青少年人群的运动技能、运动时间以及设施器材等方面均做了具体规划,凸显了青少年体育工作对青少年健康的筑基作用。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价值已得到各学科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同,近年来,相关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数量逐增、视角新颖、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从宏观理论研究到微观实践干预、从政策法规解读到个体体育素养培养等,涵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诸多方面。但已有的研究或侧重于青少年体育开展的物质基础、投入水平的“物理”层面,或侧重于引入西方经典的社会理论方法的“事理”层面,而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理”层关注较少,缺乏科学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WSR是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辨色彩,关注物、事和人理三个维度的系统方法论,借助WSR系统方法论,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为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模式及发展路径,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1 WSR系统方法论简述

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简称)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涉及了解决问题时需考虑目标对象的三个方面,即物理维(W)、事理维(S)、人理维(R)、分别指事物本身、事物运用的原则和事物如何更好地被运用。WSR方法论的核心是处理复杂问题时,要对问题系统、完整、分层地分析和研究,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以此来分析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应以健康促进的整体性角度考虑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要素,强调以“人理”为中心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过程,以实现健康促进之目的。WSR的基本内容如表1所示。

2 基于 WSR方法论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构建

2.1 体育的物理维

物理是指涉及某项系统问题处理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强调客观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健康促進系统中,物理方面是指青少年体育参与需要的物质基础,如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资金投入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等,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运行的重要依托和保障。

2.2 体育的事理维

事理指涉及某项系统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借助的机理。主要是观察和理解世界怎样被建模和管理的,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主要指制定科学、合理的青少年体育指导方针、政策制度,并在实际中切实贯彻实施以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

2.3 体育的人理维

人理维指涉及某项系统问题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分析和理解这种关系,引导人们能够依据可接受的事理去解决系统问题,实现系统预定目标,回答 “最好怎么做”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人理方面指利益相关者包括青少年、家长、教师、社会相关者等利益主体需求的满足、体育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过程中有效的检查评估等方面。

人理维因素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也是保障物理维和事理维因素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关键,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实际工作中较易被忽视。人理维以“协调关系”为主,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目标实现的真正动力源,通过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促使相关者建立一致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观,并表现为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达到利益的趋同。

依据WSR方法论提出的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核心观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内容维度构建如图1所示。

根据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WSR三维模型可以看出,三维影响模型图由物理、事理、人理三个不同方向的坐标构成,且坐标均可以向外无限延展,坐标上包含了诸多相关要素,在坐标向外无限延展过程中,这些要素会不断地与外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促使系统的运行发展。因此,系统保持良性的运行,需依赖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的相互协调、节奏一致才能得以实现。

然而,由于物理、事理、人理与外界互动的速度和内容不尽相同,在系统运行中,物理、事理、人理的延展速度会呈现出发展的非同步性,但是这种非同步性应是暂时的、可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协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物理、事理、人理维会在新的高度或层次中达到稳定和平衡状态,即促使系统处于新的有序状态。而这个“平衡—失衡—调整—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的保持正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所在。同时,随着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逐渐由物理转为事理,最终过渡到对人理的关注。

3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WSR三维模式发展路径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三维模式,是以“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三维同步发展为运作特征,在国家法律、政策驱动下,通过对物质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规范和完整的体育价值观体系,促使青少年这一主体身心全面發展。

3.1 物理维发展路径

3.1.1 促进场馆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针对当前中小学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不足、资金投入少等青少年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标准性文件,使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的教学情况,但是供求失衡、布局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西部较偏远的农村地区,体育场地设施仍然较为匮乏,难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要,而且在体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中小学校仍存在将有限的体育教育资金改为它用的现象。而社区体育资源方面,社区体育作为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机会、丰富参与形式,在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依旧匮乏,尚难以满足普通民众的健身需求,遑论满足青少年课外体育参与的需求。

鉴于此,政府应继续加强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市场资本流入,借助与国营、民营、私营企业等多种合作途径,促进场馆建设,做好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加大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的力度,提高服务效率;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体育智慧场馆系统,并不断对其升级改造,整合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场馆资源,逐步淡化其服务边界,建立共享机制;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场馆实行数字化管理,优化场馆的时空资源,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特殊需求,提高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青少年群体对体育场馆资源的共享。

3.1.2 完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机制,凸显主体地位

随着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起来,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媒介和载体,它是青少年体健康促进工作开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把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建设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实现了短期内快速增长,覆盖面迅速扩大、社会组织形式逐步多样化,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彰显。但是我国的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是在国家长期的管控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其整体能力还较薄弱,还不能满足适应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需要。如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东西部之间差异明显,大城市较为充足,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数量不足;体育部门与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模糊,致使体育社会组织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活力不足,发挥作用不明显;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机制不健全,绝大多数体育社会团体挂靠在举办单位,其内部治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内部管理和办事程序存在“机关痕迹”,难以体现自身的独立性,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点任务之一,其关键核心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建立协商共治,互信、互助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应完善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内部工作机制,优化内部资源,建立现代化社会组织法人治理制度,重视制定严格的组织内部章程,依章办事,提高组织治理效率,高效发挥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推动作用,打破青少年体育服务单一主体的格局,构建完善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

3.2 事理维发展路径

3.2.1 明确目标,发挥实效

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专门性政策文件,以利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主要涉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系统提出的具体要求,对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体育活动而专门设计的方案措施,政策文件涵盖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不论从其形式内容还是从其数量上来看,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已成为我国政府致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尽管如此,其相应成果产出不容乐观。

首先,政策目标导向的片面性。当前,各级各类中小学均将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从体质测试的评价过程来看,评价内容单一、片面,与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目标即通过体育参与,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首要目标差距较大,系统的总目标除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外,还包括促进心理发展这一重要环节,过程实施偏离轨迹,作用甚微,流于形式。相比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系统总目标,学校、家庭最为关注的是青少年的升学考试,考试的结果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最能体现他们切实利益的指标。对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长期目标而言,依靠临时突击就能实现的短期目标就成为了家长、老师们的最优选择,因此导致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预期目标和实际的操作目标相差甚远,使政策的实施效果流于形式。

明确系统的目标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的动力源,而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内各方利益主体对目标的认同则是各主体之间相互协作的关键,因此,应充分考量各方利益主体需求,统筹规划,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和测评标准是引导社会、学校、家庭等主体积极行动的前提保障。

3.2.2 狠抓政策实施,提高执行力度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政府的政策管控和引导下,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合力协同来完成。但从诸多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整体执行力度不佳。政策制定方面,除个别政策具有国家立法性质外,绝大多数的政策均以法规、文件形式下发,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其强制力度薄弱,难以发挥国家政策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作的引导作用;政策执行方面,由于我国政府政策的执行采用“自上而下”路径,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和学校在政策执行方面,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未能将政策落实。

因此,为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的执行力度,应以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为切入点,提高和加大各级政府和学校对政策的重视和执行程度,根据当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加强执行主体间的交流协作,创新多种沟通方式;同时,执行主体采用多渠道监管方式,对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进行跟踪管理,创新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动机;此外,应加强政策执行的资源保障力度,重视体育相关人员的业务培养和能力提升,建立规范、高效的体育社会组织内部工作机制,提升政策的执行效率。

3.3 人理维发展路径

3.3.1 建立体育价值规范,发挥传导效力

体育价值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依据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兴趣和意愿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程序,是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包括对体育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等。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利益主体在表现自身体育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形成并遵守一定的体育价值规范,有利于表现出一致的体育行为,有利于系统和谐有序地运行,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目标。

体育价值规范的建立离不开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借助各级各类宣传媒体的辐射作用,对国家关于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相关法律、政策进行积极、有力的宣传是促使各方利益主体形成正确价值规范的重要途径。然而从当前实际来看,宣传媒体对信息传导作用效果不佳,宣传的内容仅仅停留在体育对青少年具有的表层作用,即提高体质,强化体能,而对体育具有的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的中层功能和提升青少年人格的内层功能则有所忽视,出现了功能的遗失。而且宣传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群体界限模糊,忽视青少年自身的独有特征,如我国青少年体育中出现的保健化、养生化趋势,以及口口相传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放之四海皆准的口号等,均忽视了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本质内涵,因此,在促进各方利益主体建立一致的体育价值规范过程中,难以发挥其正确导向作用。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体等利益主体均有各自的需求和动机需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构建满足各方利益主体需求、高度认同的价值规范,形成推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目标实现的合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正如青少年“十三五”规划中所强调的,增强青少年素养,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辐射作用,积极广泛地倡导先进的育人理念、人才观念和健康观念,营造出以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而拥有强健体魄的个人发展观和社会舆论环境。

3.3.2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彰显完整性内涵

2017年,國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将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学者鲍明晓指出,体育文化是体育发展的原动力,体育文化建设不能仅限于价值观层面的建设,而应从整体性出发,层层递进。

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过度关注表层—运动技术层面,重视技术、训练和竞赛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间竞争加剧,实用主义泛滥,忽视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完善人格等价值内涵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助推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工具价值和政治价值被无限放大,因此此形势下,缺少从体育文化更高的层面或者更深的文化含义去寻求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原动力,如体育项目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因此,青少年体育文化建设应首先以项目文化为切入点,层层递进,体现出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是从本质上解决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4 结语

青少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点,是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更是一项关乎我国强国建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借助WSR系统方法论思想,分析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构建及发展路径,以揭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对深入、系统、科学地研究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炳军,曾肖肖,史岩,等.“健康中国”视域下青少年体育使命及其研究维度的诠释[J].体育科学,2017,37(10):3-8.

[2]李国.基于WSR方法论的群众体育系统影响因素与评价模型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4):29-33.

[3]刘东升,魏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7,39(6):87-90.

[4]杨成伟.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4,34(8):15-20.

[5]杨成伟,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8):57-62.

[6]高泽榜.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政策执行效力模型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17.

[7]王桂华,肖焕禹.影响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形成因素的分析[J].体育科研,2004,25(2):24-29.

[8]胡浩.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7(3):19-23.

作者:赵洪波 刘威

物理体育社会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系统规划研究

摘要: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建模法和计算机仿真法等,构建了面向我国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并对我国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进行总体规划,旨在为我国国民体质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关键词: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构建;系统规划;开发

本课题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仿真、建模等技术,规划面向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该规划系统将会让每一位公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了解怎样在自己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科学锻炼,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是否清楚地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个公民的体质状况,以及他们的锻炼环境。可见,规划和构建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是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之后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有关的网站,根据检索目录查阅了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国民体质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其中,论著10余部,论文100余篇。

1.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国民体质、体育社会学、体育行政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26人。

1.3 系统建模法 建立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系统模型以及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1.4 计算机仿真法 对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Internet将数据汇总后集中在国家大型分布式网络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管理监控全国每一位公民的体质数据,对全民服务。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含义 服务网络体系:“服务”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网络”原是物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的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后来引申为互相联系或相互关联的连串的事物、团体或系统;当代汉语词典对“体系”的解释是。由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我们可以将“服务网络体系”定义为:一定范围内服务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体。

基于上面的理解,根据逻辑学中“属加种差定义”——“被定义项=种差+临近属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认为:“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参与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为根本目的,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公益性的体质健康服务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和保障系统。”

2.2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及分析

2.2.1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 面向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应达到“三层管理,两网结合。一步到民”。所谓三层管理,即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省体育局、单位(或学校等);两网,是Internet和体质监测网络;一步到民,就是每一位公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信息存储卡(IC卡),通过Internet将数据汇总后集中在国家大型分布式网络数据仓库中,国家通过数据管理监控全国每一位公民的体质数据。对全民服务。即整个服务体系建成后。将以Inter- net为依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届时人们将会拥有自己的体质健康卡,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且能够得到体质专家的评价和训练指导。

2.2.2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 为了解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我们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访谈。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确立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国民体质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体质监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身指导体系、健身设施体系。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3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2.2.3.1 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它可以为我国国民体质管理工作提供组织支持。根据体育社会化的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研究认为,我国的国民体质服务管理要形成由中央、省级、市(地)、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的各级一线组织环环相扣、层层责任的衔接锁链的网络式体系结构。把服务工作普及与推广到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以提高管理的效能与服务质量。

2.2.3.2 体质监测体系 1996年,国家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并完成国民体质监测的领导、组织、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各省也成立了二级体质监测站,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领导下,指导和监督各测试点完成省市体质监测的任务。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中心、数个站和多个点的网络式体质监测规模,建立起全国专业化的体质监测服务网络,以加强对国民体质监测的实时控制,提高国民体质监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3.3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国民体质信息服务体系,借助于该系统,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清楚地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地区,甚至是每一个公民的体质状况,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民体质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每一位公民也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且能够得到专家的评价和训练指导,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了解怎样在自己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科学锻炼,以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求,缓解人们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实现信息的权威化、科学化、网络化和实用化,真正地使有关国民体质的信息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增强全民族的体质提供有利的保障。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国民体质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整个信息服务体系将以Inter- net为依托,以国家、省和地(市)三级为背景,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全国联网,使国民体质管理工作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提高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2.3.4 健身指导体系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健身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和文化层次不合理的现状,加强和改善全民健身的科技指导工作,构建健身指导体系已成为发展群众体育的当务之急。以Internet为依托构建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将通过专家智能系统随时随地为民众提供科学、高效、人性化的健身指导。

2.2.3.5 健身设施体系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服务的重要前提。修建和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可以为体育参加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利用这些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也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手段。当前,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和价值趋向的改变,全民健身

计划的实施,必将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与发展。该服务体系将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资源,规划建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健身设施体系,以满足大众健身的各种需求。

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各构成要素是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强化大众的体育意识,有效地调动与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提供了群众体育发展的观念基础;健身设施是实施全民健身服务的物质载体,是构成国民体质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障,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健身指导体系是科学健身的前提,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体质监测体系通过体质测试,及时了解与掌握大众的体质状况,科学客观地评价锻炼效果,能够保证健身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组织管理体系是影响活动经常化的基本因素,管理者和组织者是联系群众体育各要素间的纽带,高效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

2.3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实施模式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应从服务组织的层次结构和组织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构筑。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我们构建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三层机构、六类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式。

2.3.1 三层机构 虽然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但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结构基本完整和功能基本齐全的体育管理系统已经初现端倪。因此,我们可在已形成的政府领导、依托社会和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社会体育行政组织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基本层次,其中,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由中央、省级、市(地)和区(县)的体育政府管理系统与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微观层次是由街道(乡镇)的体育活动站、辅导站和俱乐部构成的。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三层机构也基本按此层次构建,并按此路径服务于居民(图2)。

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力量虽然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管理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体育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从管理层次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国民体质服务管理工作应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尽快填补我国在“行政县区级”以下没有建立相应组织的空缺,健全市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的各级一线组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央、省级、市(地)、区(县)和街道(乡镇)五位一体的国民体质服务层次结构,真正建成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下的,以服务社团为主线,以基层服务站与点为依托的点线结合,进而基本覆盖全国城乡的国民体质组织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2.3.2 六类组织系统 为方便操作,本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这一系统分为六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即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和专家系统。

2.3.2.1 决策系统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决策系统由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委员会组建,群体司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国民体质工作的宏观管理。其成员构成主要来自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由群体司主管领导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如计划、教育、科技、财政、卫生和统计等部门。其主要功能是确定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阶段性目标、各单位协作方式、政策性保障和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其运作方式是定期组织有关单位研讨解决,确保系统在正常有序,不断提高功能的基础上运行。

2.3.2.2 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由地方各级体育局牵头组成全民健身管理中心。执行系统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各级体育局及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工作的领导。其主要功能是执行本地区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对操作系统进行组建与管理,对操作系统的工作进行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协调解决,为决策系统的决策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执行系统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起着中枢环节的作用,它的运作方式是:制定相关的工作程序;按程序定期对操作系统发出指令;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3.2.3 操作系统 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操作系统是完成服务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主要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五个子系统:即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体质信息服务系统、健身训练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

1)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基础环节。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监测与评价,是评估国民健康水平与体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制订体育工作计划的基础。在体质监测与评价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规定对有关监测人员的业务进行培训,确保有关测试方法的规范和数据的准确;不断完善基层各监测站的仪器;研究与开发更为简捷、有效和全面的体质测试手段方法与标准;建立体质测试与评价数据库,收集与储存国民体质现状的信息;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及时反映国民体质的发展趋势。该系统既要保证对个体与群体进行纵向的追踪性评价,又要保证对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状况和本地与其它地区的差异状况给予比较性评价,还要保证对全民整体的体质现状给予反馈性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国民体质改善政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体质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主要由体质状况咨询部、健康与康复咨询部、健身方法研究部和运动处方研究部等部门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在体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咨询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由专家开出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处方。同时本部门也应定期与测评系统人员一道组成小组,进行有关的健康咨询与评价,还应根据个体人员的不同需要,研究、开发新的健身方法。

3)健身训练系统:本系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构成:(1)健身训练组织部,主要对各群众性的健身团体给予宣传组织,帮助其解决健身过程中的有关问题;(2)健身与康复练习站,主要与有关部门协商不断扩大与完善本地区健身与健康练习基地的建设,确保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器材的落实,对开放时间、器材购置、收费标准等制定出相应的规章;(3)健身训练指导部。本部人员是由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兼职(健身活动积极分子)组成,具体任务是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的和有针对性的锻炼。

4)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要实现培训、管理和服务一条龙的战略格局,就必需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网络。为此,我们提出了“纵横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网络(图3),该网

络的横向层次为高等院校、民办高校、高职和成教;纵向层次为各省、市人事局、教育属所属的培训中心、中介机构和指导员协会等。在以高校为培训主体的基础上,完善职前和职后培训工作,尽快在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之间,建立起相互衔接与相互融通的人才开发网络通道。

5)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该系统在全民健身委员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本系统的条件,开发体育产业,进行有偿服务,扩大体育经营,为大众健身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

2.3.2.4 监督系统 监督服务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高层次服务,建立完善的执行监督机制,“寓监督于服务中”,是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有助于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可以起到规范服务体系,保证服务质量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服务体系的执行监督可由政府部门承担。这就要求该系统要运用特有的服务手段和方法,围绕国民体质服务开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重大问题,通过评价和监测预警,找出问题,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真正发挥好“化验员”和“检测仪”的作用。其相关的管理机构通过建立系列化的服务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承担着对服务的质量监督和服务的业务监督,对服务中的技术环节和过程进行评价,确认业务水准,进行宏观管理;接受用户及舆论对服务的意见。

2.3.2.5 反馈系统 反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对客观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与决策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与高效的反馈机制。为了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必须使系统的结构具有不断自我调节的能力。任何系统的管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必须建立反馈系统,使其在不断调节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优化和完善的状态。

2.3.2.6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又称智囊系统。在现代决策科学中,智囊是指那些专门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提供服务的人,特指那些参与决策工作过程的各类专家和学者。专家系统主要有以下任务:为决策者提供预测研究;帮助领导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为领导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案;纠正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偏差。

2.4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基于现实国情和未来的发展,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运行机制的目标应是通过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更有效地推进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发展,更扎实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根据层次划分法,我们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划分为包含三个层次的互为联系与互相制约的五个二级机制(图4)。

第一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推力源。包括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二者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推动力的形成,目标越协调一致,运行的推动力就越大。

第二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调控器,包括控制机制和整合机制,二者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和协调网络系统的运行轨道与运行秩序。

第三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保障器,即保障机制,其功能主要是保证网络系统目标运行的畅通。

动力机制:是建立在全体国民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国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这种动力机制是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与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最深远和最具活力的动力源。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周围环境的改善,又会不断为这种机制增添新动力。

激励机制:激励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因此,它在外部需要传媒的支持,需要体育宣传的社会化、经常化、大众化、典型化和多样化;在内部它需要管理主体通过竞赛、评比和检查等的措施,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发展在控制下按既定的轨道实现运行目标。在调控形式上,可采用双重调控,即一是政府制定法规政策间接调控,二是管理主体(体育社团组织)依托政府的权力直接调控。在调控内容上,可采取战略性的计划、蓝图性的计划和可操作性的年度计划等方式,并通过对计划的检查和评价实施调控。在调控手段上。可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等。

整合机制:整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运行秩序。其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工作开展的组织化和网络化。

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功能主要是保证目标运行的畅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要对国民体质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开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二,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依法保证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障各服务体系所应享有的权利;第三,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场馆的管理与服务,特别是要规范国民体质监测站、监测点的建设与管理。

2.5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系统的开发规划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系统是利用Delphi6.0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它包括多级信息处理和综合评价模块等,并通过Internet联接,组成多层管理网络结构。全国各服务点收集的体质信息通过网络流入国家信息中心,经过处理可为国家宏观战略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各省级系统不仅能处理本省的体质信息,还可通过网络了解全国和其它省市的信息;各地级市和基层服务点也可通过本系统制定相应的对策;用户(IC卡持有者)可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获取运动处方。从功能上达到了规划的既定目标,实现了我国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图5)。

2.5.1 技术方法的选择 信息服务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最基本职能,由于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体质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传输途径成为建立整个体系的关键,应用新的技术进行处理,并找到一种便捷的信息传送方式。

2.5.1.1 神经网络与智能体 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多智能体结构,把信息间的关联用计算机表达,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2.5.1.2 邦联数据库 把巨大的数据进行存储,单靠平常的普通数据库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借用了邦联数据库Fed- erated Data Base,它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异构数据库存、空间多比例尺数据库和海量存贮等,能很好的提供数据存储与查询,并能完成初步的部分信息处理。

2.5.1.3 互联网技术 以开放的互联网络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统一规范的管理为保障,以大型信息库为主体,形成以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为中心辐射的网络体系。通过加快各级部门信息港的网络建设,实现各级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与用户的全面联通,大规模、高效率、深层次和全方位

地提供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用户需求的信息。

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型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传输高效化、多种技术和手段的综合集成,使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

2.5.2 模型构建

2.5.2.1 整体规划 基于综合考虑,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总体结构由三个平台和两个保障体系构成,即基础信息平台、专业应用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两个保障是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保障和支撑技术与技术标准保障。基础信息平台由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标准与管理等部分组成;专业应用平台由专业分析系统、模型体系、方法库和知识库组成;综合决策平台是各类服务应用系统,由决策支持中心协调运行;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支持技术与技术标准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实际应用的必备外部条件(图6)。

1)基础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仓库建立与管理)。基础信息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包括基本软硬件平台、通讯与网络设施、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仓库、信息评估系统和信息警报系统等。基础信息平台对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低级管理,是沟通多级组织与普通用户,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2)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建立和应用)。专业应用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核心,它以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采用系统科学方法,以神经网络、多智能体结构、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模型分析,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

3)综合决策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信息发布和综合业务管理等)。综合决策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中枢,它与其他两个平台进行互动,由专家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控制,确定信息的收集参数和处理方式,规定信息的使用权限,并与外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沟通,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社会性。完成对国民体质的监测、分析、研究、预测、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图7为综合决策平台的结构图,它以智能控制系统为中心,负责全面信息的管理,形成可控的闭路系统,从而保障了决策的规范性、全面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2.5.2.2 开发规划 整个软件体系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1)服务终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解决国民体质数据的采集。2)数据智能实时处理系统。主要通过建立互联网和局域网,智能完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3)文件、声像传输系统。完成各级部门之间公文、信函、健身处方等信息的传递,并组建网络视频会议等,实现面对面交互。4)wEB网站系统。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提供便捷的服务功能,用户可以不受国民体质服务点的限制,随时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到自己的信息。

3 结论

1)面向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应达到“三层管理,两网结合,一步到民”。

2)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由组织管理体系、体质监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身指导体系、健身设施体系等5个子系统构成。

3)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实施模式结构为三层机构(国家、省和地)、六类系统(决策、执行、操作、监督、反馈和专家系统)。作为完成服务功能的基本单位,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操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五个子系统:即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体质信息服务系统、健身训练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

4)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通过包含三个层次的互为联系和互相制约的五个二级机制实现。即第一层的二级机制为推力源,包括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二层的二级机制为调控器,包括控制机制和整合机制;第三层的二级机制可为保障器,即保障机制。

5)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软件系统基于Windows开发环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神经网络与智能体、邦联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技术,人机界面友好且操作简单。

作者:曹 莉 孙晋海 刘 伟等

上一篇:专题活动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保险理赔汽车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