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2023-03-10

第一篇:体育教与学的组织形式

教与学的原理

教 学 原 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二、教学原则的依据

(一)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三)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三、教学原则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策略性知识(给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策略)。

(二)特点

1. 主观性与客观性 2. 继承性与发展性 3. 全面性与系统性 4. 实用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原则的作用

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五、当代九大教学原则

(一)教学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是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实现思想性与艺术的统一 2.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 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 4. 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 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教学七要素:教师、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

(二)启发创造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是教学与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规律的反映,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 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孔子“启发式”,苏格拉底“产婆术”)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由教学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决定)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不能颠倒主次)

2. 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不能牵强附会) 3. 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是举例和演示,二是练习、实验、实习、参观访问,三是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4. 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四)有序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 2. 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3. 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五)师生协同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相影响与作用规律的反映)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对自己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3. 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4. 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六)因材施教原则

该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 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 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孔子)

(七)积累与熟练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 2. 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3. 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八)反馈调节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规律的反映)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课堂教学、课余课间、课外作业中、各种测验和考试),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 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3. 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九)教学最优化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化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因素构成的合力这一规律,其标准有两个: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 △教学中贯彻该原则有以下要求: 1. 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

2. 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 3. 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结合

☆了解以上各个教学原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教学原则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应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作用 3. 应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阶段 教学原则

提出教学任务 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 确定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性原则 运用教学方法 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取得教学效果 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第二篇:教与学的新型关系

新课程下如何建立新型的教与学关系?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就是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由教到不教;学生要做到由学会到会学,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国21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通常,我们通过校内外的学习经历都会学得许许多多的知识,但那么多的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先有个内化即系统化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应当实现向能力转化。知识不在与多少,而在于能否在学习中内化的过程中产生能力。因此,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对于现代人能够培养能力的知识才是真正伟大的力量。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知识结论或评价的形成过程比掌握结论本身更为重要,即我们要授给学生以“渔”,而不是“鱼”。这就给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建立起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将刻不容缓。我认为,新型的教与学模式将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教师教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的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坚持启发式原则: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原则,让“诱思探究“教学法深入课堂。 坚持民主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起良好的民主制度,只有民主的教学程序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而富有产出性。

以科研促教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进行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学生学的原则

认知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学会整合和应用创新。有效的学习是在反思的机会和过程中得到强化。

真实性原则: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都必须具有真实性,要有严谨的科学观和发展观,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走过场。 交互式和合作式原则:与教师合作学习,争取学法指导;与同学合作学习,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改革原则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学的转变应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灌输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再到学导式教学;从研究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的转变,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及时调整,重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教与学的优化

教与学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但又是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教,难免进入到填鸭式、灌输式的套路上去;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难免学生会缺乏统一性,更缺乏自控性。那如何最大程度的优化教学呢? 1.学法转化为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

学法转化为教法,就是把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转化为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实现教法的最优化。教师在优选教学方法时,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教会学生掌握规律性的学习方法,建立学生科学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阶段性;以指导学生进行层层学习,逐步提高的会学能力。学生获得知识的阶段性可分为认识、巩固、应用三个基本的阶段,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应使教法科学的融合到学生的学法中去,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

2.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法的最优化。

教法转化为学法,就是把教师的最优化教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方法沿正确的轨道进行,让学生会学,实现学法的最优化。

(1)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每个动作、一句话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通过优化教学,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让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的过程和意图。教师准确、精练、生动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准确、熟练、简洁、规范的板书,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如物理解题中的一些计算题,涉及到的解题格式,光路图等需要教师详细的板书,将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步骤: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复习,按照6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进行下去,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优化学法的作用。

总之,新课标要求我们要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去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应当坚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将改革不断深化下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法和学法的辨证统一,通过教法和学法的最优化,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方向发展,全面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方法

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方法 第二节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物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了解各自的特点及缺陷,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方法的原则。 教学重点:

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中具体教学方法的选取,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思考练习:

1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区别? 2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 3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人们把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手段、途径称作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是在某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它包括教师的各种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相互关系;二是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程序,是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体系。教师的“教法”是通过学生的“学法”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补偿性。

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三、中学物理常用教学方法

(一)中学物理传统教学方法

下面,我们以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并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介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有以下基本要求:(1)科学性。(2)逻辑性。(3)启发性。(4)突出重点。(5)简明生动。(6)讲解要适当。并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配合使用。

分为:讲述与讲解(让学生先做解释,教师总结) 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选择好讨论题。(2)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3)做好讨论的小结。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3.自学法

自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构成因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 4.谈话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师生的“问题性的对活”活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运用谈话法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提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2)谈话法的问题应从教材内容、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要分层次,要有连贯性,要编写成详细的谈话纲要。提纲中对每一个问题确切的答案要写明,而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答案,对于不确切,甚至错误的答案,要准备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谈话法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后进生参与谈话。(3)问题要向全班提出,让全体学生思考后,再指定学生回答。(4)谈话法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

5.物理实验法方法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和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6. 练习方法

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

7.演示方法

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与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的联系最为密切。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态现象的演示方式越来越丰富。

8.问题方法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中学物理现代化教学方法

近些年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主要有: 1. 讲授—演播法

讲授—演播法是教师讲授与媒体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现代教育媒体在讲授—演播法中主要扮演辅助教师讲授的角色。它可以呈现事物和现象的图像和声音,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现象规律生动的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一节中,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可以生动再现物理过程,提供感性材料,烘托课堂气氛;生动准确的使学生认识物理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借助于媒体资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如分子的扩散过程及布朗运动、光的干涉和衍射、波的叠加、原子的核式结构、核反应过程等微观的或物理过程极慢的物理现象,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创设虚拟实验环境,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学生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的物理状态,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加深,形成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微型(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们,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的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中总结出来的。它旨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后来,这种方法逐步被其他大学教学训练所用,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指教师借助电视摄录像设备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利用录像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行为(或其他技能)的示范,并记录学习者的模仿过程,供师生共同观看、分析,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由于该方法一般是在小教室中对学生的某种技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短、规模小、内容单一,故称之为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

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做了科学细分,并应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微格教学是培训教师教学技能自我完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1) 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重在技能的训练。(2) 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在技能的分解。(3) 观察示范典型、具体,重在细节分析。(4) 信息反馈及时、有效,重在自我训练。(5) 减轻参训者心理压力,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4. 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编制者和教师预先构想和设计学习过程,并将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项目,并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小项目编排起来,每个小项目中既呈现内容,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提供反馈,这就是程序化教材。程序化教材按步骤呈现内容,学生对提问做出应答,然后机器给予核对或呈现正确答案,进行强化。如果程序化的教材通过机器来呈现的,就称作教学机器;如果通过课本来呈现,就叫课本式程序教学,简称程序教材;如果通过计算机来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机器(或计算机课件或程序教材)之间形成呈现内容—应答—判断—评价(强化)等一系列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5. 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对于网络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法等都仍处于探讨之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性,都决定网络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网络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开放的、整合的、对等互惠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创设数字化的探究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的应用可以及时评测和反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1.教学方法的分类

学生活动:给出不同的维度,让学生把上述教学方法归类。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来划分,同一种工作方式方法,可以有不同名称。目前教学方法的名称,也是非常多的,举不胜举。然而,各种名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法,使其从属于不同的序列。

根据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方法,如传授法,程序法等;以培养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以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实验·综合·引探法,有序启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等。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传授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传授和理解教材的方法,如启发式,逻辑法等;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如练习法,复习法等;检查知识的方法,如平时测验法,考试法等;

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讲解,谈话,讨论法;物理实验方法;考查、考试方法等。

根据适用的范围大小对教学方法分类:一般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式方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进行某一课题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2. 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却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局限性。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思考各种教学方法的缺陷。 教学方法众多,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分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分地贬低其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比如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喜欢不加任何选择的使用多媒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为这就是现代教育。其实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为追求所谓教学现代化而放弃传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不能离开学科的科学本质去改革教学,从而削弱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3. 教学方法基本构成因素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由于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教学法也就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应该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因素的。基本构成因素各自独立,自成一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2)双因素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构成因素组成。如实验讨论法由实验和讨论两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3)多因素的。这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构成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实际,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般而言,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教学的发展观。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其次,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应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将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地、真实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掌握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提问、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学科精神。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有效地完成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方法比较适宜,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除要有正确科学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外,还要有其客观依据。

这些依据就是:(1)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以便做到有针对地选取教法。

(2)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的制约。一般说来,内容特点不同,具体教法也有差异。对所谓本源性知识,如力的概念、功的原理等。一般采用观察、实验、探索的方法比较适合。而对派生性知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按照教学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则比较适宜采取论证、推理、分析的方法。

(3)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及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特点、智能水平与潜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物理学习中的障碍与困难因素乃至学习风气、课堂学习表现等等。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是合理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4)学校的教学设备及条件。这是选择教法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法的选择与实施。譬如没有足够套数的仪器就不能选用“学生实验探索法”来进行教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需要出发,就地取材,自制教具仪器等展开教学活动。 (5)教师本人的特长和经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方法的编导与执行者。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一种高级的个体脑力劳动。教师自身的特长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发挥。教师在方法选择与实施中要尽可能扬长避短。除此之外,课堂教法的选择还受着教学时间的制约。

4.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选择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和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按照一定程序对教学方法做出恰当选择与优化组合。一般程序如下:

(1)综合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具体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学生认知和心理状况、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进行全面了解,具体分析,综合掌握这些信息。

(2)比较筛选。针对综合分析的实际与要求,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哪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和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其教学特点和特长。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过程,将其中最佳的方法筛选出来。

(3)优化组合。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是从头到尾只采取一种,而往往都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从而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教师对所筛选出来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组合和实施。

五、实际操作

1. 展示《光的折射》教学案例,让学生找出其中用到的教学方法。 2. 对其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加以关注总结,为第三节的讲解作基础。 总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德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从中学物理教学的总体目标任务出发,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有机组合,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应变灵活,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篇:把握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在实践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本册教材在第三单元的“图形和变换”之后安排了实践活动:“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事实上,在全市教师集体备课时教研员也确实是建议我们可以让美术老师来上这节课。可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按《教师指导用书》上所说,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是比较容易办到的。那么更高层次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如何来

体现呢?通过自己的几次实践发现,教材上“平移”和“旋转”的四个小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画的半个小人与纸的折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若画的方向弄错了,那么就无法得到预期的图形。但是这较高层次的推理知识只能作为一种剪纸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因为,作为成人来说要发现这一点也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如此一来,岂不是真的成了美术课?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所以在学中教能得到好的效果,同时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促进教学。

第五篇:让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合川师范附属小学 唐晓梅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教是责任心、爱心和教学艺术的有机结合;学是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因此,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 建立良师谊友关系,强化与学生沟通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作为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教育所提倡的美德。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要渠道。在学习中,学生们所渴望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个有自主意识的人,要坦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这样学生就把教师当作可信任的朋友。教师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得体的服饰、优美的动作、都将传给学生以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信息。教师发自内心的微笑会使教育产生奇效,微笑面对学生,一方面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亲切、和蔼、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态度,学生则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与信赖、亲切与真诚,必定会精神焕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

1 率。另一方面,能在课堂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学生提问问题时,如果教师微笑着回答,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不拘束。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微笑着摇摇头,就不会使学生感到难堪。这样,学生才能轻松自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多边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多鼓励、多亲近,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和真挚的师生情感关系,推动我们的学生向积极、和谐、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发明万万千,起点是一问。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其次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提问情境。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

2 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提问,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感到高兴。为什么呢?因为教师的教学有了反映,有了效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他们有学好的期望,他们想从老师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表现出了探究的愿望,他们还想在教学中展示出自我,这些不正是教师最希望看到的吗?所以,教师应该非常积极地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第四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形成提问光荣的良好氛围。以典型带动,经常性表扬提问学生的方式,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第五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老师也不一定什么都通晓。遇到不知晓的问题,如果采取积极的态度,教师就不妨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我可以去寻找答案,我想在下节课上我会给你答案。”然后在课下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做一些准备。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措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大清楚,班上的同学有没有知道的?如果大家都不知道,这样好不好?课后我们都去查查书或上网搜索,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然后我们再来一起交流。”这样的

3 做法,就将问题摆在教师和学生们的面前,将其转化为学习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发散思维、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的”发动机”开动起来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古人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自觉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坐姿不正,导致视力下降。有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等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关重要。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经过长期的、持续的行为过程而形成的。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首先,要学

4 生养成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绝大多数的小学生没有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教师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新课上完了,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上课,是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困难在哪里,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新课的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除了预习外还要注意及时复习,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其次是要学生养成坐姿正规、书写规范化的良好习惯。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坐姿更是重中之重。老师上课的时候要时常强调:眼要离书本一尺远,胸要离书桌一拳远,手要离笔尖一寸远,并以坐姿标准的同学为榜样时刻点名让同学们学习。在培养学生书写规范化习惯方面,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无论老师本人字写得如何,但必须懂得给孩子们上课要写标准的楷书,板书上尽可能写得端正、规范。另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绝不能写“医生处方书法”,再说,教师认真书写批语也是对学生作业起码的尊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全身心地批阅,使家长感受到这个教师具有起码的敬业精神。对

5 于作业整洁的学生,我们要表扬鼓励,以其为榜样,使全体学生特别是作业马虎的学生向他们学习,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经常性在班内组织学生作业展览,努力形成书写整洁的你追我赶局面。第三是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数字、符号,往往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抄错符号或抄错数据。还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是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先后顺序搞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总之,在了解了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后,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以不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切入点,增强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上一篇:团支部对团员评议意见下一篇: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