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2024-04-22

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精选8篇)

篇1: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二龙山乡中心小学 赵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自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以“创设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为基本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把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世界呈现给学生,情境教学被众多的数学课堂所采用,它成了数学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

一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创编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愿望。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创设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趣”中学。

2、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真实的情境”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比如,在上“美丽的对称”一课时,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动物城画面,并配合音乐)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蝴蝶,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其实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课件展示飞的过程)师说:“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师说:“小朋友们,它们美吗?”生自由回答„„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是一家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在此情境中,教师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小动物为原型展开图形对称的学习研究,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学生是乐于接受的。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许多知识也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3、创设有趣的故事化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或创作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

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景中解决数学问题。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引见以语,导以行”的作用

二 正确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题情景图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深入领会内涵,理解主题图情境的意义,把握教学目标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资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

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就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得出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主题深意的,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掌握知识,才是真正达成了教学目标。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并正确把握了“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充分挖掘主题图情境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很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而忽略场景中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运用主题图时一定注意把握好图中的

数学价值。如第二册第18页练习三的第11题是“老鹰捉小鸡游戏图”,让学生根据图提供的条件和问题“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填算式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出示这幅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你们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喜欢玩这样的游戏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接着我告诉小朋友:“你们喜欢玩的这个游戏中有好多的数学问题呢!瞧!书上的扮演老鹰的小朋友正在想一个数学问题呢,她在想什么数学问题呢?”小朋友们积极地告诉我:“她在想‘12只小鸡,我已捉住了5只,还有几只?’”“我们会解决她的问题,12-5=7。”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扮演老鹰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想到的问题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7只,还有几只?” 生2:“12只小鸡,我如果捉住9只,还有几只?” „„

一幅图中,学生提出了好几个数学问题,列出了算式。如果没有教材的开放性设计,如果教师不去充分挖掘情境题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如果没有教师将新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哪里会有孩子们如此之多的思维火花迸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3、充分挖掘主题图情境中所隐涵的人文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有情有趣。

数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价值,又要体现人文价值,关注学生精神世界,使数学题成为学生与知识、情境,师生对话、心灵交汇、情感交流的载体。如在教学二册“十几减9”后(第14页第6题)的练习中有一道情境题,在情景图中通过小白兔、小灰兔对话给出信息,小白兔说:“咱俩共收了16个萝卜。分给你9个。”小灰兔说:“你剩的太少了。”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选择信息计算。练习时我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用“十几减9”的计算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我们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小灰兔,你会对小白兔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谢谢你!”“小白兔你真善良!”“小白兔你的心太好了,自己剩的少,给我的多!”“小白兔还给你一个吧,这样我们就一样多了。”„„孩子们说得多好啊!本题中蕴含的一种人文哲理,给了学生一次无声的人格教育。这样的数学情境挖掘给数学增添了许多人情味,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合理安排主题图出现的时机与方式,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 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情境

多媒体(视频、音乐、图像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信息,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主动、积

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用教师语言的描述不够生动具体时,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图创设成动态的情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执教教师设计成功动态情境:先是草地上有20只羊在吃草,让学生数出几只羊(复习10个一是十,2个十是20)接下来动态展示,从四面八方跑过来80只小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定势,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把静态的内容变为动态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整节课“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乐此不疲。”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创设“真诚”、“开放”、“真实”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不仅给人以新颖奇异之感,而且使人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它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灵性飞扬的磁场,能使学生身心获得和谐充分地发展。教师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导入新课,以“真实性”为前提条件,“数学味”为实质内容,“问题性” 为价值导向,而“自主性”为发展需求,结合四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让数学课更加原汁原味。

篇2: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引导探究

学习新课】

【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学生总结

感受收获】 【教师小结

提炼升华】 【课堂训练 反馈矫正】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案例教学、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同时,本节课十分重视地图的使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让学生阅读图册中的交通图,以及让学生在学案简图上标注铁路干线的名称和枢纽名称等。在读图、用图和填图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技能。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是本设计的基本思路。交通运输这一内容的知识难度并不太高。学生对身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重在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点拨;学生则要充分参与课堂,动脑、动口、动手,全程投入。教师安排好教学的过程,通过教材和补充材料上的图片、表格以及案例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出信息,掌握知识要点的要求;并穿插练习进行巩固,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课堂的实效。

1、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

2、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相互讨论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不断总结地理原理,并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内化并与旧知识整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案例贵在精选,突出典型性、目的性,经济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各种案例的综合运用。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篇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导入新课, 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一课时, 我在黑板上悬挂红蓝两个不同颜色的会移动的圆环, 并在红环上写上12的因数, 蓝环上写上18的因数。接着把写着1、2、3、4、6、9、12、18这些数的卡片分发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来做贴数游戏。游戏一开始, 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形成学生的注意定向, 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指向与集中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贴数的过程中, 那些持有公因数卡片的学生, 一时不知自己该往哪个圆环上贴。这时, 我让学生们讨论、交流, 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果然, 一个学生拉动蓝环, 交叉在红环上, 在交叉处贴上自己的卡片, 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公因数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了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这样, 在教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 学生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了, 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数学素养得到发展。

二、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既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助于揭示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学生自行探究, 理解所学知识, 完成学习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要砌 () 块砖, 由甲队修要20天;由乙队修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学生自行补充条件, 再列式解答。结果无论学生补充的条件是多少块砖, 而计算的结果都是12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激疑情境中求知欲望强烈, 并试图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自己寻找答案。创设激疑情境导入新课, 促使学生自觉地探求新知, 参与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要知道一个客体, 必须动之以手。”创设操作的情境导入新课, 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思维品质, 能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不同的圆, 问你们能想办法得出圆的周长吗?能否通过测量探寻出圆的周长?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先想一想, 猜一猜, 说一说。之后, 学生纷纷拿出工具测量自己手中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直径, 再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操作中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用脑想, 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各种感官, 学生在操作实践中直观地感知到:圆不论大小, 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分析, 再次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操作情境中, 测量技能、计算技能都得到训练, 观察、比较总结等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创设情境的迁移导入新课

新、旧知识都有一个连接点, 创设迁移的情境导入新课, 就是在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下, 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 经验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迁移到新知识上, 组建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我先出示一组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解答的题目, 让学生解答, 问学生的依据是什么?学生毫不费力地想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接着让学生回忆一下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猜想比是不是也有这个性质?应该怎样表达?你能想办法来证明吗?学生在教师导入性提问中,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识进行迁移, 形成新的思维定势, 有助于学生有条理, 有程序地进行思维。

五、创设有“的”情境导入新课

有“的”才放“矢”。创设有“的”情境导入新课, 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 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后, 我问学生要求学校的旗杆有多高, 不用爬, 也不能把旗杆放倒, 你们能想办法求出旗杆的高度吗?学生先是面面相觑, 小声讨论, 继而又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测量计算。教师创设了有“的”的情境, 学生则兴致勃勃地要寻“矢”, 要放“矢”。学生联想到可以借助正比例知识, 通过测量同一时刻的可测量的杆高和影长来解决问题。这样把数学的技能明确的摆在学生面前, 教育学生既要正确掌握知识, 还需养成必要的各种技能, 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关键词]: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创设课堂教学导入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以及好奇探究心理,上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良好状态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创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例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先来做一个比大小的游戏”。随即老师出示两组数字卡片:10、8、6和9、7、5,并说:“老师是一方,你们是一方;你们选哪一组数字卡片呀?”学生说:“我们选10、8、6。”老师说:“好!现在开始比赛,让你们先出。”第一次:学生出10,老师出5,老师输了;第二次:学生出8,老师出9,老师赢了;第三次:学生出6,老师出7,老师又赢了;一共进行了三次比赛,老师赢了两次,学生只赢一次。老师说:“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赢的吗?”学生说:“想。”老师说:“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忌赛马》的故事,你就知道了。”这样,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活动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例如,执教《影子》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写出课文标题“影子”,然后提问:“谁知道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有同学说:“在太阳光下都会出现.”老师接着说:“今天室外阳光明媚,我们这堂课到室外去上好吗?”学生顿时欢呼雀跃。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站在太阳底下,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影子。然后让学生面对或者背对太阳,观察影子在哪里?让太阳在不同的侧面,观察影子又在哪里?接着带领学生读句:“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左,影子在右;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再让学生走动,让他们观察影子是否跟着移动?接着让学生朗读:“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走,就像一条小黑狗”。学生天性好动,创设这样的活动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他们亲身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弄懂了方位:前、后、左、右,同时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形影不离”的含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疑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上课伊始,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寻问题的自觉性,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小壁虎的图片,然后提问:“谁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知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回答之后,老师作简单介绍:“壁虎,外貌像蜥蜴,无毒,他们头大个小,足趾大都伸展且有吸盘,喜欢吃蚊子、苍蝇、蟑螂、蛾等昆虫,尾巴有的尖长、有的短钝。”介绍到此,老师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 《小壁虎借尾巴》,”并写出课文标题,然后接着说:“看了小壁虎的图片和听了老师对小壁虎的介绍,再读课文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说:“小壁虎不是有尾巴吗,为什么还要借尾巴呢?”老师说“我跟大家一样好奇,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又如在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课文标题“鱼游到了纸上”之后,故意设置问题情境:“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一句话,就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就想读课文了。

四、创设音乐情境,导入新课

音乐对人的心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昂的旋律能使人振奋、愉悦;低沉的音乐能使人悲痛、忧伤。如果在导入新课时,利用音乐渲染情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老师胸戴白花,臂缠黑纱,拿着框有黑边的总理挂像走进教室,整个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声。老师把总理的挂像,挂在黑板的正中央,接着按了一下录音机的按键,哀乐响起,老师用沉重、悲痛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与世长辞了,大地呜咽,举国悲痛。1月11日,总理的遗体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百万群众,不顾严寒,从四面八方云集在长安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哭声惊天动地。”这段导语伴随着哀乐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学生们泪光闪闪,为学习本文体验失去人民总理的沉痛心情做好了铺垫,学生带着悲痛、沉重的心情去学习,其思想感情比较容易得到升华。

五、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例如教《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老师以这样的故事导入:“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一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又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老师走进教室就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师接著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于是,周瑜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要造出十万支箭。”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就知道了。通过讲故事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导入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篇5: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乐学语文呢?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就能促其乐学。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进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纠错式、类比式、谜语式、聊天式、探究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是一个好方法。每学一课都会提高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展比赛,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于是大家情绪高涨。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要求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蝴蝶谷那神秘的景象。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会说:“听到你的描绘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没有那么缤纷的蝴蝶画面呀?”当一个同学说的有进步时,我就说:“在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蝴蝶,而且我还知道了蝴蝶的繁殖生长季节了。”一个同学说得完整时,我回说:“我真的看到了那仙境般的蝴蝶谷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有三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欣赏画面。“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话也看不到了。”学生 通过读书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融入自己的感情。“假如你是鹿弟弟,心理会怎么样?鹿弟弟一会儿说玫瑰白栽了,一会儿说没白栽,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体会小鹿对玫瑰花没白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而且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和营造能让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由翱翔。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 数 学 课 的 导 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创设情景,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引探新知,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为优化数学课教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一、情境导入的方法:

1.趣味激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的追求,去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为达到以苦为乐的更高境界铺好基础,使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有良好的开端,趣味激疑式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学“长度单位”,抽象枯燥,我提出:“怎样使1=10=100?”学生感到愕然,我紧接着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解答了”,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出示判断下面得分数,那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3/

4、5/

7、7/

8、67/50、16/27,学生计算了好一会,尚不能作答,而老师不用计算,就直接指出3/

4、7/

8、67/50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感到老师怎麽这麽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迫切知道其诀窍,从而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3、实验操作法

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去探索新知。这样既可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真实可信感,又便于理解新知识。如教学“方程”时,我拿出天平在左盘里放30克和20克两个砝码,右盘里放50克的砝码,两盘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30+20=50,它是一个等式,现在把20克的砝码去掉,换上一块不知重量的小铁块(Χ),这时右盘里正好换上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才能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Χ+30=100,此时告诉学生,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种以实验法进入新课,使学生牢固掌握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等式、未知数。通过操作观察的丰富感情体验,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4、迁移引申法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作迁移设计好铺垫,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当中,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例:“一段公路长3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后把第一个条件改成60米、90米、120米、等等,通过解答学生发现总长度变化了但结果都相同,顿生疑虑,这时我趁热打铁追问:“这几道题总长度不同,答案为什麽相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观察分析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由12个1平方分米组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设计相应表格,让学生填出它的面积和长、宽的数值,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它们的面积与长、宽在数值上的关系。通过看图填表使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的规律,这样进入新课学习,学生既不感到突然,又便于理解掌握新知识。

6、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指新知识寓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两道算式:□00÷25=,□000÷125=,上课后我写在黑板上,并说:“我们做一个游戏,这游戏由你们将□里的数报告给老师,老师马上说出得数”,游戏终止,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为什麽老师会算得如此之快呢?这时教师便可揭题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一要依据新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以再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又是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而新课的导入是否吸引学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新课是否赶兴趣。故应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准备题,创设情境,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的交流。

3、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4、诱导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点,诱导学生运用这种联系,积极开展思维,沟通、迁移、深化,从原有认知结构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

5、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麽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6、有效性原则 导入新课过程设计应充分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可接受性,并真正做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铺垫的知识应注重本身的有效性,既是复习旧知,又要有所延伸和发展。

篇7:创设有效情境导入新课

山城镇中心校 陈清菊

一堂好课,能给学生美的熏陶,是艺术的展现情感的交流,而好的导语是美妙音乐的前奏,是教学中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纽带。当教师走上讲台时,创设吸引人耳目的情境,然后用一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堂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

思品课堂重视学生的情感道德教育,课堂内容多是联系生活及社会实际,为了吸引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必须创设生动的情境。因此,这个导入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步骤,也是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好的导语,如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上课伊始石破惊天,先声夺人,整节课也因此高崖泻水,汹涌澎湃,让学生一听倾心,积极参与其中。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我在每节课的导入上都下足了功夫。

歌曲导入 引人暇想 每个人都喜欢优美的音乐,熟悉的音乐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珍惜学习机会》,我利用07年“我要上学”公益事业的主题曲《DoReMiFaSol》这首视频音乐进行导入:“一点一点,背着梦想长大,一步一步启航,一点一点,带着理想出发,靠近天空飞翔。贫困地区无法上学的孩子有着想上学的梦想和对学校深深的眷恋,而现在的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珍惜学习机会》。”

诗歌导入 启人心智

诗歌的感染力较强,用诗歌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身心都为之一震,如在讲《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时,我利用毛泽东的诗词《长征》进行导入:“红军不怕远往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代伟人毛泽东对长征的淡定与从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而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时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

魔术导入 激发兴趣

学生喜欢看魔术,我通过播放视频魔术表演导入新课,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如讲《情趣与兴趣》,我用刘谦的魔术表演进行导入。“他就是今年春节晚会在内地一夜走红的台湾人刘谦,他的魔术技艺精湛,赢得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荣获无数国际奖项肯定的魔术表演者。刘谦的成功是情趣、钻研和努力练习三者结合的最终结果。由此看来情趣的作用不可低估,那什么是情趣?情趣与兴趣又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事例导入 真情实感

真实的事例使学生得到亲切的感受,使学生的心情随着情节而有所起伏。比如我在讲《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我播放了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李灵的事例,由学生谈感想,然后进行导入。“同学们谈的非常好,李灵这个年轻的教师用她的爱心照顾着这些留守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教育着她的学生,李灵用她的执着、热情和爱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老师,用慈母般的无私关爱,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的瞬间,让我们铭记于心,打开你的记忆,说出你的感动,让我们与你一起分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图片导入 引人入胜

在课上可以用图片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视觉的兴趣。比如我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我利用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外形,吉祥物“海宝”的图片进行导入:“2010年5月的上海,它带来了文化的醇香,带着科技的跨越,它有独具之匠心,展古朴之风采,呈园区之精彩,汇聚四海宾朋,呈现给世界一份精彩,一份感动!同学们,你知道这份精彩和感动来自什么?生:上海世博会。师:是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世博会,领略一下国家馆的特有魅力,了解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样很自然的导入课题。

篇8: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用实物或图片激趣导入

小学生好奇心强, 利用直观实物或图片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适时、适度、适量地借助一些教学媒体, 可较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落差,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在教学《矛和盾的集合》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平时不常见的“矛”和“盾”这两种兵器的图片, 并适时指导学生书写“矛”和“盾”, 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感受“矛”的锋利, 锐不可当, 适于进攻的特点;感受“盾”的牢固, 坚不可摧, 适于防守的特点。一个进攻, 一个防守, 有冤家路窄、针锋相对的感觉, 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又会怎样呢?今天学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就会解开谜团。孩子们求知欲望被激起, 就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 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的兴趣, 为突破课文重难点做好了铺垫。

又如,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 我先进行介绍: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 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 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接着就播放多媒体课件:德国风光片, 让学生感受迷人的蓝色多瑙河, 梦幻般的莱茵河, 神秘的黑森林……这个极富魅力的国家。当学生陶醉在奇丽的景色中时, 我适时以“季羡林先生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个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借助现代科技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师生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

二用故事、谜语、音乐等形式导入

喜欢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 利用这样的心理特点, 导入新课时, 适当引入一些故事、谜语等, 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趣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 我先向学生介绍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人物葛朗台。他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 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我讲了葛朗台临死前最生动的一个细节描写:临死前, 他要女儿把黄金摆在桌面上, 他一直用眼睛盯着, 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一般。他说:“这样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父来给他做临终法事, 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其亲吻, 葛朗台见到金子, 便做出一个骇人的姿势, 想把它抓到手。这一下努力, 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唤欧也妮前来, 对她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他死了。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故事, 从经典片段中回味葛朗台的动作、语言、神态, 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爱财如命的本性至死不变。在这种情绪的带动下, 我适时导入新课:“放眼古今内外, 作家笔下的守财奴比比皆是, 我国清朝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 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与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通过我们的阅读一定会在描写人物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激情满怀, 学习兴趣大增, 开始主动参与学习。

运用各种合适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音乐便是创设情境的手段之一。它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调动学生的认知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 我以谈话导入, 营造氛围:“时光悄悄流逝, 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这时,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在悠扬的乐声中, 记忆中美好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 学生的发言十分踊跃。我接着引导:“看来,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 和她一起回忆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定好了学习的情感基调, 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 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了铺垫。

三从实际生活导入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善于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主动。如教学《回声》一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小时候, 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 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有几个学生就举起了手。一名学生这样表述:当我兴奋地爬上山顶, 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也回应着“我来啦!太美了!”。在学生惊奇、兴奋之余, 教师引入新课的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 把自己融入了课文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学生喜欢读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 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难情绪, 使他们以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如教学《风筝》一课, 课前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做风筝, 甚至到野外放风筝。上课开始, 就请学生交流自己放风筝的体验, 重点谈放风筝的动作:怎样用手托着风筝, 牵着线, 线该如何掌控松紧, 让风筝飞起;谈放风筝可能会遇到的情景:顺着风、逆着风、微风中、大风中该怎样放好风筝;谈放风筝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亲自感悟,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中小伙伴们心情变化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顺利的突破。

四提出问题导入

围绕题眼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是众多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学习源于疑问, 结合课文, 在导入中提出疑问, 激发悬念, 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 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去学习, 学习效果将成倍提高。如《盘古开天地》一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当你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 心中一定想过这几个问题:这美丽的天地是谁创造的?他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开天辟地后情况怎样?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 从而培养他们动脑思考的习惯, 为新课创造了探索的氛围。解决了上述

创新来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实践, 是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感, 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 而且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摈弃旧的教学思想观念, 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探求创新教育的方法及运用。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容回避且亟待应答的现实课题。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 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想创新。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 释放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情趣是促使大脑思维指挥神经互动、连动的兴奋区域, 它会使人在快乐中忘记疲劳, 自由地发挥, 奇妙地创造, 使人置身于一种忘我的境地, 人若处于这样的境地, 还怕写不出妙趣横生的作文来?如习作《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时, 课前, 教师先选择一只漂亮的大公鸡, 对它的外形、动作、神态特点以及怎样打鸣、吃食、打架等生活习性进行录像、偷拍, 然后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上课时, 教师先隐而不露, 让学生用彩色画笔画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让他们沉浸在对动物世界的想象之中, 调动内心的情感。然后教师以提示的口气询问:“生活中, 老师经常看见有的同学会因某种动物的有趣可爱而破涕为笑, 转怒为喜, 也会因某种动物的不幸伤残或死亡嚎哭不止或举行隆重的‘葬礼’, 你有过这种

几个问题, 学生自然就清楚地了解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 就能做到有条不紊地复述课文, 并能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力。

诚然, 在更多的情况下, 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如《窃读记》一课, 我让学生读课题后, 提出: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学生指出“窃读”就是偷偷地读书。我让学生再读课题, 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这样, 学生就有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地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把握以上几个问题, 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对求知的渴望。

五回忆影片导入

由于学生年龄小, 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 往往对部分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 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课文的认知、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 提供当时的背景知识, 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 旨在激发学经历吗?能简单说说原因和经过吗?”喜爱动物是孩子的天性, 这样一问无疑打开了孩子情感的闸门, 自然流露出他们的悲喜之情。然后借情入境, 情境交融, 观看录像中活灵活现的大公鸡, 便怀有一种盎然情趣, 激发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随之产生。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郊游、参观活动、有趣的小实验、精彩的节目表演等都是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只要运用恰当, 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冲破局限, 放开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态度。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 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克服畏难心理, 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冲破局限, 放开思维, 进行开放式作文, 淡化作文技巧和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小学阶段的写作一般要求写记叙文, 内容大部分是写实的, 较难, 也较单一。应冲破局限, 变单一式作文为开放式作文, 进行多种体裁的训练。如, 习作《小木船》时,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这次作文, 你想用哪种文体去写?准备写些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记叙文, 记叙与小木船有关的人和事。”有的学生说:“我想写说明文, 介绍小木船的来历、外形、结构、用途。”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写童话, 告诉大家小木船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这样“多路出击”, 激起学生的创造意识。

另外, 写作文要进行必要的技巧性训练, 但不能过分强求。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大讲作文技巧, 甚至硬性规定该怎样写。这样强人所难, 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作文应改变作文技巧和形式上的要求, 以减少难度, 保留个性, 让他们放开思维, 用他们“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 习作《我爱家乡的》 (写家乡的某特产) 时, 教师先让学生抓住题眼“爱”字, 从情

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涉及的史料较多, 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我先让学生回顾看过的电影《圆明园》, 接着让学生说说影片的概况, 结合课文说说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风格各异的建筑与收藏文物的珍贵, 教师让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读圆明园, 去感受圆明园的美。再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以及英法联军强盗般烧抢圆明园的无耻行径。只有“爱之深”, 才会“恨之切”。这两种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 也体验到圆明园“毁得令人心碎”。

万事开头难, 但只要肯登攀。上课伊始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师生共同期待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就需要教师好好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预设生成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境效应, 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肝肠寸断的句子下一篇:天啊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