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22-09-10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教材, 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新生, 对数学书很感兴趣。第一节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上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的时候, 我就对学生说:“数学, 就是研究数字的学问。”我接着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数字、身边的数字、找生活中见过的数字、找生活中知道的数字, 学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形状像身体某一部位的数字3和0, 找到了数量是1—10的数字, 找到了教室里的数字, 找到了生活中见过的数字以及知道的生活中的数字。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而喜欢学数学这门课程。

二、创设情景, 引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我在导入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先让学生一起唱《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 接着让学生说自己今年多少岁, 过了几个生日, 然后出示这样的题目:妈妈今年过第10个生日, 儿子小明今年过第12个生日, 妈妈和儿子今年各多少岁?再与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一般情况下, 几年过一次生日?妈妈过的生日怎么反而少了呢?说明了什么问题?生日与什么有关?妈妈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最后再揭示课题。教师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 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 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跟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好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 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 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想问。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 我在口袋里放了6个红球和2个黄球, 并宣布游戏规则:摸到黄球, 老师奖他一本练习本;摸到红球, 罚一本练习本给老师。话音刚落, 同学们都争着来摸。结果可想而知, 这时同学们觉得很奇怪, 自然就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赢得多, 输得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从而进入到积极的探究学习之中。

2. 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矛盾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 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基础, 引发认知冲突。例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中, 教师出示一系列图画, 让学生和老师进行写算式比赛。这时学生自然就会问:“老师, 你的算式怎么这样写?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会一样呢?”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 继而追问其原因。

3. 创设操作式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动手中问。

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学生会在动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教学“米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拿着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量桌子的长度, 再让学生量教室的长度, 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问题:这样多麻烦, 有没有大一点的单位?

四、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教材中, 往往出现题目老化, 数据过时,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 因此, 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合理地处理教材。例如:我在教学《寻找规律》这一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猜我的年龄, 再随便找一个学生说他自己的年龄,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年龄差不变的这一规律, 再让学生应用这一规律说自己和爸爸妈妈的今年、5年后、10年后、11年后的年龄差, 让学生真正理解年龄差不变的这一规律。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 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实践活动, 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 喜欢学数学。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 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 结合教材内容, 创设情景, 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例如, 在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时, 我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 然后往杯子里倒水, 问:哪只杯子里的水多, 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水是同样多。”这时教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子里, 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发现了杯子的水面升高了。教师紧接着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要多一些呢?”学生马上否定。教师又问:“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回答:“老师, 你放的东西占了地方, 把水挤上来了。”教师又拿出一个东西放进另一个杯子里, 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杯子的水面也升高了, 而且超过了第一个杯子。”教师接着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二次放的东西大。”在此基础上, 教师自然地揭示体积的概念。

3. 创设生活情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 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等等。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又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学习情景,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生活,情境,兴趣

上一篇: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探讨下一篇:自然意象在小说《觉醒》中的作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