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县域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水平低等。本文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县域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县域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基于县域经济的邮政速递市场分析

摘要: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和倾斜,县级层面的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县域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基于不断增长的县域经济揭示了县域邮政速递市场状况及其经济特色,构建了县域邮政快递市场的基本分析框架,提出了县域邮政速递将会是整个邮政速递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念。

关键词:邮政速递;县域经济:县域市场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类型之一,县域经济量多面广,基础作用大。县域经济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支点,县域经济的发展为邮政速递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契机。当前,速递企业、速递设施、速递活动等集中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大城市,依托强大的交通网络向四周辐射,基本上形成了点(大城市)-线(交通线)-面(小城市、农村)空间格局;自然地形成了内紧外松、内强外弱的空间竞争格局: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县域与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城市相比较,县域速递业发展比较慢,甚至在少数农村地区速递基本为零,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对于邮政以外的其他速递企业而言。发展县域市场的成本巨大,需要高额的物质投入,在短期内可能达不到预期收益;但邮政企业具有县域层面上广泛的网络等优势是打开县域市场的重要的先决条件。虽然,邮政速递在县域或者农村层面上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其收入较低,但伴随着县域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流通机制的不断改革,人们消费多样化的出现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县域速递市场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对速递现状和县域经济的分析,以期懈决两个问题:(1)县域的速递市场值不值得开发?主要解决理论认识问题;(2)如何开发县域速递市场?主要是方法论问题。这两个问题将贯穿整篇文章的分析过程中。

1、邮政速递市场现状及竞争形势

1.1 邮政速递市场的现状

邮政速递业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邮政速递业务是中国邮政产业中最快捷的信息和实物传递方式,其收入已占到中国邮政总收入的12%左右,是邮政传统业务中唯一盈利的业务。邮政速递业务拥有国内最大的实物传递网络,遍布城乡的6万多个服务网点,10余万人的投递人员。依靠这些优势,邮政速递业务从绝对量上发展迅速。中国邮政速递是唯一一家在国际速递、国内异地速递和同城速递三大板块中运行的服务商。但随着国际速递公司大规模进入市场和国内民营企业的迅速加入,中国邮政速递业务被大量分流,年增长率仅为2%左右,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

1.2 速递市场的竞争形势

由于速递业务利润丰厚,市场潜力巨大,社会速递公司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在我国境内从事速递国际业务的公司已达150多家,从事速递国内业务的公司有5 000余家,速递市场已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国际市场上,邮政速递大概占到22%的市场份额。而且主要承揽文件类和一般物品类逮递,精细速递和特殊要求的速递大都由外资企业来承担。中国邮政占据了国内速递业务70%左右的市场业务量,但在城际速递和同城速递上民营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较低的价格对邮政速递构成了严重威胁。总体看,邮政速递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国内速递业务中也受到民营公司的挑战。因此,中国邮政速递要最大可能地获得市场,除了从多方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参与竞争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资源与网络优势开发县域或农村市场,取得先发优势。

2、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县域速递市场状况

2,1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根据对县域经济研究范畴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县域经济内涵概括为:我国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的一种区域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门类齐全、行业众多、功能完备的经济单元;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色性的区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区经济。具有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近些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视,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很大扶持,县域经济得到全面发展。截止到2008年11月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5.05万亿元。占全国C-DP的50.05%;全国县域经济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人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河北省、河南省的县域经济总量甚至已经占到全省的C-DP的70%以上。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多方面扩大了县域市场,为速递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2.2 县域速递市场分析

从市场的属性划分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城市市场,其二是农村市场,也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县域市场。在城市市场一般是耐用消费品、高档品、奢侈品等的竞争场地,竞争激烈、手段多样、利润额也大,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城市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城市市场利润额降低,出现了竞争饱和甚至过饱和现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县域市场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人们消费的内容和理念发生了转变,县域市场从多个角度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消费城市化的倾向,因此,县域市场也成了众多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场所。虽然速递是依靠城市市场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递市场也随之扩大。从个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收入提高,人们个性化需求增加、消费能力增强,需要快速、优质的服务;第二、外出务工或迁移人口的不断增多;第三、县域或农村信息化条件得到改善。从企业的需求角度看:其一、县域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步扩大;其二、外向型企业增加;其三、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其四、精细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等等。

从以上分析看出,随着县域市场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不论从个人需求还是从企业需求,速递需求的驱动因索都在增加。所以说,开发县域速递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随着经济的增长,县域速递市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必然会成为速递企业竞争的重要场所。

3、县域邮政速递发展的特点

3.1 县域邮政速递的供需特征

从供给的角度看,县域邮政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固定的人员结构、一定数量的投递队伍,广泛地分布在县、乡、村三个级别地域。无论业务发生多少,各项经营活动必然要进行,如营业、班车、投递等,因此速递发生的边际成本基本上是零,但收益是增加的。所以,邮政速递的供给从数量看是无限的,从范围上看可以发生在县域的任何一个角落。在县域内,邮政速递的供给相对于其他速递企业来说,具有数量的无限性、范围的广域性等特点。

一般意义上,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商品的价格、人

们收入的高低、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及广告的宣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品价格。速递属于服务类商品,其需求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县域或广大农村,邮政服务和品牌已经深入民心,人们对邮政有着天然的信任感和亲切感,这是发展县域邮政速递市场的重要基础。但速递不是生活必需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产生需求,在没有其他速递企业介入的情况下,价格和相关产品的价格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决定因素是县域内经济发展状况。一旦有其他企业进入,价格就变得非常敏感了,在具有竞争性的县域速递市场上,价格仍然是影响速递需求的重要因素。在城市速递市场,信息便利、企业众多,搜寻速递用户的成本较低。市场需求呈现显性特征;在县域市场上,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搜寻成本高,市场需求表现为隐性特征。邮政以外的其他速递企业,在隐性市场上寻求客户可能付出高出邮政速递企业好几倍的成本,而邮政速递则可以利用其广泛的网络优势来发现客户。这种优势更多地表现在中、西部县域市场上。对于不同县域的特点,邮政速递的需求特征可以总结为四种类型:(1)不受现行邮政速递价格的影响,仅仅随着县域经济的增长,需求不断增加,这种特征的县域类型多分布在中、西部较发达地区,该类县域经济发展较快;邮政在速递市场上基本上形成垄断。影响需求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邮政速递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细分和深化市场;(2)速递需求数量固定,价格基本上起不到作用。这些县域多为经济极为落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困,邮政也基本上垄断了这些县域市场,影响速递的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这些县域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邮政速递企业的任务就是服务现有市场、抓住机会市场;(3)相对竞争需求市场,邮政速递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已经有其他速递企业的介入,价格因素已经起到作用,但表现不明显,多为中西部经济发达、位于交通节点、速递需求量大的县域;邮政企业的重点工作在于努力巩固原有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4)具有广泛竞争性的需求市场,邮政速递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很多速递企业加入市场竞争,邮政速递和其他速递企业竞争极为激烈,价格成为影响需求的敏感因素;该类县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域。在这三大区域集中了国内速递业务的80%以上的业务,是邮政速递竞争也是收人集中的重要区域,位于其中的县域速递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邮政速递企业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巩固和开发这部分市场,发展策略应放在提升竞争力上,主要是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3.2 影响县域邮政速递市场的因素

从宏观层面,影响速递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几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外贸进出口状况、物流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等。毋庸置疑,我国绝大多数县域在以上几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这实际上为县域邮政速递的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意味着县域速递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除了上述因素外,具体到县域范围,我们认为以下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3.2.1 县域的产业结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餐饮业和农业不会自动对速递产生需求。制造业对于快运的需求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并没有成长为有影响力的需求,批发零售贸易业代表了快运需求的主流。我国沿江、沿海和沿铁路的广大县域,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是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外贸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为开发速递市场奠定了基础。

3.2.2 县域居民的文化素质。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县域速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口的文化素质越高对外联系性越强,所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越强,这种联系包括了文化联系、经济联系、情感联系和购物联系等,如果联系内容为文件、资料、图纸、单证、社会活动礼品等具有强烈的时限要求,那么就产生了速递需求。当然,个人对速递的需求构不成速递业务的主体,甚至比重很少,但对于县域速递而言,随着居民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和外部联系的增强,邮政速递还是应该花费精力开发这部分市场的。

3.2.3 县域特色经济的情况。我国县域类型多样,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日益受到重视。特色经济产生的特色产品在县域内消费不大,具有广泛的外在联系。这些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对外产生联系来推广和营销产品。对速递产生了需求。如河北省永年县2007年仅邮政速递收入就达到16539万元,这与永年县五金配件市场的不断壮大有密切的联系。

3.2.4 县域居民的人口流动。分析县域内人口流动的特色也是县域邮政速递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县域内人口的流动一般不会产生对速递的需求,但向外流动将是产生速递业务的动力。县域人口的向外流动一般分为求学、打工、移居、经商等,距离越远产生速递需求的可能性越大,如山东省泗水县邮政国际速递收入在2007年达58.48万元,根本原因就在于洒水县出国打工人员较多。可见,县域人口的流动特征影响到了县域速递的发展。

3.3 县域邮政速递的发展态势

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县域邮政速递的发展将呈现阶段性和方向性的发展趋势。

从阶段性来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服务农业为主的阶段。发生在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比较薄弱的中西部县域。虽然农业生产为速递带来的机会很少,但还是应该紧紧围绕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力做文章。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以农村生活日用品流通、文化产品流通为重点,做好营销工作。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关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相信围绕“三农”开展工作,将会为速递市场创造一个新的机会。(2)服务第二、第三产业阶段,这个阶段的县域经济特征表现为农业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由于投资增加,对外联系增强,人口流动性加大,对邮政速递需求扩大,是邮政速递扩大市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阶段。(3)服务电子商务阶段,在东部沿海经济、信息发达的县域,电子商务为邮政速递提供了契机,在该阶段服务电子商务业务将会成为速递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支撑。(4)综合发展阶段,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如在长三角、珠三角某些县域的速递收人比中部地级市的速递收入都高,这个阶段是县域速递发展高级阶段。

空间联系理论告诉我们,两个地方的经济、文化、贸易的联系强度取决于两地的人口数量和空间距离,成距离衰减的趋势,但经济增长极是个例外。根据该理论,从方向看,县域速递的方向应该分为两类:(1)点一点式中短距离,我国大部分县域速递属于这种模式,发送方向基本上波动不大,如何克服方向的固定性是这些县域邮政速递企业所要考虑的问题。(2)点一面式中长距离,在一些经济、文化和信息发达县域已经出现,由于文化、商品的辐射性,外向性需求增加。速递方向表现为辐射形状。如何开发短距离市场会是该类型县域邮政速递的一个重点。

 4、结 论

城市速递市场已经成为速递企业竞争的焦点,县域市场即将成为竞争的第二个场所。通过对县域邮政速递的深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县域层面,速递有着广泛的市场,要重视县域速递市场的开发。随着县域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类市场将会逐渐扩大,面对巨大的农村市场,邮政应该从容面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县域发展的特点。在农村地区有针对性地拓展速递市场。

(2)面对县域速递市场,邮政企业一定要取得先发优势、抢先占领市场。相对于其他速递企业而言,邮政企业在县域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县域市场,邮政企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条件。

(3)开发县域速递市场的基础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开发县域速递市场时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具体的需求特征,只有明白了客户的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或市场;二是要有创新意识,这种创新应该包括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体制创新。惟有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这也是挫败竞争对手的利器。

作者:吴建民 张慧锋 孙 博

现代县域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经济基础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水平低等。本文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县域经济;制约因素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高娜(1978—),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性内涵。从古到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并承载着最基本的行政功能。县域是中国城市和农村的连接点,是城乡关系联动的关节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最基本链条。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吉林省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划分为8市1州共9个地级行政单位,辖2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17个县、3个自治县。本文所研究的县域经济范围是指除了市辖区以外的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大约72.5%,其面积约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绝大部分。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操作平台,是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不仅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能够逆势上扬,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还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速度、效益、水平、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实现突破性进展,项目建设突飞猛进,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井喷式”发展,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的增长极作用逐步显现。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0年,全省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GDP突破了5000亿元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00亿元,同比增长18%,是“十五”期末的2.79倍。连续5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均GDP达到124亿元;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92.1亿元,增长26.8%,是2005年的2.89倍;全省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50亿元,增长41%,是2005年的7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7.77元,比2009年增加了971.54元,增长1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首次突破6000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10连增,连续3年稳定在全国第10位的收入水平上。42个县(市、包括双阳区和江源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近61%,其中有1个县(市)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有9个县(市)同比增速超过30%。最高的前郭县GDP实现340亿元,成为全省第一个GDP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在2010年第十届东北三十强县(市)中占11席之多。从这些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制约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偏弱。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中心对参加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2001个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的统计,吉林省在全国百强县(市)仅占一个席位,而县域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每个省都上榜20多个县,吉林省与之相比差距巨大;从经济规模来看,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而从吉林省来看,2010年吉林省县均GDP不到124亿元,即使最高的前郭县也只为340亿元,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000元。

基础薄弱必然使县域经济处于经济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必然会制约县域经济对发展战略的选择;总量偏小则决定了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的位置,不能像大区域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

⒉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优势特色不突出。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粮食的丰收,2009年吉林省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但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呈现扩大的态势。

县(市、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从2009年吉林省发展报告中的调查数据看,2009年农民收入水平排在县(市)第1位的是延吉市,其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21元,而排在县(市、区)末位的是通榆县,其收入为2717元,高低相差4504元,比2008年高低收入县之间3790元的差距提高了714元。

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果我们把农民人均纯收入按高、中上、中、中下、低分成五等,从中分析高低收入户的差异程度,可以看出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也显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结果。从全省平均计算看,2009年吉林省农民20%最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水平为12747元,而20%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仅为1437元,两者相差11310元,比2008年提高了401元。

另外,从发展县域经济优势产业来看,由于各个县域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应该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各个县、市的特色优势产业。但吉林省这种优势产业发展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既存在很大一部分发展相似、条件雷同的发展模式,又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竞争力。

⒊县域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吉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产业结构之间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比重大、产业整体层次较低,支柱产业过于单一等方面。县域工业水平低是制约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实力薄弱,结构单一,粗放型发展,集聚度差,高污染、高耗能等方面。服务业则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伴随老工业基地而形成新型服务业体系。近几年来,尽管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从产业发展比例来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比较大,与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产业上。由于吉林省现代化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仍然以农业为主,林牧渔业发展相对不足,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到总量的一半,处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无法有效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省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24.3%,第二产业为40.8%,第三产业为34.9%,而吉林省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2.2:51.5:36.3。县域经济与全省相比较,一产比重高12.1%,二产比重低10.7%,可以看出吉林省县域第一产业一直占有较高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转换进程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⒋财力不足,自主性增长能力弱。吉林省地方财力不足一直困扰着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的统计数据看,全省县域地方级县财政收入为176.8亿元,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92.1亿元,按县域地方级财政收入来看,仅占全省GDP总额的2%,按一般全口径财政收入来看,也只占全省的3.4%,这个数值也仅仅与2007年的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相接近。但地方财政支出却连年上升,很多县市财政入不敷出。这种金融支持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的快速发展。另外,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多是一些传统产业,名优特产品较少,精加工产品较少,一些大众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在市场上鲜有竞争力,县域经济市场活力明显不足。县域居民消费疲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县域消费水平与城区比较有很大差距,县域消费还存在很大空间。经济增长仍然主要靠投资增长拉动,特别是重点项目和大项目,但资金相对匮乏,还难以有效支撑投资的快速增长,而且投资主体也相对单一,缺少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注入,县域范围的内生性增长还比较乏力,经济自主性增长能力较弱。

⒌人才和技术缺乏,劳动者素质偏低。多年来,我国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教育上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吉林省是科技文教大省,高等院校众多,知识人才众多,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人才多集中于长吉等核心城市,县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⒍思想观念保守。由于县域范围的区位大多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对外交流受限,因此至今仍然保持比较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文化根植于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其特点一方面是勤劳、淳朴,另一方面是远见不足、观念落后。“文化传统、观念保守”经常会在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找到痕迹,小富即安已成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无形的“绊脚石”。

三、促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⒈制定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县域经济要获得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对策。其特点就是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阶段性和针对性。因此,各个县域制定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体现和贯彻全国以及本省总的发展战略要求,既要考虑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性又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性。

吉林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环境中,因此,目前采取的战略应以发展为主,赶超为辅。要充分挖掘各县市的发展优势,找出制约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要找出本县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综合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符合本县域以及全省范围的发展战略。制定县域发展战略,关键要找准县域自身定位,找到差异,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总之,制定县域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大范围内经济发展战略又要考虑本县的战略要求,既要考虑当前情况,又要考虑未来发展。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⒉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找准地方特色,围绕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走产业化道路,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不能走“小而全”的道路,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抓强项、抓特色、抓品牌,找到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例如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等要素,突出重点产业,把发展县域经济与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体现在县域工业发展上,就是要走特色产业集群之路,围绕县域特色资源逐步培育县域支撑产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核心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同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⒊切实优化经济结构,走内涵式增长之路。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吉林省县域应继续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调整内需结构,不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把投资用在最直接、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用在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行业上。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抓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县域消费。另外,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吉林省县域产业结构除了不断优化一、二、三产的比重之外,还应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突破。除了推动产业全面开花并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促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从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

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来说,要力争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以此来增强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构建县域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职业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灵活、高效、优惠的人才吸引机制,树立科技兴县、人才兴县的战略目标。

⒌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县域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县域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对于吉林省县域经济来说,改变第三产业薄弱的现状,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加强财税支持,建立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其次,要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在“量”上加大,而且要在“质”上提高,要促进产业内部的升级优化,利用当地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主导产业部门;再次,要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新型服务业,以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影玉,刘玉军.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9).

[2]王昱.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02).

[3]刘国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6,(02).

(责任编辑:高静)

On the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Jili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Gao 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Jilin Province,the county economy as the provinc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apid development,and gradually embarked on a rapid development.But it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such as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and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etc.In this paper,these constrai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Jilin;county economy;constraints

作者:高娜

现代县域农业经济论文 篇3:

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摘 要: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县域经济在区域地域系统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县域产业结构特征探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性提出各类县域经济不同发展路径,全面推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河南;县域经济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省的行程中。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全面变化,优化升级;从动力层面看,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化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和调节城乡关系的基本环节。《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经济仍旧延续了深度调整的态势,县域经济增速总体出现更为显著的下滑,更多县域经济体出现更大幅度的负增长,对当地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与在城市经济依然发挥“排头兵”重要作用而农村经济作业依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形势下,县域经济长期被忽视而导致作用尚未完全开发与发挥,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总数108,其中包括88个县和20个县级市,50个市辖区。据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总人口大约10 722万人,县域平均面积近1 400平方公里,县域土地占全省的90.7%。河南省108个县域经济的GDP总量达24 454.2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69.9%。在2016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河南省有新郑、巩义、荥阳、义马、新密五个县域上榜。全省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支撑河南省的根本经济,因此,立足河南省县域经济现状,依据县域GDP、产业结构比重等指标对108个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类,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第三产业拉动型等三大类型。

1.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是指工业产值在GDP中占主导地位或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一部分工业主导性县域经济依托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比如,荥阳矿产资源丰富、义马市的煤炭储量21亿吨,素有“豫西百里煤城支撑”之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这些县域经济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加工,创造工业产业链,开辟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培育支柱产业,从而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

2.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在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中分为现代农业主导型和传统农业主导型。对于现代农业主导型县域,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0%—20%,第二、三产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产业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通过发展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传统农业主导型的县域,大多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等县域,其第一产业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的30%以上,缺乏工业资源和工业基础;第二产业的比重低于50%,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在全省的县域经济排名中较为落后,甚至个别县域经济的发展史水平属于贫困县。

3.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

在第三产业拉动型中,该县域经济主要利用县域内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或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多在30%以上。如鲁山县、卫辉市、嵩县、武钢县、偃师市、洛宁县、汝州市、陕县等县域,主要通过对现有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的开放,通过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各县域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具有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一定成绩。《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49 992元,而河南省人均GDP为39 1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从而导致县域间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从《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发现,河南省108个县域中有11个县的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属于河南省县域经济水平最发达的地区,这11县域分别为义马市、荥阳市、新郑市、中牟县、沁阳市、新密市、巩义市、新安县、淇县、孟州市、登封市;而不及全省人均GDP50%的县域,是河南省县域经济中相对贫困的地区,如邓州市、平舆县、卫辉市、柘城县、淮滨县、获嘉县、虞城县、商水县、正陽县、沈丘县、卢氏县、南召县、郸城县、社旗县、息县等,这些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

2.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

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8.9%、40.9%、50.2%,而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1.4%,48.4%,40.2%。个别县域如义马、巩义、登封、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的第一产业却不足5%。另外还有一些县域如河南省的正阳县、封丘县、滑县、淮阳县、杞县、内黄县、新蔡县、睢县等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超过30%,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属典型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四、新常态下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优化建议

在新常态背景下,河南省必须创新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总的建议是,在准确把握新常态形势下,河南省及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继续坚持不懈深化经济改革激发县域经济的创新活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经济,逐渐扩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视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县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的辐射范围和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不同区域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实现河南省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扶持

在河南省各级人民政府的引导下,加强政府职能,对于工业主导型县域的发展要有计划地利用和开发,发挥政府引导改造传统产业。尤其对于资源衰退型的县域而言,应加强对资源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逐渐改变县域发展模式,引导其从衰退型的资源主导型的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其他类型的转变,分阶段制定县域经济振兴规划,引导财政加大资金扶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并且要对老工业区的环境进行治理,如填充废井等措施。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

从现有数据来看,县域经济水平高、发展快的地区,都是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处于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很多工业存在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等情况,建设新兴工业特色产业集聚群,加快产业创新步伐,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增强推进新型工业主导型县域建设,强化工业主体意识,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完善县域功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集聚力,优化城市环境,创新创业,发挥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形成特色优势行业,吸引资金和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稳步升级,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二)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于以发展传统农业型的县域经济模式而言,农业生产并没有形成特色优势,民众人均GDP不高,普遍低于河南省人均GDP水平。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针对不同传统农业型地域的农产品优势,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和选择市场前景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发展县域特色农业经济。加快科技转型,加快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和外部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规模,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做好农产品深加工

尤其对于河南省县域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水平低、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较差,同时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又是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来源的地区,农业关乎整个县域内人们的温饱问题。据统计,这些县域的粮油、豆类、蛋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较高,但产后加工程度较低,造成很多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供过于求而价格暴跌,甚至很多新鲜蔬果烂在田地中无人问津。因此,要在农业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应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现状,缓解农民因农产品投入大而产出低甚至亏损的现状。如對于很多农产品,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加工成易长期储存的罐头包装等形式农产品,减少亏损,扭转单纯只靠农产品输出的局面。

(三)第三产业拉动型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1.强化县域文化产业特色,开发旅游商品

尤其是拥有较好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文化资源的县域,应加快服务性政府建设步伐,合理科学规划现有资源,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发展文化产业特色和重点,开发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带动其他乡镇和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比如,河南省浚县近来年在政府积极引导文化产业发展下,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举办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节庆期间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成为华北第一大庙会,并且民俗节中有各种民间手工技艺,如泥咕咕,已经成为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对县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因第三产业带动的地域承受力,尤其做好与资源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共促县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浚县县政府合理规划城区建设,拉动外来资金投入,开发“古城文化”改造项目,进一步弘扬历史传统文化,以旅游文化促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国宁.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4.

[2] 张艳坤.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2.

作者:寿怡君

上一篇:物理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播音主持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