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材料

2024-04-29

落地生根材料(通用14篇)

篇1:落地生根材料

兵团的改革的重点在团场、团场的改革核心在连队,连队改革的成败关乎整个改革的成败。改革的春风吹拂着南疆兵团、改革的光明照耀着三师49团13连。13连的职工群众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和阳光、改革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一、转变思想为改革的推进不竭动力和源泉。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篇著名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指导改革开放的有力思想武器。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得解放思想这就是辩证统一。

连队两委认真学习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按照49团党委的要求,破除原先僵化、传统的思维模式,按照改革的路线图,从取消“五统一”的措施开始,传统僵化的思想不是一日形成的,改革的到来思想的转变更不可能一步到位,灯不点不亮,理不争不明每日的早晨会、晚研判、两委会议、有时候两委为连队改革的思路争的脸红脖子粗,大家在改革中思考,如何贯彻落实改革措施的思想交锋,背后层次更是由原先工作清飘飘到现在改革过程压力和动力互相交织作用过程。从原先的连队由管理向职工服务逐步转变的过程,在背后的力量是连队的两委的工作习惯改变、思维的转变、心态的转变、需要不断学习的转变、从陌生向融会贯通的改变。通过改革各项措施的不断推进完善,两委对于在连队该干什么、如何干都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在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办事流程、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在优化、再改造、再提升。

二、两委作用提升明显、为改革成效提供不竭动力。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连队两委成员选举实现了民主,连队管理实现破立并举,改革以来,“破”连队管理人员由上级委任、连队管理“一言堂”、都在管最后都不管、党支部软弱涣散。“立”树立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连队管理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机制、两委成员要进行选举年度考核,强化履职尽责、深化问责追究机制、压实工作责任。

通过两委在阿拉尔党校的轮训、到每周四49团党委雷打不动的两委培训、师市星期天党校培训着力加强学习、切实解放思想,不断建设学习型的两委。为坚定不移全面做好向南发展各项工作启发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视野,思想的升华要靠深入学、经常学、干中学,两委进一步加深了兵团改革的政策、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加深了对如何更好履行兵团职责使命的思考和认识,进一步增加了敢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三、释放改革红利,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条基本原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已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论断。“五统一”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使用“五统一”的政策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是不相应,必然产生推动作用,反而会产生阻碍的作用,取消“五统一”就是改变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更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取消“五统一”给职工不仅带来收益、更主要是给了职工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地怎么种,农作物卖给谁,职工群众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中,人们发现改革始终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毛主席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党从第一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法大纲》对农民的土地政策都是极其重要的政策方略,她关系到整个中国革命的成败,关系到民心向背。改革中对职工群众的土地确权颁证、重新划分职工身份地、明确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真正说明了改革始终站在职工群众利益上想问题、维护职工权益、宣传改革政策、调动职工投入新时代奋斗的热情,进一步放大和提升兵团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篇2:落地生根材料

1、是否有毒:落地生根的花有小毒,毒性很微弱。

2、温馨提示:大家可放心养殖和观赏,就要不误食就影响不大,而且毒性也非常低。每次修剪花朵的时候记得洗手就行。

篇3: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 则随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一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的途径增多, 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 视野越来越广, 但是, 有不少学生基本道德礼仪缺失,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违纪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反思。

1. 德育活动的开展过于形式化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学雷锋活动、知识竞赛、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唱爱国主义歌曲、民族团结歌曲、革命歌曲、观看红色电影、主题班会、班级与班级结对子等, 可谓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但收效甚微。关键问题在于许多活动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实效性不明显。

2. 家校联系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 其实, 在育人目的上是一致的, 但就是由于缺乏沟通交流, 或者沟通方式欠缺, 导致家校联系形同虚设, 失去了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德育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趣、有效、有情的, 是师生共创、共振、共享的, 是富有生命气息和创造活力的。课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 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在我们的课堂中, 不少教师仍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 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出现问题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 导致学生抵触心理严重, 厌学情绪高涨, 形成了敌对的局面。

二立德树人, 落地生根

1. 立德树人要注重实践养成

“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 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是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 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适当改变一些活动形式,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例如学雷锋活动, 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要求下, 教师带领学生扫扫街道、捡捡垃圾等, 而应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一些身体力行的事情。

感恩父母教育的活动不仅仅是在家帮父母洗脚、收拾房子。还可以开展“假如今天我是父 (母) 亲”活动等, 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做父母的不易。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团结月, 还可以延伸到每天、每个月。民汉学生结对子可以从学校走进彼此的家庭, 了解民风民俗, 融入彼此的心中, 亲如一家。

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活动:对于重大纪念日, 利用班会、板报教育;每学期组织学生至少看一次红色电影;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书信、开学第一课教育等。

德育活动的开展要由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动。只是在活动前, 我们要做好各种预案, 给学生讲清目的、要求。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比我们的说服教育更有效。

2. 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参与

在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管理孩子是由原来的疼爱孩子转变成溺爱。在我所教的八年级中就有几个家长存在错误的观念, 孩子作业没完成, 就帮着孩子打电话说生病了;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或者看节目导致孩子没写作业, 就说家里发生事情了;更有甚者, 孩子不想上课, 家长就找各种理由给老师请假, 班主任不放心便登门拜访, 家长和学生却躲在家里不开门……找家长交流沟通, 家长当面答应得很好, 背后却依然如故。找他们谈话的次数多了, 家长就说“只想让孩子身体健健康康的, 学习嘛, 能学多少是多少吧……”

试想, 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育?这样的学生家长怎么合作?这样的家长可以影响到其他家长, 这样的学生也能影响到其他学生, 如果不尽快制止, 后果不堪设想。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多也很大, 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学生思想存在问题, 要想根除就必须从家长入手。首先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轮流找家长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家长态度有所改变为止。第二, 让学生家长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运动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培训会、家长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第三, 教师们定期不定期家访, 与家长亲密接触, 谈心交朋友, 在融洽的关系下开展工作就容易多了。

俗话说, “身教胜于言教。”要让学生家长真正懂得:家庭是孩子终身的学校, 父母就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 使孩子耳濡目染, 日久天长就自然内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 因此, 家长要懂得调和、关爱与保护, 更应该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予喝彩, 在他们失败的时候给予真心的鼓励,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苛刻的教训。

3. 德育工作不仅要深入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教师、班主任的工作, 而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 我们强调“以德育人”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第一, 德育工作入课堂。在课堂上, 教师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时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 面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针对一些单亲家庭的学生、学有困难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以及不自信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 感受到他们不再是孤立的, 而是有老师同行。

第二, 德育工作延伸到课下。 (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给他们更多的爱心。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将一颗爱心毫无保留地献给每个学生, 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这种爱的真诚。 (2) 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耐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 同时了解问题形成的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这样, 教师与他们沟通中就不会被拒绝, 就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3) 对待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学生, 更要多一些关爱。这些学生在思想上都有一些问题, 或多或少, 或轻或重。另外, 有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也比较僵, 不愿沟通, 不愿交流。这时候, 作为教师, 课下随时都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不露痕迹地帮助他们所需, 同时和家长密切联系, 共同合作, 使得这些学生在大家的真诚关爱中健康成长。

第三, 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正能量。以前, 有些老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 过分依赖题海战术,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对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删除, 担心学生只看热闹, 教育学生除了说教还是说教, 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依托信息技术, 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通过鲜明的动画、鲜活的实例、感人的场面感染学生, 让学生们在新的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去自主更新、自我提升。学生是课堂上的中心点和关注点, 我们要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 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 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幸福, 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第四, 教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在我们教学过程中, 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上出现书写错误、误解学生、情绪失控等。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个别教师为了掩盖这些问题找出种种借口, 这样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这种形象去教育学生, 他们能服气吗?相反, 只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很聪明, 接触的东西也比较多, 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是有的, 与其在错误上遮遮掩掩, 还不如坦然面对, 一个敢于面对自己错误的教师是值得尊敬的。所以, 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看到教师坦坦荡荡做人, 敢于担当的风格。教师在恰当的时候, 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有分寸地告诉学生, 教师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作为教师, 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率先垂范,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篇4:神奇的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的叶子深绿深绿的,叶尖打着卷儿。叶脉细细的,是淡绿色的,弯弯曲曲地顺着叶子“环游”了五六圈。叶子的边缘是波浪形的,上面有些圆头圆脑的青色家伙,它们小小的,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从远处看,落地生根的叶子一下子胖了一圈。哈,这就是落地生根的种子吧?真是好奇怪呀,它不像果树那样把种子藏在果实里,也不像别的花那样把种子藏在花蕊里。

过了几天,我又去看落地生根,发现种子变大了,变成了紫红色。它们沉甸甸地挂在叶子上,搞得落地生根低着头,似乎撑不动这些“孩子们”了。有几粒种子耷拉着脑袋,似乎马上要掉了。一阵风吹过,一粒种子摇晃了一下,轻轻地掉进了泥土中。还有的种子的身子已经沉下去大半,却不肯掉下去,似乎舍不得同伴们。慢慢地,种子们有一大半脱离了“母亲”,拥抱了泥土。而在落地生根的叶尖又生出嫩绿色的新种子。风一吹,叶尖微微晃动,它们似乎在与姐姐们打招呼:“嘿,我们站在你们原先的岗位呢。”

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忽然想起好久没有去观察落地生根,给落地生根浇水了。我急忙跑进阳台,发现被遗忘的落地生根却长得更加茁壮了。它昂首挺胸地对着我,似乎是一名军人。嫩绿色的种子长得更大了,它们换上紫红色的衣裳后,也会像姐姐们一样,把妈妈给压趴下吧?忽然,我惊喜地发现,落地生根宽大的叶片下,几株小小的落地生根昂着头,宣告它们正在长大!

我激动地抚摸着小落地生根的叶片:“落地生根的生命力真顽强!即使这一棵落地生根凋谢了,其他的小落地生根还会继续延续神奇的生命力!”

篇5:落地生根

每天上午的第四节课都要做眼保健操,今天也不例外。可是,我做完眼保健操后发现课桌上多了两盆很漂亮的东西――花!我一见到它们,我就觉得它们都很美丽。

听刘老师介绍,其中一盆叫落地生根。我很奇怪,为什么给这盆花取名的人要用一个成语来取名呢?刘老师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继续说:“你们肯定很好奇为什么这种花叫落地生根。原来呀,这些叶子的边缘会长出新的芽,而且不止一片。当叶子承受不住新的芽时,新的芽便会掉进盆里并生出新的叶子。因此它的名字叫落地生根。”

我听了之后似懂非懂,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我上去观察了这盆落地生根。我发现,边上的芽很像锯齿,一轮一回的,仿佛永远也长不完。突然,我发现了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秘密:边上的芽有茎并有根,那根是白色的,长长的,很光滑很嫩。我很喜欢它。

回到家后,我又想到了几个问题:落地生根产于哪?怎样养?能只什么病……这些问题促使我去查找资料,找到后,资料显示出:落地生根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可长成亚灌木状,叶肥厚,叶片边缘锯齿处可萌发出两枚对生的`小叶,在潮湿的空气中,上下面能长出纤细的气生须根,这小幼芽均匀排列在大叶片的边缘,一角即落,且会落地生根。引植物原产南非达加斯加岛,山坡上或溪边灌木丛中,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甚耐寒,适宜生长于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中。落地生根除能用叶上的不定芽“播种”外,还可以用叶扦插,做法是将叶平铺在基质上,土壤不要太潮,待其生根后切开,或将叶切成段,切口阴干后扦入基,用此法易生根。它可治创伤出血、疔疮,痈疽,无名肿毒、喉风肿痛、治乳腺炎、溃疡、铁打损伤吐血、热性胃痛、治关节肘痛、急性中耳炎等。查到这些,我更喜欢落地生根了。

篇6:落地生根作文

落地生根的叶子摸起来很厚,像极了“厚脸皮。”叶子上有锯齿,从远处看,它像一把锯子,可是近处一摸,它十分的柔软,一点儿也不刺。锯齿上长有许多个小芽苞,小芽苞像一只只小蝴蝶随风舞动着,轻轻打开,还像小小的“十”字呢!

落地生根不仅外形奇特,而且生命力非常顽强。你轻轻摘一个小芽苞,随便扔进泥土里,十天不给它浇水没关系,一个月不给它浇水没有关系,就算泥土干的都有裂缝了,它也能顽强的生长。不管是在走廊上,或是阳台上,不管是春夏秋冬,它都能够完好的生长。约两毫米的小芽苞,在几个月之后就能长成一个健康的“壮小伙子”这小矮人本领可真不小!

此外,落地生根,对生活也有许多帮助,如果你跑着腿摔伤了,就把落地生根的一片叶子叶子捣成浆,敷在伤口上,就能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了。

篇7:落地生根作文

带着心中的疑问,仔细观察。只见它的叶子是深绿色的,看上去肥厚多汁,两两相对生长,每对叶片十字交叉,顺次排列。越往上的叶子越小,颜色也显得浅一些。叶子边缘有锯齿,摸起来也不扎手,锯齿上还有一些小小的芽,这些芽落下来就可以长成一株新的花,不断扩展,好像在占地盘呢,跟它的名字可真符合呀!

落地生根很是耐旱,更不用长在肥沃的土壤里,也不用特殊照顾,像有的小朋友那样娇生惯养。它的花期在12月到4月间,开放的花朵就像是倒挂着的一个个小红灯笼,所以有个小名叫天灯笼,还有什么叶生根、大还魂、打不死等,真是名如其花呀!

听老师讲,他还有很多药用功效呢!比如说,止血消炎,清热解毒,能治疗跌打损伤、烫伤、胃痛、关节痛、咽喉痛……可以榨汁内服,也可捣烂外敷,真可以说是植物里的好医生啊!

篇8: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认识重要性

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企业领导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 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 确定本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 并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带领全体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

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党政领导的共同职责,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各单位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 安排专 (兼) 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形成企业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要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实际, 实现企业文化管理。

完善运行机制

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制定严格的绩效评估办法。要明确工作职责, 建立分工负责、关系协调的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行。要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要建立保障机制, 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企业预算。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发挥表率作用

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领导文化”, 其中的一些核心理念与思想, 直接或间接地代表或反映了企业领导者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态度和领导风格。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反映着其对企业文化是否真的认可与执行程度。同时, 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与执行。要想企业文化得到有效落实, 企业领导者就应当好宣传者、倡导者、示范者、先行者, 自觉践行企业文化, 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为员工当好标杆, 做好示范, 树好榜样, 从而带动、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

与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融合

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实践又服务于企业实践,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富思想性和人性化, 更具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 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把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 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在管理方法上要注意强调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和人本管理, 在管理方式上要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约束, 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协调同步, 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活动方式上创新

企业文化活动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经营、发展需要, 结合企业员工的需要和特点, 所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活动的内容有趣、形式活泼、参与性强, 企业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向员工传播理念, 让员工理解理念、创新理念、践行理念。

我们在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 要通过挖掘切合实际、真实可信、通俗易懂的典型案例和企业文化小故事, 帮助员工转变观念、强化意识、践行理念;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传播功能, 展示职工风采, 凝聚企业精神, 弘扬企业文化;要创新活动载体, 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展示职工风采, 传播文化理念。

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

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避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割裂开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使公司广大员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发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势, 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 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 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牢固占领企业文化主阵地, 通过良好的文化养成, 不断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坚持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 加强员工思想道德建设, 倡导公民道德规范, 深入开展诚信教育, 引导员工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 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选树与宣传企业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营造团结进取的企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展示公司良好形象。

篇9:爱,落地生根

这些年,他每年都会向几所山村学校捐款,用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其实哲明收入并不高,只是工厂里的一名普通干部,这些钱全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

校方一直想找到这位好心人,但苦于没有线索,最后只好委托晚报记者帮忙。但哲明寄款的地址是虚拟的,名字也总是在“春常在”、“常在春”“在春常”三字之间来回变换,记者也无法找到他。于是,寻找好心人的消息在报纸版面上热闹一阵后,又趋于平静。

“要為我保密啊。”有天,哲明又认认真真地嘱咐我。

我追问他长期这样做的原因,哲明起初不讲,禁不住我一再问,他给我讲了件他小时候的事情——

小时候家很穷,父亲早逝,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为供我和哥哥读书,母亲种了两亩地的青菜,几乎每天都要赶十几里路去县城卖菜,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

有年夏天,我陪母亲去卖菜。天黑了,菜还没有卖完,这时,天边不时传来轰隆隆的打雷声,眼看大雨就要来到。我催促回家,母亲抚着我的头,耐心地劝我,咱再等等,这三捆豆角,两把韭菜最少也能卖八元钱呢。

我和母亲立在菜市场门口,望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多希望有人能买走一捆青菜,可人们匆匆而过,没人向我们望上一眼。母亲大声吆喝:“豆角,韭菜,新鲜青菜,便宜卖啦!”我也学着她吆喝,稚嫩的童声和母亲疲惫的声音在街市上空混合起来。

但仍然没有主顾。

豆大的雨点就在这时噼噼啪啪地砸下来!我们忙把车子推到一家商店的屋檐下。母亲用塑料袋套在我头上防雨,我倚着母亲,望着湿淋淋的菜,小小的心里全是无助和忧伤。母亲安慰我,孩子啊,再等会儿,说不定就能卖完了呢,回去你坐车上,妈拉你。我点点头,没有说话,藏在母亲怀里,眼泪流了出来。

母亲依然不放弃最后的努力,继续吆喝着。

这时,有个穿粉色衣服的阿姨在我们面前停下来。她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瘦瘦的,眼睛很大,她对母亲说,要两把豆角。母亲喜不自胜,忙给她装好。这时那阿姨站在那里,悄悄地打量我和母亲,目光充满了关切。她看看我,然后问母亲,这么大的雨,怎么还不回去?母亲说,菜还没有卖完呢。阿姨轻轻叹口气,拍拍我的肩膀说,你们真不容易!那这菜我全要了。母亲很开心,但又有些犹豫。阿姨就笑了,说,放心,能吃得了,你们快回家吧!说完,她又把雨伞塞到我手里说,这雨大,别淋坏了身体。我和母亲推辞不要,那阿姨微笑着挥挥手,快步离开了。

那天回去的时候,我坐在推车上,给妈妈打伞,虽然我们的衣服还是淋湿了不少,但那陌生人的关爱,像一束温暖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心,让我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心里都暖融融的,充满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从那以后,我才知道,有时人与人之间一点小小的关爱也会给他人带来无穷的力量,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对世界的看法。这样举手之劳的善良,咱何乐而不为呢?

哲明的故事讲完了,我沉浸在他的往事里久久没有说话。我终于明白了他乐于助人的原因,原来,当年那来自陌生人的关爱,在他年幼的心里落地生根,如今已长成一株遮蔽风雨、枝繁叶茂的大树,我想,随着哲明把爱的种子传递下去,总有一天,那善良也许会繁育成一座茂密的森林吧。

(编辑/杨逸 廖新生图)

篇10:落地生根作文

远远看去最大的那一株就像一颗椰子树,叶子的中间是绿色的,叶脉有些粉色,叶边是红紫色的,有一点渐变色的感觉。落叶生根只有主脉没有枝脉,落地生根叶子呈椭圆状,厚薄十分均匀,连叶脉也看的清清楚楚。叶脉旁长了一圈“锯齿”,我猜,是用来防备“敌人”的吧!一阵微风袭来,肉乎乎的叶子随风飘动,仿佛在向我们“招手”。

落地生根主茎直立,有很多分枝。它的茎是绿的,枝是绿的,在枝节那有灰白色,一节一节的样子很像一根挺拔的竹子,又粗又壮,一点都不像其他植物的枝又细又嫩,弱不禁风。

妈妈看我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微笑着说:“落地生根长大后,叶子旁的锯齿尖上会长出一个个小小的芽,风吹过,芽落地碰到泥地就能扎根。几天后,就是棵新株!”我忍不住惊叹,这太神奇了吧!妈妈接着告诉我,还要防止落地生根繁殖过快,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泛滥成灾。不是吧!我不禁睁大双眼。

妈妈不觉好笑地对我说:“落地生根不仅可以做观赏性植物,它还有很大作用呢。它是传统医药中,全草可入药,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拨毒生肌。”我暗叹了口气:落地生根真是小东西有大作用啊!

篇11:落地生根作文

落地生根

威远县严陵中学级7班 余贞雨 时常抱怨自家窗台上没有绿色植物,本来准备买一盆盆景,谁知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阴雨天气,卖盆景的连影都没有,只好在家望窗兴叹:“为什么别人家的窗台上有可爱的花草,而我家却什么都没有呢?”这情景很是让我郁闷。 过了几天,远在乡下的哥哥到了我家,他说给我带来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礼物。我惊奇地接过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几株绿色小草,不禁大失所望。“嘿,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不屑道。哥哥看我不感兴趣,呐呐道:“你不知道,这草特别能长,遇土便生根,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养起来不费力,可观性却很强……”“好啦好啦,别说了。”我不耐烦地打断了哥哥的话,收下了这几株小草。

来到窗台边,我把小草安置在一个两公分高的肥皂盒里,小心翼翼地捧上几把泥土,加足了水,才细细端详起这几个“宝贝”。只见它们浑身通绿,一幅充满活力的样子。根呈藤状,叶片较厚,每隔一小段便有四片叶子长在茎上,看起来很规则。真是不看不知道,越看越美妙,我不禁喜欢起这些小家伙来。哥哥说这些草落地能生根,我干脆就给它们起名叫“落地生根”。

不知不觉中过了一个星期,因为忙,这几天我一直没有注意观察“落地生根”的状态,也没顾得上给它们浇水,一天在窗台上做作业时,偶然发现由于缺水它们快干死了,虽然不抱多少希望,我还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给它们浇足了水。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后,头件事就是去看那几株“落地生根”。不看则罢,一看让我欣喜不已。只见昨天还有气无力叶片发黄的落地生根,现在竟然翠绿欲滴充满活力了!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小草竟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我真是看走了眼。于是,我不禁对这小小的“落地生根”刮目相看起来,开始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虫。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落地生根”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由最初的两三厘米高的“小矮人”变成了十五、六厘米高的“壮小伙”。我怕它们长高了后顶上的草尖会趴下来,于是剪去了一部分顶部的茎。谁知过了两三天它们又以惊人的速度疯长,于是我又剪。我发现我越剪它们就越肯长,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我把它们换进了个大盆里,以便它们能更好地生存。现在,我的“落地生根”已经绿遍了整个窗台。

“落地生根”的表现让我佩服不已。它们不仅使我的窗台焕然一新,而且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无论经受任何打击作文人网 ,我们都要乐观向上。落地生根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激励我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去迎接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篇12:落地生根随笔

起初,我家的阳台上只种了一株落地生根。后来,它年纪渐渐大了,生了成千上万个孩子,孩子们也喜欢围在它的身边。

落地生根大多个子不高,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最高不过半米。但它们的叶子很大,成年的落地生根一片叶子就有五至十厘米长,有些高大树木的叶子也不过如此。但落地生根最底下的两片叶子很小,有的连一厘米都不到。

落地生根是多肉植物,它的叶片肉乎乎的,很讨人喜欢。它的繁殖能力很强,每片叶子的边缘可长出许多的小芽儿,年年都长。你可别小瞧落地生根,它的生命力顽强着呢!有一次,我们外出旅游,将近一个月没给它们浇水,它们非但没有枯死,反而长出了好多片叶子。

落地生根叶片边缘新长出的小芽儿总是嫩嫩的绿绿的.,娇小可爱。这时候,你千万不能触碰那些小芽儿,否则它们就长不好了。在妈妈身上长出的小芽儿一般都有了自己嫩嫩的根,只要风一来,它们就能顺利地传播出去。

一阵微风拂过,小芽儿就像撑着小降落伞的娃娃似的,随风飘落。落在泥土里,它就会扎根,长出新叶,成了一株独立的落地生根。这也就是它奇特名字的由来。

落地生根的生长速度快。一株很小的落地生根芽儿用不了几个星期就长大了,半年就可以当妈妈了!当了妈妈后,它仍不断生长。一般的落地生根都是兩边叶子轮流长的,就是左边长一片,右边长一片,像在比赛似的。

篇13:好载体,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油的野战军, 具有点多、面广、线长、队伍高度分散的特点, 大部分施工作业队伍远离机关, 独立作战, 而要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生根, 首先需要一个宣贯企业文化的载体。经过反复研究, 我们精心设计了“强堡垒、达三标、争先进”的主题实践活动, 使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

“强堡垒”就是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和支部建设。渤海钻探3万多人800多支队伍, 分布在国内外许多地方, 一个基层队动辄就有上亿元资产、数千万元收入, 一个项目部也会有数亿元收入, 这样, 基层干部是否忠诚可靠, 基层党支部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强堡垒”, 我们采取了"三把"措施和"双向培养"的方法。"三把", 就是把优秀后备干部安排到先进队学习培养, 保护干部苗子;把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放到条件艰苦的后进队检验;把不称职的干部坚决拿下, 纯洁干部队伍。“双向培养”, 就是通过把骨干培养成党员, 把党员培养成骨干, 实现班班有党员, 队队建支部, 以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监督保证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达三标”就是要求每个基层队都达到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的要求, 着力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投入大量资金为基层配备安全生产设施, 保证员工生命安全;所有井队都配备浴室、卫星电视接收器、互联网络, 所有房间都配备电视、空调, 推行公寓化管理, 聘请专业团队提供后勤服务, 大幅提高员工生活标准。“达三标”确保了一线员工工作安全, 生活舒适。

“争先进”, 就是争当标杆单位, 争当文明职工。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 好找的油气越来越少, 现在找油找气都在自然条件极端艰苦地区。如, 我们施工作业的东北地区最低摄氏零下50多度, 新疆塔里木、吐哈火焰山最高摄氏50多度, 海南岛溽热潮湿;海外主力战场的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 都是政局动荡的危险、敏感地区, 特别是在伊拉克, 员工都身穿十几公斤重的防弹衣工作、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 仅靠经济利益是不行的。基于此, 我们通过"争先进", 激励广大员工发扬石油工人见红旗就扛, 有第一就争的精神, 树立"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核心价值理念。争先进活动, 大大提升了企业与员工的整体素质, 有力保证了企业生产与员工生活的正常秩序。

由于“强达争”这个活动载体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 逐渐成为公司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干部员工广泛认同、参与的品牌工程, 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在2011年中石油领导干部会上我们作为典型代表, 做了经验交流, 并荣获中石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同年, 还被评为天津-2011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新项目。

篇14:何以自救,落地生根

一声欢乐惊醒梦中人

开放、个性、骄傲、孤僻、脆弱是很多人对“90后”青年群体的描述,我们越来越沉迷于个人狭小的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我们的伙伴是不会说话的网络、手机,是只能看到个人情感表达的朋友圈,是无聊苍白的影视剧和真人秀……我们近乎病态地沉浸在短暂的欢乐中,但很少人会问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我的家乡是山西一个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的县级市。1980年代为了发展煤厂和焦化厂之类的乡镇企业,一些煤老板开始占领土地,这些企业污染很严重,人们常常是出门走一圈,回来就满鼻子的黑灰,所以当地老百姓几乎很少有人再去务农种粮食。等到新世纪之交,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同龄人随父母去城市生活和读书,短短几年的时间,村子越来越空。我们被生硬地从乡村隔离出来,依靠祖宗留下的黑色煤炭换取收入为生。其实那个时候很讨厌城市的中学,因为那里很看重家庭出身,煤矿主、局长、下岗职工、农民的子女总是会有不同的待遇,我第一次知道下岗职工如同农民一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能逃离的地方。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的自己,并没有归属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处于城乡割裂的地带。现在想来,199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种割裂感留存了太多阴影,尽管我们试图用病态的欢乐来遮蔽,但始终无法抹平伤痕。

2016年4月,一部女性都市题材剧《欢乐颂》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五位女性被拉到一个叫“欢乐颂”的场域中,诚如1785年德国诗人席勒在《欢乐颂》中写道:“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欢乐!欢乐!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大家相亲又相爱,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

《欢乐颂》的作者阿耐在1990年中国大变革的时代弃政从商,她在见证商海浮沉的同时也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将中国改革几十年的反思呈现出来。《大江东去》是她的另一部作品,讲述中国从1978年到1998年二十年的改革历程和中国国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国资本四大主要经济形式的形成与演变,而这一部作品正好是《欢乐颂》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历史前提,诸多像我一样的90后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当“欢乐”的歌声荡漾在蓝色的天空时,每一个人都想通过“城市梦”—“奋斗梦”—“中产梦”进阶到更高的阶层,寻求生存的位置并获取维系生存的资源。但我们意识到,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随着主要经济利益格局的形成,“富二代”“官二代”“学二代”“农二代”“工二代”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基础之上所依附的社会阶层也固化了下来。我们曾经试图通过跨越阶层来寻找生存的安全感,但无疑这样的努力愈加困难。即使实现了阶层的跨越,也会陷入更加难以克服的困境之中,因为欲壑难填。双重途径的失效将我们囚禁在“生存道路”和“生存意义”的危机之中,而这种危机并不是通过简单意义上的阶层流动和制度变革所能改变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不同的方式向世人发出呐喊,从富士康工人十三连跳到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江绪林自杀的死亡式宣告;从香港占中运动到台湾太阳花运动的政治诉求;从人民大学杨庆祥“80后,怎么办?”到青年作家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的文学式反思;从廉思的《蚁族》到吕途《中国新工人》的写实性陈述……每一声呐喊都让人痛彻心扉,而它并不只是单纯的“底层叙事”,还有资本主义物质消费制造的“新穷人”叙事。正如汪晖在《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中所揭示:“如果说经典意义上的穷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那么‘新穷人’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但他们同样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中的产物,他们与打工者阶级共同构成了‘穷人’这一概念的两面。”这或许是构成以上“合唱”的主要原因。城市中产、小资和工农一起同患难。此刻,在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的现实写照下,尽管内部仍然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但大家都属于99%的穷人。

在多重生存危机挑战面前,或许理论是灰色的,因为在结构性分析中预设了太多的边界和框架,因此太难找到出口,而生命之树常青。在欢乐之声惊醒梦魇时,我们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生存智慧和生态文化来缓解结构性压力,并通过发现多样化的可能性以应对现实困境。

两片天地重塑乡土志

2012年,我在不明学术为何和学术何为的无知状态下,试图通过另类的求知方式跳出现行体制的“制式教育”,跳出已经被禁锢二十余年的“学习陷阱”,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它打开了我至今仍然参与其中的当代乡村建设的窗口。1928年,陶行知在其《中国教育改造》一书中写道:“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才是真知灼见,真知识没有阶级,但伪知识可成阶级,且伪知识是冰冷害人的。对于一个还对未来抱有憧憬的青年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知’更具有吸引力和能给予生命的希望。”

触摸真知的路途是漫长的,因此人的认识也是渐进的。从2012年至今短短四年的时间,我慢慢理解了为什么自己是以乡村为切入点打开认识视野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也认识到真知源自脚下走过的土地和生于斯长于斯的有温度的人们。唯此,才能实事求是,才有看到多样化的可能性。而参与当代乡村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在现实挤压与奋力挣脱的两重天地间唤醒了我久远的故乡情怀,让我重新建立对于乡土的认知。这种认知打开了个人基于乡村与城市、青年与农民、国内与国际不同层面的视野和实践,正是这三个维度重新建构了我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就如同心圆一样,以乡村为圆心,一层层延展开来。

nlc202309081508

乡村与城市

文化研究奠基人雷蒙·威廉斯曾反思:“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和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严重的危机……需要动用资本主义拒绝、反对并疏远的那些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这是接近一百年前,来自资本主义社会遭遇系统性危机所形成的反思。而我参与的乡村建设工作也正是在大众参与的社会化农业下重新构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互助关系,促进新条件下的农业“三产化”与“社会化”创新,这也正是应对资本主义城乡内在张力和系统性危机的一种探索。因此,我们在陪伴农民和生产者的同时,还进一步动员市民和消费者,将农夫市集建立在城市社区,将城市消费者的自然体验和儿童教育举办在田野间,将大学生志愿者引导至田间地头,将艺术的创作展现在乡村和农产品中。城乡的信任以农村和健康食材为纽带链接起来,在参与城乡互动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媒体人、政府、民间组织、青年志愿者、农民、消费者常常成为我们的伙伴,将大家的资源和创意贡献于这个体系的共建,至此才真切地体会到“世界是我们的,做事大家来”。

作为“90后”的自己,参与城乡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激发自我创造力的过程,这种创造基于乡村丰富多元的乡土文化,这让我们的价值重新得到体现,也让我重新认识在城市竞争中产生的挫败感。自己和一些“90后”的青年实习生在乡村做志愿服务工作,除了乡村教育和农业体验外,还慢慢拓展到了乡村文化的挖掘。初入乡村,大家怀着好奇的心情观察着任何事物,通过村民访谈了解每一处的历史和功能,甚至包括村民为什么把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地块叫“坛土、庙前土”等等。有时候,转一圈下来,能发现几十处非常有文化和特点的地方。爱看漫画、爱用互联网的大家把那些有意思的东西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在图纸上,从一笔笔勾勒到上色,一幅展现村庄风貌和人文的资源图就呈现了出来。大家甚至将这几十处地方通过查找资料编辑成村庄故事集,没有现成的封皮,就找来废弃的布料做扎染,亲自动手缝制。村庄的历史和文化是融化在村民的生活中的,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从城市进入乡村的消费者和儿童来说是陌生且看不到的,在通过儿童自然教育做城乡互动工作时,我们这些“90后”将村庄文化做可视化的展示,让更多的消费者和小朋友能看到原来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却有这么多的宝贝,帮助他们和农户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城乡信任关系的重塑中,需要更多的创意,这恰恰是“90后”的强项。我们的孤僻脆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狭小的看不到天空的城市鸟笼中。

青年与农民

四年间甚至更久远的大学时期,我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回在田间地头穿梭,也记不得有多少回仔细打量中国的大地河川,总是感恩农民对于自身的培养和教育。钱理群教授曾经归纳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持续百年的六次下乡运动,从第一次五四时期青年倡导新文化到第二次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青年和乡村建设的广泛运动,再到第三次1940年代知识青年到延安;从第四次和第五次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0年代的上山下乡到第六次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支农和青年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这里存在着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存在着一个百年来中国在遭遇现代性危机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应对和经验,存在着一个知识分子和农民双重改造的历史过程。

作为农村志愿者,自然要经常下乡。做调研也罢,做农民合作组织培训也好,组织志愿者下乡也好,抑或学习推广乡村建设经验,所到之处不免会有失望,但希望和感动总是多于失望。因为乡村还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地方,随处可以看到农民的智慧创造,比如房前屋后经济实惠的小菜园、生活中的废弃物多重利用、多样丰富的地方美食,物尽其用,生态循环,乡村具有天然的生态文化;也惊叹农村自组织建设中农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看到作为农人的尊严。慢慢体会什么叫“活着”,怎样去货币化地生存下来,怎样利用最小的资源消耗维持生命的延续,或许这就是中国农民积累几千年的生存智慧。相比之下,我们这些“90后”从小被隔离在乡村之外,以学习知识为名,父母也常常把我们排除在劳动之外,经常有人开玩笑,没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么?但事实是,我们这些长在温棚里的“90后”确实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分不清麦苗和韭菜也是家常便饭。进入乡村当志愿者,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遇到一些村子需要劈柴做饭的,还得学会生火,学会干农活儿,学会跟农民一样,很早起床、清扫房屋庭院、一日三餐、干活儿、照料家人、拉家常、日落而归,一种规律的作息中蕴藏的是农民从容应对生活的态度,即使贫困、即使劳苦、即使不平,他们仍旧坚定地做着该做和能做的事情。反观我们自己,常常会有那种苦闷、焦躁、惶恐、迷茫和惆怅之感,在乡村的工作中这些情绪都被磨炼得少了些,也是一种自我改造。

我也曾无数次被那些真正创造历史的人们所感动。面对这样的人们,我会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个面对苦难仍旧能创造辉煌的民族和国家,我想是那些真正能将苦难化作力量的人们。

国内与国际

在乡村建设一线实践的同时,我也参与了可持续实践与青年成长的国际交流活动,慢慢开始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人建立联系,也了解到在全球资本主义环境下我们面临的共同困境,真切地感知到他们在教育、住房、就业上的无奈,同时还有频繁政权更迭所带来的政治伤害。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主旋律,那么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新的不平等格局中,我们面对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保护资源主权和重构本土经济以保障综合安全,不同国家都生发出应对这种现代性危机的另类探索和模式,我们试图通过经验的交流和国际互访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看到多元的可能性。

2016年4月我带着来自泰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几位返乡青年在中国做访问交流,相同的农耕文明让我们因为土地而变得更加亲切起来。他们以前只从西方媒体或NGO中建立对于中国的认知,他们说:“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就只是它对环境和地球的负面影响。我被告知,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当真切地行走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他们会看到更加多样化的中国,尤其是乡土和民间所展示的智慧与丰富。正是透过生态农业技术、农民组织建设和城市农耕推广的经验交流,我们一起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探索,同时也是多元返乡主体所带动的本土经济恢复。正如一位在清迈工作几年后返乡的泰国大学生讲道:“对于正在做的事情,我获得了更多的勇气和愿念,因为我看到有一群年轻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有着同样的梦想。我们不是孤独的!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代人的命运。”是啊,回归土地和社区的另类探索让青年人变得学会生活、学会应对焦灼,不再那么恐惧不安。

nlc202309081508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好莱坞魔幻电影《魔兽》世界中,时光隧道打开的瞬间,种族的冲突斗争显现在偌大的屏幕上,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那么正邪就在人的一念之间。而《星际穿越》则让我们反思:微小的人类社会在经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之后,面对漫天黄沙,我们终将从告别农民到重新回归农民。

三分耕田铺设青年路

“在农村寻找不卑不亢的姿态”,这是我的一位同伴在参与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感悟,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是能想到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或许我们认为的另类探索在今天欢乐惊醒梦魇之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主体的选择,以三分耕田不卑不亢地应对现实世界的挤压成为了青年们缓解危机的多样路径之一,似乎不再只是人们口中的“田园梦”,积极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多样的存在,大家也少了纠结,多了前行的踏实。

或许我们难以想象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如何将工作和生活融在一起。对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来说,我们常说青年人应该是“有理想、接地气、会生活”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伙伴们将自己的办公室和家搬到了农村,将自己的工作选择在了田间地头,慢慢摸索低成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还记得学者杨庆祥在《80后,怎么办?》一文中非常真切地描述自己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这个重点院校的青年教师在北京刚刚工作时遭遇的租房和生活尴尬,这是很多大城市青年的真实写照,居住在阴暗的地下室、生活在嘈杂的闹市、穿梭在拥挤的公交地铁。我也曾经忍不住好奇,和一些同伴走进中关村对坐在写字格中的白领青年做过访谈,去过唐家岭和看似工作体面却生活混乱的蚁族们深入交流,面对大城市高房价的挤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居住在五环六环之外,每天乘车往返时间需要四五个小时。让我感到心惊的是早上搭乘北京公交地铁所看到的景象,茫然呆滞苍白如面具的面庞、女人腥红的嘴唇,如活死尸般等待列车的停靠。相比金钱带来的生活窘迫,我更为恐惧的是没有灵魂的游走。

每每此时,总是不经意间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似乎一直在另类中谋求发展,很多同伴也是如此。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聆听了众多老师穷尽一生的学问,感恩在成长时期有那么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们基本上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关注并参与到对青年人的义务培养中,从自然到历史,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化到社会,从理想到现实,从个人到生活。我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在下乡的路途中手握书籍,带着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在中国广袤的大地和山川间寻找答案,似乎思想和理论不再是炫耀和争论的工具,而重新成为帮助学习者理解并回应现实的有效资源。

从下乡回到生活,则慢慢多了些朴实和包容,虽说岁月都会教给我们生活的智慧,但“逃离象牙塔、滚进泥巴地”却常让我们收获更大。已然接近而立之年的我们,从生涩懵懂到即将肩负家庭责任,从轻狂到逐步落地生根。新时期压在每个年轻人身上的四座大山:房子、车子、妻子、孩子,同样也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大家也总是有办法能融化这四座冰山。我们因为土地和乡村结缘,迄今已经举办了两届乡村建设实践者的集体婚礼,天地为媒师为证,没有奢侈婚礼和压死人的礼金,没有房子和车子为前提的婚姻约束,质朴的两颗心组建相互扶持的家庭以共同生活。

在田野间工作比起城市狭窄拥挤的月租房更畅快;乡村明亮大院一年二千块钱的租金让同伴们备感欣喜,和农民一样房前屋后种点瓜果蔬菜及花草,别有一番生活韵味;干农活儿是辛苦的,但也是踏实的,没有那么多的矫情和焦虑。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增强,使乡村愈发的便利化,村村通路、村村通网,少了拥挤的公交地铁,买辆便捷的面包车或三轮车在田间地头工作,闲时整理文字和看书学习,经营着三分耕田,让生态产品进城,让消费者下乡。于是,农业和农民都多了新的内涵。当我们的下一代出生,他们能够在广阔的田野中生长,相比温室培育的娇嫩花朵,乡野中成长的孩童多了些生活的灵气和活泼。在新农业和新城乡的视野坐标中,这样能容纳青年人开展工作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多,能撬动青年展开乡村实践探索的政府、社会资源也越来越多。

今天再看乡村发展和青年探索的结合,背后推动力和形成的主观认识已经发生了非常多的变化,当新的探索浪潮般席卷而来时,我们更需要坚实地踏稳步伐。如果试图将今天的返乡做些观察,试图理解返乡形成的新文化内涵,我们需要从多重意义上的“返”和“乡”上进行理解:

多重之“返”:文化心理上的返(乡愁营造下中产或是游荡在城市的小资);生产生活上的返(在工业化趋势下无法在城市打工和生活的打工者);制度安排与财政支持的返;新农人的返;工商业资本倡导的返;社会组织推动的返……

多维之“乡”:生命价值心理认同的乡;社会空间意义上村落特征的乡;经济危机载体的乡;依托农耕价值多元的乡;社会和政治稳定意义上的乡……

在此形势之下,乡村虽然不能完全终止百年来资本主义的破坏,但却可为更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中提供新的空间和可能。

全球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裹挟着每个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从来不是单独的个人,我们身上里里外外都透着这个时代的气息,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体无时无刻不被这个看不清的复杂世界裹挟着,当我们纠结自己的食品安全、工作、住房、教育、医疗等一切服务的时候,却也不得不承认高成本的现代化生活正在牢牢地绑架着我们。激进的变革抑或小清新的嘲讽都无法建立我们存在的意义,或许我们存在的意义从大世界来,从生活中来,更从心底无限的关怀来。持续推进的可持续生活探索与乡土结合,不一定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却是改变普遍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行文至此,不禁十分怀念十几年来致力于推动农民合作和青年自救的刘老石,他常说:“青年人是用来成长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先辈已逝,但遗风尚留,时刻激励吾辈继承衣钵,不敢忘怀广阔田野间辛勤劳作的农人和象牙塔中蜷缩着的国之希望。再回首百年乡建,历史画卷中无不浮现青年人的探索身影,只盼我们播撒的种子能沐浴阳光,真正地生根发芽。

王茜,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助理,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研究助理,现居重庆。此为作者处女作。

上一篇:高速公路运输经济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斗轮机产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