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2024-04-09

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精选10篇)

篇1: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水上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设计: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石桥小学

陈玉山

评析: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石桥小学

高福喜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教材简析:

《水上飞机》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作者用童话的体裁,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外形、主要种类及各自的用途。向学生展示的是高科技的成果。在表达方式上又采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要达到一般的“双基”要求,还应重视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的情感。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饶有趣味,语言生动活泼,没有高深的道理,没有艰涩的术语,能使学生读来情趣盎然,引人入胜。适应三年级儿童的学习要求,是对学生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激发科学兴趣的好教材。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会用“究竟”、“渐渐”造句。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及主要用途。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学习课文总分写法,仿照课文进行读写训练。教学重难点:

1、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了解水上飞机的种类及用途,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指导学习总分表达方法,进行读写训练。教学过程:

一、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1、师: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一百多年前,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豪华游轮在海上触冰了,请看:

2、多媒体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游轮遇难片段。

3、师: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救援设备,救援不及时,这次海难造成了近千名游客遇难。可现在,当“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海难再次发生时,像这样的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因为我们有了“水上飞机”。

【点评: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唤醒。小学生未必都见过海难,对海难缺乏感性认识。这里借助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这里既把学生带入到海难的悲痛之中,又渲染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救援设备,救援不及时,而造成惨痛悲剧场景。并及时引出“水上飞机”这一先进设备,引起学生对“水上飞机”的关注,把学生从海难的悲痛中带出,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环境的预设,看似平常,其实匠心独具。】

二、创设情景,探索发现。

多媒体出示:(画面上广阔无边的大海,一架水上飞机停在海面上,一只海鸥围绕飞机盘旋。)

1、如果你是小海鸥,你会想些什么,问些什么?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愿读一读?(指名读)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读书要想,想它的意思。看谁能把这节的意思读出来(再读)

(2)小海鸥发现了一条奇怪的大船,这到底奇怪在哪里呢? 板书:长了两个大翅膀。

(3)小海鸥感到好奇,想去问个究竟,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生交流)

(4)练习用“究竟”说句子。

(5)你们造的句子是“究竟”的一种用法,老师说个句子:“今天我收到一朵花,究竟是哪个同学送给老师的呢?”这里的“究竟”和文中的“究竟”意思一样吗?

(再用这种意思的“究竟”造句)

看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同的。

(6)读了这一节你还有什么收获?(再出示刚才的课件,让学生再看刚才出示的画面,了解水上飞机的构造)

(7)指导朗读小海鸥怎么想的这一句,读出奇怪,疑问的语气。

【点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小动物都是十分喜爱的,这里创设情境,让学生变成小海鸥,跟随课文中的小海鸥一起去发现,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换词、造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思是不同的。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三、再现情景,突出作用。学习2—6节。

1、过渡: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它究竟有没有明白呢?大家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一读2—6节。

(1)交流:小海鸥有没有明白?它知道奇怪的大船是什么了吗?(2)小海鸥是怎么问的,水上飞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谁能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指名读)

(3)评价后同座分别扮演小海鸥、水上飞机,练习表演。(4)指名表演,评价后再表演。

(5)过渡:海上救护机真能救护海上遇难的船只,真了不起,课文中它真的接到了求救警报了,它是怎样前往救援的呢?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呢?

2、多媒体演示《泰坦尼克号新编》:(“泰坦尼克号”遇险,船长向“水上飞机”求救,“海上救护机”是如何起飞,如何降落,如何救援的。让学生感受“海上救护机”的作用。)

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3、教师:一百多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如果在今天,还会有那么多的游客死于非命吗?所以海上救护机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海上守护神。

4、刚才演示海上救护的是哪一节?找出来读一读。

【点评:通过角色表演、朗读对话,多媒体演示《泰坦尼克号新编》,再现情景,让学生充分了解海上救护机的作用,与课始照应,加深对“水上飞机”这一先进设备作用的了解,并以小海鸥的视角去体会对海上救护机的敬佩。】

四、朗读比较,学以致用。学习第八自然段。

1、出示:“他告别了小海鸥,便迅速地滑行起来,机身的两旁随即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水上飞机渐渐离开水面,向遥远的天边飞去。”

【点评:这里跳开第7自然段,去讲授第8自然段,不落俗套。这是顺应教材的内容,分散了教学的重难点,这充分显示了教者驾驭教材的能力。】

(1)指名读。

(2)“渐渐地”是什么意思?能换一个词吗?(慢慢地)

(3)这不是与“迅速”自相矛盾吗?(用红色在“渐渐地”、“迅速”下画红线)。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去理解。(5)指导用“渐渐”造句。

(6)想象:海上救护机可能怎样救护遇险的船只呢?(7)指导朗读句子.(8)一起有感情地读好这一段.【点评:读书贵在疑,一个反问句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朗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朗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但这里读的方式较为单调,如果将分角色读、表演读穿插其中,学生兴趣将更浓,效果将更好。】

五、改换说法,想象练说。学习第7小节。

1、过渡:在海上飞机没接到警报之前,小海鸥和水上飞机还谈了什么呢?

2、出示:“我还有很多兄弟,有的„„有的„„;还有的„„,去扑灭森林大火„„”

(1)这一节是水上飞机一个人说的,你能改成小海鸥和飞机的对话吗?(同桌对话,表演)

(2)指名表演。

(3)你能给这些水上飞机起个合适的名字吗?

这些名字取得真贴切。(板书学生给水上飞机起的名字)

3、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上飞机是个大家庭,海上救护机就这三个兄弟吗?想象一下,它还可能有哪些兄弟呢?

(1)学生自由想象,交流。

(2)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睁大眼睛来欣赏他们的英姿吧!(多媒体展示水上飞机执行任务的镜头)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想说什么?说说水上飞机的作用。

(4)谁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出示句式:水上飞机()了!他()很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

4、写话练习。

【点评: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一段教者放手让学生尝试改换说法,情境表演,看画面想象练说,写话练习等形式,水到渠成地了解水上飞机的其它家庭成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及表达能力。】

六、拓展练习,提高深化。

1、水上飞机的种类很多,它们有不同的作用,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如果长大让你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那些新作用?

(学生自由畅谈:说说我是 „„„„,我能„„„„)为了实现你们美好的愿望,现在可要好好学习,长大造出更多、更好的水上飞机。

2、总结:水上飞机是高科技产物,它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点评:每个学生都富有奇思妙想,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又走出文本,走入生活,进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地址: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石桥小学 陈玉山

高福喜 邮编:225826 邮箱:jschenyushan@163.com

手机:*** 单位:0514-88481389

篇2: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周末和朋友出去散步,在公园的休息亭里听到一位爷爷正在教育自己的孙子:你班上的同学打了你,你不要怕,一定打了还他,出手时要快要狠,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和朋友听后都不觉的诧异万分,有这样教孩子的吗?无独有偶,一个有孩子的朋友也讲了他教育孩子的经过,他惩罚犯错的儿子面壁思过,儿子站在那儿左右摇晃满不在乎。于是他气不过又罚儿子跪着,想用更严厉的方式提醒儿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不料儿子跪在那儿一脸的灿烂。父亲问他为何?儿子笑答:跪着比站着舒服多了。父亲闻听哑然,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说明,必需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灌注是非荣辱观。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什么是荣辱、美丑、是非、善恶,他们的心灵才不会扭曲,思想才会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获得最初教育的重要环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的中,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做人的起码道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的树立。孩子小小的心灵没有辨别是非荣辱的能力,最易接受事物。就像一棵在雨露中成长的幼小树苗,你让它歪着长,它就会歪着长;你让它正着长,它就正着长。树人育木是一个道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父母一定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让是非荣辱的观念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从小就有做人的基本水准和良好道德。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寄托给长辈或者亲戚,孩子教育缺失更应当引起父母的重视。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们要把这两样东西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的道德和理想,让他们的内心灿若星空,明明朗朗地行走人生。

篇3: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激发,兴趣点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地球失去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小鸟失去了翅膀。”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标准》还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小学六年的阅读量最少要达到145 万字。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 从而发展为长期乃至终身阅读的需要和习惯?笔者在此介绍一下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一、播种———如何在阅读的土壤里播下兴趣的种子

1.深入调查, 发现兴趣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正如苏联作家高尔基所说:“我扑在书上, 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如果能让学生把“书”当成“面包”“奶酪”, 那阅读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 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引领孩子进入阅读的世界, 就必须找到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才行。阅读启蒙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每个语文老师 (尤其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 , 必须对每个孩子在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如问题答卷、课余聊天、询问家长及之前老师……调查要做到深入、细致、不露声色。通过深入了解, 找到每个孩子对课外书籍的兴趣点在哪儿, 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比如, 笔者通过问卷, 发现了低年级男生最感兴趣的课外书排在前三位的是:笑话, 谜语 (也包括“脑筋急转弯”) , 冒险故事。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不同, 性别、年龄、不同兴趣点也不同,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去激发。

2.投下“诱饵”, 逐个击破。发现了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 就如同知道了哪条鱼喜欢吃什么食物, 再准备好对应的鱼饵, 把握好合适的时机, 适时投下, 就不怕小鱼们不上钩。如何投饵呢?方法多多, 下面笔者介绍几个循序渐进操作的方法:

(1) 礼物赠送, 奖品鼓励。教师一开始不必着急于马上推开轰轰烈烈的阅读动员会, 而是结合学生每天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 参与活动的情况, 然后用“礼物大放送”、“奖品多多”的方法将事先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第一本书送到他们手中。比如笔者曾这样做———“据了解, 暑假里, ××同学表现特别好, 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做事情有条不紊, 被评为‘暑期之星’, 奖品是……”

(2) 故事引趣, 吊起胃口。教师可以开辟诸多和阅读有关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利用每天的晨会课、午间故事15 分钟、课前2 分钟、班会课等等, 安排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阅读交流活动。笔者在课前推出了“听老师讲故事”活动, 通常会选取之前奖励、发放礼物的那些书中的小故事或一段, 抛砖引玉讲给学生听, 然后讲到关键处故意不讲, 让班里已经读的学生利用中午时间再和大家讲一部分, 然后给学生留下阅读期待: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也去读那本书, 之后还可以来谈谈读后感受……

(3) 榜样激励, 勾起期待。有了前面的铺垫, 就可以发挥榜样激励法的魅力了。结合之前被赠送、奖励到的孩子的阅读情况, 评选出读书读得特别好的孩子, 让他上台交流被赠送 (奖励) 到第一本书的感受, 可以谈读这本书的感受, 也可以谈是否喜爱这本书及喜欢的原因等, 在交流的基础上再奖励一本书。

老师完成了先期的“播种”工作, 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就可以启动了。

二、施肥———如何让兴趣的种子在阅读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找到兴趣点, 激发原始驱动力只是阅读工程的第一步;之后的阅读道路上, 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直保持下去并且最终发展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和行为习惯, 则还要进行精心“施肥”。

1.循序激趣———讲究施肥的过程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 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 深浅程度应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如教师在介绍读物时, 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 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 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 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 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

2.内外延伸———讲究施肥的技巧性。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得巧妙“勾引”, 不露痕迹地实现迁移, 即通过对课内阅读的指导, 引领学生将阅读兴趣点逐渐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比如说, 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 笔者用了很长时间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恃、衰败过程, 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加上个别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师的惊叹和鼓励, 大大激起了班内其他学生急于了解三国故事的欲望。就这样, 笔者没有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教室内就掀起了读《三国》热。以此类推, 教师在执教文本时如果经常能挖掘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 并不时渗透进去, 采用“钓鱼”的方式勾起学生课外阅读相应书籍、文章的欲望, 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环境熏陶———讲究施肥的广度和深度。环境熏陶, 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 精心设计每个空间, 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 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 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 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如, 组建“班级图书馆”, 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一些课外图书, 但是据调查, 由于学生兴趣点不同, 每个学生手里的课外书往往局限于某一领域, 甚至有的成为摆设。如果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 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 形成“图书漂流”, 学生兴致会很高, 都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起这些书。还可把走廊及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 经常出读书专刊, 譬如“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名人与变法”、“我心中的一本书”;书写名人语录, 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刘向的“书犹药也, 久读可以治愚”等。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引导他们逐步把阅读兴趣转化为自觉的阅读实践。

4.活动调动———讲究施肥的方法。“读书应该要像吃饭一样, 成为人的必要需求才好。”为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 可以有意组织一些活动, 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具体需要而广泛阅读。比如, 每单周可以要求学生自查资料写一篇演讲稿, 并进行评比, 从中再挑选出一些较优秀的, 让学生在每周一班会上作演讲, 鼓励班内其他同学为其作点评。

对学生的评价能否及时跟上, 是决定一项活动能否长久坚持的关键。可以让学生每读完一本书, 都到老师那儿去“领赏”做好登记, 并根据字数奖励小红花贴到“争章台”上, 定期公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当然, 学生读完一本书, 教师都要考考他, 看是不是读有所得, 不光看数量, 还要看质量。对读书好的学生, 还要带他到学校图书馆去借更好的书, 作为更多的奖励。

篇4:让国学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一、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潜移默化学习国学

在国学启蒙教育启动之时,学校就倾力打造国学校园文化,重新创建充满着浓郁国学气息的校园环境。学校教学楼的命名、校训重新从《大学》《尚书》名句中引申而来。教室的墙壁、走廊的横梁、楼层休息平台的墙面上到处都装饰着《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及《论语》《孟子》中的名句,甚至在风雨运动场那十八根大圆柱上,也装饰了《成语故事》。课间时,校园广播站播放的歌曲都是古诗文歌曲。这样,学生无论是在走路时、休息时,还是玩耍时,目之所及都是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耳边听到的都是优美动听的国学歌曲。

记得有一次我教《游子吟》这首古诗时,刚说了第一句,全班同学居然就笑着把这首古诗全部背出来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课间时经常听广播里放这首古诗文歌曲,所以早就会唱会背了。还有一次我们在听黄老师执教《中国戏曲》一课时,老师问学生对京剧了解多少,只见一个学生站起来,非常流畅地回答:“老师,我知道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有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京剧表演有脸谱,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我们都很惊讶他怎么会对京剧知识有这么多了解。他告诉我们,他教室旁边的休息平台墙面上就是有关京剧的知识,他天天从那里经过,天天看,早就记到心里去了。

由此可见,色彩鲜明,国学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又由无意注意变成了有意注意,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学习国学

国学启蒙教育刚开始时,学校成立了国学骨干教师团队自编教材,编出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国学教材。第一本自编教材是《三字经》,我们几个国学授课教师,每天早上轮流在校广播站通过校园广播系统,对全校学生讲授《三字经》。下课后,我就会跑到各个班上去和孩子们聊天,问他们喜不喜欢上国学课。孩子们都说特别喜欢,每天早上都特别期待国学课。他们觉得全校同学一起跟着广播学习,这种方式好有趣。

我们校广播大课堂学习了三年,第一年讲《三字经》,第二年《弟子规》,在讲到第三年的《论语》时,大课堂教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由于我们的学生从一至六年级,年龄相差很大,知识结构、认知水平都相差很远。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很明显就学得吃力,跟不上节奏。而如果重新上《三字经》,高年级的学生又会没兴趣。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校领导从现代通讯工具QQ中得出灵感,想到可以使用QQ群视频分年级进行教学。于是,在2013年,每个班上都安装了电脑和班班通设备后,学校正式启动中课堂教学,即每个年级的老师建立一个年级QQ群,发起群视频进行教学。每个年级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低年级是较为简单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高年级则学《千字文》《论语》《菜根谭》等。这样的安排,解决了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差异问题。

这种授课方式,比大课堂教学更有趣。广播大课堂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QQ群视频不仅可以听见声音,还可以看到人,教师通过大屏幕和学生进行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轻松愉悦学习国学

自从采用中课堂QQ群视频教学后,学生学起国学来就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如何让晦涩难懂的国学变得生动有趣呢?这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每个星期,我们几个国学授课教师都会集中到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探讨国学课堂授课方法。大家经过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之后,总结出一些比较好的授课方法:先以诵读为主,用各种形式的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再用今文和古文进行对照,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另外,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小故事来吸引学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等。这些教学方法确实突破了古文学习晦涩难懂的难点,让大家学起国学来更加轻松愉悦。很多学生表示,他们觉得国学一点都不难,而且很有趣。有一次我在讲完《弟子规》里“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一部分内容后,一走到教室里,学生就围了过来,对我说:“老师,苏秦和孙敬学习真是太用功了,头发被吊起来,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那得有多痛啊?”刚才我在讲这一句时穿插讲了“悬梁刺股”的故事,看来他们听得很认真。我想考考他们,于是问他们:“他们为了学到知识,不怕苦不怕痛,成为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家。那么同学们,你们要怎么做呢?”他们说:“我们也要更加认真,早上早点起床,不要浪费学习的大好时光。”在讲课中穿插故事,对学生来说,确实既有趣又能帮助理解记忆。

四、完成国学作业本,联系实际学习国学

国学学习如果只停留在听和说两个方面,肯定是不能长久的,很容易被遗忘。那么,怎样才能巩固国学学习成果,让国学学习更加有效地指导行为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开始印刷国学作业本,让学生把每天学过的国学内容和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进行复习、思考、联系实际,将学到的国学知识进行了内化。

我看了很多孩子写的感想,都写得非常棒。

“黄香能够为父母暖被窝,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父母,只会要求他们为我做事,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学了《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我才知道我们外表的整洁对我们小学生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以后我要讲卫生,爱清洁。”

“学了《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知道了学习中既要认真阅读认真学习,又要认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

…………

这些感悟,充分显示了他们在学习国学后在思想上、道德上、行为习惯上的变化与成长。

五、搭建多样化平台,享受国学带来的成功体验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一直保持着热情,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必须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国学的快乐,学校想尽办法通过多种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年的特殊节日,学校会通过校讯通布置一些亲子作业,如“为爸爸妈妈洗脚”“我为家庭献力”“尊老敬老见行动”“福利院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将《三字经》《弟子规》中所学到的一些道德要求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感恩的快乐、付出的喜悦。

学校还积极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一大批小小书法家、主持人、朗诵和演讲高手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三(7)班的严格小朋友以前胆小害羞,但是在参加学校的诵读兴趣小组后,对诵读和演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声音甜美,在语言艺术方面极有天分,代表市里赴省里参加团省委、省少工委组织的“少年演说家”比赛,进入了省十二强,获得“人气小明星”荣誉称号。她说:“在国学校园里成长,我觉得特别快乐,现在我享受到了成功的幸福。我变得大胆了,自信了。”

2015年,学校还与县电视台联合打造“国学小明星”栏目,挑选出一批有特长的学生,利用相声、小品、古筝弹奏、说唱艺术等形式,将他们的国学技艺展示并拍摄出来,在电视台播放,让孩子们体会到作为国学小明星的骄傲与光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表演中获得成功的体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国学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如今,国学启蒙教育这颗种子已经在广昌实验小学生根发芽,长出了嫩绿的枝叶。我们相信通过细心培育,这棵国学教育之树定会更加繁茂,开出绚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篇5: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诺贝尔

很少有一部电影, 能让我把片尾曲听完, 《美丽心灵》做到了。这部电影, 的确是一部让人心灵感到震撼的电影。

《美丽心灵》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 (西尔维雅·娜萨儿所撰写) 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内容描述了著名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1948年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至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间的人生历程。影片整体分为三部分, 一是讲述纳什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就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这一时期对数学的痴迷与研究构成了纳什的全部生活;二是纳什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 在麻省理工学院“惠勒实验室”工作期间的工作与爱情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发的故事;三是在妻子与朋友的帮助下, 纳什用理智战胜病魔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一部真正好的电影, 除了华丽的视觉效果、精巧的剪辑、优美的音乐外, 还要通过剧情打动人心。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感动我, 首先要讲的就是配乐, 导演罗恩·霍华德运用最喜爱的弦乐音色配合着交响乐队来表现剧情, 明朗舒缓的大三和弦表现剧中温情而又宽阔的场面, 表现悬疑紧张的情景则运用了减和弦衬托。此外, 剧中多次出现的人生哼唱的背景音乐也让人印象深刻, 特别是在纳什沉浸在数学世界里的时候, 这时的人声伴唱也成为了剧中表现“数学主题”的专属配乐。

其次,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情, 特别要讲的是艾丽西亚对纳什的不离不弃。这四个字说着容易, 做起来难。用“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来形容艾丽西亚, 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面对精神分裂的妄想者, 在时刻有生命威胁的境遇下, 还能对对方始终如一, 是需要何等的勇气?看着纳什患病后在家里, 面对妻和子有心保护但无力而为的痛苦眼神;看着艾丽西亚对丈夫的失望和对命运不公的宣泄之后, 还能那么用心地照顾丈夫, 我已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患有妄想症的人, 他们生活在幻想和现实的夹缝中, 无法分辨真假虚实, 说到底他们是病人, 是需要别人帮助和照顾的人。不管你曾经多么有天分, 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只要病魔一旦侵入, 从人的眼睛里透出来的那种无助、惊悚的眼神中, 你就会发现, 人真的是太弱小了, 简直是不堪一击。

中国有句谚语, “好死不如赖活着”。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 死, 何其简单?但是活下去, 却需要极大的勇气, 因为活着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像纳什这样的人, 如果说有一丝丝求生的欲望或者是生存下来的念想, 必定是有某种力量在给予他支持与依靠。罗森医生说, “没有人可以通过意志力来克服这种病症”, 但纳什却做到了。请问, 是什么给予他如此巨大的的力量, 足以抗拒严重的病情?我想答案是爱!艾丽西亚的扮演者詹妮弗·康纳利和纳什的扮演者罗素·克劳用精湛的演技把这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当艾丽西亚放弃罗森医生劝她为了安全, 离开纳什回母亲家的意见, 转身进入卧室问纳什:“你想知道什么是‘真’吗?”, 并且把手放在对方的脸颊上轻轻地抚摸, 继而放在对方胸口位置上, 用心来感受对方真实存在的时候, 我想任何人都会在此刻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足以支撑着纳什跟疯狂的病魔对抗。“抽象的数字和真实的人性”之间的矛盾, 表露无遗。电影的最后, 纳什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发言会上的一段话, 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我一直以来都坚信数字, 不管是方程式还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是在如此追求了一生后, 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决定原由?’我的探索, 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最后到了妄想症, 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重大突破, 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 只有在这种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 才能找出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儿全是你的功劳, 你是我成功的因素, 也是唯一的因素。”配合着温柔舒缓的片尾曲, 这段话仍在我心中回荡着。

现在的人们, 在生存的压迫下, 在现实的打击下, 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情?我们怎么看待这样的感情?以何种方式来评价?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人无暇自顾, 我们有什么追求?为了什么而活?单纯为了活着而活吗?这值得我们终生思考!

参考文献

[1].司棋.美丽心灵的注释[J].电影评介, 2002 (03) .

[2].张艳.叙事与音乐的互映——电影《美丽心灵》配乐分析[J].当代电影, 2012 (05) .

[3].古丽丹, 申荷永.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什的心理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2 (12) .

[4].钟玲.母性的光辉——评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J].电影评介, 2008 (03) .

[5].杨朝朝.重温《美丽心灵》经济学家纳什的传奇人生[J].现代商业, 2010 (08) .

[6].刘世生, 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J].外语学刊, 2011 (03) .

篇6:让阅读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发芽

一、资源建设,夯实一片沃土

学校是天然的读书的沃土,然而,要让这片沃土生发出爱阅读、会阅读的大树,必须充分利用资源,用好资源,夯实这一方沃土,使之为师生阅读提供更好的服务。

1.扩充校园“书源”,丰富图书馆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学校地处广州市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是村民子弟,平常很少看课外书。如何让他们爱上阅读、培育书卷气?我们想,让校园成为一个“书源”,是学校广泛开展课外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的一个硬件基础。为此,我们首先加强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图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学校图书室藏书已达三万五千多册,生均图书四十二册,远远超过国家和省、市的生均标准。其次,我们没有满足于现有数量,而是不断地补充图书。近两年来,学校参照课程改革实验推荐的师生阅读书目,购置了大量新书,大大丰富了图书资源。再次,学校还与中央电化教育馆联系购买了随时更新的电子图书系统,设立了电子图书馆,所藏电子图书近七万册,并利用学校校园网,将校内两百多台电脑作为阅读终端,随时开放,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2.完善阅读服务,优化阅读氛围

学校办学规模不大,但专门聘请了图书管理员,不管是周六、周日还是正常上班时间,都定时为师生们借、还图书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借还书手续简单高效。同时,各班发动学生踊跃捐书,成立好书交换站。交换站里的每本书都归捐赠者私有,但使用权属集体,如此逐步添补,且班级之间还定时相互调剂。另外,许多家长也根据老师推荐的书目为孩子买书,孩子们则常常把家长购置的新书聚集到班级图书角里。目前,学校大多数班级图书角都有三百多本书,并有专人负责借还。良好的氛围营造让学生课外阅读量剧增,热爱集体、乐于为班级出力的思想也在图书角中萌发。

为了优化阅读氛围,学校实施了阅读提升工程。首先,除了创建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优化图书室管理,随时为同学们的阅读提供方便,学校还在每学期定期开展三次购书、荐书、书评、组织知识问答等活动。其次,建设富有浓郁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学校营建了以书香长廊、绿色书香园和绿色科技园为主题的书香氛围。尤其一楼的绿色书香园占地一千多平方米,是同学放飞理想翅膀,讲述植物故事、动物故事和自己的成長故事的乐园。再次,学校每周开设有一节阅读课,还有每天十分钟的午读课。驻足校园,随时可见同学们阅读的身影,琅琅书声回荡校园。

二、多彩活动,催发种子萌芽

为了催发学生潜藏心中的爱读、喜读的幼芽,学校采用多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大量丰富多彩、有趣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之乐、读书之妙和读书之用,从而从喜欢读书到渴望读书,把读书当作生活的常态内容。

1.推荐书籍激发阅读兴趣

一般来讲,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及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的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爱好有所了解,这样在介绍书籍时就能有的放矢了。如此让学生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想解决、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就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成他们的良师益友。

2.丰富活动提升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支持。因此学校坚持每天10分钟持续默读或大声读的做法,诵读《古诗八十首》《弟子规》《三字经》等文化经典。我们积极推行班级读书交流会,主要做法是精选两、三本书,让全体学生阅读,然后畅谈读书心得。之后,教师分析学生阅读情况,给予学生阅读建议,为下一阶段的活动确立目标和方向。在全校层面,则有大主题阅读活动——读书节,每学期一次。读书节一般持续一至两周,期间学生、教师、家长共同阅读,坦诚交流,写作阅读心得或读书笔记,编印《大榕树》校报,举办家校联动的书香校园开放日活动,表彰学生中的阅读积极分子和“书香家庭”,邀请有关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阅读和家长阅读进行专门指导等,将学校的读书活动推向高潮。

3.展示成果稳定阅读兴趣

为了稳定、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学校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给予评价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会、猜谜语、征文比赛、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三、方法引领,帮扶幼苗成长

课外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宽,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内,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在课外,则利用阅读活动时间对所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及、消化吸收、巩固完善,使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到更多、更好的书。

1.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

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比如:①听赏法,用教者示范朗读、录音朗读、声像组合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聆听;②析赏法,出示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③读赏法,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读出声来,既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编赏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2.教导正确的阅读方法

即指导学生总结掌握适合于不同阅读目的、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规律。例如:诗词和名句、名言、名段等采用朗读、精读的阅读方法效果较佳,其阅读目的可以是理解性或鉴赏性的,也可以是消遣性的等等,可单一性阅读,也可以多重性阅读,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定。阅读小说、散文、说明文等不同类型作品时,可以在教师和家长的指点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最后再逐步过渡到自己自主选择。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善用时间的习惯。当前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所以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非常重要。为此,学校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中午开放班级图书角,目的就是归集学生的富余时间进行统一阅读,有利于学生对时间作出更好的管理。同時,教师有意识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他们每天有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是乐于思考的习惯。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这里的“揣摩”也即“读”与“思”的结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多种感器同时积极活动,开辩论会,写感想、谈体会,让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再次是勤于积累的习惯。读书时,对于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领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自读名文佳作时,要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说说印象、写写读后感、开开辩论会。这样“用口说、动手做、用脑记”,时间一长,记忆能力、写作能力、运用能力,都会在“读”“摘”“记”中迅速提高。

应该说,阅读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我们无法仅靠阅读节、读书会、检查读书笔记等就促成学生真正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真正的阅读爱好必须由教师以高度的专业性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热情,让书籍焕发自身的魅力和吸引力,这也是学校积极实施学生阅读提升工程的根本目的,而这一工程也为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

广东广州 510655)

篇7: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使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浓郁的校园文化往往能陶冶人的情操。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广播、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种手段, 使校园在文化的浸润中散发出淡雅的书香, 使学生们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休息, 这样往往能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让黑板说话

各班充分利用教室前后黑板开设读书专栏, 学习园地。前面黑板, 写上每周一背内容, 后面黑板, 出版读书推荐、读书方法等内容, 让学生一进到教室便受到教育。

2、让角落益智

各班开设图书角,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畅游书海, 增长知识。或者学校开设读书沙龙等多形式的组织方式。

3、让墙壁出彩

教学楼内走廊悬挂中外名人有关读书的名言, 教室内的墙壁开辟读书园地, 让校园的墙壁发挥育人功能。

4、让广播造势

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 每天定时播放与经典诗文、优秀读物相关的文章、歌曲, 让学生在课间活动之余也受到经典的熏陶。

二、结合阅读课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搜集、整合阅读材料

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但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 对读物的选择缺乏正确的选择, 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我们在推荐大纲所建议的阅读书目基础上, 还更多地了解学生近期接触阅读的书籍, 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优秀的课外读物, 如《格林童话》、《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三字经》等, 以供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天天五分钟演讲

天天五分钟演讲及学生的点评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评论性思维的方式。对演讲者来说, 选择演讲的内容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他首先要考虑的是, 我讲这个话题要告诉大家什么, 有没有说服力, 也就是说, 演讲的内容包含着他的价值判断。对听讲者而言, 听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特别是点评, 点评就是直接的评论的过程, 是对演讲者发言进行好坏是非充分不足的评论, 演讲也可对点评者的评论进行再评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异常活跃的思维, 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

2、读书剪报活动

我们在学生中连续开展了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 并相应开展剪报作业的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 低年级学生可先从摘抄生字、词语、句子日积月累开始, 再到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加上自己评语, 或者写明推荐理由, 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按照内容设计不同的栏目, 并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 文章剪贴。学生与家长对这项活动反映都很好, 家长评价说这是“有创造性的高质量的作业”。在这项活动中, 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 阅读的兴趣也得到加强。

3、结合课外阅读开展“精读一本书”活动

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 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我们开展了“精读一本书”的活动。活动引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明确各自研究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名著, 也可以是某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 还可以是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某一类别的作品。在整个学期中, 同学们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外, 还要收集、整理与原著相关的资料, 并根据相关资料, 按照不同栏目完成读书笔记。具体栏目如下:作家介绍、作品背景、作品内容、名家点评、精彩语段摘评。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 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

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 提升学生阅读感悟与体验, 形成文字

1、提倡学生写日记

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首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进而是自我对话。日记是自我对话的主要方式, 不管日记写得多少幼稚, 至少能留住过去岁月的痕迹。作家周国平认为, 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 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的私人写作的简史。言语表现的动力固然来自内驱力, 但适当的外在压力也能促进言语表现。当学生在写作中得到情感的宣泻, 享受到表现的乐趣时, 就会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当学生意识到表现的意义, 即表现是发展的需要, 是生存的需要, “为发展而表现, 为生存而表现”的意识将成为学生永久的持续的内驱力。学生爱写作, 也会表达了: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每天的读书感悟, 有的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科幻故事、小说连载, 有的学生的日记简直就是一本诗集。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惊喜地发现, 自己下笔不再那么艰涩了, 作文不知不觉写长了, 有内容了。

2、给学生提供言语表现的空间

学校少先队有一个红领巾广播站, 红领巾广播站的开展全由学生自行组织, 每周播两次, 稿件选自学生习作等。学校还与报社联合成立了小记者站, 推荐小记者的优秀习作到报刊上发表。此外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 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 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增强了竞争意识, 也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我们也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有时存在着无主, 教师的指导水平须提高。农村学生自家拥有的书本很少, 学校藏书也有限。随着网络的发展, 我们在课外阅读课本开发中设想开设网络阅读课, 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和发表的机会, 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篇8: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 课堂教学 ; 培养 ;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66-02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尤其是学生上机实践是信息技术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一步步的演示操作,学生一步步的跟着练习教师的操作,直到学会操作。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视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是一个重复操作的过程。学生没有思考,没有尝试也就没有创新的欲望。这种教学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个性,缺乏想象力,缺乏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的。所以教师观念的必须加以转化,要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化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提出问题,设定本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大部分的时间应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来尝试着操作,遇到难点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要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研究探索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创新意识的潜能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微机教室里学生面对的除了教师还包括一台电脑,所以课堂上他们表现就较为活跃。教师要因势利导,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内在的学习潜能以及创新意识。

例如,对于一些软件的使用,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方法,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时他们急不可待的要炫耀一下。对于这些学生我及时表扬鼓励,并把他们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还让他们成为小老师,可以帮助周围的同学共同完成任务。在课堂上可以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可以到其他的位置

参考别人的作品。整个课堂充满了科学研讨的气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也敢于争论和质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就有了创新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

例如,在讲Photoshop这个软件时,可以采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前首先给大家展示了我以我们班学生的普通照片为基础制作合成的艺术照片,还有恶搞的照片。学生们一会赞叹,一会大笑,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兴趣和求“学”欲。让他们急不可待地想快点学会这个软件的用法。整个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了创作的激情。一节课下来,屏幕上已呈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创意作品。在这样有趣的课堂实践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所的知识,还充分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四、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软件,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而教材几年才要更换一次,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应当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

例如,在讲到录音机时,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录较长的声音怎么办?”如果录制的声音有杂音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没有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趁热打铁的给学生讲解了专业音频编辑软件AdobeAudition。同时也告诉学生这样的软件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通过这样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鼓励学生个性自主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創新能力

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课能够跨学科应用。信息技术课所传授的不仅是计算机知识的本身,而是对知识的整合创造能力,让所学的知识为生活、为学习服务。例如,让学生使用画图程序,进行美术作品、贺卡的创作;学校举办篮球比赛时学生使用Photoshop制作宣传海报;演讲比赛时每位参赛学生都用Powerpoint制作比赛的背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通过信息技术与各科的整合过程中鼓励学生个性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适当、及时、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激情。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每个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都进行交流展示,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尤其对于那些能创造性完成任务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析,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激情,也激发其他同学的创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仔细观察以上几点,并且使之运用到教学中,就能充分的调动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就能充分的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稳固、就能充分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镔.刍议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13 (2)

篇9: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关键词:亲子共读,有声读物,注音版,听读,阅读,种子

儿子小石头快七岁了,秋季上了一年级。一学期来,他读了不少书,也越来越喜欢读书。仔细想来,阅读的种子, 就这样点播在了他的心田里。

1. 有声读物,亲子共读的起步

两年前,小石头四岁半,正上幼儿园,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带他。照顾他吃饭穿衣所受的累倒在其次,晚上哄他睡觉成了我的负担,他睡觉前总要我给他讲故事。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优秀,请给孩子讲神话故事;如果你想使你的孩子卓越,请给孩子讲更多的神话故事。”可惜,别说神话故事,我记住的故事都不多。没几天,我仅有的几个故事讲完了。能找一个“替身”,代我给儿子讲故事,那我该多幸福啊!转眼一想,故事电脑里有, 网上也多得是。讲故事,手机就行啊! 从此,晚上他睡下,我就在枕边放好播放故事的手机。经常是我陪他听,有时他独自听。小石头听累了,自己关掉手机,翻个身睡了。后来,他自己会用手机播放了,我更省心。这一听就是两年。有一段时间,他是晚上听,早上也听; 刷牙洗脸时听,吃饭时也听。我和妻子就故意说烦他听故事了,谁知他倒笑嘻嘻地模仿着机器人的腔调说:“你们不知道我是听故事的机器人吗?”

听读,使孩子在学会拼音,认识足够汉字之前,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与阅读相比,听读要轻松得多。阅读的时候,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手、眼、心都要到,才能有所收获。听读就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听读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听读的内容是别人表达出来的,他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在其中,在内容、情感等方面要比孩子自己阅读时把握得更好,易于孩子准确地把握内容和情感。一次,我向六年级的老师推荐有声小说《作文为啥不及格》,播放器中有了记录,小石头无意中打开听了一段,竟然迷上了这部小说,完整地听了一遍。我想考考他对小说的理解,就问他:“杜小都(《作文为啥不及格》的主人公) 作文为啥不及格?”他认真地告诉我: “杜小都作文写得好着呢,是老师弄错了!”“那他为啥写得好呢?”“是因为他喜欢读‘闲书’啊!”看来,他还真理解了。

2. 注音版读物,让孩子早日步入 阅读的大门

小石头上幼儿园两年,学过汉语拼音,妻子又做了些辅导,幼儿园毕业时就过了音节拼读关。再加上有两年的听读经历,他对神话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等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就引导他自己读注音版少儿读物。

开始,他读一两段就没有耐心了, 我和妻子就轮流陪他读。经常是游戏式的轮读,由一人读一句,逐渐到一人读一段。读完《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后,他一个人能坚持读完一个小故事了。他常常是朗读,我发现他读出了许多“错别字”。原来,虽然是注音版的书,他对连半边也不认识的“生字”才去拼读音节,常常认“半边字”。读错几个字也不影响他大体上理解文本的意思,就劝妻子别在他读的过程中刻意纠正字音,以免多次打断他的阅读,挫伤他阅读的积极性。

为了帮他养成读书的习惯,妻子给他定了阅读任务。有一天,他的读书任务没完成,想出去玩。我就提出陪他读, 一人一段地读。谁知他讨价还价,要求一人一句地读,我就依他。故事很精彩, 读了几段后,他就不知不觉地一连读几句。第二个故事,我也讨价还价:他读两段,我读一段,轮读。读完后他还想读,我一扭头说:“不读了。”那些故事也实在是太有趣了,他一个人高高兴兴地读完了最后一个小故事。

孩子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读注音版的少儿读物了,父母要做些指点, 就能引导孩子迈入阅读的大门。

3. 亲子赛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 读习惯

为了调动他读书的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表格,题为“XXX读书目录”, 栏目有书名、格式、时间、字数,为全家每人打印了一份,贴在墙上,读完一本书,就登记在上面。小石头的兴致很高,要和我们比一比谁读的书多。我也就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适合他读的注音版图书。这样登记下来,除了能比谁读得多、简单统计他的阅读量、调动他的积极性以外,多年以后还可以分析他的读书偏好、兴趣所在,甚至是文、史、哲各自所占的比重,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引导,扩大他的阅读面。

一个星期五晚上,我陪儿子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已经九点了,小石头该睡觉了。他忽然想起来,自己的读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劝他别读了,他却不肯。趴在被窝里,读起了《中国经典神话传说》。

从7月份至12月份五个月时间, 他读了《小猪唏哩呼噜》(上、下)、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博学天下丛书 (拼音美绘本)、《水浒传》等近30本书。听读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等9种有声读物。一家人,数他读的书多。这些书, 他未必全读懂了,但收获总是有的。一天小石头竟然对我说:“爸爸,你比我年龄大一些,我却觉得你知道的比我多多了。”我告诉他:“多读书,总有一天,你会比我知道的多。”“比你知道的还多?”他还有点不相信。

篇10: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田里生根发芽

过去,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重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理解,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教育。在全世界人民都意识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力提倡挽救绿色,拯救自己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做一份自己该做的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水平,还能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体会自然之美,产生热爱之情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笔者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种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二、感悟自然的作用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三、体味自然对人的启迪

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境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接受了环境教育。对当前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少,人们的想像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燥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踪影;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静也离人类越来越远……

所以,在进行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回归,一种豁达、开阔意境的回归,一种关注万物变化,与万物同喜同悲的回归,一种人类心灵家园的回归。通过教学,最终就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人类离不开环境,人类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e]

上一篇:学生家长家长会的发言稿下一篇:山屯千秋鸳鸯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