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2024-04-13

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通用8篇)

篇1: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论体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尤力鹏

(辽宁省庄河市第四高级中学)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说的规矩是指规则。在现代社会,处处都是规则,家有家规、学校有校规,国家有法律。任何社会个体与外界的交流都离不开规则的限制。人们遵守规则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的体现,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规则意识的概念

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具备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会对其终生形成遵守规则意识和行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并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体育课与规则

体育课与规则密不可分,在体育中处处能体现出规则。体育比赛时有比赛规则;体育游戏时有游戏规则。例如,在比赛中无论你有多强的能力,不遵守规则是必输无疑的。如在篮球比赛中,投篮命中率是百分百,但每次都犯规那也是不得分的。体育课堂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规矩亦可称之为规则。

三、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师生共同制订规则,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规则,主要有道德方面的规则、学习方面的规则、安全方面的规则、秩序方面的规则、人际方面的规则等。学生自己制订的规则,是一种可执行的规则。因此,课堂规则的制订不可根据教师的好恶制订,而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后形成的。让学生明白规则制订标准,了解规则,提高对规则的`认同度。只有这样制订出的课堂规则,学生才会自觉遵守并承担责任。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规则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认识规则,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提升。如:在排球的基本技术学完后,经常会进行比赛。比赛时,教师要讲解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学生通过篮球规则的学习,懂得只有遵守规则,比赛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通过实践,学生会逐步养成遵守比赛规则的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实际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规则

教师和学生制订规则都是明确、合理、可行的。

2.制订的规则应严格地执行

在体育学习中,对于严格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应得到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反之,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违反规则的行为,教师或同伴就要指出这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并做出适当的“惩罚”,在教学中一定要赏罚分明。教师要严格地执行规则,逢错必罚,不可姑息迁就或不了了之。对于接受处罚的学生而言,也要认真地去执行。教师态度必须是积极地,因为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对于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私下谈话的方法,了解该生的思想,了解他的实际困难,帮助他尽快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符合教师、学生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生活习惯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提升。

篇2: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己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己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己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己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己命令、自己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己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2,(2):16-18.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课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

篇3: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五、“持之以恒”“及时鼓励”,养成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更不能一蹴而就。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在持久的努力下,行为不断得到强化,习惯也就养成了。教师切忌虎头蛇尾,让规则在一阵“汹涌澎湃”后偃旗息鼓。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养成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肯定与奖励,来帮助学生巩固习惯,并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可以将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的实际表现,作为学生学期成绩的一项参考数据;也可以在学期末优秀学生的免试申请中,作为考核的基本条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及时的语言、表情的肯定,以及将一些优秀的绘画或工艺小作品奖励给学生等方式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充分享受快乐和自豪。

由于学生常规好了,课堂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我常常为学生在课堂上所闪现的智慧之光所感动。哲人有言:“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相信,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美术课堂,还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规则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不仅能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美术课堂, 更是课堂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规则的产生、制定方式、有效落实、积极推进等方面, 探索如何在美术课堂中, 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 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

篇4: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体育游戏;规则意识;幼儿

幼儿的思维能力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状态,接受外界的信息显得稍慢,或者说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们体育游戏之前将一些具体的规则仔细告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怎样的情况应该怎样做。例如,老鹰抓小鸡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但不能让孩子们没有规则地乱玩。教师应该在游戏开始前对孩子们讲述清楚老鹰要尽力抓住小鸡等等。这样体育游戏才能正常开展,让幼儿明白规则下的游戏才是更加有趣的。

一、合理划分场地,明晰规则界限

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广阔的体育游戏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无限制地疯跑,一旦游戏时幼儿超出了一定的场地界限,教师就可能失去对于孩子的监管,从而出现一定的危险。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明确场地和界限意识,在一定的场地内合理游戏。例如,在进行捉迷藏游戏时,我们一定要将场地规则向幼儿们说明,不能放任幼儿跑出教师的监管范围。教师可以将不能进游戏的房间的房门关闭,并贴上明显的禁止图画供幼儿们知晓。这样一来,体育游戏能够在合理的场地范围内进行,幼儿们既能尽兴,也大大降低了因为脱离教师监管而出现危险的可能。

二、积极教学调控,引导幼儿规范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且幼儿们的自控力较差,所以一旦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进入到十分兴奋的状态时,往往会将游戏规则抛诸脑后,体育游戏也会陷入到无序化状态。为了避免这种幼儿体育游戏过激情况的发生,教师应该在幼儿游戏时进行积极的游戏监管和引导,一旦发现幼儿脱离了正常的游戏状态就要进行合理引导,保证幼儿在正常的游戏状态下活动。例如,在进行滑滑梯游戏的时候,很多精力充沛的男幼儿从滑梯滑下后不愿意重新走向楼梯来再次滑滑梯,而是想从滑梯处直接上去,这样一来很可能被后面滑下来的幼儿撞伤,也很可能从滑梯上摔落。教师此时要立马阻止幼儿这种过激行为,向幼儿讲明受伤的危险性,让幼儿重回正常的游戏队伍。幼儿体育游戏教学中非常需要教师这样规则性的引导,让幼儿明白团队游戏规则,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

三、强调多种记忆,培养幼儿习惯

很多幼儿能够积极接受教师所教导的体育游戏规则,但是很多孩子在体育游戏中还是很容易触犯到规则禁忌。这样的情况并不代表孩子们不听话,而是他们对于游戏规则没有牢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想法设法让孩子们清晰牢固地记忆各种体育游戏的规则,让孩子们积极养成自我遵守规则的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游戏规则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在每次游戏开始之前带领幼儿一起背诵这些儿歌规则,教师还可以辅以适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着重引起幼儿们的注意。这样的记忆方法能够让孩子们充分并且牢固地记忆体育游戏规则。例如在进行“小青蛙跳荷叶”的游戏时,有的幼儿比较心急,很多跳跃都没有按照规则跳在荷叶范围内,致使该项体育游戏不能达到应有教学效果。此时,教师就应该利用规则儿歌的形式来引导幼儿:“小青蛙,真听话,一片荷叶一步跳,两片荷叶一步跳,三片荷叶一步跳……”这种儿歌形式的规则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强迫性质的,受到广大幼儿的喜爱,幼儿们很乐意跟随这样的儿歌来完成游戏,既锻炼了幼儿们的听说能力,又引导幼儿遵守体育游戏规则的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四、贯彻因材施教,灵活调整规则

每个幼儿的运动能力不同,教师要在长期的体育游戏教学中掌握好每个幼儿的实际运动能力,将幼儿们划分在不同的体育游戏运动范围中,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根据每组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游戏规则。让每组幼儿熟悉掌握自己所在组的游戏规则即可。例如,在进行丢手绢游戏的时候,如果让跑得慢的女孩子追跑得快的男孩子就十分不合理。教师应该将跑得较快的幼儿分在一组,跑得较慢的幼儿分在一组。教师要叮嘱较快组的幼儿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跑得太快而摔跤,对于较慢组的幼儿教师则要鼓励他们向较快组的幼儿学习,加快游戏节奏。这样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游戏,并且掌握适合自己游戏的规则,保证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者/ 樊治东

摘 要: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高中生的课业比较繁重,时间也比较紧迫,体育课不仅想为了锻炼身体,还为了缓解思想压力。因此,特此建议设置一些符合高中生身体机能而又趣味放松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教育保障。

关键词:高中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课程比较多,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精神总处于紧张状态,身体总处于疲劳状态,所以,体育课堂强身健体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然而,体育又不是急功近利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力。鉴于此,笔者特此结合教学实践,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对如何提高高中阶段体育课堂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高中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明:“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进步,高中体育也不能以短浅的目光只顾现在不顾将来,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强化团队意识,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引导学生锻炼和提高。从一线实际教学来看,要想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就不能将体育课上得死板、单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出发,从他们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优势出发牵引他们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设置主体鲜明、能力分层的活动模式。因此,强化高中阶段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舒缓学生的精神压力,还有培养大家对体育生成持久“亲和感”,形成永久锻炼的习惯,从而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受益者。

二、高中阶段如何践行“终身体育”

1.活跃体育,自主选择

兴趣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运动的动力。所以,我们要想着眼长远利益,为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思想意识,就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除了最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外,还经常展开多元化的可选运动方式,鼓励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着手进行发扬和锻炼,诸如,球类比赛、体能竞技等,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游泳课等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引进比较时髦的健美操、体育舞蹈、防身术、跆拳道、爬山、轮滑、野外郊游等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除了多样化的运动方式可选之外,我们还丰富和改进某一项运动,使之成为大家都喜欢的趣味小游戏,例如,篮球运动,我们可以改进成一人带双球、双人带一球的.小游戏来锻炼大家的带球技能;足球运动时,我们为了丰富课堂,可以结合舞蹈设计小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技巧进行合理编排,然后让学生围成一个圈,通过练习足球操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足球的抢断、拦截动作等技能,这样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没有压力感,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最终为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奠定了基础。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体育活动,这样的设计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改进体育活动,以满足身心发展需求和健身竞赛等需求。当然,自主改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课堂事先准备好方案,否则课堂时间有限,时不我待。

2.激发热情,自主学习

运动需要激情,学习还靠自主。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思想,我们就先要从激发热情,引导养成自主运动和锻炼的习惯开始。第一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激活他们的体育运动。例如,开课伊始,我们给大家播报一些最新的相关运动项目的体育新闻,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勾起学生运动和锻炼的激情,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明星偶像的经典动作,比如姚明的灌篮、刘翔的跨栏等让学生在偶像的吸引下加强自主锻炼。第二步,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运动的程序。例如,学习少林拳。组织小组进行多媒体跟随式自主学习,教师要随时指导评价,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体育耐力。第三步,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教师必须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要有超越自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体育运动中的难题,使得自身的运动发展处于和谐状态,进而拥有长期的体育运动耐力。

3.课外延伸,形成意识

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将体育运动训练拓展到课外。首先,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宣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宣传体育运动的优势,如,剪辑、自制录像带等,这一系列工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动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课外活动之中。其次,要组织节假日的运动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在假日里进行爬山、野炊、露营、体育集训等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还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另外,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组织体育社团。对于高中体育社团来讲,不同于高校体育社团,应该重视多项目的训练内容综合,例如,传授防身防卫术、擒拿与反擒拿、格斗与散打等都可以融合到一个社团之中。通过社团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拥有顽强的精神,同时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通过运动干预来转变高中生不良的应考状态。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站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高度对提高高中阶段体育锻炼和要求的探索与总结。概而述之,高中阶段的体育运动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为了放松学业压力而搞成哈哈秀,我们一定要秉承“体育运动,从我做起,终身受益”的理念和原则,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认知情感的训练项目来明确运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训练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提供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潘建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2]蒋惠忠。浅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魅力中国,2010(23)。

篇6: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探究

贾云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缺乏一定的规则加以约束是不行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幼儿来说信号是最直接也是最直观的现实存在,最易被他们接受。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以从日常的信号机制着手,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信号的意义,从而来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树立自律和尊重他人的意识。那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运用信号机制来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营造一日常规氛围,感受规则意识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是幼儿园幼儿们在一起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信号氛围,必须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使幼儿的天性得到自然表现,并应该让幼儿有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不能把幼儿管得太死,太教条化。教师应该让幼儿了解规则不是用来管教、限制幼儿的一切活动的,而是用来帮助幼儿有序地在集体中生活的。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各类信号的含义。

小班幼儿因为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的生活习惯、严守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全方面地建立信号的机制,从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营造这样的环境,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如:在游戏区里教师在地面上贴上了“可爱的小脚丫”,提示幼儿鞋子要摆放正确和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红色的一米线”要求幼儿要按站在红线外按顺序排队喝水;“红色的小花”提示幼儿排队的位置;在盥洗室里,教师张贴了“洗手步骤图”,让幼儿了解了正确的洗手方法等等;在玩“小司机”游戏时,可贴上红绿灯的图案,让幼儿了解如果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在玩角色游戏“医院”时,标出相应的图标,让幼儿了解病人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就无法看病,等等。通过在幼儿活动的各个方面制定规则,积极营造信号机制的氛围。

二、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规则意识

平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快去洗手,吃饭啦”;“不要讲话”;“不能乱丢玩具”等简单的句子。这些句子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细细回味,发现命令的口气太强烈,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乐趣,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命令极不情愿地执行,并没有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只是在外界压力下暂时的被动行为,这样的常规培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用多种方式、用点点滴滴的关爱让他们慢慢的接纳和信任,让“和谐”成为情感互动的润滑剂,让他们感受到平等、满足和尊重,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幼儿园的多种规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增强规则的意识。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他们心中有数。因此,教师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理解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合理运用多种信号机制。

(一)口头指令信号。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用简单的句子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要求所有词汇是幼儿能理解、易记住的,以尊重的口气直接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例如进餐规则,可以这样对幼儿讲:“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

(二)音乐节奏信号。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的交接处教师可以弹奏固定的曲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拍手,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并提示幼儿下一个活动要开始了。

(三)肢体语言信号。教师可以使用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让幼儿完成不同的动作。

(四)自编儿歌信号。富有趣味性的儿歌是小班幼儿易于理解的,教师将一些活动规则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是小朋友非常容易记忆与接受掌握的。如:幼儿午睡时,教师朗诵了儿歌《睡觉》:宝宝要睡觉,不拍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幼儿吃点心之前洗好小手后,老师用儿歌的话提出了要求,“左手右手抱一抱,洗好小手吃点心”,从而提醒幼儿洗干净的小手不要再摸其它的东西了,小朋友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小手十指互相抱在一起。

三、结合日常游戏活动,强化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对某一规则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才能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形成习惯。规则的培养还要长期持久,教师和保育员之间要保持一致,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不能时有时无。教师高兴了,就让幼儿放任、松懈,老师生气了,就严加管教,这样会使幼儿无所适从,必须要让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生活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符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幼儿游戏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幼儿的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小班幼儿具有泛灵化心理,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园中,餐后散步是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有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学小猫走路好吧?”幼儿特别感兴趣都同我一起学起小猫轻轻的走着。之后,我又不断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

所以,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在游戏,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和特点,运用游戏形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成效立竿见影。因此,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枯燥的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而用拟人化,游戏化的方法引导孩子,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规。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持续性都比较差,他们会因为个人情绪或是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违反规则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及时地提醒,引导他们注意规则,鼓励他们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幼儿通过教师的指导,不断强化自身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五、增加家园互动合作,巩固规则意识

篇7: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篇8:体育课堂规则意识培养

一、改革体育教学内容

1. 处理好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关系, 正确对待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形式之一, 尤其是对中学生而言, 竞技运动的竞争性、协作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 校园文化的构建也需要竞技体育的参与。但是学校不可能像真正的大赛一样去组织, 只能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体育的特性组织。因此, 需要对竞技体育进行教学化、生活化、游戏化以及综合化的改造, 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学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

2. 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符合学生的个性

特征是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依据, 应当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健身性、娱乐性强的体育素材选入教材中来, 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体育生活, 如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

3. 长效性体育教学内容应选用有长效性的项目和内容, 可以难度不大、易于掌握, 可延续到中老年人也可的项目, 如:

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4. 加大理论学习力度。

体育教学往往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一些基础理论不懂造成一些技术的理论依据不足, 进一步造成学生机械、被动地学, 无创新意识和深入的理解, 也就无兴趣可言。所以, 加大理论学习势在必行, 只有这样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情感教学

1.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一定是他的渊博知识, 而是自主性、激情、意志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环境, 营造一种尊重、关心学生、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

2.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体育老师应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努力获取知识技能的实际行为。共同的心理领域是师生双方情感的基石, 共同的心理领域越多, 双方可能建立的情感联系也就越深刻、牢固。“亲其师, 信其道。”喜欢和我们接近的人, 我们才喜欢和他们接近, 相反, 疏远我们的人, 我们也倾向于疏远他们。只有真心接纳、喜欢我们的人, 我们才会接纳喜欢他们, 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交互性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与学生交往、交流,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认真贯彻落实教师的教学意图, 完成我们的体育教学计划, 掌握应有的体育基本知识和体育运动能力, 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并且把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健身习惯。

三、教学设计

1.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让学生灵活多变地进行学习。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 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 教师在讲解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就行了。

2. 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进行创新绝, 不能在学习方法上进

行“一刀切”, 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多体验、多揣摩、多感悟。

3. 安全体验课堂。

课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 又要有专门性准备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安全意识。教师要在帮助和保护方面下功夫, 做到防患于未然。

4. 充分利用器材、设施, 实现“一线多用、一物多能”, 扩大使用范围。

例如, 小折垫除用于体操外, 可开发成为各种活动的标志物和健美操的踏垫等;跳绳除发挥自身功能外可以把大部分结团进行投掷、上抛练习。另外可以自制器材, 如用废钢管制作排球架、用布和沙子制作沙包等。这一切都可以改善器材不足的状况。

四、进行评价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考试考评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 应试教育的痕迹十分明显, 教学围绕考试转, 为了考试而教学, 学生为了考试而紧紧跟随在教师的背后, 追求短期效应, 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运动能力等这些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 对于学生来说, 体育学习已不在是一种兴趣、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和渴望, 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体育教学中单纯以学生的运动技能的高低为评价标准的考试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就是技能测试的革新, 要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动力, 成为实现技能测试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比如, 在技能教学中的评价语言、技能学习的评价术语、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体现等等, 应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是未来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无穷源泉。学习体育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养成体育健身的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技能, 形成健身意识, 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健身项目, 坚持科学锻炼, 朝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清志, 《试论健身运动与学校体育》[J], 《浙江体育科学》, 2000.6

上一篇:六州,六州范祖禹,六州的意思,六州赏析下一篇:爱教育里多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