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的探讨

2022-09-11

1 体育意识的涵义

体育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形式, 它是指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 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体育参与意识, 竞争与合作意识, 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等。因此,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 也是人们在长期体育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为。

2 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

2.1 体育活动随着学生学业的毕业而毕业

我国学校体育专家刘绍曾教授在《体育教材“学完丢光”之忧思》一文中谈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体育课学习共用1000多个学时, 其结果是体育课程的实效太差, 到大学毕业时, 无论是体育观念, 还是体育意识, 无论是体育知识, 还是体育能力, 无论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还是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等方面来评估, 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令人遗憾的低水平, 基本上是学完丢光。

2.2 大学生体育人口不高,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由主动体育人口变为被动体育人口

我国大学生体育人口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新生是高材生低体能,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都较差, 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 体育人口呈下降趋势, 三或四年级体育必修课终止后很多学生由主动体育人口、直接体育人口提前成为被动体育人口、间接体育人口。

2.3 当前大多高校体育教育仍是以传统的

“应试教育”为主, 教师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不少大学的体育师资仍是“技术型”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 教学模式上仍是“重技术轻理论”, “重课堂轻课外”, “重近期轻长远效益”, 结果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造成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懂得所学的各种技能对自己有何作用, 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 故而课后自己难以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2.4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比较缺乏, 项目安排也不够合理

我国学校现有体育场地的基本情况是: (1) 学校体育场地仍以小型化, 中低水平为主, 标准化的较高水平场地较少。 (2) 学校体育场地的设置不够合理。学校体育场地多以足球场, 篮球场等设施简单, 场地较小的为主。学校体育场地的这种现状既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兴趣需要的多样化, 也不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3 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 加强体育教学

强化学生体育意识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广泛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亲自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体育意识。同时, 学校也应给学生营造一个环境, 在学校的任何领域里均渗透一些体育文化精神, 使学生能时时接触到体育, 处处接触到体育。

加强体育教学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比重, 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 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素养, 并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和建立课外自觉独立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置于掌握系统的运动技能之上,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3.2 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以及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一般来说, 学生能养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 首先都是从懂得欣赏某项体育运动开始的, 并从中享受到乐趣, 接着便对该项体育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就由慢慢地开始接触该项体育运动直到养成习惯为止。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能力, 大学体育教师可利用雨雪天气或课外时间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运动项目 (包括休闲娱乐活动) 的比赛规则和运动特点, 以及如何进行这些运动, 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运动。学生们在以后观看这些体育比赛时, 就可以用心去欣赏, 去体会体育竞赛的独特魅力, 领略体育带来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兴趣, 又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欲望, 增强了体育意识。

3.3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开展校园体育活动除常规的体育课, 课外活动以及课外体育训练外, 可举行以下几种形式: (1) 定期举行体育节, 在体育节里可以开展各种体育专题讲座, 体育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 图片资料展览以各种友谊比赛等内容。 (2) 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俱乐部, 在俱乐部里, 学生通过接受教师的技术和理论辅导, 并定期参加俱乐部组织的教学、训练和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优势项目, 培养了他们定期参与体育体育活动的习惯。 (3) 组织观摩体育比赛。观摩前教师先适当介绍一下项目的规则和技战术特点, 然后通过电视的实况转播或现场的观摩, 使学生熟悉比赛内容, 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4) 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体育沙龙”的网上聊天室, 在聊天室里, 学生可以对某个体育项目及规则或是某位体育明星以及各种健身方法等内容畅所欲言, 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3.4 美化体育环境

美化校园体育, 首先要改善学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 同时扩大体育场地的项目设置, 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兴趣和要求的日益多样化。其次, 是校体育部门要经常组织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 同时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表演和体育比赛, 以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达到体育意识培养的目的。社会体育环境主要包括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家长应提高自己的体育意识, 鼓励并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创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 学生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各类社会举行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来提高自己的体育意识, 另外, 我们也应借助媒体的作用, 传播媒体报告的各类体育大赛中中国体育健儿奋勇夺冠的场面, 来冲击大学生们的心灵, 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应加大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 研究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规律, 找出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系统的, 具体的方法。

现阶段大学生体育人口中被动体育人口是高校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主体, 如何变被动体育人口为主动体育人口应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高校体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突出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要扩展高校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将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教育方向转化, 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教学。

美化体育环境, 丰富校园体育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 尽可能地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并在内容组织和管理方法上, 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的探讨, 使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引起他们对体育的重视, 建立终身体育观念, 并把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 戴三育.论体育观形成规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998 (02) .

上一篇:新媒体对学生生命观的影响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在阅读3.0时代的阅读推广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