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习题

2024-04-10

前出师表习题(共8篇)

篇1:前出师表习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文章注解

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称崩,也称殂。

今:现在。

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

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侯”的意思

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忘身:舍身忘死。

盖:大概。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都。

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明:严明。

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志:志向,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倾颓:倾覆衰败。

痛恨:痛惜,遗憾

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闻达:显达扬名。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顾,拜访。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斟酌,考虑。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托付。

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有成效。

慢:怠慢,疏忽。

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察纳:观察采纳。

雅言:好的言论。

深追;深切地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涕零,落泪。零:流(眼泪)。文章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的原因,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您。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勇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丞相府所属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给予(辅佐)陛下的。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当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很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过他,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都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误国表示哀叹、痛心、惋惜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因此我深为感慨和奋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害怕托付没有成效,以至于损伤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奖赏率领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以前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职责本分的事情。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臣,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察明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有说不完的感恩的话。

现在我要出征远离陛下,面对着表文眼泪滴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篇2:前出师表习题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 涉罚臧否( )

⑵ 中道崩租( )

⑶ 以遗陛下( )

⑷ 行阵和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 以光先帝遗德( )

⑵ 引喻失义( )

⑶ 察纳雅言( )

⑷ 性行淑均( )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 B、以致 C、用来 D、因为

⑴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⑵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⑶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 )

4、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佞人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 。

⑵ 《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⑶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6、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 )

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23题。

(一)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7、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⑴ 由是感激( )

⑵ 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⑶ 故五月渡沪( )

8、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9、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0、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

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

(二)先帝虑汉、贱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贱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j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波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不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条劳,此进趋之时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

⑵ 故托臣以讨贼也( )

⑶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

12、对“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通“熟”,形容词

B、同“谁”,疑问代词

C、同“怎么”,疑问代词

D、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13、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14、这段文字在内容上写到了哪两层意思?请概括回答。

(三)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

D、静以修身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1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三、写作

20、一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种种事情,许多事情会对我们的心灵、情感造成冲击、我们就有所感受。

请以“感受”为话题作文,自拟题目,写出你与众不同的感受。

要求:

1、文体不限;

2、字迹要清楚;

3、字数600字左右。

〖《出师表》答案

一、填空选择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⑴ pǐ

⑵ cú

⑶ wèi

⑷ mù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⑴ 发扬光大

⑵ 适宜、恰当

⑶ 正

⑷ 善

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⑴ D

⑵ B

⑶ C

4、C

5、按要求用原句回答:

⑴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⑶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二、阅读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感动、激动

⑵ 奔走效劳

⑶ 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0、

⑴ 六出:六出祁山

⑵ 七擒:七擒益获

⑶ 东和:东和孙吴

⑷ 北拒:北拒曹魏

⑸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⑹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 可是

⑵ 托付

⑶ 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14、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积极主张。

(三)

15、A

16、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7、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8、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篇3:前出师表习题

Gutt根据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 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前出师表》的两篇英译文本, 以探讨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二、关联理论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 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 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1、关联的定义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 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2、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Sperber和Wilson将“信息意图”定义为交际者意欲“使听话人对一组假设集合I明白或更明白”。“交际意图”是指交际者意欲使交际双方对交际者的某一信息意图达成互明。二者有根本区别, 因为交际意图能帮助落实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现可以改变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 信息意图只能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交际意图服务于信息意图, 交际意图的实施在于交际社会性, 以及进一步交际的需要。

3、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 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

(2) 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根据, 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联是个相对概念,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信息处理所需的心理努力的共同制约。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语境效果;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处理话语的心理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 语境效果越大。

(3) 关联理论认为, 语境是“听话人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它不仅包括交际双方即时的周围情景因素、前面紧邻的语段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 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 科学假说, 宗教信仰, 对趣闻逸事的记忆, 对文化的各种假定, 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人们在理解话语时, 总是从可及的设想中选择语境, 根据省力原则去寻求最佳关联, 也就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4) 最佳关联的建立,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 值得受众去处理该明示刺激;b.该明示刺激是与交际者的努力与偏好相一致的, 最具关联性的明示刺激。事实上, 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 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话语是否具有足够的关联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如话语的表达方式, 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智力程度和敏感程度等。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1、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1)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是个推理过程, 不仅涉及语码,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2)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译者要依据百科知识、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寻找关联的过程就是提取各种有效信息的推理过程。

(3) Gutt认为, 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原语和译语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2、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与翻译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翻译交际包括两个明示-推理交际活动。忠实原交际就是不但要做到忠实明示的方式, 还要做到忠实原交际的推理方式。忠实性翻译必须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即能够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作出的设想, 让译语读者能够与原语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3、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与关联重构

(1) 翻译中的关联性缺失的成因

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分离:源语中足够明示的信息意图可能在译语文化中变得模糊不清或不完整, 译语读者无法据此推导出其交际意图, 最终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 从而失去关联;原语中明示的信息在译语中虽具有明示信息的功能, 但译语读者根据此明示信息推导出的交际意图与原语的交际意图背道而驰, 致使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语境假设的损耗与取消。语境含意的流失。

(2) 翻译中的关联重构策略

当译文出现关联性缺失时, 为了重建译文的关联, 译者必须采取一定的关联重构策略: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重新匹配;语境假设的充实;语境含意的呈现。

关联重构的文化翻译手段有:重现, 即直译法,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替代, 用于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 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转换, 用于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

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 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 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四、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前出师表》英译文本对比分析

《前出师表》写作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议论、叙述和抒情三结合的写法。全篇文字从作者周密的思虑中酿成, 从忠贞的肺腑中流出, 析理透辟, 叙述生动, 真情充溢, 显示的是贤臣遇明君的际遇和士为知已者死的决心, 读者因其理而晓, 因其情而动。二是质朴无华、言词恳切的语言风格。因此历来为后世所传颂。译文1为谢百魁译, 译文2为罗经国译。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 (1) 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3) ,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 (4) 。由是感激 (5) , 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1: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tilling my land in Nanyang, trying merely to survive (1) in the troublous times, 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2) .The late Emperor, disregarding my humble birth and low position (3) , …consulting me on contemporary issues (4) .I was therefore very grateful (5) to him and promised him my whole-hearted service.

译文2:…I merely managed to survive (1) in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seeking fame and position from princes (2) With an utter disregard of my low social status and meager fund o knowledge (3) , the late king condescended to visit me at my thatched cottage three times to consult me about the current events of the country (4) .I felt so grateful (5) that I promised to serve him.

(1) 苟全性命:勉强保住性命。译文1:trying to survive, 试图保全性命。译文2:managed to survive, 勉强保住性命。依据原文语言提供的逻辑信息, 另外根据关联理论, 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 所以译文2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译文1的明示信息与原语的信息意图不相一致。

(2) 闻:有名望;达:显达, 做官。不想在诸侯中间追求名誉和地位。译文1:not seeking to be known to the nobility, 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译文2适当增加语境假设, 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3) 古代的“卑鄙”是联合词组, “卑”指地位低下, “鄙”指见识短浅。译文1漏译了“鄙”, 缩小了译文读者的推理空间, 译文2使用直译法, 达到与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

(4) 当世之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是指当时国家局势, 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而译文2将其补充, 使译文读者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实现译文最佳关联;另外, 译文2忠实于原文, 更接近原语的信息意图, 遵循了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5) 感激:现代汉语中“感激”和“感谢”是同义词, 但本文“感激”是感动、激动的意思, 无“谢”的意思。译文1和2都译为grateful (感谢, 感激) , 根据原文语言提供的词汇信息, 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 grateful与原文信息意图不符, 译语读者会受到误导, 导致译文失去关联。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6)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 (7) 寄臣以大事 (8) 也。

译文1:…I was appointed as envoy to Wu at the time of the debacle, and was installed in office at a moment of great peril and tribulation (6) .…the late Emperor entrusted me with that task of great consequence (8) upon his demise (7) .

译文2:…Twenty one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I received my assignment at the time of the setback and was dispatched as an envoy at the moment of crisis (6) .The late king knew of my prudence, and entrusted me on his death bed (7) with the duty of assisting Your Majesty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 (8) .

(6) “受任”一句, 指刘备当阳兵败后, 退至夏口, 派诸葛亮出使东吴, 缔结孙刘联盟以抗曹。但是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译文1:“appointed as envoy to Wu”和译文2:“dispatched as an envoy”将这一史实补充, 符合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期盼, 即究竟是奉命什么任务。而且, 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7) 临崩, 译文1:upon his demise, 译文2:on his death bed, 译文1更委婉, 使译文读者获得更近似原文读者的语境效果。

(8) 大事, 依据原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信息, 指刘备托付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而译文读者并不一定了解这一史实, 两个译文都充实了语境假设, 提供给译文读者足够的明示信息。译文2补充史实, 使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就能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重建译文最佳关联。

五、结语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 本文对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 散文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首先要根据散文原文的明示, 推断出散文暗含的交际意图, 再根据语境假设, 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提供足够的语境效果, 让译文读者付出较小的努力就能理解散文。总之, 散文的翻译要以最佳关联原则为核心, 同时遵循推理空间等距原则。由于不同认知环境的文化差异, 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认知环境, 以及如何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摘要:本文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观点以及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旨在揭示翻译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交际过程, 译者必须从原语及其语境假设中进行推理, 获得最佳关联, 并在译文中明示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同时, 必须遵守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比分析了汉语散文《前出师表》的两个英译文本, 以验证关联理论对散文翻译的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语境效果,明示推理过程,最佳关联原则,推理空间等距原则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 . 新编语用学概要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0.

[2] Sperber, D. & Deirdre Wilson. 关联性 : 交际与认知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1.

[3] 王建国 . 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2009.

[4] Gutt, E. 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 冉永平 , 张新红 . 语用学纵横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7.

[6] 戴抗选 , 谢百魁 . 中国历代散文一百篇汉英对照 [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95.

[7] 罗经国 . 古文观止精选 ( 汉英对照 )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5.

[8] 唐 文 . 中学古文赏析 ( 上册 )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9.

篇4:谈谈《前出师表》一文蕴含的美

【关键词】《前出师表》;美;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诸葛亮,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其《出师表》,获誉甚多,影响深远。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于此可见。《出师表》有前后《出师表》之分。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临行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了道“表”,这就是《前出师表》,多年来被编入了初中语文教材。

《前出师表》为千古名“表”,文质兼美。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从语言、人物、故事等方面积极挖掘文章蕴含的美,引领学生去认真阅读、品味和欣赏。

一、语言美

诸葛亮既是刘禅的臣子,又是刘禅的长辈,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奏表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声气,要写得不卑不亢,方为得体。《前出师表》全文虽只有620多字,但论述透辟,句句在理,言词恳切,字字有情,尤其是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浓厚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感人肺腑。全文语言不用典故,不用比兴,也无华丽词藻,形成了质朴、率直的风格。同时,文中多用工整的排比对偶,语句除四字句外,还间杂用了一些长句,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语言骈散结合,长短句相间,节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文中大量的词语,为诸葛亮首创,不少词语后来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定能得到美的享受。

二、人物美

作者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出任军师,辅助刘备征战四方,为建立蜀汉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以“平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六出祁山,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他为国家兴盛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诸葛亮在文中提到的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四人,均为蜀国大臣,深受刘备和诸葛亮赏识,被选拔来辅助后主刘禅。郭攸之、费祎、董允三人,诸葛亮的评价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据记载,郭攸之为人和顺,凭借才学和见识名闻蜀汉;费祎性格宽和,很有才干,早年经常出使吴国,以顺畅的言辞和笃信的义理为蜀国据理力争,不为敌国所屈,后来任大将军时正确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作出了大贡献;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不畏权贵,经常敢于匡正后主刘禅的不当言行,努力保持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为诸葛亮在外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将军向宠,诸葛亮则认为性情平和,为人善良,精通军事,能做好军队中的各项事情。

这几位历史人物,均是一心报国的忠臣,其身上洋溢着爱国、忠义、正直、智慧的中华传统文化美,满载着“正能量”,都是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三、故事美

《前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和才能,就与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的事。第一次恰巧诸葛亮出外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邀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局的愿望。又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恭恭敬敬站门口,等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进去坐下谈话,请教天下大事。成语“三顾茅庐”就出自于此。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说的是白帝城托孤一事。刘备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之时,把诸葛亮招到面前,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若刘禅无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来,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使命,尽心尽力辅佐刘禅直至病逝。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则是“七擒孟获”的故事。刘备死的前后,南蛮孟获领彝族起兵反蜀汉,诸葛亮亲率大军征讨。因孟获在当地夷、汉人中威望甚高,于是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定计将孟获生俘,然后又放他让其再战,共7擒7纵,孟获才心服口服。诸葛亮见他已诚服,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孟获深受感动。从此诸葛亮便不再为南蛮担心而专心北伐魏国。

这三个历史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三顾茅庐”,表现的是刘备尊重人才、思贤如渴、虚心请教的良好品德,传为千古美谈。“白帝城托孤”,展示了诸葛亮忠于先帝,遵守诺言的形象。“七擒孟获”,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彰显了诸葛亮“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的非凡智慧。

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重视古诗文的教学,用古诗文中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丰厚的文化内涵来培育学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篇5:《出师表》练习题及答案

2.①发扬光大②适宜、恰当③正④善。

3.(1)D (2)B (3)C

4.C

5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

求闻达于诸侯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B

(一)7.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

8、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9.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

难激励刘禅

10.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

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二)11.①可是②托付③睡吃

12.C

13.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

篇6:阅读出师表阅读理解附习题答案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

(2)由是感激 ( )

(3)夙夜忧叹 ( )

(4)庶竭驽钝 ( )

2.下面各组中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我的译文: ____

4.诸葛亮始终以“报先帝,忠陛下”为职分,在心理上体现为: ;在行动上的体现为: ; 在打算上认为北伐时机成熟的是: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录原文词、句回答)

5.阅读下面《隆中对》节选,完成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①《出师表》中的哪句话与这段话是相照应的?

我的解答:

②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

下联: 。

参考答案:

1.(1)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2)感动激奋;

(3)早;

(4)希望。

2. B

3.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意思对即可)

4.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5.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篇7:前赤壁赋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前赤壁赋》的作者是,他是 词派的开创者。答案 :苏轼 豪放 难度 :1 知识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

2、举酒属月。

答案: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难度 :1 知识点:大学语文/课文阅读、《前赤壁赋》采用虚拟的 的传统的赋体结构形式。文章通篇以、答案:主客对答风 月 难度;2 知识点:大学语文/课文阅读

4、《前赤壁赋》融、、于一体。答案:写景 抒情 议论 难度 :2 知识点:大学语文/课文阅读

二、判断题

1、《前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答案:正确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2、“乌台诗案”实际上是政敌为苏轼罗织罪名的文字狱。答案:正确 难度:2 知识点: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既是对偶句,又是意动句。答案:正确

贯串。难度:3 知识点:大学语文/基础知识/作品内容

4、《前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答案:正确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文学常识/作家作品

5、“乌台诗案”实际上是政敌为苏轼罗织罪名的文字狱。()答案:正确 难度:2 知识点:大学语文/基础知识

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既是对偶句,又是意动句。()答案:正确 难度:3 知识点:大学语文/基础知识/作品内容

三、选择题

1、苏轼生活的时代为:

A:唐代 B:宋代 C:五代 C:晋代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2、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 A:陶渊明 B:李白 C:杜甫 D:李商隐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3、宋代文学艺术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为: A:王安石 B:苏试 C:陆游 D:辛弃疾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作家作品知识

4、《前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所反映的矛盾斗争为:

A:作者思想的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B:作者与朋友的矛盾斗争 C:两个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 D:官与民之间的矛盾斗争 答案:A 难度:1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课文阅读知识

5、下列句子中“之”作动词的为:

A:我见相如,必辱之。B:狼度简子之去远。C:佯狂不知所之者。C: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天穷。答案:C 难度:2 知识点:试题库大学语文部分/基本语文知识/语言知识

四、问答题

1、《前赤壁赋》中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体现在哪些方面?

篇8:前出师表习题

书上给出了三种解法,分别是:

解法1设时刻t秒时,杯中水的体积为V cm3,水面半径为r cm,水深为h cm,则

解法3水面高度为4 cm时, 可得水面半径为cm, 设水面高度增加Δh时, 水的体积增加ΔV,

从而 (用圆柱近似增加的水体积) ,

以上的解法,笔者认为不仅难以想到,而且难以理解.最不可取的是,这道题似乎想考查利用定义求函数的导数,但思路并不好找;而且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导数定义的作用,所以不能达到其所想目的.

笔者认为,本题应该改变分析途径,才更容易被接受,也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途径为:要求的是水升高的瞬时变化率,先搞清水面高度随什么变化,答案是时间.那么要寻求的应该是水面高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然后求该函数在某个时刻的导数即为所求时刻的瞬时变化率.故而给出如下解题过程:

解设水面高度为h cm,时间为t s,水面半径为r cm,则由

这个题目在教材的改编前后没有任何变化,仅是位置上进行了调整.就题目本身而言,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很能体现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对学生起到相当的锻炼和激励作用.但是,因为位置问题,而超出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范围,那么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价值.如果将其放在上轮教材原位,或将其放入“导数的运算”这一节后相应的习题部分,那就完全不同了.

这套教材我们整个江苏省都在使用,内容的选取和编写肯定是深思熟虑后而定,那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将其移位呢?笔者不知,但认为不妥.这只是笔者的一点认识,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成都市委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描写我喜欢的春天二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