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出师表》教学设计

2024-04-25

23 《出师表》教学设计(共8篇)

篇1:23 《出师表》教学设计

23、出 师 表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学习以议论为主,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过程方法:理解字句,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指导朗读背诵。情感态度: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亲贤远佞的进步主张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难点:理解情词恳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初知文章大意。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了解表“表”的特点及背景资料,学习1—5段的字词,疏通文句,翻译文段。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十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过了两年(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即位,时年16岁。刘备遗诏要诸葛亮辅佐刘禅,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军北进罚魏,他当时感到刘禅暗弱,有内顾之忧,所以出发前上表,这就是前《出师表》。

刘备托孤,谓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备诏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若父!”

表: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给君主的呈文,内容以议论朝政为主。“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刘禅:小名阿斗,昏庸无能,后世把“阿斗”作为昏庸无能者的代称。诸葛亮:传说中的诸葛亮,已作为智慧的化身,并非史实。

二、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

崩殂 cú 恢弘 hïng 菲薄 fěi bï 陟罚zhì 臧否 zāng pǐ 攸 yōu 费祎 yī 桓 huán 猥自 wěi 夙夜 sù 庶 shù 驽钝 nú dùn 攘除 rǎng 其咎 jiù 咨诹 zōu 昭 zhāo 塞路 sè 裨补 bì 阙漏 quē(通“缺”)以遗陛下 wèi 行阵 háng 长史 zhǎng 遗诏 yí 性行 xíng 二十有一 yîu

三、学生读1—5自然段注释,勾划、熟记下列字词意思 1段:崩、殂、秋、殊遇、开张、光、恢弘、义 2段:臧、否、科、有司、刑、理

3段:良、实、志、虑、简、遗、咨、阙、漏 4段:淑均

四、教师补充注释课文1—5段(或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

1段:疲弊:人力疲劳,物力困乏。妄自菲薄:随便自己轻视自己。

诚:的确。谏:规劝,使改正错误。

盖:发语词,相当于“大概”。追:追念,缅怀。2段:陟:提升,提拔。平明:公平、严明。

异同:偏义复词,只取“异”之义。偏私:偏见,私心。

昭:显示,表明。

3段:是以:以是,因此。愚:我,谦称。

悉:全,都。广益:增加好处。4段:昔日:过去。行阵:行列队伍。5段:亲、远:亲近、疏远。未尝:未曾,没有。

所以:、、、的原因。痛恨:痛心、遗憾。

倾颓:颓败,引申为灭亡。死节:为守节操而愿意死。

五、学生口译1—5段。

六、分析1—5段

1、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形势: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

追殊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

诚宜„„不宜„„

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2、第二段分析: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第二条建议:严明赏罚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阅读第3—5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侫)。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引教训: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正面历史教训

亲小人,远贤臣——后汉倾颓,反面历史教训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七、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6—9段字词,疏通文句,口译文段。思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生读6—9自然段注释,勾划、熟记下列字词意思

卑鄙、猥、趋驰、倾覆、尔来、夙、不毛、驽钝、攘除、损益、慢、彰、咎、诹、雅言。

二、教师补充注释课文6—9段(或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 6段:布衣:平民。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扬名显达。

庐:房,屋。感激:(古)感动、激发;(今)衷心感谢

遂许:于是,就/答应 际:时候

二十有一:二十又一,即二十一。

7段:谨慎:(古)认真,慎重。(今)做事小心。寄:托付

效:效验,证明,引申为“实现”.明:贤明

兵甲:武器装备,如短兵相接。奖:奖励,引申为鼓励。

三军:全军。庶:希望。

还:回到。所以:用来

职分:职责本分。

8段:讨:讨伐。效:

1、效力,效劳,引申为任务。

告:告慰。

2、效验,引申为实现、成功。

察纳:审察,采纳。追:追念。

不胜:不尽。

9段:临:面对。零:落下。

涕:(古)眼泪;(今)鼻涕。

三、学生口译6—9段。

四、分析6—9段

1、第八段分析:写了哪些内容?

首先,诸葛亮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

2、第8段与前文是如何照应的? 三个希望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照应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兴德之言 照应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亦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照应 悉以咨之 开张圣听

五、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1、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

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 然后,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陈述出师理由; 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2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一 1 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5 亲贤远佞

二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表述忠心:托孤之事 寓情于叙

三 8—9 提出希望,归结责任 抒发感情

六、布置作业:翻译全文。

第三课时

一、理解内容并回答: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是什么?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两 件事: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痛恨:(古)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语言、行为)下流,恶劣。

感激:(古)感动,激发。由是感激。(今)感谢。

谨慎:(古)小心谨慎。先帝知臣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布衣:(古)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布的衣服。

开张:(古)扩大。开张圣听。(今)店铺开业。

涕:(古)眼泪。临表涕零。(今)鼻涕。

三、归纳本文中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 光明,光亮→发扬光大。名词作动词 深入不毛:毛发,指草木。→生长草木。名词作动词 恢弘志士之气: 盛大→发扬扩大。形容词作动词 优劣得所: 才能高才能低 →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 善良诚实→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攘除奸凶:奸邪凶顽 → 奸邪凶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四、归纳“以“的用法

1、介词,用;拿。

2、介词,依,按照。

3、介词,因。

4、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5、连词,表结果,以至。

6、连词,同“而”。

7、表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介词,拿,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悉以咨之。咨臣以当世之事。遂许先帝以趋驰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是以先帝简拔。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表结果,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表时间界限:受命以来

五、归纳本文中一词多义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中道崩殂(路)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成功)咨诹善道(方法)

有所广益(益处)以遗陛下(给予)斟酌损益(增加)先帝遗德(留下)

帝感其诚(真诚)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欲报之于陛下也(及,到)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果真)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然后施行(实行)若无兴德之言(没有)性行淑均(行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无论)行阵和睦(行列)

六、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

七、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作奸犯科 感激涕零 苟全性命 引喻失义 亲贤远佞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八、课后作业:

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篇2:23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2、《出师表》的时代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本文是上表陈说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全文以议论为主。又因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要报恩于刘禅,他真诚地辅佐刘禅,希望刘禅能够支持自己,共同完成刘备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所以文中又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1、正音:

恢弘(hóng)陛下(bì)夙夜忧叹(sù)疲弊(bì)驽钝(nú dùn)裨补阙(bì quē)行阵和睦(háng)崩殂(cú)以彰其咎(jiù)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 pǐ)

2、古今异义词:

⑴ 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⑵ 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⑶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⑷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⑸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五、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

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⑴ 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

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⑵ 指出其有利条件: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⑶ 提出具体建议:

① “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⑷ 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⑴ 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⑵ 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⑴ 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⑵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⑴ 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⑵ 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⑶ 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 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⑴ 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⑵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⑶ 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⑴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⑵ 《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⑶ 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2、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篇3:23 《出师表》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 诸葛亮的《出师表》能传唱千古, 成为“表”中之“至文”, 被陆游称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们认为关键是靠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 但大多数都认为是“真情”。

师:许多同学都说是“真情”, 我也赞同。那“真情”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分别说了“耿耿忠心”、“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任劳任怨”、“赤诚之心”、“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知遇之恩”、“知恩图报”、“涌泉相报”、“诉说衷肠”、“恸哭万分”、“哭诉衷肠”等词语, 在学生认同的基础上我把这些词语写在了黑板上。然后请学生把这些词语分为了四类:第一类:耿耿忠心、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任劳任怨、赤诚之心;第二类:殚精竭虑、千方百计;第三类:知遇之恩、知恩图报、涌泉相报;第四类:诉说衷肠、恸哭万分、哭诉衷肠。

师:恐怕同学们都看出来了, 每一类的几个词语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我们能不能每类只留下一个词语呢?

生 (齐) :能!

师:那好, 第一类选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讨论后, 大多数倾向于在“耿耿忠心”和“赤胆忠心”中选一个, 但争论较大。这时, 我这个裁判说话了。

师:这两个词语的意义相同, 选哪一个都是可以的。

生:老师, 不行。比如在“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共产党的赤胆忠心使我感动万分”一句中, 你能把“赤胆忠心”换为“耿耿忠心”吗?

是啊, 经学生这么一说, 这两个词语确实有区别。可我在备课时翻了词典, 两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 未想到学生这样来将我一军。

师:哎呀, 你真聪明, 老师都没想到啊!那你认为保留哪一个好呢?

生:赤胆忠心。

为了证实学生的说法, 我请学生举手表决。绝大多数都赞同用“赤胆忠心”。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的?

学生分别回答了“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想“率三军定中原, 复汉室还旧都”等, 并作了分析。

师:这些地方确实能够看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那为什么读了这些就觉得非常感人呢?

生:把这些内容与整篇文章结合起来看, 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诸葛亮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刘禅和天下所有的人看, 以此来表白自己敞亮而高尚的内心世界。如果我用一句话来概括, 那就是“赤胆忠心到了只差掏出心肝”。

我的心为之一颤, 学生概括的这一句话我闻所未闻, 系言人之未言之语。我带头向该生长时间地鼓掌, 并把这句非常漂亮的话写到了黑板上。想到学生的这一绝妙的表达, 我临时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请学生把后三组词语每组筛选一个, 结合课文, 像刚才这位学生一样, 用“……到了只差……”来表述诸葛亮所抒发的“至情”。约五分钟后, 大部分学生都同意留下“殚精竭虑”、“知恩图报”、“哭诉衷肠”三个词语。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选留词语的理由?

生:诸葛亮“联吴抗曹”、“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次北伐”, 不是为蜀国、刘备和刘禅而“殚精竭虑”吗?

生:还有他在北伐前向刘禅提出“三大”建议, 陈述治国之理, 并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不是“殚精竭虑”的表现吗?

师:两位同学晓得那么多, 真了不起。后两个词语呢?

生:“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临崩寄臣以大事”, “由是感激”;“陛下”如能“自谋”, “以咨取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由是感激”;如果刘禅“亲贤臣, 远小人”, “由是感激”。不用“知恩图报”用什么?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这位同学的排比句太漂亮了!哪位同学也用排比句来说说“哭诉衷肠”呢?

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能不“哭诉衷肠”吗?担心“陛下”“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内外异法”, “亲小远贤”, 能不“哭诉衷肠”吗?为“报先帝而忠陛下”北伐, 可又对国内之事忧心忡忡, 能不“哭诉衷肠”吗?文中13次说到“先帝”, 且又深忧“陛下”, 能不“哭诉衷肠”吗?

师:太美了!我没想到同学们对本文的理解是如此透彻。请同学们把仿写的句子说出来大家共享吧!

生:殚精竭虑到了只差粉身碎骨。

生:殚精竭虑到了只差分身无术。

师:该选那一句呢?

生:选第二句好一些。因为诸葛亮后来已经“粉身碎骨”了。

师:好, 接着说。

生:“知恩图报到了只差做牛做马”。

生:“知恩图报到了只差肝脑涂地”。

师:选那一句呢?

生:选第一句, 诸葛亮为刘氏父子已经“肝脑涂地”了, 只差做牛做马。

生:我说第四个词语, “哭诉衷肠到了只差震天动地”。

师:那么大声音呀!

生:应该说成“哭诉衷肠到了只差肝肠欲断”。

师:第一句为什么不好呢?

生:男子汉更多的是内心的哭, 声音不大, 但内心的痛苦却大, 所以用“肝肠欲断”最恰当。

最后黑板上留下了四句话:

赤胆忠心到了只差掏出心肝,

殚精竭虑到了只差分身无术,

知恩图报到了只差做牛做马,

哭诉衷肠到了只差肝肠欲断。

篇4:《出师表》的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

关键词:《出师表》 综述 主题 艺术 教学建议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辅佐过刘备、刘禅两代君王。公元227年,刘备已逝,诸葛亮统帅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兴复汉室。但他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诫。所上之书正是著名的奏章《出师表》。奏章不但表现了蜀汉丞相拳拳的忠臣之心,也体现了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出师表》一直被初中语文教材收录,苏教版的语文书中《出师表》在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教版的语文书中《出师表》在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一、《出师表》主题思想的研究

诸葛亮的《出师表》内容丰富,言辞恳切动人,研究这篇奏章的学者很多,说法也不一,总体来看,对这篇散文主题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忠贞之情,忧国之心

很多人认为,《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对汉室与君王的耿耿忠心,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可贵思想。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

夏海在《为国尽忠 鞠躬尽力》一文中讲到:“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坚定地表达了为国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决心和情怀。”“《出师表》的核心是为国尽忠,忠心报国。”[1]《出师表》全文都在劝告刘禅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其忠贞之情令人过目不忘。清代的金圣叹有批语曰:“看先生自云:‘临表涕泣,夫伐魏即伐魏耳,何用涕泣为哉?正唯此日国事,实当危急存亡之际,而此日嗣主,方在醉生梦死之中。”因而,出师前就要“切切开导,勤勤叮咛,一回如严父,一回如慈妪。”[2]《出师表》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贤相盼望后主发愤图强的忧国之心,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二)报恩之义,伤时之情

纪联昕老师在有关文章中提到,在《出师表》里,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的“三顾”之恩,怀念先帝,笔尖注满真情,“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诸葛亮对刘禅亦满腔忠诚,思想根基同样来自对刘备的感恩之情。”[3]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傅刚教授认为,课文有作者的伤时之情,与蜀汉所处的特殊时期有关,“此正诸葛亮所谓‘危急存亡之秋之意。此绝非危言耸听,故于建兴三年南征毕,五年即谋北伐。或讥其无岁不征,不能闭关守险,君臣无事,是不知诸葛也,亦不知天下形势也。”[4]诸葛亮时年47岁,“内心非常焦虑,所以他明知益州疲弊,却又坚持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5]纵观全文,的确真实体现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勤勉之心。

(三)修身养性,体现儒家思想

有的学者主要是从儒家思想这方面来探究《出师表》主题的,认为它宣传了儒家的道德标准,即所谓的“俭以养德”“淡泊明志”,通过修身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出师表》所饱含的儒家思想是它成为‘至文的最重要的原因。”[6]诸葛亮一生恪守臣礼,尽职尽责,忧国为君,说本文有儒家思想,不无道理。

(四)排除异己,成为又一个“曹操”

李君惠的文章《从<出师表>解读诸葛亮》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说法,认为丞相“不交权于刘禅;排除异己,建立自己掌控一切的势力范围,或许都是为了在北伐成功后来一番‘十命可受,成为三国时期的又一个曹操(曹丕)、司马懿(司马炎)。”“诸葛亮的这些话,更像是一个上司在教训属下,哪里是一个臣子对皇帝说的话?”[7]这种观点虽然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但至多可备一说,似不符合作品原意,因为奏表的忠臣之心是明确的。

(五)穷兵黩武,宣传愚忠的思想

中国历史学教授胡觉照曾经上书教育部,要求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课本,主张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他认为《出师表》透露出了一种不健康的“愚忠”思想以及“不科学的军事思想”,对没有完全辨别能力的初中生来讲,是有弊无利的,而《止战疏》正可弥补其缺陷。在胡教授看来,不宜提倡战争,而应当多讲“止战”;诸葛亮要求发动北伐战争,出自报恩心理,是与“愚忠”有关。

二、《出师表》艺术特色的研究

作为奏章,文字既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既非训斥的话语,又无卑下的语气,语言率真质朴,确是表文中的上品。艺术方面的研究观点分歧不大,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以情感人,不假修饰

诸葛亮是法家,注重实事求是,所作文章与文人有别,诚如苏轼所说:“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8]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二人编选的《古文观止》也收录了此文:“篇中十三引先帝,勤勤恳恳,皆根极至诚之言,自是至文。”[9]现当代的文学家对《出师表》也不吝赞赏之词:“前后《出师表》,高瞻远瞩,文词质朴,情真意诚,丁宁周至,感动百代,成为名文。”[10]全文古朴真率,不假修饰,字字精当,而阐述也明白晓畅,文字简要,有古韵古风,可以说是章表中的一篇杰作。

(二)直陈事理,语气委婉

陈寿《蜀书·诸葛亮传论》中说:“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及得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11]有的教师也注意到了本文使用了多种论辩艺术,“作为一名忠臣,诸葛亮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善于劝谏。《出师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除了‘亲贤远佞的深刻内容外,还巧妙地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手法融为一体,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双重艺术效果,成为章表写作的典范。”[12]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

(三)整散错落,重章迭句

骆秀文在《<出师表>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中讲道,此文“自始自终都是整句与散句结合使用,章节和谐,错落有致。”“其中‘诚宜开张圣听与‘不宜妄自菲薄从两个不同角度表明一个旨意。”“这样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个观点而句型结构有所不同,读来抑扬顿挫,有音乐之美感。”“表中还用重章迭句的表现手法。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与‘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反复振荡,像警钟敲响,启人心智,睿人耳目,都能造成回环往复,余音绕梁的修辞效果。”[13]

整句和散句是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句式,交替使用,能够韵律和谐,使文章起伏跌宕,达到紧缓自然、文气流畅的效果;而重章迭句的手法能够使文章如音乐乐章中不断出现的主旋律一样,抒情充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政治美文,启发今人

还有的学者从政治角度赏析《出师表》,认为无论从思想与艺术还是从资政实用的角度看这篇表文,都有很多值得为政者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李向林在《<出师表>的政治赏析》一文中提到:“诸葛亮在穷困时不怨天尤人,而是踏踏实实苦练内功。有了机会就珍惜机会,认真用好机会,所以好地解决了‘三穷难题。这对我们为政者和即将从政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14]这种研究的角度能够做到古为今用,挖掘古代散文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作用,思路是可取的。

三、《出师表》的教法建议

《出师表》被很多老师教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色。笔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活动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了解表文特点,掌握表达方式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古文中“表”这一文体的特点,“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学生知道这一点后就会懂得作者用情至深的原因。此外,要掌握本文以议论为主、兼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全文紧紧扣住“出师”二字,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是:文章第一部分(一至五段)重在议论,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六、七段),着重叙事,寓情于事;第三部分(八、九段)继续结合抒情展开。最后教师总结:本文以议论为主,抒情和叙事都因“议”而发,又反过来加强了“议”的份量。

(二)讨论重点问题,适当创设情境

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他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教师除了进行古文的翻译讲解外,应以讨论为主,可提出与文章主旨有关的问题,如:亮“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作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如何理解诸葛亮的“忠”等。老师先明确三条建议分别为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其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再围绕这点,展开讨论。老师只是提出问题,从旁指点,学生通过讨论来解答问题,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运用创设情景法,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尽可能地为学生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他们从对作者思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解读课文,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并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理解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和爱国之情,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志士仁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承担责任,完成使命。因此,这也是一堂人生价值教育课。

(三)注重授导型教学,努力拓展思维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应该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本课时,应该结合文章信息丰富、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的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可联系大家熟悉的《隆中对》,在了解了三国历史和诸葛亮为人的前提下,建议比较两篇课文的内涵,拓展知识内涵。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所感悟与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与作品鉴赏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出师表》是古代散文中表文的代表作,文字简要,情词恳切,感人至深,历来好评如潮。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在诗歌《感状》中赞叹“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所以清人吴楚才他们才将其收入《古文观止》。俗话说文如其人,《出师表》中表现的诸葛亮“自任以天下之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爱国情怀的确让我们敬佩,同时,其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夏海:《为国尽忠 鞠躬尽力》,党建研究,2013年,第1期。

[2]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3]纪联昕:《就一个情字了得——谈<出师表>的品读教学》,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6期。

[4]傅刚:《古朴真率,忠义在肺腑流出——读诸葛亮<出师表>》,文史知识,2011年,第4期。

[5]张老师:《亦臣亦父 丹心一片照千古》,初中生世界,2014年,第3期。

[6]扬开飞:《<出师表>中的儒家思想探析》,作家杂志,2009年,第8期。

[7]李君惠:《从<出师表>解读诸葛亮》,文史杂志,2008年,第2期。

[8]王运熙:《苏轼散文精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72页。

[9]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10]孙犁:《秀露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页。

[11]陈寿:《蜀书·诸葛亮传论》,太原: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12]朱庆和:《从<出师表>看诸葛亮的论辩艺术》,教材初中刊,2004年,第12期。

[13]骆秀文:《<出师表>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2卷,第4期。

[14]李向林:《<出师表>的政治赏析》,松州学刊,2013年,第5期。

篇5: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2 学生讲述大意。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4 分析本段的层次。板书:

篇6: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2、品读文章,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语言情感的深切。

学习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的写作特方法。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1.播放刘欢的《哭诸葛》

2.一首《哭诸葛》不知感动了多少人,此时,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无不为诸葛亮这一历史巨星过早的陨落而痛恨惋惜。诸葛亮虽已经离世了1000多年,但他所书写的《出师表》却永远的流传了下来,久唱而不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携带着对古人诸葛亮的一份感动,一份憧憬,一份爱戴共同感受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共读课文,积累词句

1.4人一小组读课文,一名学听读纠正读音。

2.积累四字词语(成语),4名学生板书3—4个词语,其他学生在文中圈出。3.屏幕展示四字词语。

三、读千古名文,品诸葛情怀

(1)了解诸葛亮

屏幕显示:

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完成托孤遗命又是怎样对陛下刘禅请求出师北伐的呢?

(2)读出感情 ①播放课文朗读

②学生选择自己觉着顺耳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教师出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体会语气和感情。

(3)读懂文本。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屏幕显示:

“读,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1)教师示范(2)学生发言 屏幕展示问题:

⑴文章以哪句话贯穿全文?(报先帝忠陛下)

体会“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⑵“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的泪为谁而流呢?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揣摩到这句话包含的感情丰富:有对先帝的怀念,对蜀国内部的担心以及蜀国面临的危机形势的担忧,也有对刘阿斗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更有对这次挥师北伐前途感到茫然的伤感等等,各种情感涌上心头,怎能不“临表涕零”啊!这是忠臣的眼泪啊!

⑶.大家找句子读读看,品品言外之意,诸葛亮通过这些话想说:刘禅啊„„

刘禅啊,你要完成你父亲未完成的大业,要理解我这次出兵的重大意义啊!刘禅啊,你要善待先帝的老臣,珍惜他们的忠心啊!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光大先帝的遗德啊!

刘禅啊,董允、向宠这些人不是我说他们好,他们是先帝都器重的人,你一定要用啊!

(把这种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议论方法就是“寓情于议”)

屏幕展示:寓情于议

大家说说,在这些表达技巧和写作技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诸葛亮的忠心)(4)读出自己。

读,我想到了 四.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如果你就是刘禅,你读了这篇表,会有什么感触?(同学讲乐不思蜀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五、结束语

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片尾曲

同学们,这就是历史,这就是英雄的悲壮之处。刘禅最终辜负了诸葛亮,诸葛亮最终没有能够兴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是,《出师表》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我们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让陆游深夜挑灯细看,它让岳飞情不能自已挥毫成书„„缠绵柔韧的《出师表》,成了千古英雄血脉的源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诸葛亮智慧忠贞的面容成了历史烟尘深处的一张最可亲的面孔,让后人永远敬仰„„

六、作业 屏幕显示: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篇7:《出师表》教学设计

齐芳

于丽欣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这种文体。B 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 能力目标:

A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B 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A 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B 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常识 2理解字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A 讲解法 使用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B提问法 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完成对文本的学习。

C 创设情景法 通过对文本写作背景的梳理,为学生尽可能的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从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出发,来对课文进行解读,体悟文中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抱负与志趣”,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先后学习了孟子和墨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了解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志向: 孟子,主张为道义舍弃他宝贵的生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他的文中这样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着也。”

而墨子,提倡为和平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今天,我们将要去了解一个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他就是——诸葛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 介绍作者,解题,文章创作背景 提问:关于诸葛亮,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有意的同学起来说一下?

(学生答完之后,适当进行补充)2 指出“表”这种文体

表 :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3解题,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

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我们将要学的也是《前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三 朗读课文,梳理字词读音

1 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2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 A 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 B 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

C 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 学生答问,师生共评(需板书)

请学生说出他的个人划分观点,如有不足,请学生进行补充,在一起归纳段意。

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 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教师学生结合注释共同翻译课文,并重点注意一下词语的意思: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异同:偏义复词,偏向异 及:以及 为:做 在译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讨论完成以下问题。(可以抽学生回答,不足之处再由教师进行补充)A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B 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A 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B 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4 指导背诵:

A 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B 学生试着自己背 C 抽优生背 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以下的品质: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1—2自然段 2 预习3—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分析课文3-5段 1 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全班分三组,每组个读一段 2 教师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是以:因此

志虑:志,志向;虑,理想,心思。愚:诸葛亮的谦称 良实:善良,诚实

所以:“之所以”的简化,„的原因 痛恨:痛惜,遗憾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间不远了。

3 思考:

A 第3、4两段写什么?

B 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又是如何提出的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小结第一部分: 第2题问题:

A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为何反复陈说这一条?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B 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

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 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之前5段,讲的都是诸葛亮对朝廷的忠贞,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什么呢?

(可学生回答,也可教师讲述,视情况而定)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学生齐读课文6—7自然段

2 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之后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讲解。

躬耕:亲自耕种.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思考问题:

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这两段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结合这两段,讲解“寓情于叙”的特点 讨论:“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

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 布置作业 课后背诵课文3-7段 2 预习翻译8、9段 第三课时 一 检查复习:

抽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二部分 二 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 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 2 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以老师讲解为主 3 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 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受恩感激

4 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表达效果会怎样?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更换之后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 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三 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分析句中包含的情感(如果课文中以讲解过的可跳过),并进行批判的接收 四 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 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尽可能的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齐芳 于丽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深入对文本的解读。

一、猜人物激趣,导入新课 猜人物。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

1.首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2.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4.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师读,故意读掉“闲”字)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朗读挑战赛:播放《春江花月夜》。

我来跟名家比一比,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来挑战,其余同学用你的掌声来打打分。

7.男女生齐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

8.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9.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10.课件显示:我这样概括文意:

苏轼,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在 的月光下夜游,他觉得。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

1.你最欣赏文中的哪句话?试找出来读一读。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用“这句话真妙,妙在——”简要谈谈你的理解。(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四.探究与感悟

哪一句流露出作者思想感情?苏轼是“闲人”么?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课件穿插显示资料)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

五、拓展延伸。(课件显示)

结合实际,联系本文学后体会,任选角度,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

六、小结。背诵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背出。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师:(课件显示:播放《春江花月夜》)师: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生(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齐背课文。

七、作业设置:

1.请收集: 有关写月的诗词名句。

2.请选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篇8:23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为了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许多高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然而在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上, 他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许多高职学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 使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怎样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呢?

一、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 确立培养目标

高职学校是社会培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主力军, 其专业的设置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为为导向,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操作型人才为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具有与职业相关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高职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 培养出的学生大部分在学校所在地方就业。故首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地方经济需求为导向, 培养符合当地需求的物流人才。不能一味求地大求全, 高职教育知识“够用”即可。

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 江阴依其地缘和产业优势, 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企业, “江阴版块”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物流人才需求量最大, 也最迫切。另一方面, 江阴已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依托现代物流业, 发展临港产业, 重点发展以码头仓储、保税物流、配送联运、商务贸易为主的港口物流业, 对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需求也较大。

这些需求给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针对江阴地区经济需求和发展趋势,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企业物流人才和国际物流人才。学院要求学生掌握“两个技能”, 在人品及开拓技能方面, 学生应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职业技能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过程持续提高职业技能, 以达到和维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经验等。

二、以培养目标为中心, 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承担为地方经济提供直接生产服务责任的高职教育课程则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又要注意和相关的专业技能相衔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以够用为度, 所谓“够用”, 是指针对讲解物流相关基础理论时够用,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据企业物流人才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技能分析, 可以确定其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三个主要专业课程模块, 分别是经济管理基础模块、企业物流模块、国际物流模块。经济管理基础模块主要包括的理论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法律知识, 涉及的技能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能力、商务礼仪、写作能力;企业物流模块主要包括的理论有物流管理知识、仓储与包装知识、运输与配送知识、物流信息知识、生产运作知识, 涉及的技能有出入库操作、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管理;国际物流模块主要包括的理论是的举例说明, 并能更好的引起共鸣, 达成共识, 做个有人跟随的号召者与引导者, 同时, 也让自己保有一颗年轻的心, 这一点, 很重要!

三、不断优化完善自我, 做学生身边的“明星”

礼仪学科, 是一个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很多时候, 一些浅显的礼貌礼节, 学生都懂、都理解, 但是, 往往等到要做了, 却控制不好, 微笑太僵硬, 仪态不优雅, 服装不得体, 手势不规范。

很多时候, 我会纳闷, 为什么上课再三强调, 实训再三督促练习, 不少学生就是不能将所学很好的运用到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其实, 人际知觉, 对感官体验是最敏感且最直观的, 丰富的视觉形象, 生动的语言示范, 能更牢固更深刻的刺激到学生的感官, 从而记忆深刻。教师的言行举止, 对学生产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大。

“身教胜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真正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 用正确的行为、举止来引导学生, 用优雅的语言、仪态来感化学生, 用大方的仪表、装束来影响学生。因此, 课余时间, 除了搜集流行信息之外, 我还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学习芭蕾形体, 瑜伽平衡等塑型课程, 力求塑造比较完美的外形,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音乐及美术欣赏, 陶冶情操, 增强对美的事物的洞察力与创造力, 正确引导学生, 什么才是美, 避免学生盲目跟随一些所谓的“潮流”, 走入爱美的误区。此外, 我还主动学习了一些茶艺及沟通的技巧, 提高自身修养, 也掌握了更好的交流沟通手段, 来辅助日常的礼仪教学工作。

当然, 教师不是万能的, 在尽可能的优化自我, 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我也为学生引荐来了更多的“明星”,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购置教学光盘组织学生观摩, 并精心制作课件, 搜集相关资料、图片, 投其所好, 尽可能的在课件中增加许多深入浅出、一目了然的图片, 用美的视觉享受, 幽默的插图说明, 给学生带去深刻的感官体验, 帮助理解, 加深记忆, 例如:在仪态的训练过程中, 很多同学对于走路姿态的反复训练, 很不以为然, 走路大家都会, 为什么还要来来回回的反复练习呢?我组织学生观看了多媒体影音, 投放了大量的模特走秀视频, 学生反映强烈, 总结出了模特走姿优美的关键原因:自信!声与光的感官体验, 是直接的, 老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具有感染力的。

四、人人都是公主王子———教礼仪, 更要教会学生珍爱自己

对于在语数外史地化里摸爬滚打了十来年的大学生来说, 除了学习知识, 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了解如何关爱自己。有句广告词曾经这么说“你好, 我也好!”但是, 从服务的角度来点评这句广告词, 我更觉得, 这句话缺乏主动性:只有我好了, 自己幸福, 才能更好的去服务别人, 带给别人幸福。我们面临的, 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职业学院的大学生, 如果这个群体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应对能力, 那么, 正如那句“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话一样, 将在不久的工作中, 出现种种心理差距。

因此, 在服务礼仪的教学过程中, 我最常强调的, 就是在尊重服务对象的同时, 也要尊重自己, 珍爱自己。很多同学在对旅游管理的部分专业上, 认识不充分, 常常认为, 将来的工作, 就是伺候人的, 在学习服务礼仪的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因此, 教学, 不仅仅要教技巧, 更要转变观念, 从根源上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要培养的, 不是单单只会机械化的鞠躬问好, 端茶送水的机器人, 而是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同学, 都有一个美好的形象, 善良的心灵, 人人都是谦谦君子, 人人都是优雅的公主。唯有重视自己, 正视了自己的工作性质, 才能从根源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礼仪知识, 完善自我的同时, 提高服务质量, 真正做比如:在上课的时候, 我经常灌输给学生一个信息, 老师是服务者, 而各位同学, 则是老师的服务对象, 因此, 各位如果有任何的学习问题, 心理问题, 生活问题, 都能得到老师的相关指导, 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也是服务与被服务的社会关系。

此外, 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问题中, 除了详细讲授化妆技巧, 美容、美发细节问题, 还针对不同的同学, 帮助她们设计不同的发型, 搭配服饰, 详细的向每位同学介绍一些皮肤护理的细节问题, 小到毛巾的选择, 洗面奶的用法, 以及如何来挑选更高品质的化妆品等等都加以详细的说明。学生在听讲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逐渐重视起自己的个人形象。从大一不修边幅的随便穿穿, 到即将毕业实习时的服装搭配得体, 化妆自然, 仪态万方, 整个人看起来更漂亮了, 也更自信了, 用人单位的反馈, 也非常肯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礼仪作为人类文化的结晶, 之所以被提倡、被重视, 是因为它具有很多功能, 既有助于个人, 又有助于整个社会。而今, 2010近在眼前, 上海世博会的脚步也渐渐临近, 旅游服务行业也将面临新的高度, 新的挑战。社会在进步, 服务行业的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 也就进一步要求我们职业教育的教师, 不断推敲教学经验, 博采众长, 技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不断改革服务礼仪课程教学, 在强调“礼”的本原作用, 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不断完善自我, 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吴桂娟.教育要把学生当主人———浅谈职业教育的“以生为本”[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12)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3 《出师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05-10

后出师表04-11

出师表答案05-06

前出师表习题04-10

出师表重点复习04-29

出师表原文翻译05-15

《出师表》的阅读答案04-08

出师表公开课教案06-24

信出师表剧本改编05-02

《出师表》优秀教案05-09

上一篇:知荣明耻好少年先进事迹下一篇:福建省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