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记叙文

2024-04-22

彩笔记叙文(精选6篇)

篇1:彩笔记叙文

我用它画美丽的今天:

画一位位工人,

那是工人们在为我们盖房子。

画一个个农民,

那是农民在种粮食。

画一座座工厂,

那是工人在辛勤劳动。

画一个三角,那是一座座电视塔。

篇2:给彩笔安个“家”

我找来一个纸杯、 几张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胶水。对于喜欢小制作的我来说,给彩笔安个“家”不成问题。准备工作就绪,开始行动啦!

我首先把自己喜欢的黄色卡纸按纸杯大小剪好,粘在纸杯外面,然后在黑色的卡纸上画了两个大大的眼睛,在红色的卡纸上画了一张笑眯眯的嘴巴。接着用剪刀剪下来贴在纸杯一侧,还是有点儿光秃秃的。哦!我可以用妈妈织毛衣剩下的毛线哪!我马上找来线团,把毛线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根一根粘在纸杯杯口外侧。猜这是什么?对了,是头发。我又用黑色的毛线编成两个小辫子,分别粘在笑脸的两侧。最后在纸杯的其他地方点缀上一些漂亮的花纹。哇!一个 “可爱的小姑娘”笔筒大功告成了。

把那些无“ 家” 可归的彩笔放进新“家” 的时候,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没事的时候动动手、动动脑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小制作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用拟人手法开头, 很有新意。

先交代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在卡纸上画眼睛、 嘴巴,剪下来、贴上去、 做头发、缀花纹…… 制作过程的先后顺序, 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简洁明了。

“ 无‘ 家’ —— 建‘家’——安‘家’”, 结构清晰。

篇3:把爱化作彩笔

“优秀的人民艺术家陈白一 ——从艺60周年艺术精品展”展览以及座谈会,湖南美术界名流云集一堂,像过节一样。好多人都抢着和陈白一照相。陈白一先生始终笑容灿烂,像一尊佛。

看陈白一画展,几乎就是看新中国美术史的缩影之片断。他早年的主题绘画,1950年代的《朝鲜少年会见罗盛教双亲》《迎春图》。1960年代的《欧阳海之歌》,仿佛让我们回到了1950年代到1970年代的语境之中。《欧阳海之歌》被印进教科书和单幅画发行流传,曾经成为陈白一艺术的坐标,尽管随着作品政治色彩的消退,剔除关于小说《欧阳海之歌》的创作背景的揭示,作为视觉的艺术,这部作品还将是陈白一先生的一个艺术高地。

陈白一如果按照《欧阳海之歌》的主题绘画的路子走下去,英雄、战马……我们无法想像陈白一将会走到哪一步?

新时期以来,陈白一选择了另外的路子,他的表达与宏大叙事无关。他把目光投向湖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瑶山苗乡是他创造灵感的福地,民族的、民间的艺术是他的艺术追求的源泉,他是在一块土地上深深地扎下去,心无旁骛地开掘一眼深井。几十年后,他就有了收获,有了非常丰富的作品,有了非常厚实的艺术积累。在陈白一画展的现场,大家对作品的丰富一致感到惊叹!

我翻开新出版的《白一线描》,自序中陈白一写道:“耕耘艺坛六十春秋,遍访楚湘大地苗寨瑶乡,村姑农妇、寨老稚童,于自然之中,劳作生息,坦荡而平和……”

陈白一先生说起深入生活的故事,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深入生活到振武营苗乡写生,很多人围着他看,其中有一个叫石大发的苗族孩子天天围着他转,赶着羊群跟着他走,有时候还给陈白一一个包谷粑,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石大发竟然叫陈白一爸爸了。因为陈白一的影响,石大发后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农民画家。与陈白一交往几十年。陈白一先后五十余次去石大发的家乡深入生活,看着石大发结婚生子,步入中年。石大发和陈白一一家走得像亲戚一样近。陈白一还多次举家到湘西振武营苗家过年。振武营是他深入生活的点。

白一先生几次去小沙江瑶山写生,都是全家出动,夫人、保姆、学生一行人。陈白一作品中最经典的形象依旧是以小沙江作为生活基地创作的瑶女。白一先生到一个地方写生,并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多次去。多的达到50多次。这个数字,我真的不敢想像。去边远山区,我们常常是采风者的角色。去过一次的地方,很难去第二次的。

白一先生很像一个掘井人。他默默地“挖井”。这样的劳动,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坚持几十年?有的人把时间用到炒作上,或者试图走出名的捷径。结果折腾来,折腾去,没有大量形成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最后在艺术上难得立住脚。相反,像陈白一这样守着一个领域开掘的人反而找到了艺术金矿。

白一先生总是那么从容平和,没有一点名家的霸气。他说话,声音是低沉的,略带一点沙哑。我和他说话,个子高大他总是慈祥地偏着头听我说。非常慈祥和蔼。十年前,一起进京开会,我见陈白一先生穿的衣服特别好看,黄色的灯心绒的马甲,非常洋气!颇具艺术家的气质,白一先生告诉我是一个业余设计师做的,还介绍我也去做衣服。把设计师的电话留给我了。我感觉陈白一是一个热心的人。

白一先生的平和善良赢得了少数民族妇女的敬重,于是有了深入到她们日常生活的机缘。少数民族妇女的闺房是一般陌生人和男士不能进去的,但是,少数民族妇女没有把他当作外人,他有机会记录到她们劳动与生活的种种形状。只有不把画家当作外人的时候,她们的自如的形状就会表现出来。陈白一用自己的人格的力量赢得了获取捕捉采写很多特别镜头的机会。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只有深深地扎入沃土的人才会有此回报。

我读《白一线描》里的上百个少数民族女性,表现她们生活劳动的场景和姿态,总是感觉在白一先生的眼睛里,少数民族妇女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形象都是他捕捉美的光点。

陈白一在《白一线描》的前言中说:“我最喜爱劳动之美,热爱少数民族,特别是劳动妇女最勤劳最纯朴最真诚。她们日出而作,操劳而不息,开荒种地、生儿育女、煮茶弄饭、喂猪放牛、洗衣浆裳、织布绣花……”

我知道,瑶山和苗乡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是很贫困的,生活基本维持在生存的起码水平。在陈白一先生的画面里,他往往捕捉她们的最为精彩的瞬间,用流畅优美的线条与色彩来表达她们的生活与劳动的美。让平凡朴实的她们的生命在艺术作品里获得了永恒。

白一先生采风到过的那些地方,我也去过不少。1980年代我在报社工作,常常一有时间就往湘西跑。湘西自治州各县几乎都跑遍了。1987年我去邵阳隆回的小沙江瑶山采访10来天,跑遍了虎形山、毛坳、枞木塘、庙山等瑶乡,也拍了不少黑白的彩色的照片保留至今。我看到陈白一笔下的花瑶女子,感觉特别亲切。

白一先生是唯美的,他的笔下最常见的是妇女与儿童、温柔的小动物或者家禽,那些形象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田。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伙伴》,那三个毛茸茸的狗娃娃趴在门槛上看一个孩子吃饭,模样可爱极了。陈白一说:《小伙伴》里面的孩子吃饭的手的姿势,是在火车上捕捉到的。其中三只懵懵懂懂的小狗,也是从儿童的模样得到的启发。最右边的那只狗,是从一个朋友的孩子小时候的憨态得到的灵感,这样的创作启发,只有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才会获得。

在白一先生的眼睛里:这些温柔的女性,天真的孩子,可爱的小动物是引发他创作灵感的契机。《照蛋》《摸蛋》这些画面是没有生活的人很难画出来的。还有《摸鱼崽》《狗崽》《蛐蛐》《摇篮曲》这些非常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和场面是那样新鲜活跳,带着泥土的芳香和人物的呼吸。我特别喜欢白一先生笔下的动物,它们都被白一先生的神笔人化了。与人的情感在画面上是那样和谐。陈白一除了有一双特别善于捕捉与发现的眼睛外,他老人家还有一颗善良慈悲的心,在他的作品中间,人与动物、以及表达环境的植物是那么融合,给我们一种对于农耕时代的温暖怀想。这也是白一先生的作品特别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他把体恤变成爱,把爱化做彩笔,他把心中的爱给了那些生活在贫困的山区的劳动妇女,给了那些纯洁无瑕的儿童,陈白一因为爱她们,只有深深地爱着她们才会用如此唯美的线条来勾勒渲染她们的美。

陈白一笔下的线条非常耐看。我读了《白一线描》感觉线条的魅力。配上他自己整理的民谣,作品就更加丰富了。

读陈白一的画,我还常常想起周立波的关于一样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周立波是短篇大师,他善于捕捉细节,我看《听壁角》《捉鱼》《小伙伴》……这些画,会想起周立波小说《扫盲志异》《禾场上》《山那面人家》等。陈白一和周立波一样,是非常注意细节的,陈白一表现湖南农村的工笔画和周立波写湖南益阳农村的短篇小说,仔细读来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照早期的重大题材绘画的创造路子,陈白一完全走到了另外一面。他还是承袭了现实主义的手法,走的是从生活中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养料的可靠的办法。对于陈白一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湖南人读陈白一的画,感觉它是乡土的,具有强烈的湖湘特色。我们也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乡土的,也越是世界的。

抵达罗马,有很多的途径。陈白一选择的是老老实实地开掘一口深井的方式。他的六十年的创作经历和丰厚的成就使我们感觉到了一种艺术精神:这就是陈白一精神。

篇4:紫毫彩笔颐天年

王老认为:思想的活跃,生活的充实是他得以长寿的一大原因。他常说:“人生只给我三天的时间,即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去的已成陈迹,未来的多属奢望,只有今天的所作所为,才有现实意义。承继昨天,把握今天,开拓明天,生命对我永远充满活力。”王老曾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张大干等。七十岁时,他临摹黄宾虹的山水画已可乱真,但他本着“不继承无从创作,不创作无以自存”和“人舍我取有大智,人取我舍有大勇”的精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变法创新,把黄宾虹的厚重和张大干的绚丽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浓墨重彩的风格,在画坛中独树一帜,其创作精神在画界被传为美谈。即便如此,王老仍然说:“时间,时间,我最需要的是时间。如果老天爷再给我十年、二十年,我会绘画得更好。”他还说: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境界,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因为年事已高,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还谈得上什么追求,衰老自然也找上门来了。”

王老说,长期绘画也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他说,绘画好比打太极拳,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不仅要运气,还要运力,要把手上的功夫、笔上的功夫和眼睛的功夫都用在纸上,使自己用心情、用意志来作画,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血脉也豁然开朗。这样,一张画画下来,如同打了一套太极拳。为了提高画的质量,他在退休以后,花了十余年的时间游览各地的名山古迹,不避寒风烈日,写生观察。直到90岁后,他还登山涉水,外出写生,甚至远赴美国举办画展。老人认为,这不仅是体能上的锻炼,而且还是一种愉快的旅行。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硕大的书桌,老人常常站在书桌前,连续几小时作画,因为在他看来,站着画画同样也是一种锻炼。

王老的饮食以“有营养、易消化、不过量”为原则。他一生与烟酒无缘。进入晚年后,他的早餐是一杯牛奶、两片面包和白脱适量,中午及晚上也以面包为主,再配上一菜(或二菜)一汤,荤素搭配。王老没有挑食的习惯,除了辣椒,什么都吃。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爱吃的菜,那就是他夫人为他做的“奉化芋艿排骨汤”。老人的起居也很有规律,晚上九点以后,按时休息。早晨六点起床,起床后就用两手小指沿鼻梁两侧由下往上按摩,至额头后左右分开,再从上往下用手掌按摩面部。老人认为,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减少面部皱纹。如今老人年至期颐,面部肌肤却平滑异常,还透着红光,这不能说与他坚持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按摩无关。老人还认为:人体新陈代谢的排泄物含有毒素,久留体内必有害处。所以他从不憋便,尤其是小便,每隔三四小时,即使无便意也要去排一次。

篇5:丢失的彩笔

天色灰暗

我背上心爱的小书包

走上上学的路上

书包里有妈妈给我新买的五彩的笔

有红色、蓝色、紫色、、、、、

大街上

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熙攘

我穿过马路的瞬间

一辆小车飞奔而来

将我撞到在地

我听到骨头破碎的声音

想小鸟在唱歌

五彩笔被萨满一地

有的直接滚落到路人的脚旁

奇怪的是

没有人帮我拾起来

他们的脚步变得坚定而匆忙

就好像他们眼里我变成了

透明空气

我开始焦急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走

路人

神色还是一样的迷茫

我心疼我的彩笔

终于

又一辆小车开过来

它毫不犹豫第从我幼小的身子碾过

我看见

献血染红了我白色的袜子

那一刻

我竟然绝望

我最后看一眼这个冷漠的世界

我是多么希望妈妈此时能在我身旁

为我拾起那些失落的彩笔

(闻小悦悦事件有感)

黔西南——我的家乡

多少年来

有一个被人遗忘的地方

被烙上了蛮荒的印记

多少年来

人们背负着蚩尤后代的骂名

被世人嘲笑成黔驴穷技

就是我的家乡

我深深热爱着的土地

如今这里

森林茂密

江水清碧

人们乘着国发2号改革的春风

闹得翻天覆地

南来北往的商贾

来这里齐集

丛横错落的园区

犹如雨后春笋

广场上

着盛装的布依儿女跳起了谷草舞

他们用海碗盛着米酒

不再装神弄鬼

专门把盛世庆祈

如果

你愿意

你可以亲自到这里来走一走

瞧一瞧

那时

我相信

你一定会摘下曾经的有色眼镜

因为

这里是

我的家乡

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文化局)

篇6:黄金年华彩笔舞

玉昶兄在美院求学期间受到潘天寿、吴之、诸乐三、邓白诸位名师之亲炙,虽然那时倍

叶玉昶,1937年1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安徽黟县。现为温州大学中国画教授、温州现代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花鸟画创作,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变革,巧妙地把具象与抽象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新泼墨花鸟画。由于在中国画艺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99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多年来,叶玉昶教授的作品多次在荷兰、日本、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及香港等地区展出并获得好评,被誉为“难得之珍品”。先后出版了《白描花卉写生集》、《双钩花鸟》、《工笔花鸟技法》、《写意花乌技法》等专著,并发表十余篇专业论文。受运动和劳动的干扰,但他勤学苦练,所以专业基础扎实,根底深厚,工笔写意皆有很深造诣。记得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编绘之白描花鸟画范本出版后极受欢迎,迅即告罄。后来玉昶兄担任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其后调至温州师范学院又担任美术系主任等领导职务,却能于繁忙琐碎的行政事务之中坚持不懈地笔耕墨耘,且有长足之进展,着实不易,亦足见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以及对艺术磨练的执著,令人钦佩。

永不自满与不断追求,乃是每一位真正艺术家所必具的品质,玉昶兄也如此。20多年前他就开始探索性的大胆尝试,在传统笔墨元素中加入追求肌理与制作的特殊手法而产生新的面貌,并在杭州母校陈列馆举办了首次个展,他在传统基础上追求革新的努力已初具端倪,引起人们的关注。十多年来,他因经常赴欧洲进行教学交流和艺术考察,对西方文化艺术有了具体观察和深入体悟,得以更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探索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与观念的制约,才能获得广阔深远的发展空间,所以玉昶兄在花鸟画的色彩课题上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在创作实践上付诸尝试,获得了深刻的体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上一篇:第一学期一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下一篇:中学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