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

2024-04-17

记叙文阅读(共6篇)

篇1:记叙文阅读

(一)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

上初中以后,我的变化对妈妈而言似乎是个困惑。她说: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你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你真让我伤心。她说这话的时候皱着眉,手里拿着她的鸡毛掸子,脸上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打我的时候,她是下得了狠心的,但我还是倔强地不哭也不闹。青春期的我,以为这就是勇敢。那个周末,不想上课了,我就和几个男孩子溜出去,跑到网吧里打游戏。他们装出很成熟的样子,掏出几支烟,问我抽不抽,然后就开始吞云吐雾,却被呛得满脸通红。我当然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又要面子,怕被他们看不起,就收下来揣在衣兜里。

晚上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我衣兜里的烟,脸被气成了酱紫色。照例是打,下手亦是从未有过的狠,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死丫头,长能耐了,都会抽烟了。掸子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我心里止不住的委屈:我没有抽烟!我咬住嘴唇,眼泪簌簌地掉,心里时悲伤绝望。我说:你打死我算了。她反而住了手,也许是打累了。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

高一时,我和朋友去打了耳洞,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只耳3个洞。虽然抹了很多酒精,耳朵还是很疼,吃饭里不停地倒抽冷气。妈妈看见了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有这样说自己女儿的吗?我气得啪地摔了筷子说:不吃了,饿死也不吃了。然后冲进卧室,还不忘狠狠地摔上门。

晚上我饿得眼花,耳朵也开始发炎了,肿得好大。快11点了,我实在忍不住,嚷了起来:妈,快帮我弄弄,我耳朵发炎了。她叹口气,急急地跑去寻酒精,还不忘唠叨一句:再大的事,又何必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进来的时候还端着一碗我最爱吃的肉丸子,没等端起碗,我的眼泪已经簌簌地掉下来。

一场难堪的暗恋

初三时,我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他会在路过我们班时,对坐在窗户边的我笑。收到那个男生的信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信的末尾说:晚自习,操场见。我的心怦怦地跳,晚上吃饭也有些心不在焉,妈妈敲着碗问我是不是病了,或者有什么事就说。我嗯嗯地敷衍着,心里却鄙夷地想:除了会卖衣服,你懂什么是青春期女孩子的心事吗?

晚自习的时候,我去赴约了,却没有看到那个男生。回到教室时,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捂着嘴笑。原来,那不过是那个男生测试自己魅力的一场游戏!我在难堪中冲出教室,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

妈妈闻讯而来,什么也没说,昂着头,把哭泣的我带出教室。她对脸色阴沉的班主任说:请相信,我女儿是个好孩子。同学们都有些发愣,怔怔地看着我们。妈妈目不斜视、气宇轩昂。她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那一瞬间,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回到家,妈妈开始给我做白菜肉片汤。吃饭的时候,所有的委屈和尴尬一下子袭上心头,眼泪扑簌簌地往碗里掉。她见了,用筷子敲着碗说:不就是被同学耍了吗,有什么好伤心的!你对我的那股犟劲儿都到哪儿去了?我终于哭出了声来,扔下碗筷跑回房间。我昏昏沉沉地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时,枕头边还有一张小字条:饭在电饭煲里,热一热再吃。我安静地吃饭,心里有一股暖意在流淌。

上学的路上,我偷偷地去了以前总是不屑一顾的妈妈的店铺。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妈妈才开始吃午饭。是批发市场里的盒饭,2块钱一份,只有一点简单的素菜。她仍是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和客人大声地谈价,完全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我。但是晚上她回到家,会看到枕边有我留下的字条,那上面写着我很想说却羞于出口的话:妈妈,我爱你。

就在那个温暖的下午,我知道,我将彻底告别叛逆期。因为我在妈妈简单而温暖的爱里,突然明白,女儿离不开妈妈,就像豌豆离不开温暖的豆荚。

(选自《读者》第03期有删改)

1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2分)

13.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咬住嘴唇,眼泪簌簌地掉,心里时悲伤绝望。”是因为妈妈的不理解,不信任,让“我”感到委屈失望。

B.“她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妈妈的话语严厉又刻薄,对“我”打耳洞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C.“她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看似严厉冷酷的母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她对“我”的保护和关爱。

D.“2块钱一份,只有一点简单的素菜。”此处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善良。

14、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②我终于哭出声来,仍下碗筷跑回房间。

15、品位文中画线句子,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6、文中的“我”倔强而叛逆,与母亲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生活中,假如你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将怎样消除与父母间的隔阂;假如你与父母没有隔阂,请说说你是从哪几个方面做到的。(4分)

参考答案: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12.本文通过三个事例,叙述了我在母爱的感召下彻底告别叛逆期的过程。(2分)

13.D(2分)

14.(1)“陷”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瘫坐在沙发上得当样子。(1分)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叛逆而极度伤心绝望,又无可奈何的情态。(1分)

(2)突出了我对母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从个人情感或对母亲认识的转变答题,语句通顺即可)(2分)

15.内容上:运用比喻,(1分)生动地表现了我理解母亲之后的感激之情。(1分)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1分)(共3分)

16.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4分)(说明:(1)联系实际写出隔阂,1分;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解决的办法,内容充实准确,2分;言之有理,语言通顺,1分。)

篇2:记叙文阅读

认 识 父 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 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象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他聋了。

12 聋子怎么能听到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濡动的嘴唇。

14 我告诉那少年, 。少年一下子跪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的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联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概括每件事的主要内容 :

第一件: 。

第二件: 。

2、第①段,哪一句话提示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摘抄原文回答)

3、第③段,儿子死后,钢琴家“只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他要看什么?是 什么原因促使他想去看看呢?

4、根据第⑤、⑥段内容,概括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式:(每句不得超过十个字)

⑴□ □ □ □ □ □ □ □ □ □ ⑵□ □ □ □ □ □ □ □ □ □

⑶□ □ □ □ □ □ □ □ □ □ ⑷□ □ □ □ □ □ □ □ □ □

5、第⑦段用了 、 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 。

6、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伫立”的意思: 。

7、第⑥段划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描写,其中“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不能互 换,为什么?

8、第⑧段“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和悲哀。”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摘抄原文回答)并从下文中找出表现“不幸和悲哀”的四件事:

“这”指代:

表现“不幸与悲哀”的四件事:

9、第12段划线句子是对父亲的 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心理状态?

10、联系上下文,第14段横线处填入哪一项,强调“你父亲为了你聋了。”( )

A 为了你,你父亲聋了。 B 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

C 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

11、对第15 段划线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同情父亲,责怪不争气的儿子。

B 不争气的儿子只顾自己,而不顾父亲。

C 作者希望父亲的不幸能够唤醒儿子的良知。

D 突出了父亲的不幸与悲哀。

12、全文写儿女用了三个代词,第① 段“我们”,第16段“他们”,第17段

“你”,分别指代什么人?

“我们”指:

“ 他们”指:

“你”指:

13、同是议论、抒情段,最后两段与第⑦段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4、第①段“我们对父亲是那样地熟悉,又是那样地陌生”,对父亲熟悉的是什么?陌生的又是什么?

篇3:记叙文阅读

如果说语文试卷是每年中考的一道“大餐”, 那么记叙文阅读则是其中必上的一道“大菜”。细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 ,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不外乎一般的写人记事文、散文和小说,其考点紧扣新课标,主要考查以下能力和知识点:

1. 整体感知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理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和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做总体把握,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提取归纳的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从文章中提取描写人物或叙述事件的重要细节和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或作者情感;

2能对信息进行辨别并适当归类,提炼作品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能从表面的叙述中发现隐含的信息,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3. 分析理解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加以分析;

2能依据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准确表达自己从作品中获得的感受和启示。

4. 欣赏评价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能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

2能联系上下文,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3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倾向,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5. 实际运用能力。具体知识点有:

1品味作品中的形象和语言,有效地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粥里春秋

陆建华

1刚刚懂事,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就一字一顿地教我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还多次让我跟着他高声朗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念是念了,也歌唱式地朗诵了,其实只是挂在嘴上而已。年龄稍大以后,特别是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粮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才逐渐掂出这些格言和诗句的分量。

3三月播种。一家人随着东方的第一缕霞光早早起身,把冒出娇嫩芽尖的稻种,小心翼翼地均匀地撒在秧床上。

4四月插秧。辽阔的原野上,一方又一方的水田镜子般平整,倒映着蓝天白云,使人恍然觉得,那些身手矫健的插秧女是把碧绿的秧苗栽插在青天之上。

5五月,六月,七月。

6追肥,拔草,治虫。

7高温悄悄来了,村民们像照料子女一样侍候庄稼,不怕苦,不怕累,只要庄稼长得好,就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天热闷人,他们说:“好!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终于,稻谷一天比一天饱满了,远远望去,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逐渐变得金光闪烁,气象万千。

8村民们不辞劳苦种植粮食的过程,使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我印象深刻,而村民们对粮食无比珍惜的情景,更是让我终生难忘!邻居房大伯,每当新谷登场,他最爱的是先煮一锅新米粥细细品尝。他喝粥时的陶醉神态,使人觉得,他喝的不是粥,而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食。更难忘的是,一碗粥喝罢,他要仔仔细细地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粥液,那碗便如水洗过一般。

9第一次见房大伯舔碗,我很以为怪,回家告诉父亲,父亲神情庄重地说:“你记住,这就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此生见粥多矣!最难忘的是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村民们被指示拆灶砸锅,全部到大食堂吃饭。那时家家断炊烟,户户无鸡鸣,食堂每天只供应两顿粥。分粥时,两名服务人员一人用大铁铲在一个大缸内不停地搅拌,让沉在缸底的少得可怜的米粒浮上来,另一人负责往满脸饥饿的村民碗里舀粥。说是粥,其实是稀汤,碗里的米粒屈指可数……但是,在饥饿面前,人与人之间却显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那时,我们大学生里多数男生到月底总要饿一两顿,甚至一两天。这时,早就留心的女同学会伸出援助之手:“呶,我这儿有吃不完的饭票,给你们……”面对桌上小小的一卷饭票,男生们推来让去:“我不饿!我不饿!”饭票往往被硬塞到最瘦弱的男生手里。其实,她们哪里是“吃不完”?他们哪里会“不饿”?这盘中粒粒,又岂止是普通的生活小事?

11我庆幸我的儿孙们赶上衣食无忧一天比一天幸福的时代。单就米粥来说,什么八宝粥、银耳绿豆粥、莲子荷叶粥等,花样翻新,名目繁多。我仍然固执地要求我的儿孙们什么时候都不可忘记古训!儿孙们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付诸日常生活中。那一天,我见到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儿,在饭桌上严肃地批评刚上小学的孙女:“提醒你多少次了,你总是改不了到处丢饭粒的毛病!不是刚背过唐诗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12我听后欣慰地笑了,笑着,笑着,却又不知怎的忽然间热泪盈眶……

(选自《文人品粥》,有删改)

1. 对《悯农》的内涵 ,作者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请用四字词语填空。

刚刚懂事,________→年龄稍大,________→上大学时,________

2. 根据具体内容,按要求答题。

(1) 阅读第7段,展开想象,写出村民们笑笑之后会说的话。

天热闷人,他们说:“好! 不冷不热,五谷不结呀! ”双腿被蚊虫叮得奇痒难忍,被蚂蟥吸得鲜血淋漓,他们只是笑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10段中,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语言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3段中的“小心翼翼”写出村民劳作的仔细,“均匀”写出撒种动作的细致,两者各有侧重。

B. 第4段描写村民稻田插秧,仿佛“栽插在青天之上”,劳动的场景富有诗意 ,充满美感。

C. 第8段,邻居房大伯把碗舔得“如水洗过一般”,表现了他喝粥时专注而且陶醉的神态。

D. 第11段中孙儿“严肃地批评”孙女的那番话,简直就像一位长辈在教育晚辈,颇有童趣。

4. 文章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

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很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子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 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一句中,“爬行”一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1)“爷爷,那是什么?”

“风。”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段描写了大风降临前的情形,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与植物一同生长

李晓

1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2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3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4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5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6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7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8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9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10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1. 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全文来看,第2段写现实生活的状态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3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结合文章内容 ,探究第9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爱默生《论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同学们,以上三篇文章分别是一般的写人记事文、小说和散文,第一种出现的频率最高,最后的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出现得比较少。很多同学往往由于答题的习惯不好,未能掌握答题的方法,常常在此“饮恨沙场”。怎样有效地提高记叙文阅读题的得分呢? 大家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准确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文章的中心。

阅读原文时,同学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边读边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关键的语句,如首段中的概括句、中间的过渡句、后面的总结句、文中的议论抒情句等,不可一看到题目就到文章中找答案。

概括文章内容时,如果只要概括一件事,要尽量按照“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某事,有什么结果”的句式作答。如果是概括几件事,只要指出“某人做某事”即可。比如《粥里春秋》的第1题,只要分别概括出“挂在嘴上”“掂出分量”“倍感深刻”即可,“某人”都省略了。而《大风》中的第1题,则要答出三件事,即“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这里的“某人”则包括“爷爷”和“我”两人,由于有三件事,只要指出做了某事即可。

做这类题目,同学们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主要情节,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还要学会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有时也在段落的中间。一般来说,段首中心句就是首括句、启下句,段尾的中心句就是总括句。

这类题目,同学们最普遍的失分原因在于概括不全面,挂一漏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仔细阅读全文。命题者有时还要求同学们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这对阅读的要求更高,需要同学们边阅读边揣摩。比如《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1题,即考查同学们对作者情感的整体把握,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就应在文中找到那些能反映作者态度的词语。如第4段中的“感恩”,第5段中的“亲近”。再如,从第8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

有时,命题者会直接抓住标题来考查同学们整体感知的能力,如《粥里春秋》的第4题。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仔细地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答题,千万不能答非所问。要看清是考查标题的“作用”还是“含义”,是“如何理解标题”还是“标题蕴含的情感”,问法不同,答案自然就不同。在记叙文和散文中,标题一般有以下作用:1交代文章的主要人物;2概括文章的内容;3是全文行文的线索;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5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标题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一语双关,暗示文章主题。这道题要求指出以“粥里春秋”为题,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无须答作用,因此,只要扣住内容答出以下四点即可:对农人辛苦种植粮食和珍惜粮食的敬重;对饥饿年代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的怀念;对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的欣慰;对如今人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的喜悦。

2. 紧扣作品的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形象意义。

记叙文阅读中,命题者时常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指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常把人物描写的方法作为考查重点;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对文中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这类题型,我们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画出文中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句子,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要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要结合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有时,还要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性格。

如《粥里春秋》一文的第2题,结合文中的语言描写以及神态描写,你会发现,尽管天热虫叮,但村民们说出“没关系! 为了庄稼好,受点苦也没啥! ”这样的话是很自然的。而下文中女生平时留心男生挨饿、找借口送饭票,男生们推让饭票的细节更显示出一种“相濡以沫”的真情。第3题的C项,联系语段中村民们不辞辛苦种植粮食的情景 ,不难发现“房大伯”舔碗的动作中,所蕴含的那份对粮食的无比珍惜之情。而《大风》一文的第3题则综合了“爷爷”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难看出“爷爷”是一个坦然镇定、刚毅坚强的人。

3. 结合语境推敲词语的意义和作用,阐述关键语句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及作用。

这是记叙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该考点主要考查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评价、感悟、品析与赏析。其中,锤炼推敲语言、感悟品味和赏析语言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

推敲词语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结合语境解释具有临时性语义的词语;根据要求筛选合乎语境的词语;确定代词或其他指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分析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品评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而品味句子这一考点则主要包括考查句子的含义(表层意、语境意、言外意)和对句子的赏析(修辞、描写、句式、表达方式、用词、不同感官等)。

这类题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要尽量按照这样的格式答题:指出手法(如修辞、描写等)+(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写出了(内容、心理等)+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如《大风》一文的第2题,要求品味“爬行”“钻”的妙处,结合语境,我们应该能明白,“爬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 、节奏缓慢 ;而“钻”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很多同学之所以丢分,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全面答题。而第4题,看似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实则还是在赏析语句,要求指出描写大风降临前的情形好在哪里,我们只要选定“视觉、听觉、嗅觉”这一感官角度,或是准确生动、富有变化的用词角度作答即可。而《与植物一同生长》一文的第3题,只要选定“想象、比喻、拟人”的修辞角度进行赏析即可。第4、5题则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这类题,要善于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认真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完成第5题,只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像“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即可写出答案了。

当然,要在考场上快速而准确地解答记叙文阅读题,需要同学们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经常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那大家就要把其常见的作用熟记于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考试时再结合语境作答,就可以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了。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2013·重庆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1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酸涩而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2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3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4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5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6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那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则开始抱柴火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子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7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8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9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10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1. 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5段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湖北省黄石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1)已经客满的大巴车打了个饱嗝儿,停了一下,又上来两个青年男人,一个甩着手,一个夹着公文包。“公文包”的脚后跟还在车门外边,客车就又开动了。

(2)甩手青年坐在门口的马扎上,“公文包”顺手将公文包放在行李架上,就直奔车后座去了,那样子,好像他买了对号入座的票,最后一排正有一个空位子热情地等着他的屁股呢。事实上,他奔的不是座位,而是座位上的人,最后排靠左的那个胖男人正在熟睡中,“公文包”的手灵巧地伸进胖男人的上衣衣兜里,夹出一把单据名片之类的东西,显然,这类东西不是“公文包”想要的,就又放回原处,然后揪住了胖男人的衣领,甩给他左右两个嘴巴。

(3)胖男人抹了一把脸,把拳头捏得咯咯响,只一下就反剪了“公文包”鸡爪子一样的手,然后拨打110,将贼人绳之以法。

(4)事实上没有,胖男人只是活动活动肩膀,整理一下衣服,继续睡去了,发生了什么全当梦一场。

(5)“公文包”又瞄准了一个打瞌睡的小伙子,小伙子的手机在牛仔裤的裤兜里,清楚地凸现着它的形状。“公文包”细长的手指在这个形状外游弋了一阵子,牛仔裤绷得太紧,硬拽怕是要惊醒梦中人了。

(6)原来,这个小伙子在假寐,他一把就抓住了“公文包”的手,像扔抹布一样地将他扔出车外。

(7)事实上没有,小伙子的确在假装睡觉,他也抓住了“公文包”那只游弋的手,不过他悄悄地给放了。“公文包”感觉到这只手的力量,小伙子真跟自己斗等于缚鸡。对这样的主儿还是离远一点。

(8)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一个女式皮包上,皮包被抱在女孩的怀里,由于女孩也在打瞌睡,抱包的胳膊有些松弛,但拉链的开端在女孩的胳膊下压着。“公文包”变戏法儿似的手里多出一个贼亮亮的刀片!他用食指和中指夹着,修长而白皙的手指看上去那么优美。

(9)“叔叔,你的手真好。”

(10)女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打破了车里黑夜一般的寂静。自从这两个人上车,大胡子司机和女售票员的说笑就戛然而止,女售票员将马扎腾给甩手青年,自己坐在大胡子身后一个袋子上,将肥硕的屁股伸给所有的乘客,然后一丝不苟盯着前方,天塌地陷与她无关了。

(11)“叔叔,”男孩又开始说话了,“你的手指这么长,钢琴一定弹得很棒,老师一定很喜欢你。老师也喜欢我,只是我的手还小,够不到八度。”

(12)男孩的一番话使那个贼亮亮的刀片离开了女孩的包,被握在有着细长手指的手里。手的主人随着车身的颠簸,身子斜歪了一下。那个甩手青年递过来一只马扎。“公文包”坐下,额头上亮亮的,是汗。

(13)“叔叔,我才考钢琴二级,我要是有你这么长的手就可以多考,至少四级。叔叔,今天你也去考试吗?考几级啊?”

(14)“公文包”看了一眼男孩,男孩也看着他,期待着他的回答。

(15)“叔叔的确弹过钢琴,‘六一’的时候还上台演出过,这双手曾将钢琴七级的曲子弹得流水一般,不过那是十三年以前的事情。我的钢琴老师说我是他教的学生当中资质最好的。父母也希望我将来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可是后来父母离婚了。虽然他们争着要我,可是我谁也不跟,我离家出走,流浪街头,就被一个团伙看上了这双手。从此,这双手在滚烫的肥皂水里接受另外一种训练。(A)看见门口那个人了吗?看见大胡子了吗?看见大屁股了吗?就是司机和卖票的,都是一伙的。我只是干活,等着分成的人不止这仨呢。小弟弟,这双手如果不给他们干活,回去就得少一截指头,这辈子就别想弹琴了。”

(16)“公文包”想用手去抚摸一下男孩的头,告诉他这一切。

(17)事实上他没有。他只是将那双手攥紧了,躲开男孩期待的·目·光1,也回避门口那人刀剜一样的目光2,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乘客的目光3包围。

····(18)(B)男孩等不到回答就只好盯着那双手,盯着盯着,就见一只红色的小虫子从指缝里探头探脑地钻出来,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19)“叔叔,”男孩说,“你的手,流血了。”

(20)“公文包”用另一只没有流血的手轻轻抚摸了一下男孩的头。在大巴车再次打了饱嗝儿停下的时候,“公文包”夹着他的公文包和甩手青年就下车了。

1. 本文故事情节简单 ,但人物个性鲜明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下人物的性格特征。

胖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 (17)段写“公文包”发现了三种目光同时盯着自己 ,他清楚这些“目光”的内涵各有不同。请为这三种目光的主人配上一句描写人物心理的语句来诠释它们各自的内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的情节讲究有“伏”有 “应”, 请仔细阅读上下文 , 看看哪一个自然段藏有第(15)段中画线句(A)的伏笔。第______段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小说,是了解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请简析文章第(18)段中画线句(B)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的题目“手”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手”寄托了什么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发现“公文包”是个小偷 ? 请结合你对小男孩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1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2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3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4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5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6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7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8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9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选自《文汇报》2013年5月22日第11版,有改动)

1. 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 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6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 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 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2. (1)是指文中给作者带来温暖的人和事(或“感动作者的人和事”)。 (2)指作者被感动的心灵深处。3. 洁白的雪花和火红的冰糖葫芦形成对比,有力地烘托了(衬托出)中年女人这一人物形象: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热情似火。4.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雪花”是明线,因为作者雪天所见到的、雪夜所经历的、雪景所感悟的都与雪花有关;“温暖”是暗线,因为中年女人的善良、乡亲们的热心、雪花积累蕴含着的希望等,都让作者感到温暖。5. 作者赞美雪花,就是赞美那些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

(二)1.“胖男人”怯懦怕事;“小伙子”明哲保身。2. 1叔叔,你停手吧!(或“叔叔,你回答我的问题呀!”)2小子,你不想混了吗?3你的不轨行为我们都已经看在眼里了,住手吧。3. 第(12)自然段4.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公文包”在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以致让刀片划破了手。5. 线索。主题(答出以下任意一点即可):1文章通过叙述“公文包”从演奏家的好苗子到后来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手可以用来弹奏美妙的音乐,也可以做出偷盗这样为人所不齿的事。我们要让自己的手像心灵一样向善向美,做出正确的选择。2文章通过叙述小男孩频频夸赞“公文包”的手,最后使“公文包”中止犯罪的故事,赞美了小男孩的纯真可爱(或“智勇双全”)。3文章通过对车厢众生态的描写,如胖男人束手受辱,小伙子出手有忍,乘客袖手旁观,批判了人们对邪恶势力的纵容。4文章通过“公文包”离家出走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反思家庭教育在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6.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发现了。小男孩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他目睹“公文包”在前两次偷窃一无所获之后即将第三次行窃,用赞美“公文包”“手真好”的方式,巧妙地使后者中止了偷窃行为。示例二:没发现。小男孩天真无邪,率真可爱,他由衷地欣赏、赞美“公文包”的手“真好”,并真诚地与“公文包”攀谈。小男孩的天真举止触动了“公文包”,从而使“公文包”中止了偷窃行为。

篇4:记叙文阅读

1. 概括内容情节。概括能力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对记叙文内容情节的概括,一是着眼于全文,一是着眼于局部。

2. 分析人物。一般而言,中考记叙文中要求分析的人物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者要求分析其性格特点,或者要求分析其品格特点。

3. 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往往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言外之意。作用则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

4. 品析语言。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文质兼美,语言上可圈可点、可咂可品。品味语言,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用词,二是修辞,三是句式。其中,初中阶段以考查第二点最为多见。

5. 品析标题。一考标题的含义,一考其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思路。

6. 品析手法。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品析手法,就是不仅要明了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

7. 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表达的基本观点或基本情感,是文章叙写、议论的目的。把握主题,是解读记叙文本的核心任务。

8. 拓展表达。这类题目比较综合,往往与主题领悟、对比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如谈谈启示、讲讲理由、说说如何做等。

1. (2015·辽宁营口)

栅栏两边苹果甜

班 超

①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除了家人和好脾气,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②春天,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结出的果实最甜美,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③尽管如此,有一年春天,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他异常烦恼;到了绿叶满枝头的夏天,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他决定解决此事。

④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他很努力,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他很沮丧。然而,第二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⑤他带着蛋糕,急匆匆地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土地和树都属于我,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但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⑥艾尔朝家的方向走,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胡安又那么贫穷,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语气坚定地说。

⑦第二天清晨,艾尔返回市长家,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但是,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到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⑧晚上,艾尔坐在院子中,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⑨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轻轻地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一看是艾尔,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但那些苹果,当然属于你。我想,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幸福,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所以,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⑩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溶化在水中了。

?輥?輯?訛“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明天法官到来时,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我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艾尔连忙跑回家,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篇5:记叙文阅读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十八讲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阅读

一、提示

1、文体知识的理解,如记叙的要素、顺序、线索、中心与详略、结构方式、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等。

2、对文意的理解和品味:①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含修辞手法的运用)。②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叙述和描写,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议论和抒情的作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二、试题精讲:

(一)再说金老得了这一十五两银子,回到店中,安顿了女儿,先去城外远处觅下一辆车儿,回来收拾了行李,还了房宿钱,算清了柴米钱,只等来日天明。当夜无事。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小二道:“金公,鲁提辖在此寻你。”金公开了房门道:“提辖官人,里面请坐。”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回店里去躲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字数不超过15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选文情节发展的顺序,将下列概述鲁提辖行为句子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①怒打店小二②迳到状元桥 ③打发金老父女

④坐守客店⑤劝说店小二

()→()→()→()→()

3、粗中有细是鲁提辖性格的特点,作品又是如何表现的呢?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

①对鲁提辖性格粗鲁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中划线句子表达效果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鲁提辖处理问题有理有节,精明周到的性格特点;使情节发展张中有弛,起中有伏。

B、表现了鲁提辖工于心计,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使故事情节奇峰突起,摇曳多姿。

C、表现了鲁提辖工于心计,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使情节发展张中有弛,起中有伏。

D、表现了鲁提辖处理问题有理有节,精明周到的性格特点;使故事情节奇峰突起,摇曳多姿。

(二)[甲]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sōu,sōu,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biàn分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yùn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 shū shū的,在雨里静默着。

1、甲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这篇课文又是从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中节选的。乙文节选自________的散文集《春》。

2、根据甲乙两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iàn()sōu()yùn()shū()

3、“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一个单句,也是一个主谓句。句子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和乙文题材相同,都写雨,但甲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的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和乙文都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甲文将雨比喻成箭头、瀑布,从而突出了雨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将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从而突出了雨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甲乙两文描写雨的意图是不相同的,甲文写雨是为__________,乙文写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文对雨的描写,层次非常分明,先是雨点,然后是______,最后是______。描写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_____到______,由点到片。

8、甲乙两文共同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

9、甲文用“砸”这个动词,写出了雨的____和____;乙文用“织”这个动词,写出了雨的____和____。它们分别与文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相对应。

10、我国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与甲乙二文题材基本相同的五言律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和乙文抒发的感情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对春雨的________之情,如乙文中的“________”一句,就是这种感情的表露,杜诗开头就说“__________”,赞美之中饱含深情。

11、乙文和杜诗在描写内容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者都写了春雨滋润万物的内容,如乙文中的“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和杜诗中的“润物细无声”就是这方面的内容。

B、两者都写到了春雨迷迷蒙蒙,笼罩万物的景象,如乙文“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和杜诗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

C、两者都写到了春雨中乡村一片和平安宁,万物清新亮丽的景象,如乙文写的行人、农民、房屋等景物和杜诗的第三联。

D、两者不仅都写到了春雨,而且还写到了春风,如杜诗中的“随风潜入夜”一句。乙文中的“密密地斜织着”,虽未直接写春风,可春风已寓含在“斜织”二字之中。

12、甲文、乙文和杜诗描写对象相同,但描写方法却有同有异,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者都从视觉角度写雨,但甲文和杜诗还从听觉角度写。

B、三者都是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不同的是乙文由静到动后,又落脚于静景。

C、甲乙两文写景都是写实,杜诗写景则虚实结合,如诗的尾联就是诗人想象的美景。

D、三者都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并且都共同运用了“拟人”这个手法。

三、思考题:

父亲的难题[美国]H·拉里森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A)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摘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了他的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些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踏实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B)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罗?”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为发窘地回答:“(C)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D)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E)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道,“(F)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小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着。“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G)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H)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实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捏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1、小保罗的父亲认为乌龟取胜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小保罗则认为乌龟能取胜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处不得超过8个字)

2、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与(A)句中“又唠唠叨叨”的“又”字相呼应的句子。

3、划线的(C)句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35个字)

4、文中划线的(E)句与(H)句能否对调?为什么?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能对调,因为这两句都是小保罗反驳父亲看法的依据。

B、能对调,因为(E)句与(G)句首尾衔接自然,(H)句与(D)句陈述的对象都是乌龟。

C、不能对调,对调以后小保罗的看法就不明确了,因为证据无力了。

D、不能对调,因为(E)句是证明(D)句的理由,而(H)句是用来反驳(F)句的。

5、划线的(B)句中“呆望了一阵”的“一阵”不能改为“一眼”,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25个字)

6、致使父亲遇到“难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无法进一步解释乌龟取胜的原因。

B、儿子死钻“牛角尖”而又固执己见。

C、儿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父亲不一致。

D、儿子对已“听腻”了的寓言故事不再感兴趣。

7、这篇小说记叙了小保罗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处不得超过20个字)

儿 子 的 礼 物

今年春节,我生平第一次收到儿子用自己劳动报酬买的礼物——一块德芙巧克力,就是我平时最喜欢却舍不得买的那种。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儿子二十岁了,在一个自修大专班读书,钱是他业余打工挣来的。他在一家卡拉OK厅当服务员,从晚上6点干到午夜12点,第二天一早,赶两趟车去学校上课。打工期间,他每晚要打扫三间包房,洗很多茶杯,给客人倒茶送水,递吃递喝直至深夜。他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能识别和说出各种洋酒的英语名称,还学会了做水果盘。两个月来,他没有向我透一点风,我惟一的感觉是,他瘦了。

儿子读中学时,用眼下父母们的标准衡量,他要属“不及格”之列:一看电视就来劲,一翻书本就打呵欠,一碰上考试就发抖。我对他嚷得最多的是:“看看人家的孩子!父母这辈子不指望享你的福,你总要自立于社会吧!”每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便垂头不语。现在回想,在这“激将”的后面实际是在发泄作父母的心理的不平衡。捧着儿子的礼物,心不由地轻轻发痛,那么多冷言冷语,他全以宽容和理解消化了,没有怨怪,没有疏远,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

对母亲来说,儿子送一块巧克力抑或一幢房子,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他的爸爸、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都分别收到一份小小的惊喜。每位亲人的爱好他都点点滴滴想到了,真是难为了他的细心和周到。儿子从小性格宽厚,待人真诚,做事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优点,过去我都忽略了,或者说漠视了,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

我感谢社会在他第一次迈出脚时就给与他一个成功,并肯定他立足社会的能力,这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年轻人来说,足以撑起他一生的自信。

也许,这才是他给我的最好礼物。

1、文章第一段说:“把那块东西放在我手心里时,儿子的表情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辉煌。”对这种显现出“辉煌”的“表情”,有以下描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闪亮的眼神B、灿烂的笑容

C、炫耀的模样D、自豪的神情

2、第三段末尾说:“只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份证明”。这里的“悄悄地”照应了第二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话;这里的“证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学校的成绩单上不记分数”的“不记分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一个成绩单上留下许多失败记录”的“失败记录”指的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标题“儿子的礼物”的双重含义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父母对子女应该多一些理解和鼓励,子女对父母也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回报。

B、宽厚、真诚、勤快、动手能力强,这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C、作者反思过去,认识到只重视儿子的学习成绩,以致忽视了他身上许多优点是不对的,并表示了深深的自责。

D、在作者看来,年轻人踏入社会的首次成功,足以撑起一生的自信。

6、下面对本文写作特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B、本文文笔流畅,感情细腻而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C、本文的线索是“儿子的礼物”,着重记叙的是母亲收到儿子的礼物的经过。

D、本文最后一段既照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主题。

文 章来源

篇6:《记叙文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2010中考说明语文记叙文及考查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学生准确、规范解答题的能力。

2、提高阅读记叙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如果把记叙文阅读比喻成一把锁,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智慧应对记叙文阅读。(板书:记叙文阅读)

过渡语: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目标:(出示幻灯)1、2010中考语文记叙文及考查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基本解题思路和答题的一般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考说明中有关记叙文阅读的考察要点。

(二)、中考记叙文(散文)考察要点:(出示幻灯)记叙的要素;描写方法与作用;

续写结尾;补写文中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归纳某段落的内容及作用; 表达方式与作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分析;

个性化阅读:对选文中人物、事件的感悟、评论与质疑。

过渡语:有了中考说明的指挥棒,接下来我们就结合09中考试题,探寻记叙文阅读主要设题方式及解题思路。

(三)中考真题回放:(教师范读)

例析: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解题思路:在把握文章的整体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有关语句,进行概括提炼出准确的词语。高兴极了—>(有点心急)-->(心情也就淡然)—>(欢喜欲狂)例析:20.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解题方法:分析有无修辞手法,若没有,则应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第一步:运用的修辞方法;第二步:结合内容分析;第三步:修辞方法的作用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资料:修辞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2)拟人:赋予人的性格、思想、感情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2)夸张:突出了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4)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

5)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内容。

例析: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解题分析:掌握记叙文的各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选择。

资料:描写: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议论:对记叙的内容进行评论,发表意见。抒情:抒发情感

说明:说明事物的情况和道理。

第8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链接材料运用的是说明。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解题方法: 从两方面来回答,运用句子和段落所处位置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

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资料:段落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的作用:A、从结构上:

1、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3、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解题分析:文中最能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的议论性的句子。

答: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三、实战演练:

最自豪的母亲

26岁那年,我生下了儿子乔治。他刚出生时满头黑发,一双大大的蓝眼睛,还有我所见过的最长的睫毛。9个月的时候,乔治就开始说话;10个月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走路;2岁的时候,这孩子已然学会了滑雪。

乔治8岁的一天,当他起床后,发现自己的一只脚突然不会弯曲了,只能用脚后跟走路。腿部畸形的症状很快从一只脚传到了另一只脚。在无数次会诊后,医生得出结论,乔治有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这种病与大脑性麻痹相类似。医生说,他可以继续活着,可是,在不断的疼痛和抽筋的过程中,即使他的肌肉不完全失控,他也会失去行走能力。

从此,当我们一起走在街上时,人们要么目不转睛地盯着乔治看,要么很快看上一眼这孩子,接着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很多时候,我都不敢看着孩子,他的身体被扭曲得实在太厉害了,看起来有些狰狞。有时,我甚至会气急败坏地向他尖叫,让他学习直着走路。无论我的脾气如何暴躁,他却总是微笑着对我说:“妈妈,我正在努力。”

有一天,当我看到乔治试图将自己扭曲的双腿放到他心爱的溜冰鞋里时,我的心都碎了。我把它们放到鞋柜里,说:“孩子,等你病好了我再和你一起去溜冰。”

每天晚上,当我坐在乔治床边为他读故事的时候,他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妈妈,如果我们很努力地去祈祷,你认为,我在醒来的时候,还可以重新走路吗?”

“不,我不这么认为。”我不想欺骗孩子,说出了心里话,“不过,我觉得我们应该坚持每天都祈祷。”

“可是,妈妈,小朋友们都叫我跛子,他们都不跟我玩儿,我没有一个朋友。”听到这里,我心如刀绞。

几年后,渐渐地,乔治对自己的疾病习惯了。他很少抱怨,这让我多少有些释然。和他上街,我再也不会感到尴尬。我接受了这个现实,孩子长大后和别人会不一样,可是他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坚韧,更多的勇气,更大的志向。

乔治十几岁的时候,药物治疗终于有了效果,他的手和嘴巴都可以正常动弹了,可是他的腿仍然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运动,还需要拐杖帮忙。不过,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滑雪。滑雪杖就成了他的拐杖。他从..雪山上飞驰而下,就像在空中翱翔。乔治以他卓越的表现入选英国残...............疾人奥林匹克滑雪队。我想,尽管他不能走路,可是,他会滑雪。

乔治1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一只脚可以正常行走了。他立刻扔掉了一个拐杖。之后的第二个月,他又扔掉了另一个拐杖。尽管他走路的姿势还是一瘸一拐的,但他不再需要拐杖或者轮椅的帮助了。乔治有空就会回来看我,我在门口远远地看着他,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孩向我走来。

“嘿,妈妈,”他常常笑着说,“想出去跳舞吗?”

最近,我高中的同学们举行了一次校友联谊会。在会上,我的同学都在讲述自己孩子的成就:

“我儿子是一个音乐家。” “我女儿现在是医生。”

到我发言时,我自豪地告诉所有人:“我儿子非常优秀,因为他现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19、选文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解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概括,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答:这一段简要介绍了乔治幼小的时候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与后文写他的残疾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0、选文中划直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解析:这句话不是对乔治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周围人们看他的反映来写。是对上文乔治的残疾的补充。

补充: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答:侧面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乔治残疾的严重性。

21、选文中划波浪线的两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解析:第一句分析母亲的语言,连用两个否定词,就表示非常的肯定,意思明确,第二句抓住“不过”“应该坚持”又表明了母亲的信心。

答:第一句话写母亲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残疾是严重的,不会很快恢复;(2分)第二句话表明“我们”对未来的康复应当充满信心。(2分)

2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答:比喻;(1分)表现了乔治身残志坚刻苦训练滑雪的矫健的姿态。

23、读完全文后,你认为母亲和乔治,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3分)

解析:看文章题目,文章内容,反映的主题,根据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答:示例①:母亲是主要人物。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含辛茹苦地鼓励、培养自己的儿子乔治,况且题目是“最自豪的母亲”;

示例②:乔治是主要人物。文章题目虽然是“最自豪的母亲”,但是文章主要写的是乔治身残志坚、积极治疗、刻苦锻炼的事迹。母亲是一个陪衬人物。

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2010年的记叙文考查要点,通过09年中考阅读题的讲解及相关的练习,我们学习了记叙文阅读基本的解题思路并掌握了答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记叙文阅读中。教师寄语:

中考在即,英雄弯弓,箭在弦上。同学们,请拿出你们的智慧,拿出你们的勇气,用你们那颗永不服输的年轻的心,向着生命中的第一座山峰攀登。只要你们在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你们胸中就自有雄兵百万。胜利一定属于你们!

布置作业:完成阅读《请给我一分钟》

请给我一分钟 耿学成

①2008年5月14日,美国亚特兰大世界展览中心,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国际科学展正在火热进行。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中学生科学竞赛,获胜者除丰厚的奖学金外,还有奖品、学费补助、暑期工读及考

察补助等。因其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争夺异常激烈,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1557名优秀的参赛者,将一万多平方米的展览中心挤得满满的。

②在其中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展位前,怯怯地站着一位黄皮肤的...女孩子。她叫苏意涵,今年17岁,是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二年级学生。置身异国他乡,又是首次参加如此规模的赛事,她的展位前冷冷清清。而她的对面,就是去年得到首奖的美国学生,被评委和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人数足有她的10倍!,她参赛的选题是“均相沉淀法制备CZA触媒之探讨”,借由高活性催化剂改善甲醇改革的反应,以便更有效地产生氢气。这项研究对于改善混合同构型金属、加强原料电池的应用及缓解石油能源危机都有可贵的借鉴意义。为了完成这项研究,她整整费了11个月的心血。

③她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价值。但看着空空的展位,她心里感受到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害怕——在这样撑下去就完了!

④情急之下,她kuachuzhanwei,大声拦住路过的一位评委:“您有五分钟时间吗?”她被拒绝了!要知道,参与总决赛的评委个个是顶尖的专家。她不得不回到展位。几分钟后,她又鼓足勇气出去拦,还是被拒绝。就这样,她一连被拒绝了5次!

⑤终于,等到第6个评委说“YCS”时,她铆足了劲儿介绍:“我.....叫苏意涵,来自中国台北,我做的题目主要是要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一口气,他讲了五分钟。

⑥到了下午,他继续用“五分钟拦截法”,最后她干脆改口问“可以给我一分钟吗”?她知道评委一人一票,有更多人了解她的实验,开会讨论时就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就这样她又多“缠”到十几个评委来听她的实验。

⑦38个小时之后的颁奖典礼上,逐一宣布得奖学生。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不但抢下英特尔国际科学展化学类首奖,最大奖项“青年科学家奖”得主竟然也是她!她因此获得了5、8万美元的奖金一台英特尔双核笔记本电脑······而历年的36位大奖得主中,仅有6名不是来自美国,她是亚洲人中的第二个幸运者!

⑧在分析拿下大奖的原因时,她的辅导老师这样说,除了良好的选题,还得益于她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让评委全面了解自己实验的表达能力,更离不开她敢于在关键时刻跨出展位向评委说“请给我一分钟”的胆略!

(摘自《读者》2009年第2期)

1、请概括选文所记叙的事件: 答:中国台北高中生苏意涵,在美国亚特兰大英特尔国际科学展会上主动拦截评委介绍自己的发明,从而获得化学类首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2、请写出选文所叙事件的起因:苏意涵在美国亚特兰大英特尔国际科学展会上,展出自己的发明“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 经过:开始无人问津,情急之下主动拦截评委介绍自己的发明;结果:获得化学类首奖,和“青年科学家奖”;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①在其中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展位前,怯怯地站着一位黄皮肤的女孩...子。

答:表现了人物紧张、不被人重视的情景。② 她铆足了劲儿介绍:“我叫苏意涵,„„” .....答:表现了人物勇气、信心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4、选文第⑤段中的省略号,省略掉的是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

答:省略的是的苏意涵发明“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的科学原理;因为这些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关系不大。

5、你怎样理解选文的题目?答:选文的题目选取了人物的语言、再现了事件的关键情节,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上一篇:冀质监办326号文件下一篇:水变干净了教案